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像艺术专业

影像艺术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像艺术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像艺术专业

影像艺术专业范文第1篇

独立学院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教育目标,也是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然而,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却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有理论针对性不强、师资力量有限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不足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体现,必须要加强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并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培养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影响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要求各高等教育要创新教学模式,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属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教育目标,也是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然而,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却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阻碍了教学的发展。

二、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现存的问题

1.理论针对性有待增强。独立学院以及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如今的发展重点仍然在扩大规模上,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理论知识梳理过于轻视,导致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理论知识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针对性,无法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众所周知,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够在未来获得较好的发展。因此,专业知识未形成体系,理论针对性不足将会严重影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师资力量有限。独立学院虽然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师资方面仍然存在严重不足。主要是因为独立学院的师资来源有缺陷。独立学院师资来源主要有:(1)各高校或者高职院校相关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或者研究生[1]。虽然这部分独立学院教师的学历较高,理论知识掌握较为充分,但是教学经验少,在实际的教学中还缺乏足够的锻炼;(2)各大中小企业引进的艺术总监或者设计师等。这些教师拥有丰富的实际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但是他们中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教学教育,对于教学的程序、方法等毫无概念,教学经验不足,无法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控制教学进度。

3.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在专业课程中也会出现许多实践性较强的课题和模拟课题。然而,大部分独立学院的教师都采取在课堂内部完成教学活动,学生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导致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影响

1.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教育的发展提高了我国人民的整体素质,我国逐渐进入学历社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越来越发现高学历人才不足以满足企业的发展,创新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才能够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为了满足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必要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2.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校企双方加强合作,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2]。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实习基地的场地面积和设施装备等有较高的要求,必须要加强校企合作,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机会和动手机会,同时与企业合作还能够接触到最新设备,获取最新信息,进一步完善教学。

3.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未来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散思维,培养创新型人才。

四、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探讨

1.完善课程体系。完善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依靠两方面:第一,坚持以培养人才为核心,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和实践能力。只有极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够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第二,强化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只有加强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针对性,才能够形成学生对该专业的完整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2.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师资队伍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鼓励教师进行二次及多次的再培训教育,不断完善理论基础知识,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技能水平。只有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加强校企合作。为了更好的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该加强与艺术专业对应的企业的合作,使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习基地[3]。第二,校内实验室要加强建设。实验室的建设必须要跟上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五、结语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独立学院和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目前我国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要求独立学院必须要加强完善课程体系、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并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金萍.论独立学院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3,01:102-105.

[2]赵美川.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7:78-79.

影像艺术专业范文第2篇

基本信息

真实姓名: 谢富平 性别: 男

年龄: 22 岁 身高: 162CM

婚姻状况: 未婚 户籍所在: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

最高学历: 大专 工作经验: 1年以下

联系地址: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 浏览次数: 7次

刷新时间: 20xx-12-16 简历等级: 普通

求职意向

最近工作过的职位: 影像技术人员

期望工作地: 贵州省/贵阳市

期望岗位性质: 全职

期望月薪: 20xx~3000元/月

期望从事的岗位: 医师

期望从事的行业: 其他行业

技能特长

技能特长: 认真、负责

教育经历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大专)

起止年月: 20xx年8月至20xx年8月

学校名称: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专业名称: 医学影像技术

获得学历: 大专

工作经历

贵航303医院 - 影像技术人员

起止日期: 20xx年5月至20xx年12月

企业名称: 贵航303医院

从事职位: 影像技术人员

影像艺术专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应用;数字媒体

下面是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几点思考:

一、基于项目教学的理性思考

目前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科出发,“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实训为辅”的教育方式,按照“教学简化”理论而形成,最终导向知识体系。“学历与专业技能分离”表现得非常明显,其弊端有目共睹。传统教学法,在教学目标上更重视传授知识,忽略了知识的运用与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形式上,以教为,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在交流方式上,是单向的,虽也有师生的互动,但是表面的,也是被动的;在参与度上,学生听从教师的指导,是“要我学”,而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变为“我要学”。

二、基于项目教学的实践探索

人类的社会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达到了理想中的结果时,人们的认知才能被认可。近年来,在社会广泛关注项目教学法时,在数字艺术系这个教学组努力下,数媒艺术专业广泛试行了项目教学,以三级项目为导向,展开各个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大学4年的学习,最终完成一级压顶石项目。

课题研究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热情参与,没有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话。同样,没有学生必要的知识储备和相应的能力,课题研究也只能无果而终。有序组织活动,让学生学会分工,分工是成功合作的基础,项目教学法实施的最好途径就是小组分工学习。让学生学会互相学习。团队是项目教学的关键环节,插于项目活动每一阶段(开始、展开、结束)。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表现自己的特长,学会更好的合作。

课题重点研究了下列内容:

①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着眼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策略、学生学习模式和学习策略的探索,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并形成预期职业能力。

②围绕“数媒艺术专业与项目教学”主课题,设计了两个层面的子课题,一方面是理论层面:项目教学法的理论研究、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研究;另一方面是实践层面: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研究、项目课程标准的研究,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性研究。

③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性研究。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确立可行的专业课程、班级和参照对象。数媒艺术专业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把企业标准作为目标,同时将目标分解为各项指标,形成评价体系,通过过程考核,试题测试,阶段性项目成果物等考核方式,进行科学分析。

课题研究的核心是项目,而本课题研究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这种教学行为是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

①实验性。数媒艺术组各课程负责人根据自己的课程特色,制定相应的三级项目内容。

②实践性。项目教学法的核心追求,不再是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寻找结果的途径,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

③教学效果评价。实施教考分离。教考本身就是一种双元。游戏项目课程的考题来自游戏行业的实际项目或者模拟项目。教学和考试分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要将学生培养成为自主的终身学习者的话,那么学生就需要机会来管理自己的学习并确定自己的成就。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参与评价,确定自己的成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特别是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同时,还要积极反思自己的思维方法与学习过程,以获得持续成长的技能。当一个项目完成,我们要开测评讨论会,让每个人知道自己的长处及不足。讨论会主要包括5个环节:学生自评、教师点评、集体交流、修改作品,做到了阶段性评价与终极评价的结合、小组评价与个体评价的结合。

a.学生评价及成果展示。学生进行作品评价中的自主和互评(含小组内评和组外自由评),主动参与到评价教学环节中去,体现出学习的主人意识。学生评估由自己评价质量及自我批评,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改正,在下一个项目中就会自动成长,形成螺旋上升的过程。

b.教师点评。教师首先对学生评价结果进行总体评述,再要求学生阅读各自的评价结果信息。然后以一名学生的情况为例,引导学生先将评价结果信息与量化标准对照,找出作品的差距,再与实际作品对照,发现具体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利用评价信息,反思学习效果的。

c.对照反思。全体学生利用刚学会的反思方法尝试填写个人“评后感想录”,全面总结自己此次活动表现,进一步思考自己作品的修改方案。

影像艺术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改革

我院作为首批招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学校,自1999年开办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专班。根据全军院校教学改革工作会议精神。从教学实际出发,经过六年多来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供同仁参考和指正。

一、确立教学目标。强化实践性教学

(一)把握规律,强调实践性教学目标

强化实践性操作,全面改革讲习比例不合理的现状,打破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段实施的界限。充分体现该专业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医学影像专业人才为根本任务,适应基层军地卫生工作需要为目标,突出“应用”为特征,围绕动手能力强化实践性操作。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手段,彰显影像学科形象化的特点,提高教学时效比。将影像诊断学全部进入实验室授课。电子幻灯授课与学生同步阅读实片过程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零距离接触的事例教学的目的;将X线摄影中基本理论、X线照片冲洗化学集中讲授,X线摄影位置学部分全部进入实验室在教师实体示范操作的基础上,主要由学生分组进行操作训练,达到集中学习基本理论、分组强化规范具体操作的目的。在实习环节中,实施“导师制”,倡导学生主动实践与带教主动指导相结合并全程分段进行考核,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抓住核心,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以培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核心, 适应目前随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影像学科架构的变化,对原有教学内容以突出影像诊断、注重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适应基层发展需要为原则。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基础课以专业需要为主。专业课以宽基础重实用为本。基础课:取消高等数学、物理学改为医学影像物理学,增设一门人文学科;专业基础课:将电工学、电子学合为医学电子学基础,将原有医学微生物学与人体寄生虫学合并为医学病原学,减少生物化学、药理学、医学病原学学时数,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合并为人体解剖组织胚胎学,增设人体断层解剖学;专业课:将原来的x线投照学和x线机原理构造与维修分别增加CT、MPd、CR和DR相关内容,重组为医学影像设备学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将原有的x线诊断学、CT诊断学、MR/诊断学融合为医学影像诊断学。同时采取大专业平台与小方向模块课程自主选择的方式将原有的部分课程列入选修课,如介入放射学、影像核医学、放射治疗学等

(三)拓视野,增强针对性教学.

1、强化第二课堂的专业知识拓展和提高专业素养和发展潜于的功能,弱化围绕专业教学以外的作用。首先设立讲座课.如医学统计学、医学科研基础、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论文撰写、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英语等。其次通过开放实验室,学生自行设计内容进行强化。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立课题小组,老师围绕设计课题进行引导,通过查阅资料、实际操作,拓展专业知识面。

2、以外引内联方式,加强师资建设。聘请院外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兼职教授,定期来院讲课或指导工作,丰富临床实践知识;根据专业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安排教师进行专项进修、交流,根据教学实际,与医院联合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二、构建学生专业综合评价的考评体制

(一)实行理论与技能测评分离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改革原有一纸定乾坤的模式,采取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分离,对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测评,其中任何一项不合格,均认定为专业不合格,通过考核方式改变,强化专业技能要求。其中理论考核由题库生成,技能考核分口试、操作二部分,请院外专家进行测评。

(二)建立技能目标考核标准

1、医学影像诊断学分为平时考核、课终考核、毕业考核。平时考核以各系统完成阅片诊断数量及诊断报告质量打分。课终、毕业进行双盲片考核,抽取各系统一张影像片,书写诊断报告。对报告结果分格式、描述内容、名词应用、诊断顺序、诊断结论等五部分,进行计分。

2、x线摄影学以具体操作内容双盲抽取。分暗室装片、机器准备、摆放、工具应用、条件设备、暗室洗片等六部分目标进行考评。

3、医学影像设备学以随机抽题。分原理说明、部件指定、线路分析、仪器使用等四部分测评。

(三)完善实习考核办法

在实习手册中增加实习目标考核标准,完善实习双向(学与教)督促机制。 按专业课分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现代医用影像学》2006年12月第15卷第6期查技术学二大部分,然后再各自分为普放、CT、Mill三个小部分,分别设立考核内容及量化标准。对考核过程要求每一小部分由带教医生(技师)考核鉴字、每一大部分由科室会考、学校抽考的方式进行,实习结束前由学校与医院科室共同检查考核。

三、加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变革,开展教学质量评估

在教学方法上遵循四个“有利于”原则:有利于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有利于体现学科特点与培训目标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思考分析能力,有利于发挥教与学双方的个性潜质与创新精神。注重启发、讨论、演示、操作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鼓励应用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授课时效。

影像艺术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农业技术进步;人力资本

一、引言

中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在数量上呈现递增趋势,而且转移劳动力大多是具有男性化、年轻化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优质劳动力。2009年,中国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了436万人。其中,男性占65.1%,16-40岁占到83.9%,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到88.3%。[1]劳动力的这种选择性转移[2]使得农业从业人员体现出女性化、老龄化和较低受教育程度等特征。农业从业人员质量的下降在一定时期内必然会对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2009年末,全国农用机械总动力为8749.6亿瓦,比2008年增加了3.17%;全国化肥有效施用量为5404.4万吨,比上年增加了3.16%。[3]这一组数据表明,在农村劳动力进行有选择的、持续的转移的情况下,农业技术进步仍然在稳步推进中。

舒尔茨曾提到,传统农业的落后并不是因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而是缺乏技术进步(1976)。就现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已有学者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有一些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存量对农业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苏静,2011; 杜江,2010 ; 李谷成,2009; 李勋来,2005),然而,中国各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差别极大 (刘海英,2004; 杨俊和李雪松,2007)。目前,中国人力资本处于边际积累率递减阶段,人力资本“均化”程度与农业技术进步推进程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张本飞,2011);韩宏华(2001)认为,可以通过鼓励农民采用新技术、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来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从全球来看,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因而彭卓(2002)认为农业技术进步的推进关键在于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

目前尚没有学者对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本文将尝试从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出发,尝试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在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下降的背景下,农业技术进步将如何实现?第二,农业技术进步与劳动力的质量改变是否相关?若二者之间互补,选择性转移下的农业技术进步将如何推进?第三,有哪些政策措施可以在解决农业当前困境中起到显著性的作用。

二、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和农业技术进步之间关系的理论描述

农业技术进步是指农业生产中先进技术对落后技术的替代。而在传统意义上,技术进步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的农业技术进步是把除了物质资本和劳动力之外的能导致农产品产出增加或减少的要素都囊括其中。它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还包括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狭义的技术进步,又叫“硬技术进步”。它主要包括良种的选育、化肥的施用等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此外还包括农用机械、动力及农田基本设施等生产条件的改进与完善。本文所讨论的技术进步为狭义上的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技术进步就是要逐步完成由传统农业生产函数向现代农业生产函数的转变的过程,以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将导致农业投入要素比例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选择性转移带来了物质资本的快速积累,快速积累的物质资本在推动农业生产增长的同时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形成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此外,物质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对农业劳动力的质量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其快速提升以满足整体发展的需要。因此,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也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显著提升。

具体而言,劳动力选择性结构下的农业技术进步的实现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非农部门的工资率和平均人力资本都高于农业部门,非农就业部门对从业者个人的人力资本水平具有较高的要求。和其他农村劳动力相比,选择性转移的劳动力有着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获得在非农部门工作的机会也更多。留在非农部门工作的机会和更为稳定的收入吸引着更多较优农村劳动力的加入。因此,和非选择性转移相比,选择性转移能提高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率。

第二,加速农业物质资本的积累。当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过程进行到一定阶段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就会出现短缺。此时,农业生产必然产生对能够替代劳动的物质资本要素的使用倾向。在劳动力短缺的条件下,物质资本使用的有利性也激发了农民对使用该类要素的需求。另一方面,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过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业物质资本的供给:首先,农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农业生产剩余会因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过程而提高,而人均农业剩余是形成农业资本的来源之一。其次,农村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导致的非农就业增加了农民家庭的收入,这为加速农业部门的物质资本积累提供了保障。再次,选择性转移为非农部门提供了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需求,提高了工业化的发展质量。工业化的健康发展也为工业反哺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农业物质资本的需求增加和供给改善,必然带来农业物质资本积累率的实际增长,农业生产函数也必然因此实现向资本使用偏向型转变。

第三,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直接导致了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降低。如果农业部门的物质资本体现型技术同时是技能偏态型技术,那么这种转移必然会形成物质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的瓶颈,进而对农业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但是,选择性转移对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需求和投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非农部门对劳动者设置的准入标准,使农村劳动力认识到:通过提升自身人力资本水平可以获得更高水平的收入。而这种高收入最先出现在非农部门,在劳动力市场充分开放的前提下,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实际上是一个实现人力资本最优配置的过程。当农村劳动力认识到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的好处之后,他们将会加大自身的人力资本投资,将会更加重视对对下一代的培养。

从短期来看,选择性转移并不能为农业部门带来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因为,当选择性转移导致的人力资本减少量大于其带来的人力资本积累量时,农业部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就会降低,人力资本存量就会降低。但是,从长期来看,选择性转移为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人力资本存量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随着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农村劳动力将更加重视自身素质的提升,这将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率在未来得到普遍提高;其次,选择性转移直接导致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增加,这为农村劳动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最后,随着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农业部门将逐渐出现一定程度的规模经营,物质资本体现型技术进步也将得到广泛的运用,农业生产部门也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回报率的部门,这对具备一定技能的优质劳动力也有着明显的吸引力。

三、计量检验与结果分析

1、变量、数据和分析方法

假设:①中国的农业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②仅分析传统农业部门;③农业部门的投入为劳动力、资本、技术;④技术因素中只包括机械和化肥;⑤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等同于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

本文将把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作为解释变量,把农用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等表征农业技术进步的指标作为主要的被解释变量。本部分将选择对数模型对中国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分析。

计量模型结构为:LnT=α0+α1LnL+ε(1)

LnF=β0+β1LnL+μ(2)

L: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

T:农用机械总动力;

F:农业化肥施用量;

计量分析所需数据采用中国1980-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其中,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L)可以通过计算得出, 计算中所需数据来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农用机械总动力(T)、农业化肥施用量(F)摘自《2010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和《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2、平稳性分析

通过lnT、lnF、lnL等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通过检验发现LnT、LnF、LnL都是平稳数列。检验结果如下:

通过单位根检验知道LnT、LnF、LnL都是平稳数列,为了检验LnT和LnL,LnF和LnL之间是否存在平稳性,现对变量间进行协整检验。

首先先对LnT与LnL进行协整检验:

由上表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迹统计量22.1148大于临界值15.4947且概率很小为0.0043,可以拒绝原假设,认为LnT与LnL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迹统计量0.1394小于临界值3.8415且概率为0.7089,则接受原假设,认为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最大特征值检验与迹检验结果一致。

同理,LnF、LnL之间肯定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在5%显著性水平上,LnT与LnL之间、LnF与LnL之间均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3、模型回归

运用最小二乘法,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LnT=0.97+0.99LnL①

R2=0.55 R2=0.53

LnF=-0.38+0.87LnL②

R2=0.60 R2=0.58

上述模型拟合程度良好。之所以和理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是由于劳动力选择性转移这一社会现象由改革开放所引致的,所以数据收集只能从1980年做起。研究数据相对较少是造成拟合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估计结果显示,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化肥施用量的影响为正,也就是说随着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的增加,农业机械总动力和有效化肥施用量增加即农业技术水平稳步推进。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每增加1%,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加0.99%;而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每增加1%,化肥的有效施用量增加0.87%。

4、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检验仅考虑了各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没有考虑它们之间存在的短期动态变化关系。现用误差修正模型估计本文中各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对于模型(1)误差修正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Int =ECMt-1+∑p-1i=1φiIntt-1+∑p-1i=1πiInlt-i+θ③

在上式中,表示一阶差分,LnT和LnL的含义同前,ECMt-1表示误差修正项,为纠正速度系数,P表示滞后期。通过AIC法则可以得出,最佳滞后期为8。此时,动态模型的估计结果如下:

D(LNT) = 0.020*ECMt-1+ 0.052*D(LNL(-1)) + 0.023*D(LNL(-2))+…- 0.682*D(LNT(-7))+ 0.094④

其中,误差修正项ECMt-1= LNT(-1)-2.529*LNL(-1) + 13.965。模型的SC准则和AIC准则都很小,所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由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LnL对LnT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短期内,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的增加能有效促进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增加,这与上文中回归分析所得的结论相吻合。

同理,对于模型(2)其误差修正模型的具体形式如下:

Inf=βECMt-1+∑p-1i=1τiInft-1+∑p-1i=1λilnlt-i+ε

其中,、LnF、LnL、ECNt-1的含义同前,β为纠正速度系数,p为滞后期。通过AIC法则可以得出,最佳滞后期为7。此时估计结果如下:

D(LNF) = - 0.037* ECMt-1 + 0.042*D(LNL(-1)) - 0.060*D(LNL(-2)) +…+ 0.169*D(LNF(-6))+ 0.014⑥

其中,误差修正项 ECMt-1= LNF(-1) - 2.148*LNL(-1) + 12.767。从模型中较小的SC准则和AIC准则,可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由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滞后一期的LnL对LnF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短期内,劳动力选择性转移量的增加能有效促进化肥有效施用量的增加,这与上文中回归分析所得的结论相吻合。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对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得出随着劳动力的持续性选择性转移,农业物质资本得到显著提高,农业人力资本得到明显的提升,农业技术进步也表现出了持续推进的趋势。之后,通过计量工具对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和农业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得出劳动力选择性转移对农业技术进步存在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在较高素质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的背景下,如何保障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已经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本文从这一角度提出以下建议:①政府牵头在农村建立技能培训机构;②为农民子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③政府农业部门应对农业生产进行积极的技术指导。

【注 释】

[1] 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2] 所谓劳动力选择性转移是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迁徙形态,它是指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中的健康的、拥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谋生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向城镇、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劳动力的选择性转移使得农业从业人员的质量显著下降,留在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大多是一些年龄尚幼或年纪较大、缺少文化知识和谋生手段、健康状况一般的人群.

[3] 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

【参考文献】

[1]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1976.

[2] 苏静.河南农业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贡献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2011.1.

[3] 杜江.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是对外贸易.南开经济研究,2010.3 .

[4] 李谷成.人力资本与中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 DEA 视角的实证分析.财经研究,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