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题申报的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推动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不断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有效指导和促进当前工作,更好地推动共青团事业的发展。
二、课题申报
1、申报范围:各申报单位可重点参考《*年度安徽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重点范围》,围绕本单位、本系统和本行业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实际开展研究,也可大胆创新,提供更广范围、更高质量的原创性研究课题。
2、申报步骤:各申报单位要按照团省委下发开展课题研究申报的通知,于*年2月15日前填报《安徽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申请书》(见附件2),申报全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年度立项课题;团省委及时组织有关方面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全省申请立项的课题进行评审,并于2月底之前将课题立项通知下发给各申报单位;各申报单位于6月底前将课题研究成果上报团省委参加评审。优秀成果设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若干名,分别颁发证书,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3、课题研究实行主持人负责制。全省各级团干部,关心共青团工作、对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有研究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均可为课题研究负责人,进行研究课题申报。
三、工作要求
1、各级共青团组织应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工作,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领导。
2、要充分发动基层,注重吸收理论界、社科界从事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参与课题研究。各课题研究组在组织研究过程中要力求以小见大、由点到面,突出应用对策研究。努力提高课题研究的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不断增强理论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真正使理论研究成果有针对性、说服力和可操作性。
3、各申报单位申报的《安徽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申请书》均一式两份,同时将申请书电子文档通过邮件发送到团省委宣传部邮箱(邮箱地址:)。申报工作咨询联络:团省委宣传部:,团省委办公室:
四、*年度安徽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重点范围
1、农村青年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现状及对策
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相适应的共青团的工作方式研究
3、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评价体系研究
4、青少年媒体素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少年文化建设研究
6、共青团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行动策略研究
7、青年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8、共青团组织青少年参与生态安徽建设的策略研究
9、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研究
10、高职院校团建现状及对策研究
11、高校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及对策研究
12、农村共青团工作现状及发展研究
13、青年统战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14、青年外事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15、村级团组织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16、中小企业团组织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17、高校团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8、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19、乡镇团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20、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现状及对策研究
21、城市社区团建现状及对策研究
22、团员意识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
23、违法犯罪青少年教育挽救对策研究
24、流动团员管理状况及对策研究
25、团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26、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预警监测机制研究
27、大学生的防范与应对机制研究
28、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
29、青少年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30、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
31、中学共青团工作项目体系建设研究
32、市场经济背景下“青年中心”建设研究
33、外出务工青年教育、管理与服务模式研究
34、当代青年群体特征的比较研究
35、共青团与青年NGO组织合作模式研究
36、安徽省青年志愿者行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37、安徽青年运动史研究
关键词 学术资源 利益相关者 课题立项
1 课题资源配置中的利益相关者
学术资源是指能够被用来促进学术发展,加强学术竞争力的各种有形、无形资源,包括学术职务、建制、人员、经费、设施、项目、奖励、学术刊物等。①在学术资源配置过程中,主要的利益相关者为学术权威与行政领导者,学术资源的提供者。②还包括高校内的普通教师和广大学生。课题资源是学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利益相关者在课题立项过程中则体现为课题评审专家与课题管理部门,课题的提供方,课题的申报者。
在高校课题立项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出于对各自群体、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每一个利益相关主体相互之间展开了一场非制度化扩展自身权力的影响力,并试图用一个最利于自身的策略和方式的权力博弈行动。这场权力博弈行动虽然存在合作性的正和博弈,但以非合作性的零和博弈为主导。这场权力博弈的结果是,课题资源配置效益不高;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进行干涉,权力结构倾斜;学术权力主体消极对待课题评审过程;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存在冲突。
2 课题立项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方式
2.1 计划和分配方式
组织政治行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参与权力博弈的各权力主体掩盖它的真正动机和企图,对学术资源的竞取都是以“组织的最大利益”为旗帜来进行。不过在处理关系时,惟有合作博弈才能够增进妥协双方的整体利益,选择对抗性博弈则只能陷入对资源浪费的境地。高校课题立项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往往能够达成合作和妥协,以实现“双赢”或“多赢”。
为了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除了自由选题外课题管理部门往往会制定一些课题指南来引导各学院、科研机构的申报者在选定的范围内进行研究。申报者为了提高自己的成功率,会将自己所研究的领域与课题指南中的内容相互结合,满足课题指南的要求。在课题评审过程中,课题管理人员也会对课题评审专家提出一些学校的要求。为了兼顾各学院的利益,课题管理部门会在课题通知上说明每个学院申报课题的限额,通过这种分配行为达到平衡各学院利益的目的。目前我国高校存在有两种限额方案,一是将所有课题指标平均分配给各个学院,所有学院所能上报的课题数目是一样的。另一种会考虑各个学院的规模,教师人数,学院对该课题历年的重视程度等因素进行名额的分配,当一个学院申报的课题数目没有达到学校要求的下限,在第二年的课题申报中,会减少该学院的申报上限。利用这些行政手段,课题管理部门可以对课题资源达到控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各学院在积极配合学校课题计划的同时,也能够获得更多的课题资源。
2.2 行政干涉方式
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在课题立项过程中的博弈属于不对等博弈,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在博弈的初始条件方面来看,相差比较悬殊,其博弈规则也是行政权力所指定的,学术权力实力相对较弱势,一般只能服从行政权力,这就给了行政权力主体干涉学术事务的空间。主管校长、课题部门的管理人员可以直接通过自己的职权对结果进行干涉,用最少的付出获得所期望的利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行政干涉的方式是对学校短期目标实现的最便捷的方式,但是过分的对行政权力的滥用,不仅侵害了学术权力主体的合法权益,也是对高校课题资源配置秩序的一种破坏,其最终的博弈结果是不公正的,课题资源配置的效益也是不高的。
2.3 印象管理方式
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的过程。人们留给他人的印象表明了他人对自己的知觉、评价,甚至会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特定的应对方式。所以,为了给目标观众留下好的印象,得到目标观众好的评价与对待,人们会用一种给他人造成特定印象的方式来产生行为。③在课题申报过程中,由于课题管理部门课题资源的分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个学院在对课题资源进行竞取时,给课题管理部门留下重视课题立项的印象就十分的重要。因此,目前课题立项过程中,以学院为代表的基层行政权力和基层学术权力会采取印象管理这一方式来增加获得更多课题资源的机会。但是印象管理的策略也有其负面作用,这种方式完全以“办事正确”为核心,即对课题管理部门来说是“正确”的。从而将课题申报这一学术性的事务以行政长官的信念和意识为指导,以满足课题管理部门的需求来换取课题资源。同时,这些繁杂的印象管理活动使得形式主义成为高校院级行政管理层的管理特征,课题质量并没有因为印象管理的实施而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进而使得课题资源的使用效益也得不到提升。
2.4 合谋方式
合谋是非程序性获取课题资源的方式。课题申报者和对课题立项有决策权力的管理人员或者评审专家之间已经达成了一种默契。可能是事前的约定,也可能是一种心照不宣。在较高级别的课题立项过程中,申请者获得资源,这项资源必将有很大部分划归项目等资源的审批者。这样一种以合谋方式分配资源的情形在中国并不鲜见。④虽然,校级课题资源较更高级别的课题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但是在其立项过程中“打招呼”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申请者获得课题资源的同时,帮助他获得课题资源的行政人员或者评审专家在高校其他利益事件发生时,该申请者可能会对他们获取利益、甚至在权力竞争中起着关键作用。而且这种合谋主要是各学科中的有影响的学术权威甚至是学术寡头与行政力量的合谋。与西方的大学体系相比,即使与那些受到政府直接而强大的管理的国家的大学体系相比,中国现行大学体系和其他学术体系之中的学术寡头,有更为强大的行政力量为其依凭,从而获得对许多学术资源的垄断性的权力。而且现在的情况是越来越多的学术寡头,其所具有的学术成就和造诣远称不上学术权威,而却通过上述那个行政体系依靠非学术的因素获得巨大的学术控制权。⑤
2.5 申诉与抗议方式
课题立项结果最终公布以后,必然会有一部分申报者未获取课题资源,当他们认为自己遇到不公的待遇时,有可能采取抗议和申述的方式。然而,我国高校的校级课题立项过程中并没有从制度上为申报者申诉提供保障,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此类的事务。然而,在一定程度上申诉和抗议的方式也能够对改善校课题立项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至少张某的申诉和抗议引起课题管理部门的重视,在张某申诉后的下一年教改课题评审中,该校的教改课题管理部门加强了对重点课题立项的审核,鼓励在专家评审阶段评审专家们不要完全按照学院初评意见提出审议的意见,保障重点课题的立项质量,防止类似的申诉方式再次出现。
3 增强合作:利益相关者合作性博弈的途径
在课题立项过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有这么多的博弈方式,是因为每个利益相关者都有其各自的利益诉求。其中各一个主体的利益诉求都包含着两种形式,一种是每类权力主体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这些个体都是自己利益的理性寻求者,同时所有的权力主体共同构成了整个课题立项过程的所有方面,是一个集体,这个集体是团体自身利益的理性寻求者。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增进整个集体和每一个人共同利益,课题立项过程的高效公平则意味着使得课题立项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在拥有共同利益的同时,也拥有不同于整个高校或者每一个利益相关者纯粹的个人利益。因此,在课题立项过程中,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不仅有矛盾和背离也有一致的一面。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博弈也充分的体现着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对立统一。在行政权力追求效率、规则,学术权力追求自由、创新时,两者都在为课题资源优化配置,给高校的发展提供动力进行努力,为整个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贡献。
同时在课题立项过程中,课题管理部门、评审专家和申报者完全有条件进行充分的交流,另一方面在课题立项过程中每个权力主体之间都可能存在过共同工作的经历,他们拥有相互信任和信息共享的良好基础。在加强外部监督机制的前提下,可运用选择性的激励手段,对课题立项过程中的评审专家和课题管理人员实行激励措施,同时将这种激励措施根据评审专家和课题管理人员在学术和行政上不同的身份予以区分。避免他们在课题立项过程中,行使权力时的“越位”和“缺位”,使他们各司其职。另外,在教育需求日益旺盛,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课题评审专家、课题管理部门、课题申报者之间能相互协调、加强合作将可以为高校的有序发展提供支持,并争取到更多的外部资源,促进高校尽可能大的提高行政效率,同时取得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
本文系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高校学术资源配置中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分析和治理研究”(CXL X12_0944)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冯向东.大学学术权力的实践逻辑[J].高等教育研究,2010(4).
② 李响.高校学术资源配置中的权力关系与治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13(1).
③ 李佳曼.自我监控与组织文化对印象管理选择的影响与关系[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第一步,“1+1>2”模式构建教师管理模式
针对教师平均年龄偏大、师资紧张等现实情况,学校及时调整人才结构,合理搭配人才资源,采取“1+1”教师管理模式,全方位促进教师发展。这两个“1”,一个是校级培训级部主任负责制,一个是镇及以上培训教导主任负责制。两个“1”直接为校长负责。
(一)校级培训级部主任负责制
级部主任负责制是我县大部分中学普遍运用的学校管理模式,在小学中运用还是一个大胆的尝试。该校在充分借鉴了一些中学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级部培训管理机制。
每学期开始,学校选拨教学一流、思想过硬、具有灵活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担级部主任工作,实行校长――级部主任――班主任、科任教师三位一体校级培训机制,强化考核,实现教师成长长效机制。
级部主任除了承担学校大大小小的日常工作以外,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负责本级部教师的培训工作。开学初,每个级部都要根据县教研室和学校部署的教师培训内容制定详细可行的学期教师培训计划,报学校教导处审批。
在日常的校级培训过程中,学校校委会都要根据每个级部上报的培训计划进行量化赋分,包括培训时间、培训人数、培训内容的落实、培训笔记的撰写和培训效果等;在学期结束,学校根据每个级部本学期培训量化分和本级部学期内的教科研成果给每个级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级部量化考核总分。
级部负责制,是镇中心小学的一个大胆的尝试,学校合并很短的时间里就步入常规,教学秩序井然,良好的教风、学风已经形成,校园内荡漾着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二)镇县级以上培训教导主任负责制
学校教导处除了认真审核级部培训计划以外,还要承担级部培训的日常考核工作,最重要的是,镇县级以上教师培训都要由学校教导处进行全盘规划,具体负责。
本学期开始,镇小学的业务归中心小学负责,全镇的教师培训和校本教研工作。学校教导处每个学期初都要制定制定学期计划,报学校校委会审批。本学期,镇小学除完成上级组织的全员培训和各级教科研活动以外,安排不少于两次的教研活动,不少于两次的业务学习,和不少于四次的信息技术专业培训。
现在,“1+1”教师成长管理模式已步入正轨,初现“1+1>2”的成效。
第二步,“问题型老师”提高教师科研水平
学校合并初始,领导们发现,很多教师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训,接触过许多鲜活的教育事例,但是,如果不能及时把这些教学事实及反映进行分析、反思、概括,就不可能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浪费了有效的教育资源。
要解决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充分运用科研的力量,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为此我们构建了“基于实践,获得问题――基于问题,形成课题――基于科研,解决问题――基于成果,回归实践――基于反思,引领成长”的问题解决模式,本模式遵循实践――问题――实践――理论――实践的唯物主义研究过程,使教师们在研究的过程中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促进了教师个性专业成长。
(一)基于实践,发现问题
为了更好的得到问题,应遵循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即“课堂教学、校本教研、教育‘对话’”三个方面,来发现、积累、整理、解决这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约定成俗,于每学期末开展对教师问题的征集工作。
1.从课堂教学中得到问题
课堂教学是老师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每位教师都要立足课堂进行执教。在执教中随时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件,在处理这些事件的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感到很多的困惑和灵感,那么如何处理这些困惑和灵感恰恰就是我们要解决的最佳问题。
2.从教研活动中得到问题
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研活动的参与,而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产生一些与自己思想碰撞的问题,这些碰撞的产生正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3.从教育“对话”中得到问题
教育“对话”主要包括与文本对话(包括读书、自学)、与专家同仁对话(包括外出学习、听专家报告、与优秀教师探讨等)、与学生对话等。教育“对话”的过程就是思想交流的过程,更是知识重新构建的过程。在思想交流与知识构建中往往会产生与原有意识相冲突、相矛盾的方面,这些冲突与矛盾往往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基于问题,形成课题
从问题中提炼课题,是教育科研极其重要的一环。为了真正从问题中提炼出课题,我们按照“问题征集-梳理分类-提炼课题-申请课题-审批立项-实施研究”的基本思路让老师把问题转化成课题,使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专业化成长质的飞跃。
在申请课题前,领导小组重点抓好教师课题申报前的指导,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申报要求,让教师们做到根据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和长处选题,严格把好申报关。教师在申请课题后,立即写出课题实施方案,填写课题审批书,提交学校教科室,由学校教科室进行方案、审批书的审查,经审查合格后由学校统一编写课题号,写出同意并组织教师制定详细的学期阶段性研究计划,严格按照课题研究的程序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三)基于科研,解决问题
1.规范课题操作,优化研究过程
一是学校教学管理者读书学习;二是教师定期集体读书制度;三是教师带着问题自主读书;第四学校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专题会,并实行每年一次的教师课题评估;第五实行教师课题档案袋动态管理。
2.把教师课题纳入《规范化教研组申报验收》之中,架起学校课题宏观网络,形成研究合力
学校为使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群体性的作用,把课题研究纳入了《规范化教研组申报验收制度》之中,在此制度中对课题研究从教师个人课题、学校课题、课题管理、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突出引领教师人人都成为研究者,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研究兴趣与习惯,同时以教研组为单位的研究合力。
(四)优化成果,回归实践
学校在教师个人课题的管理上,尤其注重了对科研成果的后期推广。通常我们都在个人课题结题后的新学期内,进行择优推广。在成果的推广应用中,我们一般按照“个人申报-学校审批-成果展示一教师应用-撰写体会”的程序进行。
(五)基于反思,引领成长
为了使教师们通过反思得到更好的发展,我们积极开展四层次反思。第一层是在研究过程中对自身课题研究的反思,第二层是阶段性研究反思,第三层是课题结题成果反思,第四层是成果推广应用反思。通过四层次反思,使教师始终沿着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并驾齐驱的发展程式,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逐渐促就了一批名师。
第三步,“蒲公英式培训”最大限度做到资源共享
当前,各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县级以上教师的外出培训学习,都会安排年轻、思想超前、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外出学习,但是,这些教师学习回来往往只是简单的汇报一下学习情况,没有很好的进行反思内化,导致了“外出学习私有化”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除积极为教师外出学习创造条件以外,造性提出了“蒲公英式”外出学习教师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蒲公英式”教师培训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反复性深化的新思路,同时又是一个由个体发展到小组发展继而推至全员发展的培训模式,其基本思路为“学习反思―实践升华―研讨拓展―全员深化”。
(一)学习反思
教师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理论学习的反思和外出学习后的反思汇报。学校根据教师自学反思情况、教师的个人特长和学科特点,择优选派外出学习人员。对外出学习的教师实行学习反思汇报制度,要求外出学习教师按时填写外出学习情况表,在反思的基础上及时撰写外出学习体会。
(二)实践升华
外出学习教师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备课执教,达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课后,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再反思,以达到理论上的升华。
(三)研讨拓展
教师自己在实践升华的基础上,撰写出学习体会,并在本组开展的研讨会上做课示范,由理论再回到实践。在教研组研讨会上,要求参与教师集体评课、集体研讨交流,集本组集体智慧与一体后由外出学习教师执笔,撰写出整个活动的经验性材料,在周五学校召开的全体教职员工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四)全员深化
全体教师在听取介绍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内消外用,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内容,充分运用到教育教学及教学管理中去,使外出学习的成果得到全面深化,使学校的教师得到全员性的发展。
四、三步走策略初现成效
我校的三步走策略,已经初见成效,较好的促进了教师的个性化专业成长。
一是骨干教师队伍迅速壮大
三步走策略提高了教师自主学习、自主教研的积极性,现在,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年富力强的教师,老带青、青教老,学习风气浓厚。
二是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有效的策略,带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一年来,学校申报教师个人小课题30余项,结题率95%;县教研室去年下学期组织的重大教育教学问题、创新燎原奖评选中,我校3人次活动一等奖;去年年底学校“安全管理”科研课题通过中国教育学会结题,校长也被评为全国学校安全管理先进校长;本学期,学校教师课题研究参与率已达到90%以上。深化课题意识、课题带动教育教学已经深入学校学每位教育者的心中。一年来,在县市级以上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评比中有100多篇获奖或发表,其中省市获奖达20篇,自编出版了校本教材、教育专著5部。
关键词:学校主课题研究;区域教育科研部门;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3-0041-03
学校的主课题研究具有引领学校办学方向和特色发展的功能,是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笔者在课题调研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校主课题研究目标明晰、过程有序、研究扎实、成果丰硕,而有的学校却问题很多,迫切需要教育科研部门适时介入,以帮助学校提高主课题研究的实效。
一、学校主课题研究问题分析
1.主课题研究认识不够
有的学校对于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够,只是把主课题研究作为学校的“金字招牌”,导致主课题研究华而不实、空泛虚浮,不能很好地引领学校办学,不能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不能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认识不够,重视不足,有的学校在立项前没有对主课题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与论证,从而导致学校对课题的内涵没有深度把握,对课题研究的目标没有明晰了解,对课题研究的进程没有整体布局。个别学校甚至还没有将课题研究具体落实到人,只是拿平时与课题研究关系不大的常规工作,如教师读书活动、集体备课活动、青年教师拜师活动、教研组开课等,来充作研究活动。可见,缺乏认识高度的主课题研究带来的只能是虚假与应付。
2.主课题研究引领不足
随着教育的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在积极倡导学校走内涵发展、文化引领的办学之路。目前,苏州市吴江区正在推进学校教育转型,这要求学校主课题更要切合新时期发展的实际,能够对学校办学进行高位引领,能够反映学校的文化价值取向,能够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而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刻意创新,更不能盲目克隆。但在课题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学校的主课题并没有扎根学校文化,与学校办学风马牛不相及;有的学校的主课题视野非常狭窄,只能观照学校办学的局部,甚至只关注一些具体的项目,不能统领全局,也没能做到与时俱进;也有的学校的主课题好高骛远,一味求新求变,放弃了学校原来的办学传统与研究基础,“拍脑袋”另起炉灶,使得主课题研究犹如镜中月、水中花,难以落实到实践层面。这些主课题都没有做到传承、整合与创新,研究很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主课题研究目标不明
学校的主课题研究应有明确的研究目标,应有清晰的蓝图与愿景。但是在调研时,我们发现,有的学校对于主课题的内涵、外延、特征、价值等前期性研究不够,导致研究具体指向不明晰,不知道研究到底要达成怎样的目标,使得研究过程沦为“盲人骑瞎马”的乱撞乱闯。有的学校由于主课题研究目标不明,导致子课题研究无所适从、各行其是,子课题与主课题之间、子课题与子课题之间关系混乱,无法集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目标不明的主课题研究带来的只能是离散化、形式化。
4.主课题研究落实不力
学校主课题研究的进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课题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严重脱节,形成研究与实践“两张皮”的不良现象。学校主课题研究之所以难以落到实处,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学校对主课题研究重视度不高,立项之后就高高挂起,主课题研究变成了“空中楼阁”,只等着写结题报告“顺利”结题了;另一方面是因为有的学校对主课题研究分解不透,导致很多本该属于主课题研究的内容没有囊括,很多需要依靠一线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项目没有纳入,使得研究成为“空对空”的过程,难以着陆为有效的实践。
5.主课题研究提炼不精
学校课题研究需要落实为行动,但同时也要在行动研究中进行概括总结,提炼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经验、结论、观点,甚至是思想、理论。学校主课题研究承担着促进学校发展的重任,更需要在研究中提炼出具有纲领性、指引性的教育哲学、文化主张、发展理念等。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校的主课题研究普遍提炼度不够,学术味不浓。有的学校在开展主课题研究时,让研究仅仅停留在了实践层面,做了很多具体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具体的研究成果,也积累了很多过程性的研究资料,却没有对课题研究中实施的策略、获得的经验、遇到的问题、难解的困惑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更没有将研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提炼,以形成具有理论含量的课题研究成果。
二、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介入学校主课题研究的策略
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源有很多,除了学校科研意识不够、科研能力不强以外,还和学校与区域教育科研部门缺乏沟通、协调与合作有关。如何才能让学校的主课题研究更为扎实有效?笔者认为,从区域教育科研部门的角度来看,除了对课题研究进行常规管理之外,更要强化服务学校科研的意识,在学校课题研究进程中适度介入、适时参与,帮助学校切实提高主课题研究的实效。
1.注重对课题申报材料填写的培训指导
对于学校教师来说,学校主课题申报材料的填写是一项名符其实的技术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区域教育科研部门进行专门的培训指导。吴江区教科室通常会在省规划课题申报前进行全区课题申报者培训会议,围绕课题选定的方向、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现状与研究的价值、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预期研究成果和完成任务的可行性分析等七大板块的填写,逐一进行辅导培训,使得学校主课题申报者不但明白课题申报书的基本板块分别是什么,更明晰了这几个板块为什么要填写和具体怎样填写。这样专业而务实的培训活动,一来让学校对于主课题研究更加重视,二来也使得申报者的课题申报书填写更科学规范,极大地增加了主课题顺利立项的可能性。
2.注重对课题选题方向定位的策划引领
学校主课题的定位是在哪里?选题方向是什么?对学校的办学有什么引领作用?……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区域教育科研部门提前介入,与学校课题团队一起,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要求,根据学校的传统和现实,策划、论证主课题的定位与选题,对课题的整体布局进行谋划。在组织学校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时,吴江区教科室不但自己提前介入,而且还邀请省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对各个学校申报的主课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指导之后,学校主课题的方向更加明确,选题更加科学,定位更加准确。有的学校主课题选题从大处着眼,研究学校整体的办学走向与文化建设,让研究统整学校的各个方面工作;有些是小处入手,以小、新、精的视角,选题求精求深,凸显学校的亮点与特色,打造学校的优势品牌,借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3.注重对课题关键阶段研究的适时参与
作为课题管理部门,区域教育科研部门不可能关注到学校主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但是,在课题研究进入关键阶段之时,如开题论证、中期汇报、结题论证等,区域教育科研部门应该及时介入,帮助学校走好这些关键的步骤。“十二五”课题集中开题期间,吴江区教科室就走遍全区每一所学校,与学校展开充分的合作,帮助学校厘清主课题研究开始阶段的主要工作。对于区域内的6个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区教科室还邀请省教育科学规划办专家进行现场开题论证。在“十二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区教科室成员又进行了务虚思考与务实践行相统一的课题研究调研,了解学校主课题研究开展了哪些理念层面的深层次挖掘,取得了哪些进展,今后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有哪些调整,在实践中又做了哪些具体的课题研究工作,最后还要了解学校在主课题研究中是否觉得推进乏力、遇到哪些困难困惑等等。区域教育科研部门的适时参与,使得课题研究在关键阶段都能做到顺利过渡,有效推进。
4.注重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规范常态
在学校主课题研究过程中,区域教育科研部门除了日常要深入学校指导并参与研究外,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课题研究的实时监控。目前,苏州地区都实行了课题网络化管理,要求学校将课题的研究方案、学习资料、研讨活动、学期汇报、研究成果和成果鉴定等内容及时上传到课题网上,作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原始材料。吴江区教科室也制作了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网,要求区域内各校将各级各类规划课题和区学年课题按苏州规定的六大板块及时上传。区教科室平时非常注重课题,特别是学校主课题的过程性监控与管理,经常查看网上各校主课题的研究动态,及时掌控课题研究的进展与动向。一旦发现问题,就及时与学校一起调整学校主课题研究的思路、手段、途径等,使得主课题管理走向务实、走向常态。通过常态化管理,也能督促学校将主课题落地生根,有效落实到日常工作中,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从而让学校主课题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做优实践,做实研究。
当今中小学教科研工作要想取得新发展,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管理策略。
做好教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论证
教育科研项目的申报,目前主要有三种形式:推荐申报,即先由教师申报课题,然后经初步筛选后向上推荐,经各级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论证、审议和表决通过后,最后以议定书或计划表的形式正式立项。招标,由各级教育科研部门提出选题范围和选题原则,课题指南,然后由教育科研人员投标,经过专家论证,最后双方签订科研合同或协议书。指定专门单位申报,即把有关课题交给相关的单位或人员去实施。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我们都应尽可能做到:所研究的课题范围不宜过大,应是学校能够承担的;研究项目的性质不宜是纯思想、纯理论的,应以应用研究为主;研究项目时间不宜过长,力争在两到三年内完成。时间一长,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如,校领导班子的更换,教育形势的发展等,会对原来项目的实施产生不利影响。
另外,学校要对所申报的课题进行论证,保证课题的科学性、实用性,避免重复研究:科研室对申请立项的课题进行初审。校长对建议立项课题进行终审。少数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协同攻关的重大课题,采取指定或公开招标形式,由科研室确定立项。
建立教育科研计划管理机制
教育科研计划按时间划分,有长期计划,也有中、短期计划。一般来说,中小学教育科研计划采取中、短期计划形式,时间为1~3年。中、短期计划较具体地向教育科研人员提出了课题研究的任务、方法和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每学期初,学校应认真制定全校范围内的教育科研工作计划,对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目的、任务、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措施都要全面安排。而各年级组、教师个人又要在学校科研计划的指导下,制定出本学期具体的研究计划。这样,教师心中有数,能够避免教育科研工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使教育科研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组建教育科研组织机构
为保证学校教育科研的展开,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及组织系统。现在多数学校已经成立了教育科研室,有些民办学校称为教育科研部。就隶属关系来说,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行政上受校长领导,业务上接受校行政以及区(县)、市教科所的指导。
学校教育科研机构的职能应该定位在以下方面: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本校的教育改革,做好校长的参谋,为学校决策出谋划策。利用举办教育理论讲座等方式,组织教职工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普及教育科研知识。编制本单位教育科研计划,组织学校课题申报工作。检查课题执行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组织专家鉴定课题成果,并对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定期编辑学校“教育科研信息”“教育科研论文集”等,及时反映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校内外教育科研课题进展情况。加强科研资料室建设,做好课题研究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管理,订阅科研杂志,收集有关科研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服务。监督检查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
强化教育科研过程监督与管理
协调和检查教育科研实施情况,实施过程管理,是科研管理重要的环节。学校科研管理部门需要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阶段性检查和随时随地的技术指导。对一些长期性研究项目,可采用“滚动式”,分步实施,逐年完成,逐步检查评审;大型课题项目,如“学校整体改革的实验与研究”,涉及研究范围较广,需要分解为若干子课题,组织多学科力量协作进行,故对其检查评估也宜分层次、分阶段进行。而技术指导的方式可以包括安排科研讲座、经验交流,以及聘请高校或教育研究机构的顾问“走进学校”,进行实地指导。
完善教育科研信息管理
教育科研信息管理主要包括教育科研的情报与档案管理。情报资料是开展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课题研究中,研究者及时准确地掌握教育科研情报,可防止重复无效的劳动,也能增强科研信心。
科研档案是人们从事教育科研活动中形成并经过整理的科研文件材料,是反映本单位科研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任何教育科研课题,不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从选题、调研、实验、出成果到科研文件的整理归档,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实施科研档案管理,可以全面反映科研活动的过程,同时也为后人检索资料提供方便。学校要根据科研工作的需要,建立科研信息资源库,聘任兼职教研员,让其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研究档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信息资源,为科研工作服务。
积极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