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 文言文 方法 态度 兴趣

文言文,是中国语言的根基所在。它简约、明朗、韵律感强、信息量大。文言文,它承载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向后人展示了我们祖先的光辉事迹、精神气节、文化襟怀。即使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也能从文言文所记载的历史中寻找到宝贵的经验和自我成长的价值。

因此,作为老师,首先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将其当作神圣的使命,将这种认真的态度带入我们的课堂中,才能为同学们传达正确的学习理念,才能不断地要求和提升自己,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果。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一、新颖的课堂导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有关“学习兴趣”,历来为古今中外圣贤名师积极倡导。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伟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培养,在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中都显得十分的必要与重要。特别是对于文言文,之前(小学阶段)同学们从未接触过的语言形式,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帮助同学们很快进入课堂,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形成新体验。教师可以采取的导入方式有: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的、情境创设导入等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喜欢听故事,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对于初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仅仅是听故事,而是要从故事中学会思考――在聆听中感受故事,在聆听中增长心智、在聆听中收获人生。

比如在讲解《出师表》时,我们可以引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前段时间,新三国在全国热播,可让同学们讲讲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情节(最好是关于诸葛亮的)。让同学们通过自己讲的故事,相互交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地方。然后由老师介绍历史上诸葛亮的事迹,并引出所学的课文――《出师表》。让同学们在文章中,去印证自己所讲的故事,去品评这个人物,以此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导入法。

文言文以其简约明朗、浓郁的文化韵味著称。其用字精准、巧妙,这是现代白话文难以企及的。通过简单的几个字,便可以为读者奉献一场视觉盛宴。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帮助同学们对文章中的经典句子进行品评,向同学们展示这种文字形制之优美,意境之深远,从而陶冶同学们的情操,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爱莲说》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播放一组关于莲花的图片,并有感情地为同学们朗读文中关于莲花的描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通过简约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画面,给同学们营造一种感性的认识。加以对字里行间文句的品评,让学生不仅眼前有了,而且心中也会出现一朵美丽、高雅、圣洁的莲的形象。在这种直观的感性品味中,同学们会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与作者一道去深深迷恋起这花中的谦谦君子……

二、摆正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

文言文,毕竟与现代白话文相去甚远,许多同学在学习时,都感觉梳理文字很吃力。一方面因为古人用词注重精、巧、准,另一方面,古人的句子结构也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新课标》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笔者在教学中,一直以此为纲领,教学中更注重整体感知作者思想内涵,而非字词句结构。如此摆正我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不仅不会使学生在枯燥的字词翻译中失去学习兴趣,还会帮助同学们培养自主学习、欣赏品评的方法和能力。

例如,在讲授《扁鹊见蔡桓公》时,帮助同学们解决字词的困难之后,注重其中所蕴涵的哲理,以及作品的写作顺序、表现手法等。

扁鹊三次见蔡桓公:

第一次,扁鹊“立有间”(细心观察),诊断出“君有疾在腠理”,预言后果“不治将恐深”。蔡桓公的回应是“寡人无疾”。

第二次,扁鹊诊断为“病在肌肤”,预言后果为“将益深”。而蔡桓公的反应是“不应”、“不悦”。

第三次,扁鹊的诊断为“病在肠胃”,预言后果为“将益深”。蔡桓公“又不应”、“又不悦”。

第四次,扁鹊的表现是“望桓侯而还走”,蔡桓公“使人问之”,扁鹊诊断为“在骨髓”,后果“无奈何也”。

最后,扁鹊“逃秦”,桓公“遂死”。

通过这样的梳理,两个人的形象跃然纸上,让同学们感叹文言文的魅力所在。简短的字句,便描绘出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可悲性格,扁鹊的善意规劝和机警形象。通过层层深入,逐步逼近,直到引人入胜。让同学们在层层推进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正视自己的错误,不要拒绝别人的批评,要注意防微杜渐。

老师通过注重“意”的教学,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文言文学习态度。即在学习中,字词、结构仅仅是工具,要注重文章的整体感知,深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价值意义。毕竟,古文学习的关键就在于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把握其中的思想精髓,从而把握内容的行文主脉,自然,古文学习的任务也就因此完成了大半。

三、总结学习技巧,攻克学习难关

词汇的理解、句型的结构,这是同学们在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因此,在学习中,老师要注重总结字词句方面的学习技巧,帮助同学们克服难关,轻松学习。

如,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之”。为帮助同学们进行理解、记忆,教师可以进行如下归纳总结:

(一)“之”作代词。

在作代词中,“之”又可以有不同的用法:

①代人、代物、代事。在代人时,多为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它们”。在句子中作宾语或兼语,不做主语。例如“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亲戚背叛反对他。之:指“失道”的君主,代人;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魏学伊《核舟记》)之:指窗户,代物。也有特例,作第一人称使用,可以译成“我”。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此句中的“之”翻译为“我”。

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翻译为“这”。例“渔人甚异之。”(渊明《桃花源记》)之:代所见的“美丽的桃花林图”。

(二)“之”作助词,也可以分为几种情况。

①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

其格式为:定语+之+中心语。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如:“悍吏之乎吾乡,叫嚣乎东西。” (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如:“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

④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如:“马之千里者。”(韩愈《马说》)

……

(三)“之”作动词。

……

……

老师在呈现如上内容后,一定要帮助学生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自主认识、自觉巩固,进而将“外在”的知识技法“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系统,并促使学生在课堂或课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式学习,以期实现真正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和真正提升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效。

总之,为避免学生在古文阅读时,为个别词句、个别语法而纠结,从而丧失了对文章整体力度的把握,对文章意蕴深度地探索。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特别需要尽可能的通过提炼归纳,让同学们对一些常用语法、常见字词,做到“了然于心”,并活学活用。因此在文言文课内走向课外时,学生才会更加便捷、更加得心应手,也让同学们积聚更多的精力投放到文意的理解、思想的把握、写作技巧的学习上。

四、小结

初中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期。老师通过巧妙的引入、端正的态度、正确的指引、科学的方法,帮助同学们轻松理解文言文,深刻体会中国古人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在面临现实问题时,学会借鉴古人的宝贵经验、吸取历史的教训,指导我们的行为,从而避免走错路、走弯路。■

参考文献:

1.李正宣.古代语文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2002(9).

2.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就需要从文言文入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语文学习效率。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以分析,希望对初中教师开展文言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觉得文言文学习很是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氛围不高。这时教师就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深入分析文言文发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文言文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教师可以从这篇文章发生的时代特点,告诉学生仲永是一个具有很高天赋的神童,但是由于父亲的愚昧将其当成造钱的工具,没有及时让仲永去学堂上学,使得仲永的才智没有得到更好的发挥,表达作者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沦为普通人的感伤。在告诉学生文章主要思想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提高学习技巧

教师在传授文言文知识时,需要给学生总结出古代文言文中常用字词的含义,进而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习文言文技巧,真正学会独立学习文言文。例如,在学习《论语》时,文章中出现好几个相同词语,但是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这时教师就需要给学生一一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字词。通过不断积累这些常用字词的意思,丰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进而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升人文素养

新课标的不断推动,要求教师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对于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对古汉语语法和写作方法,更需要教会学生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人文素养,真正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为增进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挖掘潜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才能。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过渡内容,是逐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有力时期,然而当前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存在教学重具体翻译,轻学生领悟培养。

文言文教学不但要注意语言句式、词汇,还要加强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思想内涵的理解赏析,当前在初中阶段教学存在将整篇文言文肢解成字、词、句,将文质兼美的文言文课文分割成破碎的汉语知识点,学生只是机械地笔记、背诵,老师依旧停留在串讲方式,读一句翻译一句,部分甚至在课前给学生准备翻译好的现代文,着眼于具体的字词,教学只是语言翻译的过程,没有教会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学生只懂得教过、讲解过的文章,对首次接触的文言文一片茫然,同时散失了文言文的美感。

(二)存在教学多艺术欣赏,少课本知识升华。

部分初中教师在上文言文课时,存在严重的脱离课本自由随意发挥,对涉及人物故事的古文,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向学生讲授故事发展、人物性格,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听讲兴趣,但对文言文教学的本身帮助意义不大,学生听过则忘,对课本上的知识要求仍是似懂非懂,或者仅记忆人物形象,对文章本身涉及的知识没有掌握。老师在拓展文言文讲授时多在于叙述,没有立足课本,不是在文言文知识上进行升华再提升,而是一种较为肤浅的知识传达,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美感认识不足,难以体会到文言文本身带来的情、道、雅。

二、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要求

对语文新课标要求进行仔细揣摩,创新初中文言文教学需要有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一是创新文言文教学是使学生具备文言文朗诵能力。通过创新教学,让学生有一定文言名篇积累,具备一定文言语感,在诵读文言文时能比较好地表达文章的情感、语言的优美,领会到写会的独特,发挥文言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二是使学生有初步文言文阅读能力。初中阶段学生要在创新教学下对浅显文言到自由阅读,对常规文言语句、文言句式有适当积累,对基本文言知识了解,奠定进一步文言文深度学习掌握的基础。三是积淀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能力。文言文是中华众多优秀文化的积淀,在初中阶段能够培养文言文朗诵与阅读能力,即培养出初中学生与古代先贤跨时间交流,通过对历代社会变迁的感受,对文化进行初步传承发展,对传统文化拥有更多直观的理解,将优秀的思想哲理转换成自身的知识修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

三、加强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措施

(一)做实初中文言文教学思想创新,激发学习动力。

要使初中文言文教学取得实效,首先要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内需和潜力动力,对文言文价值进行深入认识,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出击,让文言文学习变得不是任务,而是兴趣,有效迈开创新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应用价值。作为古代书面语言,文言文包含了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对积累文学知识、运用语言能力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对成语、俗语的理解上会因文言文学习更加透彻。文言文学习对写作素养提高帮助也很大。实质上古今汉语为一脉相承,白话与文言关系千丝万缕,在布局谋篇、思想情感上文言文更加倾向于精华表达,值得借鉴的地方很多。文言文中《记承天寺夜游》等经典小短文情景交融,可以很好地指导写作写景抒情文;《陈陟世家》等可以增加历史人物写作素材;在写作中多借用文言文中至理名言、经典论段可以使作文更加出彩,更加形象传神。其次,带领学生感情文言文文化价值。老师要切实利用好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课文上进行拓展,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化对现代人生的重要意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最后,帮助学生挖掘文言文德育价值。古代文言文包含了很多道德、美德、价值观念。如谆谆教导为人世处治学的《论语》,说理艺术气势磅礴的《孟子》,引人逍遥忘我自由的《庄子》;这些思想博大精深,在初中阶段给学生进行文言文哺育,将极大增强学生探求文言文的求知欲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做细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提升学习实效。

在初中文言文具体教学中要创新多样教法,注重实效,创新性地利用诵读法、探究法、质疑法、合作学习法等,根据文本特点灵活结合选用。一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缩短古今语言距离,加强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讲授课程,实现文言课程生活化。例如在讲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询问学生们生活中有无与之相适应或相背离的行为,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思考,对自身态度进行反省修正,进而引申出“见贤思齐”,教学效果将会非同一般。二是要多借用网络信息媒体,增强文言文教学的生动性。现在网络上有较多与文言文、古代文化相关的音乐、图片、视频等,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在初中这一阶段结合媒体资源利用,将会加深学生对文言意境的理解,更加有兴趣深入,课堂不再那么枯燥,初中学生对古文作用的思想情感与文言魅力将会感触得更深。

(三)做深初中文言文教学组织创新,增强自学能力。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组织要进行层次施教创新,按照因材施教原则,针对学生语言积累、表达能力、文言语感的不同层次组织安排不同目标教学。对全体同学有基础型目标,对文言疏通大义,理解文言主要内容,识记主要文言词意思;对中等偏上的有理解型目标,对作者思想情感能体会,对文言实虚词含义知悉;对基础好的同学有运用型目标,对文言文章有分析监测评判能力,能联系所学进行课外阅读。在组织上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学习习惯,借助工具书籍,执行课前预习,经常诵读,会归纳整理发现规律,让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有适当的自学能力,在文言道路上走得更远,更有成效。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初中教学

语文教学改革持续进行了几十年,中学文言文教学仍停留在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教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的串讲和翻译,面面俱到;学生来不及思考,甚至从来也不思考,被动地接受。这种“填鸭式”教学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很难提高。如果一味采取传统的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完全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难易程度,盲目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只会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厌烦、畏惧,觉得遥不可及,久而久之就会丧失学习文言文的的热情和信心。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采取以下方法教授初中文言文:

一、设置精巧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是非常关键的。教师上新课前,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精心设计导入语,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景与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桃花源记》一文中,用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怡然自乐”导入新课,并且指出桃花源不仅景美,且人们的心灵也美,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通过解题推断文章意思,初识课文

用提问题的形式串联起作家作品和文章主要内容。通过设置的问题,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并且对那些细节还不清楚的地方也比较有兴趣,想弄明白。大多数问题在课文或者注释都有,让学生认真看一遍课文和注释,能顺便划下重点知识,解答问题,还可以带出文体和背景知识。

例如《出师表》的学习,对照注释,明确“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大臣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结合本文,学生可以知道是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是陈何情,言何事。教师补充介绍背景知识,补充历史典故——白帝城托孤。学生了解了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感情和忠心,思考诸葛亮出师伐魏之前要和刘禅陈述什么事情,自然而然引入课文。

三、反复诵读,拓展阅读,培养文言语感

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文言语段,才能培养比较准确的文言语感。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反复诵读。学生通过反复读,不断揣摩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长期坚持就能培养较强的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己悟出来的,比老师教、被动记效果要好得多。反复诵读才能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这时,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是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另外,多阅读一些历史,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

四、开展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大脑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平时的效率高得多,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去。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知识竞赛活动。既可激发学生的团体荣誉感,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和求成的动机,从而主动地细读课文,获取知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让学生在竞赛中学到知识,比“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五、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

客观地说,初中教师强调的积累重点往往有两点:一是背诵文言文,掌握常见的词句,将积累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当然要追求积累内容的丰富和完整。学习文言文应对文言文的文言现象作初步的归纳整理。比如常见文言实词的意思、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等。整理时要分门别类,附带例句和出处,坚持每学完一课就整理归纳,其实整理的过程就是知识的积累过程。

在日常教学和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善于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在文言文教学中迈出最坚实的步伐。总结出更好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张喜麟.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J].教育革新,2009,(06).

[2]赵芳.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索[J].西江教育论丛,2008,(01).

[3]刘豫红.初中文言文教学创新体会[J].教育革新,2009,(11).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初中 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61-02

新课改以来,许多一线的教师纷纷响应教改号召,结合本学科的特色和教学经验,对之前的教学方法开展反思和改良。在初中语文教学策略中,情感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相对比较成熟、被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谓的情感情境教学法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具体、形象的情境,吸引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获取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教材内容和熟练掌握教材重难点的教学实践过程与方法。

初中文言文教学是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重要考查内容。而初中文言文由于文本本身难度较大、学生重视程度较低,一直让学生望而却步,成为试卷考查中失分最为严重的核心内容和主要题型,也成为最令语文教师头疼的一块难啃的“骨头”。通过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和实践尝试,笔者发现情感情境教学法同样也适用于于文言文课堂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一、生活片段:展现情境,激感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而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五彩斑斓、包罗万象。对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要灵活运用和调动学生的各种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文言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从内容到形式可能和我们的当下生活实际相差较远,但是教师要深入透彻地剖析文本本身,在全面、细致、深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调动自身生活经验,寻找实际生活和文言文文本内容相契合的地方,创设生活化场景,将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例如,在初中文言文《桃花源记》的课堂教学中,作者所描绘的是劳动人民心目中所向往和憧憬的美好田园生活,展现了陶渊明对恬静、安适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因而,在课堂中,老师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文本的积极性,便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询问学生对“桃花源”的向往和期待是什么,进而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促进教学进程。比如教师先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看法,然后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相互交流、分享,活跃课堂气氛,缓解文言文教学呆板、陈旧的课堂氛围,实现有效教学。借助必要的生活场景或片段,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文言文中的生活场景,然后利用生活情感体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于文本的分析和理解。

二、视频播映:呈现情境,丰富情感

随着现代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和迅速传播,丰富的影像资料也被许多一线教师所接受,被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中。初中文言文基本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因而其中大量的经典作品被翻拍或改编成电视剧、电影。这些资源一方面很好地呈现了原文的必要情节和主要内容,能够给学生必要的情节性引导,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个直观、形象的了解和梳理;另一方面,视频资料很容易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准。

例如:在进行司马迁的《陈涉世家》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找到近期的电影《陈涉世家》。教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可以挑选其中的精彩片段放映给学生欣赏,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注意把握陈胜、吴广、军差等人物形象,提示学生结合电影理解文本,而且可以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电影中的情节设置,体会那种环环相扣的情节关系,让学生能够随着电影主人公深入情境之中,完成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电影是现代社会一种十分普遍的娱乐方式,教师要积极地走入学生中间,去了解一些时尚前沿的影片信息,然后以较为亲近的话语方式去拉近自己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三、语言描述:体现情境,创造情感

语文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语文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让学生能够拥有比较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具有较强的文学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标准;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形成文字性或语言性的表达,实现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基本作用。而在初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利用学生对文言文的文本翻译、内涵阐释等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初中文言文《晏子使楚》的教学实践中,由于介绍的是一个历史故事,因而存在许多直接性的对话描写。文言文的对话描写也像现代文阅读一样,存在语音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掌握,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朗读“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国。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等晏子与楚王的直接对话,语气要不卑不亢,体现晏子的凛然正气,从而方便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然后进一步加强记忆,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深化。

四、延伸阅读:再现情境,唤醒情感

初中文言文教学在中考考查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但是由于顺应课程改革给学生“减压减负”的新要求,所以在初中实际教学环节中,分配给文言文教学的课时并不十分充裕;而且文言文学习就如同语文现代文阅读一样,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文言文文本,只能在平时阅读、练习的时候,注重加强积累,概括出文言文阅读知识的一般规律,用以指导学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

例如,在进行柳宗元《小石潭记》的课堂学习时,我们在介绍文本创作背景的时候不得不提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城山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以及《石渠记》《石涧记》),教师可以在课后作业环节选取这其中理解难度较低的文本,安排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进行阅读、分析,从而拓展文化积累,举一反三,增强文言文的教学效果。语文的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语文学习的精髓,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和积累,加强对知识的迁移学习和运用,真正地把知识学“活”,不要死记硬背,难以运用和调动知识模块。

由于一线教师的努力探索和实践,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已经形成一系列教学方法,但是每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有利有弊。情感情境教学法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激励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思考,能够获取较为全面、真实、形象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在文本的剖析与解读中走进文本,强化记忆,夯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感知性体悟的养成。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充分依据教材中所选取的经典篇目细读文本,将文本中出现的知识点,尤其是常用的文言知识点加以总结、整理、归纳,在课堂上不断强化,加强学生的知识记忆。另外,在实际教学中,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文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一种自主积累、自主整理的学习习惯,推进文言文教学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