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审计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增值型内部审计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审计理念。它要促使和帮助解决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而传统的内部审计一直以来的仅仅是发现问题部门。
2、强调了价值增值观念。过去传统的审计不注重为农村商业银行增加价值。它开展的活动对农村商业银行相对来讲不增值。或者虽然增值,但由于所耗费的资源和成本大于增值所带来的价值。而增值性内部审计全面转变审计观念,关注焦点就是通过识别、防范、降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并提供评价、鉴证等服务增加农村商业银行价值,为农村商业银行增加价值也就成为内部审计自身存在价值。
3、将传统的内部审计目标“帮助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改变为“帮助农村商业银行实现目标”。这里表明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总体服务范围包括整个农村商业银行,涉及所有人员、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从表面看这里变化是微妙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内部审计所关注的焦点从微观(农村商业银行个体成员)转向宏观层次(帮助整个农村商业银行)。这就是说,我们不仅看日常具体的经营细节,而且关注整个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方向,能够有的放矢地提出战略建议,同时规划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业务、协助支行、部门和总行达到他们期望的目标而不仅仅是评估已发生的业务。
4、审计业务范围扩大。增值型审计在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基础上,将其业务扩展到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等领域,其中风险管理是指农商行总行实施组织实施的风险管理、增加目标的可行,总之,凡是能为农村商业银行增加价值的鉴证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都积极开展。
5、审计服务对象扩大。传统的内部审计被认为是“管理者的耳目”。这是因为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需要,来审查农商行各支行和总行部门的经营管理情况,并就有关情况向管理者提出建议。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农村商行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利益相关主体,其中的重要服务对象包括支行高级管理人员、总行经营管理人员、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
构建增值型审计目标体系
1、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为根本,促进业务增长方式转变。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经济结构由生产性向消费性转变已显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较大。内部审计工作要定位于促进农村商业银行抓住发展机遇,有利于指导农村商业银行加速将地方资源、信息转化为金融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速度;实现增长方式由传统要素增长驱动向创新驱动增长模式转变。
2、以推动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资产业务是支撑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物质依托,是加速农村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运营载体。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始终抓住资产增量增效、保值、增值这个核心,不仅要评价基层支行信贷资产结构、效益情况,更要加大对整个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结构和资产负债比例的优化情况的监督评价,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在做大、做优、做强农村商业银行资产上下功夫。
3、以促进管理水平提高为目标。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结果的优劣。要对各项业务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实用性及执行制度的效率成本进行科学有效评估,在防化风险的基础上,向决策层提出整合管理资源,优化管理环节,紧密部门协作提高各项业务经营效率的建议。
4、以促进防化风险水平提高为目标。根据农村商业银行当前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要求,内审部门要切实开展好多层次、多方式的审计工作,审计内容效覆盖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对违规操作形成“威慑”作用。同时要通过审计加大对防范风险的新管理理念、应用程序、应用知识的检查、辅导、评价力度,使农村商业银行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适应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现实需要。
实施增值型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1、通过内审的鉴证和咨询服务,为农村商业银行拓展业务和改善管理提供增值服务。一是根据经济发展转型时期金融竞争特点是,把握先机,对传统业务、拟发展的增值业务开展调查评估,本着充分开发地方金融资源的目标,贴近客户的服务需求,围绕农村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设计、新业务品种研发推广、各业务品种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等方面提出辅助战略规划。二是对新产品的应用、先进风险分析工具及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推广进行辅导培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快速形成。如自助银行、网上银行、贷款风险分类、贷款新规的贯彻落实情况等。三是参与风险管理,不仅要对各项业务操作中风险易性环节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揭示,并向总行管理层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建议,有效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而且要对各项资产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提出增收节支,防止资源不充分利用产生资源闲置浪费风险。四是围绕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开展调查,对各项业务的审批授权进行分析评价,本着高效快捷、职责明晰,切实体现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灵活的基础上,提出业务流程再造、经营流程改善的措施建议。
2、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力审计,为农村商业银行实现风险管理控制提供增值服务。内部控制增值型审计主要是强调对管理风险的控制,保证被审计单位按农村商业银行所设定的目标经营,持续监测和确保被审计单位执行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对控制环境进行系统评估,对业务操作人员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评价商业银行管理层执行控制过程的有效性;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内部欺诈开展特别调查。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作用除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这些“硬控制”之外,还要做好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软控制”,也就是对高级管理层的“高层基调”。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外部环境日益变化,高层基调等“软”控制更为重要。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切实体现农村商业银行业务活动以遵循内部控制为基础,围绕着风险控制与管理而展开,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在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中的增值功能。
【摘要】我国农村信用社在改革的历程中,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各地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特点,使得农信社改革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信用杜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最后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总结,以期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供一点理论支持。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出版社,2006,05.
[2]程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近几年,在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下,各商业银行积极推动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大力拓展农村客户群体,扩大支付系统覆盖范围,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农村支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其中电子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对改善农村支付环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发展电子支付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首先,电子支付就是客户与银行之间通过信息网络,使用安全的信息传输手段,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根据支付渠道不同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展电子支付业务,能够大幅降低商业银行人力、营销以及网点建设等成本,能够有效稳定客户群、提升储户价值、增强银行竞争力。
其次,完善的信息通信网络为电子支付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信部的《2012年全国通信业运行状况统计分析》显示,2012年,电信业大力推进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信息化进程,持续深入实施通信村村通工程。行政村通宽带方面,全年新增通宽带行政村1.9万个,行政村通宽带比例从年初的84%提高到87.9%。自然村通电话方面,全年新增1.1万个自然村通电话,全国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比例从年初的94.7%提高到95.2%。移动电话方面,2012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1215.5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2.6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9.0部/百人。2012年,全国网民数达到5.64亿人,手机网民数达到4.20亿人,占网民总数的74.5%;农村网民数净增0.2亿人,达到1.56亿人,占网民总数的27.7%。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比上年末提高3.8个百分点。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电子支付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发展电子支付业务是商业银行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有效途径。经过商业银行近些年的努力,农村金融服务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仍然不能适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服务仍然不足,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仍存在许多现实性困难,而其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地区商业银行服务设施少。由于农村地区人口相对分散、支付业务少,商业银行物理网点严重不足,ATM、POS机等受理终端少,乡镇以下还存在很多金融服务盲区。由于布放ATM、POS等机具特别是新增营业网点的投入成本较高,而农村地区支付服务需求量及农民承受价格能力低,导致农村地区商业银行机构支付服务产出相对较低。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使得商业银行机构增加农村县域尤其是乡镇的支付服务基础设施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生产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一实际,各商业银行纷纷大力推进电子支付渠道建设,推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金融、电话银行等电子支付业务。电子支付业务的推广,改变了客户与银行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打破了地域、时间对业务拓展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商业银行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填补了村镇农民的金融需求缺口。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1年,中国网上银行的整体交易规模达到70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9%,其中企业网银交易规模为563万亿元,占比约80.3%,同比增长34%;个人网银交易规模为138.1万亿元,占比约19.7%,同比增长45%。此外, 2011年电子银行替代率达到66.9%,即电子渠道交易笔数总量是柜面交易笔数的两倍。
二、加快电子支付渠道建设的几点建议
首先,大力发展银行卡,扩大银行卡在农村地区覆盖面。目前,农村地区的银行卡渗透率不足10%,与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拓银行卡市场,扩大银行卡在农村地区覆盖面。一是要简化银行卡申领流程、方便客户办理。例如建设银行借助网点预审批系统为客户办卡,客户可足不出户,在建行门户网站轻松实现信用卡网上申请。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财政、社保等部门的合作,积极拓展基于银行卡业务的新农保、新农合、粮食直补等项目,扩大银行卡客户群体和特色服务业务的覆盖面。三是要制定灵活的发卡优惠政策,发卡时要考虑到农村客户对费用的承受力和敏感度,在银行卡工本费和使用年费上给予减免优惠。
其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电子支付渠道在农村地区的辐射范围。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扩大支付系统在农村的覆盖面,加快农村地区ATM、POS机具的应用,促进农村地区用卡环境的改善。在农村地区集市、农资批发市场、大型商铺等支付交易量较大区域,增设ATM、POS机具。对商业银行在农村投放的ATM、POS等设备,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制订出台补偿政策,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也可考虑在商业银行间通过支付跨行交易补偿费用的方式,增加ATM、POS等设备所属商业银行的收入,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增设ATM、POS机具,扩大覆盖范围,并降低结算业务收费标准,减轻农民负担。
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并在全球蔓延开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指标遭到了极大程度的下降,是二战后对实体经济最为沉重的打击。尤其自2009年的下半年以来,对于我国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逐渐恢复了平稳的状态,全球经济也顺利摆脱了金融危机而逐步走进了“后危机时代”。从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发现,鉴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关于资产证券化经营的业务仍然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所以受到这次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并不是十分严重。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以及我国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调整所带来的波动,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着新的信贷风险问题,为此,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仍然是一项重点课题,农业商业银行也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二、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新的信贷风险因素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加大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带来冲击的问题,我国政府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分别就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采取了实际性的措施,以求确保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并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而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但是与此同时,也使农村商业银行承受起较大的信贷风险。另外,相关的政策批准中小企业能过通过专有知识技术、商标使用权、许可专利和版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但是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无形资产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弱,农村商业银行并不像处理有形资产那样,能够通过拍卖、租赁和转让等多种渠道对资金进行及时的回收,同时,还存在贷款抵押形同虚设的隐患。
(二)信贷风险加大
我国政府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采取了适当的货币宽松政策,尽管在2009年我国经济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增长,但是对于投资和房地产行业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对开展信贷业务方面的风险比较大、与此同时,我国一直都是以间接融资的方式为主,间接融资的规模远远超过直接融资的规模,这就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体系在其经营过程中会承担起更多的信贷风险。据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水生产、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供应行业等五大行业中,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在这些行业中承接较大的信用风险。鉴于篇幅有限,本文简述房地产业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关系:由于该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也就是说其对于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房地产行业自我积累资金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其健康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鉴于对房地产行业给予过度的金融支持会容易引起房地产行业的危机,尤其对于长期宽松的信贷政策而言,实行较低的利率政策会对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带来不断的刺激,从而增加了房地产的消费性需求,也伴随着投机行为频繁发生,金融风险不断堆积,一方面给房地产行业造成了较大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工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此,基于我国在住房抵押货款还没有实现证券化,所以不良贷款的风险就由农村商业银行来承担,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转移及相关方面的工作承受了较大的阻碍。
三、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从外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组织上的设置来看,其主要是通过采用条块互相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对于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存在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层次之外,对于横向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纵向管理上存在着链条过长、横向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尚未明确确立等问题。同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专门的信贷决策机构,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工作效率难以实现根本性的提高。虽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近些年来关于其内部管理组织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信贷管理组织机构在结构上仍谈是不够合理,同时也引起了管理方面工作的新问题。
(二)信贷文化建设未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步伐
由于信贷文化是基于长期实践中不断完善信贷工作而建立起的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成文的习惯性做法与价值观念。近几年,信贷文化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成为了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信贷文化才能对信贷风险予以有效的防范和保障。从历史的角度看来,在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都存在过分重视罚款而轻视管理、重视对外放宽而放松收款的力度、重视存款而忽视贷款等弊端。当然,这些粗放性经营行为的存在,与农村商业银行中的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密切的联系,因为信贷人员风险意识偏低,所以才导致了违规贷款和人情贷款问题的普遍存在,并进一步演变成不良贷款。
(三)农村商业银行缺少风险管理专业型人才
由于信贷风险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较高、技能要求强,所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想从根本上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就需要银行内部配备具有综合素质较强的风险管理人才,这部分人才不但对信贷风险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还有将信贷风险防范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运用。但是就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而言,在这方面的风险管理人才还是相当缺乏,而金融科学家或者金融工程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内部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的水平、管理的理念和管理的能力等方面上远远不能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难以满足国家社会和经济方面上的种种需求。
(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量化水平偏低
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中所带去的风险度量方式可以进一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具体的方法,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采用定性的方法为主,常见的典型方法就有5C要素分析法,但是该方法在信贷风险衡量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准确性和较强的主观性,因此也受到极大的争议。从定量的方法来考察,农村商业银行通常都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比例分析法等静态分析法,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信贷风险量化测量工具的使用,缺乏一套科学的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现代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难以对整个贷款进程实行动态监控,也就意味着无法时刻注意到信贷风险的动态变化。
四、强化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能力的建议
(一)完善信贷组织机构的建设
笔者建议,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部门来对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负责并管理,其中涉及资产分析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信贷政策制定的部门和风险审查部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各个部门之间不应该相互孤立,而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做好本分工作,通过相互沟通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方式来加强彼此之间业务上的交流和协作,从根本上转变旧体制下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部所存在的“一统”信贷部业务的形势。同时,在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审贷分离制度的实行,将贷款前调查、贷款时审查还有贷款后检查等三项工作彼此分离开来,由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独立的人员承担起相应的工作。
(二)营造良好的信贷氛围
基于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缺陷,笔者提出建议应当加强银行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逐渐建立起围绕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强化信贷人员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和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与此同时,要时刻跟进贷款后的管理工作,把握当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数量,实时对信贷风险进行了解和控制。
(三)打造一支信贷风险管理的专业型队伍
鉴于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对于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方面的要求,一个优秀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应当综合具备财务、计算机、金融和法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应当注意做好防止人员流失的工作,将其进行分散化,应对部分人才流失对于整个信贷风险管理队伍所产生的冲击。
(四)改进当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尽管从近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较传统而言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社会上的大型银行逐渐关注定量分析的运用。但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起步比较晚,难以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直接通过采用国际模型的分析,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风险定量评价模型。因此,需要对当前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做出调整,努力争取控制风险的主动权。
五、结论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在其融入国际化的过程,如何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是农村商业银行当前面对的一个重要难题和课题。农村商业银行要在健全内部引用风险控制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好当前市场信息的变化,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作者:罗芳 李政 单位:1.江西服装学院 2.江西省芦溪县政府
参考文献:
[1]王霆.关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营销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7).
[2]王霆.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2,(12).
[3]尹丽艳.后金融危机时代探寻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改革问题建议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战略不明确
全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按国家宏观政策组建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对于基层的信用社来讲,他们缺乏对自身及所处的经济环境的清醒的认识。牌子变了,内部体制如何及时转变,以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对于这些问题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具有金融空间结构效率方面的比较优势:(1)体制完善、经营灵活;(2)扎根于地方,网点多、人脉熟;(3)信贷资产质量优;(4)农村金融格局的调整为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以上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优势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不在于和国有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业务、抢客户,而在于要充分发挥其地方性银行的地域优势、网点优势和决策优势,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为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市场定位不准确
综观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各家商业银行在目标客户的选择和业务拓展方向上存在趋同化现象:一是没有基于市场竞争的行业分工,业务范围与经营领域基本一致;二是金融产品的设计上不存在互补,相互的替代性和模仿性很强;三是在客户选择上大都将目光投向国家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集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政府相关部门等,而对于与农相关的产业及中小客户群体兴趣不大。这是一种定位误区,虽然在某一层面上形成了充分竞争,但既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造成了金融资源的重复投入和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对弱势农业,农村经济中非国有企业、个体农户的金融约束。
由于发展方向不明,自身的定位也就模棱两可,市场定位不准,一是会偏离实现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下的信用社发展目标,二是会偏离自身发展的正常轨道。
3.经营管理体制落后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干部人事管理、固定资产购建、现金管理、统计管理、薪酬管理等各个方面缺乏有力的管理制度,缺乏保障制度落实的机制,缺乏监督制度执行的措施,特别是缺乏对高管人员的有效监督,使农村信用社产生内部道德风险,成为形成大量不良资产、亏损挂帐、历史包袱的重要原因。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积极开展联合与并购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的治理结构已经形成,但与之相对应的决策链、管理链、业务操作链还需进一步理顺。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激烈的同业竞争,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本着审慎经营和稳健发展的观念逐步完善内控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监察审计制度,并建立与银行发展策略和价值理念相一致的薪酬机制、考核机制、晋升机制、岗位流动制度等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
2.正确确定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
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一般都组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所面临的农村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村经济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均衡发展,伴随着乡镇企业“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成分大幅增加,大多数农民己经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向城镇集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的主体。
面对农村经济和地方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支农观念,调整信用社时期的市场定位,由原来的支持“三农”扩展到立足于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服务优质客户。
3.制定符合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要求的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规范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决策的民主化、管理的科学化,是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向现代金融企业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与目标相适应的智力结构应包括:有效的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和制约;独立的风险控制、审计、薪酬委员会;独立、市场化和专业化的管理层。其中,独立、相互制衡是控制风险的关键。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都建立了“三会”制度,但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职权的划分、职能的发挥、职责的承担上仍需进一步规范。
4.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基本企业队伍建设
市场环境在改变,竞争对手在进步,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服务对象更是在不断成长与发展。面对客户的改变,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员工也必须发生相应的转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才不会在工作中面对客户的需求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要转换思想观念,改变原信用社框架下一成不变和循规蹈矩的工作方式;二是要不断加强学习,确立不学习就要被淘汰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三是要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业务技能,在工作中寻求创新和突破;四是切实加强人才引进,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将直接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前景。除提高员工的素质外,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还应大力引进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努力提升现有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引进全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
5.进一步与市场经济接轨,发展农村客户群体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客户群体的成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原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范围越来越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结算弱势更成为制约其业务发展的瓶颈。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的经营领域受区域的局限,无法跨区域设置经营网点,结算渠道也不象全国性商业银行那样畅通无碍,而客户的需求是不受区域限制的,如果在某个环节上无法达到客户的要求,客户资源就有可能会流失。
因而,通过产品创新,凭借网络联结将经营的触角向区域外延伸,就成为在现有政策限制下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挽留客户资源的次优选择。
三、结束语
在中国,农信社改革是采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模式还是选择合作制的形式,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农信社自身的特征所决定。两种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改革模式。只有确定了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正确路径,整个农信社的改革才能有成功的前提。
中国农信社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改革的进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在理论的指导下,只有不断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才能将中国的农信社改革不断向前推进,使其成为中国农村金融的一个支撑,扶持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出版社,2006,05.
[2]程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