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通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将马克思国民收入的理论作为依据,在国家统计局中,农业工业、建筑业、邮电运输业、商业等五大生产部门的净产值都划分在国民收入中,并且还制定出一套更加具体的统计方案,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收入在计算出来之后,会更为真实和准确,这样的话,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水平、速度以及比例关系就会更为正确地反映出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国情还是比较适合这个指标的,在实际运用中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且符合如实反映客观的统计原则。但也还存在一些理论上的问题和许多具体计算方法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主要统计的范围不全,该包括的未包括进去,如修理服务业,工艺美术服务业,城市交通服务业。我认为儿和五大生产部门性质相近似的服务业,如城市公用汽车,三轮车服务站类似交通运输、工艺美术服务类似工业等等,都应该划入生产部门计算国民收入。交通和邮电,到现在仍是一分为二,不利于观察一个部门完整的经济效果,而且硬把交通旅差费、交通养路费,本属于交通部门的国民收入,人为地摊派到其他部门去。不利用贯彻转轨变型的方针,妨碍了企业的积极性。对国民收入流出流入的产品结构和甲乙两部类的划分,只有方案规定,缺乏理论依据。统计制度所列平衡法,直接计算法,联行往来法和上交下拨法等四种计算方法,前三种在方案说明中已承认“难以计算”。第四种容易一点,但有时严重歪曲事实。折旧费是物质消耗,理论上很明确,旅游外汇收入尚缺理论根据,但两者的共同点是,实际上都纳入国民收入的分配,不适当处理,消费加积系还会大于国民收入使用额,旅游外汇收入,可直接到国际市场使用,可以作流入处理,折旧费可当作上年结存而加到国民收入的使用额中去。对这些问题怎样处理,可以进一步研究,我们既不受西方体系的不良影响,也不能受东方体系老框框的束缚,要努力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自己的统计方法。
二、国民收入统计范畴的两种不同意见
在国民收入统计范畴过程中会出现以下两种不同的意见:
(一)第一种意见
很多国家将马克思对甲、乙两部类在扩大再生产中关系的分析作为依据,从而在计算国民收入过程中,指在物质生产部门中进行,而服务部门是不会参与其中的,这种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在马克思的思想范围中,只是分析“总生产物”的生产过程,从来没有在服务中进行再生产。反之,马克思在对亚当·斯密的《关于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理论》进行分析的时候,“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只有生产资本的雇佣劳动才是生产劳动”这些观点在其中是被多次提起的,这样的话,在生产劳动中,资本家所带来的剩余价值的服务劳动就是其中所包含的。作为生产劳动的特性,它所表现出来的是社会生产关系,但是并不是劳动的内容或者结果。
再者说,“这些服务本身有使用价值,由于它们的生产费用,也有交换价值”;“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马克思将这些说法在一部着作中做了进一步的肯定。所以,很多人认为,在产品中,物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产品的生产是其中的两种形态,这两者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绝对不可以将其物质范围肆意增大,也不能将服务生产的属性错以为是非生产性的,更严重的就是在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中,认为它是不会起到有利作用的。最终的结果就是,将物质生产部门结合非物质生产部门,然后在进行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只有这样,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第二种意见
在计算国民收入的过程中,价格国民生产总值口径作为依据,这样的计算方式在内容上并没有太符合要求,而且计算的重复性也比较强,但是因为服务收入包含在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提高,就可以站在大于生产的范围进行观察。除此之外,为了能够满足在国际实际需求,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在我国的进行也有着很大的必要性。但是若是将服务部门也划分到生产部门中,服务部门的劳动也就是生产劳动,这种想法其实在理论上也是可以进一步进行研究的。这种意见主要就是说,生产劳动和社会有用劳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能够相提并论的。社会有用劳动的概念是比较广泛的,而生产劳动则是处于物质生产中这样的范围内,生产力劳动的形成。什么是生产力,其实也就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运用劳动工具将生产资料和个人消费品制造出来的过程。因此,生产力并不是自身独立存在的,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作用之后形成的。所以,就好比是科研成果,若是没有投入生产,使其发挥作用,那么它就不会产生生产力,在科研中也就不会出现产品。再好比,在旅游服务中,会收入一定的货币,就算是利用这些货币购进一些国外先进的产品,站在全世界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其实充其量也就是国与国之间国民收入的实物形态的再分配,在旅游服务中并没有任何新产品生产出来。这种意见认为,在马克思着作中,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划分更加明确,在生产性劳动中,社会劳动并没有纳入其中。例如,很多人都知道,马克思之前也明确地指出,流通费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其实也就是将商品价值所消耗的费用有所实现,换言之就是非生产劳动耗费。在《剩余价值理论》一书中,马克思站在社会关系的角度上做了一定的分析,明确地将亚当·斯密的说法再一次进行了肯定,也就是同意在生产劳动中包含:“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和“直接同收入即工资或利润交换的劳动”、因此,马克思在提到“服务”这个词的时候,提出了“凡是货币直接同不生产资本的劳动即非生产劳动相交换的地方,这种劳动都是作为服务被购买的”的观点。所以,在生产性部门中,服务部门并不一定都是包含其中的,因为服务部门与资本相交换的时候是很少的,但是物质部门却与服务部门完全相反。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分类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指近现代体育传入之前,我国各民族就已经存在的体育活动。它是各民族世代相传,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的总称。凡是目前在民族地区依然流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包括自娱自乐的体育活动),都应属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范畴。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根据其内容、形式的不同,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分为4类,即竞技体育类,技巧表演类,娱乐性、趣味性的群众游戏,综合类。
二、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1.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与区域民族地区全民健身。传统性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它的传统性为各族广大群众自觉参加体育活动奠定了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因为在各自特定区域和群体中倍受青睐,人们自觉、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几乎无需任何动员。譬如:在哈萨克族的“姑娘追”、苗族的“射背牌”、高山族的“背篓球”等活动中,在场的人们,尤其是青年男女,都会跃跃欲试,高兴而来,尽兴而归。尽管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常拘束于一定的聚居区域,但各族各地经久不衰的群众体育活动的集会,正是全民健身的体现形式。
2.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与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目前,我国已经成功地举办了6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综观这些运动会的项目我们可以看出,50%以上都是娱乐类项目。这些活动大多在工作、生产之余进行,有的欢庆丰收,有的欢度佳节,有的祝贺新婚,有的消遣娱乐,它们都将一种欢快、喜庆的气氛寓于体育之中。壮族的“打扁担”、苗族的“跳芦笙”、黎族的“跳竹竿”等众多载歌载舞、节奏明快、服饰绚丽、活泼风趣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将体育与艺术融为一体,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又有利于人们相互联络情感,很多体育项目伴随着各族群众愉悦地度过闲暇时光。
3.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与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一直表现突出。原因在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的特点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群众很自然的去接受并适应它,如叉草球、套马等本身来自生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特征和功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愈来愈多的人民群众开始认识、接受和参与,并得到广泛传播和长久流传,形成了相当稳定的群众基础。如投绣球、姑娘追、打扁担等项目,不仅使人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促进身心健康。
4.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的灵活性与民族地区全民健身。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我国目前普遍存在场地匮乏,器材短缺等现象,并成为阻碍全民健身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有资料表明,我国2000年人均体育场地不过0.8m2,而且这其中97%属于各系统,其中占人口21%的学校系统占场地总数的67.7%。而发达国家如美国的人均体育场地竟高达16m2。
三、区域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具体措施
1.针对少数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科学地继承与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力。我国56个少数民族,基本上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需要科学的继承与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如通过广播、电视、杂志及各种民间交流、民族运动会等,大力宣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价值与作用,更好的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2.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中某些过时的文化含义,在继承的同时,必须对其内容和规则等进行一些变革和改进。应根据少数民族地区人们的不同职业而选择性利用。如在农民中开展时,应多选择与他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有直接联系、趣味特点浓厚的和带有一定规则性的项目;对知识分子阶层而言,静态性健身运动形式较为适合,如各种少数民族的健身养生功法等。
为了进一步规范统计基础工作,有效提升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全面推进依法统计,充分发挥统计部门的信息、咨询和监督职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省统计工作监督管理条例》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浙政发[20*]11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金政发[20*]66号)等文件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统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
统计是政府实施有效管理和进行科学决策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各镇乡、街道、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按照统计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统计基础建设,充实统计工作力量,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工作职责,切实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要及时协调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支持和保证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法独立开展工作,努力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统计工作条件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要切实保障开展统计工作的必需经费,大型普查、抽样调查、重点专项调查和各类统计监测评价等统计工作应由市、镇乡财政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予以必要的保障。
二、健全机构,有效提高统计基础的稳固性
(一)在镇乡、街道综合办公室内设置统计岗位,综合办公室作为镇乡、街道的统计责任科室,要承担周期性普查和大型调查项目,以及各级政府交办的涉及一、二、三产业和社情民意等各种调查项目的组织协调等工作。镇乡、街道要对其加强领导,健全和完善建设,要确保完成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调查任务,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人,并保持统计人员的相对稳定。
(二)建立全额拨款的普查中心和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意见》(金政发[20*]66号)要求,今年我市要设立兰溪市普查中心和兰溪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以确保按时完成国家周期性普查的各项任务,做好“平安*”调查工作,充分发挥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在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三)设立*兰溪经济开发区统计机构(统计科)。经济开发区既是今后兰溪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也是规模企业的集聚地,更是统计工作的主阵地,为切实加强统计工作,在*兰溪经济开发区设立统计机构,配备相关的统计人员,经济开发区统计机构要建立全面统计网络,具体负责好辖区内所属企业的各项统计工作。
(四)完善村(居)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统计队伍。社区、村(居)委会根据需要,协助统计部门收集和报送统计资料。机关、事业、企业等统计调查单位应按照统计法律法规的要求和统计业务需要配备与统计任务相适应的统计人员,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住宿餐饮企业和有资质的房地产建筑企业必须配备相对稳定的统计人员。
三、建立制度,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监测
(一)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逐步推行“在地统计”制度,建立反映社会进步、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内容的统计制度和方法,建立和完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现代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现代物流业、常住人口等方面的统计制度。加强对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重要原材料、水资源消耗和土地使用、环境质量及污染物排放等方面的统计监测。
(二)建立健全反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统计监测制度。统计部门要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统计监测制度,并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指导;公安部门要建立常住人口和城镇人口统计制度;各有关责任部门要落实专门统计人员,加强与统计部门的沟通和衔接,建立上下统一的统计制度,提供相应保障措施,及时向统计部门报送数据。
(三)建立服务业统计方法制度。服务业调查是一项创新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加强服务业统计调查的组织领导,此项工作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统计局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建立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相结合的服务业统计调查体系。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编办、民政等部门要为尽快建立准确反映我市服务业全貌的统计单位名录库提供相关资料,为建立金融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重要发展行业的定期统计监测制度提供保证。
(四)建立与完善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资质以外建筑业和人口统计等抽样调查制度。根据《统计法》第十条“统计调查应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和金政发[20*]66号文件精神,从20*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建立规模以下工业、限额以下批零贸易住宿餐饮业、资质以外建筑业和人口统计等抽样调查制度。有关部门、各镇乡、街道要给开展经常性抽样调查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
(五)建立和完善统计制度。在为党政领导科学决策服务的同时,要强化统计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职能。加强统计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维护,及时向社会有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充分发挥统计信息的引导企业投资行为和居民消费行为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统计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整合资源,加强和规范部门统计
部门统计是政府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之间既要明确职责分工,又要加强相互间的沟通协作,形成“整体、协力、互补、共享”局面。统计局要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的指导、协作和管理,建立完善的部门统计信息报送机制,及时搜集部门行业基本统计信息和国民经济核算所需的各种资料。市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要按照在地统计原则,切实做好本系统、本行业内的统计工作,并及时向市统计局提供有关统计、会计和与统计有关的业务核算资料。严格执行统计调查审批制度,做好部门调查项目的审批或备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基层单位的负担,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统计调查项目,需报市统计局审批,调查对象属本部门管辖系统内的,报市统计局备案。
五、统筹安排,加快统计信息化建设
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政府管理要求,进一步完善统计信息工程建设规划,并将其列入本市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落实资金,加快建设,提高应用能力。加快镇乡联网、企业统计直报网络、统计数据在线处理和统计综合数据库建设,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在全市建成一个以市、镇乡两级政府部门为主干,以信息丰富、结构合理、高效安全、充分共享为特征,覆盖政府部门、镇乡、街道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住宿餐饮企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房地产企业的统计信息网络和统计数据中心。统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单位和部门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关业务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序推进统计报表网上直报工作。各镇乡、街道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贸易住宿餐饮企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房地产企业要将统计信息化建设作为统计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统计岗位配备专用计算机及打印机,实现与统计部门的网络互联。
六、依法统计,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一)加大统计普法教育力度。扎实开展统计普法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统计法制意识,营造良好的统计法制建设氛围,促使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自觉接受统计调查,及时、如实提供和上报统计资料,制止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统计资料等行为的发生。
(二)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强化统计执法监督机制,全面实施统计稽查制度,持之以恒地抓好统计执法工作。突出重点,集中力量,组织开展统计执法专项检查,加大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曝光和查处力度,统计、法制、监察和司法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发挥各自力量和优势,共同做好统计执法工作。建立和完善经常性统计执法制度,将统计执法检查与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统计执法队伍,加强执法力量,规范执法程序,严格执法管理,设立统计执法情况数据库,实行信用考核。
(三)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切实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意识,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审核、评估、巡查和检查等管理制度,着力加强GDP、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数据质量和审核评估工作,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主要统计数据真实、可信。
(四)切实维护统计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统计法》、《*省统计工作监督管理条例》、《*省统计违法行为行政处分规定》。要支持和保障统计部门、统计机构独立行使统计调查、报告、监督的职权,对干扰统计工作,默许、暗示、授意、胁迫下属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领导干部,必须坚决予以查处,依法追究责任。凡是镇乡、街道目标管理考核涉及的统计指标,要以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为准。
(一)老杨公
“老杨公”能历时几百年而流传至今,是跟它的地域性特色和原生态特色分不开的。早在2008年,老杨公就被评为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仅是因为了老杨公的故事反映了人们互敬互爱,教育婆媳和睦相处、夫妻合好,赞颂勤劳勇敢、驱恶行善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既了保留浓郁的民俗文化色彩和乡土文化意识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采用广西合浦地方方言演唱,主要由民族乐器+打击乐锣鼓+独唱、对唱、三人联唱+舞蹈+顺口溜+讲故事等多种艺术形式构成,表演形态富有原生性,有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老杨公》的音乐是以廉州方言发音音调为基础的,富于原生性的民间音乐结构。它的歌曲种类是山歌类歌种。音乐曲调是民族调性sol1adoremi的微调式。从音乐结构来看,“老杨公”以“西海歌”的音乐旋律为核心,配以其它音乐曲牌如“东海歌”“西海歌”、“撑船调”、“棹船调”、“西江月”、“犯仙调”等,通过重复、变化、交替发展等方法,构成具有浓郁而鲜明的沿海地方特色、曲牌丰富多彩、风格统一的联曲,“老杨公”的音乐虽然曲牌种类繁多,但一般都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在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中,第三句往往是第一句的变化扩展,第四句往往是第二句的变化重复。第一句一般结束在调式音阶的第三级或第四级上,形成半终止,两句乐句一起一伏,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其曲调优美,亲切流畅。“老杨公”的表演有别于北部湾地区其它民歌的艺术表演,它是一种典型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是该地区为数不多的边唱边跳的民间歌舞艺术。它能深深扎根在民众之中,代代相传,深受广大群众喜欢,是与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事一物,并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较高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影响力分不开的。《老杨公》全场表演只需两个演员,分别表演“老杨公”和“仙姑”,台下锣鼓手4~5人以及一名掌板者(兼送白、送歌)来配合台上的表演。“老杨公”和“仙姑”要唱、跳、演样样具备,因此舞蹈动作编配不能太复杂,但是,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却十分重要。换句话说,老杨公和仙姑的形象能否独具一格,从人物扮相和表演特征来看,它必须更加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老杨公”的歌词采用廉州地方方言来演唱,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具有原生性发音特点,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它的歌词词牌如同它的曲牌一样,种类繁多,有“大唐歌”、“东海歌”、“西海歌”、“西江月”、“犯仙调”等。这些词牌往往运用“比兴”、“双关”、“歇后语”、“谐音”、“比拟”、“析字”、“叠字”等不同的修辞手法,特点鲜明涵丰富,富于哲理,艺术性高,富有魅力。其中的“大唐歌”是北海民歌当中流传最早的一种词牌,它强调双关,重在抒情,意义深远,属于赋体歌讲究第二第四句压脚韵。
(二)耍花楼
“耍花楼”也是北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大类,是合浦县有名的民间歌舞之一,用合浦本地话廉州方言演唱,主要流传于廉州、党江、西场、沙岗、石湾、写家等讲廉州话的乡镇,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情,不但舞蹈动作多彩,歌调也较多且感人。“耍花楼”主要是一男一女两人身穿传统服装,在舞台上交叉穿插表演,对歌对舞,动作潇洒大方而又优美热烈,舞步多姿多彩。歌舞时男持一把花伞和一把纸折扇,女持一方绢帕和一把纸折扇,边唱边舞,常用的曲牌有:“花楼调”、“游山打猎”、“开经调”、“叹世调”、“插花调”、“采茶调”、“挂金索”、“二环调”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花楼调”和“游山打猎”。这种曲调唱词情调优美,富有浪漫想象的神话色彩。由于这种歌舞极其引人入胜,又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解放后,合浦人民对“耍花楼”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改革后的“耍花楼”它已去除了那些迷信成分,多是表现劳动生活的谐趣性,也逐渐成为庆丰收、迎新春的喜庆歌舞。广西北海的“耍花楼”很像东北的二人转,其舞步轻捷、活泼、轻松、幽默,如“跑马步”、“捣碓脚”、“走车盘”、“耍伞花”、“耍巾花”等,音乐节奏明快,动作舞蹈性强,旋律高亢热烈、语言亦庄亦谐,深受老百姓喜爱,也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三)咸水歌
北海“咸水歌”几百年来都是靠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它精简短小,但又富有内涵,以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风格被疍民所喜爱。作为一种民间歌曲,它不仅体现了该群体的生活环境和文化风俗的特殊性,还在本质上反映出疍民独特的水乡情怀。其演唱形式与我国其他民族民间歌曲有着相同之处,但又因风俗、语言、生活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疍家独特的演唱特点。咸水歌是疍家人广为传唱的口头文化,在日常生活劳作,特别是在谈婚论嫁、丧葬等过程中,触景生情,随编随唱,以歌谣形式描绘不同的情感,所以说咸水歌的歌唱内容十分丰富。北海“咸水歌”曲调繁多,歌词内容涵盖疍家人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如《叹家姐》、《咸水歌调》、《姑里妹》、《十二月送人歌》、《伴郎》、《伴嫁》、《叹古人》、《叹字眼》等。而《叹家姐》、《咸水歌调》是最具典型性的传统的北海外沙“咸水歌”,它们的曲调亲切自然,热情悠扬,委婉感人,甜美流畅。歌曲常常都是上下两句的一段体,每句字数不尽相同,句末一般要求押韵,但也有少数不押韵的,每句曲调多是因字取腔,但衬字的音调及句末收音都必须是相同的,并且不管唱多少段,其反反复复的基本结构是不变的。“咸水歌”有独唱、男女对唱、三人联唱、小组唱等演唱形式,格调清新,韵律天然,唱、叹流畅,感情浓郁、亲切。工作和休闲时叹唱儿句,焕发精神。北海“咸水歌”,因传唱地域而得名。这种富含海之韵味的歌谣,随着疍民迁徙漂移,在北海的文化土壤落地生根,既保持原生地同名歌种的血缘关系,又吸收了迁入地土著渔民歌种的养分而不断发展成熟,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是北部湾沿海一带以船为家的疍民世代传承的一个歌种。
二、传承思考
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厚,文化生活日加丰富多彩,加上疍民的上岸、时代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会唱、会演、喜欢听、听得懂的人越来越少,使得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面临传人和听众双双流失的危险,甚至面临失传。因此,我们探讨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审美属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的层面上,最终还是要让研究成果发挥作用而获取更大的社会效益,此外就是试图籍此引起人们对它的密切关注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当务之急的就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保护传承落到实处:一是要全面发掘、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文字、影像等资料。二是要积极改革、创新,创造一个全新生存环境,赋予它在信息时代新的意义。三是要大力普及、提高,努力提升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实现经常性,稳定性,持久性。四是要加大教育力度,努力把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引进校园,开展传承教育。
三、结语
传统民间艺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如,油纸伞工艺有着“双喜临门”“五福送子”“百年好合”等独特的装饰寓意,并从中衍生出晋州宫伞舞、博罗舞罗伞、漳台大鼓凉伞舞等民间文化活动;传统国画有着写意与留白,引人思考;传统建筑有着“飞檐”“红砖灰瓦”的简洁、自然之美;等等。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大都采用中轴对称的结构,简单大方,有着或喜庆或沉静或古朴的风格。这些中华民族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如果被用在现代设计中,将会显得别具一格。公交车上张贴的用来宣传文明乘车好习惯的图案造型,正是源于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似曾相识的奥运福娃的形状正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对称造型。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女性服饰——旗袍,在穿着时与油纸伞的搭配是分不开的。如今,旗袍已经成为服装设计师表现东方女性魅力的民族符号,体现了中国女性清雅、含蓄的服饰配上工笔装饰的油纸伞,在素雅庄重的格调上增添了些许轻灵和纤柔。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成功案例数不胜数,使设计者在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中唤醒设计灵感,找到设计的方向,从而设计出赏心悦目的作品。这些传统民间艺术造型独特,彰显着中华民族独有的魅力,学习传统民族艺术的造型,将其引入自己的作品,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设计师的选择。
二、自然质朴,传承我国美德
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很难找到非常复杂而奢侈的事物。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不仅追求美观性,也注重实用性。如江西婺源甲路油纸伞,以凤尾竹、桐油等江南特产通过制作师傅锯竹、刮青、平头、劈骨等工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进而制作出集民俗性、实用性等特点于一身的手工艺品。传统皮影利用动物的皮毛剪贴绘成所需的形状,无须复杂的工艺与装饰,演绎了爱恨情仇与悲欢离合。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不注重奢侈精致,只要满足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需要即可,所以它们自然而质朴。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自然质朴是其特点,这也恰恰反映出传统手工艺人在创造传统民间艺术的同时也在发扬着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如今,少数节日礼品包装精致华美,包装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礼品本身的价值,致使商品价格节节攀升。这种奢靡浪费的不正之风影响着设计界。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自然质朴运用到现代设计上,将会对市场吹入一阵清风。如,浙江余杭纸伞上的中国绳结配饰,不但具有装饰功能和吉祥寓意(“绳”与“神”谐音,结则喻示团结、亲密、温馨),而且具有伞具的捆绑包装以及收纳功能。这种设计美观实用,同时也让伞具风格别致。因此,现代设计一方面应该向传统民间艺术学习,在传统民间艺术中汲取以实用为本和用物惜物等有益成分,在设计中除了注重外观的美观与装饰外,更应注重产品的使用功能。另一方面,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也应该注意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
三、和谐友好,共筑中华美梦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十分重视“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古人从自然中获得启发创造了传统民间艺术,在这种与自然万物和谐友好的观念下,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如今,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益,沉醉于征服自然的快乐中,丧失了保护自然的理念。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沙尘暴、海啸,自然以灾难的方式警告着人类的所作所为。我们应保持警醒,从传统民间艺术中学习,在现代设计中倡导环保理念,追求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态度,用行动实现中华民族美好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