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审美的理解

艺术审美的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审美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审美的理解

艺术审美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当代艺术;认知多元化;审美走向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认知多元化和审美多元化的时代,在过去,艺术代表的是至高无上的一种追求,是一种灵魂上和心灵上的享受,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就是因为能够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够理解这其中的精髓。但是当代社会对于艺术的审美却发生了新的变化,崇尚流行性、标新立异和表面化,这反映出当代社会新一代人内心的浮躁和不确定性。

一、艺术与审美的概念

(一)艺术的概念

艺术从出现的那天开始就不再是两个字组成的词,通过分解两个词的意思可以得出,“艺”字当属于人们所表现出来的才艺和才能,而“术”字所包含的意思就是技术和技巧。随着人类社会和世界的不断发展慢慢就演化成了人们对于美的欣赏和理解

(二)审美的概念

审美从字面上理解的意思就是对美的看法,联系着人类与社会的情感关系,是把自己的喜好和对是非的评判标准灌注其中,对创造美的人给予的一种感情上的认可和回应。

二、当代艺术的审美现状及发展走向

(一)崇尚流行性的大众审美

大众审美与审美的大众化是两个根本不同概念,大众审美指的是流行性的审美,在短暂时间内具有一定的消费价值,但是大众审美过时的也比较快,过了流行的时间就会变得一文不值;审美的大众化指的是能够被大众所理解的美,但不是为了消费而生。

1.偏向于消费型艺术。消费型的艺术单纯为了消费而生,例如很多知名的画家举办各种画展就是榱税炎约旱囊帐醣湎郑这就是为了消费而生的艺术。消费型的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迎合某一个阶段的大众品味,而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在大众品味之后,从目前比较低俗的流行歌曲、消费型艺术品、恶俗的书刊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消费型艺术的身影。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大众的艺术审美已经在消费型方向上越走越远,而且越走越深。

2.流行化审美趋势严重。当代艺术审美的走向中流行化审美趋势比较严重,也就是说对于艺术作品的感知能力受到流行文化的影响很大,流行文化相对于经典文化来说是短暂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快餐形式的艺术欣赏,过了这个审美的流行时代艺术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但是偏偏目前大众对艺术的审美方向越来越趋向于流行化的审美,只要是流行的艺术作品什么都是好的,哪怕在艺术水平上没有达到应有的价值高度,但是还是被大众炒卖出天价艺术作品来,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艺术审美走向。

(二)艺术审美畸形现象普遍

1.标新立异受到欢迎。当前社会上的中坚力量是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他们在审美上的诉求是非主流,也就是标新立异的艺术感觉,所以当下的艺术审美走向中标新立异的艺术更受到年轻一代人的欢迎。标新立异的艺术指的就是在思想上很新奇一般人所不能够理解或者一般人根本就无法体验到的一种艺术,属于一种新生代追求的艺术形式,也有可能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审美趋势,但是过于标榜标新立异和与众不同就显得个人审美畸形化,世界上的艺术有其本身的规律和价值,标新立异并不代表艺术上的造诣,这与艺术本身是相悖而言的,是一种畸形的审美走向。

2.艺术审美流于表面化。艺术是一种处于灵魂之上的精神,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美就可以称之为艺术,也不是一时流行的画风或者歌曲就是艺术,真正的艺术是灵魂深处的烙印,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欣赏上去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人都想在艺术上拥有一定的造诣,包括艺术品收藏和艺术事业的从业者,这就造成了艺术审美表面化现象严重的情况,认为只要是美的就是艺术,把艺术欣赏审美当成是表面上的美,忽视了其内在蕴含的深意。

(三)片面追求哲学意义上的艺术审美

世界上任何一个领域都是有关系的,不可以割裂开来存在同样艺术和哲学也是这样的,从哲学领域来看艺术有着很高的思辨及思考价值。但是到了当代社会艺术和哲学的关系被曲解的很严重,很多艺术家都把自己作品极尽哲学化,把具体的美转化成抽象的图画,但是美是有很多种的,这种片面追求哲学的艺术审美让大众很难懂得其中的含义,甚至根本看不懂所谓的艺术。如果艺术家都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哲学意义上的艺术,那么美是不是没有区别了呢?每一位艺术家都应该有自己的表现方式而不是趋同于哲学,而且抽象的艺术也不是多数人所能够理解的。

三、当代审美现状及走向出现的原因

(一)思想普遍浮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人们的思维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当初物质贫瘠年代的朴实无华到现在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很多人的思想都变得越来越浮躁了。而这种浮躁的思想也同样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都开始追求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把对艺术的审美追求当成炫耀的资本。

(二)社会主体人员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我国的社会主流人员结构从2000年左右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时期80后走向了社会开始工作成为社会中的主体人员,而80后的一代与之前人们的思想有着根本上的不同。他们生长在一个物质社会之中,习惯以金钱的价值来衡量艺术的价值,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消费型艺术已经开始正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审美走向畸形的方向是不可避免的。

(三)受到西方审美的影响过重

1.西方文化的优势被过度放大。在艺术领域中国和西方有着本质上的不同,这是因为中西方本身对艺术的理解就不相同而且文化上也有着根本的差别。但是艺术上不存在好坏和优劣之分,只是思想和主旨的不同而已,在西方文化大量进入国内之后很多人开始认为外来的就是好的,外来的艺术在造诣上就一定是超过国内的,而且直到现在为止受到西方审美影响过重导致的畸形思想依然存在,西方文化的优势被过度放大。

2.中国传统文化被遗忘。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艺术审美观点,这是与民族文化关联程度较深的,而在对艺术的审美上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现状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被遗忘大家开始竞相追逐西方文化中对美的看法时也把国内最传统的东西丢弃了。所以才会出现审美走向的偏差,才会致使艺术审美变成了利益和消费。

当代艺术的审美走向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社会原因和人们的思想原因造成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自然会有所不同,当代艺术审美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是急需解决也是必须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周建萍.“美是生活”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由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想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

[2]刘悦笛,许中云.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3]卡斯腾・哈瑞斯,曾誉铭.艺术终结了吗[J].江海学刊,2007(04).

艺术审美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326-02

审美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小学美术教学关注的焦点,因此,探索培养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策略具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

1.感受生活中的美

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注重课堂教学中传授"美"的知识

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授、传播"美"的知识,培养学生"美"的思想和理念,逐步形成一种观念和标准。教师在讲解绘画作品时,可以用线条、色彩、大小、长短等空间感以及质感等来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美,什么才算美,让他们开始认识"美"、理解"美"。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造型设计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将自己所理解的美充分的表现出来,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此外还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一些作品,让学生能从更深层的角度去理解美,体会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激发审美兴趣

美术史一门视觉艺术,教师在教学初始要以视觉入手,进行艺术原理的讲解,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要从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引导他们观察大自然,体会自然中的美好。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可以用直观的教学器材,教学模型,以及示范作品等来帮助学生去观察美,渐渐培养他们感知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在面具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观察,说说这是谁的表情,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对此有了兴趣,情绪高涨,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得到提升。

4.鉴赏名家作品,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由于大部分美术作品都是由点、线、面、色彩以及肌理构成,画面上体现了节奏感和韵律感,这些会由于不同的人视觉而产生不同的影响,使得人们产生不同的联想。学生的审美角度会随着实际经验和想法的不同而不同。学生通过鉴赏形成审美经验,通过大量的美术作品鉴赏,使得学生理解了美与丑,在这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审美感,提升了感受美和理解美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名家作品称得上完全艺术品,它不但传播着美术知识,而是审美教育的教材,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美术作品,看到它们所反映的自然美、形象美、社会美和思想美,体会和理解艺术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的审美理想,通过诠释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使的学生形成审美能力。此外,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把握和领悟形象整体,使学生乐于审美,促使学生在心灵上达到共鸣,真正领悟美的东西,使得学生审美鉴别和审美评价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5.实施审美教育、掌握科学的方法是关键

美术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一般方法,应努力体现审美过程的独特规律,并使两者有机结合同步进行,就是说,在一般由对实物的观察、理解、直到表现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基本阶段组成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与审美过程中的感知美、感受美、创造美这三个环节相互并溶,同时展开,以适应教学过程的一般法则,反映审美过程的自身规律,完成美术学科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的实施办法为:在第一阶段教学中,将观察与审美、感知相结合。此刻,不但让学生对事物的形、色、结构、比例等进行理智的观察,更要观察事物所呈现的美,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促进观察活动的深化发展,使他们对事物获得更为清晰、鲜明且更为完美的印象。在教学的第二阶段,将理解与审美体验相结合,这时让学生思考、分析事物形式、内容外,还需对形式与内容的美进行体察、联想以溅起情感的浪花来达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加完整地知觉与把握事物并产生再现美的欲望。第三阶段,把练习与审美相结合。此刻,不但要学生画事物的形,更要鼓励他们把获得的美感融于笔端,借助所画形象来表达对美的感受,以增强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这样把审美教育活动贯穿并有机溶化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仅可以避免教学之中的审美教育活动出现枝节琐碎、杂乱的状况,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促进这一能力的整体构建;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创造出美的作品来。这种结合观察分析而展开的审美活动,通过对作品不同审美层次的感知、体验和领悟,使学生在由美塑真、由真及美的过程中,心灵得以陶冶,情感得以升华,最后让学生带着美的余香练习表现技法,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技能,大胆自由地进行构思、设计、表现自己心中的图景。使他们把学到的美的知识、技能转化为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6.组织小学生进行作品评价活动

艺术审美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全重点围绕艺术设计造型这一出发点,致力于提升艺术设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审美价值观和艺术创造力,书中全面介绍了造型的基础知识构成和美学认知的原则和方法。该书始终围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思路进行讲解,为当前艺术设计教学从业者提供了良好的案例和示范,在全书所有的章节中均有理论知识点在实际创作过程中的应用案例,启发读者思考和观察,培养在生活中寻找艺术设计造型的案例,感知美学艺术特色的特点。在美学视角下的排版编辑、配色等方面的内容深化,有力地佐证了造型设计离不开美学的专业性分析和判断。同时,该书意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的美学造型观,借助全书中大量实例和范本,营造了一种美学氛围下的艺术设计造型理念,真正理解造型的美学价值,领会艺术设计理念,全书也是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与美学思维相互融合的佳作之一,从真正意义上打开了艺术设计美学理念的学术大门,为读者提供了学习和领会造型艺术美的空间及平台。

在我国古代早有“意象造型”一说,指的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融入其自身的生命力、彰显其美学特性,在创作初期对审美的思想进行美化,从而寄情于物,将心中所想、思中所念的美学艺术和精神特质体现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使之与客观事物介于“似与不似之间”。

美学是设计的灵魂,是指在任何的设计理念中都必须经过美学思维的过滤,无论是产品的设计过程还是销售策略,都要围绕人们的美学需求进行调整和实施。美学视角下的艺术设计造型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当前的热门话题,艺术造型通过美学的设计理念进行搭配和构造,可以实现既具有视觉美感又风格迥异的艺术形态,无论是产品的设计造型还是建筑等实体项目的构建,借助美学的组织形态和设计理念,可以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更好地贯穿美学思想,实现人们对美学追求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设计的美学观念中要求造型在构思和设计的过程中讲求形态和材料的统一,观念和风格的统一,是真正将工程技术和美学艺术融为一体的新形式。实际上,任何的产品造型都不能只单纯地考量内在的质量,还需要注重产品的外在美感。实际上美学既是质量均衡的标尺,也是造型合理的客观要求。任何产品的开发和设计都必须综合考虑美学因素,在设计和包装的过程中,合理地包装美学的内涵价值,可以有效地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丰富产品的形态和品牌。

艺术审美的理解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审美能力 儿童 钢琴演奏

钢琴演奏是一种既复杂又系统的艺术活动,而钢琴艺术的学习是从儿童时期开始起步,通过系统和长期的练习与认知,才能达到一定的演奏水平。多数的钢琴演奏者侧重于演奏技术和音乐分析方面的学习,而往往容易忽略音乐的认知以及审美能力发展等方面,而这些综合能力的发展对钢琴演奏者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在认知方面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达到准确和完善,而且还能有助于对作品进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再现。因此这种能力对于刚刚起步学习钢琴演奏的儿童来说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作为审美主体的钢琴演奏者,从起步学习阶段,就应该逐步培养其对音乐作品在演绎方面所具有的内在情感能力,以及如何进行意境的表达等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儿童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在儿童钢琴艺术学习过程中,应首先培养儿童具有准确快速分辨美丑的鉴别力,其次培养其善于领悟美的直觉力,而这一过程本身即是对儿童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发展和完善演奏者对音乐美的创造力,从而升华到提高儿童对音乐艺术的终生鉴赏能力。

一、音乐审美能力的内涵

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能够决定演奏者的审美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及展开的程度如何。这种音乐审美能力主要包括音乐审美的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能力、审美理解能力以及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感知能力最初在于感觉对刺激,之后发展为知觉对感官刺激赋予一定的意义,同时再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这种能力的形成决定于感官对于刺激所产生的敏感度,在某种程度上它依赖于知觉和经验对刺激所作出的一系列判断。在这一过程中,乐谱首先作用于演奏者,使其将音色、响度、节奏等结合起来,使得这些审美属性能够在演奏者头脑中构成较为完整的形象,并最终使审美主体领悟其所隐含的情境表现,并深刻理解音乐中的复杂含义,这种整体性的把握以及合理的解释,在审美者的心理便生成了对音乐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审美想象是主体对审美的各种表象进行再创造之后,又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的复杂过程。通过审美主体来激活审美对象使想象能力得以产生,并升华到对美感的体验,它能够引导审美主体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形成更为抽象和深化的审美能力。钢琴演奏者为了最终提高所弹奏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可以通过发挥对音乐的想象能力,以演奏时所使用的特有的音乐音响形式,来表现其自身的情感经验以及生活感受,从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情感审美能力是音乐存在的审美形式的主要特征之一。审美主体在演奏音乐过程中最先应该把握的是节奏、音程以及力度的细微变化,之后才能对音乐中的旋律、和声以及复调等音乐基本组成因素进行演绎,并在演奏中充分展现音乐技术层面综合运用的特征。其次,主体在审美的过程中会自觉地融入其心理活动,例如意识、理解和想象等等。与此同时,审美主体应该认识到情感是现实生活的抽象折射,并采取主动性方式,来直观性的把握和理解音乐的主体结构,这些都归属于审美主体心理活动范畴。同时,音乐审美情感能力作为音乐本体特征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存在于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双向活动中。

音乐审美理解能力是对音乐内部联系产生理性认识的活动能力,它在充分发挥审美想象和审美感知能力的基础上,整体性地把握具有象征意义的审美对象的深层涵义。演奏者的音乐审美理解能力分为表层和深层两种理解能力。前者是对外在形式的整体感知,即对乐曲本身的理解,它也是深层理解得以实现的前提。深层理解具有能够挖掘和把握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深刻意味的能力,它使演奏者能通过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来发掘乐曲表层和深层所隐含的审美特征表现。

音乐审美创造能力是指审美主体能够直接创造出音乐美感的一种能力,这种美感通过具体的音乐音响组织形式来展现,并完全符合音乐审美的特征。审美创造能力是以感受乐曲美、鉴赏美和欣赏美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完美的技巧与演奏手法是无法实现的,这期间还要考虑到演奏者如何来处理和把握好作品的风格。钢琴演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二度再创作,它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再创作过程中所传递出原有作品的美感意境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而且在此再创作过程中作品新的艺术生命的活力也更加充分地展示给了听众。

二、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在促进儿童钢琴演奏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兴趣是一切得以实现的基础,而审美兴趣是把美的需要作为学习的动机,并最终形成人的主观愿望。儿童的审美兴趣具有向往美、追求美并且积极主动地理解美、评价美的审美认知倾向性。因此,审美兴趣是儿童钢琴演奏审美能力发展的前提,审美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儿童钢琴演奏的音乐审美兴趣,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音乐审美能力发展能够有助于建立儿童钢琴演奏的音乐审美理想。音乐审美理想这个最高和至美的境界一直是演奏者所期待、憧憬和追求的,也具体体现出了演奏者在音乐上的人生理想。音乐审美理想产生于生活的实践、审美的实践和艺术的实践之中,它是按照美和艺术呈现出的规律,对音乐理想境地的不懈追求。儿童通过自身在音乐领域或其他相关领域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发现和寻找自己的音乐审美理想,并在音乐审美能力发展过程中,通过音乐形象、音乐作品的意境以及作品的形式美和思想性来实现自己的音乐审美理想。

第三,音乐审美能力发展有助于逐渐形成儿童钢琴演奏的音乐审美价值观。音乐审美价值观是个体音乐审美心理倾向的核心,是个体根据自己的音乐审美需要对音乐音响及其相关现象和特征作出评价时的观念系统,它具有规范性和导向性的特点。儿童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对其听音乐行为有重要的影响。确立正确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对儿童树立正确的艺术理想信念,促进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对其自身的审美情趣、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四,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可以丰富儿童钢琴演奏的音乐美感体验。在对音乐作品审美感知的基础上,演奏者把自己的情感体验、想象和领悟结合起来领略作品丰富的内涵。儿童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可以丰富和形成其对音乐的直觉美感、形象美感和理性美感。在儿童的审美能力发展过程中,美感体验会使演奏者的心灵变得更加纯净和高尚,并对儿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有重要作用。

三、如何促进儿童钢琴演奏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

儿童钢琴演奏者的音乐审美能力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时期:预备时期、作品理解时期和审美价值实现时期。儿童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发展的预备时期是将要进入审美阶段的初始状态,并成为即将进入审美活动实行阶段的首要前提。在先前的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就能够预先掌握一系列的心理能力,包括音乐审美知识、审美定势、审美态度、审美策略和审美价值观等。儿童在钢琴演奏过程中,其音乐审美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是会受到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的影响,这种状态产生于对优美的旋律的感知或者被其中一些特别的音符所吸引,并有助于儿童在心理上激发出对音乐审美中情感意义以及存在方式等问题进行探索的能力。儿童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发展的作品理解时期是指在音乐审美感知的过程中直接选择、把握和组织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等方面,它是审美主体在直接感知音乐本身的外在形式特征中而获得的审美第一印象。审美个体心理活动的认知水平是随着这种印象的深化而愈发提高的,于是就转变到审美能力发展的作品理解时期。儿童钢琴演奏者应当将对作品的表层和深层进行理性地认知和梳理,并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具有了这种理解能力后,儿童感知旋律和节奏以及深入领悟印象中所体现的情思韵味能力就会愈来愈强烈,并去促进其感受音乐作品本身的思想内涵和所体现的审美意象,最终感悟到愉悦追求的永恒精神。儿童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发展的最后阶段是审美价值实现时期。审美能力发展最终所产生的效应该是使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具有在审美欲望上得到不断强化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审美价值实现的表现之一,它能使儿童对音乐审美价值的内涵进行深刻探讨,并进一步思考其蕴含出的寓意,最终有利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欲望能力的提高。

钢琴演奏的学习是儿童时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的智力开发中的优越性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学习钢琴的本质目的也应该是提高审美品位,净化心灵,达到道德素养的升华,也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这也是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林华.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艺术审美的理解范文第5篇

一、感觉与知觉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首先,陶瓷设计师要对客观现实生活的需要,给予创造性的设计,从而了解人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要求、第一时间的感觉。

我们人类每天都生活在感觉世界中,感觉世界永远变动着的一系列的光线、声音、形体、色彩、线条、味道、质地和工艺等。这丰富多彩的感觉世界就是由我们的五官(眼、耳、鼻、舌、身)承担的,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人的感觉产生了高度适应地球环境的变化,差不多所有事物的形式都有专门的感官去反应它。如:陶瓷设计师,对产品的认识感觉,通过造形的设计,装饰花面的表现,体现完美的线条造型,展现在我们眼前。通过审美的心理因素,反映陶瓷设计师对造型事物的感受、感觉、知觉,才能设计出一件好的陶瓷作品来。

1、感觉――是陶瓷设计师对一切美感活动的心理基础。要知道审美对象的形式都是有具体的示感的,直观的属性,如陶瓷外形状、花面的色彩、瓷质材料、大小位置等,它们在美感活动中,直接作用于陶瓷设计师的感觉器官,只有充分地对这些审美对象的形式因素进行感觉,才能体会出它们审美内涵,美感活动始终不能离开生动、具体的感觉活动,一件好的陶瓷造型和作品,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感觉是我们陶瓷设计师进入审美世界的门户。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感觉与知觉的共同地方在于,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头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在陶瓷设计中,设计师通过了解感觉,在实践中,利用材质工艺的表现,通过设计的成型,使陶瓷产品立体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知觉在整体与环境的效果中,起到共鸣的美感,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陶瓷器件和作品形象,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转化是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的。陶瓷造型和陶瓷作品,都是以线和面、色彩和整体的表现;是线条、形状、明暗、色彩、工艺、材质等部分的特征。如听音乐也是先知觉到音乐的整体的效果,再去细致地感受它的音调、旋律和节奏等。而陶瓷设计师是在美感心理活动中是由知觉的整体性来完成所设计的陶瓷造型和作品。

二、表象与联想

1、表象――就是陶瓷设计师在记忆中所设计出来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反映在陶瓷造型和装饰花面上的艺术。表象是设计师的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一种形态,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于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形貌并保存在人的记忆中,是通过设计师平日对事物的观察、探索,设计出奇特而又新潮的陶瓷新产品,去适应市场的交易,从而给人们在生活中体会美的享受和审美的适用。前面说过,人的知觉总是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补充的,实际上这些知识和经验都是以表象的形式存贮在记忆中的,同时,在感知中又产生新的表象。因此,感知是表象的直接来源。表象又积极地活跃于感知活动之中。如我们从设计到制作陶瓷产品,从坯体到成型,从粘釉到烧成,从白胎到装饰(花面),从烘炉到成品。这些过程后我们再来欣赏成品的陶瓷艺术品,原有的各种过程的表象就会积极地活跃于欣赏活动中,审美陶瓷艺术的魅力,感知到美的优雅和陶瓷与火的艺术。有了表象,我们才能把过去的陶瓷造型和艺术品,同现在的陶瓷造型和艺术联系起来,才能进行高级的心理活动(联想、想象和思维等)。

2、联想――是陶瓷设计师在各种意义上的推理、思索,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既可以是由感知某一事物而想到有关的另一事物。也可以是在回忆某一事物时又想到了与此有关的事物,形成联想的客观基础,是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因此又有具有各种联想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一旦有相应的刺激促使这种暂时神经联系恢复时就形成联想。如我们在欣赏画有梅花的陶瓷作品时,就会联想到冬天和她那迎风傲雪,顽强不屈的性格,这是因为三者具有着广泛的联系,梅花作为刺激物唤醒了欣赏者头脑中的这种暂时神经联系。同样,陶瓷造型和艺术品会联想到是泥土的结晶,是经过泥土与火的烧炼而成的艺术品。

三、想象与情感

1、想象――是陶瓷设计师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和刺激影响下,经过在头脑里对旧形象加工改造,创作形成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过程中所产生的形象,虽然不是我们感知过后形象,但这不等于说想象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生而双目失明的人,在想象中不会有颜色的表象;生而耳聋的人,在想象中也不有声音的表象。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产生的。想象不论多么离奇古怪,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其根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

但猴子的形象是我们熟悉的,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为的人也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陶瓷设计师应把各种现实事物形象和特性组织到一起;应在生活中把各种姐妹艺术联系在实践中,形象的表达在陶瓷上,把现实事物的形象和特性构成表现在陶瓷上,让它展示在人们的眼前。

这就充分体现出客观现实是想象活动的源泉和内容。同样,反映出陶瓷设计师的想象力的活动,是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和人们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每一代人的想象都不能超出那一时代的历史条件。如原始社会和生产力低下时代,科学知识贫乏,人们对很多自然现象不能解释,于是想象出雷公、电母、女娲、河伯、风神等神话形象,而如今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就不会再想象出这些神话形象来,而是想象如何去遨游太空,征服宇宙。同时想象活动是陶瓷艺术家与本身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水平越高,生活经验丰富,想象也就越丰富、深刻,相反,则想象越贫乏、肤浅。高尔基说:“想象主要是用形象来思维”。是陶瓷设计师审美心理因素的想象再现。把现实事物的形象和特性构成形象的表达在陶瓷上,以美的效果示展在人们的眼前。

想象是范围和方向,内容和性质与审美对象大体一致。设计师是把自己的独特个性融汇进想象活动中,对审美对象有一点的改造加工和丰富补充。用想象的艺术眼光,设计出新颖的陶瓷艺术佳品等。创造出想象的特点是自由、独创、新颖和奇特的,它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出典型的审美意象。

2、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是陶瓷艺术家在生活中,实践中泥与土、坯与火的艺术结晶。

情感同人的要求、愿望、理想密切联系在一起,带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性,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活动。

审美情感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审美心理活动的动力和规定审美心理活动的方向,它是审美心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同其他审美心理因素密切在一起。从情感与感知的关系来, 一方面感知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另一方面,在特定情感影响下形成的感知又会作用于情感,引起更深的情感体验。如一件好的陶瓷造型器型,需要装饰,那就是陶瓷设计师对器型的感知认识,从而根据器型的大小,装饰出和谐器型的花面,把自己所要装饰的情感,通过审美的心理因素创作到器型上,表达出情感在客观事物上的体现。

其次,从情感与联想的关系来讲:一方面联想以情感为中介和动力,另一方面联想又可使情感丰富和深化。在每件陶瓷作品中,都会流露出陶瓷艺术家的情感。一套好的茶具,就会给人带来清香的茶味的联想,一套咖啡具,也同样联想到那浓浓的咖啡香的情感。这就是情感与联想的结果。陶瓷设计是设计师通过联想,结合当今的潮流和市场的适用需要,通过审美情感的创作,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设计的产品就有市场效益。

四、理解的联系

理解的联系:是通过揭示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

按照理解的联系在深度的不同,可分为对事物外部联系的理解和对事物内部联系的理解。这两种理解形式的美感活动都不是依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形式进行的,而是与感觉与知觉,表象与联想,想象与情感等审美心理因素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直觉过程中对审美对象理性内涵的直接领悟。经验表明:在美感活动中,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处于自由和谐的运动状态。共同组成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其间并无一个独立的理解阶段;而是在审美心理因素和谐活动中,在审美愉悦中,蕴含着对于对象所具有的社会理性的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不象理论认识那样确定,清晰而往往是朦胧多义,难以用概念穷尽表达,所以审美理解,有着“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的特点,这也是直接领悟的特点。尽管在审美心理过程中无一个单独的理解阶段,但是,理解却在审美心理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广泛渗透于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等审美心理因素的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