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舞蹈艺术审美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J7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42-01
舞蹈表演结合了肢体语言、音乐节奏的变化以及丰富的情感因素,因此使得舞蹈艺术的展现丰富多样,也使得舞蹈艺术得以广泛传播。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了舞蹈作品的艺术高低,而为了更好展现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就要增强对艺术创作的创新力,无论是题材主题的选取,还是情感因素的融入,都需要标新立异,给予舞蹈艺术绝佳阐释。
一、舞蹈艺术的独创性
独创性是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审美特征,同时独创性也赋予整个舞蹈作品独立空间,要求舞蹈艺术的题材以及主题都必须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能够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新意。这就要求作者在舞蹈艺术创作构思环节必须要重视创新,改变原有死板硬套的方法,突破固定的舞蹈艺术创作模式,只有创新才是舞蹈艺术得以永存的条件,并让舞蹈艺术获得更多人的欣赏,使得欣赏者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
另外,独创性还赋予舞蹈作品极强的延伸力。站在舞蹈艺术本质的角度对美感进行分析,主要体现在舞蹈艺术新作品必须要在意料之外和情理之中,这样才能够让广大观众对这一新作品产生良好的审美感受。在一个舞蹈作品当中,主题思想是十分关键的,而在舞蹈创作手法的切入之下也更加真实而感人。广大舞蹈工作者必须要秉承舞蹈艺术的创新精神,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演绎方面都要体现出舞蹈艺术审美特征当中的独创性,让舞蹈的魅力真正绽放。
二、舞蹈艺术的抒情性
抒情性是舞蹈艺术审美特征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拓宽舞蹈艺术范围的有效手段,无论是舞蹈的创作还是表演都要融入抒情性特征,这样才能够使得舞蹈艺术形式更加生动和独特。舞蹈艺术的支撑是人体的动作,但同时也会对舞蹈情感的表现产生一定束缚,因为舞蹈和语言及表演是大不相同的。人体动作需要跟着音乐节奏的变化进行规律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当中必须要融入真实动人的情感,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内心感情,并将舞蹈艺术作品当中的情感用动作的形式传递给观众,这样观众才能够获得美的享受。肢体语言是舞蹈艺术表演特征的绝佳体现,而音乐节奏以及韵律又能让舞蹈艺术能够连贯表达,不断美化肢体动作才能够促使情感的融入。舞蹈艺术的表演形式主要是通过音乐节奏来营造,并通过设置的相应场景为舞蹈提供自由发挥的舞台,为了避免台词缺失对舞蹈情感的束缚,要求舞蹈工作者需要对舞蹈作品进行多层次的揣摩和反复演绎,用肢体语言为观众带来舞蹈艺术的审美魅力。
三、舞蹈艺术的技艺性
舞蹈艺术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进行阐述的,而且目前舞蹈题材以及主题数量都大大增加,这就要求舞蹈艺术能够全面提高,从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而舞蹈艺术的技艺性就是实现舞蹈艺术蜕变的关键因素。舞蹈作品的内容往往是日常生活以及神话传说,而舞蹈主题的突出和表现就需要高难度的舞蹈技艺对其进行升华。舞蹈的技艺性需要通过表演者完成,这就要求表演者掌握高超的舞蹈技巧,尤其是在表现高难度动作时更要体现其技艺性。同时,舞蹈动作的设计以及场景的布置也要体现出舞蹈艺术的技艺性,细致全面地展示舞蹈艺术结构,突出人物的主要特征,从而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不断提高舞蹈艺术的美感。随着舞蹈作品技艺性的提高,给观众带来的震撼效果也会增加。
四、舞蹈艺术的综合性
舞蹈艺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不能脱离其他艺术而存在,舞蹈艺术的发展已经逐步演变成综合性的艺术门类。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突出和强调了综合性,主要原因在于舞蹈艺术源于生活,而它的美也体现于生活中各式各样的事物。在体现舞蹈艺术的综合性时,不单单要结合不同的艺术形式,更主要的是要将音乐元素、文学元素等变成舞蹈艺术不可或缺的内容,在舞蹈本身结构的基础之上,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使得舞蹈艺术获得质的飞跃。舞蹈作品的内容、人物等都会影响到舞蹈艺术风格,而且形成的综合性也会有高有低,只有全面了解舞蹈作品艺术构成,才能真正展现出舞蹈艺术的综合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传播,究其原因,在于舞蹈艺术具有极强的审美特征和极佳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也能给人的心灵带来震撼。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是决定其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需要牢牢把握住作品的审美特征,让舞蹈艺术完美绽放。
参考文献:
研究并掌握群众舞蹈的审美特征,对于群众舞蹈的繁荣与发展,具有理性思辨与艺术时间的双重参考作用。为此,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来群众舞蹈的辅导实践与理性思考,对群众舞蹈的审美特征发表几点探索性意见,以作引玉之砖。
具体而言,群众舞蹈具有以下四大审美特征。
一、群众性
群众舞蹈,以群众性作为其审美特征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群众性审美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演者的群众性
群众舞蹈的表演者,是名副其实的群众,他们职业五花八门,生活五光十色。在“群众舞蹈”中,舞蹈与生活的关系似乎更广阔、更密切、更深入,其舞蹈作品中所呈现的生活也似乎更率真、更质朴、更本色。例如集体舞、交际舞、龙灯舞、健身舞等等,都是多人参与表演的群众舞。
2.表演形态的群众性
舞蹈的表演形态,分为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歌舞等。在“群众舞蹈”中,其舞蹈作品主要以群舞的表演形态为主要特征。
3.表演观众的群众性
群众舞蹈是群众自娱自乐的舞蹈,其自娱自乐和休闲健身的功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这些自娱性的舞蹈娱乐活动既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进友谊,又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由群众表演给群众看,表演者与观众全都是群众。
4.表演场地的群众性
群众舞蹈对场地场馆的要求不高,多是贴近群众的社区花园、广场、公园、街道、场院等,而非剧场,呈现出“处处有歌舞,时时有节目”的壮观景象。
由此可见,群众性是群众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是无须赘述的。
二、多样性
群众舞蹈的另一大审美特征,是它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又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加人员的多样性
群众舞蹈的参加人员,呈现明显的多样性特征:按年龄说,集幼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为一体;按职业说,囊括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教育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等各业的人员,也包括家庭妇女;按文化程度说,既有高级知识分子,也有文盲或半文盲。
2.舞蹈种类的多样性
群众舞蹈所包括的舞蹈种类,十分丰富,几乎涉及所有的舞蹈种类。既有情绪舞,又有情节舞;既有民族舞,又有现代舞(迪斯科、霹雳舞、柔姿舞、街舞等);既有国标舞中的拉丁舞(伦巴、桑巴、恰恰舞、斗牛舞、牛仔舞),又有国标舞中的摩登舞(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华尔兹);既有生活舞,又有艺术舞;既有习俗舞(仪式舞),又有宗教舞;既有体育舞,又有幼儿舞、儿童舞、学校舞等等。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
3.舞蹈风格的多样性
风格是以艺术个性为重要标志的艺术特色。群众舞蹈的艺术风格,也呈现明显的多样性审美特征。既有民族传统风格的民族舞,又分古典风格的古典舞,还有西方风格的现代舞,可谓百花齐放,各放异彩。
4.舞蹈功能的多样性
与专业舞蹈以艺术表演为单一功能不同,群众舞蹈除了艺术表演以外,还有审美愉悦、休闲娱乐、强体健身、人际交往、社会交际等多种功能。
由此可见,多样性也是群众舞蹈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难怪有人说:“群众舞蹈是大筐,各种元素一起装。”此话颇有道理,很能形象地说明群众舞蹈的多样性审美特征。
三、民间性
群众舞蹈大多是在人民群众中间长期流传的舞蹈,民间行使其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舞蹈被称作“艺术之母”,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高方式与最后手段。我国汉代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说明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与手段是从低级向高级层层递进的,即:言语感叹歌唱舞蹈。
世界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口头形式代代传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我国的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也有自己的民间舞蹈,它们同样口口相传,代代延续,成为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花园中的一朵朵艳丽的鲜花。这些民间舞蹈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域特色、浓厚的民间特质。生动地反映出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群众的性格、爱好、风俗、习惯、审美趣味、艺术追求、文化品格。
例如汉族的民间舞蹈秧歌舞(又分东北大秧歌、陕北秧歌腰鼓、河北大秧歌、山东胶州秧歌等)、花灯舞、龙灯舞、狮子舞、高跷、跑旱船、二人转舞等等,以热烈欢腾、粗犷火爆为特色;蒙古族的民间舞蹈筷子舞、安代舞、盅子舞、马舞等,则以健壮强悍、豪迈奔放为特色;维吾尔族的民间舞蹈赛乃姆、多朗舞等,又以活泼开朗、风趣乐观为特色;朝鲜族的民间舞扇子舞、长鼓舞等,以优美轻快、凝重端庄为特色;藏族的民间舞锅庄舞、弦子舞等,以雄健有力、洒脱激昂为特色。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由此可见,民间性更是群众舞蹈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四、普及性
普及性即普遍流传性,它与提高性组成对应关系,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群众舞蹈的普及性,也是它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这种普及性,又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简单性。群众舞蹈一般动作比较简单,随意而舞,未曾受过专门训练的人也容易学会,不像芭蕾舞、古典舞那样有“大跳”、“托举”、“蹉步”、“平转”等高难度技巧动作。舞蹈语汇少,组合也比较单一,适合各年龄段的人群,简单易学。
2.短小性。群众舞蹈以短小精悍为主,很少表演大型舞蹈和舞剧。即使有的舞蹈跳的时间较长(如秧歌舞、锅庄舞、傣族舞、探戈等),也都是短小单元的反复。
3.平民性。群众舞蹈是平民舞、百姓舞、而不是精英舞、名家舞。群众舞蹈表演的主要目的,在于群众自娱自乐,在表演中享受快乐,感受美德教育。虽然群众舞蹈表演过程中也可能产生舞蹈艺术精品甚至舞蹈家,但这对于群众舞蹈而言,只是“副产品”,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综上所述,可见群众性、多样性、民间性、普及性是群众舞蹈的四大主要审美特征。我们群众舞蹈工作者对于广大群众的各种舞蹈活动要给予大力扶植,积极组织、热情服务、善于引导。要广开门路,除了举办各种类型的舞蹈讲习班、培训班、组织调演、文艺晚会等外,还要提倡企业、单位举办各种比赛,多渠道地开展舞蹈活动,促进群众舞蹈的进一步发展。群众舞蹈必将能承担起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使命。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
舞蹈艺术是伴随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同步产生,并成为人类历史发展中不可缺少的1门最早形成的艺术形式之1。同样,藏族舞蹈也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藏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2
历史上每1个民族都在他们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了1整套反映民族生活、思想情感并具备1定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每个民族开创时间最早,历史延续时间最长,流传范围最广,最能直接表现情感的1门艺术,也是每个民族历史发展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有民族特色,最能反映民族性格和审美情趣的1门艺术。任何1个民族或部落的人们,当听到他们最熟悉的音乐或舞步声时,都会情不自禁产生兴奋情绪,并传达给身体各部位、各关节,随着舞律的变化,身体便自然舞动起来。这就是这个群体审美意识的1种本能的具体表现。由于每个民族所处地理环境、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民俗民风的不同,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风格,如不同地区舞蹈,动作的力度、软度、开度、幅度和舞律的差异,有的民族舞蹈动作的重点在人的下肢,而上身动作较小;有的民族舞蹈,上身动作较为丰富,而下身动作较少;有的地区舞蹈以大动为美,有的地区则以含蓄舞动为美。正是诸多舞蹈风格中蕴藏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特征。
“审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能动的反映,1般通称之为‘美感’”(注:王朝闻:《美学概论》[M],第6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美感中包含着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同时还包含欣赏活动或创作活动中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现象。
如前所述,藏民族在历史上已形成了比较符合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体系,但这1理论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不断完善和发展。舞蹈理论与舞蹈美学有着紧密联系,但又不能等同看待。舞蹈理论是解决什么是舞蹈,怎样舞蹈的问题,而舞蹈美学则解决舞蹈的身韵、
姿态、动作、节奏和如何表达情感、体会美感的问题。
藏族舞蹈有其共性的审美特征,但是由于人们居住的地理气候差异、方言差异、服饰差异、宗教影响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藏民族的舞蹈有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众多民族民间舞蹈;有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卡尔歌舞;也有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羌姆舞,以及众多门派的藏戏舞蹈。以上舞种虽表现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但舞蹈的基本身韵、动作、姿态和技巧却很相近,音乐的基本曲式结构和节奏风格比较相仿;在服饰方面除宽、肥、瘦及色彩的区别外,样式也基本相同;另外,它们以圆圈舞为主的跳法也很相似。因此,相似或相近的身韵是形成藏族舞蹈美学特征的“根”,是相对稳定的审美感受的共同反映。藏文古籍(注:《智者入门》[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1年。)1书中把“舞蹈艺技9”变成为“诗歌写作9”,要求诗歌写作者用诗写出舞蹈者的身姿、韵律和丰富情感。同样,要求舞者也在舞蹈时表现诗情画意,融诗舞于1体,有歌就有舞,以词带情,以姿促情,使藏族舞蹈富有生命力和激情。在藏族歌谣中唱到要跳舞“就要跳天空无边无际舞”,要跳“高山不可动摇的舞”,跳起来的“卓舞的节奏快如夜空的闪电”。这就像萨班·贡嗄坚参的书中所述(注:萨典·贡嗄坚赞:《乐论》[M],第10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人们梳妆打扮,人们歌舞欢畅,那里没有悲伤,神圣的音乐至高无上”。这就是藏民族对歌舞的共同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藏族歌舞的魅力所在。藏族舞蹈还与地域、时间、年龄、男女等不同对象各自有不同的舞姿和舞律,如前藏人的舞蹈,活泼有力、热情典雅、柔和敏捷,具有浓厚的纯农区和城镇市民特色;后藏人的舞蹈,奔放潇洒,在“扎念”琴的伴奏下步法灵巧、多变,充分展现着西部高寒人的性格特征;阿里地区的舞蹈,有着典雅稳健的舞步、优美自如的舞姿,充分体现着古象雄文化的韵味;而藏东康巴人的舞蹈,威武粗犷、豪放潇洒、矫健雄姿,充分展现着康巴人的气质特征。
关于藏族舞蹈的形态美,除藏文古籍中有大量记载外,在民间歌谣中也有许多记述。如《中国歌谣集——西藏卷“打开歌门”》章节中就记录了大量的传唱舞蹈者身姿的歌谣。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族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如:林芝地区果谐“祝歌舞者门面3层高”中唱到:
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仓库门;
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
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放松;
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
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1滚它。
藏文古籍(注:工珠·云登加措:《知识总汇》,中册,第292页,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有:
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
4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
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
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
脚步脚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
从以上舞蹈时对人体各部位提出的基本要求不难看出藏族舞蹈的基本美学思想。形体美、韵律美、动作的和谐运用是舞蹈美的基本特征。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时脚、膝、腰、胸、手、肩、头、眼的配合及统1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1致,不能不说是1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的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 )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1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果谐”等不少舞蹈中男女舞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是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1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在藏族舞蹈中用腰动作非常丰富,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舞蹈者,对于“妖娆”的腰、“摇摆”的腰运用的非常讲究。不管是以脚的点子为主的“堆谐”,还是讲究线条富有动感的“谐”,腰部轻软摇摆,在似动非动中给人以充分展现人体的线条美。女子的腰部动作在“热巴舞”和牧区“果卓”中表现得非常丰富。她们的各种翻身动作,侧腰、下后腰动作都把用腰做到了最佳状态。“妖娆”的腰部动作是藏族舞蹈突出的1个审美特征。另外,在民谣和古籍中,认为“膝窝”、“膝盖”是“最灵处”,“要颤动”并被形容为“风轮”、“轮子”。藏族众多舞蹈的“膝盖”动作的确是1个最具典型的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动作之1,也是最能表现内心情感和舞蹈动感的表现手法之1。正如藏文古籍所指(注:桑杰加措:《4部医典蓝流璃注解》,第131页,木刻板。)“歌舞剧(戏)是:往事如同语言1样,用形态表达各种语言的歌舞剧,它主要靠舞蹈者手、头的各种变化,如卷羊毛时手的动作反复多次后形成优美、迷人的舞”,可见,双手的动作在藏族舞蹈中尤为重要。从对双手的基本要求看,除灵活多变外,手势还要如同“莲花印”,即双手要像盛开的莲花瓣,要有层次地旋转,在旋转中产生优美的想象。我们在观看藏族不同风格的舞蹈时会发现其双手的动作是非常丰富的,极富有活力。双手动作在藏舞包括藏戏舞蹈中已经演化成千姿百态的舞蹈语汇,如藏戏舞蹈中的手势与戏剧语汇融为1体成为藏戏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同样,在羌姆舞蹈中不少舞全靠手势动作来展示内容;热巴舞中的“颤肩舞”;果谐中的双手前后甩动和胸前划摆,至于“手镯舞”中海螺手镯舞的手势动作就更加丰富。藏戏舞和羌姆舞中很多手势动作直接反映生活,随着剧情、节奏的变化,手势动作也跟着变化,双手始终随舞蹈内容的变化而舞动,并为升华情感需要而创新、发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谣和古籍中还提到“双脚是锅庄的滚球”、“双脚是舞轮”、“脚下没有刺”、“脚步脚尖要灵活”,脚是舞蹈跳动、踏节的关键。要求舞者的脚像“轮子”、“滚球”般灵活多变,如果说手势动作是“噶尔”歌舞,脚部动作则是“卓”舞蹈,手舞足蹈就形成了舞蹈。舞蹈时要如同“脚下无刺”,踏着强有力的节奏舞起来。藏族舞蹈的双脚动作灵活轻巧,节奏鲜明,脚步热烈而整齐,如,踢踏舞步活泼、清爽,踏出的节奏热烈、坚强有力而轻重分明;果谐舞步是典型的集体舞步,舞蹈充满了劳动气息,在粗犷昂扬的歌声中步伐整齐而富有生命力;昌都果卓的“亚巴舞”步,虽没有音乐,但音乐产生在双脚有力的跺踏声中,1种振天的声响回荡在舞场上空。此外,民谣和古籍中还谈到头部动作,“头是舞的摇晃处”、“做右手势动作和向右行进时头向左看,左动作要反姿,做下面动作时向前看”。从中不难看出不少藏舞的规范程度和形体和谐运用的美学特征。藏舞中的头部动作也是非常丰富的,有绕头舞、甩头鞭舞、前后甩动舞、左右甩动舞等,这些都是舞蹈内容与形体变化紧密结合具有独特头部动作的舞蹈。
以上分别针对舞蹈者各种形体部位在舞蹈中的舞姿运用作了简要论述,至于舞蹈者的全身要求在民谣和古籍中的论述也较多,如女性“全身姿态要柔软”、“体态轻捷如身上无肉,舞姿柔软如腰上无骨,从背影看好像没有臂部,从前面看好像无腹肚”,男性“普遍要求英姿雄壮”。这些形体要求在当时可能属于理想化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审美愿望符合舞蹈艺术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先人们讲究匀称的美学思想。形体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工具,那么怎样的形体才算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要求。那么,在藏文古籍和歌谣中反映出来的舞者的形体要求就体现着藏民族的审美意识,同样也是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之1。
除了以上舞蹈形态动作的审美特征外,用“比喻”的手法来创作舞蹈也是藏族舞所具有的1个重要美学特征。“藏文舞谱”(注:《康嗄尔新旧卡羌姆原词告示》[Z],第169页,手写本(藏文)。)就有1条用“比喻”的方法创造舞姿的论述,认为用“比喻”的方法可以丰富人的想象,从而产生新的联想,如“雄狮抖搂绿鬃在火中燃烧”,“大鹏展翅飞翔”(注:《中国歌谣集——西藏卷》[C]“打开歌门”章节,第8页,1989年。)。正如昌都果卓中所唱:“虽不是鹿生的小鹿,要学会鹿卧地的美姿;虽不是鹰生的小鹰,要学会鹰展翅飞翔;虽不是鱼生的小鱼,要学会水中鱼尾闪耀;虽不是狮生的小狮,要学会雄狮的骄姿”。还有日喀则歌谣中“央扎姆拉,这舞叫左右舞,左右兔子蹦,左右狐狸藏,左右狼爬行”。舞姿中还有众多例举,如“走马步”、“野马跑”、“鱼穿梭”、“雀开屏”等等。目前藏族舞蹈中动作名称沿用动物姿态的比较多,但完全模仿动物姿态而保留的比较少,这是因为动作向更加舞蹈化方面发展的原故。总之,“比喻”的手法丰富了藏族的舞蹈,从而形成了丰富多采的藏族舞蹈语言。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教学方法;研究
在中国古典舞蹈艺术形式中古典舞占有重要的成分,与当前流行中的一些舞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也具有一些相同之处。在古典舞教学中具有较多的重点以及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不能理解和领会古典舞中的美学思想以及特性等,进而使学生在真正意义上不能把握古典舞中的真正内涵,最终不利于古典舞中的传播发展。本文将针对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以及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探讨。
一、古典舞概述
对于古典舞是以传统民间舞蹈为基础,由一些舞蹈学家进行整理以及创造等,经过长期实践最终流传下来具有特色风格的一种舞蹈。在中国舞蹈史中古典舞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舞蹈艺术的良好发展。在中国古典舞中凝聚了民族艺术中的精髓,同时也包含了传统舞蹈中的魅力,在整体上已经演变成一个独特的艺术语言。伴随着中国古典舞文化的出现,展示出人们对古老舞蹈文化特有的尊重,对于古典舞来说自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独特魅力。
二、在中国古典舞中身韵的运用
在中国古典舞中身韵具有良好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将舞姿与技术相结合,同时还应将节奏以及舞蹈动作结合开来,进而能够表现出表演者内在修养。对于基训来说是古典舞中的一种训练方法,而身韵是规范舞蹈动作的一种标准。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掌握相关的节奏韵律,就能找到中国古典舞蹈中蕴含的节奏韵律,同时还能找到古典舞创作中的灵感。因此对于身韵训练来说不仅能体现出中国古典舞蹈中的独特风格,还能表现在创作舞蹈动作语言方面。在实际古典舞身韵运用中和其它的舞蹈艺术具有较多的相同之处,身韵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所以在实际训练只能够控制还身韵的时代性是成功时的关键之处。因此在当前古典舞教学中运用身韵应该突出展现人们的精神面貌,进而能够让身韵和人们精神面貌达到统一。
三、中国古典舞身韵发挥的审美意义
在中国古典舞中身韵是较为重要的审美特质,在整体上应该把握韵律以及节奏等,还应体会到在舞蹈中表现在内涵以及情感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在舞蹈中所想要表达出的思想以及情感,进而才能更好的将古典舞中的美展现出来。在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与传统舞蹈中的相关步法统一结合起来,进而能够更加生动的演绎出来,不仅能够表现出神韵美,而且还能利用舞蹈表现出舞蹈中蕴含的情感。对于古典舞来说是传统戏曲以及杂技和武术等相关艺术形式结合开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大体上并没有局限于某种艺术形式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标志,能够在真正意义上展现出的古典舞中的独特魅力。在古典舞中的神韵是通过不断的探索以及总结一些艺术经验最终衍生出来的,在当前已经成为古典舞学习者学习中的主要内容。在古典舞中身韵是重要的灵魂,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以及时代性等相关的特征,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古典舞身韵在课堂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作为教育者应该加强学生对身韵的理解,同时能够在古典舞中展现出来,进而增强自身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古典舞身韵教学方法研究
(一)建立健全教学体系
在中国古典舞课堂教学中,作为教育者应该更新自身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首先在教学中应该进行系统性的训练,在整体上明确古典舞教学技术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应该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而展开教学。在古典舞教学开展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着规范性等相关要求,进而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应紧紧围绕古典舞身韵中的审美特征,进而积极开展教学工作。
(二)注重“形神兼备”
在古典舞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应掌握好相关的基本技法,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韵。对于古典舞来说应该具有优美的舞姿以及高超的技巧,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将身韵自身的审美特征表现出来并真正的融入在舞蹈动作中来。除此之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形神兼备”发挥的重要性,老师对学生加强训练过程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有条不紊的加强学生的训练,在基础环节上入手,进而加强学生对身韵的理解,在实际表演中能够展现出来。老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积极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在教学中的互动,进而能够很好的理解在古典舞身韵中的审美特征,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教学中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在形神兼备古典舞动作形态中,将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充分展现出来,让学生对古典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感悟,掌握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在实践中展现出来,对古典舞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艺萌.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研究[J].音乐生活,2016,02:78-80.
[2]卜晓蕊.浅析古典舞身韵的审美特征与课堂教学[J].音乐时空,2014,01:53-54.
关键词:古典舞 神韵美 课堂教学
古典舞是一门非常具有中国古典主义舞蹈美学特色和艺术内涵的舞蹈形式,与当今时代流行的各种舞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同时也有很多关联之处。古典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无法让学生深入的理解和领会古典舞的美学思想、主张和特性,使得很多学生不能把握古典舞的艺术精髓,不利于古典舞的传播和发展。为此,基于古典舞神韵美学特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越发显得重要。
一、古典舞的身韵美的内涵
所谓古典舞,并非直接发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舞蹈,而是对我国古代戏曲、杂技、武术等众多的曲艺表演艺术进行提炼,单独作为一种舞蹈艺术来研究和发展的一门舞蹈艺术。古典舞和我过的戏曲文化、杂技、武术等有很强的关联性,是讲究舞蹈者“手、眼、身、法、步”和谐统一并立共存的一门艺术形式。
古典舞的身韵美,其实就是对舞蹈者外在舞蹈表现和内在内涵、感情、韵律、节奏的整合把握。它体现的是舞蹈者在进行特定的古典舞表演的时候,通过举手投足间一动一静的动作和表演来深入的刻画舞蹈节目中的思想与情感。身韵在古典舞之中是辩证统一的,有“身”的演绎才有美的传递,有“韵”的把握才有思想的绽放和流露。号召在古典舞的教学中将身韵审美特征作为重点内容来学习,也恰恰是因为身韵美是古典舞的灵魂。不能很好的理解身韵美的特征,不能领会身韵美的表现,不可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二、古典舞身韵审美的特征与具体表现
(一)形为外,古典舞审美的第一特征
古典舞的美学特征中,形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形在这里可以作多种解释,是形体、形态、动作、衣着、服饰等多方面的总称。我们对古典舞的审美研究和欣赏,全部是建立在这个形的基础之上的。在古典舞中,形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第一是单独的、片面的研究,比如舞蹈者的步法、动作、举手投足是否到位,是否标准,是否过度,是否与舞蹈本身的旋律、节奏有冲突等。这是从一个断面、一个层面来解读的。第二种解读,是对整体舞蹈动作、舞蹈编排、舞蹈演绎的形的品鉴与欣赏。一个古典舞表演完毕之后,我们要通过对舞蹈者的个体的“形”的演绎来了解和评判整个舞蹈活动、舞蹈动作是否成功,是否能够起到预期的效果,是否有出彩的地方,是否有不足之处需要弥补。
在很多古典舞的艺术研究中喜欢把形的审美按照静态、动态、动态与静态的结合等形式来进行区别理解,这其实就是局部、片面与整体的鉴赏关系。形不仅是观赏古典舞的艺术特色,领会古典舞的艺术内涵,评判古典舞的特点与水准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接触古典舞的最直接、最有效的一个层面。从直观的视觉效果入手,对古典舞的了解才会逐渐深入进去。
(二)神为内,古典舞审美的第二特征
神,是古典舞艺术中的精髓,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没有神,则形的演绎就成了盲目的、漫无目的的荒诞演出,丝毫谈不上艺术性、欣赏性、思想性。神在这里也有多种概念,是神态、神情、神采、情绪、气质、气韵、情感的统称。神的审美特征,在表面上主要归结为神情、神态、情绪和情感的流露等方面,比如悲怆的、苍凉的、激愤的、热烈的、沉闷的、忧郁的、紧张的各种情感的流露,这是神的表面化特征,是观众可以借助舞蹈者的表演直观的感受到和观察到的。
神还有一重内涵就是对古典舞的主题思想、思想感情、情感主张和文化内涵、文化本质、价值观念、美学理念等内容的解读。这些内容,需要观众结合古典美的形的审美特征和外在的神态、情感的流露等内容来思考、探究和分析。就像《黄河》、《梁祝》或《丝路花雨》等古典舞蹈名作,其本身的精神文化内涵、价值观念、情感诉求都因为舞蹈的创作背景而有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就需要通过对神的审美特征的精细把握和解读来了解。
(三)劲为辅,古典舞审美的第三特征
劲是在形的表演中把握动作节奏和层次,确保形的表演、演绎遵从神的指导和意愿的特殊因素。劲是一个动作的规范,当然并不局限于动作,它还可以延伸到神情、情绪表现的幅度方面。劲的意思,在古典舞蹈中是指在动作表演中要把握一定的幅度,要确保动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要保证每一个动作到位,不多一分也不少一分。它也规范了动作的缓急快慢的节奏,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者借此来把握动作的柔和与刚猛、舒缓与急切。可以说,是劲的把握和规范作用,让古典美的表现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和内容。
跟据劲在人的神情动作中的不同表现,也可以区分为动作上的“寸劲”、“反衬劲”和“神劲”三种情况,寸劲的幅度小但力度很足,反衬劲的幅度很大,力度也很强烈,神劲则是用在眼神上较多一点,用眼神中的感彩和力度的大小来达到理想的表演效果。
(四)律为法,古典舞审美的第四特征
律是一种归于古典舞艺术特有的节奏和律动,也是一种章法和规范。律的演绎,赋予形的表演另外一重辅助,它与劲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和价值。
在古典舞蹈中,对律的运用有两个:正律和反律。正律是指一系列的舞蹈动作顺畅连贯,不带有强烈的矛盾和突出,一气呵成。反律则是指在动作中加入一些明显的对比强烈的动作,比如左右冲突、上下起伏、骤然回转等,它的作用就在于将表演的内容、情感等以更强有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律的形式,类似于一种普遍的规律和遵循的原则,它是对古典舞的艺术魅力进行深化和强调的有力方式。通过对古典舞的四种审美特征进行解读和领悟,要掌握古典舞的美学特征就更加容易一些。
三、基于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开展的课堂教学尝试
(一)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运用
古典舞的身韵审美特征,不是单纯依靠一些理论介绍就能够让学生明白的。对古典舞的感悟和体会,其实还是要靠反复的观摩才能逐步了解。这其实和体育运动或者武术训练有类似的特点,必须要反复的训练和观摩,才能找到其中的窍门。在古典舞教学中,不可能频繁的反复的进行古典舞蹈的演练和编排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而通过多媒体系统再现一些经典的古典舞场景,通过视频系统定格一些画面,或者通过播放软件来快进和后退,可以让学员对古典舞中的特定的动作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和了解。比如要让学生了解古典舞中的形的美学特征,那通过对古典舞的画面进行定格,让大家静静的观摩和体会这一个姿势、一个动作的要领,体验这种动作、体态中蕴含的神、劲、律的特征,是一种非常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通过投影仪将特定的画面放大,这对于细致的观摩和了解古典舞的技术要领、美学特征也有积极的作用。
(二)课堂演练为主的体验式教学
多媒体教学系统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来了解基本的美学特征。而课堂演练则是对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效果的深化。通过课堂演练教学,其实是运用了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和原理,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亲自演练来体验其中的审美特征。比如让老师在课堂上摆出古典舞的动作来,一边做动作一边讲解,可以让学生在围观观摩中深入的了解其中的一些细节差别。比如对“劲”的审美特征的讲解,老师在同样的姿势下,通过手部的动作来演示寸劲的效果,或者通过眼神的表现来展示“神劲”的差异性,这些在多媒体教学中很难清晰理解的和感受的细节,通过现场的体验和观摩会有更加真实的效果。
通过体验式教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古典舞的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古典舞蹈的身韵特征。学生的兴趣会在这个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这也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经验分享和话题探讨式教学互动
这一步是对多媒体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深化。和前面两种教学方式比较起来,经验分享和话题讨论是促进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来启迪学生对古典舞美学特征有更好的理解。在课堂上,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天赋不同、水平不同,观察的角度和考虑问题的方式不同,所掌握的内容就会有所不同。通过经验分享,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对掌握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体验式教学或多媒体教学中的内容讲述自己的理解,这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思考,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当一个学生讲述自己的经验和观点的时候,其他学生可以参考和比较,从而了解这种观点是否和自己理解的一样,让学生发现自己和对方有差异的地方。
探讨式教学有类似的特征,让学生分组探讨或者集体讨论某些话题,加深学生对这些话题的理解,强化学生对美学思想有更深层的交流。每个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就可以推动教学成果的扩大化。这比老师自己进行讲解更省力,也更能够体现教学思想的多元化。
(四)结合学习成果强化基本功训练
在前面三条教学项目中,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为重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基本功的训练,这是完成教学成果的最后一步。在学生对古典舞有充分了解和领悟能力的条件下,学生在进行基本功训练的时候,能够深切的了解每一项基本功训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这就增加了基本功训练的有效性和主动性。基本功训练的强化反过来也会加深学生对古典舞理论、艺术的理解和领悟。比如对基本功中的耐力、速度、爆发力、标准动作和呼吸方法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身韵特点中的各种美学效果。这其实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强化基本功训练来加深对古典舞美学特征的认知,再通过深化的认知来指导基本功的训练。以此来推动古典舞教学效果的提升效率更高。
四、结语
古典舞身韵审美特征是古典美的灵魂。对这几个美学特征有充足的了解,就可以确保对古典舞的美学艺术有更加精准的把握。在古典舞的教学中,通过现代教学设备、结合形式新颖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对古典舞的课程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强化古典舞的基本功训练,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要活的理想的教学成果就会更加容易。
参考文献:
[1]张蕊.同祖同根相得益彰——谈中国古典舞身韵在基训中的运用[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1,(01).
[2]高双凤.如何把中国古典舞身韵引进高职课堂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