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信息系统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 会计信息系统 体验式教学 应用
“黑板+粉笔”或者使用课件的传统教学法,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围绕课堂和教材来进行的。这些方法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和自学能力的培养都没起到应有的作用,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改革高职院校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方法,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体验式教学法。在这种方法中学生是中心,他们通过体验来获取相应的经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大的成果。在这种模式下,课堂的中心已不再是老师,他们也是课堂的参与者。而老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境,并预先设计好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独立地完成老师分派的任务,并通过实践得到验证。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和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体验式教学的步骤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体验式教学可围绕下面三个阶段展开:
1.课前教师应做好任务的设计和准备工作。教师根据内容设计好相应的任务,并分派给学生。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分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流程及功能、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及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及审计等。学生在接到具体的任务以后,应依据老师提出的具体要求,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找资料,完成相应的任务。
2.课堂中主要做好学生的成果展示工作。课堂上,各小组应该把自己整理好的资料展示出来,其他学生和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评议。对各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及抽象的、不好理解的内容老师应该详细讲解,对重点内容应多次强调。同时,对学生展示的多元化成果应积极地进行鼓励和赞扬。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加强了学生的团队观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课后应该做好反思与交流工作。课后学生应该进行反思并总结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及时给出相应的书面资料。当然,教师课后也应该思考课堂进程及对教学任务的设计等,并给出总结性的材料。此外,师生之间、成员之间、各小组之间应充分地进行交流,完后形成相应的书面资料。
以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为例。在课前教师需要设计好任务,学生应该了解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相应步骤。根据需要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课题定义小组、系统分析小组、系统设计小组,程序设计小组,软件测试小组等等。具体任务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分配,各小组还应准备好在课堂上回答和讨论的各种问题;当然,作为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是以总负责人的身份进行课堂设计的。课堂上,各小组的同学要根据自己了解的内容,有目的进行讨论。课后,学生应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获取的内容,总结学习成果,形成书面材料。
体验式教学环节的设计
分配好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所占的课时数是该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它们应该各占一半。所以,应精心做好实践环节的设计。对学生而言,是不是应该在上机操作的过程中把会计软件的编写工作考虑进去呢?首先,这部分内容是非常抽象且难以理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觉得很枯燥;其次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很少有人会从事编制程序方面的工作(有专业的编程人员从事);另一方面也不现实,因为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所具有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不够,再加上本课程的课时数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学生也不可能掌握怎么样去编程,那么这方面的实践就没有必要进行了。因此,应本着将学生培养成为系统的审计者、使用者及管理维护者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
一、计划环节
1.设计好教学时间。由于会计信息系统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要合理地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时间,把两者很好地衔接起来。当然,不能把实践课时安排得过多,从而挤占了理论课时,两者的比例应该为1:1。
2.设计好教学的活动背景。在进行会计软件操作实验的时候,常常要对一个企业某月发生的业务数据进行虚构,然后在操作过程中应该完成:系统的初始化设置(设置会计科目、设置凭证类型、录入期初余额、设置辅助核算项目等);对日常业务进行处理(审核凭证、处理凭证、记账、往来及工资的核算等);月末处理(业务及费用发票处理、调整分录、对账、结账等);编制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现在,会计软件的学习变得越来越容易,操作也越来越简便,界面也越来越友好。同时,还有一些软件公司专门开发出了针对高校教学使用的会计软件,所以对学生而言,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使用说明书及老师的指导就可以很快掌握相关会计软件的操作。
3.制订好规则。体验式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希望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发现相应的职业技巧,所以制订规则就显得十分关键。因此,在应用体验式教学之前,教师就应该考虑制订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演练规则。
二、实践环节
1.角色分配。ERP沙盘模拟实践是通过设置企业的总裁、财务总监、市场总监等角色来实现一种体验式的管理教学方式。各个角色既要考虑本岗位的决策问题,又要相互协调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尽力。当然,学生通过相应的角色扮演,可以深入了解各个业务流程的运作,加强了全局观,形成了完整、全面的信息系统的概念。具体在实践时,老师或班干部应该依据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分组,分组时各小组的实力应该均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立不同的虚拟公司,并建立相应的管理队伍,在后面的实践过程中将相应的会计工作分给不同的组员,每个组员都应该有自己的岗位,担负起各自的职责。同时,在实践中对每个同学的工作岗位都应进行轮换,这样对企业里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流程,每个同学都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在会计软件的实践教学中可以让不同的组员去建账、初始设置、处理凭证、处理账簿、处理报表、维护系统等,并以不同的身份(财务总监、结算会计、成本会计、出纳等)完成一个相应账套资料的处理。这样就有了职场的气氛,可以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学习效果。
2.现场指导。分阶段进行总结,把握好进度,用心观察教学效果,这是老师在体验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学生实践期间,对于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要注意提醒学生怎么解决,怎么协调。比如,在使用会计软件时突然出现了断电现象该如何处理?电脑系统在运行中出现了问题又如何处理?在使用有关软件时怎样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真实性等。
三、反思环节
学生进行反思的目的就是要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同时,教学完成后,要对各个小组的成绩进行总评。例如,在会计软件的操作中,往往选取的是典型的经济业务和一两个会计软件来进行实践,所以“遇到的,操作过的就会,反之就不会”的现象就会出现。此时,老师应该指导学生把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会计学原理结合起来,对会计软件的操作步骤进行分析、总结。实践完成后,还可以要求学生对会计软件的相关操作方法进行讨论、总结,并给出相应的书面资料,这样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有着显著的作用。
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体验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时,应该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师自身组织能力的提高: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应具有相关的职业经验或优于学生进行内容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是分成多个小组进行的,所以要及时指出各小组操作上的不恰当之处并进行纠正,这就对教师的判断能力和组织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
2.要协调好本课程相关的内容及有效分配课时的问题。由于要求教学环境具有职场气氛,因此,购买什么样的教学软件?如何建设实训场地?相应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素质等等,都应该是着重考虑的。只要实训场所充满职业氛围,配备的教师是双师型的基本就可以了。
3.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应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手段进行不断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成就学生的观念,让他们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在实践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靠一两个人来完成工作,必须保证小组的各个成员都能够参与进来,对于报告的人选应临时指定,这样可以保证成员的参与程度。在学生上机练习时,为了避免学生不用心,玩游戏或者上网,可以通过特定的措施来控制学生上网或对电脑中安装的软件进行控制等。此外,对考核的方式和方法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改变,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测试并给出分数,让学生对实践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从体验式教学来看,教师由以前的讲解者变成了现在的组织者、评价者,对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其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从实践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各个岗位的职责和具体的业务处理流程,强化了ERP沙盘模拟,提高了学生相应的操作技能,加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学生能够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并有意识地转化知识,使自身的知识水平及思维能力有了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孟庆男.基于体验学习的课堂文化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8,(6).
[2]黄莉萍.体验式教学法在《ERP综合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24(5).
[3]何忠伟等.体验式教学与经管类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35) .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手工账务处理; 同步; 中职; 专业业务技能; 实训
1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必要性
计算机应用已经在各行业普及,要求财会专业学生要与时俱进,在熟悉传统手工账务处理的同时必须掌握会计电算化账务处理方法。要实现上面的要求,就有必要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学中,将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
(1)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会计工作也从传统的手工方式步入了电子化、信息化时代。会计电算化的内涵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是会计发展的方向,是会计工作者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 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掌握了会计知识,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不等于掌握了电算化账务处理。所以,会计工作人员有必要从两种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去全面掌握。
(3) 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在最后会计综合实训课教学中,较多进行手工化账务处理的教学,不大重视同时进行电算化综合实训,电算化只是作为一门学科另行教学,而没有真正纳入到最后的综合实训课中。因此,就会使学生在对这两种方法产生认知上的偏见,认为只要熟通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学了电算化知识,就能两手都会。或认为,普及电算化了,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已无必要。可见,在综合实训教学时没有对手工和电算化同时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掌握和运用这两种知识与技能都有很大的影响,对学生今后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看,中职学校财会专业学生在进行会计综合实训教学时,有必要对两种账务处理同样给予足够的重视:① 处理的对象是相同的; ② 处理的内容都主要围绕账、证、表三大内容进行;③ 处理流程基本类似:建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所不同的是手工账下会计信息系统主要是记账、算账、报账为主的管理,电算化下会计信息系统由过去单一的管理发展成为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管理。因此,应将两种账务处理实训同步进行,分析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及利弊,让学生了解它们是相通的。在相互结合、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升华。
通过实际的对比操作,不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技能,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手工化账务处理并没有过时,它对实现电算化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电算化的强大优势,体会到实现电算化对工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会计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做到两手都懂,做好两手准备,为日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基础。
2传统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的实施
要实现两种账务处理同步实训综合教学,首先,要做好相关的组织、计划工作,包括实训场所、实训设备、实训教材、实训财务软件、专业指导教师等。实训教材资料最好由教研室根据会计综合实训教程的要求组织确定。其次,做好实训前的动员,让学生了解实训的目的、意义,实训的总体安排、要求、措施,明确责任、任务、进度等情况,使学生感到仿佛处在真正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在具体教学中,要随时注意两种账务处理的相互比较,使学生能清楚地理解掌握两种账务处理的共性和区别,归纳、总结、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
通过同步实训对比,使学生明白会计电算化是传统手工化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并没有改变传统手工会计核算的原理和基本程序,即会计核算仍然要经历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一基本过程,其核算结果应是完全一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 运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以算盘或计算器为运算工具,以笔墨为书写工具,通过纯手工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慢、准确率、效率低。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和财务软件为媒介,通过人、机对话实现会计核算,运算和记录的速度、准确度高。
(2) 数据处理过程不同。手工会计的技术方法虽然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但其基本方法、原理和操作步骤都没有本质改变。而会计电算化由于采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算速度快,整个核算(运算)过程形成了一体化,是在传统手工会计基础上实现的一次技术飞跃。
(3) 信息存放方式不同。手工会计是将会计信息数据以凭证、账簿、报表等纸质为载体进行书面记录并保存,占用空间大,需要重复抄录,容易出错。在会计电算化中,除原始凭证以纸质文件保存外,其他均是以磁盘、磁带等磁性介质作为存放会计信息数据的载体,占用空间小,查找方便,而且,数据只需录入一次,杜绝了重复抄录产生的错误,提高了工作效率。
(4) 信息组织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应用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各种账簿,即通过先将原始凭证的数据填入到记账凭证,再将记账凭证的数据逐笔登记到账簿的方式完成。而会计电算化的信息组织方式是利用计算机的内在功能和应用软件,将会计信息序时存放在凭证库中,最终完成信息的组织过程。
(5) 数据处理起点不同。手工会计条件下,数据处理的起点是原始凭证;而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是以记账凭证作为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的起点。
(6) 账务处理核算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环境中,账务处理由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按照不同的科目,在凭证、账簿和报表中记录、核算。而会计电算化环境中,账务处理转变为数据处理,将手工处理过程简化为将有关数据从“凭证临时文件”转移到“流水账文件”中存放。
(7) 查询方式不同。手工会计的查询方式通过手工完成,查询速度慢,查询结果单一,特别是扩展和延伸的分析查询几乎难以实现。而会计电算化则不同,查询过程简单明了,查询速度快,查询量大,而且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综合运算查出用户所需的各种指标数据结果。
3小结
将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同步进行综合实训教学,比只进行传统手工账务实训教学会遇到更大的困难,需要安排较多的教学时间,但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是可以实现的。运用这种方法,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耀武. 会计电算化[m]. 修订版.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一、教学方面
在20xx年,我先后承担了07级xx专业《xxx》和06级xx、xx管理及06级与05级xx《xxx》的教学工作。为了能上好这两门课程,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1、认真备课。《中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学生核心课程,针对学生才学习完“基会”就直接过渡到“中财”且会计准则新修订的实际情况,我在课程准备时力求做到深入浅出;同时,在教学安排中,尽量把准则中新的内容传递给学生。对于《财务分析与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为了给学生财务软件的使用一个直观的展示和系统的认识,我参考多所高校相关精品课程教案,自己编制了实训教程并在课件制作上将软件演示的屏幕截图融于课件中,让课件不仅有理论知识介绍还有案例演示,我希望“信息系统”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使用软件,更要让他们以后在实际工作中能设计出符合企业财务环境和管理要求的信息系统。为了能上好每一堂课,我在背课上下了不少功夫,力争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及时调整和补充课件,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考虑到上课班级人数众多,每次课下课后,我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同学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动态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同学的学习进度。介于《财务分析与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理论比较枯燥的特点,课堂上注意精讲精练,让学生尽量多动手操作;为此,我将每次三节课的上机操作延长了一节;力争做到每上一次机,学生对用友财务软件的认识就更进一步。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找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4、认真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为了做到习题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我收集各种辅助资料,在“财务会计”的每章课程学习完后编写分章节的习题并配以详细的答案解析,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在“会计信息系统”的上机课中,我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演示。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为了能让学生课后也能练习财务软件的使用,我不仅帮助学生找软件安装光盘,还多次到学生寝室指导学生安装。
二、工作方面
我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此外,对于系上安排下来的其他工作,本人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我还承担了06级的独立操作实验指导任务,在20xx年暑期带领06级会计专业的学生分2批次完成了独立操作实验。另外,在这一学期中,我根据系上的安排担任08级会计专业3、4班新生的班主任,为了让他们对会计专业有更好的认识,我还制作了详细地专业介绍课件。在新学期中,我将一如既往的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完成自己的各项教学任务。
三、业务进修方面
为了能上好《财务分析与会计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我在教学之余,还挤时间自学计算机数据库语言方面的知识,让自己能及时解决学生在软件使用中所遇到的数据库方面的问题。在暑假期间,我还积极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新教师培训,在培训中提升自己。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针对自己语速较快的特点,尽量控制语速;此外,在课程安排与设计上,力求让自己的教学风格更为简洁明快。
关键词:ERP;会计电算化;企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ERP随之也逐渐普及。因此,在ERP环境下,高校对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也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改革,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而且为社会培养更加贴近实用的专业化会计人员。
一、会计电算化教育受ERP的影响
随着当代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的发展速度也有明显的提速,随着信息化的逐步展开,带动了我国企业对ERP的运用的到来。ERP的应用为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教学方面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具体变化如下:一是随着ERP软件在具体业务中的运用,提高了会计业务和其他业务间的集成度。ERP软件是在企业管理理论与信息技术不断结合的背景下产生的[1]。它将会计的各项职能,通过软件模块加以集成,另外,将会计业务和企业的其他业务进行集成,突破了原有各部门间的局限性;而且随着ERP的应用越来越频繁,企业会计的工作内容也变得越来越繁杂,在高校的会计教学中应该更加注意对会计人员在能力方面的培养,尽量使即将步入社会的会计人员能够具有使用会计工具、可以有效地获取、提炼、分析有用会计信息的能力,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同样也能够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
二、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在ERP环境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电算化的教育目标不够清晰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会计核算操作以及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财务软件的操作上了,这个目标的产生于会计电算化早期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分不开的。当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了必要的组合发展,传统的会计软件已经不再是仅仅具有单一的核算功能的软件,而是逐渐向着复杂化的管理型、决策支持型的网络化会计软件方向发展。因此,在ERP环境下高校应该重新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进行重新设定。
2.实践形式不够丰富
当前,高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在实践环节上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而进行的设计。按照企业要求全面的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分模块的在教学中展开。将工作任务要求和工作过程有效地结合,分模块的讲解学习,企业经营活动在教学中的重现,可以增加学生对实际工作的理解运用[2]。在ERP环境下,如果教学形式还仅仅是单一的实践,就无法让ERP系统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被全面的理解。因此在ERP框架下,要不断地丰富实践形式才能够使教学得到满足。
3.师资队伍的建设还不够完善
ERP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覆盖面较广的科学,其将会计学与信息技术等进行综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较高。目前高校中从事电算化教学的教师大多缺乏会计的实践经验,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部分老师在计算机方面的只是还很欠缺,因此加强高校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必要而突出了。
三、会计电算化教学在ERP环境下的改革
1.在ERP环境下,树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目标和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会计人才在信息化方面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育的目标和理念也应该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并培养出具有竞争力且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电算化人员。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标新立异,从ERP系统的全局出发,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结构及会计主流信息系统软件的教学及培训,使同学们理解并全面的掌握现代经营理念。
2.充实电算化教学的实践内容
企业ERP系统是由会计信息系统等业务模块共同构成的,仅仅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还是不够的。有必要将学生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企业的业务流程相结合,综合运用、融会贯通,建立多层次、跨专业的实训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适应企业和社会对会计人才不断更新的要求。当ERP纳入电算化教学中后,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数据处理,而是向依照企业的具体业务流程,将教学中的专业会计知识和其他只是进行融会贯通,实现多层次、跨专业的实训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适应企业及社会发展对会计电算化的要求[3]。在ERP归并到会计电算化实验后,企业的财务系统不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而是做为企业资源管理中的一个子系统存在。将企业的供、产、销系统进行有机的结合。在教学中,学生可以对不同的企业角色进行扮演,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一步了解,进而对会计工作及财务管理等方面应用获得一定的了解。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并确保教师在综合业务方面的素质得到提高,具体方法为:
(1)外聘专业人员
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从企业及软件公司聘请一些专业人员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中进行参观学习,特别是去会计事务所对记账业务的学习。
(2)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
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的会计岗位进行调研、考察及学习,只有当教师具有更加丰富的“实战”经验,在教学中才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的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应该及时发现并解决ERP教学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对ERP环境下的电算化教学的方针政策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及变革。以便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田红英.关于高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0(18):l0-l1.
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云会计等概念或名称的出现适应了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已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在管理学科下,目前设置有会计学(会计信息化)、审计学(审计电算化)等专业。与此同时,在大连交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院校明确设有软件工程(会计学方向),该专业方向在质疑声中走过多年,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道路上创新出了一种新的模式。
二、“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及隐含的问题
“软件工程+会计学”在实际教学中可趋向于两个方向的培养,即具有软件背景的会计学方向和具有会计学背景的软件工程方向,无论学生选择哪个方向,其人才培养都具备一些特点和不足。
(一)专业的新颖性
相比授予管理学位的会计学(会计信息化)专业而言,软件工程(会计学)是在工科背景下探寻出的一种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创新模式,是将软件工程技术赋予会计行业背景,使其具有了专业生命力,符合时代的要求。可以说,软件工程+背景方向培养模式的新颖性决定了该专业在目前环境下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在目前环境下还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主要表现为高考报考时的“无目的填报”和就业、考研时“尴尬专业定位”。目前,软件工程(会计学)主要是授予工学学位,被认为是计算机类专业,因此报考公务员、银行、事业单位时不能填报会计岗位。但是,我们要坚信背景方向的复合培养模式具有时代先进性,适应了当前和未来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将迎来更大的机遇。
(二)学科复合性和交叉性
软件工程(会计学)横跨工科和管理学科,是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学知识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融合了软件工程、计算机程序语言、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法律、经济等多学科知识。早在2009年,财政部就提出了要打造一支熟悉国际规则、掌握企业管理、信息技术和会计业务的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的要求,而软件工程(会计学)的复合性完全符合了这个要求。
但目前在实践教学中,软件工程和会计学复合性及交叉性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主要表现为:(1)受学分限制,复合型课程数目和学时数有限,难以深入学习;(2)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学课程往往是完全独立的体系,日常教学中易呈现“两张皮、无交叉”;(3)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教师队伍薄弱;(4)目前大多数学生只是单纯地学完计算机和会计类课程,没有主动将两者有效进行结合的意识;(5)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高端有效需求还比较弱,大多数只是停留在会计软件的应用操作上。
(三)专业课程的难度性
1.课程设置的难度性。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包括计算机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交叉类课程,其设置难度系数较高,主要表现为:(1)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分相对于其他专业较多,具体表现为课程多且很多都是高学分的课程;(2)目前在高校没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3)课程设置偏重于计算机类还是会计类没有准确的定位,各分一半显然效果不佳,但过分偏重一方,另一方则会较弱,以致无专业深度;(4)软件工程专业偏重于实践应用环节,往往大四一年是在外实习,从而使在校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课程设置难度大大提升,很多课程更处于很难取舍的状态。
2.课程学习的难度性。从学生的角度看,学好跨学科专业难度较大,特别是这种横跨工学和管理学两个大学科门类的专业,这是因为:(1)学习该专业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为文科生,学习离散数学、C语言、Java语言等相关计算机课程难度较大,有的无兴趣,勉强通过考试而已;(2)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课程较多,很多是高学分,这也无疑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一个学期内要吸收和消化平均十几门课程知识,难度较大。
3.学习思维的跨度性。计算机相关课程知识多属于显性知识,且结构化特征显著,而会计管理类知识多属于隐性知识,很多是需要经验的体会,两者之间的差异显著,势必会造成初学者无法适度地转化学科意识,从而增加学习的难度。
(四)课程学习的基础性
大学四年的课程中涉及计算机类和会计类的核心课程,课程量大,学分高,难度较大,但是并不是“难不可攀”。因为开设的是专业核心课和基础课,对基础知识的考核要求较高,考核难度性较大和专业深度较高的学科知识占较少比例,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完全可以顺利通过考核和很好地掌握基础性知识。而且,未来的工作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正是建立在这些基础课程之上,更深度的知识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和摸索。
(五)课程学习易出现“尴尬现象”
软件工程(会计学)目标是培养出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人才,最佳效果是培养出“强计算机、强会计”的人才,但没有学科思维跨度和因兴趣偏向,易造成“强会计、弱计算机”和“强计算机、弱会计”,最差效果是“弱会计、弱计算机”。因此,在学习中切忌只关注某一个方面,或眼高手低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在课余时间自我充电,注重专业的深度,防止这种“尴尬现象”的产生。
(六)就业前景乐观
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面向现在和未来的国际软件市场、财会管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管理、高级会计人才。学生毕业后可以在IT行业从事软件系统分析、开发和维护等软件项目管理工作,也可在证券公司、银行、保险等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领域从事软件开发、运用及会计、财务管理等工作。
(七)专业继续深造可扩展性强
软件工程(会计学)作为复合型专业,其毕业生在进行继续深造时可选择的专业面较大,包括:(1)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会计学和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其中最适合的研究方向为会计学下的会计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2)管理学科与工程学科下的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3)会计专业硕士(MPACC);(4)软件工程专业下的企业信息化方向(学术和专硕皆可);(5)其他相关专业,如金融学等。
(八)应用性强
软件工程(会计学)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通过交叉性课程进行理论上的 融合是远远不够的,要想真正地培养出既懂会计又懂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需要在软件的开发和设计实践中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三、优化“软件工程+会计学”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提升专业认知
随着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推进,软件工程与行业背景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因此,政府、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都应逐步达成共识:无论是从哪个学科复合而来的会计信息化毕业生,都应该可以和传统学科专业一样,在毕业时享受同等待遇的同时可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作为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应充分认识到专业的特殊性和复合性,应“韬光养晦、居安思危”,坚信一个理念,即复合型专业的明天是光明美好的,而走往美好明天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断推进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和深入。
(二)校企合作创建应用型特色班
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将有大部分学生从事会计软件相关工作,因此学校有必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将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商务软件企业引进学校,走向课堂,实现“校内培训、校外实习、推荐就业”全方位的互利合作模式。还可以仿照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与大型软件工程共建会计信息化特色班,在每个学期1-2门课程由软件公司的工程师进行授课,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接轨,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的会计信息化工程师。
(三)推进双学位式培养模式
鉴于本科四年制的限制,学校可采用双学位的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竞争力,对于那些有精力和能力的学生而言,可以开设会计学、财务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二学位,着重开设非会计核心类的其他相关课程,本着不重复设置课程的原则,在学生修得一定学时,获得相应学分的前提下授予管理学第二学位。毕业工作时,工学和管理学双学位证书势必会缓解软件工程(会计学)类似专业的尴尬局面。
(四)适时转换学科的思维模式
作为软件工程(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中,应学会在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中进行思维的灵活转变,对计算机学科中的结构化知识加强记忆并总结出规律,对管理学科中的非结构化知识应加强理解并与实践案例相结合。
(五)注重交叉性课程的学习
在学习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学课程时,应防止“两张皮”和单一地偏向某一个方面的学习,应注重交叉性课程的学习,将计算机的思想与会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相融合。而且,在进行交叉性课程学习时,应淡化知识的简单叠加,强化知识的整合和交叉,应突出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管理知识的特色,应重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并通过案例分析等实践环节强化知识的整合。
(六)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虽然软件工程(会计学)的课程较多且难度较大,但是学科基础知识足以撑起学科的框架和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不应“眼高手低”,更不应该“妄自菲薄”,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而失去专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