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相关报告

劳动教育相关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相关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教育相关报告

劳动教育相关报告范文第1篇

一、劳动是每一个的必然归宿

劳动对于每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生活在社会上首先要满足吃穿住行的需要,劳动是人获得生活资料的基本手段。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比较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不再满足于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而是追求自己最高价值的实现,劳动正是实现自己价值的根本途径。但是在技术经济的背景下,劳动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教育和学习。劳动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就开设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这对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作用巨大。应该说,没有劳动内容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是有缺陷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就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俱佳的新人。但在目前初中的教育实践中,还是有不少缺陷的,特别是在劳动与技术课方面有明显不足。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使家校双方都忽视劳动技术教育,由此带来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学生好逸恶劳、动手能力差、轻视体力劳动者等等。当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就会与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初步的劳动素质,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因而,陶行知说“唯独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够造就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才能征服自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

二、打破教材局限,增强劳动实践

初中阶段的学习分为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学习两种。多少年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初中学校已经适应了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但属于实践能力学习的劳动与技术课则不适合以教材为核心的教学,“新课程理念要求综合实践活动不允许有原来意义上的教材出现,不允许每个学习领域都编成教材”。劳动与技术课的实践性是第一位的,要紧紧地围绕着劳动实践来组织教学。“实践活动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有效手段,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应该是有目的、有内容、有方法、有阵地”。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初中阶段各个学科都会涉及一些手工制作,这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很好契机。比如,在数学课中会涉及很多图形,班级可以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课中引导对这些图形加以制作。物理课中,半导体、滑轮等也都可以在劳动实践课中让学生进行制作。第二,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比如,每周的一次的大扫除就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好机会。校园板报、班级板报也是学生进行劳动锻炼的舞台。第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安排“周末我给父母洗脚”“周末我做家务”等活动,然后教师通过家访和课堂点评,总结相关情况,这种方式增进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也加强了家校共建合作。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报纸义卖活动、市区街道清扫活动,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在劳动的艰辛中体验社会生活。

三、在劳动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来自于实践,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要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设计’‘劳动’等内容结合起来,运用‘问题情景’‘探究设计’‘自主实践’‘及时评价’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才能达到目的”。第一,学生是劳动实践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劳动实践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那种参与到了劳动场面中却飘在劳动实践表层的行为是培养不出创新能力的,要谨防劳动实践中的假“实践”,要把劳动实践真正地落到实处。第二,在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改变教师主导的强势职业心理。通过让学生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开创创新性的学教活动。第三,教师通过及时评价,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但如果不是严重的错误,教师不适合把问题全部抖开,要给学生留下想象、发挥、革新的余地,这样可以锻炼、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第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互相配合、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容易培养各自的创新能力。如果是复杂性的、规模化的劳动场合,学生之间的配合、交流就更重要,老师要教育、启发学生通过默契协作,完成劳动实践任务、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总结

劳动是应该从少年时期就培养起来的思想,初中生要树立劳动观念,并培养出初步的劳动技能。还有重要的一点是要在劳动实践间活动中打造初中生的创新能力。这是初中劳动与技术课的根本责任与使命。增强劳动实践的具体步骤是,第一,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第二,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校园的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第三,劳动教育的实践活动与家庭生活结合起来。 第四,让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进行。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体地位,发挥不同的兴趣、性格、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他们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 陶行知全集(第一卷)[J].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129.

[2]刘天成. 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资源规范研究课题研究报告[EB/OL].2008-12-22 [2013-07-01].

劳动教育相关报告范文第2篇

我国从21世纪初期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说顺应了这一趋势。“技术”成为高中新课程方案中单独设立的八个学习领域之一,新课程方案提出了具体的教育改革的目标,也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在普通高中引入技术教育内容,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技术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技术教育并没有引起真正而广泛的重视。由于历史的原因,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教的短板。

作为一所以科技教育为办学特色的省一级重点中学,台州市第一中学积极探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新路径。自2010年以来,学校依托仅一墙之隔的椒江职业中专的教育资源开设“职业技能实践课程”,“试水”普通高中职业技能教育,开创了普职优势资源整合实施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崭新模式。

一、普职资源整合的动因

普职资源整合,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政策和机制,整合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以实现普职学校的携手合作、资源共享和人才共育。在实施此项活动过程中,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建立结对关系。其中,职业学校负责向结对的普通学校无偿提供特色专业实验、实训场地、图书馆,为普通学校学生开展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物质条件,为普通学校师生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解读、职业意识培养、特色专业介绍活动,为普通高中的通用技术课程提供兼职专业教师和必要的教学设施。此种普职资源整合源于台州一中开展的“学一门生活中的技术”活动,是台州一中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暑期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实施的实践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以即将升入高二年级的高一学生为对象,安排4天时间在职业中专集中进行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学习。活动过程如图1所示。

经过两年多的磨合与发展,该活动已逐步向规范化的选修课程体系发展,派生出多个项目设计类和学科拓展类课程,在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师资配备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范式。

从新课程以及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台州一中尝试普职资源整合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它包括人应具有的一般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或职业技能、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其实质就是解决“高分低能”“重知轻能”的问题,故必须确立“能力为本”的观念。由于高考的压力和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普通高中在科技教育中偏重于科学教育,而对于技术教育则相对忽视,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技术教育课程,也往往理论讲得多,动手做得少,“应试”痕迹非常明显。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操作机会和实际技术体验,学生难以将技术课程真正学好,并且导致了动手能力的弱化。物理实验会考时发现,有些高二学生竟弄不清螺旋灯泡(或卡口灯泡)的两个接线端在哪里,能自己连接或修理家庭照明电路的学生不到5%。这与新课程的要求不相符合。职业高中虽然在办学体制、培养模式、教育目标、生源基础等方面都与普通高中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它注重实践操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技术教育模式。借鉴职业高中的技术教育经验,无疑是增加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捷径。

(二)为了在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择业观、职业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不少学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机械重复训练和应对考试上,几乎没有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什么是职业、对各种具体职业的认识基本上是模糊的,甚至是空白的,这会导致学生将来选择职业时迷茫、不安,更谈不上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职业了。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技术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城市的普通中学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在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方面,职业高中拥有如专业师资、场地、设施设备等普通高中所不具备的实践教育资源优势。普职资源整合是向普通高中学生渗透职业教育、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为了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的路子,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才能显露、人生发展选择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体发展已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转型速度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和全方位的特点。但一直以来,普通高中“一切为了高考”的倾向十分严重,“千校一面”,缺少办学特色,形成了高度同质化的格局。普通高中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与学生、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普职资源整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良好的技术知识结构,娴熟的技巧技能,更重要的是强烈的探究精神、丰富的想象力、富于建设性的批判和创造力,其核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技术设计等活动,技术课程应能成为激发学生探究、批判和创造欲望的良好载体,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批判思维得到有效开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加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校间的合作,将职高的一部分专业技术课程引入普通高中,是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办学、更好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益尝试。

二、普职资源整合项目与课程的开发

普职技术教育资源各有优势,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这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作为普通高中,台州一中拥有大量的理论教育资源,但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资源设备却相对较少。椒江职业中专则拥有大量的实践教育资源,从专业设置来看,有数控、化工、电工与电子、机械加工、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从专业实训设施来看,有数控机床、电工电子实验室、机电一体化设备、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等。这些实践教育资源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相关学科构成了普职资源整合项目,比如:通用技术、物理课程可与电子、电工、机械等专业整合;信息技术课程可与计算机相关专业整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除了以上各专业外,还可与装潢设计、平面设计等专业整合。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在分析上述项目的基础上,普职两校合作开发了面向普通高中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如电工技能、钳工制作、电子商务、企业网站设计和制作、多媒体技术与动画制作、计算机安装与维修、汽车实用技术、快乐数控、局域网络搭建、艺术手工、创意广告设计等。这些课程突出了技术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实践性,授课教师以高级技师、高级工、技术能手等具有专业技能强项的职高师资为主,能够较好地满足教学的需求,弥补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不足。与此相应,两校建立了菜单式与自主式相结合的选课机制,为学生提供每周4课时、一学期40课时的职业技术选修课程菜单,组织学生通过网络报名自主选课,以走校的形式加以实施。

两校还成立了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发小组、实施与评价小组、审议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完善选课、学分认定、档案管理、教师考核、课程评价等管理制度,以确保普职资源整合的顺利开展。

三、 普职资源整合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普职资源整合为普通高中更好地开展技术教育搭建了多元化的操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探讨。比如,我们要认识什么是技术教育,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征,它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在普职资源整合的框架下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目标定位是什么,等等。这是保证普职资源整合顺利实施的前提。因此,在普职资源整合中必须理清以下几组关系。

(一)“技术教育”与“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一直是我国普通高中进行技术教育的主导性概念,直到今天其概念影响依然十分强大。所谓“劳动技术教育”,人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不可否认,所有的技术都是各种形式的劳动的技术,因此,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附着一定程度的技术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重合相通之处。但是,历史上人们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认识更多地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劳动体验的教育,基本上属于德育范畴,即使涉及到其中的“技术”因素,也大多侧重于简单技能的培养。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已不能也不可能停留于一般生产劳动教育的阶段,其范畴应包括技术本质、技术与社会、技术与环境等技术发展理念。我国高中新课程方案中不再设“劳动技术”科目,而设立“技术”领域,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技术教育”提倡的是一种思想,要求学生理解:技术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只有技术的发展,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而技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的创新。这种认识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去关注社会生活、学习、生产等一切社会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的症结,去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普职资源整合最大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为普高学生敲敲打打练技术提供场地和资源设备,也不仅仅是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树立起劳动的观念,而是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技术体验,更好地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技术探究能力、反思能力与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其对技术的理解,激发其创造的欲望,深刻理解技术对社会、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果离开了这个立足点,普职资源整合就将失去其存在的基本依据。

(二)“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由于在日常语言中人们常常将科学和技术混淆起来,这就容易导致误解,似乎科学与技术是同样的事物,技术教育存在于科学教育之中。实际上,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科学教育是关注科学技术时代的现代人所必需的科学素养的一种养成教育,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作为整体的体系,使其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信念和行为的教育过程,从而使科学态度与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让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现代文明中交融贯通。”[2]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但是,科学和技术又像一对连体双胞胎,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构成了当今多数技术产品的基础;另一方面,技术又为科学提供了探索世界所需的工具,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因此,科学教育与技术教育既有合作,又有各自的独特品性。一般来讲,前者具有认识功能,后者具有应用功能。就普通高中技术教育而言,它是一个既要动脑构思、设计,又要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将高中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应用的试验场;是一个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技术原理和工具手段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技术教育活动使学生对于技术过程、方法和常见的技术设计、结构等具有基本的技术意识和眼光,形成技术思维。普通高中长期以来注重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则严重滞后,这为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引入职业技能课程留出了空间。如果不能认清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独特品性,就不能准确、全面地把握普职资源整合对于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意义。

(三)“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即传授某一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的突出特点在于它不是以传递原理性知识为主,而是以传授技能、技巧、技术性知识为主。由于技术与职业的紧密联系,技术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与标志,因此职业教育也常被称作职业技术教育,但它的目的是应对职业的需要。虽然普通高中的技术教育也具有职业入门教育的意义,但在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技能类选修课并不等同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即它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也不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或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更不是为了学生就业,而是要通过普职资源整合这个平台来转换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的学习模式。“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课程,它着力发展的是以技术设计与应用为基础的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力图使青少年的知识、技能和对科学的理解结合在一起,注重的是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和运用,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和理解,其核心是‘提高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的确立,突破了传统的以‘单纯劳动’或‘技能培训’为主要取向的目标模式,以全新的内容体系实现了我国技术教育课程目标的根本转型。”[1]一方面,要通过“做中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成就感,提升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找到生发学科兴趣的研究点。因此,普职资源整合不能单纯地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机械地叠加在一起。

综上所述,在普职资源整合中,普通高中技术教育一方面要加强与职业技术教育的互动,打通使用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渠道,另一方面也应当保持自身的独特品性。作为普通教育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技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独特知识领域,其主要目的不是要培养专门技术人才,而是要发展学生以问题解决能力为核心的技术素养,以便为将来进入技术的社会做好准备。虽然在普职资源整合中也渗透了劳动意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也可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但是其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这个多元化的技术教育平台,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技术经历和技术体验,并以此为台阶促进他们技术思维的发展和技术素养的提高,而这正是普职资源整合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相关报告范文第3篇

(1)家庭教育观念。在我们的调查中,大多数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应当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承担。但也有6%的家长说不清楚,5%的家长认为是社会责任,10%的家长认为是学校责任,35%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对流动儿童不太重要,但同时也有78%的家长认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问题,79%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为了国家。(2)家庭教育行为。首先,我们从教育投入上分析。调查发现,家长在时间投入上并不多,有12%的家长因为工作太忙了,没有时间有意识地与孩子在一起,有10%的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在4小时以上,分别有56%、34%的家长一天中与孩子有意识在一起的时间在1~2个小时和2~4个小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在教育费用的投入上要比时间多一些,有8%的家长认为,为了教育孩子花多少钱都值得,有12%的家长认为不是这样,有80%的家长认为要看具体情况而定。36%的家长认为,孩子每学期的学杂费是家庭生活的负担。62%的家长认为还可以,不至于成为家庭生活负担,但绝大多数家庭没有额外的教育费用支出,如购买课外书、参加各种兴趣班、为增长知识而进行的娱乐活动等。其次,我们从教育的方法上来考察。有82%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但同时也有18%的家长认为,不一定或根本不用讲究科学方法。当孩子有了进步或取得一定成绩时,42%的家长表示主要给予精神奖励,20%的家长主要给予物质奖励,38%的家长表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当孩子犯了错误,28%的家长会帮助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59%的家长会给予一定的处罚,如打骂、不给买东西等,也有3%的家长认为随他去,孩子大了就自然懂事了。再次,从教育信息来源看。流动家庭的家长中有26%的家长能够主动去学习教育孩子的相关知识,但是也有32%的家长表示不会去有意识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依次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家长学校、看电视书报、上网、上辈家庭教育经验、向亲朋好友请教等。可见,他们的教育知识的来源渠道还是比较宽的,关键还是家长本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二、改善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措施

1.大力改善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1)作为家长,要做到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2)父母与邻里之间和平共处,互帮互助,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引导和鼓励子女加强与同龄群体的交往,不要限制孩子外出,不要限制孩子接触社区生活。(3)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份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份理解,少一些专横。既不能动辄严厉惩罚,也不能过分溺爱和保护。(4)在流动人口家庭中,大部分孩子要帮助父母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甚至生产劳动,如帮父母做饭、守摊点、值班等。针对此特点,家长可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动员子女做好自己的事,帮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参加一些公益活动,给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对父母的职业持正确的看法,明白父母就业过程中的艰辛。

2.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方式,以及家长会、巡回报告团演讲等形式,深入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传播成功的教育方法和经验,普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科学知识,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家教,重视家教,支持家教的良好氛围。建立以家长学校为平台的培训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指导。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与子女的互动活动,家长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家教水平。因此,加强对家庭学校的管理,使家长能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对流动人口家庭教育特别重要。

3.推行协同教育,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联系机制

劳动教育相关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校企结合―工学交替” 旅游英语专业 实践教学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申办2010世博会成功,我国的旅游业尤其是入境旅游市场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国内旅游业以其独特的行业优势得到快速发展。但与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不相匹配的一个客观事实就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匮乏,尤其是既掌握较高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旅游英语人才可谓“凤毛麟角”,这直接导致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缺乏后劲,在世界旅游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广东的旅游创汇、旅游业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等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多年来稳居全国首位,是名副其实的旅游大省。2005年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1880亿元,占全国的24.5%,居全国首位。广东省政府提出了“十一五”旅游发展目标:到2010年要把广东省建设成为辐射全国、影响亚太地区、具有一定国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成为中国出入境的客流中心和集散地;全省旅游业的总体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领先全国,国际竞争力位居前列,继续发挥在全国旅游发展中的排头兵作用。为解决制约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旅游英语专业就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个专业方向。旅游业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原本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由于教学与实践的脱节及就业观念的滞后,旅游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不能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就业情况不甚理想。我院近3年学生实习就业的情况调查发现,只有60%左右的学生从事了旅游行业的工作,不到20%的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可以发挥其在旅游和英语两个方面的专业特长。所以及时发现旅游英语教学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显得十分迫切。

我院利用外语优势,进行合作办学,拓展职教空间。目前我院旅游英语专业已经开展的“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如下:

一、探索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功能

我院旅游英语专业已建成一批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分别有19家旅游、酒店等校外实习基地和8个校内实训基地;在建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及1个校园宾馆。这样就为教学提供了全真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落到实处,成功地使教学与就业真正结合。我院引进了社会资源,加大了校内实训室的资金投入,紧跟行业发展前沿,保证了实训设备和场地的前沿性;建成了环境真实、设备先进的集现场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体,满足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我教研室每年定期组织各实训室的指导教师到对口企业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制定、完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加强校企合作,使实习基地成为学生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和职业道德培养、高专业教师实践操作能力提高的基地;继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最终建成国际、国内相结合的校外实习网络。

二、发挥旅游英语专业的培训功能

面对旅游行业的国际化趋势,旅游英语专业计划与国际顶级品牌旅行社、酒店携手合作,寻求合作伙伴,开发培训项目,把获得“企业顶岗实习工作经历证书”纳入学生实习考核标准体系。具体规划如下:

1.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规范双方责任与义务,保证学生的工作时间、报酬、休假。

2.制定详实的实习计划。具体内容包括:实纲和实习工作计划,实纲一般包括:实习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实习的程序和时间安排;实习的内容;对学生的要求;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包括精神文明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勤俭节约和保密保安及安全生产等教育;检查和考核办法。

3.实行“二双”管理。“双指导”:学校派遣专业教师作为实习带队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精神文明教育、劳动教育、纪律教育及生活等各方面的指导,同时聘请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参加企业每周两次实习生管理例会,负责学生岗位培训及技能应用指导。“双评估”:企业根据学生工作期间表现进行考评,学生实习完成后给定实习评估成绩,校方根据企业评定,并结合学生的实结报告进行总结,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

4.建立网络师生沟通平台。学生实习期间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并定期写出实结或心得,教师定期检查并解答学生问题。

5.建立学生顶岗实习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

三、构建旅游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纵深改革的重要环节。顶岗实习为必修课,设在第6学期。校外实习实行“双导师”制。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完成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按照《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学生应至少完成一套完整的岗位技能训练项目,按学校企业双方管理,以取得校企共同签发的《工作经历证书》作为考核标准。校企双方依托“人才培养质量全程数字化管理平台”完成共同管理和考核工作。实习中学生具有“双身份”,教学过程存在“双地点”,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质量为考核的内容之一,由双导师评定成绩。

2.探索和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1)建立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校企合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是相对间接、远期的,但又是非常巨大的。企业节省了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成本,招聘到了“合意”的人才,同时也塑造了文化品牌,树立了形象。通过企业学生学到了真正的适用的技能,得到了一定的奖金支持或节省设备、场地,改善了实训环境,并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了校企“双赢”。可见,找准动力之源,建立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能真正驱动成功的校企合作。

(2)建立校企合作的调控机制。即建立协调、调整产学结合开展的机制。如招生计划调整、校企互相往来。在建设中还应探索校外兼职队伍的管理机制。

(3)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即建立监控、保证产学结合开展的机制。如企业资金保障、学校招生培训保障。

(4)建立校企合作的评价机制。即建立检验与评估产学结合开展情况的机制。

四、建设促进旅游+英语的复合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旅游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复合教学能力非常重要。为了使英语教师掌握一定的旅游实践知识,学院每年选派1―2名英语教师参加各种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并鼓励他们考取导游证。同时,在安排实习指导教师时,采取1+1的方式,即每组实习指导教师都由一个旅游专业教师加一个英语专业教师组成,每月定期到实习单位蹲点、考察,写出书面考察报告。安排旅游专业教师定期参加英语口语培训,不断提高其英语水平,在教学中要求他们进行双语教学。旅游专业教师队伍逐渐成长为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能为旅游英语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必要的保证。

我院旅游英语专业“校企结合―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已形成了基本职业能力,完成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过渡,缩短了毕业生上岗适应期。这种产学合作形势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出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解除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近两年该专业的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普遍提高,达到了知识水平、实践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协调发展,顺利完成了由学习者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张健.高职实践教学的现状反思与出路研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劳动教育相关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初中劳技课;实然现状;第二课堂;生活教育路径

1 实然现状:不容乐观

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等方面都得到提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虽然,素质教育已越来越被人重视并接受,但在我们的学生身上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劳动最光荣”——这是一个多么朴实的道理,这话说起来简单,但真正要深入到每个学生心里并不容易。

2 应然路径:开辟第二课堂,让劳技教育成为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创办的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是其实践生活教育思想的试验基地,今天我们仍要从中汲取丰厚的实践营养、思想营养。陶行知人为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劳技教育来源于生活、贯穿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升华于生活,其本质是一种真正的生活教育。我们因此不能把它与生活割裂开来,而应融合起来,如同盐溶之于水。

要提高初中劳技课的课堂实效,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仅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以立足课堂,着眼于课外,立足于教学,着眼于生活,达成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培养学生劳动习惯之目的。

2.1 创建劳动基地——因地制宜,走进各类劳动生活

劳技课的教学,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时肯定是不够的,课堂中的许多活动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许多活动不可能在课堂内得以完成,如果就此打住,教学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必须十分重视课后的有效延伸,切实重视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

(1)创建校内劳技教学基地,如开辟劳动工具展示厅、劳技材料加工室、农作物种子标本柜、动植物种养殖劳动基地等。我们不能简单地教学生按每节劳技课教学内容的操作步骤完成就了事,我们要允许学生去创新,自己设计或小组设计并完成制作。

(2)创建校外劳动教学基地,通过基地教学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爱科学的创作志向,增强学生的劳动责任和竞争意识,树立劳动致富、科学致富的远大理想。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就是拓展学生的劳技教育空间。

我们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相关人员的联系,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创设劳技第二课堂,利用特色体验基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这样,学生不仅是学习人,更是各种类型的生活人。

①学做小工人“千秋共创教育设备厂”是专业教育器材工厂,我校2008年建校时的绝大部分桌椅、板凳、实验室报告厅装修都是这家工厂承建,是我校少先队学工基地。我们组织开展了“做一天小工人,学科学新技术”的活动。学生们分成几个小组,各自到联系好的车间去见习,在这些工人师傅的指点下,孩子们知道了哪些是凿子、斧头、刨子等传统木工工具,哪些是现代的电动设备,它们都有什么用途。同学们觉得收获特别多,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弥补了校内劳技室规模品类较少的缺陷。

②学做小卫士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自然也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突出。几乎全市所有的河道都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南京这座滨江城市,环境的恢复活力较强尚且如此,其它城市可想而知。在南京已很少看到蓝天白云,每年市政府定下的空气质量目标都难以完成。

③学做小农民

我们组织学生们来到八挂洲蔬菜基地和江心洲果品基地,参观了芦蒿生产基地、葡萄生产基地以及葡萄制品加工厂的加工车间,听了管理员的介绍,学生们打开眼界。

④学做养殖家

学生们参观了江宁区的虾塘、蟹塘,又来到鱼塘边参加实践劳动——喂鱼。在这里学生们第一次了解到不同的鱼需要喂食不同的饲料,最基本的如黑鱼需喂切碎的小鱼,鲫鱼需要喂猪粪为主的饲料,草鱼喜欢吃草和复合饲料——还了解到每只塘几亩地,大小池塘有区别,鱼群数量大小也有不同,要是饲料太多了水会变质发臭,太少了鱼儿吃不饱,所以喂时需要先大致计算。同时,同一只塘内往往有不同的鱼群,饲料怎样投入也有讲究。这一些,不仅学生们打开眼界,就连老师也是大 长见识。

2.2 融入各类活动——多方结合,营造劳动教学的生活氛围

要使学生学得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应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还必须联合校内各类生活活动,多管齐下,才能达成预期目标。

①劳技教学与班队活动联姻

在劳技课教学时,特别是在劳动实践中,应时刻注意把劳技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等良好品质。要求帮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把每次劳动的情况、掌握劳动技术的程度记录下来,纳入总体考核分数。

②劳技教学与社会服务结合

劳技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使学生学到的劳动基础知识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运用,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充分体现劳技课的教育意义,根据本学校、本地区的实际,从教材中选择一种生产技术,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例如将劳技课的学习与重阳节的敬老院服务活动、绿色学校创建中的打扫农贸市场、小制作义卖活动等紧密结合起来。

③劳技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

校园是师生长期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劳技教育实践的天然场所。在劳技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习劳技课,必须从身边做起”。美化、香化校园,创造美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如利用所学的种植知识,在校园内栽花种草种树,绿化校园。

④劳技教学与家长学校活动衔接

为了密切家校关系,共同教育学生,许多学校办起了家长学校。我觉得,这是提高家长对劳技教育认识,改变对农业片面看法,重视对子女劳动教育的大好舞台。为此,作为劳技教师,应该积极与政教处联系,利用家长学校开课的机会,通过讲座、发放资料、观看录像、作品展览、学生谈体会等多种形式,对家长实施影响,努力活动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为学生的劳技素养的养成提供坚强的后盾。

⑤劳技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互补

劳动技术课教学要注意把劳动技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如语文、数学、科技等学科。寻找渗透点,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劳动中去,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