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农业现代化

绿色农业现代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绿色农业现代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绿色农业现代化

绿色农业现代化范文第1篇

一、以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带动农业园区化

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是相互融合、密不可分的。从世界各国和苏南的成功经验来看,现代农业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六合区农民收入基数低,低收入农户占比高,农民增收压力大,必须立足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以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区为契机,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以新市镇新社区建设为突破,加快融入主城、融入苏南,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化,确保2013年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达82.5%以上,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00元。

抓“点”成示范。法国学者佩鲁提出,在地理空间上增长不是均匀发生的,它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区域经济。也就是说具有优势的地区将会随着产业集聚日益成为发展极,通过这些发展极产生的扩散效应又将带动邻近地区的共同发展。因此,必须以点带面,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彰显扩散效应。以竹镇、马鞍、冶山、横梁等街镇11万亩“万顷良田”工程实施区域为重点,发展高效农业,辐射带动北部山区现代农业规模集约化。重点推进竹镇江苏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提档升级,尽快跻身国家级行列。积极推进冶山生态农业示范园、横梁精致农业示范园、马鞍紫金农业特别社区等新兴园区创建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抓“线”成景观。六合交通便捷,绕越、宁连、宁通、雍六、江六、扬滁等高速以及区内西部干线、东部干线、北部干线、金江公路四通八达,宁启铁路贯穿全境,宁天城际即将建成。以境内快速通道、干线公路和轨道交通为主线,推进沿线生态景观打造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带。2013年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12.25万亩,着力把境内快速通道和交通干线打造成生态廊道、经济通道和富民大道。

抓“面”成园区。以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为架构,发挥北部山区生态、资源、人文优势,用好用活用足城乡统筹的政策,促进土地向家庭农场、种养大户、龙头企业规模集中,人口向新市镇新社区和永久居住点集中,发展要素和资源向农业园区、生态片区和美丽乡村示范区集中,重点培育现代生物农业“一谷四园”。2013年启动60平方公里核心示范区,2015年建成290平方公里示范区,到2017年全面建设720平方公里泛示范区,将整个北部山区打造成产业完备、配套完善、生态宜游的南京乃至苏南示范区的后花园。

二、以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带动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运用工业经营方式组织农业生产,依靠工业加工技术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借助工业营销手段开拓农产品市场,促使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更好地为工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原料、充裕的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空间。所以,必须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抓产业布局调整。通过生态补偿机制,让北部街镇守住生态底线,心无旁骛地发展现代农业,把引进的工业项目向六合经济开发区、中山科技园和南京化工园区集聚,真正走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科学争先之路。

抓产业基地拓展。围绕主导产品和传统优势产业,选择一批基础好、带动强的基地培植壮大,全面提档升级。重点打造远望富硒稻米基地,龙袍叶菜、龙池瓜果、大圣水芹等蔬菜产业基地,竹镇鲜桃、葡萄、梨等经济林果基地,冶山彩色苗木、经纬景观苗木、华平、极目茶叶等苗木基地,秦邦吉品鸡蛋、冶山贡鸡、龙袍乳鸽、竹镇波杂羊产业、马鞍龙虾、金牛湖鳙鱼等特色畜禽水产基地。

抓产业链条延伸。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农业,一头连着工业,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农业产业化的中心环节,抓好了龙头企业,就抓住了农业产业化的“牛鼻子”。立足形成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鼓励远望、永鸿、金万方、海佳等农业龙头企业参与种养殖、加工、流通、销售等各个环节,支持企业开办农产品超市、直销店、网店等多元化营销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优化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加快福润、伊利等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步伐,推进企业集聚发展。

抓产业机制创新。机制创新是农业发展的生命力。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新机制,促进资金、项目、科技、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经济组织倾斜。完善财政支农制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加快建立“产权明晰、规模适度、机制灵活、效益递增、服务到位”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体系。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力打造“十佳茉莉农庄”、“十佳家庭农场”、“十佳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到2015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和农民参合比重力争突破90%。

三、以产业品牌化为突破,带动农业特色化

品牌是产品的软实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地产名优品牌更是地方特色发展的名片。“今天你不品牌化,明天就被同质化”。坚定不移地实施品牌战略,推动六合的农业真正做特、做大、做精、做美。

打好生态旅游品牌。“六合之美在生态”,在这一轮发展中,生态就是财富,就是竞争力。六合既不能照搬苏南的“锦心绣口”精致农业发展模式,更不能复制南京其他区县休闲农业的做法,而是要找准自身定位,坚持“保护就是发展”、“不开发就是开发”理念,守住生态底线,充分挖掘六合山水、生态、地质、农业、美食、民俗、宗教、文化、青奥等方面的特色资源,打造以“南京美食,吃在六合”、“乡村采摘,乐在六合”、“生态休闲,悠在六合”、“文化之旅,雅在六合”、“运动康体,玩在六合”为主题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六合特色、彰显文化内涵的品牌旅游产品、品牌旅游线路,深入推进引导型旅游、美好感知型旅游,为游客提供更加人性化、更加个性化的生态体验旅游。

打好节庆活动品牌。品牌的营销推介是将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实现品牌效益的重要措施,打好节庆牌是重要途径。在重点办好“茉莉花·雨花石”文化旅游节的基础上,优化整合平山茶叶节、竹镇鲜果采摘节、龙袍蟹黄汤包节、农业嘉年华等节庆资源,创新节庆形式,丰富节庆内容,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举办春之华、夏之韵、秋之实、冬之味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推介六合旅游产业、现代农业和特色农副产品,推动六合特色农产品、农耕文化和现代农业园区,创意农业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

绿色农业现代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持续化;集约持续农业;持续发展

科学理论是实践变革的指导。本世纪以来,先后出现了四种全球性与农业有关的思潮,即农业现代化、绿色革命、自然农业与可持续农业。作为一种思潮,往往是狂风般的蜂拥而来,也可能是落潮般的悄然而去。各种思潮中科学性强的理论能经受历史的考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经久不衰。也有部分科学性不强或反科学的理论只能热闹一时而自然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当代受各种思潮冲击的人们,必须保持冷静头脑,分析思潮产生的背景、实质性内容、利与弊,进而辨认其科学的真伪,从而从本国本地的情况出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任何对农业思潮的盲从或“拿来主义”都会导致行动或决策中的失误。

一、农业现代化思潮--二十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十九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以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用开放式的商品经济替代封闭式的自给性传统经济。

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世界农业一反过去几千年老牛破车的步伐,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本世纪四十年代美国率先实现了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业现代化,到六十年代占世界耕地面积40%人口24%的工业化国家先后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本纪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世界人口增加了2倍,但谷物增长2.3倍,农业产值增加24倍,用事实否定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增长快于粮食增长的悲观预测。劳动生产率空前提高,美国一个农民人均产粮已达110吨,产肉101吨,可养活80个人。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加上粮肉生产过剩而将注意力转向环境,因而作为一种思潮的农业现代化已经不再受青睐,但实际行动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发展中国家正在进行的绿色革命实际上也是农业现代化思潮的影响而衍生的一种行动。

现代农业在产生奇迹般增加产品与效益的同时,由于曾对资源环境的忽视而带来某些负面效应。例如能源消耗急剧增加,从1950年的0.36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2.6亿吨石油当量,因而有人贬称之为“石油农业”;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对环境与食品安全构成威胁;有人还担心大量施用化肥会不会破坏地力和污染地下水;有人还将主要是工业化引起的水、空气污染也归咎于现代农业。这些问题正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近来已将资源环境良化纳入并作为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即自然农业思潮。其派别与口号多种多样,如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生物农业、替代农业、再生农业、自然农法、超工业农业等等。形成了在学术界颇有影响的农业思潮。较有名气的英国真菌学家霍华德提倡的“有机农业”,1971年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生态农业”,日本的福冈正信写了一本《绿的哲学》,提倡无施肥无耕作无农药无除草的“自然农法”等。这股思潮在哲理上提倡归朴还真,与自然和谐一致,尽量减少人类对自然的干预,主张低投入;在技术内容上强调传统农业技术,提倡堆肥、轮作、豆科作物、生物防治等,排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人工合成化学品(化肥、农药、除草剂、饲料添加剂)与生物工程技术;在管理上主张小型,自给自足,强调农户(场)内闭合式物质循环而排斥农户外的投入。这股思潮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大,但受生态至上的环境保护主义的推动,在学术界曾一度时髦。然而就是在西方也争论甚大,提倡者认为这是一种农业的“理想国”,反对者认为是“复古”,是“神话”。

自然农业思潮有其积极与消极的方面。它强调崇尚自然,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如旅游景点、安全食品)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反对投入,反对人工合成品,企图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津,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在实际生产上,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政府接受。在欧美试行的各种自然农业模式,比重极少(占耕地千分之几)。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而被可持续农业思潮所代替。

三、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罗马俱乐部悲观主义的代表作《增长的极限》译成了几十种文字,“生态危机”、“粮食危机”、“资源环境危机”、“经济滞胀”,以至于“世界末日”等说法震撼人心。在农业上,鉴于自然农业尝试的失败,八十年代中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企图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兼顾当前与长远,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与自然农业受到冷落的处境不同,可持续农业思潮一出现,国际社会即刮目相待。许多国际机构,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环境署、世界银行以及许多国际性农业研究机构都纷纷以此作为发展农业的指导思想,有的国家政府或议会还通过相应决议与法律措施。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发展与环境”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宣言,成为一个里程碑。1993年在北京召开了“国际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学术讨沦会”,1994年4月中国国务院通过“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人口、环境、发展”白皮书,其中将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可持续性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赞同。强调农业的当前与长远的结合,重视持续能力的建设,这是具有重要理沦与现实意义的。当然,由于时间尚短,对于可持续农业究竟是什么,仍然仁者见仁、意见各异。可持续性究竟只是一种思路或农业的属性,还是一种策略与模式等问题尚在争论中。至于可持续农业的定义、内涵、技术体系等更是众说纷坛。一些西方国家专家简单地将环境保护技术或自然农业提倡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移花接木就作为可持续农业的技术内容,有的甚至以传统技术排斥现代科学技术,或只强调环境而排斥发展。这些观点招致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异议与批评。越来越多的人倾向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农业的思路与战略,而不是一种具体操作的模式,更不能将某些西方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模式嫁接在可持续农业的头上。也有人认为可持续农业内容空洞难以操作,以至在1996年底在罗马召开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粮农组织尽管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但已转而将农业与粮食安全的突出地位让给了“新的绿色革命”。

至于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我们的认识是,这两者不是对立或相互替代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化是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农业发展的方向与战略,可持续性强调了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后续能力,弥补了原有农业现代化的不足,但它不能替代农业现代化中有关物质装备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商品化、市场化等各项内容。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今后的任务,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四、绿色革命思潮——发展中国家振兴农业之依托

本世纪六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绿色革命。这一思潮与行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如矮秆小麦、矮秆水稻、杂交稻)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但只改变品种而不改变生产条件收效甚微。因此,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形成了种子十化肥+灌溉三驾马车一起上的局面,故有人又称之为“肥水农业”。其实质是农业现代化的一种衍生与前奏曲。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弱、劳力多、规模小,因而与发达国家不同,其强调的重点不是机械化而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新品种与化肥、农药等,水利对多数地处热带、亚热带的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要。绿色革命在亚洲、拉丁美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六十年代以来,整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快于发达国家。以1961~1965年作为100%,1992年发达国家农业生产指数149,而发展中国家为238(中国280)。八十年代后期与1950年相比,农业总产值发达国家增加0.86倍,而发展中国家达1.64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农业总产值之比也由2:1变力1:1。

可惜,作为一种思潮,绿色革命在七十年代后遭到厄运。一些来自发达国家的专家批评绿色革命造成了农村两极分化,贫苦农民困无力购置新品种种子、化肥、农药等而难以从绿色革命中得到好处。随后自然农业、可持续农业思潮又接踵而起,这样,绿色革命思潮就沉寂了下来。但是,这一思潮指导下的行动却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开花结果。其中,中国与印度被认为是绿色革命的典范。

最近,在沉寂了1/4世纪以后,绿色革命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重新被提了出来。出乎许多人的预料,联合国粮农组织并未将当前世界的热点——可持续农业——作为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主要手段,而将“新的绿色革命”放在突出地位。重新肯定了新品种、化肥、灌溉、农药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特别强调化肥与灌溉是“新的绿色革命”的重要部分,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所谓“新”主要有两点。一是绿色革命的四大技术手段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采取相应的政策与科技进步并增加投入。二是将绿色革命的各项技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也曾有人主张将新的绿色革命建立在生物工程基础之上,但鉴于来自生态保护主义的强烈反对与抵制,联合国粮农组织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总的认为生物工程是有前途的,但它“是国际争论的焦点,发展中国家要在10~20年后才能理解到它的好处”。

五、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集约持续农业

以上四种思潮各有所长与所短,各有它的背景与适应性,农业具有极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的思路、目标、内容、技术体系都不尽相同。发达国家人均占有谷物750公斤,肉类60公斤,而发展中国家却分别只有250公斤与12公斤。因此,前者已将关注的热点放在环境上,而后者仍将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在最近的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与会的60位首脑中,来自发达国家的仅有一位,说明了立场与爱憎的分明。因此,我们在努力吸收世界各种农业思潮与理论精华的同时,一定要冷静地加以辨别,关键在于“中国化”。

1949年以来,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与环境形势也日趋严峻,怎样养活养好十多亿中国人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期间一位美国记者提出:“你认为中国真的能够达到粮食自给吗?”我的回答是“在今后一二十年内,如果我们真正去努力搞好农业,而且按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向道路去进行的话,做到粮食基本自给(95%)不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农业发展的方向道路呢?

首先,我们要力争在30~5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内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尽管当前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不再将这口号作为他们的目标,因而国际学术界农业现代化的声音已甚为微弱,西方已将现代农业称之为常规农业,但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仍有待于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这一艰巨的历史任务。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在物质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现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没有它就谈不到农业现代化。第二,在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实现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第三,在经济上,用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指导农业,实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土地或经营规模化、社会化。第四,资源环境良化。保护资源,减少污染,净化美化农田与农村环境。最后,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必须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进行,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地提高生产力实现农村农民的富裕化。那种匆忙将农民真实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美元时就拔高为“小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绿色农业现代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03-1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业的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更要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处理好农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绿色农业倡导的主题,也是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

1 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1.1 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培养现代化农业人才

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懂得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相关的技术人才,从播种、田间管理、加工销售等各个阶段,为农业生产提供一系列的技术服务。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证。所以,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中,首先应利用好一切资源,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特别加强对青年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因为青年农民是今后推动农业发展的主力军,为农业现代化得发展打下基础。其次,还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2 更新观念,调整产业布局

过去的传统农业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化农业中从播前农田的准备、种子化肥的供应、农产品收购、贮藏、销售、信息咨询等为农业生产提供一条龙的技术服务。使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主的农家乐、农业园等一些新型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农民增收和就业的新的产业形式。 今后,要抓住时机,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创地区品牌;特别还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1.3 推进土地规模化、农业生产机械化

现在农民的土地都比较分散,每户几亩几分,这不利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因此,要引导农民实现联合生产经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其次土地的集中要在农民自愿基础上,逐步推进。可适当鼓励农民以自己的承包地进行转包,推进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机械化生产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4 建立各种合作组织,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现在社会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农产品信息对农民增产增收非常重要。但大部分农民的思想意识还比较传统,获得信息的途径又比较闭塞,但有部分农民思想意识比较超前,经济头脑灵活。因此,农户间的生产管理能力差别很大,彼此间的经营效益有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差距,从整体上制约农业的快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挖掘农民的经纪红人,建立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农民改变种植模式,科学化管理。从产前、产中到农产品的销售,都有专门组织负责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式农业,保证农民增产增收。这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素质,加快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2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2.1 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合理发展绿色农业

天然资源包括地形、土质、气候条件、周边环境等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生产健康、绿色的农副产品。做到产品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积极提倡农产品的一条龙服务思想,从产业源头到终端产品销售全过程控制,创自己的品牌。

2.2 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发展绿色农业不是拒绝使用农药和化肥,而是做到合理安全。目前化肥的利用率不高,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而且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出现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发展绿色农业要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农作物对营养元素的需求合理使用。田间用药倡导生物制剂的利用和无公害农药的使用。同时要治理环境污染,形成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方针。

2.3 推行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农产品安全意识

推行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的实施,首先应在农产品的源头上下功夫,教育生产者自觉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实行科学种田,提高农产品质量。其次,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增强农民及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意识,营造氛围,形成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最后,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把好最后一道关,通过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巡回检查,最大限度的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以此来推进绿色消费理念,满足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

3 政策引导,政府扶持

绿色农业现代化范文第4篇

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是省第十次党代会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事关四川长远发展和现代化全局,也是当前我省贯彻中央“稳增长”重大部署、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有力举措。从事农村工作的同志,应当充分看到新的发展机遇,自觉主动地把“三农”工作放到“两化”互动的大战略中去谋划,去推动,去落实,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两化”互动这一战略,我们应该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省委刚提出“两化”互动的时候,有的同志就有一种担心,怕忽略农业现代化。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应当说,“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是推进跨越发展的主路径和主引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都是全覆盖、全方位的,农业农村发展自然在其影响和带动的范围之中。

就新型工业化来讲,它不仅是工业自身的发展或工业现代化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要用工业文明去改造经济社会,这就包括了对农业的改造。只要熟悉发展理论,只要清楚历史脉络,我们就不难理解,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正是用工业技术去改造和装备农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讲农业现代化强调“四个化”,其中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就是用工业来“化”农业;水利化,也得靠大型机械设备去推动。现在谈现代农业建设集中讲“六个用”,第一个就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可以说,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实际上也是城市与农村互动的历史进程,其重要途径是“化”农村,既把农村人口“化”进城来,又把现代文明“化”到农村去,带动农村的现代化。

既然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两化”互动的题中之义,为什么还要强调“三化”联动、“三化”同步?这应当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化”的领域很宽,有一个排序问题,强调“联动”、“同步”,就是要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农业农村发展更有一个主动融入“两化”、主动接受“两化”的问题。在“两化”互动中,是被动等待,还是主动融入,其结果大不一样。

那么,“三农”工作如何主动融入、主动接受“两化”呢?一是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打好特色、绿色“双色”牌,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二是牢牢把握“要用10到15年时间基本完成新村建设这一历史性任务”,坚持把新村建设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和实现形式,成片整体推进新村建设,加快建设农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三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着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和经营方式创新,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绿色农业现代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影响机制

一、引言及文献评述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紧张的资源环境约束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难以从根本破除,这给农业增产增收加大了难度。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来引导农业现代化发展,以此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推动农业转型。农业科技创新为我国农业带来先进科学技术,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及增加产品产量。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开发并应用科技科研方法,同时完善农业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这一过程的成功实现,事实上就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发展中的过程。科技创新作为“三农”问题的重点,其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机制的研究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国内众多学者对科技创新及农业现代化相关问题作了多方面的研究。张充研究认为,科技创新因素有助于农业生产率提高,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陈林研究发现,随着我国农业方面现代科技的不断应用,新技术在不断地开发,加速拓宽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高布权阐述了地域环境、组织管理以及风险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制约,强调农业科技创新通过提升农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减少农业风险等途径来作用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宿桂红、傅新红通过对1985~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良性互动关系,指出科技创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产发展以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基于以上文献研究,关于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机制研究大多停留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农民增收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本文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指标,涵盖了经济、社会及生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生活和生态三个方面对农业现代化进行评价。本文认为,科技创新能够通过改造生产工具来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农业生产现代化;科技创新还能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需求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引导农业生活现代化;科技创新促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催生科学工艺,降低农业污染与灾害发生频率,达到农业生态现代化。通过对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机制的研究,本文还发现农业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可行性建议。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择

本文从经济、社会以及生态三个层次上,利用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选取1995~2012年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由于学术界并未对科技创新以及农业现代化作出统一的指标规定,根据数据可获得性的考虑,选取指标如下:选取农林牧渔专利申请授权量(X)反映农业科技创新指标;农业机械总动力(Y1)反映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农村人均纯收入(Y2)反映农业生活现代化水平;农作物受灾面积(Y3)反映农业生态现代化水平。

(二)计量模型

本文以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为资料来源,使用了1995~2012年农林牧渔专利申请授权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人均纯收入以及农作物受灾面积等时间序列数据,为消除可能会存在的异方差,这里选择各变量的自然对数对我国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影响机制研究作实证分析。建立以下模型

LNY1=β0+β1 LNX +u

LNY2=β2+β3 LNX +u

LNY3=β4+β5 LNX +u

Y1——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Y2——农村人均纯收入(元)

Y3——农作物受灾面积(千公顷)

X——年农林牧渔专利申请授权量(项)

β0,β1,β2,β3,β4,β5是回归系数;u为随机扰动项。

(三)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检验法对LNY1、LNY2、LNY3(农业现代化指标)与LNX(科技创新指标)及其差分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得,LNY2、LNY3、LNX是非平稳序列,但是LNY1、LNY2(1)、LNY3(1)、LNX(1)是平稳序列。

(四)协整检验

在对序列LNY1、LNY2、LNY3和LNX之间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建立其OLS估计方程。

LNY1=8.1188+0.3639LNX+u

LNY2=3.7665+0.5353LNX+u

LNY3=12.1200-0.1783LNX+u

由于,LNY2(1)、LNY3(1)、LNX(1)均为一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前提。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对序列LNY2与LNX、LNY3与LNX之间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2。

以检验水平0.05判断,由于检验迹统计量检验有29.75>15.49,9.56>3.84;9.56<15.49,1.81<3.84,可见序列LNY2(1)与LNX(1)、LNY3(1)与LNX(1)之间均不存在协整关系。

(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运用软件Eviews6对序列LNY1与LNX、LNY2与LNX、LNY3与LNX之间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见表3。

由表3可见,LNX是LNY3的格兰杰原因;LNY1和LNY2是LNX的格兰杰原因。由此可得出结果。

1. 农作物受灾面积是一个负向的指标,LNX是LNY3的格兰杰原因说明科技创新的不断提高,能够减少农作物受灾面积。表明科技创新有利于降低灾害频率,保护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生态现代化发展。

2. LNY1和LNY2是LNX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增大与农村人均纯收入提高有利于科技创新,由此得到农林牧渔专利申请授权量的增加。说明了科技创新也源于良好的农业生产现代化与农业生活现代化水平。

3. LNX 不是LNY1和 LNY2的格兰杰原因说明,目前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现代化和农业生活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

4. LNY3 不是LNX的格兰杰原因表明,目前农业生态现代化的提高,不足以大幅度带动科技创新的。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政府科技创新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我国应当加大政府科技创新 投入,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生产力水平,提高机械化水平与创新效率。促使以机械化生产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现代化发展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基础,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加速发展。

(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以及扩大农产品需求,完善农民社保体系建设,以此来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另外,农业生活现代化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激发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注重科技人才引进,提高农业生产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发展市场经济。以农业生活的提高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之一,建立创新驱动型社会,加快与城镇化、工业化协调发展。

(三)催生新技术,促进农业现代化绿色发展

大力推行低碳、环保以及循环经济,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重视科技创新,催生新技术,降低污染与能源消耗,减少灾害发生频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助推农业现代化绿色、协调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王耀发.浅析农民增收的科技创新机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04).

谢家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路径分析.重庆社会科学,2005(07).

张充.吉林省农业生产率增长的驱动机制研究.吉林大学,2010.

陈林.科技创新服务方式以增加农民收入.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

高布权.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及其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功效.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09).

宿桂红,傅新红.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11(08).

卢秉福,张祖立.我国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阶段分析.中国农机化,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