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管理专业概论

工程管理专业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管理专业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程管理专业概论

工程管理专业概论范文第1篇

工程项目管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主干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高校教学改革大背景下,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改革也势在必行。文章结合当前高校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现状,梳理了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改革思路,并就高校如何应对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发展挑战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工程项目管理;改革;思路;挑战

一、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设置概况与问题

1.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概况。

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是一门集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于一体的交叉复合型学科。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但是它真正起步却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而设立的,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由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工程法律等综合而成,该专业教学内容涵盖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顺序多沿着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个板块进行,中间还会穿插有课程设计、实践教学、课外实习等教学活动,专业教学内容复杂,涉及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造价管理、物业管理等知识体系。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和项目工程全过程管理能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教育和经济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面貌也焕然一新,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培养方向也日渐细化。

2.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有:

(一)培养目标模糊。

国内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是在工程经济专业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该专业起步时间晚,在专业培养方向选择、计划制定上都深受传统基础教学思想影响,重基础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并且,培养目标不明确,许多专业课程设置都非常滞后,那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二)教学内容重复,教学针对性差。

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涉及工程与管理多门课程知识,如工程施工、造价、建立与工程经济学知识等。只有处理好这些课程之间的关系,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但是,许多高校在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设置上都存在交叉、重叠等现象,如许多课程中都有工程流水施工方面的知识,但是几乎所有课程中的工程流水施工知识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缺少针对。

(三)不重视实践教学。

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但是,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中,都不重视实践教学,教学实践在课程设计中所占比重较小。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投入成本不高,许多高校都没有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缺少校外实习平台。

二、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改革思路

如今,建筑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支柱产业,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的根本目标。结合行业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要加快工程项目管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考评方法改革,努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具体来说,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改革应走导向型教学改革之路,要细化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目标与教学步骤,要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教学平台构建,还要重视实践教学,以实习基地工程项目横向课题为依托细化实践教学工作,并立足于外聘制和双师制师资建设规划扩充教师力量,然后在导师指导下将学生分成产学研团队,进行实践教学。

三、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如何应对挑战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市场对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鉴于此,高校要拓宽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说,高校首先要明确高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制定专业长期发展规划。其次。高校要结合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增设更多与工程项目管理有关的课程如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投资等,在工程策划、投资、评估、设计、施工、监理课程体系中增加技术类课程的比重,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再则,高校在工程项目管理专业设置上也要做出一些调整,积极优化工程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并根据不同专业的发展要求和职业资格考试需要,调整专业课程教学深度与广度,与社会机构、有关部门携手构建和完善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复合型工程人才需求。

2.加快教学内容改革。

在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教学内容改革优化教学效果,是高校必须要思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按照宽口径项目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重视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并在此基础上使该专业教学内容朝着“少而精”的方向发展。这也要求专业教材编写单位在专业教材编写中科学把握项目工程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一方面要确保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一方面要尽量避免相关内容重复出现,以构建科学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高校则要不拘一格选择合适的教材,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中适当增加新知识。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讲授,还要重视项目工程管理依据和背景知识讲授和引入,详细讲解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知识背景和发展演变状况,并结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来教学,以拓宽课程教学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3.加强实践教学。

在重视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高校还要重视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学投入,兴建校内工程管理信息化实验室,统一实验室管理标准、方法和措施,优化校内实践教学软硬件环境。与此同时,高校要以院系为单位,通过与企业、施工单位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合作实习机制,为师生教学实践提供平台。再则,高校还要为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师生参加专业服务和科研提供资金支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如工地管理实习、课程设计大赛等,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求,同时完善实践项目全过程考评制度,严格实践教学管理规范,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考核评分。高校加工程专业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要合理把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更要就实践内容、实践模式和实践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加强与业界、行业协会的交流与沟通,并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拓宽实践交流的渠道,以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革新教学方法。

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对教师的个人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只有理论知识扎实、管理经验丰富、教学方法高效得当,才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但是,结合实际可知,高校扩招,使得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短缺问题越加严重,师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一批高学历、经验足专业教师,并针对教师队伍开展专业培训,不断丰富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高校还要鼓励年轻教师积极通过企业兼职、挂职等形式丰富实践经验,并聘请专业人员如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工程行业专家来校任教,以优化师资队伍的知识和年龄结构。高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教师则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合作教学、分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做好学生引导、教学总结工作,以培养学的创新思维习惯。

作者:肖何英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工程管理专业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概念;知识体系;工程建设;学习实践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在三峡工程、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中心(鸟巢)等重大工程项目实践中努力创新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手段,提升了工程管理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新一代管理人才应当如何积极面对社会的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获取和掌握专业知识?下面从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学习实践等方面思考怎么做。

二、工程管理专业基本概念

(一)工程

工程,其一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工农业生产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另一层含义也指具体的施工建设项目。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概括起来就是说,工程是一种科学应用,是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新产品的创造性活动,而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是通过各种项目的实施由各种类型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完成。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工程”还指重要和复杂的计划、事业、方案和大型活动等。

(二)管理

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管理的核心和实质是促进社会系统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管理具有中介性、科学性和社会性三项基本特征。管理是人类的一项社会活动,人是管理过程的核心。人既是管理手段的主要成分,有时管理对象的重要内容。管理并不是脱离实际的,所有的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都是学者在管理理论和实践过程中检验总结管理工作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

三、国内大型工程建设情况

(一)三峡工程

举世无双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工期长达17年,动态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从1993年开工至今,一方面,相继攻破了175m直立高边坡开挖的边坡稳定、大坝高强度混凝土浇筑、截流和深水围堰施工等各类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三峡工程的建设,导致了13个城市、县市全部或者部分被淹没,动态移民量超过110万人。如此大规模的搬迁和重建,必须解决大量的工程技术、生态环境、文物保护和社会经济问题。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全过程必然是工程管理的全方位、高强度的应用过程。

(二)青藏铁路

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青藏铁路,全长1956km,海拔在4000m以上的路段有960km,总投资330亿元。工程建设面临着穿越世界上最复杂的冻土区等大量的技术难题,开创了世界上在极不稳定冻土区的高含冰量地质条件下“以桥代路”修筑路基的先例,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此外,青藏铁路修建过程中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保护,环保投资超过12亿元,并为野生动物的迁徙设计了专门的路线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体现了我国工程管理中的柔性化管理。青藏铁路的顺利通车和所取得的良好社会效应,标志着我国在复杂地理地形条件下,工程建设和工程管理工作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作为北京奥运会标志性建筑之一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总投资达10.2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约8万m2,高达30m,是世界上唯一完全由模结构来进行全封闭的公共建筑,它的设计与建设完美地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科技、绿色、人文”的三大理念。

(四)国家体育中心(鸟巢)

作为北京奥运会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鸟巢”,总投资27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28.5万m2。它的建筑顶面呈现马鞍形,长轴为332.3m,短轴为296.4m,最高点高度为68.5m,最低点高度为42.8m,是世界上最大的钢结构建筑体育馆。

鸟巢采用了当今最先进的建筑科技,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和建设工程管理人员经过不懈的努力,不仅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而且还大量节约了建设成本。

通过以上对我国国内近几年大型工程建设情况的介绍和阐述,可以了解到每个工程从最初的设计到最后实施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困难,要想真正地完成好一个工程,对于工程管理人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因此,了解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构成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构成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融合管理艺术和工程技术的交叉学科,在我国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具备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国内、国际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的知识结构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专业指导委员会就工程管理的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四个知识平台的思想,即技术平台、经济平台、管理平台和法律平台,并为此推荐了各个平台应该设置的课程,形成了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和毕业实习为主轴的课程体系。

(一)技术类专业知识课程

工程管理实质上就是建筑产品的开发和生产的管理。从项目投资决策、设计到施工生产无不涉及技术问题。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首先是技术的优化配置,并且是针对每个具体项目(产品)来实现的,因此,管理者的技术素质是很重要的。工程技术类课程包括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制图、建筑材料、工程测量、工程力学、房屋建筑学、工程结构、城市规划、工程施工和建筑设备概论

(二)经济类专业知识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经济类课程有工程经济学、经济学、金融与保险和统计学。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使我们对行业所需的经济领域相关问题有所了解,运用经济的手段去分析解决问题。

五、结语

总之,工程管理的学习多方面的综合的能力,要想学好工程管理,必须对相关的概念和目前相关专业方面的发展都有了解,及时跟进当前国内的建设情况,做好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任宏 《工程管理概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 任宏 《建设工程管理概论》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工程管理专业概论范文第3篇

学校

专业名称

公共

科目

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

招生人数

学费(元/学年)

备注

海南师范

大学

旅游管理

英语

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基础

50

4600

不限专业

海南医

学院

临床医学

英语

生理学、诊断学(物理诊断)

65

6000

招临床医学专业

药学

英语

生理学、药物分析

10

招药学、医药营销专业

医学检验技术

英语

生理学、临床检验学

10

招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护理学

英语

生理学、护理学基础

10

招护理、助产专业

医学影像学

英语

生理学、病理学

10

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针灸推拿学

英语

生理学、中医基础理论

10

招针灸推拿专业

口腔医学

英语

生理学、诊断学(物理诊断)

10

招口腔医学专业

琼州学院

旅游管理

英语

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基础

50

4600

不限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英语

高等数学、数据库

50

限招本专业或相近专业

英语

大学语文

专业基础英语、英语写作与翻译

50

不限专业

海口经济学院

旅游管理

英语

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基础

120

15400

不限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英语

高等数学、数据库

60

16100

限招计算机、电子电气类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英语

国际贸易理论、微观经济学

60

15400

限招会计、财务管理、经济贸易、工商管理类专业

财务管理

英语

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60

英语

大学语文

专业基础英语、英语写作与翻译

60

限招英语类专业

三亚学院

会计学

英语

财务会计、基础会计

30

13000

招本专业及会计电算化等相近专业

旅游管理

英语

旅游学概论、管理学基础

40

不限专业

工程管理

英语

工程材料、管理学基础

30

招本专业及工程造价、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技术等相近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工作能力导向课程体系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6-0001-02

一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原因

据调查,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通常为工程咨询单位、房地产开发公司、建设管理部门、建筑公司等单位,主要从事技术、经营、经济、管理等工作。根据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笔者发现部分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从事施工企业一线施工工作的素质较差,缺乏工程师基础训练和工程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即使简单地按图施工也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适用期过长,“工匠型”的特征较为突出。

第二,部分从事设计工作的毕业生底子薄弱,对简单的CAD操作不甚了解,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培训,且缺乏对行业规范、设计标准知识的深层次了解。

第三,部分从事项目管理的毕业生协调能力较差,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图审查、施工图预算等工作,有些人根本无从下手,没有形成对事情的组织、控制、协调的应有能力。

第四,从事招投标工作的人员对招投标最起码的程序不清楚,缺乏对标书的审查以及信函归档的基本常识。

二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

在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从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进行改革。

1.创建“4+1+1”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4”学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前4学期按照本专业学生必备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及课程实践技能。

第二,“1”学期的生产性实践能力培养。围绕本专业学生必备能力的要求,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职业活动的各项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安排生产性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并达到生产要求;通过生产性实践项目的训练后,学生选择参加一种以上中级或高级工种考核,取得证书。

第三,“1”学期的顶岗实习。学生到生产单位参加顶岗实习,使其能在生产单位的专家和技术能手的指导下,通过真实的生产项目,更加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通过“4+1+1”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受益。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中学到真实的本领,并能在毕业时取得双(多)证书,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建以能力为要求、以工作项目为导向的课程

根据专业岗位和技能要求以及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将课程体系划分为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课程两大类。专业能力课程按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划分为项目组织协调能力、制图及造价软件操作能力、工程项目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四大模块。按每一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工作项目与教学活动相对集中的原则安排教学进程。

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模块开展工程结构、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建筑设备概论、电力工程定额与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训以及建筑结构实训、工程力学认识实习、土建综合实训及工程量清单计价实训相应实践课程;制图及造价软件操作能力模块课程设置,包括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安装与市政工程估价、建筑结构辅助设计、建设工程信息管理及制图与识图实训、线路测量实训、工程软件实训及计算机制图实训等相应实践课程;工程项目建设的政策和法规应用能力模块开展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建设法规、城市规划及建筑招投标实训;项目组织协调能力开展建设项目风险管理、管理统计学、工程经济学、运筹学、工程项目管理及经济统计实训。

3.创建“双体系”的课程教学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长期招聘企业共同进行职业分析,根据人才培养和生产的需要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标准,遵循理论学习、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岗位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切入点,设计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双体系”的课程体系,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起对人才的培养工作。

三 结束语

基于工作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有利于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转变;有利于把握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主要特征,使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为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提供便利,有利于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有利于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学习的有机联系;有利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优势互补,提高职业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有利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剑锋、王琴.基于工作项目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2]谭敬胜.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1(1)

[3]戴兆华、杨平.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6(4)

工程管理专业概论范文第5篇

大类招生 工程管理 管理科学与工程 土木工程

最近几年,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录取中,许多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都采取大类招生,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所谓大类招生,就是将原来的本科招生专业并入该专业所属的学科大类、一级学科、专业院系或相近的一级学科下面招生。如按照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的划分,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其下设管理科学、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工程管理四个二级学科专业,招生时,在招生专业上不以二级学科专业名称招生,全部按管理学、或管理科学与工程、或工商管理、或土木工程等招生。待学生进校一段时间学习了基础平台课程后,再根据学生的选择意愿,二次分配到二级学科专业中学习。

按大类招生可以使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拓宽知识面,牢固基础,实现由学生接受单一学科背景下专业教育,向接受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教育的转变。同时也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尤其是对一些在高考填报专业志愿时,对很多专业不了解,盲目选择专业的学生很有指导意义。即让学生进入高校后,待他们对各专业的实力、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后,给予他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对于弥补志愿填报的盲目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但从近几年各高校的大类招生运行情况看,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培养的毕业生难以满足新经济的需要,工作适应能力差,学生不如原来按具体专业招生的毕业生受企业欢迎。其次,在教学中出现课程关系混乱,专业间矛盾突出,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等问题。本文拟在分析目前我国工程管理大类招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实际,提出专业建设的一点建议。

为了研究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大类招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特设计了三种调查问卷,包括教师调查问卷,企业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分别向目前我国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并且按大类招生的学校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任课教师和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对大类招生的看法和建议。同时也向从事工程建设领域的企业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企业同行对工程管理实行大类招生的看法和建议。教师问卷发放60份,收回59份,学生问卷发放100份,收回90份,企业问卷发放50份,收回48份。

一、工程管理大类招生的基本现状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各种层次的本科教育中,有300多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考招生中,有25所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按大类招生。其中,实行大类招生的第一批本科重点院校有17所,第二批本科一般院校有8所。工程管理归属于土建类(或土木工程)专业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0所,归属于电子信息科学类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所,归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3所,归属于工商管理学一级学科招生的学校有1所。具体统计见表 1所示。

各学校的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基本都是从2004年以后开始的,只有个别学校在1999年没有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时,在其他相近专业中开设了工程管理方向,但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大类招生。

也有的学校虽然实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但却把工程管理专业单列招生,没有列入管理科学与工程大类中。如南昌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各专业虽按大类招生,但却把工程管理单列招生,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大类招生下只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二个专业。又如吉林大学、福州大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各专业也按大类招生,而把工程管理单列招生。

所有学校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中,总共有三种培养模式:“1+3模式”、“1.5+2.5模式”和“2+2模式”。其中按“1+3模式”培养的学校有15所,按“1.5+2.5模式”培养的学校有8所,按“2+2模式”培养的学校有2所。

二、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存在的问题

大类招生不仅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高等学校目前招生发展的趋势。但是,根据最近几年工程管理大类招生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任课教师的反应情况看,存在很多不足。主要体现在:

1.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

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工程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现拥有在校学生近300人。2007年招生时,工程管理放在管理学大类下招生,采取“2+2模式”培养,即前二年所开课程与所有管理学其他专业课程相同。许多工程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结构等全部放在第5学期。由于时间紧迫,一些专业主干课,如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也必须放在第5学期。这样完全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教师的教学难度。根据课程的相关关系,工程制图和土木工程概论必须先于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开设,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又必须先于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开设。

2.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大类招生打乱了课程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由于按大类招生,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参与讨论的人员和专业众多,为了“和谐”,人为地加入了一些与工程管理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占据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分配不均,个别学期负担过重

按大类招生,只有后二年才能安排工程管理的专业课,而后二年中,第7学期学生将投入大量的时间找工作,第8学期学生全部做毕业设计(论文),其实,真正用于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只有第5学期和第6学期。这样一来,大量的课程必须排在第5学期和第6学期,这二个学期不仅课程门数多,而且许多先行知识没有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负担非常重。

4.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学分标准不合理

目前我国许多学校都是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数才能毕业。根据调查,大部分学校的理论课程是16学时、18学时或20学时为1学分,实践课程有1周1学分、1周1.5学分,甚至个别是1周2学分。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理论课程是16学时1学分,实践课程是1周1.5学分。从实际看,实践课程折合的学分数太高,开设几门实践课后学分总数就超过了学校规定的学分总数限额。工程管理是一个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应该降低实践课的折合学分数,以增加实践课的门数。笔者认为1周1学分比较合理。

5.二次选专业时矛盾突出

按大类招生,学生二次选择专业时已经进校相当长的时间了,学生对学校各专业的师资力量、就业前景和发展趋势比较了解。所以,对于那些师资力量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选择的人非常火爆,而对那些就业前景差的专业则门庭冷落。以我校为例,2009年学生在二次选专业时,选择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达到招生人数的200%,而其它专业最少的只有4人填报。这不仅加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和矛盾,更加剧了专业之间和教师之间的矛盾。

6.影响专业布局

学生在二次选择专业时,除了根据自己的兴趣、就业前景和师资力量来理性选择以外,部分人具有从众心理,看见别人选什么专业,就跟从选择,没有从自身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来理性选择。如一些艰苦专业、冷门专业或虽然容易就业但工资低的专业,选择的人数很少。此外,由于学生的阅历所限,只能看见眼前的就业情况,难以预测几年后的就业前景,也导致学生从众地选择专业。这使得一些专业选择的人数非常少,但这些专业又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须需的专业。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影响了专业的合理布局,甚至会对某些专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若干年后,可能造成专业的失衡,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大类招生下工程管理发展建议

1.归属到土建类招生

工程管理不同于管理学门类其他专业,有其特殊性。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土木工程、经济、管理和法律的复合型专业。按照建设部制订的培养目标,工程管理是培养适应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全过程的工程咨询、工程造价和工程项目管理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根据这个目标,工程管理课程设置应该有二条主线:土木工程知识体系和经济管理知识体系。那么,如果按大类招生,工程管理既可以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也可以归属于管理学类招生。

但是,工程管理是对工程实施的管理,工程在先,管理在后,没有工程,就没有管理的对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工程管理应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即使由于行政机构设置的影响,不能把工程管理归属于土木工程类(或土建类)招生,在大类招生培养方案中,也必须先开设土木工程类课程,或者虽然行政上归属经济管理学院(系),但仍与土建类专业一起实施大类培养计划。

就工程管理专业大类招生问题,笔者专门对本校在校学生、本校本专业老师、本校其他专业老师和部分其他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了学生196人,教师50人。调查结果见表2所示。从表2可见,90%的教师和97%的学生反对工程管理专业按大类招生。即使按大类招生,82%的教师和99%的学生认为工程管理专业应该放在土建类招生。

不同的培养模式,培养计划安排有很大的不同,且培养模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

从表2可见,对大类招生前几年各专业培养方案相同的问题回答中,98%的教师和99.5%的学生认为前0.5~1年的培养方案相同,即都认为大类招生应该采取“0.5+3.5模式”,或“1+3模式”。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认为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本专业安排,都希望多学习些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笔者认为应该采取“1+3模式”较好。

3.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专业培养计划存在许多不足,如前面提到的课程关系、学分比例等。通过优化专业培养计划,去掉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不密切的课程,重新编排课程教学时间,减少部分理论课课时和学分,同时与实习基地和用人单位紧密结合,增加实践课数量和学分。通过优化,使专业培养计划更加科学和实用。

4.积极培养学生个性,做好学生就业指导

针对二次选专业学生从众心理问题,专业老师应加强专业介绍。专业介绍不能泛泛而谈,应详细体现将来的工作行业、工作内容和对专业知识、学生个性的要求。使学生通过专业介绍,可以清除地看清自己适合什么专业工作。此外,有科研课题的老师,还应启发学生在某一研究领域的兴趣,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选择专业学习。学工组老师也应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用前瞻性的眼光分析5~10年后各专业的需求状况,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

此外,大类下招生的其他专业,还应加强专业自身建设,提高专业实力和就业率,以吸引学生。

大类招生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其发展中必然要经历波折,只有反复论证反复实践,才能不断改进,符合科学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袁弘,应晓英.大类招生环境下药剂专业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海峡药学,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