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临床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医中药 过敏性哮喘病 综述
过敏性哮喘是一种较为顽固的疾病,大部分哮喘患者都存在过敏现象或者有过敏性鼻炎,有过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发病时会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痒、眼痒、流泪等先兆症状。由于其症状与呼吸道感染或炎症相似,而且多发生在婴幼儿期,如若大人缺乏相关常识,在早期容易忽视治疗,也可能被误诊,导致此病伴随其终身。本文章主要以研究中医中药治疗过敏性哮喘病的研究进展,详细情况如下。
1 基础实验研究
张有志、聂惠民[1]研究《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了解到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因此,为探讨其免疫作用机制,通过加入不同剂量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浸膏观察其对过敏性哮喘豚鼠支气管肺泡灌洗(BALF)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1)和血浆中ET-1的影响。将豚鼠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20ml/kg)、桂枝加厚朴杏子浸膏组(8g/kg)、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浸膏小剂量组(8g/kg)、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浸膏大剂量组(32g/kg)。豚鼠致敏后第4天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2周。结果显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均能够抑制TNF-α、ET-1分泌且加味后降低更明显,表明在传统配方基础上加味可达到增强药物作用的效果;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大剂量比小剂量降低更明显,说明药物与作用存在一定量效关系。
冯英菊、杨甫昭[2]等人将60只豚鼠随机分为5组,雌雄各半,分别设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雷公藤多甙喷雾剂大、中、小三个剂量组。空白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雾化,阳性对照组使用布地奈德气雾剂,雾化浓度为0.20g/L;雷公藤多甙喷雾剂大、中、小浓度分别为1.93mg/mL、0.64mg/mL、0.21mg/mL,均通过雾化吸入给药,雾化给药时间均为1.0min连续给药16天。试验中,观察豚鼠发生呼吸困难的潜伏期及跌倒死亡数。实验观察结束后,使用乌来糖麻醉将其处死,取豚鼠右叶肺,常规予以固定、取材、染色操作制成切片,用生物显微镜观察组织病理改变。结果显示吸入雷公藤多甙喷雾剂在浓度分别1.93mg/mL、0.64mg/mL、0.21mg/mL时分别可保护6/10、7/10、8/11的动物未发生致死性的过敏性哮喘反应,延长了引喘潜伏期,且浓度为0.21mg/ml时,相比之下,延长时间较长。
右肺叶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吸入雷公藤多甙喷雾剂浓度0.21mg/ml组11例动物,肺支气管管腔及管壁内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肺组织内见病灶性炎症,周围肺组织代偿性气肿改变。相对于高浓度雷公藤多甙,其保护性更强一些,但与布地奈德气雾剂相比,治疗效果仍欠佳,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2 临床研究
过敏性哮喘中医采用辨证分型,急性期:①冷哮:初发咳嗽,呼吸紧迫感,喉痒,鼻痒或眼痒,喷嚏和鼻流清涕等,继则喘促加剧,喉中痰鸣,痰稀白,胸膈满闷如窒,面色苍白或青灰,背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②热哮:发热,头痛,有汗,气促胸闷,喉中哮鸣,痰色黄而胶粘浓稠,呛咳不利,烦躁不安,面赤口渴,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缓解期:①肺虚型:喷嚏,鼻流清涕,时咳,自汗,怕冷畏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②脾虚型:咳嗽短气,痰液清稀,面色苍白,自汗畏风,食少,纳呆,便溏,浮肿,舌淡,有齿痕,苔白,脉濡弱;③肾虚型:咳嗽气短,自汗畏风,动则气促,腰膝酸软,脑转耳鸣,盗汗,遗精,舌淡,尺脉络。
李明华[3]在过敏性哮喘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文章中提到,急性期:轻度发作,可在西医基础治疗上配合中医中药治疗,热喘方以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为主,寒喘方以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为主。中度发作可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加用中药可以减少西药的的用量,辨证为热喘方仍以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为主,但麻杏石甘汤剂量增加至10g,两方中均可加入广地龙12g,以增强抗喘作用。重度发作在西医基础治疗上可加用中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辨证为热喘仍以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为主,但应增加麻黄、黄苓等的用量,加入广地龙等药,以增强抗喘作用。辨证为寒喘的中药方以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为主,还可加入银杏、黄苓、广地龙等。阴虚火旺者,可加用生地、知母、甘草等中药,肾阴虚可加用熟地、鳖甲、黄精、龟板、枸杞子、女贞子等;肾阳虚可加用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杜仲、狗脊、附子、巴戟天、肉苁蓉、紫河车、鹿角等药。
余晓琪[4]采用中医不同扶正法治疗缓解期成人过敏性哮喘,方法 补肺组,以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处方为黄芪15g,防风、白术、大枣各9g,桂枝、生姜各6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用。疗程为12周。(煎服法及疗程下同)。补脾组,以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处方:党参15g,茯苓10g,白术、陈皮、半夏、苦杏仁各9g,甘草3g。补肾组,以金匮肾气丸加味治疗。处方:熟地黄、羊藿各12g,山药15g,山茱萸、牡丹皮、泽泻、茯苓、附子各9g,桂枝6g,菟丝子10g。结果显示:总有效率 补肺组为54.8%,补脾组为50.0%,补肾组为86.7%。因此,金匮肾气丸加味治疗缓解期成人过敏性哮喘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3 展望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中药治疗过敏性哮喘病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治疗配方也有了更新与有针对性的调配,将为过敏性哮喘病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手段,从而提供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张有志,聂惠民.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加味对过敏性哮喘豚鼠肿瘤坏死因子α、内皮素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23-24.
[2] 冯英菊,杨甫昭.雷公藤多甙喷雾剂对豚鼠过敏性哮喘的治疗试验[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5):102-103.
关键词:脑出血;急性期;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12-0035-02
本院中风病科2008年3月~2011年10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6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共105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证实。排除血液病、肿瘤脑转移、颅脑外伤导致脑出血,入院24 h以内死亡以及合并有严重心、肺、肝、肾疾病、治疗不够4周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2例,男41例,女21例;年龄最小47岁,最大76岁;出血量12~50 mL,平均24.51 mL。对照组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最小49岁,最大74岁;出血量10~50 mL,平均23.63 mL。2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及临床症状、体征、合并症等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1)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根据病情使用脱水降颅压、对症、支持疗法,并配合适当康复训练等。(2)对照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及适当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吡拉西坦注射液10 g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4周。(3)治疗组前2周在常规西医治疗及适当康复训练基础上予醒脑静注射液20 mL加葡萄糖(血糖高者用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自拟通腑醒脑汤:生大黄(后下)15 g,黄连6 g,黄芩10 g,栀子10 g,三七粉(冲)3 g,郁金12 g,白茅根20 g。每日1剂,水煎250 mL分2次口服或鼻饲(呕吐者则将中药高位灌肠)。后2周在常规西医治疗及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自拟祛瘀通窍汤:大黄12 g,三七粉(冲)3 g,水蛭(烘干研末冲入)6 g,郁金12 g,丹参16 g,红花6 g,牛膝20 g,每日1剂,水煎250 mL,分2次口服。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1]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91%~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不足17%或增加18%以上。死亡。
3.2治疗结果
3.2.12组治疗后血肿吸收情况治疗组62例中,血肿完全吸收47例(75.81%),部分吸收15例(24.19%)。对照组43例中,血肿完全吸收15例(34.88%),部分吸收28例(65.12%)。治疗组血肿完全吸收率优于对照组(P
3.2.2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治疗组基本治愈23例(37.10%),显著进步27例(43.55%),进步6例(9.68%),无变化4例(6.45%),恶化1例(1.61%),死亡1例(1.61%),总有效率90.33%。对照组基本治愈4例(9.30%),显著进步9例(20.93%),进步14例(32.56%),无变化10例(23.26%),恶化5例(11.63%),死亡1例(2.33%),总有效率62.79%。治疗组的基本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
3.2.3治疗过程中出现感染并发症并需要使用抗生素情况治疗组出现感染并发症并需要抗生素治疗者21例(33.87%),对照组出现感染并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者38例(88.3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4讨论
脑出血急性期的病理损害主要是血肿压迫、病灶区及周围脑水肿、血肿分解产物和脑组织直接损伤后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导致的局部脑缺血及与此缺血相关的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了继发性脑损害。醒脑静能透过血脑屏障,有良好的醒脑止痉、清热解毒凉血、行气活血开窍通闭等功效,可改善大脑功能,其抑制炎症因子、抗氧化及抗自由基、促醒、抑制血管通透性、改善缺氧细胞的水和电解质代谢、增强组织细胞耐缺氧能力从而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等作用及其使用安全性已为临床和动物实验所证实[2]。中医认为脑出血急性期病机以标实为主[3],风、火、痰、瘀相互交结,影响气机升降,致气血逆乱,上冲犯脑。同时,腑气不通,浊气上熏,加重病情[4]。腑实与瘀血、热积、痰浊为病机重点,也是病情转归关键[5]。通腑清脑汤用具有通腑泻热、活血化瘀、凉血止血作用的生大黄为主药,使上逆的气血迅速下行,浊气下泄,脑府得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黄通腑泻下作用,不但清除肠源内毒素,且能降低血管通透性、促进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有利于脑水肿消退,并能缩短出、凝血时间[6]。大黄其成分大黄多糖具有钙阻滞作用[7],且抑制氧自由基生成,从而消除脑水肿,减轻神经损伤[8],减轻血肿及高颅压对下丘脑-垂体的影响,促使其功能恢复[9]。配伍黄连、黄芩清热解毒,栀子泻火清热、凉血活血,三七止血祛瘀,郁金凉血活血、化痰开窍,白茅根凉血止血利尿,共奏通腑清热、凉血止血、祛瘀利水、化痰开窍之功效,使脑府中瘀血水浊痰热迅速清除。从2组出现感染并发症及使用抗生素情况比较,证明醒脑静和通腑清脑汤具有抗炎、预防和治疗感染的作用,从而降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和减少抗生素使用。治疗2周后,脑水肿及热毒已基本消除,继续祛瘀通窍、恢复神经功能是下一阶段的治疗重点,所以第3周后改用祛瘀通窍汤,方中大黄、三七、郁金、水蛭、丹参、红花、牛膝等均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开窍通络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王东升.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40例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09,34(9):787~788.
[3]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33~340.
[4]林沛,黄永回.加味自拟化血止血利水汤治疗脑出血68例[J].广西中医药,2010,33(2):19~20.
[5]孟旭.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机演变规律初探[J].光明中医,2010,25(3):411~412.
[6]龙舟.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药治疗概要[J].中医临床研究,2011,3(3):88.
[7]林秀珍,靳珠华.番泻苷、大黄多糖与脑细胞内游离钙浓度的影响[J].药学学报,1995,30(4):307.
[8]唐立明.中药大黄的现代医学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3):185.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医综合康复方案
【摘要】 目的 观察中医综合康复方案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急性脑出血患者分组分别给予中药康复治疗和西药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i)、运动功能情况(fma)、认知功能水平及康复训练依从性进行对比。结果 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中康组显著优于西康组;中康组对fma积分的改善优于西康组;两种康复方案短期内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无明显效果;应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患者依从性较西医康复组为佳。结论 优选出确有疗效的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以提高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急性脑出血;多中心临床试验;中医综合康复方案
中医药治疗卒中有悠久的历史和确切的临床疗效,但是以往在急性脑卒中的救治中,人们往往重视急性期的药物治疗,而忽视了急性期的早期康复。且目前国内出血性脑卒中具有中医特色的综合康复方案和疗效评价体系缺如,已成为阻碍中西医结合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治疗的瓶颈。本研究即是在以往对急性脑出血康复治疗研究的基础上,制订出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康复医疗方案,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中医药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情况等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就诊于我院、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柳州市中医院、广西隆安县中医院等4家单位的住院患者。采用多中心、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案。试验方案经过各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颁布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1〕。全部以ct确诊。
1.2.2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制定的《脑卒中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属中经络者。
1.2.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脑卒中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主要分为风痰瘀阻、痰热腑实、肝阳上亢、气虚血瘀、阴虚风动5个证型。
1.3 病情分级
采用《中药新药治疗脑卒中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病类诊断标准〔3〕。总分各项相加,0~10分为轻型,11~20分为中型,21分以上为重型。
1.4 纳入及排除标准
1.4.1 纳入标准
①符合高血压自发性脑出血的诊断标准者(ct等检查为内囊、底节区、脑叶出血);②符合中医的诊断标准,属中经络者;③神经功能缺损积分7分以上,并有肢体功能障碍;④年龄40~79岁;⑤发病72 h内入院;⑥第一次发病或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但无后遗症者。
1.4.2 排除标准
①脑干、小脑、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外伤所致的颅内出血;②入院后24 h内病情急剧加重,神经功能缺损总积分达到40分以上者;③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的严重原发疾病者;伴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④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或伴有脑动脉炎、类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包括颅底异常血管网);⑤年龄<40岁或>79岁者;⑥凡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同类中西药物者;对本药过敏者。
1.5 分组方法及入组情况
按入院先后顺序,对应 (sas统计包软件产生的)信封上的序号随机拆封取卡,实施临床随机分为中医综合治疗组和(中康组)和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 (西康组)两组,共纳入病例270例,剔除或脱落12例,共258例患者进入试验,其中中康组125例,男91例,女34例;平均年龄(62.7±10.3)岁;病程 0.4~122 h,平均 (17.8±20.6)h;出血部位:基底节104例,脑叶18例,脑叶并基底节3例;出血量1~50 ml,平均(12.35±9.15)ml;中线偏移71例,血肿破入脑室14例,发生占位效应47例,接受微创手术者19例。西康组133例,男99例,女34例;平均年龄(61.4±10.5)岁;病程 0.6~132 h,平均(18.5±22.6)h;出血部位:基底节 112例,脑叶16例,脑叶并基底节5例;出血量 1.5~60 ml,平均 (15.65±12.76)ml;中线偏移80例,血肿破入脑室 17例,发生占位效应54例;接受微创手术者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6 治疗方法
(1)两组内科基础治疗参照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4〕通过的“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抗脑水肿、降颅内压、调整血压、控制血糖、防治并发症等常规治疗。(2)两组外科治疗: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及出血部位、出血量,结合患者发病时间、年龄、全身状况,选择微创手术。(3)中康组综合治疗方案: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中医治疗方法:①中药汤剂辨证治疗,参照2006年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5〕进行辨证施治,所有单味中药使用江苏天江江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颗粒制剂;②中药制剂静脉点滴用药:辨证属于痰热证明显者,如痰热腑实证患者每天给予醒脑静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其余各型给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③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待患者病情稳定即予施行,1次/d;④改良陆氏推拿疗法:此法是在继承名老中医陆永昌老先生的陆氏推拿疗法的基础上,针对脑卒中急性期的特点而设,临症时结合患者所处的brunnstrom阶段调整手法;⑤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根据出血性卒中患者所处的时期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⑥药物熏洗疗法:投以活血化瘀、舒经活络的偏瘫活络洗液(由透骨草、伸筋草、红花、两面针、牛膝、桑枝等药物组成)。1剂/d,每剂加水3 000 ml,文火煎取汁,熏洗患肢,每次30 min,1次/d。⑦中医心理疏导疗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采用相应的情志康复措施,使患者心情开朗、精神愉快,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⑧中医护理以中医整体观为护理工作的指导思想,重视良好的生活环境、稳定而舒畅的情志、合理的饮食调养和必要的功能锻炼。(4)西康组综合治疗方案: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以下治疗方法:①运动疗法:根据brunnstrom恢复阶段的分期,选用bobath技术为主进行康复训练,1次/d,每次45 min;②关节活动:包括各关节的被动、助动、主动及抗阻训练;③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与中医组相同,根据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所处的时期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积极进行适应性训练;④理疗:如患侧肢体的腕或踝部肌群无肉眼收缩,运用低频脉冲电刺激;出现主动收缩,则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1次/d,每次20 min。⑤心理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和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及时给予耐心合理的心理疏导。⑥西医护理: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帮助患者保持良肢位,进行关节功能训练等。以上治疗疗程均为28 d,发病3个月后回访一次。
1.7 观察指标与方法
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i)标准”中提出的内容和标准〔6〕。每周评定1次,以康复治疗前后积分判定疗效。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ma),以治疗前后评分情况判定疗效。借助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分别于治疗前、后及发病3个月随访时记录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自拟康复训练依从性调查表,完全依从:住院期间能主动接受康复训练;部分依从:住院期间被动接受康复训练;不依从:住院期间不接受康复训练。
1.8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2 结 果
2.1 各组nfi比较
见表1,治疗28 d后两组nfi较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说明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后28 d和3个月nfi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康组显著优于西康组。表1 两组病例nfi比较
2.2 治疗前后fma积分比较
见表2,两组病例治疗前fma 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28 d fma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或p<0.01),两组治疗后积分组间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中康组对fma积分的改善优于西康组。
2.3 治疗前后fma分级情况比较
见表3,治疗后28 d两组fma 积分分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个月后两组fma 积分分级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3个月后中康组fma 积分改善优于西康组。
2.4 各组mmse积分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前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28 d及3个月时两组mmse评分与疗前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两种康复方案短期内对认知功能的改善无明显效果。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积分情况比较表3 两组治疗后fma分级情况临床分布表
表4 两组病例mmse积分比较
2.5 患者康复依从性情况比较
见表5,经χ2检验(p<0.05),应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的患者依从性较西医康复组为佳。表5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
3 讨 论
中医药治疗脑卒中有确切疗效,以往关于中医药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的文献多强调以中药、针灸或推拿等某一类或一种单一的干预措施作研究,但在临床实际中,由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的复杂性,单一的治疗方法难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也要求临床施治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多技术组合的综合治疗方案进行干预,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这也符合中医康复学的整体康复和辨证康复的治疗原则。因此,从临床实践出发,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治疗中的独到之处,优选出确有疗效的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以提高脑卒中病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即是在我们既往参与国家“九五”、“十五”脑卒中攻关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临床疗效相对肯定的治疗方法,结合脑卒中病中医药研究现状,针对脑卒中半身不遂等症状综合运用中药汤剂、静脉点滴、熏洗、针灸、心理干预等措施进行辨证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结合护理,同时借助西医内科的对症治疗措施,达到优势互补,多个靶点共同作用,以提高疗效。
客观有效的运动功能评价方法在脑出血康复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患者运动功能水平对其生活质量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评价残损指数采用fma、nfi法。fma是一种有效、可靠的评价方法,其细致量化指标能更真实地评出肢体功能恢复的确切程度,科学性较强,是临床评测偏瘫疗效的较好办法,确能反映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水平。临床nfi法为我国目前临床应用较普遍的评定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有效指标,能准确反映脑血管病人的病情严重程度〔7〕。因而,在研究中常常将简式fma和nfi作为标准量表反映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对指导治疗也有一定实用价值,近年来为人们所推崇。二者相结合进行评价,对于卒中的疗效评价特别是远期疗效评价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将其引入中医临床并进行推广应用,从而改善中医界临床疗效评定指标的构成,能更好地验证中医药的疗效。本研究提示中医综合康复治疗能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残障水平,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05年(试行版)〔m〕.北京: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2005:30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脑卒中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6.
3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57.
4 黄如训,郭玉璞.2000年广州全国脑血管病专题研讨会脑卒中的分型分期治疗(建议草案)〔j〕.现代实用医学,2003;15(9):5924.
5 田德禄,蔡 淦.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23.
【摘要】为规范中医临床用药及处方行为寻找到了思路。并且按处方管理办法,对2500份中医处方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对处方书写、实付药物、用药合理性、剂型选择、药物的特殊用法、用药禁忌等几方面对中医处方进行了分析。其中是1425份处方不合规范,占调查总数的57%,90%以上的中医处方没有注明煎煮方法。可以看出中医处方规范率之低很有普遍性,提高中医业务技术水平是振兴中医药重中之重。
【关键词】 书写规范 用药合理性 特殊处理 煎服法 剂型
中药的调剂工作,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实践不断整理和总结出来的,有比较完善的系统理论知识及操作常规。为了合理用药,密切配合中医临床,开展临床用药服务工作,笔者随机对本院2010年和2011年合计2500份中医处方进行了考究,发现如下问题,现作报道。
1、药名[1]和书写格式欠规范化[1]
部分处方书写潦草、字迹不清、处方污染。本应按药典规定使用正规名或常用书写名来处方,但有的用错别字、同音字代替。如胡椒写成古月,硼砂写成月石,炙百部写百部,牛膝写成牛夕等等。这类处方有428份,占调查总数的17.10%。
2、应实付药物不明确
在中药药名中,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比较复杂。有的不同品种的药物名仅有一字之别,如处方写丁香、牛膝,在配方时应付公丁香还是母丁香、川牛膝还是怀牛膝?又如处方写豆蔻,配方时应付白豆蔻、草豆蔻还是红豆蔻?处方对不同的炮制品也未注明,如处方写地黄,配方时应付生地黄还是熟地黄、是付地黄炭还是熟地黄炭?这类实付药物不明确的处方共125份,约占调查处方总数的5%。
3、用药不合理
中医处方用药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小病开大方、大剂量,或一方开服多剂。从历史来看,中医用药,一张方剂的疗效,药物的配伍、药物的用量配比亦甚为关键。常言道:‘中医不传之妙在配伍,而不传之密却在用量’。中医用药历来讲究君、臣、佐、使[2]。配伍得当,立法严谨。可是现在中医处方用药一般都在十味以上,有的一方竟达二三十味之多,毫无君、臣、佐、使之言。其总量一般超过150克―250克,有的竟达500克以上,形成大包炒、大包围、一方医百病的情况。有的一方开服多剂,更有甚者一方开服10剂、20剂、30剂、60剂都有。同时处方中药物用量也越来越大,如北细辛10克、黄芪150克、茵陈100克、金钱草60克制、制川乌30克等等。很多药物的用量大大超过药典规定用量的多少倍。总之中医现在的处方是形形。这类处方共700份,占调查总处方数的28%。我们站在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一种极大的药材浪费现象。尤其是当前药源不断减少,药材紧缺的情况下,用量逐渐增加,这将影响到未来中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极为重视的问题。同时随着剂量的增大,势必影响有效成分的煎出,造成药物有效成分的浪费,并且又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这类处方是极不科学的。
4、剂型选择不当
药物治病除药物本身具有准确的疗效外,主要的还是与中医处方选择的药物剂型有关。如补益药宜服丸剂,急性病宜服汤剂。《神龙本草经》曰:“药性有宜丸者,宜水煮者,宜散者......”。我们发现在中医处方中,如安神剂,用丸剂比用汤剂效果持久。开补中益气汤而不用补中益气丸。处方中有芳香性药物,如冰片等,应开服丸剂或片剂等等。总之,应根据临床病情需要选择最适宜的剂型。像这类剂型选择不当处方共计6份,占调查总处方数的0.24%。
5、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未注明
在进行处方调配时,往往会遇到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向患者交代。但在个别中医处方中却未见到特殊处理的要求。这里所指的特殊处理,其实是药物的特殊煎煮法和特殊服用法。难溶药物如矿石类、贝壳类、坚硬类、角类、有毒类等等,未注明先煎。易挥发类药物和易被破坏的药物,如砂仁、鱼腥草、薄荷、白豆蔻、肉桂、钩藤、大黄等,在处方中未注明后下。同时如需要冲服、化服的药物未注明服法。这类需要特殊处理的药物而在中医处方中未注明的共计115份占调查处方总数的4.6%。
6、用药禁忌不明确[3]
用药禁忌,主要有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饮食禁忌等.对禁忌使用的药物要禁戒,避免使用,故称禁用或忌用。如有的药物在确有必要使用时应当慎重对待,故称慎用。在审方和处方调查中,常发现用药禁忌的药物在同一处方中配伍,见大戟、海藻和甘草配伍。同时还发现,服用某些药物时,处方中未注明食忌。如服何首乌、生地未注明忌食葱、姜、蒜、萝卜;服茯苓未注明忌食醋;服土茯苓、威灵仙未注明忌饮茶;服鳖甲未注明忌食苋菜。在所调查的处方中用药禁忌、妊娠禁忌占比例比较小,需要饮食禁忌的处方中几乎百分之百未注明。在调查处方中也未忌食油腻、辛辣等‘发物’的提示。这类处方共计51份,占调查总数的2.04%。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建议中医处方时还是应该遵循古道。
7、煎服方法不详
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处方未注明煎服方法。中药的煎服方法对药物发挥临床疗效关系十分密切。清代医家徐灵胎说过:“煎药之法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古代医典都在每方之下注有煎服法、加水多少、用何火、煎出液多少、何药先煎与后下、服多少、日服几次,或一日一剂,或二日一剂,无不讲究。如中医处方中的人参是炖服、嚼服、煎服等并未注明,患者一概不知。顿服、频服、饮服、吞服、含服等等,在中医处方中很少见到。这些处方不注明药物用法、煎法,往往造成患者煎法和服法不当而影响临床疗效。前人的这些经验总结到而今全都丢光了,这必然影响中药的临床效果。
8、讨 论
通过二千五百份中医处方的调查,并同时走访了几家较为大型的综合医疗单位。我们可以认为大部分中医处方是规范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笔者以为,很有必要重申处方制度。中医处方应做到药名规范化、书写项目完整、字迹清楚、配伍精准、药物用量不宜过大、控制开大处方和一方多剂。药物剂量一般不应超过药典规定。同时对中药的煎服方法、剂型选择要得当,应对服用个别药物注明食忌,真正做到用药专精。总之,提高中医业务技术水平是振兴中医中药的当务之急,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真正体现中医药特色,使中医药更好的为中华民族的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药典》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一部 2005年.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推拿 Mckenzie 远期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推拿治疗一直是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疗效确切,患者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其他专业的后续治疗等特点。但推拿疗法的远期疗效不佳,疗程长等一直是困扰医生和患者的重要因素。我们在临床中将麦肯基(Mcken-zie)疗法作为该病推拿治疗之后的补充治疗,巩固推拿治疗取得的疗效,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全部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为2006年至2009年两家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住院或门诊病例。单盲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43.90±13.71(19~65)岁;病程23.93±13.07周。对照组中男16例,女7例;年龄41.39±14.61(18~67)岁;病程20.57±10.08周。经统计学处理两组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胡有谷编《腰椎间盘突出症》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及受寒湿史,多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②常发于青壮年;③腰痛,臀部及下肢放射痛,腹压增加时疼痛加重。④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⑤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感觉过敏或退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趾背伸力减弱;⑥x线摄片显示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变窄(前窄后宽)并能排除脊柱结核等其它骨性疾病者。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与程度。
排除标准为:①较大的中央型突出患者,有明显的马尾神经症状者;②高血压、心脏病、精神病患者以及妇女妊娠期等;③伴有腰椎滑脱、腰椎结核、脊髓肿瘤等病变或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者。
2治疗方法
2,1推拿方法及程序①舒筋通络:患者俯卧位,以丰衮法沿督脉、患侧膀胱经自腰背部到下肢远端推揉3次,使下腰部肌肉放松;②痛点弹拨:医者在椎间盘突出部位找到酸麻串痛点,以拇指或肘尖点按该部位,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③突出回纳:患者俯卧,在双侧大腿根下垫枕,使腰部悬空。然后医者双手叠加,以掌根按住L4~S1棘突间(L3~L4突出则稍往上移),肘伸直,借用身体力量反复向下按压弹动20次。按压时嘱患者不要屏气,呼吸自然;④腰脊整复:先用掌根按揉患侧腰椎,要求每一次按揉都能使患者随手产生左右的晃动。5分钟后,使引用于天源的腰部侧扳法,注意用力技巧,术前患者姿势到位,不强求弹响声。⑤点按大肠俞、承扶、委中、承山等穴,稍重力度。最后以空心掌拍击腰骶部及患侧下肢结束手法。
2,2麦肯基疗法为方便于患者在家中练习,巩固推拿疗效。主要选用Mckenzie疗法中的自我治疗方法:①卧位伸展程序:俯卧治疗床,用双上臂最大范围将上半身支撑起,作腰部伸展动作并维持片刻,腰部要放松。这一程序适合椎间盘向后压迫硬脊膜和神经根较明显的患者,体征一般表现为腿痛重于腰痛;②卧位屈曲程序:仰卧治疗床,双手抱拢双膝关节,用力屈膝屈髋,维持片刻,有疼痛产生可减轻力度或减少维持时间。这一程序适合神经根水肿后粘连的患者,体征一般表现为腰痛明显,下肢麻木感多于疼痛的患者;③如椎间盘向后外侧移位明显(参考CT或MRI),且伸展程序效果不明显时,需治疗师帮助完成侧方训练程序。具体方法:(以右侧移为例):在患者分足站立,右手握拳屈肘90°;治疗师面对患者右侧站立,头位于患者右侧肩背后,用肩顶住患者右患者上臂下部,双手抱住患者左侧髂棘,同时用右肩向左侧挤压,双手向右侧牵拉10~12次完成动作。当仰卧位屈曲范围正常、无疼痛后,可进行坐位屈曲联系和站立屈曲练习。
2,3分组治疗计划两组均接受上述推拿治疗方法,手法及治疗程序相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选用上述麦肯基(Mckenzie)治疗方法。两组均隔日一次治疗,麦肯基方法嘱患者每日按时训练。4周后详细评价,3个月、6个月及1年后电话随访两组疗效及主观体征。
2,4疗效评定疗效标准分为三级,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腰部活动自如,可恢复正常工作;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腰部活动基本正常,可从事轻体力劳动;无效:症状及体症均无变化。量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和体征评定有很多种方法。本研究参考余维豪的腰椎评定方法并改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前后的主观与客观体征(参见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评定得分。远期疗效分别在3个月、6个月及1年后电话随访。数据统计采用SPSS12.0软件,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结果
2组患者平均治疗次数12±3.14次。治疗前2组腰椎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4周两组评分均比各自就诊时有所提高(P
4周治疗后,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随访复况比较,观察组复发率31%,远远低于对照组60.9%,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
4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祖国医学属于筋伤范畴,损伤后气血凝滞,经脉受阻,经络不得宣通,不通则痛。《素问・血气形志篇》中说:“形数志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推拿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通过揉、点、按、滚等手法,散瘀化结,疏筋通络,消肿止痛,促使气血循行,经络通畅。在此基础上,加行侧板法可以松动上下关节突关节,松解神经根水肿后与根管的粘连,改善突出物与神经根的刺激关系,从而逐渐消除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根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