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

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民营企业 管理 信任机制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民营企业近些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以单指个体、私营经济的狭义民营经济来看,2006年,全国共有2576万家个体工商户,户均资金近2.53万元;年底时登记注册的全国私营企业达到494.7万户,比上年增长15%,注册资金总额为7.5万亿元,增长22%。

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机制有许多长处,比如许多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在决策上大都采用中央集权式,凝聚力强,管理成本低。但以家族企业为代表的民营企业往往也难以获取企业进一步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容易出现产权封闭且边界混沌、权力集中化、任人惟亲、人才结构低层化、优秀人才流失等问题,这些缺陷会阻碍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些阻碍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缺陷中,一个很关键但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管理瓶颈就是信任机制的缺失。

比如在陕西省渭南市的许多民营企业,往往会存在员工士气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忠诚度不高,同时老板整天忙于企业大小事务的决策,非常忙碌、辛苦,但决策效果却不一定特别好的情况。员工对老板的决策不是特别赞赏,却又不愿意提出自己的看法;老板看到员工只是机械式地履行职责,没有创造性和积极性,但却并不鼓励员工有自己的想法,也不信任员工能做出比自己更高明的决策。于是员工和老板互不赞赏,老板抱怨员工工作不努力、不勤奋,员工抱怨工作待遇差、管理机制不合理、缺乏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条件。老板觉得员工工作能力差,不勤奋努力,给企业创造不出足够多的利润,所以难以改善员工的待遇状况,而员工则认为老板刚愎自用,制定的企业目标和管理制度不合适,体现不出公正合理,工作积极性不能被激发起来。这样的企业,就很容易出现销售量下降、人才流失、损耗增多、成本加大、人际摩擦增多、执行力下降、企业目标难以实现等问题。表面看起来可以归结为企业外部环境不利、缺少人才、薪酬水平太低、绩效考核体制不合理或者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实际上这些全都与企业信任机制的缺失有关。

二、信任机制体现、实现着管理的多个职能

大多数管理学的学者都认为管理是与多个人的活动相关的,管理是许多人共同完成组织目标的活动。例如,玛丽・帕克・福莱特认为,管理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斯蒂芬・P・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认为,管理这一术语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地完成活动的过程;孔茨和韦里克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们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的目标。有的学者认为管理与对资源的利用有关,如帕梅拉・S・路易斯等认为,管理应定义为切实有效地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6。而人力资源又是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所以,通过管理活动来实现企业的目标,是需要多个人的共同努力的。多个人共同活动,就牵扯到授权、执行、沟通的问题。授权、执行、沟通与信任机制有关,同时又是管理职能的体现。管理受到广泛公认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16。信任机制是否健全、合理、明确、有效,会对企业的授权情况、决策机制、执行力、沟通效果、企业凝聚力等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

三、信任机制与企业文化有关

信任通常被理解为个人之间对于相互合作所持有的信心,信心的来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社会信用和道德规范,其二是在具体交易中建立于个人特征之上的信心。每个人会按照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而进行信任度分类,并在长期关系或交易中动态地记录和进行信任管理。信任机制不但是制度,而且会形成企业文化。老板对管理者是否信任,管理者对基层员工是否信任,员工们是否相互信任,老板、管理者、基层员工是否认为相互的信任很重要,这些都会在企业中形成长期、稳定的氛围和行为习惯、价值判断,从而影响到员工绩效的发挥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四、建立信任机制的关键是能确认企业所有者和员工双方的根本利益一致

从对渭南市一些民营企业实例的考查来看,企业信任机制缺失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第一,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由于产权制度或者报酬机制方面的原因,员工的工作绩效、报酬与企业所有人的联系不是特别紧密,双方的根本利益可能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存在某种程度的有限的契合。第二,相关的制约、监督机制不健全。相关的制度不全面,体制不完善,使老板觉得不能完全监控到员工的所有行为,而且员工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事情后,企业也难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害、弥补损失,老板就会感到不能对员工完全放心。第三,企业文化没有员工忠诚、老板信任的氛围。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企业外部或者本企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些老板信任过度、员工不忠诚的事件,就会进一步强化老板不信任员工的意识,渐渐形成老板不信任员工、员工不期望老板信任自己的群体意识、企业文化,并不断恶性循环,双方的信任度不断降低。

所以,如果要建立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员工之间的信任机制,发挥团队合作的力量,提高组织绩效,就需要建立从经济利益上使老板和员工密切联系的机制,比如在产权制度、激励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使员工绩效与企业利益的联系更加紧密;塑造员工忠诚、老板信任的企业文化,提倡、鼓励相互信任和团队合作精神;健全人员考察、识别、测试的机制,建立更加全面的绩效考核和监督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连锁经营的发展,我国连锁企业发展迅猛,各大高职院校也开设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但仍然不能满足连锁企业的人才需求,本文从连锁企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寻求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企业人才需求连锁经营培养模式

在“2012中国连锁行业人力资源管理高峰论坛”会上,克丽丝汀迪奥商业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马震娅女士指出:“人才的发展无法跟上业务发展的速度。”这一现实存在的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的显露出来。

一、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状况

(一)2012-2013年连锁企业人才需求增幅情况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12中国连锁经营年鉴》中“连锁行业人才需求现状报告”对53家连锁经营企业做调查统计,2012年连锁企业对高职或大专学历职员的需求为253人,到2013年需求为320人,增幅达到了26.5%,这一统计数据充分表明了连锁企业人才需求的增长速度非常迅猛,预计到2014年增幅将达到30%以上。

(二)高职大专学历职员在连锁企业岗位统计

从高职或大专学历职员在连锁企业从事的岗位统计来看,70%的企业在提供给高职大专职员的岗位中都选择了门店主管或见习主管,选择门店基层员工的门店为55%,可以看出,连锁企业对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高职生或大专生还是非常重视的,希望他们能够胜任管理类的工作。

(三)连锁企业对高职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

从连锁企业对高职或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来看,希望其具备环境适应能力、外语及计算机能力、压力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业务能力这八种主要素质能力要求,其中对职业道德与忠诚度、业务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尤其重视。如图1

图1:高职大专人才素质要求

(数据来源:《2012中国连锁经营年鉴》)

二、 连锁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连锁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

《2008中国连锁企业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显示,连锁企业在人力资源中遇到最棘手的三个问题依次是:缺乏管理人员、个人绩效考核难、人员流动大。

调查93家连锁企业显示,中层管理岗位平均离职率为5.4%,最高的企业达到30%,离职主要岗位为店长;基层岗位离职率为18.65%,最高企业达到200%。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留住人才的方式,没有良好的福利待遇、缺乏领导细致关怀和良好的员工关系等成为员工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

其次,企业对个人绩效考核中,销售量和毛利额是主要考虑的因素,而净利润、基础管理指标、人员流失率、顾客满意度、团结合作精神、营运标准执行情况、周转天数、损耗、服务等考核因素很少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不完善也是连锁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第三,缺乏管理人员已是连锁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2009 中国连锁企业绩效管理与能力建设调查报告》指出:“企业人力资源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总部/门店优秀管理人员。”这一问题随着连锁企业的迅猛发展已越来越突出,也成为高职院校开设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即连锁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努力,全国很多高职院校针对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还需进一步深入,不应停留在校园招聘、企业讲座、企业参与课程设置等合作领域,还应有更大的校企合作项目,应把企业和学校融为一体,学校和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平台,切实建立工学交替,做中学、学中做,校企连锁的培养模式,把学校搬进企业,把企业搬进课堂。

其次,根据上文提到的连锁企业对高职大专职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学校不仅要教授学生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业务技能,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包括压力承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与忠诚度、环境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因此,课程设置的改革需要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第三,师资建设和专业建设有待提高。上文提到校企合作要能真正做到工学交替,学中做、做中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范畴不能局限于“双师型”的建设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要求教师队伍有丰富的相关实践经验,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实际操作能力是更好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实践出真知,这就要求把实训、实践类课程搬到企业,同时加强校内企业的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案设计

综上所述,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切实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为导向进行方案设计。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结合企业对员工能力素质要求、岗位能力要求和创新能力要求,除了基础知识课程的设置以外,还应增设相关提升素质能力和业务技能的课程,如开设抗压教育的心理学课程、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演讲与口才相关课程、下企业实训课程等。通过增设相关素质教育的课程,使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同时满足连锁企业的用人需求。因此,从连锁经营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兼顾连锁区域性特色来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有职业岗位能力、基本人文素质、创新适应能力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基本人文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自然科学素质、心理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包括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实践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创新适应能力则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生存和人际交往能力。[1]

其次,在校企合作领域,确定以职业素质贯穿人才培养过程始终,贯彻“教、学、做”一体化的办学思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断推动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朝着更为深广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校企合作应贯穿于教育教学始终,结合行业、企业,从课程设置、素质教育内容、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融入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合作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学生积极性,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校企合作方式一: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 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连锁经营管理人才。[2]校企合作方式二:相关实训课程可设置在企业中完成,如常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学生的连锁经营管理实训课程与昆山万达奴服装连锁企业合作,学生在门店中做中学、学中做,由实训教师、企业校外导师进行辅导,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引言

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化,企业经营管理面临这很多新问题和挑战。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实现自身发展,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成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创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导性和适应性较强等特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需要不断地进行观念创新、制度和组织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环保观念创新等,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式和需要。

一、创新的概念和分类

创新亦称革新,是指事物和认识向前发展变化的的过程,是我们对事物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和深化。创新作为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一书中,创新(Innovation)被定义为在生产体系中的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熊彼特将其分为五个部分:新产品的引入、新生产方法的引入、新市场的开辟、新原材料的获得、新组织形式的产生。可以看出,熊彼特在讨论这个概念的时候没有对其内涵进行精确定义,而是很宽泛地在使用这个概念,但是,创新这个概念基本上涉及广义的技术创新和狭义的组织创新两部分。

由于这种概念的定义比较宽泛,在使用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一些误解。比如有时候会把创意误认为是创新,有时候也会出现偏重组织制度改革,忽视技术创新这种偏见,还会出现偏重技术,忽视技术人才的错误认识。这些问题都是没能全面把握创新概念造成的,也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认识误区,这是我们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工作中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创新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类型。创新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比较宽泛的概念,据此可以推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创新应该包括:意识和文化、产品和服务、制度和组织、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其中意识和文化的创新是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指导思想。组织和管理等创新是整个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基础和重点,是研究创新方法的重要部分。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了应对知识时代对技术发展和知识爆炸提出的挑战,应该从产品研制、市场开发、经营管理、制度规章建设、人事培训等方面来提高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内容

从狭义上理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在现代管理理论和创新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适应、对资源的配置和整合、对生产要素和生产过程的组合,来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目标的活动。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一般包括渐进式和突发式两种类型,前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过程,需要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对创新因素进行有意识地累积,后者是一个突发式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是外部条件的刺激导致内部结构突变,进而产生创新动力,并在此推动下实现创新。

目前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经常出现的技术和组织管理两个方面。前者包括成产作业管理、质量品质管理、机器设备改进升级等方面,后者主要包括科学的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理念创新、企业经营战略和理念创新、组织架构和人事制度管理创新、管理沟通和管理架构创新等方面。

在新形势下,我国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活动不仅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体竞争力,还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经验。

三、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可以从表面上理解为产品是否适销对路,能够给企业带来较高回报,并使企业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这些目标构成了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同样,企业经营管理创新对这些目标的实现也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能保证企业有正确的经营方向,进而采取正确的经营方式和措施来开展经营活动,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如果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向跟市场需求和消费导向不一致,跟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脱节,那么无论企业多么努力都不可能实现经营目标。因此,科学合理的经营方式能保证企业经营的正确方向,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指导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方式能够统一经营管理思想,协调企业发展同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步伐,使企业经营和宏微观经济形式相协调,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企业短期发展目标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因此,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能够使企业内部各个部分和生产的各个环节相互协调,产生协同效应,发挥规模效益,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运营效益。

再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方式,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力保障。

因此,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将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我们要在现有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方法,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思维,实现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

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有的丰富内涵,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方法可以从多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实力,提升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措施水平,从而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

首先,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观念,提高创新意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模式,只有改变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所以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观和创新的观念来指导管理,实现以创新应万变,通过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应对市场变化,在不断的发展创新中适应复杂多变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

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是企业面对的主题,也是企业经营管理面对的主要问题,企业要想在竞争激励的市场中生存发展下去,除了能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还要练就一身硬功夫,只有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了,才能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只有在创新意识的指导下,才能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其次,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制度,构建鼓励创新的组织结构。制度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只有制度允许创新、支持创新、鼓励创新,那么这样的制度才能促进经营管理创新的实现。在鼓励创新的制度下,势必出现相互学习的支撑体系,体系内部的员工之间也会形成相互的竞争机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竞争来实现制度所要求的创新。由此,通过制度鼓励和员工参与,实现制度和创新的良性循环,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为组织内部提供学习竞争的外部动力,推动组织内部的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推动组织的自我成长发展。这种富有创新竞争意识和创新经验的组织,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也会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肯定会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提供重要的支撑。

第三,创新管理机制,对企业发展战略、内部管理沟通机制、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创新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创新要求企业重视发展战略的创新,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要格外重视全球发展战略创新,在重视全球资源开发和配置的基础上,对资本、技术等资源要素进行创新配置,基于国际分工体系进行战略调配。同时,重视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利用新兴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国际销售体系,适应信息时代对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提出的新要求。

在内部管理机制上面的创新,要集中在沟通协调和人事管理方面。在部门分工日益精准的今天,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于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人员的管理效率。所以,在部门沟通之间要注重效率和精度,尽量简化沟通环节。在人事管理方面,要尽量使用民主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既重视员工的参与性积极性,又关心员工的个人需求和价值追求,正确做到员工追求和企业经营目标保持一致,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要通过合理的竞争实现知人善任,让有能力的创新人才得到展现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第四,创新环保理念,推行绿色化经营。当今社会的环保需求日益高涨,企业在经营管理的创新工作中,要不断强化绿色环保理念,通过内部的高度重视顺应消费者对绿色环保的需求,从而占领新兴的绿色环保市场。

五、结语

创新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崭新话题,也是一个不变的话题。企业经营管理自身的特点需要创新来支撑,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也需要创新来不断推动和完善,只有在创新的推动下,企业经营管理才能实现与时俱进,才能不断适应发展多变的市场环境,才能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经营管理带来飞跃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亚玲.当代企业的创新管理[J].河南科技,2009(6).

[2]吴焱,刘云彤,焦黎.现代企业管理创新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

[3]杨晓燕,刘诗卉.关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初探与分析[J].企业导报,2010(5).

[4]毛跃军.浅论树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J].经济师,2012(4).

[5]陶炼.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6]赵秀川.论我国现代企业经营理念与创新思维[J].中国商界,2010(4).

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会计管理;企业管理;实效性

一、前言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而言,会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管理的整体效果,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否满足实际需要。从这一点来看,企业应对会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同时积极推行管理会计制度,并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以此来满足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由此可见,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相对复杂,要想提高会计管理工作的整体质量,就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有效解决会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使会计管理的实效性得以全面提高。

二、企业应对会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管理工作是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内容,会计管理实效性的提高,是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重要措施。为此,企业应对会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认真分析会计管理工作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1、 企业只有重视会计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要想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实施,就要对会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企业的现实需要,将会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从当前企业经营管理实际来看,会计管理工作质量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只有认真做好会计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效果。因此,企业应对会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管理层中明确会计管理的作用,推动会计管理工作的全面有效实行。

2、 企业应对会计管理工作内容有正确认识,并积极推动会计管理工作实施

在会计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要想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取得积极效果,企业就要对会计管理工作的内容有正确认识,并根据企业实际制定具体的会计管理工作规范,指导会计管理工作运行,保证会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满足企业实际需要,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持。从这一点来看,企业对会计管理工作应有准确定位,除了要对会计管理工作的内容有正确认识之外,还要根据会计管理工作特点,建立专门的会计管理部门,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3、 企业应把握会计管理工作原则,畅通会计管理工作流程

对于企业而言,会计管理工作不仅仅是重要的财务管理手段,同时也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基于这一认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效性。为此,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应把握会计管理工作原则,积极构建完善的会计管理工作流程,并解决会计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对会计管理工作流程进行重建,保证会计管理工作流程畅通,最终达到提高会计管理工作质量的目的。

三、企业应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

在会计制度设计中要考虑企业经营管理组织体系的设置,并与此保持一致。由于其业务量少,会计核算只能采用集中核算方式。因此要允许一些企业设简单的会计机构,但在职责划分上要注意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如出纳与总账、明细账的分离等。没有能力做会计工作的企业也应由社会中介机构;中小型企业涉及行业面广,会计科目设置上应考虑通用性;针对采用独资和合伙形式的中小型企业所要承担的无限责任,应考虑对会计制度的影响;对于企业财务与个人家庭支出相互占用的情况,应设置往来账户加以核算。适当放宽凭证的认定,以解决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合法凭据的问题。为此,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应重视会计制度的建立,应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企业应重视会计制度的构建

在企业会计管理过程中,会计制度的构建既是企业会计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证企业会计管理有效实施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应重视会计制度的构建,应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和会计管理的现实需要,构建完善的会计制度,使企业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得到全面有效开展,保证会计管理工作质量。

2、 企业应保证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

企业在会计管理工作中构建会计制度时,在充分结合企业实际与需要的同时,还要保证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使会计制度能够成为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有力指导,发挥企业会计制度的支撑作用。因此,在会计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将可操作性作为衡量会计制度是否有效的关键,重点做好会计制度的建立工作。

3、 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应以会计制度为基本依据

会计制度的建立,不但为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保证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实行,提高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应以会计制度为基本依据,做好会计管理制度的建立,提高会计制度的可操作性,保证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达到提升会计管理工作水平的目的。

四、企业积极推行管理会计制度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想保证会计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就要结合企业经营管理实际,积极推行管理会计制度,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改变会计职能

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已经由信息支持向管理决策转移,财务部门被赋予决策权,而且对工作结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应的,财会人员由管理系统中的专业信息支持人员转变为决策者与合作伙伴,新的职责与角色要求财会人员更多的了解企业各个方面,广泛的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经过了解发现,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管理会计的职能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管理会计成为了新形势下传统会计的有力补充,并对传统会计工作形成了有力的支持,既保证了会计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同时也提升了会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因此,推行管理会计制度时,应注重会计职能的改变,保证管理会计制度得到有效实行。

2、 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深入挖潜增效。

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在于管理会计既注重对成本的数量管理,也注重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追踪分析,能够从源头上寻找到产生差异的数额及原因,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

考虑到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在工作职能上的区别,在管理会计制度建立过程中,我们应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做好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在保证企业正常经营的同时,压缩企业的各项成本,使成本管理成为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成本管理的实效性。因此,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是保证管理会计制度取得实效的关键。

3、明确管理会计制度作用,推动管理会计制度的实施

在管理会计制度建立过程中,要想保证管理会计制度取得实效,我们就要明确管理会计制度对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促进作用,并在管理职能上做出具体规定,保证管理会计制度得到有效实行,推动管理会计制度的全面实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现实需要,达到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目的,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取得实效。

五、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应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在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内部控制管理是保证会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考虑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监督,是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效果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应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批准控制

企业的批准控制必须做到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批准权。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授予个层次管理人员相应的批准权限,赋予相应的责任。

企业只有加强批准权限的控制,才能保证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权责分明,使会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同时,批准控制对促进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实现会计管理工作的有效监督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批准控制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的具体措施,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实行意义重大。

2、 会计控制

会计控制是指通过企业内部会计活动对经济业务实施的控制。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会计控制要具备以下内容:恰当的岗位设置,为达到会计控制目的,根据企业特点,会计核算宜采用集中核算的方式,即由会计机构统一办理。

考虑到企业会计管理工作需要,通过采取积极的会计控制手段,能够保证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监控,既满足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因此,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措施,对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促进会计管理工作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3、 实物控制

实物控制是指为保护实物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治舞弊行为而进行的控制,其中包括限制接近、实物保护和实物清查等几个方面内容。

所谓实物控制,主要是指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对实物资产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避免实物资产流失。因此,实行实物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对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效果,满足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具有重要作用。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会计管理工作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提高会计管理的实效性,就要对会计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根据企业的现实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同时积极推行管理会计制度,并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以此来满足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 [ZK#]杨利华关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有效性问题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3年13期

[2] 董喜萍论网络时代下财务管理的有效性[J]经营管理者,2013年26期

[3] 裘培煜关于中小企业会计内控与风险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年06期

[4] 刘桂生,刘景梅关于加强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看法[J]对外经贸财会,2013年08期

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 全面预算管理 要点分析

一、前言

从目前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来看,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效果的必要选择。考虑到企业经营管理面临的困难,只有提高资金利用率,提高资金管控效率,才能保证企业的经营获得预期效果。基于这一优点,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得到了有力的推进,并日益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手段。同时,全面预算管理整合了企业的多个部门和各种资源,将企业中生产、销售、经营、质量等环节串联在一起,形成了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保证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满足实际要求。

二、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

预算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企业预算管理是国外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近年来,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这种管理机制的理论方法和成功经验日益被我国企业所重视。首先,现代企业制度需要现代水平的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出资者、经营者与各部门及职工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有效地规范他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有力的预算制约手段。其次,资产的安全完整需要严谨高效的预算管理。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光靠单一的资产管理法规和制度显然不够,必须辅之必要的预算手段,资产管理如果孤立于预算管理之外,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最后,优胜劣汰机制、激励约束机制需要具有法律效力的预算管理。任何一个预算管理松懈的企业必然难寻减支增效之源,注定要在低效率和低效益中走向失败。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机制、约束机制离不开规范化的预算管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需要强化具有法律效力的预算管理。所以,在企业中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面预算管理的意义在于为投资人提供可监督企业实际资金运作的手段,使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在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能够使投资人的权利和职责得到履行。使投资人既能够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有全面的了解,又能够使投资人能够参与到实际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目前来看,企业的结构在不断变化,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行成为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保证企业的资金使用满足实际要求,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行成为了必要的手段。为此,对于企业而言,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手段,是保证企业整体经营效果的重要方式,对企业具有重要的显示意义。

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来看,全面预算管理对于企业提高经营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在企业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应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全面分析。

(一)要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了解和认识,建立预算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制

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应在预算管理实行过程中,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有正确认识,并采取各部门上报,财务部门整合的方式,提高预算编制质量,为预算管理提供基础信息。同时,还要建立预算单位负责人制度,保证预算管理成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制度。

从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来看,预算管理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做好预算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的资金得到有效利用,进而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基于这一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对预算管理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为了保证企业的预算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应结合企业预算管理实际,联合企业多个部门,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预算管理职责,使全面预算管理成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制度,保证企业的预算管理取得实效。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应在预算管理推行过程中,将企业的所有部门都纳入到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保证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取得实效。基于这一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了解和认识,并建立预算单位主要负责人责任制,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质量。

(二)必须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与提高

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要想提高全面预算的效果,就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使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能够符合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情况,达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的。同时,还要对全面预算管理过程进行不断完善与提高,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能够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对于企业而言,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制度,对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效率,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和经营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出于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质量的目的,在企业具体的预算管理行为中,应充分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对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深度剖析,把握预算管理工作原则,制定具体的预算管理制度和预算管理程序,保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现实需要,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中,应从企业自身实际出发,对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提高,推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取得实效。为此,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行过程中,为了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应确保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符合企业实际需要,促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实行。

(三)必须不断完善预算标准和提高基础管理水平

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来看,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过程中,应对预算标准进行不断完善,并贯彻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全面预算基础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满足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所以,完善预算标准和提高基础管理水平是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

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推行过程中,从企业的实际管理来看,预算管理标准和预算基础管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尚不能满足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需要。为了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取得积极效果,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就要对企业现有的预算管理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具体措施,不断完善预算标准,并提高基础管理水平,使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得到有效实行,满足企业预算管理制度的实际需要,从根本上提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推行质量,促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取得实效。基于这一分析,在企业的预算管理中,应从预算管理的实际出发,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和意义,推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实行,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行质量和预算管理的整体水平。

(四)全面预算管理应与“流程再造”和“不断改进”理念相结合

由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应将全面预算管理与公司现有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结合在一起,利用全面预算管理的特点对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进行重新规划,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能够与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相适应。

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为了保证整体经营管理效果,应对企业的现有经营管理流程进行积极改进,并进行流程再造,以此来满足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达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基于这一分析,为了保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取得预期效果,应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优化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流程再造和不断改进理念相结合,使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和流程再造形成共同作用,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预算管理质量,促进企业经营效果的整体提升,达到促进企业管理发展的目标。为此,我们应正确分析企业经营管理实际,将全面预算管理与流程再造和不断改进理念相结合,全面提高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质量,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持续提高。

(五)要同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相结合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实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要想使全面预算管理得到有效执行,就要明确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应将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与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统一起来,使职工能够认识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能够积极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过程中。

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实行来看,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和众多职工,基层员工是参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主体,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实行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考虑到这一现实因素,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推行过程中,要想使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同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经济利益结合在一起,使企业经营者和职工能够自觉遵守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并成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积极推动者,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实行,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推行质量,满足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需要。基于这一分析,我们应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实行过程中,将企业经营者和职工联系在一起,推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有效实行。

(六)全面预算管理工作量大,必须要有信息化的支撑

从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会计电算化已经得到了全面应用,并成为了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全面预算管理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工作量较大,单纯依靠传统手段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只有应用信息化手段,才能达到提高预算管理效率的目的,因此,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中,必须要有信息化的支撑。

(七)正确认识预算与计划的关系,保持预算与公司各项计划相统一

计划管理与全面预算管理统一并存、互不矛盾。全面预算管理源于计划管理,是对计划管理的量化,是计划管理在财务管理中运用的具体化。只是全面预算管理较之计划管理更注重过程控制和全员参与,它能更好地运用核算手段实现经济业务中参与人员责、权、利的有机结合,使业务管理更好地实现制度化和标准化,使得计划管理和财务管理形成合力。由此可见,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推行过程中,应正确认识预算与计划的关系,保持预算与公司各项计划的一致性,提高预算管理的整体效果。

四、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企业经营中坚持全面预算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才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为此,我们应对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管理质量,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促进企业全面预算制度的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景龙.制造业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模型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2年

[2]曾维林.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D].湘潭大学.2011年

[3]陈良.对全面实施预算管理几个问题的再认识[N].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4]周新松.预算管理在企业资源分配中的作用[D].武汉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