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基础辩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准则对中期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要求
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企业在中期如果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的规定来处理,并按照规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应的披露。其中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数;能合理确定时,采用未来适用法。如果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能够合理确定的话,采用追溯调整法,除非国家规定了相关的会计处理,企业应当对根据要求提供的以前年度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和这些会计报表的其他相关项目的数字进行追溯调整;同时,涉及本会计年度内会计政策变更以前各中期会计报表相关数字的,也应当予以调整,视同会计政策在整个会计年度和可比会计期间一贯采用。
笔者认为中期会计政策变更的处理要点有以下几点:
1.做调整分录进行报表调整。
2.在报表附注中披露以下:
(1)对以前年度的累计影响;(2)对以前年度可比中期的影响数;(3)对变更中期的影响数;(4)对年初至变更中期末的影响数;(5)对变更中期以前各中期的影响数;(6)在变更中期以后各中期的报表附注中披露对当前中期的影响数。以及年初至本季度末的影响数。
3.设特定账户区分中期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年度影响和以前中期影响。对以前年度累计影响数计入“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对以前中期影响计入“以前中期影响”,并以季度设置明细账户,以进行正确的区分。
二、中期会计政策变更业务处理建议
(一)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第一季度
如果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第一季度,企业除了会计政策变更的以前年度累计影响数之外,在会计报表列报方面,只需要根据变更后的会计政策编制第一季度和当年以后各季度的会计报表,并对要求提供以前年度比较会计报表最早期间的期初留存收益和这些报表的相关项目的数字作相应的调整。在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方面,应当披露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年度的累计影响数;对以前年度可比中期的影响数;对当年第一季度损益的影响数。在当年第一季度之后的其他季度会计报表附注中,还应当披露第一季度发生的会计政策变更对当季度损益的影响,以及年初至本季度末损益的影响数。
例1:甲公司需要按季度编制季度中期财务报告。1999年12月购入设备一台,投入使用,原价为90000元,净残值为0,预计使用年限为4 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2002年1月1日,公司根据形式判断将原来的直线法改为年数总和法。假定公司所得税率为33%,税法允许的折旧方法为年数总和法。所得税会计处理为纳税影响法。每年年末分别按照净利润的10%和5%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
1.计算会计政策变更的影响数,如下表:
2.甲企业应做如下调整分录:
调整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8000
贷:累计折旧
1800
借:递延税款
594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940
结平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账户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206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盈余公积
12060
借:盈余公积
1809(12060×0.1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809(12060×0.15)
会计期间
直线法
年数总和法 所得税差异 所得税影响
税后差异
2000年
22500
36000
13500
4455
9045
2001年第1季度 5625
6750
1125
371.25
753.75
2001年第2季度 5625
6750
1125
371.25
753.75
2001年第3季度 5625
6750
1125
371.25
753.75
2001年第4季度 5625
6750
1125
371.25
753.75
2002年年初数 45000
63000
18000
5940
12060
2002年第1季度 5625
4500
(1125)
(371.25)
753.75
2002年第2季度 5625
4500
(1125)
(371.25)
753.75
2002年第3季度 5625
4500
(1125)
(371.25)
753.75
2002年第4季度 5625
4500
(1125)
(371.25)
753.75
合计数
67500
81000
13500
4455
9045
3.一季度会计报表列报。据中期财务报告规定,甲公司需在2002年第一季度中期报告中提供比较会计报表具体调整如下:2001年末资产负债表累计折旧调增18000元,递延税款借项调增5940元,未分配利润调减10251元,盈余公积调减1809元。2001年第一季度利润表中管理费用调增1125 元;利润总额调减1125元;所得税调减371.25元;净利润调减753.75元。
4.会计报表附注中会计政策变更说明。本公司设备原来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为了适应形势变化,提供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自2002年1月1日起,改为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此项会计变更已采用了追溯调整法,2001年比较会计报表的相关数字已经作了调整,此项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年度的累计影响数为12060元,其中该项会计政策变更对2001年年初留存收益调整减了9045元。2001年第一季度净利润调减753.75元,2001年全年净利润调减了3015元。该项会计政策变更使2002年第一季度利润增加753.75元。
5.对以后编制季度报表的说明。在第二、三季度编制中期报告时,也要在报表附注中说明这对损益的影响。要求同前。
(二)政策变更发生在第一季度外的其他季度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其会计处理相对于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第一季度而言要复杂一些。报表调整及附注披露如前所述。这里重要的是要对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年度和以前中期影响加以区分,以便进行正确的会计处理。
比如,某在第三季度发生了会计政策变更。如果需要提比较报表的话,需要对上年度年初留存收益和上年度末资产负债表、上年度第三季度利润表和上年度年初至第三季度利润表相关项目的数字进行调整。同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需要对以前年度的累计影响数、上年年初留存收益影响数、上年度第三季度净利润影响数以及对本年度第三季度净利润的影响数、本年年初至第三季度末净利润影响数和对本年度第一季度、第二季度净利润的影响数分别作出披露。
例2:承[例1]资料,假设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2002年第三季度,即该公司从2002年7月1日起开始将直线法改为年数总和法,其他条件不变。甲公司业务处理如下:
1.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数。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2002年第三季度,所以会计政策变更的累计影响实际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年度的累计影响;另一部分是对本年度以前各中期的影响。由上例可知,公司2002年7月1日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年度累计影响数为12060 元;对2002年第一、二季度的影响数为753.75元、753.75元。
2.企业在2002年第三季度应做如下调整分录:
(1)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影响及税金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8000
贷:累计折旧
18000
借:递延税款
594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5940
(2)调整会计政策变更对以前中期影响
借:累计折旧
2250
贷:以前中期损益影响-1季度
1125
以前中期损益影响-2季度
1125
借:以前中期损益影响-1季度
317.25
以前中期损益影响-2季度
317.25
贷:递延税款
742.50
(3)结平损益调整账户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2060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12060
借:以前中期损益调整-1季度
753.75
以前中期损益调整-2季度
753.7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07.50
(4)调整盈余公积
借:盈余公积
1582.875[(12060-2×753.75)×1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1582.875[(12060-2×753.75)×15%]
3.第三季度财务报告中相关会计报表的列报。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发生在第三季度,所以甲公司第三季度报告提供的会计报表中就应当对上年度末资产负债表、本年度第三季度末资产负债表的有关项目作出调整,对上年度第三季度利润表、年初至第三季度末利润表及本年度第三季度利润表、年初至第三季度末利润表及本年年初至第三季度末利润表的有关项目作出调整。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沿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独立性。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展,学科间知识的交叉越来越明显,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逐渐凸显出来,如学科间知识的重复、衔接欠妥,人为地割裂完整的知识体系;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严重脱节;教学方法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达不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等。现今社会,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疾病防控形势日趋严峻,运用切实可行的医学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高素质的医务人员,已是迫在眉睫。
高职临床医学学制为三年(包括临床实习),在校学习医学基础课、临床专业课的时间只有两年,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到医学理论知识的精华,培养自主学习、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摆在每位高职临床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且必须解决好的课题。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1969年提出,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之一,突出特点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有利于教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单纯的传授或进行面对面的传达。以小组为基础的PBL,便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技巧。学生作为知识研究的参与者,可以充分体会到通过努力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喜悦,更加享受学习过程,学习的积极性会不断提高。该教学方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是PBL案例的设计与编写。在我院推行基础医学课程整合中PBL教学应用的基础上,本文以消化系统为例,浅谈基础医学整合课程PBL教学案例的设计与编写。
一、PBL教学案例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
案例是PBL教学的关键载体。案例选择的恰当与否,是PBL教学成功与否的必备条件。
1.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案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临床病例,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但要紧扣基础医学专业课程教学大?V,让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顺利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并能有效地进行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自然衔接。
2.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呈现社会热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取学生身边熟悉并感兴趣的事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现在社会减肥成为了一种时尚。爱美女性小丽为了身材苗条,追求盛行的骨感美,进行节食,每日一餐,饿了就喝水,坚持一段时期后,体重确实下降了,但同时她在极度饥饿时会有心慌、头晕、腿没劲发软的症状,最后甚至出现昏迷。为什么节食会使体重下降?为什么过度节食又对机体造成伤害?正确的减肥方法有哪些?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好奇心一下子就会被激发出来,满怀解决这些问题的激情,愉快地学习食物在机体内正常的消化、吸收与调节过程,学习节食时血糖、脂类、蛋白质三者间的代谢联系,实现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了解保证身体健康的减肥方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循序渐进。设计案例问题要注意与所学知识的有效衔接。我院临床医学专业招收的是高中毕业生,录取分数普遍较低,总体上基础薄弱,认知能力偏低。设计案例时,引入的问题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使他们在已有知识层面通过查阅资料、小组间讨论、归纳总结等过程,逐一解决问题,抽丝剥茧式地达到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使学生享受到亲自获得劳动成果的快乐,增强“我能行”的自信心。循序渐进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跃跃欲试,自主探求知识。例如,患者男,37岁,以“规律性上腹痛两年,加重一周”为诉入院,查体结果为上腹部剑突下偏左有压痛,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溃疡”。经给予甲氰咪胍等制酸剂和氢氧化铝凝胶等胃粘膜保护剂治疗,症状逐渐缓解,6周后复查胃镜见溃疡已愈合。可就此病例提出问题,如介绍胃的组织定位及结构特点;胃溃疡愈合过程中有哪些组织再生,哪些组织的再生属完全再生,哪些是不完全再生;简述用于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给药依据。通过亲自参与、小组成员间的通力合作,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也会深深地体会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大大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设计方法:资深教师、临床医生、高年级学生共同参与
我院基础医学整合的相关学科教研室会抽调资深教师对本学科在消化系统涉及的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教学目标进行整理,汇总后收集针对性强的典型案例,如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黄疸、脂肪肝、肝硬化、肝性脑病等,邀请与我院合作的医院临床医生参与讨论,重点突出病例的病症、诊断及治疗方法。案例确定后,分发给高年级在校生和临床实习生分组讨论,结合理论和临床提出多组问题。教师和临床医生再经筛选归纳后,整理成完整的教学案例。例如,肝是人体的最大腺体,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在各种物质的消化、吸收和排泄中,都发挥着主要作用,被誉为“物质代谢中枢”和“人体化工厂”。因此,学生要掌握肝脏的组织定位、结构特点、在生物氧化和生物转化中的作用、出现代谢异常时的病理特征、各种诊断指标等。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饮食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肝脏疾病在临床中很常见,如肝炎、肝硬化、肝癌、肝性脑病等。
二、PBL教学案例的编写
其实,中医单纯的辩证论治是不能真实地反应中医学的本质。那么当我们去说中医学的特征时,首先要明确是相对谁而言。凡说特征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其共性的东西。很明显,我们讲中医学的特征,是相对西医学而言,辨证论治是我们的特色,但前提是辨病论治是二者的共有。但现在我们只讲异,不求同,甚至于扬言中西医无法结合,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辨病论治不是西医的专利,也是中医学的最基本特征之一。
1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看辩病证治的重要性
1.1 中医学虽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但临床上从来就存在着“辩病施治”的方法。特别是在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之初,证候的概念尚未从疾病中分化出来,就是以“病”作为辩析目标的,治疗也就依据病来施行。如《内经》13方基本上是以病作为治疗靶点的;《神农本草经》、《诸病源候论》等著作也多以具体疾病作为治疗目标,如以“常山截疟”、“黄连治痢”等。即便在近代,中医学在注重“辩证论治”的同时,也仍在运用辩病思维。如对肺痨、肺痈、肠痈、湿疹、疟疾、麻疹、水痘、天花、蛔虫、绦虫病等的防治,主要是基于辩病的思维。因此,中医学的辩病思维与辩证思维是同时存在的,交织在一起而综合运用的[1]。
1.2 中医学从诞生便开始了辨病与辩证的结合。早在《黄帝内经》里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它往往是先定病,然后再辩证。比如《咳论篇》、《痿论篇》等章,都是先说这种病,然后再去辩证。之后,在《伤寒杂病论》、《诸病源候论》等书,无不先言某病,再言某症,病、症、脉、证合参而治。以《金匮要略》各篇之题最能说明,如《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第三》,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都是病名。
1.3 中医辨病论治在之后的发展过程当中从未终止。兹举俩例最能说明。其一,清初温病大家余师愚在其《疫疹一得》书中,仅论及清瘟败毒饮一个方子,以一方治一病,药即中病,鲜有罔效,典型辨病而治,其重复性不言而喻。其二,清初临床大家程国彭,在其《医学心悟》一书中,运用大量篇幅讲述如何辩证伤寒。在太阳经症条下,直言麻黄汤与桂枝汤辩证之繁琐,疗效之有限,辩证少有失误则灾害险生。乃自创加味香苏散一方,说:今以此方代前二方(指麻黄汤、桂枝汤)之用,药稳而效,亦医门之良法也。不论冬月正伤寒,及春、夏、秋三时感冒,皆可取效。其也是实现了从辩证论治到辨病论治的一次飞跃。这是中医走循证医学道路的肇始。
1.4 又如中医在与疾病“非典”的抗争中,充分发挥了辩证论治的优势,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了辩证论治的优越,而在于对“非典”疾病的认知随着辩证论治的进程而不断深化,这同时也是“辩病”的认知过程。我们采用两种方法相结合,我们的认知就愈趋深刻,我们的治疗就更趋完善。
2 辩病用药的优势
2.1 在辩病用药方面,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理特点。因此,每一种疾病也意味其基本的治疗原则或治疗大法。除证选用不同的药物外,头痛可适当地配合应用川芎、白芷等止痛药物;癃闭病按照“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应着于通利为主;遗尿应按照“固摄止遗”的原则去配伍组方。如肠痈一般可用大黄牡丹汤治之;如肺痨虽有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损等不同病证,但感染痨虫是其共同病因,补虚杀虫是治疗肺痨的根本原则,在抗痨杀虫的基础上再结合辩证,分别予以滋阴润肺、滋阴降火、益气养阴诸法,辩病与辩证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2 在脏腑辩证中: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肺主气、司呼吸的生理功能。脾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肺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脾主运化、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行辩论治,还要结合心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肝系病证主要按肝气疏泄不畅、肝阳升发太过、肝风内动等病机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肝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肝主疏泄、臧血濡筋等生理功能。肾系病证主要按肾阴、肾阳不足特点进行辩证论治,还要结合肾系病的特点辩病用药,以复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骨、生髓等生理功能。
3 辩病论治与辩证论治的关系
3.1 关于辩证论治与辩病论治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笔者以为,辩证论治的主要着眼点是放在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病理层次的本质的认识上的。一个病理层次就是一个证候,一个汤证是一个证候辩证论治的结果。辩病是对疾病的辩析,以确定疾病的诊断为目的,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区别在于一为确立证候,一为确诊疾病。辩病论治则是着眼于对疾病全方位的考察,从而抓住疾病中最具本质的联系,把这个疾病和其他疾病区别开来,进而针对各种病的特殊性,采取相应的治疗。一般说来,辩病论治从对疾病的初期考察,到确定“这一个”而非“另一个”,从一般性对症治疗到确立针对性极强的治疗,是对疾病的认知阶段。只有经历了这个阶段后,辩病论治才有了基础,换句话说,辩病论治是建立在对疾病的本质有了深刻的认知基础之上的。
3.2 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没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其局限性。辩证论治虽然不能达到对疾病的特殊性具有深刻认知的层面上,因而缺乏特殊治疗的方药。然而,辩证论治对疾病发展过程中病理层次本质联系的认识却远比辩病论治要深刻。从而,在针对疾病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具体治疗上,更能抓住主要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比辩病论治“优越”。辩证论治的又一个优势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包括对人类尚未认识的疾病,这在人类认识和战胜疾病的过程中,其意义不言而喻。
3.3 由此可知,“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辩证,亦要辩病。其中辩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本矛盾的手段,[2]”…“是对中医辩证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有利于进一步对疾病性质的认识,有助于掌握不同疾病的特殊性及发展、转归[2]”。
总之,辩证论治和辩病论治只有相互为用,相互结合,才能不断深化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提高治疗疾病的能力。中医学是辨病论治和辩证论治的完美结合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因此要发扬中医学的辩证论治的诊疗特色,要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提高辩证的准确率,必须坚持辩病与辩证相结合的诊疗思路。运用辩病思维来确定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辩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辩析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其当时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理遣药。此即通常所说的“以辩病为先,以辩证为主”的临床诊治原则。对某些难以确诊的病证,可发挥辩证思维的优势,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辩出证候,随证施治[1]。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中医护理;整体观;辩证施护;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173-02
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伴随着而来的诱发疾病因素也相应的增多,这在时刻威胁着人们身心健康的同时,也间接强化了人们养生保健意识。在医疗保健上,虽然目前有着多种护理方案可供选择,不过中医护理保健在我国人们群众中拥有极高的认识度,事实上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中医护理也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体现,在大众中具有天然的接受性。然而,中医护理在实际应用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更好地了解现代中医护理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价值,发现存在的制约因素并加以解决,笔者以其所在的县级中医药为平台进行了研究分析。
1 中医护理的特点
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绵远、内涵丰富,围绕中医延伸而来的中医护理,就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辩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2]。随着中医护理的发展,中医护理逐渐朝着整体护理的方向发展,现代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和社会得到有效运用。国家《中医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提出了中医护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即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2]。
与西医不同,中医护理充分渗透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其典型特点就是强调整体观念,运用辩证施护思想与方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脏腑学说为基础,融入了经络学,借助刺激相关部位以调节气血,激发重要器官功能来达到护理的目的[3]。具体来说,整体观就是认为人是一个以脏腑、经络、气血为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突出了人体与自然界、社会的关系,迥异于西医理念。所谓的辩证施护就是运用四诊法、中医八纲辨证法制定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护理方案。
1.1 整体观: 中国哲学强调“牵一发而动全身”、“天人合一”,以此为基础衍生而出的整体观对中医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护理继承和发展了整体观念,使整体观思维很好地融入了实际应用。简单而言,整体观就是追求统一性,讲究完整性,这里的“一体观”反映到人上,就是人体自身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和谐一体(天人合一体现)。中医认为,人体本就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人体各个组成部分间在构架上是不可分隔开来的,各个功能互为己用、互相协调,同样在病理上也是互相影响的。在扩延到人与外界自然上,人与自然换就也是一体的,互相影响的,人体机能变化受自然界影响,自然界变迁亦会潜移默化地渗入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中去,人必须与自然界保持平衡,即人内外环境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大的整体性,这一整体观思维深深地渗入在生理、病理、辨证和护理等各个方面[4]。
1.2 辩证施护理念: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渗透着辨证哲学思想,沿着这种思维和方法论,中医护理区别于西医护理的重要一点就是要观察患者自觉症状和临床表现来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症候。中医作为的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本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侯。施护就是依据辨证而来的结论来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由此可以看出,辩证施护理念,辨证是基础和参考,依照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正护反护、因人、因时、因人制宜等手段和方法来实施对症护理,而施护效果则可用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2 中医护理特点在临床中的应用
2.1 整体观在临床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常言道,“三分治,七分养”,强调的就是一方面对症治疗,另一方面同时还要有稳定舒畅的情志、情绪和情感,合理安排饮食并加强适量的功能训练,以达到整体治疗的效果。中医护理整体观念核心是保证患者得到全面、系统的护理。中医护理整体观与辨证观融合发展出了整体辨证施护理念,形成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同病异护、异病同护的整体辨证施护特色,如以发热为例,外感发热邪气仅在卫分,治疗上采取解表,护理上需避风保暖,服药后加盏衣被,取微汗降温;而中暑引起的发热邪气已入气营,高热、口渴等症状突出,此时护理上应以及时降温为主,解暑消热。因此亦可看出,整体辩证施护将整体观和辨证思维融入到护理中,有助于增强护理针对性和效果。
2.2 辨证在临床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由于目前人类疾病的多因素、多种类等特点,在中医的护理中仅仅采取整体性还远不行,结合辩证观施护十分必要。辩证观在中医护理中应用价值突出,如对惯性胃痛患者,临床上的中医护理是会根据具体的病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对寒性刺激引起的胃痛,中医护理上一般会采取局部温热给患者驱寒止痛;若系情绪不稳、情志不舒所致胃痛,中医护理中应该采取移情、疏导等心理干预疗法来消除患者的精神压力,减轻疼痛。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中的整体观和辨证思维是中医护理的典型特点,中医护理临床应用围绕整体观和辨证观来开展。随着中医护理技术的深入发展,朝着现代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在丰富了临床护理方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运用中善于发现缺陷并加以完善,不断推动中医护理技术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淑荣,谭燕.浅谈中医护理的特点[J].中国护理管理,2010,13(07):65-67
[2]黑莲芝,李琛,张慧静,等.论整体护理与中医理论的内涵统一性[J].实用护理杂志,2010,18(1):53-55
Abstract: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study of human physiology, pathology, and disease 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such a discipline, has its own unique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per from the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Chinese medicine, to materialism, system theory, basic theory of the main line of material explores how to achiev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关键词: 哲学原理;中医现代化;探讨
Key words: philosoph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vestigate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6-0247-01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时代的兴起,人类思想观念的更新,现代人类受诸多因素的干扰,出现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自身的健康似乎是为药是治,甚至有些业界人士走偏了路子,背弃了中医的理论,而跟着感觉走去了,实际上是违背了中医的内涵,违背了中医的特点―整体观念与辩证论治,也就是违背了科学。
1中医科学原理
中医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其理论体系受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阴阳五行是物质的,是中医的基础,它把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的生理病理机能,用阴阳属性来概括,用五行来归类,并利用阴阳矛盾的相互制约和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规律,采用自然界的药物来纠正人体阴阳这一对矛盾的偏盛或偏衰。
1.1 阴阳学说阴阳对立观念思想的起源,是来自男女不同性别这一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阴阳思想的产生和流传在传说中比较早远。阴阳的本体含义不仅是物质的,而且也是功能的,是天地万物刚柔动静运动变化现象性质功能属性的象征。所以,在古代哲学思想观念中,阴阳是引起事物发生变革,不见其事而见其功的无形机能和物质势力。阴阳的无形有功的阴阳势能效应和宇宙中存在的暗能量、引力场、磁力场的势能效应一样,虽然不具有实物性,但却具有被人感知的势能效应。阴阳的对立统一,是维持事物在矛盾中不断平衡发展,产生积极成果的根本保证。在这广泛原则的基础上,中医学建立了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的中医学理论。
1.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势能性质分类规定,对天地万物进行总体归纳的一种系统的归纳方法。它把世界万物一系列特有的归纳概念,通过系统的逻辑论证,将世界上千差万别,形殊类异的事物,按五行特有的功能属性,分门别类梳出条理,分类标示出木、火、土、金、水的功能属性及五行物质势力相生相克的特殊本质和相互间的生克制化联系,指导人们用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深入认识自然界各类物质势能和人体生理机能在维持整体动态平衡的关系中,各个系统环节生克制化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趋势,解决矛盾时,针对矛盾的主要性质“对症下药”,用钥锁关系找到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中医学理论的科学原理,是把阴阳气血津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风寒署湿燥火,寒热温凉,升降沉浮辩证的高度统一。
2中医现代化
中医现代化研究,就是以中医整体观将相互关联的、现代生物医学对物质的单一的、静态的认识,用世界公认的“系统论”的动态观、层次观,使之整体综合化,再加以整体“八纲”认别,就成了中医核心理论总率下的中医现代化了。
2.1 中医现代化研究指导方向离不开中医的“整体观念”我们用诸如哲学、逻辑学、唯物论、信息学等科学的观点研究现代化的中医,将“中医现代化”方向路线选择为整体观。中医的整体观念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它指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首先,人体自身是一个闭合的完整的体系;其次,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人体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遵循中医的整体观,是中医现代化研究在人体生理和病理方面体现人体的一致性的体现。中医的的整体观体现在中医的现代研究方面具体方略是“四诊八纲”,“四诊八纲”是我国中医最早的核心理论基础,现代医学的一切检查、监测方法和器械都是望、闻、问、切四诊的延伸。而人体疾病的病证概括又离不开“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中医现代化革新,也无不遵循中医或者祖国医学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我们知道哲学中的唯物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所以历代许多医家绞尽脑汁探索人是什么物质组成的,但由于当时自然科学条件的限制,显微镜都没有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走物质基础发展中医药之路。从唯物论、系统论、物质基础理论来研究,这些理论研究认为:人的任何系统、器官、分子、细胞、基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整体和单一物质基础是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关系,有了物质单一基础,没有整体,它是极不完善的,就像现代生物医学,对许多多发病、综合症、复合病症、器质性病变不能治疗。整体观不但具备了系统论的动态性、层次性,整体性三性,还具有“系统论”没有的“四诊八纲”;只有增加了这四个字,中医才能顺利的走向现代化。反之,如果整体不知是什么物质组成的,整体就是完全模糊集合、模糊逻辑,我们必须知道整体是由那些物质组成,相互缺一不可。从逻辑学、唯物论,整体全息观、天人合一观,系统论说,整体与物质基础是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