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评剧 表演 审美 特征 综合 风格 流派
评剧是我国戏曲中的一个重要剧种,评剧表演艺术又是整个评剧艺术的中心语支撑。从美学高度与视角来研究探讨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对于评剧表演艺术与整个评剧艺术美学品位的提升与美学底蕴的丰富,均具有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价值。为此,本文就此发表几点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一、综合化
评剧表演艺术的第一大审美特征,是综合化。
评剧表演艺术同所有戏曲的表演艺术一样,都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综合化是其最为明显的审美特征。
这种综合化,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大层面:
其一是行当齐全。评剧表演艺术以不同行当的不同特点为主要特征,例如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就各自有着不同的表演特点。
其二是唱腔丰富。评剧唱腔,各个行当的唱腔均十分丰富,即以板腔体为主,通过板式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综合化的格局,其中主要有慢板、快板、流水板、散板、摇板、垛板等等。
其三是手段多样。评剧表演的艺术手段,以“四功”(唱、做、念、打)与“五法”(手、眼、身、法、步)的多样性构成鲜明的综合化审美特征。
由此可见,综合化是评剧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风格化
评剧表演艺术的第二大审美特征,是风格化。
风格是艺术风格的简称,它是“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具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辞海》缩印本)主观方面,离不开艺术家独特的人生道路、生活环境、阅历、修养和艺术追求,“艺术家从艺术体验到艺术构思,指导艺术传达和表现,始终具有独特的审美体验、构思方式和表现角度。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客观方面,离不开艺术作品的体裁、样式、语言等要素,并受时代、民族、地域、文化诸多元素的影响与制约。因此总的说来,“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它来源于艺术家主观方面的独特性,同时又凝聚着文化特点、时代精神、民族特性等多方面的客观社会因素。”(同上)它也是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评剧表演艺术的风格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是剧种风格。评剧产生于河北民间,以通俗化、民间化、草根化为主要特征,素有“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著称于世。因此其表演艺术以平易、浅近、通俗风格见长,属于典型的“俗文化”范畴。
其二是民族风格。评剧作为我国重要的戏曲剧种之一,其表演艺术以民族风格为主,即以虚拟化、夸张化、程式化等构成的写意风格为主要审美特征。
其三是地域风格。地域风格是民族风格集合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愈是地域的,愈是民族的,也愈是世界的。北京评剧表演艺术的大气丰厚、天津评剧表演艺术的清新俏丽、东北评剧表演艺术的粗犷火爆,都形成各自鲜明的地域风格。
其四是个人风格。个人风格更是评剧表演艺术的亮点与精华。以评剧旦行的表演艺术为例,白玉霜委婉深沉的表演艺术风格、新凤霞清新秀美的表演艺术风格,都充分彰显出个人风格的艺术魅力。
三、流派化
评剧表演艺术的第三大审美特征,是流派化。
所谓汉派喜剧小品,通俗一点说,就是指喜剧小品中的武汉流派,再具体一点说,就是指这种小品具有某种特定的地域性艺术审美特征。正是这种审美特征的独特性,使它与其它喜剧小品在审美上得以区别开来。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现在称之为汉派喜剧小品,但并不是说这种小品在艺术上已经非常成熟,在审美特征上一成不变。恰恰相反,汉派喜剧小品目前还处于成长期,可塑性非常强,正在走向审美风格化的路上。
说到汉派喜剧小品,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相关的代表作品、代表演员、表演风格、审美特征以及这类小品的传承发展历史,只有综合考察这些因素,我们才能对形成流派现象的喜剧小品进行整体把握,基于这样的判断和分析,我认为,汉派喜剧小品目前正处于从萌芽期向发展期过渡并快速成长的阶段。毕竟,喜剧小品作为一个艺术种类在我国的舞台表演艺术实践中,其历史非常短暂,前后不过三十余年,汉派喜剧小品的历史就更短暂了。对汉派喜剧小品有了这样的定位和认识,分析其艺术审美特征才不会脱离艺术实践。
汉派喜剧小品作为一种年轻的、处于成长期的艺术种类,在审美上有哪些艺术特征呢?
其一,生活的真实美。“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是艺术具有生活美的重要原因。汉派喜剧小品具有一般小品的普遍特征,即生活美。但是,在生活美中,汉派小品又特别注重生活的真实性,与通过荒诞、扭曲、搞怪,甚至恶搞出丑的喜剧小品不同,真实性使汉派小品艺术与现实生活保持血脉联系,汉派小品不仅仅是纯粹的娱乐和逗笑,逗笑在汉派小品的表演中,只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以嬉笑怒骂的方式把小品故事中蕴含的生活真实显现出来,是汉派喜剧小品的艺术追求。
生活真实性是汉派喜剧小品的重要审美特征。著名美学家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如果说在汉派小品中也有这样的“理念”,那么这个“理念”就是生活的真实,这种真实也就是生活本质,即我们平常说的生活的道理,汉派喜剧小品是用喜剧的方式讲道理的小品。具体分析,汉派喜剧小品呈现的生活真实美,主要是通过小品的题材、内容、人物形象等几个方面来表现的。
从题材上看,汉派喜剧小品主要是城市社会题材,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城市的社会问题,这与北方小品主要的农村、农民题材具有显著的区别。如《招聘》《五十块钱》《送奖》《走错门》《诊》等,均是取材城市社会问题。而且取材的视角以普通市民视角为主,解决小品戏剧矛盾的方式也是市民习惯或熟悉的方式。这种取材上的偏好与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及文化具有重要联系,因为一个商业社会最直观、最真实的问题就是城市社会问题,而武汉自开埠以来,商贾云集,贸易繁华,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文化氛围。因此,汉派喜剧小品在取材上特别注重挖掘城市社会题材,注重贴近生活的真实。
从内容来看,汉派喜剧小品十分关注商业生活,主要是抓住商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利益的矛盾或纠纷展开,其立意承载着某种社会道德意义。正如美学家康德所说,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汉派喜剧小品内容在商业矛盾的外表下,其实蕴含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具有显著的“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功能。北方喜剧小品从内容上看,主要还是关注农民生活。当然,无论关注商业还是农业,从小品内容上讲,并没有高下优劣的分别,但艺术的内容与艺术的形式是相互辩证统一的,所以这一差异也导致了汉派小品在艺术形式上显著区别于北方小品的特点。
从小品人物形象上看,汉派小品中多为市民人物形象,多表现为聪明、机智、幽默、洒脱、世俗的人物性格特点,而以农民为主要人物形象的北方小品,则侧重于表现农民的憨厚、热情、真诚、胆小、怯懦的性格特点,甚至出现了丑化农民的不良艺术倾向。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印象,北方小品中的农民人物,不是很傻就是很笨,不是智障就是残疾,这难道就是真实的农民吗?不是。农民在这类小品中成了一个被人们拿来消遣娱乐的概念,真实的农民形象已经模糊不清了。但是,在汉派小品中的市民人物形象,不会出现极端的精明,也不会出现刻意的愚蠢,舞台上的市民和我们生活中的市民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市民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汉派小品中的市民人物是真正接地气的,因此具有生活的真实性,具有强烈的艺术生命力。从汉派小品的总体风格看,在题材、内容、人物形象上,围绕生活的真实性构建故事,使小品在审美上呈现出比较强烈的生活真实美。
其二,艺术的形式美。喜剧小品有文小品和武小品之分。所谓文小品,一般是指通过耍嘴皮子制造笑料的小品,和相声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武小品主要是指强调喜剧结构,以结构的戏剧化来制造笑料的小品,与话剧具有类似之处。从总体特征看,汉派喜剧小品应该属于武小品。汉派小品艺术形式美集中表现在结构形式、人物语言中,这也是与表达特定的市民生活内容密切相关的。
从结构形式上看,汉派小品比较强调营造一个首尾一贯的喜剧结构,也就是让故事本身具有戏剧化的喜剧结构,有开端、发展、、结局,结构上强调完整性。因为重视结构,所以在具体的结构手法上比较擅长利用意思的误会、人物关系的错位、性格的冲突、形象的对比等等,也就是说汉派小品的故事结构本身就具备了较好笑料,张三、李四、王五都能通过表演将小品故事的笑料抖出来,如果表演者具有更好的表演艺术功底,那喜剧效果就会更加显著。如果不强调小品的故事结构,那就只能主要依赖人物的表演,让演员把观众“演”笑、“逗”笑,而不是小品故事的戏剧化结构让观众发笑。同一个小品,可能张三演笑料百出,而李四演却让人笑不出来。北方小品的故事也具有结构特征,但不像汉派小品这样,对结构具有强烈的依赖,它更多是依赖演员的表演风格。所以,从结构形式上看,汉派小品与话剧具有更多相似之处,而北方小品与相声、二人转具有更多联系。
从人物语言看,汉派小品中的人物主要以方言形式表演,北方小品更多是以普通话或接近普通话的方言表演,在语言风格上,汉派小品中的人物比较擅长利用反讽、自嘲的语言进行交流以制造喜剧效果,而北方小品中人物比较习惯用夸张、讽刺的语言来交流。这种差异也体现出地域文化心理和习俗的不同,因此对小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形式也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曲艺;艺术;表演
一、关于曲艺表演
所谓的曲艺表演,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演员在舞台表演时,既要讲述故事还要注重表演,需要演员让自己进入那个表演氛围中,还需要投入到互动交流当中,用自己的作品感染观众达到表演的效果。但是仅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观众在欣赏节目时,会通过演员的演绎效果来判断演员的品德和道行,观众由此在心里会产生一把衡量的标尺,对此表演产生评价,从而达到对艺术表演的积极配合和反馈。在艺术表演上,表演者要学会掌握观众的心理状态,了解观众的口味,要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让观众喜爱自己,让艺术之路越走越好。在曲艺演出中,表演者一般都是以讲述者的身份出场,还会对其表演内容进行人文知识传授,观众在欣赏曲艺表演的同时,还能够对自己进行多方面的教化作用。表演者为了能将角色表演得更好,除平时努力练习和对内容精心设计外,还要把自己塑造成观众喜爱的形象。通过演员一系列形象塑造的表演,他已经不单单是一个演员,而是一个和观众有着密切联系的鲜活角色,让表演者和角色融为一体,并且也是一个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表演者。
二、关于曲艺表演艺术的创作
关于曲艺表演艺术,它的创作是对大众艺术本质的体现。曲艺表演必须要结合观众的审美情趣,这在曲艺表演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回头看一下以往的经典传统曲艺节目,就知道为什么其会成为永恒流传的不朽名作了。这些创作都表达了群众的愿望和诉求,采取了观众喜欢的表演方式和技巧,它的内容和主题都倾向于人民大众的理想生活,通俗性的说唱语言,比如说运用方言进行曲艺表演创作,这些表演都广泛使用了各地区人民群众生活的语言,增加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让曲艺表演艺术的品种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一场特殊的生命救援》的创作特征
鄱阳大鼓约在清朝咸丰年间,由艺人张嵩山创演,传播于江西的鄱阳、乐平、余干、万年一带,后来又将鄱阳民间小调、鄱阳湖渔歌融入大鼓说唱,使鄱阳大鼓在当地有着更广泛的群众基础。鄱阳大鼓《一场特殊的生命救援》是由江西省曲艺家协会策划,上饶市曲艺家协会、广丰县文化馆联袂创作完成的,讲述的是2014年8月,以江西美术书法界艺术家为主要代表的江西文艺家联手举办义卖笔会,筹集手术费,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生命的故事。这个曲艺表演是非常成功的,它把曲艺表演艺术的本质特征都继承了下来。其成功之处在于它的通俗性。比如在此表演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一些善良的人物形象,比如说书法艺术家们,这些人物角色贴近现实的生活,贴近当前主流社会的价值评判标准,这样更容易吸引大众的眼球。故事的论述以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主,贴近大众的生活,容易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除此之外,该剧的表演有一种集体性的特点,它不同于个人的个性创作,因为它要表达出人们的深层情感,包括乐于助人、慷慨的心理等等,它可以代表绝大多数人们的思想,显示出曲艺艺术与大众的价值取向。所以曲艺表演的创作一定要结合人们的生活,走进人们的生活,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所以通俗性是曲艺表演的重要一个特征,《一场特殊的生命救援》正是迎合了这一特点,才吸引了大众的眼球。曲艺艺术发展至今,曾出现过很多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艺术观念上出现了理论觉悟的偏差。对曲艺艺术本质特征的正确把握,会让观众清晰地知道曲艺到底是什么?然后才可以知道怎样继承并且创新才会真正符合曲艺的基本艺术规律,就不会导致发生偏差问题。我们只有真正掌握了曲艺艺术的本质特征,主要运用口头语言在说唱的表演形式上去继承,就一定会弘扬曲艺的艺术特点,发挥曲艺的艺术优长,而不至于在继承传统时误把糟粕当精华。
四、总结
曲艺表演艺术要真正被大众接受,要被大众尊重理解和喜欢,同时要在大众的心中树立新形象,作为传承者的我们也要发挥自己的绵薄之力,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弘扬曲艺文化,让它发扬光大。
作者:潘霞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文化馆
参考文献:
[1]崔冰.论曲艺表演中艺术形象之魅力[J].大众文艺,2009,(23):257.
一、听觉与视觉艺术审美方式一艺术表演
艺术创造与实践的过程,离不开艺术表演这个特定的途径。不论听觉艺术或是视觉艺术,它的审美特征的展示方式,均囊括在艺术表演中,包括用声音、节奏、旋律、和声、人的肢体动作(步法、神韵、姿态、手势、声腔及面部表情)等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艺术形式。如美声、民声、通俗的演唱,舞蹈和杂技艺术,电影、电视剧、音乐剧、戏剧表演的角色创造中的面部表情、台词对白、动作、构图等这些不同的展示方式共同完成了艺术表演的形象定位。
表演艺术的重要美学特征,首要的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把各类艺术的文字脚本所提供的间接形象转化成为直观的形象,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二度创作,使人们在欣赏演员的表演中,如临其境,产生情感的交流,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历史背景、生活及思想内容,获得审美享受,潜移默化的受到美的熏陶和艺术的教育。
表演艺术的另一个美学特征是它兼有的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性。它通过多种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取得一种艺术手段单独使用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并诉诸观众的视听感官,引起审美欣赏活动。
就声乐艺术的表演而言,现代的声乐表演艺术已远远不是18和19世纪的状况了,只有表演者自己孤芳自赏,与时代、与社会、与群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相脱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艺术的融合,已使艺术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民族唱法、西洋唱法,发展到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不同的声乐唱法格局。尽管这三种唱法的分类是否科学尚有争议和分歧,但它毕竟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表演形式,这是在新时代的推动下的新生产物。各种器乐演奏、舞蹈表演形式以及比较西方化的音乐剧也已被我国音乐戏剧界所引进。实践证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欣赏追求。面对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艺术家必然要思考如何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适应社会、适应群众、完善自我,创造新的艺术种类,将艺术的多元表现手法融于一炉,以完美的艺术修养来丰满自己的表演羽翼,以精美的艺术表演满足欣赏者的渴求。这应是音乐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理念。
二、声乐表演与舞蹈表演的共性与不同
声乐演唱是以嗓子、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舞蹈则是以无言的肢体为主要表现手段,这就是它们的不同。一个是有声的展示方式,一个是无声的展示方式,两者表现的方式截然不同,但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思想情感却是一致的。声乐演唱与舞蹈表演的共性是以内代外、以内代歌、以内代舞、以情传神、以形达意,并将其融合在一起,来完成作品最终所要表达的内容。气息的流动是它们的命脉,如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抒情优美的舞姿,都是以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组合的运用,形成表演者的情感表现,如果演唱者和舞者只是随着音乐的旋律单调、机械的去演唱、去舞动,那么就失去了艺术的生命力,成为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作为表演者,如果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能感动观赏者。尤其在当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和审美追求有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已往的艺术水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观赏者的欣赏水平,人们要求表演者要用声、情、神、形并举的多元融合的艺术表演,给人们以欣赏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以往的专业定位与当代观众的欣赏追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从而要求我们针对现阶段的缺陷和不足,选择可行的途径进行适应时代的改革与提高。
三、声乐与舞蹈表演者都要具备艺术的综合素质与修养
任何艺术家创造与演出的艺术作品,都要追求艺术表现的完美性,从作品内容到艺术表现的形式都要和谐统一,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表达思想感情要准确、深刻、鲜明、生动,这同时也体现了表演艺术者的素质修养。这种修养程度越高,展示出来的艺术性就越强,对欣赏者的感染力也就越大,审美的价值也就越高。因此,当代艺术表演者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加强戏剧、文学、文化方面的修养,注重音乐基础素质的培养,注重舞蹈形体课的训练等。可以说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前艺术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突破禁锢、完善自我的途径
就目前而言,突破禁锢除旧俗是完善声乐与舞蹈表演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对音乐定义的理解,不宜机械的或单纯的将其认定为“音乐是耳朵的对象”,而应认识到“音乐主要是一种表现性的艺术”,“描绘性很强的艺术”,它具有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道理。从将听觉与视觉二者结合起来的角度可定义为:音乐是通过声音和音响为材料,以物理、生理和心理学为科学基础,展现人类精神文化的艺术。这说明音乐是以表达人类感情为出发点的艺术,它长于抒情,不应以历史对音乐艺术的定位而将其僵死在一个模式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经济生活的提高,人们精神生活的超越,必然带来文化生活多层面的追求以及审美情趣的多样化。因此,以声乐与舞蹈艺术水平不断提高,来满足当代观赏者的审美要求应是艺术表演者的出发点。声乐、舞蹈表演的表情性是其音乐语言的主要美学特征,以表情性为主,以描绘性为辅。将二者统一,通过表达感情来塑造音乐形象,用“心灵直接的语言”激起人们的感情共鸣,引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是音乐艺术的独到作用。声乐表演应不仅仅局限于独唱、重唱、合唱的表演形式,还有歌剧、音乐剧等戏剧的表演形式,通过它特有的表情性、形象性等各种表演因素,打破原有培养声乐表演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其向综合型与复合性人才方向发展。
在表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时,按照美声、民声、通俗的不同演唱法,根据中外歌曲、歌剧、音乐剧、歌舞以及音乐戏剧小品等各种不同音乐形式表演的需要,完善各种功能的训练,使音乐表演者能达到技术技能全面、一专多能、打破单一的专业定位,达到善唱、会演、能歌善舞的特殊艺术表演境界,发挥表演者二度创造的能力。如同一首作品的演唱者,由于运用的表现方法、演唱方法以及个人处理方法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不同的审美特色,这就要求表演者善于发挥想象,善于表现情感,善于即兴发挥表表演,善于使声、神并茂,善于使音乐与形体表现有机结合,使音乐表演者具有特色性创造,在表演中达到自由表现的王国。还应充分调动表演者个人潜在的修养,以饱满的激情拉近与观赏者的距离,使自己与观赏者融为一体,引起共鸣,达到完美的艺术境界。这是当代音乐表演人才所应具有的能力。
关键词:戏剧表演;影视表演;关系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44-01
一、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
(一)影视表演的含义
前面我们说过,无论是戏剧表演还是影视表演都来源于表演艺术,即演员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在镜头前或者舞台上生动形象的传达角色的内心感受及人物情感等从而展现的一种生活的艺术。而我们对于影视表演的定义也就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摄像机前表演情节的艺术。
1、影视表演是无顺序的,而摄像机为这种表演提供了可能。影视表演因为受到拍摄场地等的限制,不能按照顺序一场一场地表演,一般情况下都是导演按照日程安排选择最经济快捷的顺序来拍摄。
2、影视表演的现场拍摄是分镜头进行的,因此影视表演要求演员在表演时不仅要精读原创文学剧本还要细读导演的分镜头剧本,做好演出准备。
(二)戏剧表演的概念
现在的戏剧概念是一个统称,它包括戏曲、话剧、歌剧等内容。戏剧表演的定义是:由演员通过舞台行动过程来塑造角色的艺术。
1、戏剧表演要求演员在接到剧本之后,做好大量的案头工作,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人物形象,且在戏剧导演的调度下,经过多次服装、化妆、道具、灯光、音效等整体配合的排练,最终进行公演。
2、戏剧表演时,演员的角色是在舞台行动中通过演员的语言和肢体逐步展现出来的,演员的创造过程与观众的欣赏同步进行。
二、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的关系
(一)时空的关系差异
表演艺术的空间性与时间性在舞台行动过程中达到统一。在戏剧表演中,空间上的选择很唯一,只有舞台空间。戏剧表演主要是依靠在舞台上的各种手段。而在影视作品中,摄像机的介入打破了戏剧原定的舞台,使表演不受舞台空间的限制,表演环境相对较丰富,为表演艺术提供各种意义上的空间。
(二)两者表演关系的差异
1、影视表演继承了戏剧表演中许多适合于电影电视表演的原则和方法,然而又不同于戏剧表演。影视表演在银幕上的最后形象是经由摄影、蒙太奇等多种艺术手段的再创造完成的。其镜头的运用使观众能专注在导演所要表达的内容上,尤其是特写镜头的运用等使演员的细部表现在镜头里被放大,面部肌肉细微的抽动,眼神轻微的游移等,都会直观的反映在观众眼中。在加上影视作品具有纪实的美学特征,这就决定了影视表演必须自然化生活化。
2、戏剧表演时,由于舞台和观众的限制,距离舞台较远的观众根本无法看清演员细微的肢体动作及神态变化,如眼神表情等。因此相对影视表演来说,戏剧表演需要演员将表演相对夸张化,运用肢体动作,舞台调度等吸引观众,以适应各种剧场以及各种观众的需求,且根据观众的反应随时即兴的调整自己的表演。在笔者的理解中,戏剧表演相对来说更像是表演,而影视表演则更像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写照。戏剧表演更为需要演员具有优秀的表演素质、扎实的功底。
3、在表演时段上,戏剧需要一次性演完,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并直接与观众交流,不论台词还是舞台调度都要一气呵成。而电影电视是靠剪辑将不同时段拍的片子组合在一起,要求演员具有镜头感以及对于非连续创作的适应性等。
(三)两种表演艺术的亲近性
在文章中笔者也粗略提到,无论是戏剧表演还是影视表演,演员在接到剧本的初期,都要对剧中人物进行分析、揣摩,根据剧中角色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语言行为等方面分析出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再通过演员的理解诠释出角色。因此两种表演艺术在创作方法上有着空前一致性。归根结底,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都是表演的艺术,都遵循着创作者、剧本人物、创作工具,三位一体的创作规律。
三、结论
随着经济科技的日新月异,影视戏剧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任何一个演员来说,都不能撇开其一谈另外一门。总之,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都来源于表演艺术,各自又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审美特征以及表演技巧。所以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戏剧表演都要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塑造最契合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