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行政管理体制

行政管理体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管理体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行政管理体制

行政管理体制范文第1篇

 

当前,在兽医的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制度不完善、药疗人才缺失等导致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不仅给养殖人员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更影响兽医行业整体发展前景。因此,完善兽医行政管理体制,提高兽医社会公众服务水平十分重要。

 

1 兽医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兽医行业发展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3个主要方面的问题:兽医机构管理的不健全;基层防疫措施的欠缺及医疗人才短缺的现象。

 

1.1 兽医机构管理不健全的问题

 

目前,国内兽医机构目前管理不健全,管理工作开展较为分散,系统管理缺失;同时,在对医护人员进行管理时存在职责模糊的情况,不仅责任分配不到位,更存在职能重叠的不良现象,导致整个兽医机构的管理效率难以提升,不仅降低兽医机构的服务质量更造成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

 

1.2 兽医行政管理中的基层的防疫工作开展不合理

 

基层防疫工作是兽医机构在运行过程中最能体现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的工作内容,基层防疫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动物的发病概率,维持动物的健康成长,更能有效促进人类居住环境的健康。现阶段,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对动物的基层防疫工作更应该定时定期地开展下去,但在目前的兽医行政管理过程中,许多兽医机构对于动物的基层防疫工作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导致防疫工作的开展难以形成高度的系统化[2]。此外,由于相关管理机制的缺失以及人员调动的不合理导致当前不少的地区的动物防疫工作处于空白阶段,不仅对动物的生命健康构成威胁,更影响到了人类的居住环境的健康。在兽医机构的行政管理过程中,由于对基层防疫工作的开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防疫人员的薪资待遇不高,因此在基层防疫领域难以吸引具有高水平的专业人员从业,导致许多兽医机构不仅在防疫技术上跟在防疫设备方面难以满足公共服务的需要。

 

1.3 人才短缺及人才结构不合理

 

从兽医机构的基层防疫问题的论述中,不难发现人才已经成为限制兽医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兽医机构的经营中,一方面由于薪资水平的普遍偏低难以吸引高水平人才就业导致兽医机构内部人才的普遍空缺;另一方面,许多的县乡地区的乡畜牧兽医服务的工作环境过于散漫,许多的医生甚至没有经过严格的医疗训练,便凭借着一般的工作经历开展对动物的医治,且在当前的大多数的兽医机构中由于人才流动速度慢,专业人才引进困难尤其是对于乡镇偏远地区的兽医机构,因此在目前还普遍存在人才结构老龄化的现象,不利于兽医机构的持续发展,影响兽医公众服务的整体质量。

 

2 兽医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

 

为了促进兽医行业的持续发展,提高兽医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在完善兽医行政管理体制过程中,主要从机构管理制度的健全、加强机构基层服务的管理同时提高兽医人员的薪资水平,引进先进的人才管理机制,加快人才流通的整体速度。

 

2.1 健全兽医机构的管理制度

 

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是任何企业形式运行的主心骨也是支撑任何机构发展运行的重要软实力。针对当前兽医机构运行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机制管理造成机构运行混乱,医疗资源利用率低下的局面,兽医机构提高对制度完善的重视程度,从医药管理着手,加强对医护队伍的定期培训;同时,提高动物用药的精准度,防止用药混乱的现象出现导致动物的无谓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尤其是对于大型养殖场而言,兽医机构在开展医治过程中不仅要严格控制好药品用量,如对抗生素的使用量,更应该加强对农场的基础防疫工作,防止由于大面积养殖造成的大面积病菌感染的现象发生。

 

2.2 提高兽医机构的基层服务水平

 

基层服务水平是兽医机构开展公共服务的重要表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兽医机构在完善行政管理机制的过程中,应该将基层服务纳入重要的体制制定范围内,规范兽医机构开展的基层服务性行为,如在基层防疫过程中,兽医机构在开展工作时,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好药品的用量,另一方面按照地区合理配置兽医医护人员,并按照区域的划分将区域的防疫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医护人员的身上,防止出现权责不明的现象导致基层服务工作开展混乱,对维护兽医机构的公共服务的形象十分重要。

 

2.3 改变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

 

提高兽医医护人员的薪资水平,改善工作环境,积极引进优秀的兽医人才,改变目前兽医机构普遍存在的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兽医医护人员的薪资水平过低医护环境混乱是导致兽医人才结构不合理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兽医机构在运行过程中除了规范机构的管理制度,提高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以外,为了调整人才结构还应该积极引进人才机制,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基本工资水平,改善工作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新型兽医人才进入机构,为机构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这对维持兽医行业的持续发展,提升兽医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此外,在对兽医机构进行行政管理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增强对人才的岗位培养管理,针对不同的区域相关的医疗需求也各不相同,尤其是在乡镇畜牧业中。

 

3 结语

 

兽医行政管理机制的缺乏,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等现象是影响当前兽医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兽医的公共服务能力,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应该着重于行政管理制度的完善,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引进更多的人才,调整兽医医护队的人才结构。

行政管理体制范文第2篇

1.乡镇政府缺乏专业的管理方面的知识与观念不能及时更新。

现在的乡镇管理者的管理知识不能满足当前乡镇居民委员会对乡镇管理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在这些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方面不能很好解决乡镇居民的问题,不能与各级管理者有良好的沟通导致与乡镇居民出现矛盾纠纷等问题。而已经存在的问题也不能持续追踪问题解决进程,其政府都不知道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反映乡镇居民的问题难题,并没有及时反馈问题的结果,很难为乡镇居民的合法权利给予有力维护,这样不能有效地解决与管理好乡镇。

2.乡镇管理中乡镇治理模式的问题是乡镇管理缺失的关键因素。

在实际调查中,现有的各城市居委会中,79%的居委会都是由街道来领导和管理的指导关系,而且只有43%的乡镇居民委员会是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乡镇居民自治机制,可见他们的管理功能十分有限,很难带给乡镇居民较多的行政管理。另外50%的乡镇管理者认为目前本乡镇政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现在治理模式下是被治理的角色,造成管理者参与的淡漠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受到行政力量的压制。

3.乡镇管理中乡镇委员会财务管理上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乡镇经费上的制约,由于乡镇管理的自身特点,以及乡镇居民多是农转非的人口和多为经济上靠小吃部、自行修理部等小本经营的特征,这便直接决定了乡镇管理在进行乡镇管理中具有一定的经费特殊需求,但是由于街道办不愿意放弃经费的管理权导致这种难度被放大,导致街道办一些日常事务不能正常开展,使乡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经费问题不能得到保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在矛盾产生后,不应该回避,乡镇管理者应该公开对抗,取得经费的管理权和支配权。

二、解决乡镇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对策

1.加强居委会的组织制度建设,逐步实现乡镇管理工作的职业化。

政府要通过对乡镇居民委员会和乡镇管理者的选派、直选等招聘方式,为调整居委会的管理工作建设起一个专门的管理队伍,这个队伍要体现知识化、年轻化的特点,也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来建设,可以让工人、青年、妇女定期定时去乡镇进行工作;在乡镇管理上可以由上级政府出资进行组织选派,居委会可以定期进行聘用或者直选,从而使居委会管理工作的组织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2.科学地界定政府和居委会各自的职能权限,对自己的事务管理行使一定的权力。

90%的乡镇政府以及65%的乡镇居民认为,给乡镇居民委员会自治权,给予相应的各级职责和相应的明确的职权范围是一个较利好的事情,乡镇居民希望管理者能为自己解决问题,而乡镇管理者希望自己是主动的,另外是乡镇管理者相对于街道办是不敢公开反抗,没有支配权,没有管理权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经费的不足,满足不了街道办工作的开展,不具有相应的支配权与经费的管理权,这也是不利于乡镇管理的。

3.调动居委会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建立一个针对居委会的明晰的财务制度是关键所在。

在调查结果中针对乡镇居民委员会的明确清晰的财务制度是影响乡镇管理的直接因素,乡镇管理组织经费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乡镇的管理经费不断增加,而许多职能都要由乡镇来落实,他们很难抽出足够的经费去划拨到乡镇委员会,因此造成管理上的难度加大,乡镇管理能够提供经费,这种资金上的压力解决了,以及科学界定了职权,能有效促进乡镇的有效管理。

三、结语

行政管理体制范文第3篇

在国家综合实力的构成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经济因素,若单以此为评价标准来评判我国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效果,则可以用成就斐然形容。据权威部门统计,从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至2008年底,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变换为可变价格的话,增长了20多倍;最近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又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强有力的政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发展的新形势、解决发展过程出现的新问题、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就必须推进和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我国政府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决心,也曾采取了比较有效的措施,但相关的社会调查显示,社会舆论和社会民众对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是非常满意。这种“不满意”的最重要外在表现形式便是政府公信力的不高,甚至出现了多起与政府冲突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将会是我国改革领域的重点和难点,这也是我国理论界达成的一个共识。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曾进行过多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这几次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几条有益经验。

指导思想尤为重要。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着眼点,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加强和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①

上下联动十分必要。由于特有的国家制度,我国在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必须坚持中央的统一领导,在统一指导原则之下,鼓励地方政府在结合当地实际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与创新,禁止一刀切。若中央政策在地方落实时遇到了各种阻力或者状况,那么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计划以及其他相关举措就无法展开,就更谈不上深化了。因此地方政府应该在坚持中央政府指导原则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枷锁。

采取积极稳妥与循序渐进改革策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制度的构建、完善、成熟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几代人在实践中不断完成。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既包含连续性又包含阶段性的制度革新过程,任何只看到连续性而忽略阶段性或者只看到阶段性而忽略连续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连续性要求我们的改革要有一个长期的目标,阶段性需要我们在实际的改革中步步为营,在稳固前一阶段改革效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为下一步改革提供有益借鉴。落实积极稳妥与循序渐进改革策略,要求我们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战略规划和循序渐进、措施得力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此外,改革越是深化就越会触动以前深埋的矛盾,尤其是那些以权力、利益为重点的改革更是如此,因为要改变现有的权力和利益分配现状,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又加之各种利益盘根错节,过快或者过猛改革,有可能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此,要在总揽全局的前提下,将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积极稳妥与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执政为民是各级政府的崇高使命。改革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增强政府机构及国家体制的活力,提高行政效率,调动人民群众和基层的积极性。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处理好人民群众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既要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又要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②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

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从本质上来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点是任何制度改革的共性,所以,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性,这不仅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最明显特点,也是我国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不可背离的原则和方向。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不同以往的国际、国内环境都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行政管理制度;尤其是飞速发展的国内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执政理念和行政管理制度,只有当制度适应经济基础的时候,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非消极的阻碍作用。

渐进性特点。虽然我国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但是长期的计划经济惯性和行政命令习惯都是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障碍。量变与质变的理论告诫我们,不仅制度的建立是长期的过程,改革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制度改革需要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传统观念的惰性以及部门利益的刚性,渐进性的特点将持续在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

复杂和困难兼而有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既来自于国际环境的复杂性,也来自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体制转换中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同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管理面临社会正义与经济效率之间关系的权衡、民主参与和效率导向的取舍,从而增加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与难度。③

如何正确履行政府职能

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应该从实现以下转变开始:

向努力营造优秀的发展环境这个方向转变。从微观上来看,就是构建安全、和谐、健康的市场秩序,并建立由法律监管、职能部门监管、行业自我监管、媒体监管以及群众民主监管等众多方面组成的监管体系;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就是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基础设施、做好政策调控、稳定发展与社会以及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向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方向转变。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和正义是它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如果没有公平和正义,那么市场经济便不是健康的市场经济。政府在维护公平和正义方面可以从促进就业、调节收入分配、完善社保体系、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等方面来努力。

向优质公共服务提供者角色转变。政府需要转变原有的行政管理理念,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意识,真正做到在管理中显现服务意识、在服务中体现管理效果。经济的发展使得群众对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连年上升,对此,政府可以把解决公共产品短缺、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作为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全力推进区域、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同时,加快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切实保障农村、基层和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服务的需要,实行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④

如何优化行政组织结构

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实现政府机构、政府编制人员以及政府职能部门设置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法制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形式以及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将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规范化,让政府机构设置合理化;在政府的人员安排编制方面,应该首先对人员结构进行优化,既要彻底解决某些职能部门人浮于事和机构臃肿的弊端,又要解决某些职能部门人员不足、编制过少的问题,真正做到政府机构设置和政府职能分配相契合,政府人员编制和政府任务安排相契合。

依照统一、精简与高效的原则对行政行为的决策权、执行权以及监督权进行合理设置,使之既相互协调融合,又相互制约牵制。大部门体制的探索和实践应该继续推进,议事协调机构和它的办事机构都要进行必要的规范与精简;要有效提高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能力,让政府机构设置过多、权责脱节以及职责分工过细等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政府机构编制审批程序与备案制度都应该严格依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并得到有效的监督。(作者单位:海南大学三亚学院)

注释

①陈郑:“和谐社会背景下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对策与建议”,《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第2期。

②朱海波,郑保:“30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程、成效和基本经验”,《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行政管理体制范文第4篇

【作者】高小平/靳江好/沈荣华

【摘要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正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深化行政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在许多方面都有较大突破和发展。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规范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决策机制、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等项内容。

(一)建立服务型政府

建立服务型政府是近年来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在深化行政改革中提出的一个目标选择。服务型政府本质上是社会本位、民本位,政府管什么不管什么,全看社会和公民是否需要,并以此来作为政府职能定位的依据,它与传统的以官本位、权力本位为特征的管制型政府相比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将建立服务型政府作为新时期行政改革的一个目标选择,将有助于从新的视角,把行政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引向深入。在实践中,已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认识到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着手改革以往“重管理、轻服务”的政府管理方式。上海、南京、珠海等地政府纷纷提出创建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并在创新服务、社会评议、减少管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我国中央、省级政府的主要功能要于决策和宏观调控,在管理上具有宏观性、调控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同时在决策和管理上也要体现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省以下地方政府直接面对社会、企事业单位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因此,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能定位应有所不同,中央和省级政府可以作为以宏观管理为主的“决策——服务型政府”,省以下地方政府应为以公共服务为主的“服务型政府”。

(二)建立面向市场的政府

建立面向市场、亲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等提法的涵义大体相同,都是指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凡是市场能发挥优势或能做的事,都应当由市场来做,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强调政府要面向市场,将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论要起好“掌舵”作用、催化作用、促进作用,而不是“划桨”作用、大包大揽作用;也有助于将政府发挥职能作用的主要方向,放在加强宏观调控上,放在创造有效率的市场环境上,围绕市场行使好调节、培育、监管和服务职能。

(三)建立责任政府

责任政府的提法,主要是为了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在以往权力高度集中的行政体制下,政府权力与责任严重脱节和失衡,强调权力配置而忽视追究责任,重视行使权力而忽视承担责任,注重虚置监督形式而忽视追究责任。

现阶段推行依法行政的关键,在于强化政府责任,使权力的责任挂钩,建立责任政府。为此,下一步行政改革应力争取得以下突破:一是赋予权力的同时必须明确责任;二是健全政府责任制度,制定落实法定质询、罢免等追究责任的具体程序,创设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易于实施的责任制度;三是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并与政府外部评议制度相挂钩;四是加大执法监督的独立性、公开性和民主参与。

(四)依照公共管理理念转变管理模式

公共管理是从发达国家引进的管理理念,核心涵义在于公共性,突出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管理导向的社会化,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等新的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管理”有较大的差别。

在实践中,各级政府开始运用这一理论,转变职能,改进管理,推进改革。例如,财政部门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目标,人事部门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深圳等地政府提出了政府职能从无限到有限、从部门性转向公共性、从政府单一治理转向社会共同治理等项改革目标,都是十分有益的探索。

(五)借鉴企业经验提高政府效能

行政管理体制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首先是阐述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然后论述了以往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改革;行政管理;政府;市场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党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但是我国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行政管理体制中的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基础调节作用。而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手段。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有效保障。因为,对外开放带来的挑战,首先是对政府管理规则和管理能力的挑战。改善利用外资的质量,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争取对外交往国际活动的主动性,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和安全,都迫切需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使政府管理的内容、方式及相关制度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动力和外部环境,增强在不断扩大开放的条件下,促进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能力。总之,政府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者和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行政管理体制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具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二、以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以往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都在组织结构上做了文章,但是并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所以以往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存在着问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没有优化组织结构,反而使组织结构更加复杂,难于处理。我们现在就具体看一下以往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行政改革中的机构设置缺乏科学依据。长期以来,我国在机构设置方面往往都缺乏理论依据,没有理论和经验指导,就开始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手术。改革中还会割裂政府组织结构优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关系,在改革中还常常把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创新管理模式割裂开来。并且在改革时组织结构改革的法制化、规范化较低。在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三、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措施

1.着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要按照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则,着力实现政府职能的“强化、弱化和转化”,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当前,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必须抓好五个环节:一是按照“法治国家”的要求,全面落实依法行政;二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三是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在加强和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是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切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五是按照“新公共管理”的要求,重视培育和发挥第三部门在社会服务、社会沟通、社会评价、社会协调和社会救助等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

2.权责明确、推进行政问责制。

我国政府需要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推行责任问责制,权责不清、有权无责、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必然导致失职、渎职、、随意决策等。所以,一要建立健全并全面实施行政问责制,做到有责必问。在赋予行政机关权力的同时,必须明确相应的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权责一致,对因审批过错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或不良影响的,必须对审批人员和相应监管人员进行问责,做到用权受监督;二要建立健全审批责任追究制度,做到有错必究。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审批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对不依法行政、违法审批、审批不当和违反决策程序给国家和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必须追究部门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三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

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就要继续切实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把行政审批的项目和事项减少到最低限度,把行政审批的必要程序减少到最少环节,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行业自律以及事后备案、监督检查的,尽量不要审批。需要审批的事项,要规范审批条件,削减自由裁量权,公示审批项目的内容、条件和程序,实行告知承诺,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行网上行政审批,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监督机制和审批责任追究制度。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4.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建立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科学合理、精简高效的现代事业组织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应从总体上收缩事业单位的规模:一是对于能够撤销的,要在做好相关善后工作的基础上坚决撤销;二是对于不能撤销的,应视具体情况转为政府部门、企业或市场中介机构;三是要把国家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减少到最必要的限度;四是应在事业单位中建立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竞争性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制度。

5.建立完善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

要做好政府绩效评估,应该注重绩效评估的基本思路:一是更新观念,切实实施政府绩效战略;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符合地方各级政府实际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三是坚持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促进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四是总结实践经验,推进政府绩效评价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在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上,要能做到以下四点: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体现当代绩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体现我国的实际。在指标体系具体设置上,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评估政府自身建设的成就。在评估过程中,不仅要看客观指标,更重要的是考察与客观指标相关的主观指标。在评估体制方面,要摒弃那种自上而下的绩效评估方式,建立多重绩效评估体制:一是要在允许政府机关进行自我评估、上级政府对下级进行评估、党的组织和权力机关对政府进行评估的同时,还应当包括相关专业的专家评估和服务对象即社会主义公众的评估;二是要成立精干、权威、效能的绩效评估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使政府的绩效评估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1]颜廷锐.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报告[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