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企业财务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公平竞争,而我国传统的企业财务制度在不同类型企业间有较大的差别。例如,在折旧年限上:国营企业的机器设备平均14年,外商企业的机器设备最短10年,电子设备、运输车辆5年,股份制企业可以在国营企业基础上加速30%,集体乡镇企业比照国营企业执行。折旧对固定资产的更新、对企业的利润影响很大,而上述规定则明显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
2.市场经济要求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而传统的财务制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限制了企业自的发挥。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自虽然不断扩大,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资金管理上,资金占用划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专项资产;在资金来源上划分为:固定基金、流动基金、专项基金,并且规定资产不能相互流用,专项基金实行专户存储。这些都限制了企业理财的积极性。
3.市场经济要求扩大开放,而我国传统财务制度与国际惯例差距较大。我国传统财务制度有许多地方与国际惯例不一致。例如,在成本核算上,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制造成本法”,我国采用“完全成本法”。在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上,国际上允许采用加速折旧法,我国大多实行的是直线折旧法。
4.市场经济要求保护投资者利益,我国传统财务制度没有体现资本保全原则。资本保全是会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我国传统财务制度中没有体现资本保全原则。例如,传统财务制度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要求冲减固定基金,投资者投入企业的基金,随着折旧的提取而减少。这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本金情况。
二、企业财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改过去集中的直接管理为分层次管理。传统财务会计制度都是由国家财政部与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总行颁发,下面照章办事。改革后,企业财务管理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准则》。这是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的基本法规,是财务部门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绳。第二个层次:根据《企业财务通则》制定的《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即所谓的行业财务制度。第三个层次:企业根据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规定,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制定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办法。也就是说,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将建立起:以《企业财务通则》为基本原则和统帅,以《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为主体和基础,以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为补充的合理、协调、科学、有序的建筑施工企业财务制度体系。
2.建立资本金制度。企业资本金是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资金总额。设立企业必须有法定的资本金,并且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金额。根据我国有关法规的规定:从事生产经营、流通批发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注册资金最低金额为人民币50万元,从事商业零售的企业注册资金最低金额为人民币30万元,从事科技开发、咨询、服务性公司的注册资金最低金额为人民币10万元,股份公司的注册资金最低金额为人民币1 000万元,有外商投资的注册资金最低金额为人民币3 000万元。
3.在资金管理上取消专款专用和专户储蓄制度。《施工、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制度》打破了固定资产、固定基金、流动资产、流动基金、专项资产、专用基金三段平衡关系。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关系,将企业资金来源划分为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两大类。这种分类的优点是:①企业的产权关系明确;②有利于全面反映资产和负债的情况;③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理财自;④符合国际惯例。
4.改革固定资产折旧制度。主要是缩短了折旧年限,提高了折旧率,允许企业在国家规定的折旧年限内确定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企业可以按照国家的规定选择具体折旧办法,同时取消了计提大修理的基金制度。
5.改革成本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改“全部成本法”为“制造成本法”;②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③调整了部分成本、费用开支项目。
关键词:保险企业 经营风险 财务防范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保险业作为入世后开放最早的行业之一,中国保险市场开放程度也越来越高,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独资保险公司或合资保险公司的越来越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个保险公司都要面临的问题。而保险公司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处于领先位置,关键取决于保险公司对经营风险的防范。保险企业的经营风险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如风险选择、费率选定、通货膨胀、市场竞争和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等,导致保险公司实际经营效果偏离预期目标,使保险公司遭受财物损失风险。
一、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防范的重要性
(一)规范保险公司业务工作,促进公司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保险企业的生存发展愈来愈艰难,财务会计工作是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会计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着保险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对整个保险公司的日常经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二十多年历程来看,保险业务越发展,财务管理工作就越重要,财务管理工作除了要对保险公司日常的财务工作进行核算,又要对会计核算的结果进行评价和预测,这就要求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提高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经营风险对保险公司的日常运作来说有很大影响,如果公司财务管理不当,造成财务管理漏洞,就可能加大公司经营风险,影响公司运行,降低公司利益收入。
我国一些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和手段都比较落后,尤其是在保险主体比较密集的地区,保险公司存在着一些财务管理漏洞:重规模、轻管理,财务监管不力,管理权责不明,为追求短期规模采取无原则的压低费率,降低保额或提高手续费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等,这些漏洞的存在都给保险公司经营自身带来严重的风险隐患。制约着保险公司的健康发展。保险公司通过提高公司经营风险的财务防范力度,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操作,引导企业实现经营价值最大化,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对公司经营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提高保险公司应对金融风险能力,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保险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是由公司外部环境造成的风险,是无法避免和不可忽视的。各个保险公司之间为了争夺客户和占领市场,有时会采取不适当的方式降低保险费率,影响了保险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一些基层保险公司为了完成业务指标,甚至采用虚假承保的办法增加保费收入和完成业务量指标,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保险公司为事故发生后的企业补办保险。这些违规做法严重影响了市场公平,破坏了公平竞争秩序,无形之中加大了保险公司潜在的经营风险,增加了公司财务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加强保险公司管理工作,能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强保险公司的竞争力,提高公司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
(三)充分保护保险当事人的利益,增加保险公司利润
虽然我国保险业的起步较晚,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保险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保险作为人们防范未知风险的有效手段,是保险双方当事人基于合同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关系。根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镇居民的投保率在40%左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有较大差距。在加快普通民众保险意识宣传的情况下,保险公司自身也要增强公司实力,保险业是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行业,保险企业在经营保险业务时,必须引进专业知识水平高和经验丰富的人才,这些人才对保险业务中使用的保险知识非常熟悉和了解,在进行保险工作时具有绝对优势。保险公司本着对客户负责,为客户服务的原则,保险公司必须尽量减少和避免经营风险,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更要防止客户为了骗取保费而蓄意制作事故的问题的发生,通过提高自身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将潜在客户转化为现实客户,增加企业经营利润。
(四)规范保险公司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资金利用率
由于经营风险存在的普遍性,尤其是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涉及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保险公司业务具有特殊性,关系许多人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运行。从一定意义上说,保险公司承担着社会保障责任,为国家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防范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监管,实现公司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公司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降低资金不良使用率,增加公司的经营利润。
相比于一般企业来说,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相对完善。许多企业因为财务管理不到位、管理存在漏洞,最后导致公司爆发财务风险,引起公司的倒闭、破产。一些小企业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不当、管理者对经营风险认识欠缺等问题,正因为存在这些问题,企业在面临经营风险时不能有效和及时应对,导致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冲击过大,造成了企业的经济损失,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走向破产的道路。保险企业因其业务的特殊性,公司财务管理水平较高,财务防范机制到位,管理者认识到了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资本结构相对合理,流动负债水平较低,提高控制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使保险企业在应对经营风险时能采取有效措施,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二、完善保险公司经营风险财务防范机制的对策
(一)加强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行为
保险企业首先要树立依法经营的信念,自觉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险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市场,保险企业要遵纪守法,促进规范而有序的保险市场的完善。制度建设不仅对保险企业而言,对其他行业的任何公司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规范企业经营行为的前提和保证。保险企业要加强分支机构的管理,就必须加快公司内部财务规章制度的建设,健全现有的规章制度,保证各项工作都依照制度进行,提高企业财务工作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在加快财务制度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员工对企业财务制度的学习,使员工在工作中自觉的按照制度办事,防范公司财务管理漏洞。企业要强化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优化企业经济资源配置,同时通过内部监督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二)定期进行员工培训,引进高素质和高学历人才
人才是企业持续生存的无尽动力,也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保障。保险企业要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培训和道德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思想水平。保险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保险会计知识,熟练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熟悉保险公司财务工作流程。企业合理的分配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险企业可以对员工进行业务激励,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员工通过培训增加专业能力,提高工作业务量,增加收入。保险企业还要注意引进高素质人才,与国际保险业发展接轨,通过引进人才,改善企业人才结构,增加员工工作活力,增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资金效益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重点。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资金链断裂是许多企业巨人轰然倒地的直接原因。做好资金管理,不仅可以防范风险,还可以在无形之中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收益,保险业做为金融企业,对资金管理要求更为严格。保险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要加强公司的资金管理,科学管理资金,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资金沉淀率。当前一些保险公司存在资金管理不善,结构不恰当的问题,增加了公司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保险企业要充分考虑到资金运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解决好资金运用与业务增加的统一,节省资源与增加利润的统一。使资金管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益。
(四)加强财务核算管理,提高财务数据使用价值
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才能体现出财务数据的价值。及时、准确、真实的记录各项收入与支出。将各类数据细化到各经营主体、各产品、各销售渠道,定期从经营主体、产品、销售渠道等不同角度对经营成果进行分析比较,给企业经营决策者可靠的财务数据支持,不断优化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销售模式。提高公司抵抗风险能力,体现财务数据的使用价值。
(五)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监督,有效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保险企业要建立健全财务内部监督体系,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保险企业应该成立独立的财务监督小组,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监督,提高企业防范财务风险能力。企业还可以量化财务管理,建立各种指标,异常问题及时预警,从根本上保证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合理性和严密性,避免出现财务管理漏洞,杜绝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的隐患,提高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只有采取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保证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敏.浅析保险企业会计风险防范[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4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模式
一、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制度的发展
财务控制,是企业集团发展的核心,伴随着筹集资金的出现而出现的,起初的职能就是企业集团筹集资金和对资金流动方向的分配。但是工业革命后,企业集团对资金的需求也日益扩大,因此企业集团在筹资方面的手段逐渐增多。而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成为企业集团投资的主要对象,二战之前,企业财务控制的发展主要有传统意义上资金的统筹过渡到对虚拟资金统筹的管理上。二战之前企业规模相对现在还是过小,直到1910年,米德出版了《公司财务》财务控制才有了初始的理论形态,从此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向着科学化管理迈进。
二战之后,各国都为本国的经济复苏寻找出路,因此此时投资管理便转为财务控制的重点,于此时期一系列的投资分析评价指标如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报率、货币的时间价值等纷纷建立。于此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财务控制的预算也越来越精细,统计学、运筹学等学科的应用使得财务控制科学化不断的完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全球信息化的普及缩小了企业集团之间的距离,国际市场的大门打开,财务控制不但从有形的资本到无形的资本,而且从单一的资本到多维度的资本的控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由于计算机在数据信息储存,传递,分析方面的应用,财务控制也更为方便快捷。
二、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资金分散使用效率低下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集团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随着我国企业集团的投资项目的复杂多变,企业集团下属子、分公司资金出现缺口时往往母公司不能及时补给,企业经济效益就会下降。加上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和我国银行业贷款高利息的现状,企业为此承担着巨大的财务危险,公司使用资金的效率低下,由于企业的资金过于分散,使得企业不能将资金集中投放优势的领域。
(二)企业集团旗下子、分公司行政能力过强,财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
目前我国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很多管理制度还不健全,于是企业集团给下属子、分公司在财务的处理上有太多的自,导致成员企业资金的严重沉淀与闲置,企业集团旗下子、分公司的自力过大,使得财务权力分散,缺乏监督子、分公司的能力,下属子、分公司能行政管理能力过于独立,在公司进行统一的财务预算控制时直接导致企业集团监控部门的权威性差,一些财政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是企业财务控制发展的一大弊病。
(三)企业集团财务制度不健全与下阶段的发展不相适应
企业虽然经济上飞速的发展,但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上的手段、模式却与企业现阶段发展的不相适应,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在财务控制上的改革。比如财务制度,信息方面不能有效跟上科技的发展,准确度,速度远远的不能适应企业集团现阶段的需要。
三、企业集团财务控制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企业集团对财务的控制,科学实施预算管理制度
在不同的企业集团之间,母公司都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针对企业资金使用分散、效率低下的情况,母公司应加强建立有效的财务机构,对子公司财务预算实施全面的监督引导,加强对人才的引进,使得企业集团对财务的控制能够有效科学的达到集权分权黄金制约点。在投资及筹资方面,应该提前进行科学的预算严格控制结算方式,设定放账额度,运用信用保险,减少贸易风险投资等合理的运用保险手段保护企业的正当合理的收益,要有科学的考核和对市场的行情分析,及企业自身现阶段的境况来决定企业财务的预算。
(二)加强对子、分公司的监督,合理的限制子、分公司的行政能力
我国企业集团现在的治理结构是股东大会下面同时设董事会和监事会两个机构。两个机构相互制约,但是目前的企业一般都是董事会一支独大,监事会形同虚设,企业对子、分公司的监督显然不够,因此企业应该以财务分层的思想管理企业集团的下属子、分公司。针对子、分公司的监督管理权设立专门的监管部门,不能出现独立财务控制子、分公司的局面,保证母公司的战略规则与决策目标能够为各层级财务管理组织或理财主题有效贯彻执行。
(三)完善企业财务控制制度,加强财务控制模式以应对市场的多变性
经济格局不断变化,市场发展方向不断变换,企业的风向标就不断变换,财务控制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阶段、时期的企业集团发展,都应该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调整对财务控制制度的定夺。但企业财务控制的调整应该有一定的远见性,加强人才引进,企业财务控制的管理制度也应该以人为本,只有这种精神性的东西才能让企业的发展长远,统一企业的价值取向,建立规范的财务控制体制,从而走上持续做强做大的道路。
四、结束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管理必将是经济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健全其财务控制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企业集团应该在发展正摸索适合自己的财务控制体制。
参考文献:
[1]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一、补充养老保险政策背景
(一)补充养老保险的涵义 “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与“基本养老保险”相对应,并与予以补充而言,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在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中实施的对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种补充性保险。按照新《企业财务通则》第43条的规定,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属于企业职工福利范畴,由企业缴费和个人缴费共同组成。原则是由国家和政府宏观政策指导,企业决策,依法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基金管理机构对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实施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效益原则,调动职工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合理引导社会消费,适当提高效益好的企业职工的养老待遇水平。
(二)补充养老保险的相关规定 补充养老保险最早规定见于《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p3号),其基本要求是“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1995年12月,我国劳动部出台了《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提出了我国发展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2000年12月,国务院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将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更名为“企业年金”,明确了企业缴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可以从成本中列支,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市场化管理和运营的原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第2条规定,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即补充养老保险是我国唯一的企业年金。
二、职工补充养老保险会计处理新旧对比
(一)旧会计制度的会计处理 先前的会计处理主要依据是《关于企业为职工购买保险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财企[2003]61号),该文规定:补交养老保险,辽宁等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地区的企业,提取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作为劳动保险费列入成本(费用)。账务处理时,按工资总额的4%,一般借记“管理费用――劳动保险费”,贷记“其他应付款”等。非试点地区的企业,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但不得因此导致应付福利费发生赤字。可知,试点与非试点地区并不完全一致,试点地区的补充养老保险提取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应全部作为“劳动保险费”在成本(费用)中列支,而非试点地区补充养老保险的会计处理首先在“应付福利费”中列支,只有当“应付福利费”不足列支时,才作为“劳动保险费”在成本(费用)中列支。账务处理时,按工资总额的4%,借记“应付福利费”,贷记“其他应付款”等;若“应付福利费”科目余额不足,再借记“管理费用――劳动保险费”,贷记“其他应付款”等。
(二)新准则的会计处理 《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应用指南规定:职工薪酬的范围包括养老保险费,即包括根据国家规定的标准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以及根据企业年金计划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计量应付职工薪酬时,国家规定了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计提。如应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包括根据企业年金计划向企业年金基金相关管理人缴纳的补充养老保险费)等。《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第5条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各种保险,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受益对象,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全部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账务处理时,按工资总额的4%借记“生产成本”、“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贷记“应付职工薪酬”。
(三)财企[2008]34号文的规定 《企业财务通则》第43条规定,已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具有持续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可以为职工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所需费用按照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从成本(费用)中提取。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由职工个人负担。财企[2008]34号文规定,补充养老保险的企业缴费总额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从成本(费用)中列支。企业缴费总额超出规定比例的部分,不得由企业负担,企业应当从职工个人工资中扣缴。个人缴费全部由个人负担,企业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资助。在[2008]34号文未之前,《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关于补充养老保险的会计处理完全一致。但[2008]34号又有了新规定,施行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符合规定的企业缴费应当先从应付福利费中列支。这就涉及到以下政策的变动:(1)企业将不再执行《关于实施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7]48号):关于职工福利费财务制度改革的衔接问题,截至2006年12月31日,应付福利费账面为结余的,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修订后的《企业财务通则》执行。而[2008]34号新规定是先用补充养老保险冲抵以前结余的应付福利费,不再继续按照原有规定使用,待结余使用完毕后,再按照《企业财务通则》执行。(2)[2008]34号新规定要求,以前提取的应付福利费有结余的,提取的补充养老保险暂不按《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第5条规定,即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各种保险,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受益对象,将应付的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全部计入资产成本或当期费用。而是先将应付福利费结余冲平,冲平后再按《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第5条规定处理。
三、应付职工工资结余的处理
(一)企业正常经营条件下应付工资结余的处理 企业正常经营条件下形成的应付工资结余,是企业对职工个人的一种负债,是企业使用职工的知识、技能、时间和精力而给予职工的一种补偿(报酬)。[2008]34号文与此前《关于工资基金结余问题的复函》(劳社厅函[2005]210号)完全一致,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精神,工效挂钩企业的工资基金结余,其性质属于工资,在财务记账上记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这是根据企业经济效益情况延期支付的职工工资,主要用于以丰补歉,如果用于其他用途,如用于截至2006年12月31日拖欠的以下支出:离退休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统筹项目外养老费用、符合国家规定的内退人员基本生活费和社会保险费、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经济补偿金等方面时,必须经职工(代
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在工效挂钩政策形成的应付工资结余中列支。
(二)企业改制、接受新股东出资或实施产权转让时应付工资结余的处理 企业在改制、接受新股东出资或者实施产权转让时,对工资基金结余作妥善处理,原则上应主要用于职工权益。具体参照《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财企[2003]313号)以及《关于(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财企[2005]12号)。工效挂钩形成的应付工资结余应当在资产评估基准日转增资本公积,不再作为负债管理,也不得量化为个人投资。对于如何保证工资结余在企业在改制、接受新股东出资或者实施产权转让时职工的合法权益,公司及有关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积极采取措施,采取多种形式来促进和保证其实现。
四、涉税处理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策略运用
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与管理是企业经营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加强企业财务内控的过程中,针对会计管理制度的完善与规范,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的盈利性、发展性、长远性进行深入分析,对于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等方面,都能发挥出重要的效能。
一、简述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重要意义
1.制度化建设的整体需要
通过在企业内部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尤其是在制度层面形成强有力的综合管理模式,在创新意识上突出现代技术的运用,追求精细化管理,尤其是针对企业财务中出现的各种监督不到位、管理混乱的局面,强化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各项综合手段,这样,能有效减少企业资金的流失,构建严格的财务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快速化、制度化的全面发展。
2.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手段
再控制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运用,是企业内部控制集中意义的体现,在企业财务控制过程中,通过对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等多角度着手,形成内部财务控制的规范化运用,形成对企业在财务信息综合化管理中的输入、加工等信息反馈,更好的确保企业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完整性,建立良好的财务处理模式,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效果。
二、剖析当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够
当前不少企业的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分析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难以适应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需求;还有部分财务人员处于个人利益的考虑,对单位领导及业务经办人等违规现象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职业道德亟待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监督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有些企业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审计部门难以真正监督上级领导的行为;财务内部控制执行力度有待强化。当前一些企业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大搞形式主义,使得企业财务内部控制流于形式,执行力度亟待加强。
2.内部控制的定位缺失
在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定位上,还存在一定的定位缺失,尤其是受到财务审计人员的责任心、价值观、整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在一些定位上还停留在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上面,导致内审工作没有体现出应有的预防价值,不能发挥内审价值创造的前瞻性作用;加之履查履犯现象的存在,内审没能发挥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内审的职责和作用被随意扩大,在众多管理决策中均需要内审部门参与,存在一定的管理误区。
三、探讨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与管理的有效策略
1.转变观念,提升素质
在全面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的基础上,让每一个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一是尽快建立起符合企业实际、科学可行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层人员及时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树立财务控制意识,并在具体行动中对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大力支持;二是尽快建立评价监督机制,增强凝聚力,激发工作人员热情和积极性;对岗位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
2.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指标体系
在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中,在坚持理性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企业的发展特点出发,形成合理、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一是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细化内部控制的指标,将定量考核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方式,并具体到相应的考核值数,防止主观上的考核偏差。二是坚持速度与质量相结合。在考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在工作务虚的指标设置上做到恰如其分,将重点指标突出放在企业生产、销售等第一线,突出务实求真的财务管理效果。
3.全面完善企业财务与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机制
在企业内部控制中,要形成整体监督的有效措施,将企业内部控制与监督管理相连接,重视内部控制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整体作用,尤其是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各个要素,能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在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的整体作用中,形成制度监督、财务监督、内部审计等统一严格的管理标准,在分析、识别项目的资源需求之后,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项目资源供应计划的项目造价管理活动。
四、结语
在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针对企业内部财务控制与管理仍存在的问题,结合制度建设、企业生产经营、责任管理与问责制度等综合控制的基础,继续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构建财务多功能的培训模式;结合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手段,形成现代化的信息财务管理机制,实现多监督、多角度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保证企业经营发展的有序性。
参考文献:
[1]董秀杰.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08期
[2]高一蓉.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时代金融,2011年18期
[3]陈学博.浅析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与改进[J].时代金融,2011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