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网络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战略生态位管理;过程;综述
中图分类号:C 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3)02008406
战略生态位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SNM)理论是国外近10年来才兴起的管理理论,目前的研究主要围绕“基本要素的内涵与功能”“运作过程与机理”这两条主线展开。其中,战略生态位管理过程是受到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解释新技术成长的一般模式,因此许多研究者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发展概述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技术创新理论研究不断发展日趋成熟,生态位的研究相应出现在技术能力演变理论研究视野。在选择技术范式的严格机制下,技术创新常常只能沿着一定方向发展,而生态位是说明技术范式变迁的有效工具,因而容易产生代表新范式的新技术。如何通过建立技术网络,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生态位,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是技术变迁研究发展面临的一大的挑战。技术生态位概念来源于生态位,以生态位为基础,通过对技术能力演化进行全新的阐述和解释,构建了技术生态位这一概念,认为技术生态位是“一个得到暂时保护而免于市场和其他制度压力的特定领域,该领域为新技术的应用起到试验台作用,能够让生产者、使用者,甚至政府帮助发展新技术直至它走向成熟。”[1]F.W. Geels 2002年认为技术形成于一个受保护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即技术生态位内所有的技术发明只要不进入主流市场,都可以大胆地尝试并得到发展。技术生态位是新生代技术“最原始的市场”,因为对新生代技术开放的市场根本不存在,特别在一个完全不明朗的市场环境下。而技术生态位此时则为新生代技术扮演着“最原始的市场”这一角色直到市场环境下对新生代技术的供求关系明朗为止。技术生态位是否能存在关键在于对其中技术的认同,在于是否坚信孕育的技术是未来占领市场的核心技术,孕育的重大发明会引起市场的剧烈变动甚至颠覆传统市场而推进社会的进步。[2]
随着生态位概念的延伸与扩展,生态位不断发展出技术生态位与市场生态位两个重要的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市场生态位给出的一致定义是:新技术在原始的市场环境下,即使没有人为的保护行为,也可以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不断发展。市场生态位的这一概念与技术生态位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区别。传统研究中,Paolo Agnolucci等人认为市场生态位与技术生态位一个更看重“当前情况”,一个更注重“未来获利”;二者在时间点的选择上有着本质的区别。而SNM即战略生态位管理理论将技术生态位与市场生态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Petros Ieromonachou等人认为SNM的管理过程应是一份在特定设备设施条件下的逐步仿真扩散的实验过程,假使试验中,新技术选择成功并在市场上得以生存,就可以认定技术生态位成功转换成为市场生态位。战略生态位管理很好地解决了在研发过程中,实验室里不断持续创新的新技术从技术生态位到市场生态位的过程难题。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战略生态位管理的实施路径对于新技术从技术生态位发展过渡到市场生态位有重要作用。[3]
SNM理论比较统一的定义是指“为新技术成长构建一个保护空间,即战略生态位空间,通过生产者、研究者、用户、政府和其他组织执行者渐进的实验和学习,对新技术进行选择、培育、孵化,发展为成熟技术,并顺利地将它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的一个管理过程”[4]。其理论核心假设在于通过不断进行技术演变路径的创新,协助调整技术生态位,如,在受保护的空间进行技术培育,对实验融合技术的进化进行协调、对使用者和技术创新网络及结构进行持续调整等等。SNM理论假定,成功的激进创新产生于各利益相关者协作和交流信息,产生于知识和经验的社会技术实验,发生在受保护的空间。目前SNM理论在国外被广泛应用到新兴生物燃料、能源、交通等新兴产业的研究中,解决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创新问题。
二、战略生态位管理过程的内涵概述
战略生态位管理过程(SNM过程)主要围绕新技术的出现、孵化、推广和商业化这个从技术的产生到成功走向市场的全过程展开研究。Weber & Hoogma认为SNM理论是创造“一个独特的社会经济实验室,用以学习新技术将产生的问题、缺陷、遇到的障碍及用户需求等”。SNM理论过程有三个比较关键的概念,一是技术,所有的科学知识、工程实践,生产工艺技术、产品的特性,技巧、程序、体制和基础设施,总和构成了技术。[5]在这个背景之下,对技术的理解也有了外延的扩展到技术体制,不仅仅局限于物理的硬件技术,而是与社会结合在一起,共同演化,形成技术机制。二是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不仅仅关注问题的结果,而且包含论证和学习的环节。新技术成熟之前的实验都在一个特定的保护空间里进行,保护的形式是多样的,比如资金支持、财税补贴、政策倾斜等等。三是学习,在实验中学习新技术的优势与劣势,提倡从用户、生产商到有关机构以及政府,一起进行全方位、全面的学习。
围绕SNM过程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从理论层面对SNM过程进行分步骤的阐述分析,二是从SNM的应用案例出发总结SNM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战略生态位管理过程的步骤概述
国外少数学者对SNM过程的步骤进行分析阐述,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以Weber & Hoogma、Kemp和Dries.L,T.Hegger为代表的五步骤论的观点,二是以Johan Schot, Frank W Geels、W W M van der Laak和Geert Verbong为代表的三步骤论的观点。1.SNM过程五步骤论Weber & Hoogma,Kemp等提出SNM过程分为五个方面:技术的选择、实验的选择、实验的建立、实验的扩大、政策保护的手段。[5]在此基础上Hommels A等进一步完善了这个过程。(1)技术的选择――选取有潜力的新技术;(2)实验的设计和建立――相关人员和保护措施介入实验的设计和建立过程;(3)实验的执行――解决创新过程中经济、社会和团体的相关问题并尽早解决;(4)将新技术从技术生态位推向市场生态位;(5)评估生态位的保护并逐步撤走保护手段及措施。[6]
Dries L. T. Hegger等则认为SNM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步。(1)定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技术系统改造的概念。一个项目的起点,首先是由一名行动者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行动者可以是政府机构、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或民间团体,接着,概念再转化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技术系统。(2)探索社会嵌入概念。与其他理论不同的是,第二步不是技术示范或实证,而是探索这个概念如何在社会上嵌入。主要的内容探索的是:哪些潜在的行动者会对这一概念感兴趣,他们参与的程度如何,不参与的具体原因如何。(3)开始试探性的会谈。主要的形式是通过讲习班、专家会议和共识会议等,使行动者聚集在一起。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将参与的行动者从最初的出发点形成的概念,成为符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社会现实。在行动者对目的进行共同商定后,要进行过渡管理,主要是选择过渡管理领域的范围和行动参与者的范围。过渡管理的政策往往要与现有的政策领域相应,例如农业、能源等等。过渡时期寻求综合的解决方案,如果利用概念作为出发点能更容易,该方案的目的是在各个政策领域过渡期间,架起服务于消除两者差异的桥梁。(4)设置实验。在社会嵌入概念之后,就要进行生态位中的社会技术实验。实验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技术实验与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的实验相结合。比如提供服务的计费结构、所涉及的行为者之间的职责分工等等。(5)评价和学习。在项目的过程中,进行评价和总结学习经验可以作为一个新的项目的起点。[7]2.SNM过程三步骤论主张将SNM过程分为三个步骤的学者们,其观点基本一致,认为三个步骤主要是建立期望、建立社会网络及学习过程。
Johan Schot, Frank W. Geels[2]认为SNM过程有三个主要因素。(1)期望和愿景的结合。期望对于生态位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学习过程、吸引注意力及持续的保护和培育指明了方向。如果制定了期望,那么期望将有利于生态位建筑的成功:第一,更健全,指的是被更多实践者所分享;第二,更专业,如果预期的太过于笼统,他们则不会给予指导;第三,有更好的质量。预期的内容是根据正在进行的项目来建立的。(2)建立社会网络。该过程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批对新技术的支持者,并促进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必要的资源,如资金、人员、专业知识等。社会网络如果满足以下几点会对生态位的发展有更好的贡献:第一,网络要够宽,即多方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将会有利于促进多方观点意见的融合;一些相关的外界人士的参与对拓宽认知领域和促进二阶学习也许尤为重要;第二,网络要深入,即代表机构的人员应该能够调动组织内部的积极性和资源。(3)学习过程是多维度的。具体内容包括技术因素、设计规范、市场和顾客偏好、文化和象征意义、基础设施和维护网络、产业和产品网络、法规和政府政策及社会与环境的影响等等。
W. W. M. van der Laak认为生态位内部塑造过程为三个步骤。(1)建立期望。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明确相关活动的期望,同时也可以促进其他行动者制定一个相关的或合作性的、比较明确的目标和期望,并最好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确定期望的过程中,不同的行动者之间可能会存在不同的想法并产生冲突,必须尝试明确这些差异并有效利用,例如通过定义多个实验来进行。但必须注意的是期望必须是有形的,努力寻找有证据支持的期望;另外,在制定期望的过程中,必须保持选择的开放性,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信息和经验,而不是事先做出选择;最后,可以通过学习与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来制定和定位自己的目标。(2)网络建设。该阶段目的是制定一个广泛的网络,包括所有有关行动者,包括行业角色、用户,、科学家、社会组织(NGO)和有关政策制定者。确保在自己的机构所涉及的个人是没有外人,并可以带来相关资源或扩大自己的网络的经验。同时强调不要忽视用户在技术引进中的作用,它是创新的源泉。这些网络中的成员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权利和职责。另外,网络中的行动者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方式来达到沟通的目的,如定期会议或讨论。(3)学习过程。第一,创建和刺激实验的多样性可以学习到不同的使用环境的各种设计,在生态位的早期阶段,多样性在未来做出平衡选择时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在后期阶段维持多样性同样也是重要的;第二,要进行不同层面的学习,例如对技术、基础设施、法规、用户的喜好、文化和社会的接受学习等,旨在创造这些维度之间的合作而创建出一个技术和社会实验之间更好的“匹配”;第三,要注重自反性学习,即质疑潜在的假设,如社会观和世界观,如果技术与这些假设不匹配就可能自发地改变方向;第四,尽可能创建实验之间的共享,例如通过平台,定期会议和座谈会的形式。制定有监控结果的实时通讯和来自不同实验的经验对学习共享也有作用,通常来说,发展成功生态位的一个重要条件是一项共享课程的设施;第五,利用经验教训,重新调整愿景和期望,过去的实验应该被看作是一个调整眼光、重新制定政策和设计新实验的宝贵意见。[8]
类似的,Geert Verbong等认为生态位的动态分析包括三个内容(1)社会网络的组成。主要包括研究机构、政府机构、生产商、最终用户和金融机构等。其中研究机构主要提供技术;政府机构在早期扮演一个重要的金融角色;生产商要借鉴好的经验,并成为该领域的领导者;最终用户的参与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对训练和技术援助一直很重要,但是很难维持。(2)塑造期望,为所要实施的项目建立合适的期望。(3)学习过程。学习过程的特点是极大的关注技术和经济效率,并找到适当的应用领域。比较重要的其他因素是操作、维护、学习当地文化和权力结构。另外,通过政府部门和中间的行动者许多的努力促进了社会网络,但他们却未能得到足够的动力;而用户不一定可以成为生态位发展的核心。最后,尝试设计一个有效的监测和评估方案。[9]
四、SNM过程的影响因素综述
许多研究SNM的学者并没有具体指出其过程管理的具体步骤,但相关的研究通常都涉及到以下一些影响因素。1.技术特征技术特征在SNM管理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区分作用。通常来说,技术的选择和技术能力发展进步的形式比较多样,但影响技术选择的是技术特征,技术能力发展进步到下一代技术的创新,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及市场、组织、制度、文化等要素的影响和作用,如果该技术的特征适应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能满足市场或社会对技术进步的要求,则该技术会被选择;如果该技术的特征未能适应市场或社会对技术发展进步的要求,则该技术的创新就是失败的,不会被选择。技术特征是不断变化的,在SNM管理过程初期是符合要求的新技术,进入SNM管理空间之后的实验阶段,也有可能因为市场的变化或竞争技术进步程度的变化而呈现继续创新或终止创新的转变。
[6]HOMMELS A,PETERS P,BIJKER. W E. Techno therapy or nurtured niches? Technology studies and the evaluation of radical innovations[J]. Research Policy, 2007(36): 1088―1099.
[7]DRIES L T HEGGER, JENNEKE VAN VLIETA, BAS J M VAN VLIETA.Niche Management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Regime Change: The Case of Innovation in Sanitation[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007, 19(6): 729―746.
[8]VAN DER LAAK W, R P J M, RAVEN, G P J VERBONG.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for biofuels. Analysing past experiment for developing new biofuels policy[J]. Energy Policy, 2007,35(6): 3213―3225.
[9]GEERT VERBONG, WILLEM CHRISTIAENS, ROB RAVEN, ANNELIES BALKEMA.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in an unstable regime: Biomass gasification in India[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10, 13(4): 272―281.
[10]魏江,叶波. 企业集群的创新集成:集群学习与挤压效应[J]. 中国软科学,2002(12):40―41.
[11]安同良,魏巍. 创新目标、前景与企业技术创新行为:江苏的实证[J]. 产业经济研究, 2009(1):34―36.
[12]石惠,甘仞初. 高技术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寿命周期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7):20―22.
[13]刘军. 传统产业高技术化的生态运行机理理论与实证研究[J]. 经济管理, 2007 (4):72―73.
[14]MARJOLEIN C J CANIELS, HENNY A ROMIJN. Actor networks in 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 Insights from social network theory[J].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Futures, 2008, 40(7):613―629.
一、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
生物学知识看似凌乱,但都与生命相关,学生学习时要抓住生命的特征这一条主线,对每一节、每一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再联系实际,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生物学知识相结合,就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必修一第二章《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这一章的知识看起来各自独立,非常凌乱,其实如果联系起来,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学生可以在这一章知识学习之后,尝试建立这一章的知识网络。首先,从大的角度看,元素和化合物之间存在联系,元素是构成化合物的基本成分;再看化合物,各种化合物可以归为两大类,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而有机化合物又分为糖、蛋白质、脂质和核酸四种。在这四种有机化合物的讲解中,都遵循组成元素、分类、基本单位和作用几个方面来讲的。学生在学完这部分知识后,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或总结出一个表格,或总结出一个网络图,把本来凌乱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完善理论体系
论文关键词:信息生态学;网络教育;资源库
论文摘要:信息生态学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新兴学科,为当今信息时代中产生的新问题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该文介绍了信息生态学产生的背景与基本概念,提出了信息生态学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学校围墙的樊篱,为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能够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提高网络教育效率的核心因素,而资源库的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如财政、技术、人文因素等,因此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问题,如资源缺乏,质量不高;重复率高,利用率低;分布不均衡等等[1],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就会影响网络教育的质量。信息生态学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对于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信息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信息生态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界定:“信息生态”本身是一个比喻式的概念,它产生于社会学,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Bonnie Nardi 和 Vicki O’Day在著作《Information ecologies: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 》中首先提出:信息生态是由特定的环境中的人,实践,价值与技术共同组成的和谐系统,信息生态系统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强调的是在技术下支持的人的活动,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技术为本[2]。20世纪90年代,张新时院士在国内较早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不过,其研究主要局限于生态学领域,以自然生态系统而非信息为研究对象, 强调运用信息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建模并加以分析;1995年,陈曙在《信息生态的失衡与平衡》一文中,对信息生态系统的失衡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是国内首篇研究信息生态学问题的文章[3];此外,还有许多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生态学进行了界定,使信息生态学在国内得到很大的发展。笔者认为信息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信息-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该学科的研究内容是三者组成的信息生态系统,目的是在该系统核心价值的指导下,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认识信息生态系统的产生,发展,演化;用生态学的方法解决信息生态系统中产生的问题;用生态学的思想来优化信息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使其产生更大的效率。
作为信息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即信息生态系统,它有如下五个特点:系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各个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强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性;多样性,是说信息生态系统中有不同类型的要素;协同演化性,指信息生态系统不断变化和发展;关键性“物种”,指某些因素会对信息生态系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地域性,指信息生态系统总是处于一定的空间中,并且有一定的针对性[4]。比如学校就是一个信息生态系统:它由教务处,财务处,招生就业处,图书馆等机构组成,它的核心价值是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一价值的引导下,校长、教师、教学行政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组成一个有机系统共同为学生服务,并且学校还会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等等,以及利用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校园网和图书馆以及学校网络办公环境的构建,而全体老师都在学校这一综合的大环境中进行着分工不同,但目的相同的活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信息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有区别的: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自发的,是无组织的;而信息生态系统是人为的,是人主动构建的,它包括经济、人文、技术三大支柱。经济是基础,技术是保证,人文是引导。没有经济基础,就不会有系统产生的物质条件;没有技术的保证,系统不会顺利的构建;而没有政策法律的引导,系统就会杂乱无章。正是有这三种因素的支撑,信息生态系统才得以产生、发展、以及演化。
三 信息生态学对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的指导意义
网络教育资源库是一个包含人、信息、环境三要素的信息生态系统。其中人的因素主要指一线教师、技术人员、资源使用者等;信息因素主要指各种类型的多媒体资源及其使用说明、有关通知等;环境因素是指国家以及学校的法律、法规、和各种政策等等。所以,作为一门以研究信息生态系统为对象的学科,信息生态学必然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注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整体性,树立科学的系统观
信息生态学以信息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5],而信息生态系统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内各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网络教育资源库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建设资源库要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行分析;要确定资源库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要选择针对不同的内容开发什么样的资源类型;要选择采用什么开发工具和开发技术;要注重与开发人员与学科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等等。在资源库的开发过程中,必须注意各个要素间的相互影响,注意资源库的整体性,以系统化的观点统筹兼顾,实现核心价值的最大化。例如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开发出文本资源,也可以开发出视频资源,但是开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分析哪种类型的资源对学生的学生具有启发性、促进性,能够对学生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 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信息生态学强调在信息生态系统中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技术为中心,要让技术来服务于人。长期以来,随着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一些学校、组织好大喜功,重技术轻应用。往往是先开发出教学资源,然后让学生去使用、去适应。这种方法没有做到对具体学习者的分析,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无疑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要开发出好的学习资源,不仅要从学生的特点出发,而且还要对学生具有启发性,不仅要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还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 注重资源类型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信息生态系统中包含各种类型的人群,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而资源库面向的更是广大的学生群体。每个学生的特点、兴趣爱好、认知结构变量和知识能力各不相同,所以开发的资源也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目前最主要的网络教育资源类型有文本,音频,视频,动画等。那么,在资源库中,这些资源都要存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转贴于
4 建立便利的反馈机制,促进资源库的协同演化
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信息生态系统也在不断的演化,它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资源库的建设也应遵循同样的路线,必须注重反馈机制的建立,确保资源的开发人员、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之间能够顺畅的交流与沟通。网络教育资源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不完善到完善,一直向前演化。在这一演化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始终是一个主导力量。因为通过交流,开发人员可以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教师的想法,从而可以采用相应的技术开发出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建立顺畅的反馈通道是实现交流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资源库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动力。
5 应用“优胜劣汰”法则,保持资源库的平衡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信息生态系统也处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变化过程中。信息生态系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信息垃圾、信息污染、信息安全[6]。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也面对同样的问题:库中的某些信息还有没有用、信息的内容是否科学、信息的存储和传输是不是安全等;如果资源库中的一些信息陈旧了、过时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必须及时清理;如果开发的资源有误差,甚至不正确、不科学,一定要予以纠正,甚至清除;或者由于技术的原因,使得资源的存储和传输不安全,容易给网络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那么网络资源就面临着被篡改,被删除的潜在危险,所以必须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以保障资源库的安全。经过这些处理之后,资源库系统会达到一种新的平衡状态,然后会开始以后的动态平衡的轮回。
6 促进资源库中信息的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众所周知,在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在信息生态系统中,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信息分解者、信息消费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换,构成了一个信息生态循环[7]。应该注意,信息也只有在循环中才会产生价值,这是信息特有的一个特点。信息资源的流动影响着资源的价值,流动越快,价值越高;反之,流动越慢,价值越小。因此,在网络教育中,必须加快资源库中学习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提高资源流动速度一方面要做好宣传,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来利用资源库;另一方面,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作为保障。
四 结束语
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始终是网络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信息生态学给我们处理信息社会产生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也对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导,对提高网络教育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深信,随着对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深入,网络教育资源库会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建设得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网络教育的明天会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 鲁子荟,纪颖.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J].希望月报.2007,(4):3.
[2][4] Bonnie Nardi and Vicki O’Day. Information ecologies: using technology with heart[M].New York: MIT Press.1999.
[3] 周庆山,李瀚瀛等.信息生态学研究的概况与术语界定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6,6:24-29.
[5] 张福学.信息生态学的初步研究[J].情报科学. 2002,(1):32-34.
在乔布斯去世前,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曾经和乔布斯、比尔・盖茨等硅谷大佬一起坐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左右手共进晚餐。在那个晚宴上,扎克伯格大概是席上最年轻的一位。虽然扎克伯格还没有一部像《乔布斯传》那样大部头的、盖棺定论的传记作品问世,但2011年,一部《社交网络》电影的大红大紫,却也让这个年轻人显示出的争议性直追乔布斯。
与其说马克・扎克伯格是一个天才,倒不如说他缔造的社交网tafacebook实在太成功了,成功到这个网站的注册人数已经远远超过美国的人口数,扎克伯格俨然成为@独立王国的国王。虽然facebook还没有上市,但扎克伯格也已经在美国财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扎克伯格和facebook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网站web3,0模式下创造的生态环境,这种环境将用户牢牢地黏住。
当然,还有一个网站几乎和facebook一样成功、一样著名,那就是twitter。不像facebook有一个引人注目的创始人,twitter似乎更多被关注的是其创新的交流方式,那就是碎片化、去中心化的微博模式。在微博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每个人也都是内容的接受者。
无论是facebook还是twiller,都体现了一个特征:传统经济学的中心是人为公司所用,而互联网则相反――它像其他的“创意生态”系统一样,其中心是公司为人所用。互联网的增长是今天创意经济规模和范围如此巨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如约翰・霍金斯所说,互联网戏剧性地验证了“创意生态”三原则:对创意的认识是普遍的;实践创意的自由以及建立市场的宽松环境。
社交网络的“互”和“共生性”
twitter诞生的时候一定不是惊天动地的。作为一个并非系出名门的新生网络公司,不可能像201 1年google+诞生时那样引人注目,也不可能像微软推出必应搜索时那样高调、张扬。但是,在这个完全创新型的互联网服务上线不久之后,便得到了举世瞩目,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2006年底,twitter网站正式上线,截至2010年底,该网站的注册人数已经将近2亿。当然,注册人数并不是衡量网站的唯一指标,但却是一个参考数据。更重要的是,twitter开始改变人们的交流甚至生活方式,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大事,应该说是当年奥巴马利用twitter赢得了美国总统大选。
这不是个案。2008年11月26日晚间到27日凌晨,印度孟买至少有8处地点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80人,另有250多人受伤。事件发生之后,twitter成为第一时间的报道媒体―如果那时候的twitter算得上是媒体的话。从此之后,Twitte更是声名鹊起,该公司高管引以为豪。《福布斯》称之为“Twitter时刻”。在谈及孟买袭击案时,twitter创始人斯通神色盎然,他说,“Twitter不是技术的成功,而是人类精神的成功。”
“人类精神的成功”,这的确是很形象而且很到位的说法。在twitte创造的网络环境中,不再是某个人在说话,而是所有的用户都在说、在交流,形成了一个包含“互”和“共生性”的生态系统。正是这种系统,让twitter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
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生态》一书中提出:环境中有同类生物会更易吸引后来者(这种现象也称为“互”或“共生性”)。这是一个社群的概念,而在社群里面,如果觉得自己和政治模仿的人都属于同群,那么模仿就更容易进行(约翰・霍金斯语)。很明显,twitter里面的用户在很多方面符合霍金斯所说的这种生态环境。
当然,facebook相比twitter更具有这种社群的生态环境。从一开始,facebook就是一个社交网络,更注重各个个体(用户)之间形成的纽带关系,这和twitter的博客变种并不一样。在facebook里面,所有的用户都是通过某种关系交织在一起的,而不是传统网络的陌生人,而他们的交流也基于共同的话题和兴趣而不是twitter的随机和名气。Facebook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交际圈的扩大是互的显著体现。另外,所有用户之间的千丝万缕的纽带关系组成了一个共生的生态系统。
正是借助社交网络的互,twitter成为信息的快速传播平台,成为总统竞选时聚拢人气的工具――因为互会导致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量成几何形增长,而且会让你在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创意能力。
“主动给予”的社交网络
互联网在创立的时候并不是今天这个模样。1989年3月之前,互联网只是一个点到点的工具,就像电话一样。这就意味着,最初的互联网基本上只是一个给予的工具。虽然后来互联网发展成为了真正的网络,每个人都是一个网络节点,但这并不表示互联网能够成为每一个用户信息的平台――即使你了,那也不过是面向你选定的用户。
哪怕到了20世纪最后的一年,互联网仍然是一个公司向用户信息的平台,这些公司当然包括雅虎这样当时的网络巨无霸。即使到了google的时代,这家公司也不过是通过某种技术手段让用户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而已,并没有用户自身的参与(当然,今天的google+是例外)。
进入新世纪以来,博客出现了。博客是用户信息的平台,是真正让用户成为网络节点的创新应用。然而,博客虽然让用户可以成为信息的节点,但其他用户仍然只是博客作者的观众、读者,和博客作者并没有对等的交流。直到twitter的出现,网络的交流才出现了真正颠覆性的变化――140个字符的限制和相互关注、对等交流的机制,让每个用户成为真正平等的节点。
也正是twitter,让用户成为了“主动给予”者。说起来,博客更像是“主动给予”的典型,但博客的给予是单向的,接受者却很难给予博客作者。Twitter则完全不同,每个接受者本身也是信息的创造者,也就是“主动给予”者。
就像对孟买爆炸案的报道,在twitter出现之前,这样的报道只能出现在传统媒体或者新闻类网站上。而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闻网站,都要有一个周期,而且其传播也是单向的。但twitter的用户在报道之后便会以转发的形式在网络世界呈几何传播,无论是传播速度还是传播覆盖面都会优于传统方式。
Facebook也是如此。以真实世界的关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交网络,因为六度空间的效应而被更加扩大化,而现实关系的存在就更让facebook的交流显得对等,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主动给予者,而不是传统的被动接受者――当然,你也可以选择被动接受,如果你并不愿意制造信息的话。
关于社交网络的生态系统,约翰・霍金斯
在《创意生态》中有一段比喻(虽然这段比喻并非针对网络,而是针对广义的创意生态)非常形象。这是中国大乘佛教关于“因陀罗网”的隐喻,约翰・霍金斯说,因陀罗网具有空无、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特点,这非常接近自组织系统。当然,这里面包含了“相互渗透”、“相互连接”等原则,而这一切和今天的twitter或者facebook是多么相似!
用户产生内容构成良好的创意生态
在创意生态里面有一个被称为“小生境”的概念,这个概念是一个让你感觉舒适自在的地方:你认识那里的人,也知道他们任何事。如果你找不到合适的领地或“小生境”,那就自己创造一个。一旦清楚自己的“小生境”和差距所在,我们就会更迅速的成功。
也许我们没必要在社交网络里面用到“成功”这个词,但如果你在里面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并实现自己的影响力的话,是否也可以看做一种成功呢?而这一切真的很容易做到。
Google+带来了圈子的概念,虽然最早在twitter和facebook里面并没有这样的圈子,但在那里同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寻找、添加好友,而这样基于共同爱好、共同话题而形成的好友圈,就很容易形成一个创意的生态氛围。
最重要的是,twitter和facebook是典型的用户产生内容的网站。在这里面,网站没有提供任何内容,而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环境,用户可以在里面发表任何观点、提供任何内容――只要在当地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如果没有其他用户的举报,网站甚至不会删除任何用户以及其发表的内容,哪怕内容可能有违法的嫌疑。
网站产生内容是有限的,而且也无法形成创意生态,用户产生内容却不一样了,每一个用户都可能是一个有独特创意的个体,海量的用户在得到创意激发之后就会产生更多的有创意的内容。这就类似于一个广阔的头脑风暴平台,你的创意可以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点:过去一个人产生一个段子,段子便开始单向传播,虽然在传播过程中会有增益或损耗,但仍然是一个段子;但在twitter或facebook上,一旦有人生成一个段子,那么在段子的传播过程中便会产生更多相关或不相关的段子。
所以,在微博时代、社交网络时代,无数充满创意和智慧的段子成为一个明显的标志。而段子的产生和传播也恰恰印证了这样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用户产生内容。当然,还有无数通过生态协作产生的漫画甚至艺术作品,更是用户创意的直观体现。
让用户更自由地使用网络
互联网的出现被誉为人类一次重要的进步,而这次进步最重要的特点便是人类争取自由变得更方便、更有力。但一直以来,互联网被大公司所掌握,一些小网站虽然充满创意、很有个性,但始终只能是小众的,由于资金、服务器等种种限制,无法被大众所认知、接受。
但twitter所创造的生态环境不止是用户产生内容,还包括了用户可以随意在这个平台上搭建属于自己的生态环境,这就源于twitter所坚持的开源架构。具体体现在,现在很多人开始利用API搭建自己对twitter的访问平台,而这个平台也开始形成这个大平台上的一个个“小生境”。
API本是计算机桌面架构的一种技术,基于互联网的应用正变得越来越普及,在这个过程中,有更多的站点将自身的资源开放给开发者来调用。对外提供的API调用使得站点之间的内容关联性更强,同时这些开放的平台也为用户、开发者和中小网站带来了更大的价值。站点在推出基于开放API标准的产品和服务后,无需花费力气做大量的市场推广,只要提供的服务或应用出色易用,其他站点就会主动将开放API提供的服务整合到自己的应用之中。同时,这种整合API带来的服务应用,也会激发更多富有创意的应用产生。
Twitter的开源架构可以说为其争取了更多的用户。比如说在中国,因为种种原因,国内的用户无法访问这家网站,而国内很多人搭建的API平台却让我们可以比较顺利的访问。而且,国内的平台使用的是中文,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个中文圈,这样更有利于用户之间的沟通。
用户自由的使用网络是创意生态中“自由”元素的重要体现,也是创意生态得以健康存在的最重要元素之一。
二者都是宽松市场环境的产物
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生态》中认为,自由是创意产生的重要因素,同时他也承认,在类似纳粹统治时期那样的极端环境中也产生过耀眼的创意成果。还有,在黑暗的中世纪也产生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样的创意大师。但是,极端环境虽然可以激发创意,却不足以维持健康的创意生态。
当代社会,像纳粹或者《1984》那样的绝对、极端不自由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种种可能出现的不自由,最大的体现就是经济的不自由。因为创意经济在呼唤宽松的市场经济,所以,在宽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才可能出现twitter和facebook这样的充满创意和自由环境的网络平台。
按照霍金斯的说法,“创意是不安分的”,政府的任务是了解和控制,但创意根本无从了解,也无法控制。所以他们很难理解“创意生态”中的个人及小公司,所以不能通过行政命令产生一个新想法。而且,自组织系统一般排斥甚至设法摆脱外部指令。当然,真正自由的市场经济也在摆脱行政命令带来的不自由,自发建成自由的创意生态。
公司为人所用的典范
互联网的另一个鲜明特点是,其不同于传统的经济模式,是一种公司为人所用的形式。它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个体自主性和网络协作上面,而真正的这种公司为人所用的自主性则体现在twitter和facebook。
任何一个人,只要你注册了twitter或者facebook的账号,你变成为其一部分,而且你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资源、技术。
当然,正如约翰・霍金斯所说,最初互联网开始使用“社区”这个概念,但它太过狭窄,更合适的词应该是“生态系统”。Twitter和facebook正是这样的生态系统的完美体现,在那里不同的社区之间互相满足需要,能量无止境地循环。
所以,无论是twitter还是facebook,一直到今天中国模仿来的微博和开心网,他们都在组建互联网历史上最开放、最健康的创意生态系统,都是创意生态的典范。
创意的源头来自个人内心灵感的一切
约翰・霍金斯英国经济学家,世界创意产业之父
我在欧洲、巴西、上海、英国做了各种各样的研究,也参与了一些项目,反复研究了创意生态在各种环境下的状态。我发现在创意生态中有一个要素不可或缺,这就是个人和群体、个人和公司、个人和家庭的环境。应该说,创意的源头来自于个人内心灵感的一切,但是我们需要一个环境让这种想法得以体现、得以交流。
创意环境是吸引、发展和留住人才的“磁场”
厉无畏 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所长
创意人才是创意经济中最为宝贵的财富,而创意环境是吸引、发展和留住人才的“磁场”。英国政府在2008年《创意英国》报告中总结英国创意产业发展十周年之际,不再以“产业为中心”,转而关注“以人为中心”。在未来的创意社会中,全民创意、知识分享和网络化协作将代表一种趋势,即创意人的生产与生活、生存与发展将在一个新的境界中得以融合。
创意生态描述了孵化创意的正确栖息地
约翰・哈特利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创意产业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
我们知道,处在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地点非常重要。而创意生态则描述了孵化创意的正确栖息地。这种创意和生态的基础性结合,为每一个想独立思考的人提供了一个全面且视野宽广的模型,来发展新创意。
“创意生态”是全景生态观的产物
苏彤 创意中国产业联盟发起人,约翰霍金斯创意经济联合会中方合伙人
所谓“创意生态”就是以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来解释创意经济活动。“创意”是基于人而言的,经济是基于社会而言的,创意经济活动则不可能脱离自然界这个大前提,所以,“创意生态”本身就是全景生态观的产物。“创意生态”提供一个系统、一个环境、一个条件、一个过程以及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种种关系,使我们有机会做出探询,并促使自己开启有创意的旅程。
多元化,是创意生态发展必不可少的土壤
1自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类比
1.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结构主要指构成生态系统的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主要包括组分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三个方面[1]。组分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由不同生物类型或品种以及它们之间不同的数量组合关系所构成的系统结构;时空结构是指各种生物成分或群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同配置和形态变化特征,包括水平分布上的镶嵌性、垂直分布上的成层性和时间上的发展演替特征,即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空分布格局;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以食物营养为纽带所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它是构成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主要途径。
1.2经济系统经济系统中的企业种群、产业集群与生物种群、生物群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以企业为主体按一定结构组成分层次的系统。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产业集群组织,就是以企业为单位,将企业比喻为物种,同一区域中一群工艺、技术相似的企业构成企业种群,在一定的时空内,由不同的企业种群按照一定结构、一定种类和一定种间关系构建起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与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一种组织生态系统,表现出一般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2]。产业集群中相关生产企业、辅助企业及政府和其他支持机构之间通过纵向的产业价值链、横向的竞争-合作或其他内部联结模式实现互动,形成一定的垂直网链和水平网链结构,通过系统主体的生产活动、物质流动、价值流动、信息传播等,完成经济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实现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转[3]。
2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2.1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概念林业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各林业生产、流通、服务企业与相关机构和部门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经济聚合体,它与周围的生存环境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生产要素系统、服务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组成的相互依赖、竞争与合作、共生共存的组织生态系统。林业产业集群的系统结构模型见图1。
2.2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林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演进过程表现为林业产业资源要素输入其生产要素系统,经过生产要素系统的配置与整合,在服务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的“催化”作用下实现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演化与升级。林业产业集群中的生产要素系统、服务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耦合构成严密的集群组织生态系统。在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的各个层面,始终存在着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之间的交换互转,即为系统生态演替提供充足的物质能量,体现出外部环境条件和资源因子与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形成的供给支持或生态制约关系[4]。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生产要素系统是集群创新系统的最核心的部分,供应商、企业和用户之间通过产业价值链、竞争合作或其他内部联结模式实现互动,构成一个密集的企业关系网络,包含垂直关系网络和水平关系网络两部分。服务要素系统主要是为核心要素系统提供有力支持的价值网络,不仅为集群成员企业提供格式化、一般性的科学知识,还负责协调集群成员间的联系,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结和支持。环境要素系统或通过不断完善服务要素系统的功能,或直接通过有关规制的建设,或通过其他间接的作用方式,影响着生产要素系统的行为和相互联结方式,实现集群区域创新。在集群服务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的“辅佐”下,生产要素系统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带动集群生态系统的正向演进,集群生态系统的演进与发展又对集群服务要素系统和环境要素系统的完善提出了新的动力诉求,并提供了物质支持。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上述演进与发展是在市场需求动力机制、系统自组织机制以及政府和社会的推动机制作用下实现的。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运行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3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网链结构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生命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或简单或复杂的“食物链”或“食物网”,构成整个生命系统运转的内在机制[1]。在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图2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运行结构模型上、中、下游企业群落及其最终的产品市场,按照投入产出关系构成类似食物链的生命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时,上游企业群落研究的技术成果被中游企业群落吸收、消化后转变为一种产业,下游企业群落又将中游企业群落的成果吸收消化完成规模化形成最终产品。这样,上、中、下游企业群落就组成了简单的“食物链”。“食物链”最终产品,再由分解者———市场进行分解,于是,一个产业集群生态循环得以完成[5]。
3.1网链结构概念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网链结构是指集群中处于上、中、下游层次的企业,通过具体分工、紧密合作所形成的类似于食物链的产业生态价值链。它可以将产业中众多不同角色的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链条关系,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提高整体效益。集群生态链分为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垂直关系是集群生态链的主要结构,即把这种垂直分工划分为产业的上、中、下游关系(图3)。横向协作关系就是产业配套问题。
3.2网链结构内涵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网链结构实际上是许多林业企业和相关机构结成的网链状结构,包含2种生态网链:生产网链(内层)和社会网链(外层)(图1)。由产业集群内部的各个主体要素———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中间机构为节点,以它们之间基于产业关联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形成的网络层面就是生产网链;以产业集群的社会主体(集群社会机构)为节点,以它们之间存在的社会关系形成的网络层面就是社会网链。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网链是由生产网络层和社会网络层叠加而成的复合网络,这两层网链结构并非各自独立,而是基于产业关联、知识共享和社会规制与公共服务紧密联系在一起。
3.2.1生产网链。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生产网链包括集群中核心生产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和跨产业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①核心生产企业是指专业化生产某一类产品、达到一定规模、对于所属行业领域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大型林产品加工制造企业,它们是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中坚力量,如家具、地板制造企业。②产业内部与核心企业有竞争或产品互补关系的中小企业,往往也能以市场挤压的方式推动核心企业提高效率,或者弥补核心企业的市场盲点,形成与核心企业的“合力效应”。机械加工、五金、化工等配套企业通过产品供给、服务配套等形式与核心企业结网。外围企业广泛分布于集群网络中,它们经营灵活,柔性好,竞争程度高,增强了市场的活性。③同时,林业产业集群网络中行动者之间的互动也并非局限于相同产业,森林培育、林产品加工、林业科技、林业生产机械、森林旅游等跨产业的企业之间也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往往基于产业之间的强关联度,企业之间不单纯是产品供需关系,而是基于完整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在产品、技术、服务以及相同背景人力资源上的配套和服务。跨产业的生产企业之间,一方面存在着频繁的产品、服务交易,形成错综复杂的产品交易关系网链;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对技术人才有着相同需求,而且生产技术的相通性使得很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能够有共同话题的交流,促进了知识(特别是经验、技巧等)的快速传递[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