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艺术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艺术研究

民族艺术研究范文第1篇

    艺术教育改革后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课程的三级管理改革,即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相互配合的管理模式。国家首先通过一定的研究提出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出艺术课程的课程标准,确定艺术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并监督下级部门按照规定严格实施计划;省级地方在接到国家课程设置规划之后,要按照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安排符合其艺术教育情况的实施方案,包括艺术教育选用的教材、艺术课程的开发、课时安排等等;学校要按照规定上足课程课时,积极配合安排,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课程研究,为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做出有效的贡献。丽江在国家实行了新课改之后,除按国家标准对音乐课程进行学习之外,每星期还抽出两节课来对地方教材进行学习(包括音乐、舞蹈、手工、刺绣等),这两节课用在课堂学习中之后,加大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力度,也得到了不小的成效,特别是对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们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进行艺术教育,其次还可以根据地方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入一些具有特色的教学,这样既能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促进艺术教育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对地方教材的合理运用

    在国家提出艺术教育改革之后,丽江玉龙县一直是使用国家人教版出版的艺术类教材,然后与地方教材结合起来试用,地方教材主要是开发一些本土的民族文化、民族音乐,许多本地的老艺人的作品都放在教材里使用,目的是传承民族文化,与母语的传承相结合。由于地方教材运用的比较好,丽江音乐教育方面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各种儿童歌曲创作、合唱表演、文艺表演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些都是本土教材开发利用获得的成果。在丽江这种民族艺术文化比较突出的地区,并不是说人教版的音乐教材不好,而是在学习人教版教材的时候,学生对本民族的音乐不是很了解,而通过对本土教材的学习之后,学生就知道自己的民族还是有许多优秀、好听的歌曲,许多全国有名的歌唱家也会唱一些纳西族的歌曲,所以从这个方面就对自己民族文化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同时也让孩子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以前有些学生说纳西语有时候都觉得很害羞,有些自卑感,感觉自己说纳西语就是从农村或山区里来的一样,总感觉不如人,但现在通过对自己民族母语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增加了自豪感,自尊心得到升华。

    三、开办民族特色兴趣班

民族艺术研究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以曲子名字的由来做引导,重点从作品的曲式结构、调式、和声、织体、旋律等方面论述和详细解析了钢琴曲《二泉映月》的民族艺术特色,且对该曲演奏技巧和艺术性处理作了详尽的阐述,以希望能从中获取对民族钢琴作品艺术表现上的启迪。

著名作曲家储望华先生在上个世纪70年代把《二泉映月》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改编以后的钢琴曲在原来曲调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钢琴的多声部的优势,使用丰富多彩的和声织体,把乐曲单线条旋律中不能充分表达的内容,在立体关系中逐步展现出来,保存了该曲本意与风格、又有大胆创新,是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

一、该曲曲名诞生历程

阿炳中国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阿炳从小师从父亲学习各种器乐,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旧社会社会动荡,后半生开始其流浪街头卖艺生活。阿炳的二胡演奏技艺精湛,其二胡演奏艺术风格清新刚劲有力。他有名的音乐作品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风曲》等。有关《二泉映月》曲名的由来,祝世匡先生曾这样回忆:杨荫浏先生询问阿炳这首曲子的名字时, 阿炳答道:“这首曲子无名字”。杨先生又问到:“你经常在什么地方表演”? 阿炳说道:“常在惠山泉亭上拉”。杨先生随即说道:“那取名《二泉》吧”。我说:“《二泉》,不太像个乐曲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能否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这个字有抄袭的嫌疑,无锡有个映山河,那就叫做《二泉映月》吧”!阿炳随即表示同意。《二泉映月》的名字就这样被定下了。

二、关于民族艺术特色

(一) 曲式结构和调式的民族特色

曲子尽管篇幅稍短,可整曲一气呵成。该曲意境深远、内敛而凄凉,曲子形式较为朴素、自然。表面平静、超脱,内心幽怨、哀愁,形象婉转流丽,气质刚劲、坚毅。该曲是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乐段经过五次旋律变奏,衍生而构成的。整曲共由六段组成,其结构是: 引子A A1A2A3A4A5coda( 就是同一曲子的五次变奏),这是中国民间音乐中非常普遍的变奏体曲式结构。它是一首含有a、b (b’)两个中心主题的二重变奏曲,主题共有11小节,开始引子1小节,第一、三乐句分别为4小节,第二乐句仅有2小节,这两个主题都采用了毫不相同的运用方式,a在五次变奏中一直作大幅度的,长短相间、高低对比、张弛有序的种种变化, 而b却一直保持着基本的稳定状态贯穿整个乐曲。此乐曲是中华民族五声调式典型作品,调式特征是较多运用E宫体系里的宫、徵调式,调式变换大都是同宫系统里宫、徵调式交替,特别是徵调式,特点突出、风格鲜明、较为普遍,这也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汉民族音乐“徵风格”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 对五声性和声使用的强化

作者在《二泉映月》的和声使用和处理手法上,运用了非三度叠加的结构中的替换音和弦、附加音和弦与省略音和弦等方法来加强和声的五声性结构特征。作者很好地使用和弦配置方法,加重了曲子的音响色彩,使它具备浓重的民间音乐特色,从而强化乐曲的民族文化内涵。虽然作曲家在改编此曲使用了很多西方作曲手法,可他的创作是自由奔放的,极富创造性的,并没有受到西方传统作曲手法的束缚,而是使用钢琴此种西方乐器来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民间音乐,使它达到极其完美结合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尝试。

(三) 织体中对中国民族乐器的模仿

在改编以后的钢琴曲中,左手部分的旋律设计了很多使大拇指去弹奏此种旋律的技法,这正是为了获取雄厚的音色功效,就像在老弦上拉出的一样。其次在演奏技巧与弓法上也极其讲究, 比如主题旋律中颤音的使用模仿了二胡演奏中的揉弦,描绘了作者在“夜深人静”、“泉清月冷”中思索自己坎坷的一生。变奏伊始就出了两个十六分休止符, 这其实是模仿二胡中用碎弓演奏模式, 给人们表现出泉水涟漪中碎月的意境。

三、关于乐曲的弹奏

(一) 音律

需要指出的是阿炳在二胡上拉出的音律不全都是十二平均律。曲子第9小节#A音就明显低了,本该比它高,接近B,可是钢琴上运用的却是十二平均律,根本没这个音,音律问题在钢琴曲中是不能体现了,唯有要弹奏者与听众自己内心去感受了。

(二) 节奏感

阿炳的演奏在节奏上有一明显的特征,就是抑扬顿挫尤其显著,乃至在一个长音中仍有节奏的顿挫感。我们在演奏时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特征,从整体上来讲要有此种节奏的劲头,在节奏感上不能太柔软,做到柔中有刚、要苍劲有力。

(三) 滑音

钢琴改编曲中很多装饰音是来自二胡的滑音,这么多滑音在二胡上是用一个指头连奏的音,在钢琴谱上就变成了倚音或者没有任何特殊标记。这就需要演奏者要对二胡略知一二,演奏这种音时要尽量圆滑,尽力接近滑音的音效,不能像弹奏莫扎特的奏鸣曲一般。

( 四) 弹奏力度和音色

在这首曲子中,力度和音色的掌控是很重要的,也是相辅相成的。首先一定要了解这首曲子的情感基调,它是幽怨的、悲凉的、沉重的,就像在艰辛的步履中行前进着、吟唱着。因此我们在弹奏旋律线条与和声织体时一定要有很好的指触, 要注意怎样使劲与触键,要弹得有力度, 好像力要穿透键盘,要恰到好处的运用手臂的力量,手指具有支撑力,似乎能顶得住千斤重担。

(五) 原作的艺术特色和改编曲的新意

1、即兴演奏—精练。阿炳在街头巷尾卖艺时经常是一边走一边拉二胡,演奏有很大的即兴性质, 可以拉的很长时间,持续不断的变奏下去。改编以后的钢琴曲,这种即兴性已不复存在,作曲家已经精心设计好所有细节, 曲子也更加精练了。

2、单声部—交响化。因为二胡仅仅张弦两根,受性能所局限。现代钢琴不仅音域很广、且音色优美,能弹奏非常复杂的多声部乐曲。改编曲巧妙的运用了这一特点,使单声部的线条转变成了和声丰富、具有感染力的交响化乐曲。

3、情感内敛—无法抑制。原作中所流露的情感是内敛的、含蓄,而改编以后,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仍保留这一情感基调,可作者勇于突破封建思想给阿炳的束缚。特别是时那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宏伟气势, 给人增添了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勇气,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钢琴曲《二泉映月》不但继承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精髓,但又有所发展和创新。不愧是中国民族钢琴音乐中的典范之作。我们在弹奏时,应更多的去了解与感悟乐曲本身所暗含的音乐思想和内涵,以便获得演绎的逻辑,真正做到音乐、诗情画意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民族艺术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人才培养 艺术教材 

 

一、少数民族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今天的显学——文化学密切关注的内容。实际上,它不仅是文化学者展开学术研究的丰富矿藏,也应该是地方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最值得重视的文化背景和教学资源。因为,中国内地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珍贵艺术文化的形态较为完整地存留下来,构成了当地艺术院校办学的区域文化背景或者说是办学的区域文化基础。如果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就会将这种背景或者基础,当做自己办学的资源优势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价值判断不准确,常常会将这种背景或基础当做妨碍前进的包袱或是自惭形秽的发展低起点。尽管随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强调,这样的意识和心态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基础来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创新艺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当中,成为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认知系统所建立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少数民族风俗民情、历史社会、语言行为等有所了解,成为自有知识,才能对少数民族艺术有深切的体会和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自觉的传承行为与创作热情。但是,如果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将其存在当做一种背景知识来介绍,让学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轻置了。实际上,应该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中国众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了文化构成的“多数”部分。 

教学资源,主要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经过学校专家学者的耙梳、整理,总结出典型代表、规律性的东西,进入学校课堂,成为现代规模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成为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自立自新、发扬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特色教材:少数民族艺术变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研究、社会文明研究、生态研究等等。而作为艺术院校,尤其是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研究,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艺术教育资源,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时一地一得的议论或心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思考的问题。 

意识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一回事,将这种资源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还要有行动、有措施。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行动”“什么措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通过特色艺术教材出版、重点学科丛书出版和艺术精品课程教材出版项目,探索了一些路径,积累了一些经验。 

1.跟踪:采风经常化 

民族艺术研究范文第4篇

达斡尔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北方民族之一,因诸多原因于乾隆年间西迁新疆,从而形成了达斡尔族以内蒙古、黑龙江、新疆为主要聚居地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状况。在新疆这样一个以多元文化为主的文化背景下,新疆达斡尔族文化的地域性越来越显著。随着新疆达斡尔族语言、宗教、习俗的变迁和发展,其传统的工艺美术也有了鲜明的民族地域特征。

二、达斡尔族特色的雕刻艺术

达斡尔族特色的雕刻艺术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具有现代气息的雕塑,主要以圆雕和浮雕这两种形式为主,大都是建在城市的街心、公共建筑前面、或者公园里,以及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不同地点所设计的雕塑作品也不同。以新疆塔城地区阿西尔达斡尔族民族园为例:一个形体高大威猛的达斡尔族男子骑着一匹身体矫健朝天仰望咆哮的骏马,它的名字叫做“守望”建于1998年,表达的是达斡尔人热爱家园,解甲而耕的达斡尔人已经不在骑马驰骋沙场,载旗归农后与邻里和睦相处,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的日子,辛勤的付出换来了达斡尔人幸福的生活。这座铜像意为老一辈达斡尔人始终守望者,祝愿彩云之乡的儿女们继续发扬勤劳淳朴、开拓创新的精神,过上更加和谐、幸福、美好的生活。这种雕塑作品对于美化达斡尔人的生活、教育和提高达斡尔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外一种是最典型的具有新疆达斡尔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的雕塑那就是达斡尔族早期使用的家具和布和伍板凳。和布和伍板凳无论从材料上以及雕刻手法上都不同于具有现代气息的雕塑作品,和布和伍板凳外观上跟木古书架非常的相似,都可以收可以放,但不同的是和布和伍板凳是家具它可以坐,而且它的雕刻手法也非常的独特。和布和伍板凳是选用一整块木头然后用雕刻刀加上精湛的雕刻技术一点一点的把整块木头雕刻成中间相互穿插可以起支撑作用的两块木雕。所以其外观上跟木古书架很相似,但其实是家具可以用来休息用。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品雕塑以及其雕刻手法强调实用性、艺术性和功能性三者的统一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但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达斡尔族年轻人对本民族传统的手工艺文化并不了解,达斡尔族传统手艺正在慢慢消失。

三、达斡尔族服饰装饰艺术

我国民族服饰具有多样性、民族性、地域性以及传承性等特点。同样达斡尔族服饰也有着其本民族的民俗风情和地域特征。达斡尔族在清代和清代以前基本上都穿皮衣,从清代开始有一些姑娘开始穿布衣。

但是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无论是衣服的布料还是皮袍的吊面布,达斡尔族人都喜欢选用蓝色,年长一点的多用深蓝色或黑灰色,年轻人则会选用浅蓝、天蓝或鸭蛋青色。到了民国,随着达斡尔族人口和经济的发展,皮料的穿戴基本上被布料服装所取代了,样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十岁以下的女子、男子普遍穿起短衣和下装,只有四十岁以上的农妇还在穿传统的长袍。因此,在达斡尔族悠久的服饰文化历史中,有很多宝贵的文化资料和历史遗产。具体的达斡尔民族服装主要包括达斡尔男子服装、达斡尔女子服装以及萨满着装。达斡尔男子服饰又分为老年服装、青年服装以及男童服装,女子服装又分为老年服装、青年服装以及女童服装。达斡尔族的帽饰及鞋饰等也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男性帽子有:大耳朵帽、礼帽以及皮帽等,他们会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的环境选戴不同的帽饰。相对于达斡尔男性帽饰来说达斡尔女性的帽饰并没有那么多,因为达斡尔妇女一般不戴帽子,春夏季喜欢用白毛巾包住头部,或用帽套盖住整个头部,只留脸部露在外面。鞋饰主要有:达斡尔男性布鞋、皮靴、皮袜等,达斡尔女性的刺绣布袜、绣花布鞋等。

在服饰方面,达斡尔族人们喜欢在衣服、帽子、鞋靴、手套、烟荷包上等等都或多或少的缝有花边和图案,图案的色彩丰富多样。达斡尔族服饰同其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和白然环境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达斡尔族服饰在达斡尔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其文化艺术和精神内涵。虽然服饰装饰的细节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但其整体的服饰都还保持着达斡尔族的自身特色。达斡尔族服饰特别爱用连续式花边或者对称式刺绣等等去装饰。无论是连续式的花边或者对称式的刺绣都给人均衡感以及节奏感。

四、达斡尔族萨满宗教造型艺术

萨满文化作为残留于现代文明世界中少有的原始文化遗存,是构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而达斡尔族主要信仰萨满宗教。达斡尔萨满宗教造型艺术丰富多样,主要有:萨满服饰、萨满面具、萨满绘画、萨满刺绣等等,这些萨满宗教的造型艺术都共同具有神圣性、象征性、群居性、历史性、等这样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并且萨满宗教造型艺术不仅有学术性价值更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价值。比如把这些萨满宗教造型艺术进行大力的宣传的推广不仅可以弘扬先进的民族文化而且可以带动当地达斡尔民族的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民族艺术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图形;现代艺术设计;世界性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有着属于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图形,以及对各种图形的不同理解。它所体现出的民族特征与文化习性,正是该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变化中发育成长,并最终形成为具有本民族特征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外在表现——该民族的传统图形。这是属于本民族传统的东西,虽然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不同的局限性和保守性,需要在与外来文化相碰撞中,只有在碰撞中变革和发展,才能形成本民族文化和图形内在生命力。现代艺术设计和现代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既是对经济的支撑,又是对文化的反映。现代产业要想和中国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就必然要产品的设计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这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所以研究中国民族传统图形,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加以应用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1 图形的民族性与现代艺术设计的世界性的矛盾分析

图形的原始形式,可以追溯到早在洪荒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开始用树枝或石头在他们居住的洞穴岩壁上作画。这不仅仅是记事的需要,也是他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这些图形就是早前人类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信息传递的媒介,这就是现代图形的原始雏形。不同地域、族群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有其不同的特点,所形成的艺术上的特征也是不一样的,这是由各民族的地理情况、生活状况、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多种因素决定的,反应出该民族的审美思想和审美需要,总的来讲源于本民族的社会经济基础生活。图形的民族性不在于艺术作品中是否具有民族特征的图形,不是简单描写民族图案、服饰和风俗,而在于能不能体现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表现事物(即能不能反映本民族图形文化特征)。现代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讲究现代技术和传统图形的综合运用,达到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在视觉上也就是综合现代科学技术把民族传统图形提炼出来,加以艺术化处理,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符号效果。“民族传统图形”给予工业结构、工业构造、机构部件以美学价值。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图形的民族性、世界性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世界的设计舞台上发掘民族图形的特性,用民族图形独特的艺术语言为现代艺术设计服务。由于受诸多方面的影像,当前我国现代艺术设计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某些方面依然有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在借鉴那些优秀设计的同时,应注重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如何把我国民族传统图形运用到现代艺术设计中,这是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必然思考。

2 现代艺术设计对民族传统图形的延续和发展

(1)对民族传统图形的继承和革新是促进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继承性是艺术的发展是有其内在需求,这种继承性,是前代艺术对后代艺术的巨大影像和感染,以及后代艺术对前代艺术的积极成果的传承和保留。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的延续性和革新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进而来改变历史,传承历史。同样,艺术设计也在以延续历史的轨迹发展着。现代艺术设计对民族传统图形的延续和发展会随着时间和特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是艺术自身发展的一个普遍规律。

(2)民族传统图形和现代艺术设计辩证统一的,正如画家吴冠中所说“风筝不断线”,形象地说明了艺术必须立足于本民族的土壤,用本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艺术创造。同时我们也看到,艺术本身是无国界的,其民族和国家的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既是其本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因而现代艺术设计也是对民族传统图形的传播和发展。东西方各民族很早就已经开始了文化艺术交流,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不仅是横贯中西的贸易之路,而且也是中外文化艺术交往的通道,图形作为艺术的语言在相互交流传播着。

(3)民族传统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的应用,既是建立在批判的继承原则基础上,还要坚持在艺术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设计语言、创造手法等方面的塑造,不断的适应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人们对于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民族传统图形的发展需求。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图形成为各民族间交流的语言,这些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标志、招贴广告以及产品的符号中不难看出。民族传统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寓意,超越了图片的画面范围,其不仅仅局限在设计作品的形态和结构元素上了,而是上升到图片所反映的民族内涵和民族精神。

纵观历史,在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继承、借鉴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人类的民族传统图形正是在艺术潮流中不断更迭、不断的发展、不断的创新。

3 民族传统图形如何走向世界

在信息交流快捷频繁的今天,封闭发展已不可能,生活方式趋同、价值观趋同、审美趣味趋同,因而艺术创作受到国际化的影响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在任何时代,本土文化都是在国际交流中发展的,民族性与本土文化在世界交流中不断生成新的内容,带有本时代的新特点,本土文化和艺术并不在历史中凝固,而总是在当下的时代中演变延续,形成人类文明和民族艺术生生不息的脉络。由此可以得出,民族传统图形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接轨应该是在合理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同时,保持、弘扬民族传统图形文化精神。不难看出,在众多优秀的设计当中,都或多或少的留下了本民族文化图形的痕迹。

如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将中国民族传统图形运用到来,不是简简单单的将民族图形的某些元素套用到现实设计中去,也不是简单将民族服饰、美食和风俗简单的堆积到设计作品中,更不是对图形的拼凑,而在于是否表现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提炼图形引领现代艺术设计。 这不仅依赖当代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必须依赖设计师丰富的想象力和随之产生的创作灵感。在当今国际化的设计背景下,后者更能够帮助设计师取得胜利。一旦明了了民族传统图形和现代艺术设计的真实关系,设计师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也就有了更广阔、更明确的创作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