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过节是中国人的一种客观需要
传承自己的历史,追思先人,弘扬英雄,欢庆丰收和胜利,传承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在节日里人们尽情欢乐,展示才艺,扩大和深化相互的交流。各种节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不断加深着各民族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中国的传统节日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涵盖各个地方和民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仪式内容丰富多彩。每一个中国人,哪怕行程万里、漂流海外数十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都会魂牵梦绕,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崇尚以人为本,春节喜气丰收、展望新年;清明春雨如酥、闯入生活;端午百花争艳、春水如蓝;中秋月明如镜、晴空如洗;重阳秋高气爽、红樱烂漫。人们在节日的活动中,不断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变迁,感谢自然的恩赐,从而更加热爱自然、敬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是节日的主体
人是节日的主体。中国传统节日的内容自然以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为主,人们在节日中或合家团圆,或探亲访友,或祭祀祖先,或男女相会,或归宁省亲,或尊老爱幼,或扶贫济困,或团拜、或共游。一声恭喜,互泯恩仇,万人同乐,在融融之乐中,家庭、邻里、社区同时都增加了凝聚力。
人最可贵的是生命,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几乎都是对生命的颂歌,都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对健康的追求。春节给孩子的压岁钱起源于抵抗邪恶的祝愿。腊八粥用杂粮制作,不仅是节俭的表现,而且是有利于健康的习俗。踏青赏春、龙舟竞渡、舞龙舞狮、重阳登高都是群众性的体育活动。端午采艾是防止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除夕前的除尘送灶更是全民性的卫生大扫除,尤其以厨房卫生为重点。
人是有理想、有追求的,这种理想和追求,也都大量地渗透在中国传统节日之中。节日寄托了人们的希望,其中的内涵包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财源茂盛,也包括健康、长寿、忠贞美好的爱情、亲人的团聚、学业事业的进步,更包括道德理念的弘扬。常见的春联就有“积善人家春常在”、“诗书传家久,道德继世长”等等。
挖掘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研究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代定居于西南高原山地,长期与世隔绝,经过久远的文化传承,形成了独属于苗族的文化体系。遵义地区苗族主要分布于各个县乡,如遵义县洪关苗族乡、余庆县花山苗族乡、仁怀市后山苗族布依族乡、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桐梓县马鬃苗族乡、正安县苗族仡佬族乡、正安县谢坝仡佬族苗族乡,现有人口约30多万。苗族虽然分布广,但是苗族聚居地都较为分散,苗族村寨联系不深,这就直接导致了苗族文化分布的差异性。遵义地区苗族与其他苗族相比较,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特色。
一、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概况
遵义地区的苗族一直以来就有一句话:“一天一小节,三天一大节”。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苗族节日的多样性。
苗族的传统节日按其来源及内容可分为三类:一是祭祖的活动,如“鼓社节’。二是纪念苗族英雄人物的活动,如 “四月八”节、 “跳花”节。 “四月八”是苗族的一个隆重的节日,具体纪念事物已经无人知晓了,只有随节日流传下来的几个传说故事对其说明。每年的四月初八每个苗族人都会休息一天,人们聚集在一起开怀畅饮直至通宵达旦,不少苗族青年男女都会在这一天找到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伴侣。这一天可以说是苗族的“情人节”。 “四月八”,其性质与西方情人节和中国元宵节相近,均属于青年男女的浪漫节日,但是它又与西方情人节的浪漫之夜和中国元宵节的元宵灯会不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近似于狂欢的节日气氛,直接表现出了苗族热情开放的民族特性。三是庆祝农业丰收的节日,如“苗年”、“吃新节”。 苗族自古就以阴历十月为岁首,有过苗年的传统习俗。虽然近代以来各地苗族文化都稍有改变,但遵义苗年一直承古传今,均于每年阴历十月过。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祭祖,这与汉族春节相差不大。祭祖时在自家火坑旁祭祀,礼毕之后全家人才开始喝酒吃肉。而且过苗年时,白天要举行斗牛比赛,参加人数往往在数千人以上。到了晚上就芦笙齐鸣,人们载歌载舞直至兴尽而归。苗族另一个重要节日就是吃新节,又可以叫做敬新谷节。它必须在每年小暑后的第一个卯日进行,以当地瓜果蔬菜开始成熟和稻谷抽穗为准。因为是为庆祝风调雨顺而获得好收成举行的节日,所以过节时要采摘新鲜的瓜果蔬菜谷物,全家聚集在一起之后各吃一株胎穗,表示庆祝。这就是苗族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吃新节。四是情爱娱乐类节日,如“姊妹节” 、“踩鼓节”、“ 芦笙节”等。苗族传统节日“姊妹节”又称“姐妹节”,是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节日集会。过节的时节,家家都要准备不少由红、黄、白、黑、绿五色糯米饭搅拌在一起的“姊妹饭”。每年春天,苗族妇女都要过一次“姊妹节”,吃上一餐“姊妹饭”。吃完“姊妹饭”,便各自带上事先准备好的彩色糯米饭,到游方场找小伙子对歌。小伙子想要吃到糯米饭,必须在对歌中取胜。除对歌以外,妇女们可以随意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遵义苗族现行的“四月八”、吃新节、芦笙节等许多节日就是苗族所特有的节日传承,有苗族文化的独特风格。在苗族的各项节日中既有特定的仪式也有丰富的群众娱乐活动,如对歌、吹笙、鼓舞、斗雀、斗牛、赛马、荡秋千、上刀梯等。
二、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不够重视
遵义地区的主导旅游产业是红色旅游,因此民族文化的开发处于被动的地位,政府的投入和重视不够,这直接导致遵义苗族地区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缺乏健康科学的规划,忽略了苗族自身的原生性、多样性、独特性和异地性。苗族虽然同源,但各个地区的苗族都有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特点,而遵义苗族地区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完全套用别人的成功模式,照搬照用,这就把属于自己的特点完全抹杀,如此下去遵义地区的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将不复存在。如贵州凯里西江千户苗寨对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逐渐丧失
随着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来开发,大批游客涌入苗族脆弱的原生态环境,当地苗族居民每天都在接待游客,这种联系使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风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过节时间、过节方式和各个节日之间的联系都发生了变化,当地苗族固有的传统节日文化被汉族逐渐同化,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也逐渐的丧失。在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对苗族有特别重大意义的“苗年”已经改为和汉族一起过春节了,虽然他们也过着自己的节日,但节日的增多使苗族自身的节日不如以前那么重要。现在遵义市的苗族人民除了过苗年之外,其他的节日都在做着自己的工作,除了留守家乡的人,很少会有人专门回家过苗族传统节日。
(三)外来节日文化对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外来节日文化对遵义苗族传统节日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中国的春节和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影响最大。现在很多地区的苗族人民都同汉族人民一起过春节、五一劳动节和十一国庆节等,而比春节早两个月的苗年却被搁置一边,更不用说其他的苗族节日。此外,西方的圣诞节进入中国后,得到年青人的青睐,对中国本土节日文化也产生的很大影响,这其中就包括了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四)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缺乏保护机制
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给遵义苗族地区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民族文化开发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其益处又有其弊病。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非常脆弱,开发者在面对处于弱势的传统节日文化,不合理的过度开发利用严重地影响了遵义苗族地区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开发的同时建立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机制势在必行。
三、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开发的有效路径
(一)开展科学的发展规划,增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意识
遵义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制定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政策法规时,应该充分发挥主导地位,不是只为了经济效益而开发,而应该开展科学的规划管理和建立多元的投资途径,在立足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在建立健全科学的发展规划的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推进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扬传播,充分宣传它的积极向上的部分,充分挖掘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丰富旅游的文化底蕴,让旅游者真正享受到民族文化内涵的熏陶。由此,我们要尊重当地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习俗和历史,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并使其参与旅游相关的培训,让居民成为旅游经营、生产和管理的主体,增强其对苗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增强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使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得以保护、发展和传承。
(二)突出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特色
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旅游开发来说,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价值远远超过了民族文化本身。对其适当的开发并进行创新,无论是对其本身的传承性还是对其产生的经济效益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首先,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应该牢固地树立自身的传承,充分调动苗族人民的积极性,把苗族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并发扬。其次,在开发中要保护好遵义苗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将当地苗族的原生性、多样性和独特性传承下去。再次,无论从形式表现上还是苗族文化内涵上,都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形成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自己的特色和内涵。
(三)以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为本,吸收融合有益的外来文化
我们处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时代,各种文化以不同的形态影响着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将本土的传统节日文化与西方多元的思想文化相融合,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更为客观公正地审视外来文化,并接受外来文化中有利的一部分与自己的民族文化相融合。面对外来节日文化的强烈冲击,我们不能一概排斥,而应该以自己的传统节日文化为本,接受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一部分,这样不仅会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而且会大力促进自身文化更健康的发展。只有以自己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不断地吸取融合多元文化中有益的因素,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苗族传统节日文化。
苗族独有的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因此,遵义地区苗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既要促进遵义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又要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的节日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节日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但我们应该剔其糟粕,留其精华,使苗族传统节日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根。
参考文献
[1] 玉石阶.民族传统文化及其传承与改革[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0(1).
[2] 李世泽,覃柳琴.节庆文化产业的体制创新[J].广西社会科学,2003(12).
多元文化 传统节日文化 文化自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在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的特点是越来越明显。在此种背景下,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被趋同到西方节日文化之下的危机日益凸显,并且这些西方节日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因此,在全球化进程冲击传统文化的情况下,我们要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使之更好地延续下去,更好地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节日概述
传统节日是一种时间性习俗,它与时序结合构成历法性节日,也称岁时节日。因为这个特点,传统节日一般都结合了人们关于自然时间的认识与人类在这个时间点上的特殊活动,从而使自然时间具有了人文意义。传统节日在发展中逐渐被它的文化意义占据主导,其人文内涵被提炼和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生活得以依托的“社会的和精神的日历”,同时在不同的层面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的发展。传统节日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着一个民族历史形成和沉淀下来的性格、心理、信仰、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诸多民族文化深层结构内涵的价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会土壤上长期孕育的结果和重要载体,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
二、西方节日文化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
在全球化浪潮日益汹涌的今天,异质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整合不断凸现出来,面对多元复杂的文化环境,我国悠久的传统节日文化似乎有点步履沉重,而中西文化激荡了近百年的争辩仍在继续,其形势越来越隐蔽,程度却越来越剧烈。
1.全球化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全球化发展到当代,它对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和国际影响也不断扩张,世界文化向着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中出现的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对民族文化带来很大挑战,优势文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强行推销自己的观念、价值和文化产品,这使得各民族原有的特色文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有消失的危险。有人认为,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而东方国家与民族则普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不得不处于一种受控制和受渗透的被动处境。
2.当代年轻人对传统节日的情怀日益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当代年轻人对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沿革、特点及其社会意义不够了解,缺乏认同感;二是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不够,内容陈旧,形式单调,缺乏文化内涵,对年轻人没有吸引力。从民俗学的角度,西方的节日大多带有狂欢的色彩,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更强调团圆,许多年轻人便觉得厌烦与累赘,像是一种负担,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体会、感受传统节日;三是年轻人好奇心强,赶时髦,爱模仿,盲目追求西方文化;四是西方节日文化人情味浓,个性化强,对年轻人有吸引力;五是各级对传统节日文化宣传教育引导不够。
三、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自觉
文化的传承是个耳濡目染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所以,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首要的是创造环境和条件,来唤醒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文化自觉”是先生晚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及他的发展趋势,不是要“回归”,也不是要“全盘西化”和“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并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最终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时代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的概念对于我们寻找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策略有很强的针对意义。我们提出自己传统节日的“文化自觉”,就是要充分认识传统和现实,实现传统节日精华的传递,而且还要通过对优秀西方节日文化的引入,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新的血液和营养,从而使传统节日文化焕发出生命力。
1.努力在多元文化互动中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
从多元文化视角来看民族传统节日,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大环境是否和谐、公正。这种环境是民族传统节日及其代表的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文化的多样性是有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产生于不同文化和社会体制历史中的多样文化,启迪人们的思想,是文明发展的重要源泉。不管每种文化有怎样的特质,它必然会有某些人类共享的成分。多样文化会提供更多的人类发展模式,它的充分展示和发展将使得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和每个群体都增加选择和学习的机会。多元文化之间的影响是积极的,会使各个方面都在其中受益。文化多元化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多样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人类进步的现实环境。因此,我们要努力在多元文化互动中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1.1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传统节日具有民族性、历史性、周期性、参与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有利于增强大学生们的民族认同感。首先,中国传统节日从形式和内涵上区别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节日,它跨越阶层和地域,让来自不同省份、具有不同民族的大学生都能有“一家人”的感受。其次,传统节日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它能让大学生追溯祖先曾经经历的事件、分享他们的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了情感上的共鸣。再次,传统节日具有周期性,它们能年复一年的加强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感知。最后,传统节日需要大学生们的广泛参与,集体参与能形成一种群体驱动力让大学生们形成过节的惯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认同感。
1.2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传统节日文化有丰富的内涵,思政工作者可以取其精华,把传统节日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契机。我国传统节日包含了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尊重自然、团结和谐等理念,这些理念所代表的价值取向正是这个时代青年应有的道德品质。比如,端午节所蕴含的历史典故可以让大学生们感受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操、重阳节作为敬老爱老的节日能够引导大学生孝顺父母、尊敬师长。
1.3缓解大学生的压力,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上难免会遇到来自学习、人际、工作各方面的压力,正处于青春期晚期的他们情绪较为敏感、容易被不良情绪左右,因此心理上的减压和疏导就显得极为重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注重团聚和和谐,节日氛围温馨而祥和,这种氛围能让大学生敞开心扉、广交朋友。另外,大学生们通过参与有趣、有意义节日活动,能够舒缓身心、调整心理状态。
2当前高校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其他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从未像今天这样深远的影响着我国。相比之下,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影响已经日渐减少,许多节日的内涵衰退。在这种背景下,虽然有一些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意识到了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但是,从实际成果看,这项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个现状既有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高校思政工作宣传引导不到位所致。
2.1西方节日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
西方节日已经日渐被大学生们所了解并接受,大学生觉得西方节日洋气、浪漫、趣味性强,因此他们也热衷于参与西方节日。2014年底,上海外滩跨年夜现场拥挤的人流就足以显示出西方节日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除了西方节日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外,商业炒作和媒体宣传也是西方节日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2.2高校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上的缺失
当前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主要源于幼时的家庭教育,他们很少能在高校里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这首先表现在高校在课程上很少或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另外,高校开展的实践活动大多与专业相关,即使有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也只是流于表面、缺乏内涵,学生们无法从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再次,部分高校对开展德育工作不够重视,过分关注就业率、升学率等指标,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3高校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途径
3.1丰富传统节日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年轻人的需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实际,根据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赋予传统节日新的内涵。比如,端午节可以举办一些爱国历史人物的讲坛,对大学生进行英雄主义教育;七夕节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恋爱心理教育,指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偶观、价值观;重阳节可以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教育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另外,丰富传统节日的内涵必须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始终,摒弃传统节日文化中落后、愚昧的部分,发扬其进步、和谐的文化内涵。
3.2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
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感受到的理念内化于心。首先,传统节日活动要凸显大学生的主体性。现在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对单向灌输式教育十分反感。在活动过程中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激发,从而真正的吸引住大学生。其次,活动形式必须具有创新性和参与性。一个形式新颖的活动能激发大学生的认同和欣赏,并最终让大学生对活动留下深刻印象。而提高活动的参与性能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大学生会感觉到和传统节日拉近了距离。最后,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展应注意广泛性和安全性相结合。活动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应该控制人流量,提前做好应急工作预警。主要活动有:
(1)举办传统文化节日名家学者系列讲座。在各部门协商并推荐人选的基础上,邀请一批省内外知名传统文化节日学者、名家大师,到高校作国学经典、文学艺术、文明礼仪等系列专题讲座。
(2)建立传统文化节日名家学者专家库。各部门联合推荐并筛选一批传统文化节日名家,组建我省传统文化节日名家学者专家库,并及时推荐给各高校。列入专家库名单的专家主要承担到高校举办专题讲座、向大学生推荐经典名著阅读书目等任务。
(3)设立传统文化节日大讲堂。各高校要依托现有资源,普遍设立传统文化节日大讲堂,经常性地邀请知名学者、传统文化节日名家到学校开讲座、作报告,定期举办活动,形成长效机制。(4)活跃大学生社团活动。鼓励各高校学生社团经常开展小型化和学生自主化的传统文化节日活动,推动以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为重点的校园传统文化节日建设,融入并渗透到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中。
3.3加强网络对传统节日活动的宣传
传统节日活动在宣传上应该利用网络和各种新媒体。网络具有受众广、传播快、吸引力强等特点,如果高校思政工作者不利用网络,它就会为其他文化、其他思想所服务。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在网络阵地上立足并扩大影响。具体来说,思政工作者可以在学校的网页上开设节日文化专栏、也可以利用QQ、微信、微博等开展微小说征集或者照片征集、同时可以制作画面精美、内涵丰富的短片或者游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只有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活动宣传才能把活动的影响最大化。
3.4走近经典
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品鉴经典,通过开展经典名著导读、高雅艺术展演、非物质传统文化节日遗产进校园等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大学生汲取人类优秀传统文化节日遗产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传统文化节日的责任感、使命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主要活动有:
(1)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华优秀传统传统文化节日”主题活动。以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契机,设立不同主题开展活动。各高校都要开设中华优秀传统传统文化节日相关的选修课,不断拓宽选修课覆盖面,体现“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教育内容。把优秀民俗传统文化节日和乡土艺术引入高校,邀请非物质传统文化节日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传统文化节日的传承和弘扬。鼓励高校开展“两岸名家话经典”等活动,促进两岸大学生传统文化节日交流。
(2)建设校园传统文化节日经典资源库。组织专家每年推荐一批有代表性的高校校园传统文化节日优秀成果、经典诗文、经典剧目等,建设我省高校校园传统文化节日经典资源库,通过教育电视台、网络社区以及手机客户端等多种媒体进行宣传和展示,丰富大学生的学习内容。
课题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孩子们对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兴趣而获得认识”。为此,我校改变了以往的方法,在研究和实践时,突破了以往的把个别节日融入个别学科或根据节日开展活动的做法,不仅仅把传统节日文化贯穿于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而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和心理特征,选择并设置以传统节日为线索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构建以体验为主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实施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和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从而带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开展层次化、系列化的“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的探索之旅,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完全融入到学校的全方位德育中,并初步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如下:
一、挖掘传统节日中德育的元素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56个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民俗,几千年来,这些民俗通过口传手教的方式世代传承,成为民俗文化之根。在传统节日中蕴含着很多的教育元素,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所包含的重亲情、重和睦、重和谐、重家庭的美德,端午节所蕴含的重国家、重社会的责任担当,重阳节所提倡的敬长辈的优良传统,清明节所蕴含的缅怀先人、弘扬传统、感恩思源的情怀。尽管我们在研究中不可能把全部的节日纳入其中,但是我校选择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具有较多元素的节日进行学习和教育。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有高度认同性的中国传统节日,它们包含着中国五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精神和伦理道德是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开展以体验为主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为我校逐步探索小学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提供了充实的内容基础。
二、明确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有限,他们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程度和对开展活动的意义能否理解,是整个实践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为此,学校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统计本班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并把问卷推广到学生家庭和社区,了解学生家庭对传统节日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过节的方式等,从而掌握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资源。学校收集整理适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各类传统节日的资料,在遵循科学性的基础上,从节日由来、风俗习惯和庆祝方式等方面将传统节日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并根据他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给予其最初步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明确了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意义,使学生和家长有了参与、学习的愿望,也对课题的开展有了正确的认识。
三、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多样化的活动
传统节日丰富的内涵和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我校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学校充分发挥语文、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人文教育的优势,结合教材中所阐述的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互动。例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收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词,结合图画、手抄报,通过欣赏会、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等来表现传统节日的人文教育元素。在端午节组织开展以端午节为主题的“端午节诗歌欣赏会”,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设计端午节的装束、吟诵端午节的诗歌、用小品表演端午节的由来。音乐课教师让学生欣赏春节的贺年歌曲,特别是有着广东年味的粤语歌曲,把它们渗透到亲子活动中加以诵唱,还鼓励学生把贺年的粤语歌曲应用到春节拜年中,这样既充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春节体验。美术课教师引导学生把他们眼中看到的新广州与传统的广州结合起来,融入节日的元素,画出一幅幅富有童趣的通草水彩画,再利用科学课上学到的物品保湿方法对通草画进行保存,还鼓励学生把心目中的传统节日用“广彩”和“通草水彩画”这两种广州的传统工艺表现出来,不仅让学生在浓郁的节庆氛围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提高,更使学生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中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
我校还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分层次开展各种传统节日文化体验活动。例如,在体验“喜庆春节”活动中,给不同年级的学生布置了成果收集的不同方式:一、二年级学生收集喜欢的“利是封”,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共度佳节的温馨照片;三、四年级学生收集关于春节的年俗,并用相机拍下与家人参与年俗的照片(如:包油角、年二十八洗邋遢、逛花街、走亲戚、正月十五赏花灯等);五、六年级学生设计有特色的“利是封”,写春联,写以“开心过大年”为主题的日记(并配上自己画的画或自己拍的照片,图文并茂)。此外,我们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春节,创设充满童趣、有创意的表达方式。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结合其心理特征,给予不同年级的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的阶梯式提示,让他们找准体验春节的切入点,把抽象符号引导到具体可行的日常活动中,使他们对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更鲜活的体验和更深刻的感悟。
我校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在活动中加深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和了解,不断体会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教育的收效最大化,把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传承下去。
四、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魅力
作为教育者,我们在思考,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对洋节日那么热衷,而自己的传统节日却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其实外来的很多节日很注重参与精神,例如:万圣节将基督教用南瓜灯和杰克灯驱逐鬼神的传统延续下来,让家长和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圣诞节的圣诞礼物和各种装饰带给孩子们的视觉冲击与遐想,这些不可否认是值得借鉴的。所以我们重在通过体验去开展以“知传统节日、继中华传统、承中华文明”为主题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所获得的经验,每一种体验都会在生活的经历中产生,是对以往的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经验,因此我们的教育主旨是让学生学会体验。比如,在春节的时候主动参与贴春联,走亲戚拜年、收集春节的由来、春节的节日习俗,做“春节小状元”,还让学生抄写春联和拍摄反映春节活动的照片进行分享,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浓浓的中国味和中国情,体会我国传统春节活动的热闹氛围和文化习俗的精粹。元宵节时,让学生通过图片展示元宵,介绍元宵的来源和品种,拍摄制作元宵过程的电子教程,亲手尝试用团、捏、滚等技能制作元宵,并现场分享自己的作品,还有做灯笼、猜灯谜等活动,让学生体验、熟悉我国传统的元宵节的热闹氛围,体会人们对团圆这种和谐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在端午节,让学生通过包粽子、陆上龙舟、端午“变变变”等活动体会独特的民间风俗及历史人文文化。在中秋节,通过让学生做月饼、赏月,使学生不仅仅了解中秋节的来历,更感受古人过中秋的喜悦。重阳节开展的敬老活动,更展现了广中路小学少先队员孝老爱亲的良好精神风貌……丰富的节日民俗体验活动,让学生主动收集节日资料,主动进行学习。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所感悟和认同,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五、校本课程是实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积累,校本教材从最初步的提纲到零散的内容,再到不断修改逐步完善,形成文字的校本课程,这中间积累的是我一点一滴的活动记录。校本课程《走进传统节日文化》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既弘扬了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民族文化,又培育了学生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能力以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悠久历史,进而尊重我们的民间风俗习惯,热爱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树起民俗文化之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民族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