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园林绿化设计

园林绿化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园林绿化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园林绿化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区、园林绿化、设计

一: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只有四十几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还很肤浅。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在居住小区中盛行,但这些园林景观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没有考虑到小区人性空间和功能性空间。不理解东方园林的风格和特色,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服务的对象。

二、城市住宅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立地条件的合理利用,二是对园林植物的选择。所谓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少动土方。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而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取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设计施工中应模拟自然生态进行布置,讲求乔木、灌木、花草的科学搭配,创造“春花、夏荫、秋实、冬青”的四季景观。

2、了解居住者的需求。设计一个具有人性化空间的居住区首先必须了解居住者的行为需求,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是为人而创造的,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的。当然,不同人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并且这种需求随着时间、地点和场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必须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出发,使环境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

3、绿化布局的集中与分散。我们知道,人类有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等。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更要注重居民的交流、运动和休息,如何围绕小区绿地这一共享空间,组织一些有益的户外活动,丰富小区居民生活,密切人际关系,规划设计时就要考虑集中的中心绿地。但过度集中的中心绿地环境难以安静,感觉空旷,人员往来也复杂,在实际生活中管理不甚方便,无形中同小区内大多住户之间拉开距离。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绿化设计中还应考虑设计一些分散的团块绿地,形成一些相对安静的空间,利于小区住户休息和生活。

4、坚持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关注生活区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如今,人们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一般情况下,绿化面积不少于建筑面积的30%.好一点的要达到50%以上,并要与周围环境高度协调和统一。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特别要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住宅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需要注意的是,住宅园林景观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欧式风格的大门和护栏以及雕塑等。

三、提高住宅小区绿化设计的建议

1、为了丰富居住小区空间的外部轮廊,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宜将同一单体住宅重复布置,应将高、中、低层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搭配布置精心营造。不要只局限于单一层数和型式的住宅。从布置手法上,为丰富居住小区的外部轮廊线,高层住宅布置在小区的中心部位,低层住宅布置在边缘部位。这样就可以避免形成封闭的空间或形成与外部空间隔绝的局面,能够和四周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物和地貌。比如为适应高低起伏的地形,在布置时应尽量保留原来的自然地形,从远处看,轮廊参差错落,高低起伏具有韵味。为了克服过去“兵营式”规划布局的呆板和单调,对住宅组团中的条型住宅,采用以变化方向的行列式布置为主,分散布置点式住宅为辅的布局手法。各住宅组团之间由绿地、低层公共建筑隔开,使居住小区成为建筑高低错落,绿地相连,道路便捷的既统一又有变化的整体。

2、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体现人性化。因地制宜是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适地造林,借景寓情才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精华所在。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少动土方,并适当保留原有的树木,这样可以减少投入,降低维护成本,并且显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还可适当选用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外地植物,改善住宅小区的植物种植结构。自然起伏的多变地形比人工造平面整齐的地形更令人感到轻松、温馨与浪漫,更富有诗情画意。尽量避免过度注重外环境,迷恋热带海滨植物、盲目追求豪华水景布置等华而不实、高成本的设计。

3、绿化配置以植物群落为主,兼顾草坪。现代的住宅小区,植物群落是绿色空间环境的基础,植物景观是绿色的主体,因此,应以乔木、灌木、草本花卉、藤本植物来有机结合,根据它们的种类和习性的相似性组成层次丰富而不芜杂,适合该地自然环境条件的人工园林植物群落,以发挥最佳生态效益。科研人员从园林植物的改善环境功能和叶面积指数关系入手,换算城市最佳效益结构为乔+灌木+草(含地被、绿篱)。这种种植结构可创造最佳生态效益,既节省土地,又在环境生态效益上产生最佳效果。

4、园林景观要与生活、文化相结合,讲求实用性。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今,人们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首先,绿化面积要大于建筑面积的30%,其次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特别要强调,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同时注意住宅园林景观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欧式风格的大门和护栏以及雕塑等,背离居民特有的生活与文化。住宅区园林绿化设计要符合实用性。儿童活动区内要树种树型丰富,色彩明快,比例恰当。一般采用生长健壮,少病虫害,树姿优美,无刺、无毒、无飞絮的树种。配置的方式要适合儿童的心理,色彩丰富,体态活泼,便于儿童记忆和辨认。老人活动区应选择高大乔木为老人休息处遮荫,为晨练、散步创造意境。又如停车坪采用多样式花架,种植藤木植物,既能折算百分之百绿化面积,又能起到保护汽车之功能,增添区域整体环境艺术效果。

5、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寻找与现代居住空间环境的契合点,以不同的方式,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

6、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模拟自然风光,也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态性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与大自然共生共栖,才能体验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园林绿化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设计;探讨

Abstract: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future landscape design ideas, landscape design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your reference.Keywords: landscaping; design; explor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园林绿化设计应当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绿地的建设者要根据小区总体规划,制定出一个比较周密完整的设计方案,它不仅应该符合总体规划所规定的功能要求,贯彻“以人为本 ”的基本方针,而且应该突出地方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从而发挥最佳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未来风景园林设计的思路

1.1 虚实理念与技术的创新

“虚拟现实”理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提出的。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变革,拟现实技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从实际应用角度看,这种技术能将各种形式的园林数据显现于多维的虚拟风景园林环境中。而所谓的“维度”除了有X,Y,Z坐标系之外,还涉及到了多个方面的参数指标,如:光影、色彩、时间、声音等,这些元素能够增强风景园林设计的视觉效果。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新使得风景园林的物质功能与信息功能得到了运用,把风景园林的各项设计都进行了全新的定位调整。

根据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理念看,虚拟现实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中体现了十分清晰的发展思路。具体表现在:更快、更高质量的图形;更便宜、设计地更优越的输入、输出设备;更强的处理能力。这些因素能从整体上促进虚实技术水平的发挥,让设计师们创造出更加优越的风景园林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能促进风景园林设计方法论、风景园林、风景园林设计的创新。由于风景园林师们必须要注重对风景园林艺术作品根本的理解,这就需要采取各种先进的技术来辅助自己的设计工作,实现园林创新艺术的更新调整。在风景园林师们研究虚拟现实的表达潜能时,对于更加复杂的园林景观也会有新的发现,在这种环境下的虚拟现实的工具与技术也会实现更大的发展,对于整个风景园林设计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1.2 人文理念的创新

我国是几千年传统的文明古国,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就是一种无可比拟的艺术形式。文化必须是能够呈现出地方性、民族性的,任何跨文化传统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认应满足这一要求。这种条件不仅影响了风景园林设计效果,对于整个民族、国家的发展也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地球上的每一块土地都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发展变革,从各项历史文化中演变出来的,这是园林设计思路创新的基础。根据规划设计地段的条件,在设计时必须要保证园林设计的整体框架、构思原则与地方历史一致,这样才能将本土文化特色、人文理念展现出来,创造出园林艺术更强的生命力。历史是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社会文明,其塑造出来的人文理念应当受到重视。

1.3 结合农业产业的理念创新

欧洲的一些乡村地区看上去就象一座大花园―――那些自然的乡村田园风光、错落有致的村舍、有高高尖顶的小教堂一起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样,中国传统的村落中那从门前潺潺流过的溪水,那白墙灰瓦,那竹楼、圆楼、吊脚楼等等无一不给人一种优美的意境享受。

现在,多数大中城市的边缘区,除了已开发的大量的住宅、工厂、大学城、主题公园等人工及半自然的环境外,还有大量的乡村环境,我们大可就其村落本身和田园环境,结合农业产业,创造既能提供一定生产功能又能满足观赏与休闲度假需求的环境场所,如观光农业园区、都市农业公园等,从而就近满足了都市居民回归自然田园、亲近自然的本性需求,同时也能够让都市走进乡村,乡村融入都市,实现城乡共融。

2 风景园林设计的创新策略

2.1风景园林设计创新的引入

2.1.1生态环保的设计手法

园林设计中的生态环保观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及环保知识与方法,解决园林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是园林生态管理的重要手段,集中体现了园林设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场地生态良性循环的尊重、对环境能源的保护利用、对区域协调相容和景观优化利用技术的倡导,具体到每个规划设计,都体现了浓厚的生态设计理念。

在园林设计中,对于生态环保的追求已经超越了对功能和形式的追求。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坚持以生态平衡为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可以明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生态园林已成为现阶段景观设计师最优化的设计方案之一。如上海世博会的园林景观设计,在理念上提出了视觉园林景观最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创造史无前例的园林景观资源、提供多元视点以及保证正常视点的通透性、保证高效的视觉可达性等手段,满足游客对于水、绿、景观标志物等的观赏需求,增加园区的吸引力。

2.1.2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引入

在现代园林设计时,园林师应将园林中各景观要素加以反复推敲,在满足其视觉、嗅觉、审美等多方面功能的前提下,大胆创新,运用现代技术对各园林景观要素的细节进行更多的艺术设计。从而更好地发挥园林的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提高园林景观的价值。景观是城市环境的核心,如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内外,布满了绿色植物,充分展示法式庭院园林的设计风格。

2.2 继承传统园林优势

2.2.1视域边界的巧借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要摆脱拘泥于庭园范围的模式,逐渐拓宽园林的视觉效果,保证园林景观的协调构建。对于选择的园林景物,应该符合现代人文发展的需要。让园林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这样才能衬托出更高层次的艺术效果。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常会将视域空间看成设计范围,将地平线当成空间参照,这就继承了传统设计理念的优势。

2.2.2 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我国古代园林设计师们常常会注重于自然景观的捕捉,把各类优美的风景园林融合到现代设计理念里。利用大自然中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将峰峦沟壑表现在庭院中。从二维的园址的基础上显现出三维的空间效果。结合对全园的景区、水面、游览路线等全面规划处理,这些就本质上均属于 “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大”和“小”属于相互对立的状态,现代较大的园林空间的景观分区以及较小的园林空间中景观的提炼,对于现代园林艺术来说都是一种手法创新。

2.2.3 渐入佳景的空间组织

对空间组织的构建,主要采取的是“动静结合、虚实对比”的创造方式,这样能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起到多个方面的效果,如:“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等,这些都是现代艺术设计需要积极贯彻的理念,能够向我们展示出别具风格的园林设计。在设计安排时,我们需要把园林整体的形状、尺度、空间等元素全面调整,以此来创造出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各不相同的艺术效果。设计师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创作手法,如:过渡、渐变、层次、隐喻等,让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发挥更好的效果。

2.2.4 合适的理想环境

现代人文理念的更新让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这设计师应从居民角度考虑设计出更加理想的人居环境。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满足现代人居物质生活的需要。考虑到国内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传统城市与园林将重点放在了小气候园林的改造上,借助于不同的植物来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从而创造了与现实生活需要相符合的生活环境。

3 结束语

经过几十年的革新发展,我国的园林设计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后面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在设计过程中未能形成具有中国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园林文化,这是园林设计的一大缺陷。导致这种文化因素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受到了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设计师片面照搬西方园林的内容和手法,对于国内本土文化特色元素没有给予关注,导致我国园林的营造成为无源之水。因而,为了实现现代风景园林的改革发展,应该对早期传统的园林艺术深入研究,做好多个方面的改革创新,让风景园林设计的艺术价值有所提升。随着人们对艺术追求情绪的高涨,很多古典的风景园林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这种情况下若依旧采取传统的设计观念,则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追求。因此,对传统园林实施创新改造,将中国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合其中是每个园林师需要积极思考的。

参考文献:

园林绿化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近几年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选房意向也从过去的普通住宅转向有益身心健康的绿色住宅,因此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水平直接关系到小区的整体质量。在进行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时,需要在统一考虑小区整体风貌的基础上,科学协调布置绿化景观,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绿化景观系统。

1.居住小区园林绿化的作用

园林绿化设计是居住小区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居民生活中占有重要作用。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主要是利用植物的特色形成既统一又具有节奏感的相对稳定的生活空间,通过园林绿化设计,城市面貌和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可以达到相对平衡,这对于为居住人民营造相对稳定又有生命力的生活空间具有重要意义[1]。可以说,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衡量小区居住环境质量的标准。

居住小区中的绿地分布较广,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又息息相关,因此在对小区进行设计时要格外重视对绿地的合理规划,这样既可以为居民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也可以为小区居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场地,满足居住人群的各项活动需要。合理规划的居住小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居住环境的气候,调节气温,也能对居住空间进行整合,丰富居住小区的内容,从而营造出适宜人们生活的环境。除此之外,合理的园林绿化设计还可以提升居住小区的商品房附加值,增加楼盘的增值潜力。

2.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原则

2.1因地制宜为首要原则

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需要建立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通过对绿化条件及植物的合理选择,居住小区的绿地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样一来居住小区既可以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居住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既节省了费用也使居住小区的环境更加的真实。

在进行居住小区园林绿化设计时需要选择合理的植物,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择一些适应能力强,同时还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外地植物,这样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物的多样性,改善绿化植物的种植结构。在栽植这些植物时还需要充分考虑各种植物的科学搭配,将不同花期的草花与木本花卉相结合,这样便可以实现四季都拥有优美的景观效果[3]。

2.2以人为本、科学设计

居住小区绿化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因此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居民对通风、光线、日照的需求,以人为本,对居住小区中的绿地进行合理规划。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需要形成开放性的格局,这样人们的休闲活动才可以真正地融合到园林绿化景观中,真正体会到居住小区园林绿化所带来的舒适感。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的环境氛围需要充满生活气息,在绿化设计时还可以适当增大绿化范围,使人们在享受园林绿化带来的舒适感觉的同时还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这对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有积极意义。

2.3统一规划

居住小区中的绿地种类较多,并且不同的绿地种类规模也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时需要对小区绿地进行统一规划,在考虑小区整体的前提下,根据使用与功能需要,科学布置,从而形成完整的园林绿化景观系统。

3.居住小区中植物的配置

3.1植物配置层次分明

在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中绿化植物的配置需要格外重视其层次。在配置时可以充分利用乔灌、地被的混合,将植物分为高、中、低、地被层4个层次,层次分明可以使居住小区的绿化空间显得更为自然[1]。除此之外,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还需要注重色块的组合,只有利用多种色块共同配合,才可以避免出现大色块造景的情况。

色块在布置时要尽可能的简洁明快,采用色块的模纹形状快速成型,达到居住小区园林绿化的要求,这对于居住小区后期的植物养护也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方式。植物的养护可以在一次定型后间断性修剪,这样可以达到较好的绿化效果。植物配置层次分明,色块简洁明快可以使色块在四季都能满足居住人群的要求。植物配置的层次可以使小区环境显得更加整洁有序,合理选用色块则可以使小区环境更加具有趣味。

3.2以草本花卉弥补木本的不足

木本是居住小区园林绿化中最为常见的植物,但是木本不易控制,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许多不足,这时就需要运用草本花卉来弥补木本的不足。虽然草本花卉在后期的管理中比较繁杂,但是更易被人控制,在营造小区环境上更具优势。在选择早本花卉时需要充分考虑植物的色泽、形状和高度等方面,通过协调草本花卉与木本之间的关系来达到绿化植物的实际目的。

3.3营造人工生态植物群落

随着生态园林的快速发展,在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中也渗透满足了构建生态园林的设计理念。生态园林指的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营造一个人类、动物、植物三者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2]。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也应该以恢复自然系统作为目标,对居住小区进行合理规划,以生态平衡为主导,使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真正地满足人与自然生态系统融合的要求,从而为居住者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需要尽可能的选择多种绿地植物,将植物丰富搭配,营造出人工生态植物群落,这样绿化植物便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因地制宜地根据居住者的功能要求发挥自身作用。

3.4保健植物的选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根据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在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时也需要以维护人体健康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必须选用无毒的乔灌木,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选择美观、保健且具有药用价值的保健植物,比如香樟、银杏、枇杷等保健植物,这样居住小区的植被便可以发挥自身作用,调节居住者的身心,美好环境,进一步提高居住小区园林绿化的水平。

3.5充分利用乔木

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不能一味追求绿地面积,更需要保证绿化的林荫功能,因此在进行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时需要以乔木作为绿化骨干。乔木一方面具有生态功能,另一方面还具有美化环境的功能。乔木的树冠面积相对较大,可以制造出更多的氧气,同时吸收较多的有害气体,这对于居住者的健康极为有利。乔木一般分为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落叶乔木相对古朴,可以突出园林的季相变化,常绿乔木则可以给人以四季如春的意境,因此这两者更具优点,在实际的配置时可以采取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1:2的比例[2]。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需要有设计意图地合理安排树种,这样便可以突出林隐功能,为居住者提供休闲纳凉的场地。

4.结语

居住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是改善小区环境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实际的设计管理中需要始终坚持“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设计理念,科学合理规划,充分发挥绿化植物的真实价值,组成层次分明、色块简洁的小区环境,使居家与自然融为一体,这对于为居住人群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洪萍,廖天佑,陈华.浅谈居住小区绿地规划设计――以广州市荔湾区内居住小区为例[J]. 广西城镇建设. 2009(07):11-13.

园林绿化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绿化设计;景观配置

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促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同时居民对环境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1]。园林绿化则是改善自然环境品质的重要途径,以何种方式形成规划方案、配置合适的植物等相关问题均是园林绿化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现以深圳市光明区茅洲河碧道项目作为案例,展开多方面探讨。

1园林绿化的种植策略

茅洲河碧道项目属于河道整治提升类型工程,项目原有格局为堤顶种植尾叶桉、柠檬桉等高大乔木作为外部屏障,防浪堤至箱涵路上均匀分布冠幅浑圆的细叶榕、黄槿等乔木。原有植物满足了防护功能,但制约了游人与河道的互动。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从视觉空间入手,提出以下策略:

1.1创建通透空间

以“大树+地被”的综合型方式为宜,可构成具有良好通视条件的空间,提高景观在行人视野中的关注度,发挥出植物的空间审美价值。

1.2配套缀花草坡

箱涵路和堤顶路的斜坡普遍采取设置草坪的方式,可选择多年生花卉,构成具有完整性与趣味性的草坪景观。1.3完善驳岸生态滨河廊道和河流廊道所形成的交界区域将产生驳岸,因地质、水文等方面的优越性,该处植物长势旺盛。根据现场植物基底调查及分析,原生植物品种里观赏价值较高的品种有野芋、象草、芦竹、蒲苇等。设计提升过程中应该尽量保留,部分被破坏处也应当参照周边情况补植或者扩大种植范围,最终形成富有层次变化的驳岸植物景观。

2园林绿化的设计方法

2.1通过树种塑造景观

环境完整性是园林绿化设计最基本的追求目标,考虑到乡土树种对当地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特点,宜优先配置此类植物作为背景树种,然后增加主景开花树种,构成完整的植物景观。而在植物造景工作中应顺应地势条件,重视对株径和植株高低的控制[2]。

2.2维度的融合

园林绿化设计工作中,通过二维与多维手法的应用,可协调画境与环境的关系。以植物选择为基础,通常需搭配灌木、乔木以及草木等相关植物,形成具有层次化的植物结构体系,以便给多维空间植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3]。但本次设计倾向为野趣、通透的感觉,因此提出以观赏草代替灌木层,满足园林景观的多维度特性。

2.3规划绿地系统

结合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和发展需求,将绿地规划工作融入至园林设计中,在既有基础上扩大绿地面积。以山、水等自然元素为点缀,将城市与之有效融合。创建绿地体系,通过此方式丰富园林景观,将高品质、高标准作为工作的着力点,融合平面规划和立体设计,辅以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相关手段。

2.4绿化与硬化的融合

绿化和硬化具有密切关联,两者需具有协调性,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集多重资源于一体,创建宜人空间。不同个体对硬化和绿化的审美标准存在差异,为兼顾大众的审美需求,在植物设计阶段需遵循适中的原则,但依然需要彰显出植物的自然魅力,以便充分利用资源,并使公众对自然怀揣敬畏之心。硬化给人略显生硬的感觉,但可以在园林绿化设计中通过绿化方式加以改进,即根据硬化景观特性增添适量的绿化元素,提高景观的完整性,释放景观活力。园林绿化设计时应最大限度选择自然形态的植物,以免因人工植物配置因素过多而带来生硬感。

3园林绿化的植物配置原则

3.1功能性原则

园林植物兼具改善自然环境、提高土体稳定性、丰富景观价值等多重功能。因此在植物配置过程中需明确主次关系,实现园林植物功能最大化的目标。以项目所处河道为例,其设计要点是满足景观需求的同时兼顾河道行洪安全,在配置绿化植物时需避免种植冠幅丰满的灌木和分枝点过低的乔木。而对于道路两侧则要兼顾美化和遮阴的双重功能要求。

3.2植物种间关系的协调性原则

园林植物类型丰富,将其整合至相同环境后必然存在种间竞争现象,协调好种间关系对于提高园林植物整体生长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例如,乔木种植密度偏大时,将严重压缩植物生长空间,导致营养供给不均衡,植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更为合适的是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模式,将乔木、灌木及地被植物进行合理配置,构成具有均衡性与持续性的模式。植物种间层面需要充分关注乔木与灌木两类,例如它们各自的生长习性、生长周期等。

3.3适地适树的原则

一方面,充分遵循植物的生态习性,考虑植物生长对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的需求,做到因地制宜;另一方面,兼顾园林景观要求,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创建具有多功能特性的园林绿化体系,提高植物与地形地貌的协调性。

3.4植物的多样性原则

在城市化进程之下,城市环境日新月异,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生态园林景观将成为未来园林绿化工作的引导方向。在创建生态景观时应充分保证多样性特征,丰富植物形式和景观形式,在此基础上创建极具价值的植物景观,以适应城市发展及生态发展所需。只有在景观多样性的条件下,才能提高植物与环境的协调性,塑造一幅优质的园林“山水画”。

4园林植物配置的主要方式

4.1规则式配置

按特定的几何图形栽植,控制各植株的株行距,组成具有整齐划一、形态明朗的园林景观。规则式配置方式需要与应用场景相适应,例如道路、单位门口等场景均可采取规则式配置方案。主要有如下几种典型的细分配置方法:

4.1.1中心配植。取绿化区域中心点或核心区域,在该处采取独植单株或单丛的方式,此方法常被应用于公园等公共区域,在挑选植株时需发挥出中心配植秀丽、庄严的特点。

4.1.2对植。以中轴线为对称中心,在其两侧种植品种一致、树形类似的树种,常见于广场入口、道路两侧等场景中。通过对植方式的应用,在发挥主导地位作用的同时兼具配景要求,如项目栈桥主线两侧种植蓝花楹,苗木枝条舒展,在开花之际游人可近距离观赏。

4.1.3列植。按行列式种植,可根据现场空间采取合适的配置方案,如单列、双列、多列等,较常见的应用场景有广场入口。

4.2自然式配置

自然式配置对于植物的景观形态并未提出特定的要求,更加彰显自然、大方得体的特性。由于碧道项目是在现有植被基础上进行提升,因此在自然式配置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现场已有的植被。现有乔木多以等距种植,品种较单一(细叶榕、黄槿较多),且大部分位于坡面的中心位置,浓密的树冠遮挡了视线。为了达到设想中的通透效果,必然要对现状乔木作出一定程度的取舍。根据具体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3种处理方式:①如原有乔木品种单一、数量较多且间距较窄(间距为4~6m)。挑选苗木质量较高的保留,迁移部分长势较差乔木,由此形成独立组团(如图1)。②原有乔木品种单一,但间距很大(间距为10~12m),则可以在空位补植开花乔木(宫粉紫荆、紫花风铃木),通过补植的乔木增加绿量,形成不同花色组团(如图2)。③原有乔木有多个品种,常见的组合是:南洋楹+细叶榕、凤凰木+黄槿。针对这种组合,优先保留冠幅较大、树形飘逸的南洋楹和凤凰木,迁移树冠密闭的细叶榕、黄槿(如图3)。通过以上3种方式,完成对坡面景观空间的重新塑造,形成了疏林到丰富组团的变化,最终达成设想的效果(如图4)。

园林绿化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园林;绿化;小城市;生态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7-0019-02

1 引言

小城镇指的是一种正在从乡村性的社会向着多种产业并存的现代城市转变中的过渡性社区。广义的小城镇包括了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国家批准的建制镇、尚未设镇建制的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乡集镇)和纯属集市贸易的集镇。区别于大中城市和乡村,具有一定规模的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聚集的居民点。狭义的小城镇包括县城以下建制镇和集镇。小城镇已经逐步摆脱了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乡村景观),实现向城市景观的过渡,但同时又保留了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在景观尺度上比城市景观更为亲切宜人,使其景观的吸引力往往更应高于城市景观或乡村景观。

近年来,在中国各方面迅速发展大环境的带动下,全国各地小城镇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小城镇的繁荣。然而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冲击下,有相当一部分城镇,未能认清自身的价值和优势,片面追求现代化、工业化,盲目拆建,使原本各具形态的小城镇逐步走向“千镇一貌”的境地。结果导致小城镇的生态廊道断裂,森林草原被高楼烟囱取代,城镇中污水垃圾随处可见,环境严重破坏,城镇文化脉络被切断,城镇中到处流露出凌乱的景象,造成了小城镇人居环境和文化的落后。

2 小城镇园林景观的特殊性

由于小城镇与乡村腹地联系密切,因此在景观构成上更多的倾向于城市和乡村的某些特征,与乡村及城市园林景观相比,小城镇园林景观有其特殊性。

(1)景观构成上,由于受地域环境的限制,小城镇与外界交流的情况不像大城市那样频繁,且与乡村联系较为密切,景观更接近乡村的自然环境,更多的是自然产生。因此在景观构成上,小城镇更多的强调以自然性为主,景观内容源于原有的基质展开,景观的美学意义相对较为强烈,而大城市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频繁,景观更多的突出显示在其物质性方而,景观的功能性更高于审美价值。

(2)景观尺度上,大城市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相对紧张,城市建筑密度较大,建筑高度较高,因此若要在密集的垂直空间中创造良好的景观效果,其景观尺度就要求较大。在小城镇中,建筑高度一般在30m以下,空间较为开阔,在考虑一定的比例关系下,景观空间的尺度也要求较小,景观的营造上更要求亲切宜人。

(3)景观内涵上,由于小城镇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从而使其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景观就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征。一旦把握住地方文化景观的实质,在园林景观规划中就可以从中寻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最佳结合点,进而领会小城镇的精神理念。

3 小城镇园林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建设思想模式盲目复制大城市,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片面求大、求宽、求洋、求高、求快,导致城镇建设杂乱无章、整齐单调,缺乏有个性的城市形态与生活精神,无法形成小城镇的独特个性优势。

(2)规划观念照搬大城市,在功能区的划分、交通布局方面参照大城市的机动车交通模式,使一些规模不大的小城镇很快浓缩了各种源自于机动车的环境公害,如公路干线穿城而过,造成严重的噪声和尾气污染,同时给城镇居民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威胁。

(3)环抱城镇的乡村景观在城市环境中的重要价值被忽视,城镇建设割裂城乡之间在景观,居民活动空间方面的联系,使得居民和外来者失去对小城镇关键性生活价值追求的体验。

(4)自然山水的价值被忽略,城镇周围任意开山取石、自然河道任意裁弯取直,河流水面堤岸随意固化,一些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山体、湿地被夷平或者填平,联接城乡之间的一些天然绿色通道被人为开发不当而破坏,失去了作为永久生物栖息地和城市中残遗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和价值。

(5)本地生物被遗忘,当地乡村和自然山水中的动物种类数量减少。动物活动形成的流动的和活的景观的丧失,其直接原因是可以作为生物生活和迁飞的栖息地如大树、林带、野地和水体(池塘、溪流)和这些动物赖以生存的本地植被被破坏,以及在小城镇建设中大量使用外来观赏植物、人工草坪等,这些外来的植物种群缺乏与当地动物之间的生物关系,而人为的管理活动如除草、施肥、剪草、喷药等都在破坏当地动物的生存条件。

4 小城镇园林绿化对策

4.1 加大投入力度,转变绿化思路

要加强植物配置设计审批,合理界定植物数量,丰富植物物种,坚持适地适树,多品种搭配。城市绿化要转变曾经一度“以草坪为主、乔灌花为辅”的模式,走“乔木为主、灌木花草为辅”的路子。既可充分发挥绿化的生态效益,改善城市小气候,为人们提供大量可进入的休闲空间,又可节省大批的管护费用。

4.2 合理设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小城镇绿化设计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城镇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小城镇具有不同于大、中城市的一些特点,规模小,居民居住分散,可供开辟为大型公共绿地的地段有限。因此小城镇园林景观用地布局宜均匀分布,突出重点。同时原则上还应根据不同区域范围内的人口密度来配置相应数量、面积的公共绿地。在城镇居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带,可考虑公园绿地,以满足全体居民需要。但公共绿地的性质、位置、面积大小等应根据城镇发展规划,综合考虑,以避免给将来城镇发展规划的完善改造工作造成困难。

4.3 开拓绿化空间,提高绿化水平

为了增加城市的绿量,必须挖掘绿化空间。因此要搞好单位专用绿地和住宅小区绿化建设,向立体绿化方向发展,以创建“园林式单位”、“园林小区”活动为抓手,提高城镇绿化率和绿化水平。

4.4 突出绿化指标,实现自然协调

园林绿化至少要突出绿量、自然化、多样性、乔灌为主等特点。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是衡量城市绿化数量的主要指标。因此大绿量是形成城市绿化特色的第一要素,要编制和完善新区绿化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绿化指标明确规定,对城市公园、街区公园、街头游园定位定量。城市绿化的自然化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管养经费,也符合当前城市绿化的发展趋势。

4.5 合理选择行道树,形成稳定的城市森林群落

行道树主要栽培在人行道绿带、分车线绿岛、市民广场游径、河滨林荫道及城乡公路两侧等,因其栽植立地条件差,受烟尘及有害气体污染重,受行人碰撞损坏大,受建筑物庇荫、水泥路面辐射强,应选择“耐瘠抗逆、防污耐损、虫少病轻、强健长寿、易于整形、疏于管理”的树种。从景观效果角度讲,应该择“春华秋色、冬姿夏荫、干挺枝秀、花艳果美、冠整形优、景观持久”的树种。还要考虑栽植地点和环境,城区道路应多以树冠广袤、绿荫如盖、形态优美的落叶阔叶乔木为主;郊区及一般等级公路,则选择速生长、抗污染、耐瘠薄、易管理等树种;通道及墓道等纪念场所行道树种的选择多以常绿针叶类为主。

4.6 体现地方特色

小城镇由于地理、自然、历史、文化诸因素,使之各具特色。园林景观系统的规划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其固有特色,将风景资源、古迹遗址、古树名木、当地特色植物、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纳入园林景观用地系统规划中,开发潜在的风景资源,弘扬历史文化,保护文物遗迹,丰富园林景观的内容,寓历史文化于园林景观用地规划中,形成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

5 结语

发展中小城市,是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避免人口过度向少数中心城市集中,减轻大城市的人口、就业和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小城镇如何在与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获取市场和人才是小城镇建设成败的关键。小城镇的园林绿化作为小城镇的一面镜子,也折射出这个小城镇的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 李 征.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 鲁 敏,李英杰.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