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的发展规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点在于加快有效发展。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实践的。在传统发展观的指导下,“增长=发展”的评价标准在金融领域大行其道,商业银行存在强烈的总量偏好,片面追求上速度、上规模,过分强调资产负债规模或存贷款等业务指标的高增长速度,走的是一条“重总量扩张,轻结构优化”的发展之路,其结果是我们在为某些总量指标的快速增长而陶醉和欣喜时,亦不得不接受结构失衡带来的负面后果。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必须把加快有效发展作为出发点,正确把握和处理好速度、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克服“速度情结”和“规模冲动”,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结构、质量和效益上,策动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套马车”并驾齐驱。一是把握好“进”和“退”的关系,改善资产业务质量。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产业、行业和企业的生命周期,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调整优化信贷资产结构。
在“进”的问题上,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每年在充分调研和信息归集的基础上,提出年度信贷资产调整优化计划,明确指标比率控制要求,信贷资产结构调整优化的行业导向意见,明确区分鼓励类行业、审慎类行业、限制类行业和禁止类行业,针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措施。另外,在进行资产营销时要注意避免几个“误区”:大客户并不等于好客户;上市公司并非都是优质客户;有抵押的项目并非没有风险。在“退”的问题上,深刻汲取产生不良资产的经验教训并制定落实退出策略,对信贷资产存量中那些夕阳行业和前景暗淡的企业,应根据行业分析结果,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客户进行分类,确定拟压缩、淘汰的客户名单,根据名单逐个制订主动压缩退出计划,定项目、定金额、定时间、定责任人、定措施,在确保风险不扩大的前提下,寻求有利时机对这部分项目进行主动性的压缩退出。二是处理好“被动”和“主动”的关系,优化负债业务结构。在商业银行的各项负债中,存款是最基本、最活跃的被动型负债,也是负债总量平衡的重点。长期以来,由于受制于诸多因素,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结构失衡的情况比较严重,表现在高成本的定期储蓄占比居高不下,低成本的对公存款却一直是弱项;本币存款规模扩张较快,而外币存款却一直“发育不良”;负债业务的发展与资产业务的发展失衡,资产负债比例很不协调,存贷比不能保持在一个适度的水平上。同时,在负债业务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高息揽存和月末、季末、年末搞突击,冲时点,拉临时存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效益的正常实现。基于此,要实现负债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通过推行存款证券化,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开办银行本票和回购协议业务等方式,扩大存款来源、优化存款结构、降低负债成本,使负债和相应的资产相匹配。三是解决好“新业务”和“老产品”的关系,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范围狭窄,发展不均衡,利润贡献率低,与国外银行业中间业务的差距十分巨大。
“在收入构成上,目前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11%,中间业务占比6%左右,而国外银行业非利息收入一般占30%以上,有的达到70-80%。”②加快中间业务的有效发展,必须把中间业务摆到与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以效益为目标,彻底摒弃不计成本盲目拓展那些低效、无效的中间业务的错误做法。一方面对现行开办的中间业务进行清理,对那些低效益、工作量大、消耗资源多的“老产品”要及时取消、停办或加以必要的完善;另一方面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的创新和推广,深入研究中间业务品种所依托的消费群,细分客户市场,确定合理价格,大力拓展智能型、科技型、高附加值的“新业务”,着力提高中间业务的效益和在整个银行业务中的比重。
正确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基本点在于强化风险管理。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自其产生之日,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把握风险的客观规律,强化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正确运用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最为缺乏的不在金融资源方面,而是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这个环节上,风险管理理念、体制、制度、技术和人员等多方面与现代商业银行的标准有很大差距。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须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围绕风险管理的文化、体系、理念、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是改变以往对风险管理的偏见,树立先进的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风险管理的过程同样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任何
业务都是有风险的,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积极寻找、发现防范风险的办法,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二是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三是优化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改进风险管理理念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辩证关系,核心是采取差别化管理的原则,包括不同业务、品种和地区的差别化管理。四是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内部评级和资产组合管理是风险度量的重要技术。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表明,内部评级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风险定价、盈利性分析、资产组合分析与提取准备金、决定经济资本和监管资本等方面工作;利用资产组合模型度量整个银行资产的预期损失,利用地区、行业、产品等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风险分散,通过证券化、衍生工具等进行资产负债管理,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授权管理是风险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根据不同的业务特点,应采取差别授权的方式。五是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在商业银行内部彻底实现风险管理体制的变革,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逐步在业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窗口”,通过“窗口”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
关键词:商业银行;传统管理观;辩证管理观
1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探析
1.1发掘“辩证”一词的含意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辩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作动词,意为“辨析考证”:如反复辩证。也作“辨证”。第二层意思是:作形容词,表示“合乎辩证法的”:如辩证关系、辩证的统一。在理解这两层意思时,我们应注意如下几点:
首先,“辩证”作“辨析考证”理解时,“辩证”同“辩证”。从哲学角度分析,“辩证”所指的“辨析考证”,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的精神三大领域的人或事物自身进行直接地或通过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间接地反复辨别、分析和研究以探求事实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客观又见之于主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可见,“辩证”一词背后隐含的是在可知论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其次,“辩证”是直接与辩证法相联系的。“辩证法”是希腊语“dialego”的汉语译文,原意为谈话、论战的技艺。后指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专门研究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哲学学说。辩证法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古代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三种基本历史形式。其中,只有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
1.2透视辩证管理观
当前学术界对管理的研究大多是沿着美英等国的管理思路进行的,而对辩证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总体来说,关于辩证管理现有的论述主要可概括为三类观点:
第一类观点是从管理实践中挑出几个诸如“疏”与“堵”、“宽”与“严”、“刚”与“柔”等具有辩证关系的词并加以简略分析,于是便称之为辩证管理。如果这能够称为辩证管理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管子·正世》篇中所言“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反映出的“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辩证管理。实际上,管理过程中偶然闪现出的辩证管理思想火花并不等于辩证管理。
第二类观点是从中国传统中医学“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理论延伸出辩证管理,并认为“医人医国”,“其道一也”。按传统中医学观点,“证”通“症”,“辩证”的意思就是根据中医学理论,运用四诊、八纲等方法,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以做出正确的诊断。“施治”或“论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针对病情,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可见,辨证施治在诊断和治疗上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上文所分析出的“辩证”的两层含义。但值得注意的是,辨证论治本身并不是辩证法和认识论,更不是辩证管理的思想源头与方法论基础。
第三类观点是从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管理二重性原理出发,认为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管理二重性原理是辩证管理学的思想渊源,并且辩证管理学是以管理过程中的一般性(自然技术关系)和特殊性(社会关系)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管理学。仔细推敲后,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有两点不足需要指证。
首先,该观点所提出的“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的论断具有一定片面性。因为唯物主义是研究世界物质本性的,而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这两部分结合起来才会形成科学、完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方式可以形成侧重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一个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唯物主义辩证法。前者在承认世界普遍联系、运动和变化、发展条件下研究世界的客观物质本性,后者在坚持世界客观物质本性基础上研究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管理所应该研究的是如何通过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主体、客体及管理中介的普遍联系、运动、变化与发展的规律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不是在普遍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中研究管理主体、客体与管理中介的本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辩证唯物论是辩证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还不如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管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基石。这是其一。其二是,该理论虽然以辩证唯物论为方法论基础,但没有意识到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也是构成辩证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的另外两块重要基石。因为管理作为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导下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必须在唯物主义历史观指导下用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相关范畴对管理二重性,即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进行辩证分析和研究,从而才有可能使管理走出令管理学界千夫所指的管理理论的“丛林”、摆脱管理中的困惑。
其次,该观点仅仅是对创建辩证管理学的一种理论构想,并未涉及如何建立辩证管理学、如何把辩证管理理论应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等内容,所以,其对具体管理实践的指导性和实用性较差。
商业银行欲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首先要改变原有观念,并树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观,即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基础上,以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作为方法论基础,认识、把握和利用管理与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技术属性方面的规律、与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方面的规律,以及管理与上述两大规律之间的辩证规律,从管理二重性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提高管理效率的管理方法,以保证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2商业银行传统管理因缺乏辩证管理的优势而陷入双重困境
客观地说,无论是对一般企业进行管理,还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管理,都具有对生产力进行管理和对生产关系进行管理的二重性。若在管理过程中能够坚持辩证管理观,即在兼顾对自然技术属性进行管理的同时,兼顾对社会关系属性进行管理,并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则这种管理才是科学的。否则,管理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很容易陷入这样或那样的困境。
2.1商业银行管理思想的三次革命没有使银行真正摆脱理论方面的困境
随着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的银行家对安全性、流动性和营利性的认识和取舍也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商业银行的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也随之发生变革和更新。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管理虽然经历了以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等为代表的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出现并占统治地位的负债管理理论和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并延续至今的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下简称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三次管理思想的革命,但是这三种理论都是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角度分析银行管理的,也都不约而同地忽视了从管理的社会属性角度对银行管理的研究,所以是具有片面性的。不仅如此,这种银行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上的片面性,导致资金池法、线性规划法和财务规划模型等以资产或负债为内容的具体管理方法也会加强和延伸这种片面性。其实,这只是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困境之一。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的另一个困境就是,现行的诸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科书不只是单方面从管理的自然技术属性来研究银行管理,而且还把银行经营运作中技术性联系很强的业务人为分割开来并机械地加以研究。比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教科书中常见的情形就是,把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讲述;还有就是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和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也分别分成不同章节进行研究,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某个论题像“解剖麻雀”般地“分而析之”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是把“解剖麻雀”形而上学地加以运用,并且对“解剖麻雀”观点背后的“个别到一般,特殊到普遍”的哲学要义全然不知的话,那么就有可厚非了。实际上,除了上述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之间以及贷款管理与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之间密切相关以外,商业银行管理中还有其它很多管理项目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需要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观点对这些项目进行辩证研究,机械的“解剖麻雀”观是要不得的。
2.2商业银行管理实践方面的困境
从管理二重性角度来看,如果说现在的一般企业管理由于在自然技术属性与社会属性方面偏倚重于一方、缺乏把两者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科学管理理论指导而被称为“瘸腿管理”的话,那么目前的商业银行管理就可以被称为“单腿管理”。因为当前商业银行不仅缺乏像一般企业管理中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那样专门研究人与人际关系的管理理论,而且也没有反映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此情况下,经济中出现以巴林银行为代表的银行倒闭事件以及人们发出“不断下降的竞争力和沉重的监管负担,正在将商业银行推向死亡”的感慨,都是不足为奇的。这恰恰是银行管理实践方面困境的写照。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比,尽管它们正在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单腿性”,但是,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依然不可与之同日而语。正如我国有些学者所言:“我国银行的内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资产管理和负债管理阶段,没有真正进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阶段。”具体说来,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实践中的困境主要体现为目前尚无法有效得到解决的一些矛盾。比如,实行能够体现管理二重性辩证关系的科学管理与缺乏这种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某些银行职员因素质差而读不懂资产负债表之间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和负债管理部门内部各自为政的矛盾,实行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对员工群策群力和团队精神的要求与银行职工在现有奖惩机制下工作积极性不足的矛盾等等。
3商业银行实行辩证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商业银行要逐步摆脱管理实践中的困境,应该把辩证管理观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中工作,通过具体的银行业务及相关管理践行辩证管理观。在此过程中应遵循如下思路和原则:
3.1商业银行应该从其自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把握自己的生存规律及将来的发展趋向
构成人类社会的各种要素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构成的人类社会基本要素。第二类是由氏族部落、民族、家庭、企业、国家与政党等组成的人群共同体或社会组织。第三类是包括需要、利益、社会分工和社会交往等在内的运筹性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商业银行应该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辩证眼光,在人类社会基本要素构架下,在商业银行与其他人群共同体和社会组织共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考察商业银行与其他社会组织与人群共同体如何通过选择、调动、处置、分工、匹配等手段来发挥运筹性因素的作用,从而由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轨迹中概括、总结并发现规律,以便为自身的发展提供规律性指导。
3.2建立商业银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
客观经济活动过程的辩证二重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辩证二重性和辩证管理的双中心制。如图1所示,银行管理自然技术关系和人与人际间的社会关系决定了银行必须同时以人和工作为辩证管理的中心,处理好以工作为管理中心和以人为管理中心的辩证关系,才能确定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行为,才能做好管理工作。
3.3商业银行应在不同环境下确定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
无论在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条件下,商业银行应该能够处理好营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之间辩证关系,处理好银行偏好与银行效用的辩证关系,在此基础上确定银行理性选择行为、行为准则和行为模型。这决定了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现状和前景。
3.4在综合权衡各个管理主体不同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商业银行的最佳管理策略
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和经营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管理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银行的经营对象是银行重要的管理客体,同时也可能是不同特征的另外其它管理主体的管理客体。例如,商业银行给生产性企业发放的贷款,既是商业银行的管理客体,又是作为借款人的生产性企业的管理客体,同时还成为银行监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管理客体。如图2所示,银行对贷款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的二重性与银行信贷客户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的管理二重性融合在一起,增加了银行管理的复杂性。这也正是我们研究和倡导商业银行进行辩证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
(1)按银行业务关联度或重要性不同,把银行业务分为不同的业务群,研究同一业务群内部和不同业务群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前提下,把重要的业务群管理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管理结合起来,对重点业务群的管理交由相关部门进行专项管理。比如,可以把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与金融创新业务合并成为一个业务群,并建立金融产品创新推广部专门负责这一业务群对老产品的改良和新产品的创造、原有市场的巩固和新市场的开拓等业务的辩证管理。
(2)处理好以工作对象的银行业务绩效管理与以人为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辩证管理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良好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文士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金鳌.二十一世纪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陈功伟.试论辩证管理[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3).
关键词:全球金融;混业经营;挑战与机遇
自1993年以来,分业金融体制始终贯穿在我国金融行业中,这满足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能够有效杜绝和减少金融经营风险,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然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实现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我国金融业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地位,就必须加快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步伐,有效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1 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具体定义
金融业混业经营是一种金融概念,它是指金融机构不断适应市场形势变化,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同时通过监事、选调董事以及企业股权等形式发展实业业务。商业银行的全能银行化是商业银行视角下的混业经营,它是指商业银行经过业务调整后,全面提供信托、保险、证券以及银行信贷等业务,同时以委托股票权、持股等形式开展实业。
2 探讨混业经营的优势
第一,能有效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混业经营实现了资源或信息的循环利用,从而有利于费用分摊。就经营环节而言,信息费用被多个环节共同承担,那么支付一次就可以多次使用,切实降低了总费用,避免了重复支付的浪费。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推动市场竞争的良性开展。混业经营实现了各个行业的相互渗透和交融,这一方面有利于行业合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会加强市场竞争,从而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准则。
第三,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混业经营能进一步拓宽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从而加强客户、资金、设备以及信息等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最终实现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
3 分析混业经营的劣势
第一,进一步加大了风险监管和控制的难度。混业经营使得业务交叉现象明显,致使经营环节的透明度降低,不利于金融监管,幕后交易风险的可能性增加。金融机构钻监管的空子,大肆谋取暴利,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
第二,不正当竞争的加剧可能增加垄断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必然越来越激烈,但是竞争的最终结果确是市场垄断。势力较弱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而实力较强的企业会越挫越勇,逐渐发展壮大,最终仅留几家或者一家金融机构,这就形成了市场垄断。
4 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面临的风险及其有效对策
4.1 面临的风险
混业经营适应了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和经营效率,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弊端。它的缺点在于,银行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可能做出损害存款人意愿的行为,在从事高风险金融活动前没有取得存款人许可,擅自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操纵股市。同时,股市受银行业的影响,一旦股票市场不稳定,那么银行也可能面临严峻的经营安全和资金安全威胁,严重的会导致信用系统瘫痪。所以,金融机构要与时俱进,准确认识和把握混业经营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切实提高混业经营收益。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如下:
4.1.1垄断风险。目前,金融市场体系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下,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实行有利于进一步扩大机构规模,提升金融机构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而且机构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以及资金优势,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和产品的附加值,但是这是垄断利润和垄断地位形成的重要依据,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费者剩余,阻碍金融服务效率的有效提升。比如,美国投资银行直到1929年都一直施行混业经营模式,商业银行控制着大部分投资银行。在混业经营模式的推动下,商业银行参与到证券投资市场,导致联手操纵、大进大出、垄断以及虚售等违法行为的频繁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1929―1933年的金融危机。在经济危机期间,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下降,降幅约为82.5%,由原来的892亿美元直接下降到156亿美元。美国银行业也经历了重创,共有7763家银行倒闭破产。
4利益冲突风险。利益冲突涵盖多方面的冲突,主要包括股东和集团系统内部之间、集团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集团成员之间等。例如,银行子公司向业绩或者信用不好的客户提供贷款,允许其发行证券,银行贷款负责支付手续费,这加大了银行的贷款风险,但是证券子公司却能从销售证券中获取高额利润,导致部门冲突的激化。同时,“搭售策略”是集团公司系统业务运作的一般形式,集团公司为了转移破产企业的贷款损失,便利用证券发行的机会对企业进行包装,加剧了客户和集团内部的矛盾。之所以会发生这些矛盾和风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违背了市场运作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
4.1.3衍生工具风险。混业经营金融机构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内部控制机制一般较为缺乏,对风险的控制水平较低,这将在无形中加大衍生工具风险。比如,由交易员里森越权操作而导致的巴林银行倒闭案中,在判断衍生金融产品交易时出现了失误,将大约70亿美元的期货投入到欧洲日元债券和日本公债,而且没有制定完善的风险规避计划。最终结果是,1995年日本关西大地震导致日经指数大幅下降,期货价格剧跌,老牌商业银行倒闭。
4.1.4观经济波动风险。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可能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加大了履职力度,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大力增加人力和技术投入,不断强化信贷风险评估工作,在更大范围内使用和推广信贷风险控制模型和工具。显然,这些政策的出台将在无形中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银行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就要降低经营成本,增开咨询、证券等业务,减少信贷支出,这些必然导致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4.2 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
4.2.1提升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建设高质量的从业人员队伍。要切实提升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就要重视人才的竞争,组建高质量的从业人员队伍。商业银行可以加大教育投入,为员工创造海外学习或者工作的机会,提升其综合素质;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海外优秀员工。此外,银行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应对日新月异的经济形势。
4.2.2积极与外资银行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从整体上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要与外资银行加强业务上的联系,学习对方的先进管理经验。究其本质,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不是外资银行与国内商业银行在竞争能力上存在差别的根本原因,经营管理模式和体制才是关键。所以,商业银行要竞争制胜,就必须加强管理,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比如,浦发银行加强了与花旗的合作,这为其走进国际市场创造了契机。浦发银行在与花旗合作以后,积极引进先进银行规则,进一步完善银行治理结构。浦发银行在实现法人治理结构的国际化以后,进一步健全了现代企业制度,为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决策高效化和管理科学化提供了可能。
5 我国银行业选择的混业经营模式
间接融资在我国金融业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形式,间接融资占银行融资的90%,只有10%为证券市场融资,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实力最强,它的资本规模、资产以及业务网点等都是其他银行所不能比的,所以它有能力通过收购和投资来实现混业经营。我国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并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推动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发展。现今,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是我国纯金融性控股公司。两家集团的主营业务都是金融业,而且均属于大型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金融服务、保险、证券以及银行等公司均被集权控股或者全资掌控。比如,光大信托、光大证券、光大银行三大信托由中国光大集团拥有,而且申银万国证券19%的股权归光大集团,香港建设公司、光大国际、光大控股也由其掌握。国务院批准平安保险以金融集团名义在香港上市。目前,平安集团建立了平安证券、平安信托、平安寿险、平安产险等子公司,金融业务领域已遍布它的踪迹。在进行了体制改革以后,平安集团、中信控股集团以及光大集团都成为了纯投资控股机构,分业经营和管理金融控股公司下的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实现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混业经营。
6 总结
总而言之,混业经营在目前仍无法避免的存在着风险,但是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是时代所趋。目前,我国金融业要取得长远发展,就要加强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借鉴并引进美国先进经验,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保持商业银行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我国商业银行要不断转变经营策略,拓展业务范围,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积极与外资银行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建立并完善银行监管系统和风险预警机制,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推动我国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畅.银行业监管的协同应用探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2)
关键词: 商业银行;创新;建议
金融创新是我国商业银行适应全球经济变化,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创新可以转变商业银行落后的利益收入模式,解决目前收入单一的现状,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发展。随着我国金融体质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要不断丰富产品结构,强化风险管理手段,灵活进行市场运作,提高自身的金融服务综合能力。金融创新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稳健发展,确保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现状分析
(一)缺乏明确的创新目的
目前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我国商业银行进行的创新,仍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商业银行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活动仍然是要使自身增加更多的市场份额,收集更多的资源,从而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增加自身的收益。但是从创新的结果来看,很多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创新目的,对创新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无法准确分析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造成盲目创新,抢占市场,而没有结合自身的发展现状,金融创新无法达到盈利的目的。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依然受到政府的影响和干预,无法形成自身的特色。
(二)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较小
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仍然单单局限在信贷、信用卡以及各种业务上,很少涉及到金融衍生品以及投资等领域。在这些全新的领域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明显不足。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开通的金融业务相对较少,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各种相关业务在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资本优化,资本的作用被弱化,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创新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创新缺乏自身的特色,无法形成特有的竞争优势,不利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展现出优势。商业银行在创新时往往是引进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成功的创新方法,没有自身独特的产品和业务。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没有联系我国经济市场的实际问题,缺乏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颖的产品和服务。
二、强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建议
(一)转变落后的创新理念
商业银行想要进行良好的金融创新,就要转变落后的创新理念,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变化实时调整,开发出具有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的创新不在于数量的多少,更不能直接引入别人的成功产品,而是要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的特点和现状,认真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实际为基础进行创新,开创具有独特角度的金融产品。过去一段时间,我国曾经出现过金融衍生品过度的情况,消费者只是认为银行有保障,盲目的购买,以至于自身的理由受到伤害。随着人们理财思想的不断改变,金融创新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需要以资源配置的功效为基础,不断更新创新的理念,这样才能确保金融创新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不但要对既定资本进行价值体现,还要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规律。
(二)认真贯彻金融信息化的战略
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离不开全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商业银行想要进行创新,就要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将创新与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密切结合。也就是说,商业银行需要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制定并认真贯彻金融信息化战略,提高银行信息系统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统一的商业银行运行系统,以确保金融项目的运转速度,提高系统的自动化水平,进而提升系统的工作效率。信息化战略可以有效解决金融业务的空间限制,增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信息化战略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以实现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商业银行的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多个部门协作完成,因此需要建立统一的内部管理系统,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管理人员要认真分析各项信息数据,以确保商业银行的各项决策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
商业银行想要实现金融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单一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创新型人才,产品研发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无法研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要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引进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现有人员进行再教育,同时注重专业人才的引入,进而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提供人才支持,以确保金融创新可以顺利开展。
三、总结
在国际和国内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可以确保其竞争力,实现收益的最大化。金融创新要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自身特色,分析我国的具体国情,研发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才能提升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用衍生产品;发展规律;次贷危机
Abstract:The credit derivatives market has shrank sharply after the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while it had expanded rapidly. The article takes U.S.A. as an example to research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and law of credit derivatives. The course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bud and development,overdevelopment and regression.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ket conditions and performance in the three stages reveals the development law of credit derivatives:the credit derivatives can diversify and hedge risks if market scale is below a certain level,risks can also be amplified and spill over into the whole financial market if the transferred risks destroy market tolerance. We should strictly supervise credit derivative market in compli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law to keep it from bubble.
Key Words:credit derivatives,development law,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1-0019-05
信用衍生产品自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以来,不断创新,交易量迅速增加。目前主要品种有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价差远期和期权等传统工具和信用联结票据、债务抵押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等结构证券。根据国际互换和衍生品协会(ISDA)市场调查,2001年6月信用违约互换的未清算名义金额仅有0.63万亿美元,到2007年末金额达到了62.2万亿美元,几年间增加了近10倍。CDO等结构产品也从无到有,成为债券市场上重要的交易品种。2006年全球发行5206亿美元,比2005年增加了91.53%。但在次贷危机中,信用衍生产品放大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使全球遭受了巨大损失。此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大幅下降,2008年末信用违约互换的未清算名义金额减少到38.6万亿元,比2007年下降了37.94%。债务抵押凭证更是急剧萎缩,2008年仅发行611亿美元,比2007年下降了87.33%。甚至有人预测复杂的信用衍生产品将逐渐消亡。
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究竟将会如何发展?我国是否应该发展信用衍生产品?美国是最主要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本文通过对美国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探索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规律,为我国发展信用衍生产品提供借鉴。
一、第一阶段:萌芽与发展阶段
从1993年信用衍生产品首次出现到2001年,信用衍生产品基本品种逐步规范,交易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相应的监管制度,在俄罗斯信用事件和网络泡沫破裂等事件中分散了信用风险,避免了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一)产品逐渐改进,交易成本降低
1993年出现信用衍生产品后,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和信用利差远期和期权等传统信用衍生产品逐渐规范。1998年,ISDA制定了第一个关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协议文本,为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提供参考,提高了交易的规范性和效率,降低交易协商成本。1999年,ISDA又修订了信用事件的定义,减少交易双方对信用事件分歧引起的法律风险。违约偿付逐渐由实物交割为主转变为现金结算为主,避免基础资产交割,降低交易成本。交易以信用违约互换为主,占交易量的90%以上,并且以单名互换为主,多名违约互换很少。基础资产以投资级公司贷款和债券为主,几乎没有投资级以下证券。
(二) 形成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为主要交易者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
起初,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只是在投资银行间进行,其他投资者对此并不感兴趣。因为与商业银行相比,投资银行的债券投资组合需要逐日结算,价格变动频率比银行贷款变化大,因此投资银行更需要信用衍生产品动态管理投资组合。商业银行认识到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的作用,逐渐成为信用衍生产品的主要交易者。商业银行运用信用衍生产品对冲信用风险和降低监管资本要求,同时商业银行也是信用保护的重要卖出者,通过信用衍生产品进行资产组合管理,降低贷款组合风险。保险公司是主要的信用保护卖出者。保险公司保费收入现金流稳定,同时信用风险同保险风险相关性低,提供信用保护有利于分散风险。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占交易量的90%左右,这些金融机构风险承担能力强,经营稳健,并且受到监管当局的监督。因此,这个阶段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稳健。
(三)建立监管制度
由于美国实行机构监管,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的信用衍生品交易自然纳入监管体系,美国各监管当局对这些机构的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进行监管,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监管制度。对于银行业机构,监管当局认可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缓释作用,信用衍生产品用来对冲银行账户信用风险的,由信用保护卖出方的风险权重代替参考实体的风险权重,由于卖出方的信用等级高于参考实体,风险权重低,因此购买信用保护可以降低监管资本要求。对于资产错配、期限错配的信用衍生产品,监管当局规定折扣系数减少资本减让效应。银行卖出信用保护的,同直接向参考实体发放贷款一样计算风险资产。规定交易账户的信用衍生产品在净额结算的基础上计算参考资产资本要求。限制银行对单一参考实体及其关联实体的大额风险暴露,并规定了其对监管资本的比例上限。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和各州保险局也建立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信用衍生产品监管制度,纳入资本监管框架,要求信用衍生产品业务满足偿付能力和投资集中度等监管指标要求。监管当局制定有关业务指引指导监管对象开展信用衍生产品业务,要求其报告信用衍生产品交易报表,并进行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俄罗斯债务危机中,股票、债券和银行贷款等金融资产普遍缩水,触发了大量信用事件,如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事件。由于美国银行运用信用衍生产品转移信用风险,未受到严重影响。2001年美国网络泡沫破裂,陷入经济衰退,贷款违约率上升,出现了世通、安然等大公司破产事件,信用衍生品广泛分散信用风险,使美国大银行免受灾难。仅在安然事件中,大约27亿美元的风险被转移出去。信用衍生产品使美国比较平稳度过了经济衰退,全球金融市场几乎没有出现波动。
二、第二阶段:过度发展阶段
2002年到2007年,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快速发展,市场规模迅速膨胀,出现了许多复杂的结构衍生工具,投资者过度投机,监管滞后,没能及时有效控制风险,风险超过了金融市场承受能力。
(一)交易规模膨胀
根据美国货币监理署(OCC)的统计,2007年美国商业银行持有的信用衍生产品合约名义金额为14.41亿美元,是2001年的36倍多,而同期银行贷款仅增长72%。2001年,信用衍生产品同银行贷款的比例是10.05%,到2007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12.55%。这仅仅是商业银行持有的信用衍生产品,还不包括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对冲基金、SPV以及其它机构持有的信用衍生产品。由于信用衍生产品在场外交易,监管当局难以统计交易数据,通过对交易者的调查来获得数据,一些投资者不在监管当局的监管和统计范围之内,信用衍生产品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恐怕难以说清楚。根据芝加哥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摩根大通银行2006年持有的信用违约互换是其贷款余额的4.7倍。特别是大量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并在证券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结构化处理,衍生产品金额远大于基础资产。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调查,2007年美国次贷余额1.6万亿美元,而次贷MBS近2万亿,CDO达1万亿,违约互换数十万亿。由于信用衍生产品同其基础资产不合理的比例关系,当基础资产发生风险,必然会放大反映到信用衍生产品市场上去,信用衍生产品价格跳水,流动性枯竭,进而流动性危机蔓延到整个金融市场。
(二)结构信用衍生产品进一步创新
CDO成为重要的信用衍生产品。2007年,CDO占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20%左右。CDO经过对基础资产的分档结构化处理,向投资者发行不同风险档次的证券,即使中小投资者也能参与投资,避免了信用违约互换的门槛限制,提高信用风险的流动性,进一步分散风险。信用违约互换同CDO结合创新出合成债务抵押凭证(Synthetic CDOs),SPV可以不购买基础资产,而通过卖出信用互换和投资无风险债券实现风险债券多头。与现金债务抵押证券相比,合成债务抵押证券不需要资金购买基础资产,摆脱了基础资产的规模限制,可以创造出更多的CDO。出现了双重证券化的结构工具:ABS CDO和CDO2。ABS CDOs就是基础资产是ABS的CDOs,CDO2的基础资产是另一个CDOs, 甚至创新出CDO3。在普通CDO的基础上衍生出单一分类CDO(single-tranche CDOs)、管理CDOs(managed CDOs)、组合分类篮违约互换(tranched basket default swap,TBDS)等新产品,还出现了固定比例组合保险(constant proportion portfolio insurance,CPPI)、固定比例债务凭证(constant proportion debt obligations ,CPDOs)和杠杆高等级产品(leveraged super-senior products)等市场价值产品(market value products)。
同传统的信用衍生产品相比,结构产品更复杂,信用风险分散更广,风险链条延长,投资者难以掌握结构产品的风险,信用评级成为投资者决策的主要依据。但是,信用评级机构并不能准确预测结构金融工具的风险,一是因为结构金融工具风险同公司债券不同,结构金融工具的风险分配技术打破了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之间稳定的逻辑关系,损失同基础资产风险是非线性的,损失方差对系统风险高度敏感;二是因为信用评级公司主要根据历史数据模拟来测算结构金融工具资产池的违约率、违约回收率和违约相关系数,当历史上罕见的风险来临时,评级结果不能预测风险;三是因为投资者根据信用评级进行投资,投资偏好一致,当评级下调,投资者都卖出结构证券,出现流动性风险,价格迅速下跌;四是由于评级费用由结构金融工具发行人支付,信用评级机构为了获得评级费用有提高评级的动机。
(三)信用衍生产品基础资产风险加大
更多投资级以下的资产成为信用衍生产品的基础资产,比如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次级汽车消费贷款和杠杆贷款等。根据美国货币监理署统计,2006年末,基础资产中投资级以下的信用衍生产品占到25%,2006年新发行的夹层CDO中,70%的担保品是次贷MBS。高风险基础资产提高了信用衍生产品的收益,吸引投资者购买,也促进了发放次级贷款和发行高风险债券。如此循环,金融市场上隐藏了巨大的信用风险。
(四)投资者风险偏好增强
随着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除了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外,养老基金、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管道(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 Conduits,ABCP Conduits)和结构投资载体(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 ,SIVs)也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同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相比,对冲基金、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管道和结构投资载体等机构受到较少监管,具有更高的风险偏好,杠杆率高,交易更活跃。这些机构利用信用衍生产品低成本交易,既卖出信用保护也买入信用保护实现资产的多头和空头,运用高杠杆提高资本收益。但是高杠杆也会扩大损失。同时他们资金来源不稳定,会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参与信用衍生产品的主要目的不再是监管套利和对冲风险,商业银行利用“发放――分销”模式获利,即行发放贷款,进行结构化处理,发行证券转移风险。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是推动ABS CDO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银行广泛采用这种经营模式推动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发展。投资银行的杠杆率逐年升高,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统计,五大投行的杠杆率都在20倍左右,2007年更是达到30倍左右。保险公司同投资银行合作参与结构化过程,为MBS和ABS提供担保,卖出CDO超优档次的信用保护,为ABCP提供信用升级等。资产管理公司也是成为新的参与者,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银行合作订制开发出满足投资特殊需求的结构产品。
在这个阶段,美国经济增长较快,信用风险还没有暴露,即使一些高风险资产的违约率也较低,投资者积极投资信用衍生产品,银行通过“发起――分销”的模式发放大量高风险贷款并转移分散风险,银行贷款拉动总需求,刺激经济较快增长。但是,风险由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对冲基金等投资者承担,金融市场成为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炸弹。
三、第三阶段:萎缩阶段
美联储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的两年时间内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联邦基准利率从1%提高到5.25%,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从原先的3-4%上调到8-9%,房价也开始回落。次级住房贷款违约率上升,信用风险传导到次贷衍生产品,次贷衍生产品价格下跌,投资者同时抛售加剧了下跌幅度,价格跌幅超过了90%。次贷衍生产品下跌引发了市场流动性风险,非次贷证券也受到影响,2008年12月,AAA级的商业抵押支持证券价格跌到面值的68%,尽管商业房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只有1%。金融机构申请破产成为常见的新闻事件,自2007年到2008年两年内,有超过40家银行濒临破产被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次贷危机爆发后,信用衍生产品大幅萎缩。
(一)交易量下滑,复杂信用衍生产品萎缩
根据OCC统计,2008年第四季度,传统信用衍生产品名义金额较三季度减少了2520亿元,下降2%。2007年,全球发行CDO4816亿美元,比2006年下降了7.5%,2008年仅发行611亿美元,下降了87.33%。ABS CDOs和CDO2双重证券化工具的发行明显下降,2006年发行3077亿美元,2008年仅发行184亿美元。2005年,CDO中以结构工具抵押的比例是64.99%,2008年仅占30.18%。次贷危机后,国际清算银行对市场参与者的调查发现,市场普遍认为两次以上证券化的结构产品对风险太敏感,难以用于风险管理,对信用评级过于依赖,其定价是模型风险的平方,这种复杂的信用衍生工具将逐渐萎缩,甚至消失。
市场价值产品是2006年才出现的创新产品,不是通过不同层次的负债来减少高等级层次的风险,而是依赖市场价值触发机制分配风险,当参考资产的市场价值降到触发门槛时,改变交易策略去保护高级债券持有人,如降低杠杆率、清算资产。次贷危机加大了信用价差,触发许多市场价值产品清算的扳机,即使没有投资次贷支持证券的市场价值产品也被迫清算、重组。刚刚出现的市场价值产品也萎缩了。
(二)高风险基础资产下降
次贷危机爆发后,为高风险基础资产提高保护的信用衍生产品大幅下降。次贷危机使投资高风险资产投资者遭受损失,其风险偏好降低,转向投资低风险的国债等金融工具。贷款机构回收流动性,减少贷款发放,更不用说次级贷款,信用保护者也不愿为次贷等高风险资产提供信用保护。2007年,美国次贷MBS发行62亿美元,比2006年减少了93亿美元,下降幅度为59.24%。2007年,次贷夹层CDO仅发行29亿元,下降幅度达90.43%。信用衍生产品将重新回到降低风险的基本功能,而不是激励产生更高的风险。
(三)去杠杆化
次贷危机后,出现了去杠杆化趋势。根据IMF估计,2008年全球对冲基金平均杠杆率从上年的1.7倍降低到1.4倍,现金资产余额占总资产的比例从14%提高到22%。从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9月,全球银行补充了4300亿美元的资本,各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巨额注资降低了杠杆率。金融机构通过卖出资产、减少负债、补充资本等手段也降低了杠杆率。由于金融市场低迷,金融机构出卖资产、募集资本困难,影响杠杆率降低。但是,总的趋势是去杠杆化,降低风险偏好,提高风险承担能力,改变将风险转移到风险敏感投资者的状况,提高金融系统安全。
(四)监管加强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人们开始反思监管的不足,着手完善监管制度。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2008年3月向国会提交了一份名为《现代金融监管体制蓝图》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提出对美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重建。该计划提出建立以目标为基础、而不是以金融机构类别为基础的监管模式,分别从短期、中期和长期提出改革建议,加强监管机构监管目标和监管框架的紧密联系,使监管机构能够对相同的金融产品和风险采取统一的监管标准,避免监管失误,提高监管有效性。
四、结论
美国信用衍生产品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萌芽与发展、过度发展和萎缩。在萌芽与发展阶段,传统信用衍生产品逐渐规范,交易成本降低,基础资产以高等级资产为主,主要由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参与,信用风险被分散吸收,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在过度发展阶段,信用衍生产品快速发展,不仅交易规模成倍增长,产品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高风险高收益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工具大幅增加,结构产品成为重要的交易品种,对冲基金等杠杆率高、风险偏好强、更激进的机构积极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信用衍生产品的高收益吸引投资者,也激励银行、房地产贷款公司等机构采取“发放-分销”的模式大量发放高风险贷款并转移风险。大量高风险资产风险通过信用衍生产品扩散放大,而风险承担者杠杆率高,风险承受能力差,金融市场蕴藏了巨大风险;次贷违约率上升引发了蕴藏的风险,形成了金融危机,信用衍生产品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信用衍生产品交易萎缩,尤其是高风险基础资产和复杂结构信用衍生产品,投资者也开始降低杠杆率,监管当局认识到监管不足,着手改革监管制度,加强监管。
从美国信用衍生产品发展历史中可以发现其发展规律:信用衍生产品既能降低风险,也会扩大风险,当信用衍生产品转移的信用风险在风险承担者的承受限度内,风险能被金融市场吸收,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效率,但当转移出来的风险超出风险承担者的承受能力,一旦基础资产信用事件大规模发生,信用风险反映在信用衍生产品上,价格急跌,投资者为减少损失,争先抛售信用衍生产品,引发流动性风险,并外溢到整个金融市场。遭受巨大损失的投资者远离信用衍生产品,交易量大幅萎缩。随着危机过去和人们信心恢复,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也会逐渐恢复。
由于信用衍生产品结构复杂,风险信息更加不对称,人们不能准确识别潜在的信用风险,在经济繁荣期会低估风险,信用衍生产品过度发展,在危机中,高估风险,过度反应,信用衍生产品萎缩。因此,市场机制调节无法避免信用衍生产品的周期性波动,应遵从发展规律,加强监管,避免信用衍生产品过度发展形成泡沫。
同美国的情况不同,我国还没有信用衍生产品市场,信用风险集中在商业银行内部,急需分散,投资渠道缺乏,需要发展信用衍生产品拓宽投资渠道。因此,我国应积极发展信用衍生产品,分散信用风险、拓宽投资渠道,提高金融市场安全和效率。在发展信用衍生产品过程中,我们应认真学习美国的经验教训,规范交易,加强监管,完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的信用衍生产品市场,并控制信用衍生产品市场规模,避免其过度膨胀。
参考文献:
[1]British Bankers Association,Credit Derivatives Report 2006 [R],2006.
[2]Christopher Culp,Structured Finance and Insurance: The Art of Managing Capital and Risk[M],Hoboken,NJ: Wiley & Sons,2006.
[3]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R],2008.
[4]Franklin Allen & Elena Carletti,Credit risk transfer and contagion[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6 Vol.53 (No.1)
[5] The Joint Forum,Credit risk transfer [R].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