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外汉语的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本原则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语言的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学习之外,而必须与文化学习紧密结合,对外汉语教师在加强语言训练的同时也必须加强文化知识的教学,以更好地提高学生们的汉语交际能力,这些都已是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广泛共识。中文中蕴含着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文化因素,如何在对外汉语语言教学中更好地揭示隐藏在汉语背后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将其传授给留学生,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师必须面临的一个教学难题,也是近些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同仁热议的问题之一,下文是我的一些初步思考。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随机渗透法
随机教育是指在计划之外的,根据客观提供的教育时机而临时组织的教育。教学中的随机教育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随时变化着的教学情境,发现并捕捉其中隐含的教育资源,并主动利用这些资源来调整教学。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外汉语老师可以充分采用随机教育法,敏锐判断课堂的教育情景,抓住机会,见缝插针地随机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如在留学生初级班,教师教授完“你好”这个中国人打招呼的常用语后,可以让同学们互相练习,用“你好”相互问候。这时留学生刚刚接触中文,非常有新鲜感,往往跃跃欲试,活学活用,不仅相互间用“你好”互问,而且经常试图用“你好”和教师打招呼。这时,对外汉语教师就可以适时随机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告诉他们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长幼尊卑,强调尊老敬老等,在与年老位尊者打招呼时,需要说“您好”而非“你好”。这样的随机渗透法适用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喜酒”、“新婚”等词汇时可以导入中国礼俗文化,在教授“铁饭碗”、“大锅饭”等词汇的引申义时可导入中国历史文化,在教授《端午节》等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类的课文时可导入中国节庆礼俗文化,等等,甚至可以随机接受留学生们的提问,就他们关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关问题作出回答。这样的随机渗透导入,既能充分调动留学生们学习汉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原本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鲜活灵动起来,又能增加教学信息量,加深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并最终实现语言教学和文化知识教学间的良性互动。
2.专题讲座法
张占一先生曾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划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两大范畴,他说:“所谓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和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在涉及交际文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采用随机渗透等方法,增加相关背景文化知识介绍,及时为留学生扫除语言使用交际中的障碍。但对部分中文程度较好、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的留学生们来说,他们更渴望学习中国文化中的知识文化部分,这时,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随机渗透法已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对于这部分留学生来说,“专题讲座法”,即按专题组织教学就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就留生们普遍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方面,灵活开设专题讲座,如专题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礼俗文化、传统服饰、园林文化、文房四宝等;或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播放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片等。专题讲座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就某些专题展开深入讨论,让留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人某些方面。该教学法在知识性文化教学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3.跨文化实践法
汉语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主,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还要有意识地充分合理利用好留学生们的课外时间,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留学生提供跨文化的语言实践机会,将课堂教学自然延伸至课外,以帮助留学生消化、巩固和拓展课堂教学所学内容。比如可以鼓励留学生多交中国朋友,更深入地走入中国人的生活,等等。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一直实施的“1+1”项目即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给每位在我校学习的留学生介绍至少1名以上的中国学生作为学习伙伴,在课外时间结成对子互助学习。这些中国学生不仅可以为留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而且可以为人地生疏的留学生提供生活指导,更是他们课外跨文化语言实践练习的主要对象。当然,跨文化实践法也可以通过组织留学生游览、参观本地的一些博物馆、展览馆、风景名胜地、名人故居等活动来实现,以便让留学生更多、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较之单纯的课堂教学,跨文化实践法将课堂上的自觉学习和课下自然习得结合起来,既为留学生提供了更为鲜活纯正的汉语语言环境,又锻炼和提高了他们的汉语实际交际和运用能力,拓展了他们的学习空间,加深了他们对中国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4.专题研究法
专题研究法是指引导或鼓励留学生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一专题展开独立的专门研究,并撰写论文。该法对那些中文基础好、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又喜欢独立思考的留学生尤为适用。我们曾在我校“2+2”中外合作办学②留学生毕业班中实施过这一办法,成效比较显著。2009年5月,我校第一届“2+2”中外联合办学项目班留学生面临着毕业论文选题。该班同学的专业为汉语言文学,且已在韩国高校和我校分别学习了2年汉语,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都已有了相当程度的掌握。因此,我们在指导他们做毕业论文选题时,积极鼓励他们利用精通中、韩双语的优势,在老师的帮助下,作中、韩传统文化比较研究。最终,有5名留学生做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选题,他们在老师的帮助下,或就中韩饮食文化、节日文化、酒文化、民俗文化等做比较研究,或探析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在韩国的流传及其对韩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发现,这种专题研究法可以充分调动留学生在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动性。留学生通过专题研究,对中国文化的某一方面作详细深入而理性的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用中文完成了约5000字的本科毕业论文。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汉语写作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加深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因材施教是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坚持的原则之一。当前,国内高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大多依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或专业将留学生划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对外汉语教师首先必须正视不同班级间汉语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这一现实,在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时充分顾及留学生个体间汉语水平的差异,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初级班、中级班的同学,可以多采用随机渗透法或跨文化实践法,在教学活动中注重介绍交际性文化,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汉语,学好汉语,扫清语言交际障碍。而对于高级班或学历班的同学,则可多采用专题讲座法或专题研究法,注意增加文化课教学的比重,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识文化部分,满足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其次,同一个留学生班级里的学生可能会来自多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个体之间也有着差异。教师应注意到这种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的差异,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弥补不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汉语水平。
2.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符合人的基本认识规律,又符合语言学习规律。语言教学是有层次的,文化的导入与语言教学一样也是有层次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时,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导入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应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由交际文化到知识文化,循序渐进,逐渐扩展文化的范围和深度。比如,一般来说,初级水平的留学生刚刚踏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语言、文化环境,对他们来说,如何实现跨文化环境中的无障碍交流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此阶段的对外汉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需求,在教学中重点导入交际性文化,增加背景文化介绍,为留学生跨文化交际扫清障碍。可多介绍一些像去商店买东西、打电话、就餐、去图书馆借书等交际性的文化背景,多介绍中国人的习俗文化、饮食文化等,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日常生活模式。而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到中、高级阶段,教师就需要逐渐增加教学中知识文化的内容和比重,增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开设专题讲座,介绍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习惯、历史文化等,甚至直接鼓励留学生作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专题研究。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都不可能是绝对有效的。所谓“教无定法”,只有时刻保持警觉,在看似平常的教学环节中,注意捕捉和创造教育机会,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针对特定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对象,灵活选取恰当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注释:
①张占一.语言教学与研究.1990,(3):22.
惯用语的学习是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目前,惯用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还不高,惯用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所占比例较小,甚至一些汉语教师为图方便而将这一部分省略。而这些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和提高留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部分被省略,对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学生熟练掌握和使用地道的汉语实为不利。
本文统计了汉语词汇大纲和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的227条常见惯用语,以留学生在惯用语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偏误类型以及偏误原因为基础,并结合惯用语的特点,从语义、语法、语用和综合四个方面对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惯用语教学提出几点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1.语义角度策略――溯源详释法、直观呈现法
(1) 溯源详释法
从对大纲和教材中出现的惯用语调查发现,虽然惯用语在语义上有双层性,但语义透明度为零的惯用语占极少数,两种意义之间往往是有渊源的,或相似,或相关。惯用语字面意义只是它的语源意义,一旦成为惯用语之后,字面意义就不起作用,抽象性的虚指或泛指才是它的实际意义。但这并不代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字面意义置之不理。虽然惯用语的实际含义不能完全等同于字面意思,但又是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经过比喻、引申推导而出的。
因此,教师要能追根溯源,理清二者的关系,不仅详细解释惯用语各部分的涵义,而且能从惯用语的来源上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尤其是一些来源于历史和特定时期的惯用语,都是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的,在教学中尽可能从来源到意义详细地解释。这种结合文化进行的惯用语教学更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例如,由于汉字的方块字形,为了书写上的方便,纸上一般都打有方格。所以,惯用语“爬格子”就借用“在方格纸上辗转书写”这个典型动作代表了写文章这一类动作,教师如果能够讲清楚“格子”的内涵与来源,那么学生就能很容易理解这个惯用语的意思。
(2) 直观呈现法
对于那些可用形象加以表现的或可通过形象展开联想的惯用语,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图片、动画等直观教学的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解“炒鱿鱼”这个惯用语时,可以先出示鱿鱼经油炒后的形象图片,而后与铺盖卷的形象动图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二者之间暗含的相似性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惯用语。又如,“马大哈”这个惯用语,则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用一组描述某人“马大哈”行为的动画先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再以此来展开教学。因为如今在使用中的一些简洁凝练的惯用语表达,基本上都是由历史上的种种现象概括而来的,随后才产生比喻意义;所以即便是那些形象性相对弱一点的惯用语,也可以在形象的展示中微显其意。
2.语法角度策略――结构分析法
留学生运用汉语惯用语时,常常在语法结构上出现偏误,例如误带宾语、搭配不当、误用“活用”等等。针对这一偏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向留学生指明惯用语的内部切分规则。在讲解时,最好能够使用形象符号将惯用语的内部构造切分后展示给学生,给学生留下一个直观的印象,为其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惯用语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要结合汉语惯用语述宾结构在惯用语中占大多数的特点,对述宾结构惯用语在结构上进行详细的剖析,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展示其活用情况,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述宾结构惯用语的运用情况。特别是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扩展或语序变动等这种惯用语的活用形式告诉学生。例如,在讲解“给颜色看”时,可以举“给……颜色看”、“给……点儿颜色看看”等常用的形式。在讲解“帮倒忙”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其结构形式是述宾结构,用法跟“帮忙”一词差不多,多作谓语。
另外,在惯用语中所占比例仅次于述宾结构的偏正结构惯用语往往有固定的搭配成分,这些固定成分应该先向学生解释清楚,以免学生过度泛化、随意“发挥”。例如,“大锅饭”、“闭门羹”往往和“吃”搭配;“半边天”往往和“顶”搭配。有时,同一个意思的惯用语有不同形式的表达,教师在讲解其中一种形式时,应当能够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例如“拖后腿”中的“拖”也可以换用“拉、扯、拽”等等。
3.语用角度策略――语境教学法
惯用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能够得体恰当地使用惯用语,从而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而语言环境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意义是每个第二语言学习者都能体会到的。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惯用语多元丰富的感彩也就会失去依托。惯用语的习得,最关键的是要能够充分利用语言环境来提高学习的效率。留学生在汉语惯用语运用的语用方面出现的诸如使用场合以及使用对象不当而引起的偏误,更需要教师把握好课堂教学中语境的设置,让学生在恰当的语境中掌握惯用语的适用场合与对象。
因此,在惯用语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除了惯用语知识的传授之外,课堂本身也提供了惯用语习得的机会,教师应该训练学生如何运用自己掌握的惯用语知识去解决问题。讲解惯用语时,让学生理解在什么语境下使用,怎么使用;设置一定的语境进行交际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在讲解“踢皮球”、“拍马屁”等惯用语时,教师应提前说明,这个惯用语稍微含有贬义的意味,且不适合较庄重的场合。在讲解“炒鱿鱼”时,教师应提示学生,这个惯用语的使用范围仅仅限制于老板和员工之间,而不能用于其他场合,从而避免过度泛化偏误的出现。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惯用语之后,教师应尽可能把惯用语实践的各种课外活动纳入到教学计划中,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设计游览参观、访问、座谈会等小活动都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尽可能多地提供惯用语的习得机会,利用好社会语言环境的交际活动,激发学生投入到汉语的社会语言环境的兴趣。
4.综合角度策略――总结归纳法
由于惯用语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留学生在掌握大纲或者教材中零散的惯用语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没有方向感,甚至有时候也会产生轻视惯用语的倾向。这就需要教师以惯用语的特点以及学生容易出现的偏误为基础,从语义、语法、语用等角度总结归纳所学的惯用语,并尽可能为此开设专门的惯用语讲练总结课,从而巩固学生已有的惯用语知识并纠正学生对惯用语的错误理解。
例如,离合性的述宾结构惯用语,虽然具有高度自由性和灵活性,但是教师仍然需要找出规律,告诉学生这类惯用语并不是毫无章法地能随意灵活运用,它们仍然保持着“宾不离动,动不离宾”的句法上和语义上的既定关系,不能随便添加成分。又如,针对学生在误用惯用语的活用形式这一偏误来说,虽然相对于述宾结构的惯用语来说活用形式没有太强的规律性可言,一般均为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因此,教师应对大纲或教材中出现的可灵活变化的惯用语形式进行归纳总结,明确提出固定搭配情况,并能通过不断的复现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运用。
总的来说,汉语惯用语的教学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继续积累对外汉语惯用语的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师的惯用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车晓庚:《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与应对策略》,《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3期。
[2] 陈洪妍:《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2008年,第1期。
关键字:对外汉语教学;输入输出理论;情景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303-02
一、引言
对外汉语初级口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就是指教师根据汉语学习者的认识结构和认识水平,遵循汉语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动、形象和具体的语言情景,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为生动具体的、可理解的语言,创设尽可能多的汉语语言情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习得汉语,促进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内化和语言输出的过程,以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此之前,笔者已经从事一学期的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本文章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初级汉语口语课堂为研究对象,在输入输出理论支持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景这种特殊的教学策略来分析和探讨语言输入的有效性和语言输出的最大化,以及在语言信息内化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希望能给以后关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语言输入和输出质量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输入输出理论
“输入假设”是美国语言学家Kreashen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该假设认为理想的语言输入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输入是可理解的、输入是有趣的和相关的、输入不应以语法为重点、要有足够的输入量。其中,可理解用公式表示为i+1。i表示语言学习者现有的水平,i+1表示稍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学习者通过理解包含i+1阶段的语言就能从i阶段进到i+1阶段,就可以习得新的语言结构。
加拿大语言学家M.Swain在沉浸式法语教学的基础上提出“可理解性输出”(comprehensible output)。该理论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尽可能地使用语言‘这样才能提高语言能力,达到流利的类似本族语的水平。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准确又流利不仅需要可理解性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性输出。
三、初级对外汉语口语中的情境创设及实践
(一)情景创设的措施和方法
1、展示图片或实物。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东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所以解释起来也有一定难度,比如讲到中国的很多节日中的一些习俗,像中秋节的月饼,灯笼等时,教师可以事先展示灯笼、月饼等实物或者进行图片展示,让他们感受真实的情景,或者老师可以就教室的实物来教学,比如灯,空调,窗户,墙,桌子等等,展示实物是学习者更乐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能在第一时间就抓住学习者的兴趣。
2、以实例引出语法点。在讲汉语中,不要用很难的专业词汇去解释语法和知识点,而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去体会用法。例如在讲“比”这个词时,先给出飞机,火车和汽车,这三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是大家都知道的,在这个基础上,引出飞机比火车快,火车比汽车快,随后还可以举其他的例子,比如,两件衣服,一件380RMB,一件240RMB,那就是衣服A比衣服B贵,渐渐的学生便能体会“比”的用法,是n1比n2+adj;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想出更多的例子,那么不用任何专业的词汇,便能让他们很好的掌握“比”的用法。
3、游戏和活动。游戏和活动在情景创设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学生接触新的语言信息的机会,还极大地推动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的进程。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在游戏和活动中得到练习和巩固,这不但使学生对情景有所了解和熟悉,而且巩固了在此情景下运用的词汇和句型,为新的语言输入奠定基础。
4、真实场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课堂上尽量用中文来教学,并常常根据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场景来编不同的对话,比如去商店买东西,是食堂打饭,去银行取钱;另外,口语课堂的设置很灵活,有时会带他们走出教室,到课外学习,比如留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篮球比赛时,笔者和他们一起到现场进行教学,比如篮球场,球服,啦啦队,裁判,进球,加油等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也不刻板,学生很易接受。
(二)情景创设的实例分析
以下结合笔者在一年的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实例来谈谈情景创设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所以例子均出自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初级汉语口语》这本书。
1、新课导入。在进入新单元前,老师要创造一定的情景把学生逐渐引入本单元的话题,而不是一开始就学习生单词。
例1:以第十课《她病了》为例。
老师可以就身边发生的现象提问,比如有的同学上个星期没来上课或者迟到了,老师可以问:XX今天为什么没有来上课?
学生可能回答:他感冒了;他起床晚了等等。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入正式的学习,说:“看看这篇文章中,安妮怎么了?让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新课导入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关注。教师利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出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这些情景中,学生不但复习了已学知识(比如感冒,迟到等),而且对新知识(头疼,请假,闹钟停了)产生了解和兴趣。
2、生词讲解。中文中的很多词在不同的环境下有不同的意思,不创造一定的情景就很难理解清楚,而且创造的这个情境必须是与新课里的单词用法是一致的,否则扩充太多,学生反而不易理解。
例2:以第十三课《我去图书馆上网》为例,其中的生词“找”在这个单元里面是买东西后找钱的意思,但是“找”在其它情景中用的较多的是找东西,还有如找罪受等等,为了让学生了解它的用法,可以拿学生身边的物品举例。
老师:你的这只笔多少钱?
关键词:初级口语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 对外汉语 口语教学 情景预设
一、引言
初级口语教学是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初始阶段。教授的对象一般为零起点的学生和初学者,课堂内容也多为新知识,因此在学生汉语水平受限的情况下,要培养其从一无所知到具有基本的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绝非易事。尤其是学生母语中没有汉语知识的学生,更是成为教学的重难点。在口语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在课堂上操练得很熟练的字词和句型,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却常常回避使用,或常常出现偏误。其主要原因是教学中对语言的形式和意义的过于强调,而对语言使用的情景和语境背景交待得不够清楚。也就是说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的问题才是最让外国学生感到困难的。所以在初级口语教学中,情景预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口语课堂中的字词讲解、语言点讲解,还是口语会话等实践活动,情景预设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语言知识,又能提高表达的准确性。
二、情景预设概述
语言学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的。语言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必要的材料和手段,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构建目的语的语言系统,才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新知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预设恰当的语言情景,使学生的学习情景和现实情景相类似,任务的解决过程和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接近。这样。那些生动直观的场景才能有效启迪学生的联想思维。唤起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记忆。从而使学生围绕真实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利用有关知识和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情景预设的起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一般以通俗易懂为宜;如果情景预设能更接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在概念和意义上也就更容易被学习者理解接收。情景预设的设置要有一定的明确性和引导性;如果情景设置得太宽泛,那么学生对词汇和话题的选择就会失去针对性,口语的表达会变成模糊和空洞的言辞,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所以情景设置时要适当细化,尽可能明确情景的内容和功能。最好能对情景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作出限定,在明确和规约的语境下进行口语交际。情景预设的方式也应该新颖多样,这需要教师用不同的技巧和方式来组织情景预设。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化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如通过演示实物、卡片、简笔画、身体语言、图片、放录像或播放录音等形式对新材料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中,让枯燥的语言点学习变成形形的交际场合,并不失时机地引入问答、会话、表演、辩论、采访等实践内容,融入学生生活。
三、情景预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具体谈谈情景预设在初级口语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所用的例子均出自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初级汉语口语》(第二版,2004年版),为行文方便,以下都简称为《初级》。
1.新课导入的情景预设
怎样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有趣的情景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钻研教材,通过情景的创设激起学生们的兴趣,满足他们求知的心理需要。所以新课导人的情景预设要尽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创设出生动的情景。
[例1]《初级》第一册,第二十课:《我喜欢逛街》
教师首先提问:周末的时候,同学们一般干什么?
学生会回答:聊天;看电视;看电影;打篮球;爬山;做作业……
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回答的内容,依次展示图片,图片上画着上述的内容,并带领大家说出句子:“在周末的时候,××同学喜欢聊天,××同学喜欢看电影……”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正文学习,说:“而在这篇课文中,女主人公安妮在周末的时候喜欢去逛街,让我们进入新课的学习。”
新课导入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对本课所学内容的关注。教师利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出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场景,并结合图片直观地展示出来。在这些情境中,学生不但复习了已学知识(词语:电视、电影、聊天等),而且对新知识(词语:逛街;句型:我喜欢……)产生了解和兴趣。
2.生词讲解的情景预设
情景预设并以情景为依托不仅可以使学习者快速理解新词语的意义,而且能充分掌握新词语的语用情境。学习者可以通过给定的典型情境,大致推导出新词语应该在什么情况和场合下使用。因此,他们也能够很快地把刚学到的词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例1]《初级》第一册,第二十二课:《我旅行回来了》“我以为吃中餐是先喝汤啊”中的“以为”的讲解。
教师首先设计两个情景:情景①。你在校园里碰到一位很久没见的同学,你觉得他回家了,实际上他还在学校,这时你就说:“我以为你回家了呢!”情景②,小王认为他期末考试能考到90分,但是最终的成绩只有80分,这时他会说:“我以为我能考到90分啊。”
上述的两个情景预设可使学生了解到“以为”有“觉得”、“认为”的意思,用于对人或事物做出判断,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于与事实不符的判断。在学生初步掌握意义和用法后,教师可再创设两个情景。并要求学生用“以为”说一句话。
情景③:当你听到门外“咚咚”的声音时,你觉得有人在敲门,但是最后开门一看,原来是上楼梯的脚步声,这时你应该怎么说?
回答:我以为有人在敲门呢。
情景④:你找你的同学有急事。但是一直没找到他。得知他现在就在宿舍,你去了他的宿舍还是没有找到。这时你应该怎么说?
回答:我以为这次能找到他。
[例2]《初级》第二册,第十四课:《看来你不去书店不行》“我打算一直写下去”中的“下去”
教师首先设计两个情景:情景①,你正在看一部电影,但你觉得没有意思,所以你不想再看了,这时你可以说:“我不想再看下去了。”情景②,今天有两个同学因为感冒而没有来上课,但是其他的同学都来了,所以这节课还要接着上,这时教师会说:“我们的课接着上下去。”
通过上述的两个情景预设可使学生了解到“下去”用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继续进行。在学生初步掌握意义和用法后,可再创设两个情景。并要求学生用“下去”说一句话。
情景③:老师正在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但是下课铃声突然响了,你希望老师能把这个量故事讲完,这时你应该怎么说?
回答:老师继续讲下去吧。
情景④:你搬到了一个新的宿舍,但是宿舍的条件很差,你觉得自己不可能忍受这样的环境。这时你应怎么说?
回答:我不能再忍受下去了。
3.语言点讲解的情景预设
语言点知识结合情景出现,不但能使意义更加准确, 而且能使搭配功能更加明晰。因而更易于记忆和运用。同时,在不同情景中创设出固定的句型,还能使学习者注意到语言结构的特征和掌握不同场合下使用的语境条件。
[例1]《初级》第二册,第三课:《离这儿有多远?》典型句型:那座山离这儿有多远?
教师可利用即时情景创设出以下情景,情景①:我现在离同学A很近,离同学B很远,情景②:现在是三点半钟,离四点钟还有半个小时。
通过学生对即时情景的感知,可归纳出“离”为“距离”和“相距”的意思,可用于表示处所和时间上的相距。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离”的用法,再创设出两个情景,并要求学生用带有“离”的句型说一句话。
情景③:从宿舍到图书馆之间的距离有一千米,用“离”的句型怎么说?
回答:宿舍离图书馆有一千米。
情景④:如果从现在到春节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用“离”的句型怎么说?
回答:现在离春节还有一个星期。
[例2]《初级》第二册,第七课:《天气越来越冷了》语法知识:听得懂听不懂?
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和现有条件创设出情景①:老师丢一支粉笔给一位学生,并问学生,你是接得住还是接不住这支粉笔?这时学生会说:“接得住。”情景②:老师要一位学生去搬桌子,并问学生,你是搬得动还是搬不动这张桌子?这时学生会说:“搬不动。”
通过学生对即时情景的感知,可归纳出可能补语的基本形式为“V+得或不+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的意思,包括动作的结果或趋向是否可能实现,也包括动作本身是否可能实现。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可能补语的用法,再创设出两个情景,并要求学生用带有可能补语的短语说一句话。
情景③:如果你坐在教室的第一排,你是看得清楚还是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这时你应该怎么说?
回答:我看得清楚黑板上的字。
情景④:你参加了长跑比赛后。再要你马上去游1000米,你是游得了还是游不了?这时你应该怎么说?
回答:我游不了1000米了。
4.课文讲解的情景预设
有时一段语篇就是一个完整的情景。因此,在课文展示的过程中,只需要在学习者理解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并展示语篇情景的特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篇章功能和语用情境上。
[例1]《初级》第二册,第六课:《我习惯……》第四段语篇(对话)
教师首先准备一张简易的中国地图和四张贴纸,贴纸的正面分别写上甜、成、辣、酸四种口味。然后让四位学生分别拿一张贴纸,最后当教师朗读课文时。每位学生将自己的贴纸贴在中国地图上相应的位置。这是充分发挥师生听说互动的形式营造出一个地理识别与口味习惯对应的情景,学生只用“听从指挥”便完成对语篇大意的理解。
[例2]《初级》第二册,第九课:《我们马上派人去修》第四段语篇(对话)
教师首先提问:感冒后,大家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会回答:很难受;头疼;全身无力……
教师再问:如果你去了医院。大夫一般怎么给你治?
学生会回答:打针;吃药……
教师最后问:你对感冒的经验是什么?
学生会回答:多休息;多喝水……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并以口头方式完成下表:
教师先用多组问答的形式,并借助学生的回答创设出一系列的情景,然后用完成表格的方式适时引入课文内容,为展示语篇大意搭建了平台。这种表格形式是对语篇情景有效的归纳,它很好地将语篇中零散的对话归纳为意义或功能上相似的一组语句,并清晰地反映出这些语句的语用情境,为口语交际打下基础。
5.口语实践活动的情境预设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口语实践活动,而情景在口语实践活动中能帮助学习者把自己的语言表达得更准确、清楚、连贯,也能使别人容易听懂。教师的任务是要创设一个可以做真实交际的语境和情景。让学习者利用这种情景中的各种资源,积极参与、解决问题。从中提高交际能力。
(1)会话训练的情景预设
[例1]《初级》第二册,第十课:《乔迁之喜》第三段语篇(对话)
该对话发生在刘伟新家里,内容是王平和刘伟在谈论室内的布置问题。在课文讲解完后,教师可创设这样一组情景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会话练习。
情景①:当你为新家买了一张新床,与家人谈论放置新床位置的问题。
情景②:你第一次去同学的宿舍玩,并与对方谈论室内的布置问题。
情景③:你和同学去学校的新图书馆,对新图书馆的布置进行交谈。
[例2]《初级》第二册,第十三课:《我想给她买件礼物》第三段语篇(对话)
该对话发生在商店里,是方雪青想退换买给妈妈作为生日礼物的一件毛衣,并与售货员之间的对话。对课文讲解完后。教师可创设一组情景让学生模拟并进行会话练习。
情景①:顾客新买的衣服不合适,回到商店退换。
情景②:顾客新买的东西出现了问题,回到商店退换。
情景③:顾客买了东西回家后,别人都说不好,顾客也觉得不满意了,回到商店退换。
(2)复述训练的情景预设
[例1]《初级》第二册,第七课:《天气越来越冷了》第五段语篇(独白)
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说出课文大意,对课文初识后,从前到后,把每一句的重点词语和句型板书出来(例如,天气越来越……我又……又……我担心的是……;高兴的是……),然后再次带领学生依次说出每句话。用这种阶梯式的方式引出整个语篇情景。当全班学生都能准确和流利地复述出课文内容后,再慢慢隐去关键词和句型,在此期间,教师可让学生做一些增加内容或变换形式的扩展性和变换性复述,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成段表达的情景预设
[例1]《初级》第二册,第十六课:《我该理发了》课后练习第七题:成段表达(我喜欢的发型)
成段表达对于初学者有相当大的难度。因此,对成段表达所要做的铺垫工作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必须考虑到给定的词语是否熟悉、句型是否恰当,提供的情景是否容易联想。对于我喜欢的发型这个话题,如能事先给定参考词语(理发;剪;烫;染;长;短;洗头;吹风;流行;过时;满意;精神等),或提供参考情景(自己的发型;同学的发型;明星的新发型等),必将达到良好的效果。
论主观化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原型理论背景下汉语因果复句考察
教学语法在教材编写中的功能
修改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二题
“三维语法”视角下的汉语句子教学
微信支持下的汉语练习活动设计
海外教学环境认知与教师教学策略调整
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汉语教材中语法教学失误举偶
影响任务型教学有效性的若干因素
《新实用汉语课本》(第3版)书讯
电脑辅助汉语教学的发展和展望
从语言发生谈二语养成(下)
汉语朗读教学的必要性与教学策略
体验型文化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完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几点看法
多模态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建设刍议
媒介语为法语的汉语教材现状与研发对策
美国华裔儿童家庭语言状况调查与思考
教师知识、叙事探究与教师发展
国际汉语教师文化的转型:从孤立走向合作
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中的两个问题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目的、标准和特点
任务:作为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途径
非汉语环境下文化教学内容的分类与选择
美国K-12中文教学目标的层次与撰写策略
近十年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特点与趋势分析
澳大利亚大学中文教师培训课程设置介绍
建立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标准体系的构想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作文自动评分研究初探
新时期信息技术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新思路
《HSK标准教程》系列教材的编写理念与实践
体系内语法与体系外语法——兼谈大语法教学观
日语母语者汉语习得中的语序偏误与教学实践
媒介语为法语的汉语教材现状与研发对策
学科教学知识:汉语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知识
基于语块理论的对外汉语教材词语注释研究
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美国田纳西州中小学中文师资培训和认证的问题
“是+名”的逻辑语义及汉语语法教学的可能途径
一部好学又好教的汉语教材——《新概念汉语》评议
“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汉语国际化人才培养探讨
任务复杂度对对外汉语写作任务中语言表现的影响
关于汉语(二语)教学语法体系及标准建设的几个问题
辅助虚词教学的重要思路——编写一本常用虚词用法词典
理论·方法·手段——语言教学与研究中的三个基本概念
“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