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保险公司绩效考核体系

保险公司绩效考核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公司绩效考核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保险公司绩效考核体系

保险公司绩效考核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战略性 经营绩效 考核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绩效考核体系在一家商业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提高成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可能性的机制,它的最终目标是执行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基于绩效考核体系的重要性,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推出了更为科学的战略性绩效考核体系――平衡计分卡(BSC),随着对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平衡计分卡已经被世界大多数企业采纳和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目前许多国有大型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仍然主要以单一的财务指标为主,虽然有的企业结合了衡量经营绩效的非财务指标,但财务指标主要用来考核高层管理者的经营绩效,非财务指标用来考核普通员工的操作效果。所有这些考核指标只是用于战术性的反馈和对短期经营的控制,而没有把经营绩效同公司的战略紧密地联系起来。由此,这往往引起企业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注重内部指标、忽视外部指标等一系列而导致企业无法最终实现“战略目标一长远利益”的严重后果。

二、文献综述

平衡计分卡起源于1990年,国际知名的会计师事务所――KPMG的研究。Nolan Institute赞助了一个长达一年、数家公司共同赞助的研究计划,叫做“未来的组织绩效衡量方法”。参与这项研究的人都相信,过分依赖财务绩效衡量,会妨碍企业创造未来经济价值的能力。经过研究小组的反复讨论,终于发展出新的系统,打破了传统只重视财务绩效衡量的缺失,它包含了四个方面:财务、客户、内部运营、企业学习和成长,称之为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

目前,平衡计分卡被财富1000强企业中的近半数企业组织采用,而且这一趋势一直保持强劲势头。鉴于平衡计分卡已经被广泛接受和有效运用,《哈佛商业评论》最近将其列为20世纪最为有影响力的75个理念之一。

三、BSC概述

1、概念

BSC是一种全新的战略性企业综合绩效评估体系,已经发展成为企业战略性管理体系的基石,代表了国际上最前沿的管理思想。

2、框架

在Kaplan和Norton最初发表的《The Balanced Scorecard-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的一文中提出,企业有效的考核体系应关注四个方面,即财务、客户、内部运营、企业学习和成长。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因果关系,因此必须把这四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3、特点

(1)综合测评。BSC通过使用大量的超前和滞后指标来评价企业是否向着其战略目标的方向前进,特别是超前指标的运用,可对可能引起的财务状况下降的当前活动作出提示。而传统的财务指标从时间上不够及时,当从财务报表或季度报告上发现销售额下降时已为时太晚。

(2)管理控制。BSC把企业测评与企业战略联系起来,清楚地将企业目标展示给管理者,使管理者注意对未来产生影响的活动,增强有利于企业成功的因素对财务结果的推动作用。

(3)交流。BSC使员工明白他们的表现会如何影响到企业的成功,也可使管理者了解影响企业进步的日常因素,从而帮助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从管理集团到一线员工对外界变化作出更快的响应。面对当前变化迅速的市场,这一点尤为重要。

四、基于BSC构建太保集团公司经营绩效考核体系的分析与研究

本文选取上海一家国有大型企业――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为代表,试图以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方法,对其旧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和完善。

1、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经营绩效考核体系的局限性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在1991年4月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投资控股集团公司,主营保险业务。目前总资产约为1200亿,是中国第三大保险集团公司。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的经营绩效考核体系(主要是指分公司经营管理等级考核办法)与中国大多数国有企业一样,以一年一度的财务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并结合了部分非财务指标,但其分公司主要负责人的年薪收入与此考核结果直接挂钩。这样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可忽视地存在着以下的局限性。

(1)仅以财务指标为考核体系的局限性。一是以收益为基础的财务数字,仅能够衡量过去决策的结果,却无法评估未来的绩效表现,容易误判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二是当财务指标为企业绩效评估的唯一指标时,容易使分公司过分注重短期财务结果。三是由于不重视非财务附旨标(如服务或品质)的投资,致使分公司长期处于竞争力不足的状态,原本强劲的财务数字有可能逐渐恶化,导致无法实现企业的最终战略目标。四是财务指标是滞后指标,它们无法有效地衡量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期间分公司管理者的行动所创造或破坏的大部分价值。

(2)忽视了其他有助于实现长期财务指标的关键因素。首先,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的客户方面――投保者,客户如何看太保?很显然,公司必须密切关注客户的情况,太保的客户在哪里,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客户关心的是什么,而太保能否满足客户?这些方面,可通过监测客户满意度、老客户挽留率、新客户获得率、客户获利能力等指标来获得及时的反馈。因为,只有客户获得满意,并继续和扩大在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的购买,才能扩大收入来源,进而实现前面所述的财务目标。其次,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的内部运营方面一太保擅长什么?因为,只有提供出色而优秀的内部运营,如高效的理赔效率、良好的售后服务、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等,才能不断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吸引和留住目标市场的客户,从而实现公司的长远财务目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关注公司产品开发的能力、业务流程改良和革新的效果、售后客户服务等方面的指标的改善和革新。最后,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的学习和成长方面――太保能否继续提高并创造价值?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客户方面和内部运营方面确认了公司当前和未来成功的必要因素,但依靠目前的技术和能力是不大可能实现这两个方面的长远目标的,因此必须加强组织的学习能力以有助于公司的成长。

2、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实施BSC的战略性绩效考核体系的设想

(1)梳理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战略性绩效考核体系的因果关系。作为对传统绩效考核体系的革新,BSC不仅从财务视角保持对经营绩效的关注,而且还衡量了未来业绩驱动因素的指标,因为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前期指标,

通过加强对后者的监督,就可以及早掌握前者实现的可能性。

(2)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实施BSC的步骤。首先,对憧憬和战略加以阐明和实施。对于财务目标,为了缩小利差损,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必须就当年及中长期内必须实现的利润达成一致意见,并就“何为做大”、“何为做强”分解成可具体考核的目标。对于不同分公司应设定不同的财务目标,总体上可以分为投资、维持和收获一个层次。对于客户方面,需对客户获利率、新客户获得率、老客户留存率等指标达成具体目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还需就提供哪些产品(险类)和服务的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

在确认了财务和客户目标后,就该确定内部运营方面的目标和衡量方法。为了确保财务目标和满足客户的需求,除了继续强化核保核赔的控制外,还必须就加强客户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的指标达成一致意见,并就“何为实现了公司提出的从‘销售向客户服务转变”’分解成具体的可考核的指标。这一步需要关注的是公司成功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须做好的、持续改良的、甚至全新的内部作业程序。

其次,对战略目标和衡量方法进行传播和衔接。为了成功实现战略目标,公司希望每一位员工为实施战略作出贡献,这就必须要求所有的员工知道公司的战略,表明“公司的战略要获得成功,哪些重要的目标必须实现”。全体员工了解了高层目标和衡量标准,他们就能确立局部目标来支持公司的战略。

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可通过已有的“寿险信息”、“要闻快报”、“太平洋保险报”等信息渠道进行有效的宣传,必要时可以把公司战略和衡量指标印成小册子向员工进行分发,目的在于所有员工能时时牢记公司的战略,把个人和团体的努力如何与公司的战略目标相联系起来。

再次,把确定计划、确定目标和对战略倡议进行衔接。前面已经阐述了如何确定公司的具体战略目标,及如何把公司的战略目标进行有效的宣传,目的使员工个人和团体的局部目标与公司的战略目标完全衔接,为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作贡献。

但仅仅有上述两点,尚无法保证公司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公司还必需把财力、物力同战略联系在一起,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战略资源。

BSC的关键在于它为公司长期战略与短期年度预算之间首次架起了沟通的桥梁,长期战略目标不再遥不可及。它不仅仅是战略发展部门提供的报告,也是需要公司全体员工持续不断关注的焦点;而年度预算也不再局限于短期的财务目标的限制,而是作为对长期战略的年度审议的资源配置手段。

最后,增强战略性的反馈与学习过程。前面三点内容,综合起来就是阐述了如何制定与实施一项战略计划。但是,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战略管理制度,还必须拥有一个战略反馈、分析和学习的过程。

保险公司绩效考核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绩效评价;比较;平衡记分卡

引言

作为金融机构,无论商业银行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都需要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管理是为了实现金融机构的目标,然而金融机构总目标对于金融机构内各个层次、各个职能部门的具体人员而言,并不都是清晰可见的。金融机构内部需要一套把每个员工的行为都引向金融机构总目标的系统,而绩效评价系统恰恰可以通过衡量的内容在事前引导员工的行为;通过衡量的结果(同时配以奖惩激励制度)在事后促使员工改进自己的行为,从而在“下一轮”工作中表现得更加符合金融机构的目标。因此,绩效评价系统是实现金融机构目标管理控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金融机构作为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是面向广大社会大众的“准公共部门”,其经营的好坏可能影响到整个国家或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使得对金融机构绩效评价的评价内容跟其他企业有所不同。就拿银行来说,如果有一套好的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及时发现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并采取适当的对策,那么,1997年始发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就不会如此的旷日持久,也不会带来如此大的影响。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养老保险、人寿保险等,这些保险业务的好坏也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本文选择较为典型的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优劣,并着重分析我国金融机构业绩评价体系应该改革的方向,希望能够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战略目标的金融机构业绩评价体系有所帮助和启迪。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

商业银行是重要的金融机构,这已经是经济理论界的一种共识。如新古典综合派代表萨缪尔森认为:“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很像别的企业,它们被组织起来是为了它们的所有者赚钱。一个商业银行就是一个相对简单的企业,它为顾客提供某种劳务而以这种或那种形式从顾客那里接受报酬费。”新凯恩斯学派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对金融中介机构的界定是:“这是一些介于有额外资金的储蓄和需要资金的借款者之间的企业,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集团是银行……”可见,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商业银行本质上是企业。从法律角度看,商业银行是依据《公司法》设立的企业法人。既然商业银行是法人企业,那么企业的财务效益目标就是绩效评价的核心。

我国商业银行建立的评价体系各有特色,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以专项业务为考核对象的评价体系;另一类是以经营机构为考核对象的评价体系。下面笔者就这两种评价体系分别介绍典型的评价方法。

(一)以专项业务为考核对象的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

中国工商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典型代表,它的评价系统以专项业务为考核对象。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为进一步推动全行各专项经营计划的完成,确保全行经营利润计划的实现,根据全行效益创造的推动因素设立专项业务业绩评价项目,具体体现在:维护存量市场、拓展增量市场、控制资产风险、激发组织活力、做大中间业务。具体的评价设计包括奖励项目设定及奖励费用预算安排两大类。奖励项目分为专项奖励(专项奖励、信贷资产质量、资金增值运作等)、市场拓展(贷款日均维护与拓展、存款日均维护与拓展等)、中间业务(工资业务、财险业务等)三类,并对每类项目详细确定目标金额和奖励费率。

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认为专项业务业绩考评是分行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行行长经营绩效评价的补充,可以进一步促进各专业部室有效管理本专业业务的发展。因而,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把绩效评价的重点放在各项专业业务上,为每个具体业务制定详细的评价标准,并以各行部(部门)为评价对象,由各行部(部门)负责将业绩评价奖励落实到直接有关人员。

(二)以经营机构为考核对象的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

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不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为健全经营机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各机构经营管理和创利水平,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充分调动各经营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水平,促进和完善责、权、利相统一的经营管理体制,真正做到奖优罚劣,首先把绩效考核的对象确定为开业一年以上的所有经营机构,制定了等级机构评定指标体系,机构等级的评定指标体系包括效益、规模、质量、资产(客户)结构、业务和安全等六个方面;然后对各方面具体指标确定权重、基本分、金额及其评价的计算模式;最后得出机构评定结果并与机构行长年薪挂钩。

二、股份制保险公司的绩效评价

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份制保险公司也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其绩效评价管理方法是在平衡记分卡制度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一种比较新的制度。

美国会计专家罗伯特·卡普兰教授和戴维·诺顿创制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该卡由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个方面组成。之所以取名为“平衡记分卡”,是因为要平衡兼顾战略与战术、长期和短期目标、财务和非财务衡量方法、滞后和先行指标以及外部和内部的业绩等诸多方面。传统的绩效评估关注外部财务数据,已经快速地失去作用,不能为信息时代企业提供有效的规划工具。平衡记分卡首先在美国的众多企业得到实施,现在已经推广到全球很多国家的企业中。实施过平衡记分卡项目的中国企业的高级经理们谈及战略与绩效管理时,都非常称赞平衡记分卡对其实践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的绩效评价管理方法是在平衡记分卡制度的指导思想下制定的,平衡记分卡的财务、顾客、内部经营过程、学习和成长四方面贯穿于十个部门的绩效评价标准中。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对营销服务部、办公室组织、人力资源部、计划财务部、核保核赔部、客户服务组织部、营销业务部、培训组织部、团体业务部、银行业务部等十个部门分别制定相应的绩效评价标准和具体的考核标准,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三、比较与分析

(一)传统绩效评价系统存在的不足

1.传统的业绩衡量系统建立在传统会计数据的基础上,以财务衡量为主

这些数据对有形资产的刻画淋漓尽致,但在对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而恰恰是无形资产和智力资产(包括员工技能、员工干劲和灵活性、顾客忠诚度、专利权和商标权、专有技术、商誉等等)对当今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经营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传统业绩衡量系统注重企业内部,这在卖方市场情况下的确奏效,但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厂商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他们无法再狂傲自大,否则便会失去顾客

因此,在业绩衡量系统中,除了把视野投向内部经营过程外,还必须投向外部利益相关者,关注如何吸引顾客、如何令股东满意、如何获得政府的支持和赢得公众的好口碑。

3.传统的业绩衡量系统偏重于对过去活动结果的财务衡量,并针对这些结果作出某些战术性反馈,控制短期经营活动,以维持短期的财务成果

这导致公司急功近利,在短期业绩方面投资过多,在长期的价值创造方面,特别是在有助于企业成长的无形的知识、智力资产方面投资过少,甚至削减这方面的投资,以至于抑制了企业创造未来价值的能力。而今天的企业面临的是快速多变的经营环境,因此需要主动把握未来,努力提高未来绩效。换言之,企业必须主动制定长远战略,作出“前馈性”反应。因此,企业业绩衡量系统也应衡量未来业绩的驱动因素。

二)商业银行与新华人寿的比较

相比于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绩效考核体系内容显得有些单薄,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在于:

1.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中指标计分方法不够科学。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在定量计分中过于注重对专项业务的考核,而对系统性的、整体上的定量几乎没有考虑到;与之相反,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虽然从整个体系上进行考核,但没有注重到具体的业务。然而,我们知道,业务和整体的考核是不可分割的。

2.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未能有效结合。两家银行的绩效考核体系中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是一种离散型的结合,未实现有机地融合,而只是不同层面的一种补充与被补充的松散结合关系。而定性指标处于对定量指标的补充位置,这就不能像新华人寿的平衡记分卡一样实现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的有机结合。

(三)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系统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来,从银行长远发展考虑,我国商业银行对系统内部的经营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但随着经营环境变化和内部管理的深化,现行的评价体系也逐步暴露出一些不足。

1.评价定位模糊

目前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绩效评价存在定位不明确问题,集中表现为:对所属分支机构的业绩评价与所属分支机构负责人工作成绩的评价不分;内部评价与内部考核不分,导致评价侧重点与目的被扭曲,评价过程的主观成份增大,影响内部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

2.评价指标的设置游离于经营目标

(1)在指标的设置与权重的分布上未能真正实现“三性”的协调统一,往往顾此失彼;(2)过度重视短期财务结果,易助长一些分支机构管理者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投机行为,最终影响经营效益的持续增长;(3)缺乏对分支机构成长性与贡献度等经营性指标的衡量,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4)评价指标的设置过于僵化和趋同;(5)缺乏对当今竞争环境下非财务因素的反映和关注,更是目前评价体系的缺失。

3.评价的时效性有待改进

评价还基本停留在会计年度上,虽然部分行在办法中也强调了年度内不同期间的评价,但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仍属于重结果的“秋后算账”,对评价客体在经营过程中的导向性不强,难以适应信息时代的管理要求。

4.评价结果的失真现象普遍存在

内部评价所需的基础数据基本上来自于财务会计报表与统计报表,由于技术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数据失真现象并不鲜见,加之其他如人为操作的因素,评价结果的失真情况比较普遍。

(四)新华人寿存在的不足

在平衡记分卡的指导下,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会更为有效,也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以使企业达到理想的目标。相比于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市分行,新华人寿的绩效考核系统较为完善,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1.在定量指标方面缺乏发展性指标

金融机构经营业绩的评价指标应该动静结合,多采用动态指标。财务绩效评价本身的不足之处就是对过去业绩的评价,采用发展性指标可以适当弥补这个缺陷。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趋势,有一定的规律。

2.对现金流量指标不够重视

新华人寿绩效考核系统的定量指标所关注的焦点集中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有关项目中,对现金流量表中有关现金流量的指标关注比较少。而投资者、债权人、雇员、顾客和经理对企业创造未来的现金流动能力具有共同的利益,金融机构用以实现其财务责任的是现金,而非收益。因此,评价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不确定性是经营绩效评价的基本目标之一。

结语

保险公司绩效考核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经济 承保资源 业务发展 科学 经营水平

目前,欠发达地区财险公司面前的挑战、困难很多,其中比较棘手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克服粗放型发展,科学把握业务发展节奏,实现科学发展的问题。现就河南省信阳市财险市场发展情况做一下探讨。

一、信阳市的社会和经济情况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淮河上游、大别山北麓,东邻安徽、南接湖北。全境东西长约205公里,南北宽约142公里,总面积18915平方公里。辖8县2区、6个管理区,总人口804.8万。

2012年度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08.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77.6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569.8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61.13亿元。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5.46亿元,其中,税收收入42.32亿元,非税收入13.14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78.0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8元。

二、信阳市财产保险的承保资源情况

(一)信阳市财产保险主要以车辆保险为主

到2011年全市客、货车拥有量共计12.09万辆,摩托车49.93万辆。其中货车41727辆,客车79228辆。营运客车9767,营运货车27860,营业车辆占汽车总量比31.1%。家庭自用客车55137辆,占汽车总量比45.58%。2012年全市共计承保23.61万辆(含摩托车)机动车交强险,承保98460台机动车商业险,车险保费收入共计6.06亿元,占总保费比为79.21%。

(二)信阳大型企业很少

信阳只有两家上市公司,一家养殖业、一家制药业,没有大型重工业。2012年信阳企财险共计保费收入1596万元,占总保费比仅为2.08%,占比很低,非车险业务占比低,竞争激烈,2012年全部非车险(除农险)业务占比为9.26%。

(三)信阳市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城市

2012年信阳农险保费收入8829.4万元,占总保费比为11.53%,信阳的农险资源还是较多的,由于农险产品较少,只有水稻、玉米、小麦种植保险和能繁母猪养殖,其他农险产品还未开办起来。

信阳由于承保资源少,主要是机动车辆和农业水稻保险,其他非车险还未深度开发,信阳人口众多,意外险和责任险市场保源潜力较大,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信阳市保险深度3.1%,全国保险深度为2.98%,略高于全国平均保险深度。

三、信阳市财产保险行业的业务发展情况。

信阳市现有14家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公司,在近三年经营情况如右:

通过右统计表可以看出,2011-2012年三年来信阳财险业务增长率分别为20.4%、20.55%,远高于信阳GDP的增长率。信阳财险的简单赔付率这三年来一直居高不下,最高达到68.63%,全行业亏损,最低为54.14%,也有一半以上的公司亏损。可以看出,信阳财险业还是粗放型发展,重规模轻效益。

四、对信阳财险业务今后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合规经营和确保承保盈利

因信阳市财险行业最好经营年度的承保利润只有5%左右,如果手续费放开,信阳财险业面临两大风险:一是合规风险,二是经营亏损的风险。建议各家财险公司坚持合规经营,不跟风。积极采取向行业协会反映,与同行业几家大公司协商的方式,坚决执行行业自律中的手续费标准,确保承保盈利。

(二)建议建立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财险行业的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建立引进高素质人才到财险行业的机制,提高高素质人才的待遇,创造良好、合规的展业环境,逐步淘汰素质普遍偏低的人。

(三)建议建立科学、市场化的计划分配和考核机制,建立科学、客观的评估体系

1、把对计划有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保源、市场份额、同业机构数、客服能力、GDP在全省排名、保险深度等。通过对计划分配有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制定出科学、符合市场化的分配计划,使之具有可持续性。

2、坚持以效益为中心的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可分为组织绩效考核和人员绩效考核。组织绩效考核主要是对公司、部门、团队进行绩效考核,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使公司能够及时、圆满完成计划目标。对人员绩效考核指标要合理,要得到广大员工的认同,与员工的利益和期望相适应,只有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才可以达到绩效考核的目的。

保险公司绩效考核体系范文第4篇

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一般指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对专业工商管理人才越发显示出强劲的需求。通过对于专业企业的调查,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发展。

(二)实践内容

我于2020年8月1日对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楚雄州中心支公司进行了专业调查。总经理蔡平向我介绍了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州中心支公司的招聘、录用及培训,员工的福利等情况。人力资源的高敏媛高老师用PPT给我们展示了福州州中心支公司《员工手册》并进行讲解之后对公司的人力资源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就业方向

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依据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如何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广义的工商管理包含的领域很多,相关专业有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专业等。

一是国家和省市各级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或行业管理部门;

二是以大中型工商企业为主的内资企业;

三是外资或涉外经营的工商企业,以及国际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类型的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

四是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

五 是在国内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到国外高校 深造学习。

(三)实践结果分析

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现代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大三结束后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据所学的有关工商管理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选择了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楚雄州中心支公司为调查对象,通过走访该企业的总经理蔡平和人力资源部经理,查阅企业的《员工手册》及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章程,写了这篇调查报告。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企业只有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才能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由于所学知识有限,只能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企业的就业情况和企业人力资源的部分进行分析,因而无法做到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

(一)实习企业简介

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楚雄州中心支公司,现地址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彝人古镇南街C52幢。这个公司是中国人寿的分公司,其主要业务涉及的是财产的保险。2008楚雄的中国人寿公司将其经营业务细化,其从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分离出来,并于之后几年搬至现在的地址。其企业愿景:建设国际一流金融保险集团;企业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协作,特别能奉献,特别守纪律;品牌口号:相知多年,值得托付,要投就投中国人寿。

(二)调查经过

1、调查结果

在此次的调查过程中,经过查阅其《员工手册》以及经过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的介绍,可以对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的基本管理制度总结如下:

(1)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对员工的招聘主要有校园招聘、内部员工自荐、广告招聘、猎头公司几种形式;

(2)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对员工的培训形式主要有三种: 短期培训、学历培训、定向培养。短期培训主要是针对公司管理或业务中出现的问题,或者是新的险种、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而开展。学历培训主要是针对在职员工,以解决这部分员工的学历层次,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形式。定向培养主要是针对企业管理和业务的需求,有计划地选送基础好、有培养前途的骨干员工到大专院校进行短期的脱产学习。

(3)中国人寿的薪酬计算公式为: 员工薪酬=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福利。基本工资主要是根据员工从业年限、学历、职称等因素确定。绩效工资主要指员工根据绩效管理,履行和完成岗位任务情况。员工的奖金项隧主要包括:胃度任务完成奖、季度奖、半年奖、年终奖、劳动竞赛奖、分片包干奖等。奖金的发放主要根据当期公司经营业绩和目标责任的完成情况,并由总经理确定发放总额。

(4)中国人寿保险公司的绩效考核主要有试用考核、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三种,考核内容包括各项业务发展指标完成情况、险种效益情况、赔付率、员工工作量、工作态度、领导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党风廉政情况等方面。

2、调查后见解

通过对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以及对真实情况的走访的分析和对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基层员工及人力资源部都进行的走访询问,并重点对工商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组织的构建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

(1)企业组织结构构建

在对组织架构进行构建,首先要确定组织架构构建的依要对据,使得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够适应公司的治理结构,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真正有效可行。在构建的过程要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稳定与灵活相结合、分工协作等原则。公司组织架 构的划分、设置、运作必须以公司的战略为导向,以提高公司的整体管理效率为目标。

(2)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体系的构建

公司应当立足于公司实际,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结合公司战略目标,形成有效的培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为培训活动的开展创造 良好的环境,为员工参加教育培训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大量潜在人才的迅速成长提供更多机会。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守科学性、量化、差异化等原则。从工作实际出发,设置科学的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明确考核内容和考核程序,以工作实绩为重点的考核评价体系。

(4)企业文化的构建

在对企业文化进行构建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好企业文化实施总体规划,对企业文化进行广泛面深入的宣传。在公司内部进行企业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充分利用大众媒介,宣传我们的文化理念,倡导符合时展的价值观,树立独特的公司企业文化形象。文化战略的实施和发挥作用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它只能是循序渐进,按照文化的逻辑展开,过程不能少。唤起员工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公司发展尽心尽力,形成团 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形成一种“企业与员工利益与共”的价值观。

(三)调查总结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逐渐凸显,种种现实情况均对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形势之下,作为机关事业单位管理当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人力资源面临了许许多多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必须严阵以待,重新结合我国企业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探索和研究。坚持与时俱进,科学地从“思想、组织、制度”等等人才管理息息相关的方面进行创新,构建高效、创新、有素质的人才团队,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实践体会

保险公司绩效考核体系范文第5篇

近年来,按照各总公司的统一部署,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不断完善信息化内控与组织管理水平,信息系统安全情况和信息技术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业务信息化的处理水平和管理能力逐步增强,大大提高了保险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主要表现为:

(一)核心财务、业务数据集中程度逐步加强,大部分公司实现了财务、业务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为加强管控,堵塞系统漏洞,防范科技风险,各保险总公司加快了数据全国集中进度和业务系统整合力度,全面收回了分支机构开发核心系统的权限,消除了各地区各自为政、系统平台不一致的现象。目前,绝大部分公司已经实现了系统平台的全国统一。实现了业务、财务数据的全国集中,实现了财务、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

(二)内部管理和业务处理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为适应保险业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各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加快了内部办公系统和业务支撑系统的应用步伐。目前,大部分分支机构的内部管理和保险业务纳入了信息系统管理,并且在总公司的授权下,通过提取核心业务系统的数据,开发了一系列支撑查询的业务系统,为分支机构业务发展和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系统支持。

(三)信息系统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公司的稳定发展。近年来,各公司逐步制订了信息安全管理的各项制度,积极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推进各项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加快信息安全设施建设。大部分公司开展了灾难演习、制订了灾难演习工作计划,部分公司正在建设异地灾备中心、计划建设异地灾备中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

二、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公司未完全实现财务、业务信息系统无缝对接。目前,仍有个别公司的个别业务系统数据集中于省级分公司,业务系统的收付费信息不能直接作为财务系统的原始数据,业务实际发生收付费或应收保费时,收付费信息不能流转到财务系统,供财务系统核对和生成记账凭证。由于财务系统不能直接提取业务系统数据,财务人员需根据业务系统日结与银行存款对账后手工入账,存在较大的管控风险。

(二)业务信息系统存在漏洞,为违规经营提供了可乘之机。如部分公司业务处理系统对于学平险等个别险种允许进行倒签单,为“先出险后承保”提供了系统支持,而且在系统内未做到一人一单;单证管理系统不完善,一些公司的部分险种单证未实现全流程系统管理,无法在单证系统中实时查询保单状态,单证管理系统不能根据单证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自动核销,只能由单证管理人员依据单证交接清单及单证作废清单等,在单证系统中进行手工核销,没有形成单证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意外险系统存在漏洞,部分公司的短期健康意外险系统无法对航意险按每份保单进行管理,保单采用批量方式进行系统录入,无法查询每份保单的详细信息;建工险在系统中未按条款要求登记被保险人姓名等。

(三)信息系统安全投入不足,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为:信息安全滞后于信息化发展,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的目标不够明确,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点不够突出,信息安全的投入严重不足。有的省级分公司没有一台信息安全设备,也没有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信息安全工作,抵御灾难的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一旦发生灾难极易造成重大损失,成为影响和制约保险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

三、改善和提高保险公司分支机构信息系统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人员建设和组织管理。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普遍存在的信息化投入不足和信息化人员匮乏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公司的业务发展。应进一步优化信息化工作的组织结构,明确各层级的信息化工作职责,规范工作流程;要吸引高素质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加大培训力度,打造一支高效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将信息化绩效考核纳入公司总体目标考核体系中,使之成为提高公司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进一步完善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信息系统现已成为保险公司业务经营的基本工具,因此,完善信息系统也成为防范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促进财务、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堵塞信息系统漏洞,防范因系统漏洞产生的业务违规风险。比如常见的“保险埋单”就可通过对保单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杜绝。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是业务信息系统的最终使用者,应通过提高信息技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实际使用中发现的系统漏洞,对于分公司层面的问题,应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及时加以解决;对于总公司层面的问题,应由总公司统一解决;对于银行、邮政等中介机构层面的问题,应加强与相关单位的沟通,及早消除由于系统对接产生的业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