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概论

劳动教育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教育概论

劳动教育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美术;德育;智育;体育;审美能力;劳动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是实现对学生审美教育,促进其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美术是直观的艺术,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的特点。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小学生的行动易受情绪支配,美术教育不是用枯燥的说理方式,也不仅是教学生学习画画,而是通过学生的审美感受,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它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小学美术教育已成为对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美术教育对学生德育密切相关

丰富细腻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常常把生活中在头脑里留下深深印记的一些事,在创作绘画中表现出来。如《国旗、国旗、我爱你》描绘了我国体育健儿在比赛中获胜,五星红旗在空中徐徐升起,充分说明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欲于表现的责任感。可见美术教育不仅能扩大小学生的联想范围和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还能让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受到教育。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不是以说理的方式而是以美术形象感染和影响小学生关心他人,热爱祖国等情感,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

二、美术教育对学生智育发展不可缺少

美术是一种艺术,视觉是人的五官之首,是心灵的窗口。小学生认识世界始终围绕着视觉形象而进行,绘画正是这样。首先观察景物的形态、染色、结构、比例等因素,再加以艺术的描绘,把客观景物画出来,这样反复实践就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对许多孩子调查表明,有绘画能力的孩子比普通的孩子观察力强。美术教育可以丰富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智力发展。所以,美术教育不仅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三、美术教育对学生体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尤其是体操是健与美的有机结合,通过美术教育,提高审美能力,改善身体姿势,提高体育的动作质量。既是体育的要求,也是美育的要求,实施美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并运用对美的感受,更好地掌握体育技巧,如在画国画中,用笔是要讲究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的和谐统一,使画出来的画有骨有肉,富有质感和动感;画面要均衡对称,多样统一等形式美,对于体育运动、武术运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四、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尤其重要

美术教育在教学中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小学美术教育。孩子的心灵是天真无暇的,培养正确的审美观不是说说就能办的到的,孩子的想象力最强,他们的思维可以说是常人所无能比的。我曾经这样说过:“给孩子一张纸他们就能把整个宇宙画下来。给孩子一支笔他们就能把整个地球涂上染色”。可见从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五、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是紧密结合的

美术课与劳动课是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对于提高学生的什么素质、陶冶情操、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及树立劳动观念大有益处。

工艺美术课特别是手工制作课,学生能够发挥自己地想象力把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妙趣横生,制作出精美的作品。此外,受过美术教育的学生,为将来产加社会劳动,掌握劳动技术,特别是对产品的设计包装等都有很大的益处。因此,美术教育与劳动教育是紧密结合的。

总之,小学美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美育融化在德育中,就成为追高上的美;融化在智育中,就成为理性之美;融化在体育中,就成健壮之美;融化在审美中,就是生活之美;而融化在劳动中,就成为创造之美。把美育同其他方面结合起来,就能在孩子们身上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发挥美术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农村的美术教育更应该吧美术教育放到首位,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努力抓好美术教育教学工作,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美育给他们带来多大的欢乐与益处。

参考文献

1 李范 .论美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9年.

2 涂途.西方美育史话[M].红旗出版社 ,1988年.

3 王冰丽 .充分发挥美术教学中的范画用[J], 2009年.

4 陈江华 .重新认识儿童绘画[J], 2003年.

5 著. 张圣华主编 . 教育名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6 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

7 鲁热著.罗顺江、李元华译.当代艺术[M].四川文艺出版社,1980年.

8 尹少淳.美术新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

9 朱谦之.文化哲学[M].商务印书馆, 1935年.

10 钟仕伦.西方美育思想简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 .

11 马斯洛著. 林方翻译 .人能达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12 单越明.中国美术教育[J],2007年.

13 杜卫 .美育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14 石磊 .学生能力的培养[J]. 2004年.

15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浅谈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

郭 晓(河北省赵县石塔中学)

【摘要】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研究:要建立以自由为原则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美的氛围;要开发乡土教材,拓宽美的欣赏渠道,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高课堂效益。

【关键词】 美术欣赏;教学方法;创新

从事普通美术教育的教师通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画画,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也不多。因此,在升学率还盛行的当前,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对美术欣赏课感兴趣,使课堂轻松、活泼且有秩序,这是摆在每一位美术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作为普通中学的美术教师,要解决所面对的这一问题,除有待于教育大环境的改善外,还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把美术欣赏教学落到实处,使追求艺术素质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现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创新进行了初浅的研究,以求教于大方。

一、严格遵循美术教学的原则

美术是选型艺术,也叫视觉艺术,它具有视觉艺术的直观性和具体性,而且其形象的表现又是静止的并对物质具有特殊的依赖性,从而决定了美术教学的特点。如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思维的自主性、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创造性思维的特殊性,以及个体操作与集体教学要求的矛盾性等。中学美术教学就是根据其自身的这些特点而确定了符合其自身规律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在我国古代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如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等等。现代又提出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系统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等。他们当然都可以适用于中学美术教育,但美术教学毕尽因其自身的特点和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而教学上又有其自己的一些原则。中学美术课的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方针、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美术认识活动的规律提出来的,是美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指导中学美术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认真贯彻这些美术教学原则,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为矛盾的转化创造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保证。

二、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营造美的氛围

直观教学是美术欣赏的重要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多媒体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何使艺术和科技互相渗透是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质的一个绝好的契机,多媒体教学以其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欣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外因总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在利用多媒体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突出了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则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积极参与,使教与学双方的能力都得到充分发挥。

美术欣赏课中,多媒体教学绚丽多彩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情感方面的共鸣,基于这一点,在教学中适时地加进德育内容,这比一般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

从以上事例说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深浅程度与课堂教学手段息息相关,教学手段越丰富,学生的认识就越容易深入,从而促进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三、开发乡土教材,拓宽美术作品欣赏渠道

中国教育改革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包括提高学生审美文化素养,美术欣赏课具有得天独厚的艺术功能。但由于各地区在美术教学基础、美术师资水平以及美术教学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然使美术教材具有较大的选择弹性,才能保证其广泛的适用性。我国历史悠久,长期中形成许多乡土特色的文化,其中美术也很具有乡土性。为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振兴家乡、造福家乡的情感,笔者根据教材的基础内容和要求,对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以适应本地区特殊教学的需要。实践证明:在美术教学中,适当补充乡土内容,既能充实教材,又能使同学们产生亲切感,激发了爱乡之情。

四、精讲善练原则

中学美术教学多属技能性的内容,而且技能的本身就在于多练、苦练,但每课时又只有45分钟,要腾出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不精讲就完不成教学任务。“精讲”,就是要求教师在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高质量地少讲,把所用之道理讲清楚,把重点、难点讲透,把方法、步骤和要求讲准确,以达到指导“善练”的目的。“善练”,就是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有严格的训练计划、方法步骤,按质按量地完成规定的学习内容。

贯彻精讲善练原则,要求做到:

(1)明确所讲理论与其指导实践的关系,绝不能为讲而讲,更不能有与练无关的讲。

(2)精讲善练,讲是关键。讲的内容是为了解决学生的认识问题,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去认真地多练、苦练,使练的方法步骤正确,达到“善练”的目的。因此,对“讲”,一要求精炼、概括、扼要;二要有真知灼见和规律性的知识。

劳动教育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目化课程;助产专业;外科护理;职业素养

我国目前助产人才培养仍与护理专业并轨培养该专业准入执业资格的获取,采用同样的评价方式,而外科护理学课程是助产专业重要的临床专业课,也是执业资格考试的重点。众多的临床反馈显示,助产专业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缺乏应对实际工作中节奏较快的助产操作技能和人文关怀能力。大多学生,停留在对理论的认知方面,在既往的学习中没有参与到实际工作流程体验中去,到实际工作环境,出现理论与技能脱钩的现象。为此,我们尝试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先将外科护理学中损伤部分内容项目化整合,尝试采用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导的项目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将之与传统教学方法作比较,探索适合助产专业学生专业课的教学方法。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随机抽取我校2013级专科助产专业班级60名学生,随机分为两个小班,每班30人,A班为实验班,B班为对照班,均已完成第一学年的公共课、解剖、生理、药理、护理学导论等基础课程,两组学生均为全省统招学生,其入学成绩、年龄、既往已修课程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方法。(1)课程设计。本课程教学在第三学期,周学时6学时,在期中考试后第一周开始本部分内容授课。将外科护理学教材中的损伤总论(4学时)、颅脑损伤(2学时)、胸部损伤(2学时)、腹部损伤(2学时)、泌尿系损伤(2学时)、骨折概论(2学时)内容整合为项目课程车祸外伤伤员的急救护理(12学时),并编制教学资料。(2)教学方法。A班采用项目化课程教学,在理实一体教室开展教学,教学资料课前通过教学软件传给学生,教学资料包括:视频、微课、项目任务及部分纸质资料。车祸外伤伤员的急救护理的项目化课程(12学时)分三个任务,损伤后伤员的现场急救(4学时),损伤后伤员救护的医护配合(4学时),损伤后伤员的院内护理(4学时)。教学过程,为模拟工作现场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工作场景中的急和危,调动学生主动性及处置救急的积极性。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指导、配合、校正的角色。B班采用传统理论教学加实践训练的模式。(3)考核方式。两班级采用统一的理论考试,考试试题难度参照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由试题库抽取。实践技能考核、职业素养、人文关怀能力考核,通过学生在合作实习医院急诊科实习后进行考核。其中,实践技能由实训老师和临床带教老师评分,职业素养、人文关怀能力得分取三个由学生护理的病人满意度调查得分和带教老师打分的平均分。(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验班(A)班与对照班(B)班实践技能、职业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成绩比较,A班较B班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两班级理论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讨论

近年来,随着高职高专的快速兴起与发展,技能型人才教育成为我过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技能为主,兼顾理论学习与创新的高技能科技人才是目前许多企业的重金招聘对象[1]。在高校的教育中,一直占主流的教育方式是沿用至今的理论灌输式。课堂氛围及知识传输方式以满堂灌为主,这主要因为现行的课程设计中,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信心及现行中小学教育中培养的学生被动学习习惯所致。理论与能力二者的关系,如蛋和鸡的关系,在教学中,理想的结果是既能够熟练掌握技能又能系统掌握理论。然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限制了对二者的兼顾。基于这种现状,学时较少的高职院校,开始了更多的探索,以期望解决技能培养与理论体系学习的问题。其中,项目教学法,是工程设计、机械制造等在学习过程中可产生特定产品的高职院校最先兴起的一种教育方法。项目教学法的产生在国外,可追溯到18世纪,萌芽于当时的劳动教育思想,经过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到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成熟,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中国传统的师承式教学,与项目教学法异曲同工,师承式教育是利用大量的时间和实践来完成技能的培养。但是,对于短时间内培养大量技能人才,师承式教育仍有缺陷。进入21世纪初,我国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如雨后春笋,基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项目教学法也逐渐发展起来,它主要是模拟实际工作情境中的做中学的理念[2]。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首的一批工程技术类职业院校开始尝试该种教育方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首先在工程设计、机械制造等有明确产品及成果的课堂中,设计项目及任务,教学中以项目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具体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以最终的产品和成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这种产品和成果的产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坚定了学生的学习信念。护理专业,课程繁杂,内容丰富,时间有限,也影响项目的设计。单科目的项目设计,也有尝试,但多是就某一个方面,比如外科护理学项目设计,多以创伤护理为主[3]。现有的课程体系中,采取的这种按科目分类的课程体系,不利于项目、任务的设置。而临床护理工作本身往往是系统性的,这就使得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情境存在有很大差异,也有相关课程整合的研究[4]。而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课程整合的研究,逐渐成为教学的新动向。我们通过研究表明,以项目化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将理论与实际工作场景联系起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成为学习主导者,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从临床对助产士的要求来说,良好的职业素养、人文关怀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是重点,项目化教学很好地显示了该优势。同时,相同的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当然,我们只是对课程进行了部分改造。大规模的采用项目化教学,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进行全盘改造,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更多的设计及尝试,也有待进一步证实其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胡春芳.关于高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2,(5):32-33.

[2]刘青峰,罗崇敏.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价值注意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3):28-32.

[3]单柏立.分析工作过程的外科护理项目化实践教学的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5,(3):126.

劳动教育概论范文第3篇

1.1研究对象的选择

我国现有127所高等学校开展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专科人才培养工作,其中96所为综合性或单科性理工类院校,31所为单科性医科院校。所有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都开设了人文社科类、医学类基础类、理工类基础课程、工程类核心课程及其相关选修课程,不同院校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同,在学分、学时及其实施等多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偏颇。一般来说,多数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偏向于电子类、计算机类等理工方向,多数医科类高校侧重于生物材料与生物力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仪器等领域。我们从10所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高校中选择了“单科性院校———南方医科大学”和“综合性院校———湖北科技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比较分析研究。

1.2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的研究资料来源于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提供的专业培养方案的电子版和该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主页;湖北科技学院的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原咸宁学院教务处编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年版)、学院主页及其他查询调研。

1.3主要研究方法

基本研究方法参照笔者前期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的思路[2],文献材料的收集研究采用系统研究法、比较法、统计法对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等多维要素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找出特点、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以求得启示。

2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体系

2.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简况

南方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有医学影像工程、医学信息工程、医学仪器检测、医学物理、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办学方向,还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07年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建设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研究生示范课程多门,出版了国家级教材多部,多次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

2.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核心课程群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用X线机系统原理、现代医学成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大型医疗设备质量保证、医学电子仪器原理与设计、放射物理与防护、放射治疗学、肿瘤放射物理学、医学影像学、核医学等。

2.3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课程结构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分为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四段式课程构架模式。课程总学分/总学时为150学分/2668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验实践的学时比例为2199∶469(1∶0.21),必修课与专选课的学分比例为102.5∶47.5(1∶0.46),学时比例为1804∶864(1∶0.48)。

2.4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南医大的集中实践训练折合为32周、1280学时。其中,模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数电课程设计1周、40学时;信息技术、放射治疗计划、软件工程等课程设计各2周,均为80学时;生产实习4周、160学时;毕业设计(论文)14周、560学时;军训与劳动2周、80学时;创新课程4学分、160学时。

2.5本科毕业生基本就业方向

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及其相应目标决定毕业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向。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学物理师的工作,也可在医学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医学物理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还可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硕士学位。

3湖北科技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体系

3.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简况

湖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及其相关专业有医学仪器、医学影像工程、医学物理、医学信息工程、听力学、眼视光学(注:医学信息工程、眼视光学、听力学方向没有正式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中)6个培养方向。2007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省级品牌专业,2009年成为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并建设有3门校级精品课程,出版了医用传感器、医学影像设备、医学物理学、医疗器械营销实务等多部国家级教材,多次获得湖北省教育厅、市级教学成果奖。

3.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核心课程群

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成像系统、基础医学概论、放射肿瘤学、生物物理学、放射物理与防护、医学影像学、核医学、医用传感器、放疗与核医学仪器、放疗物理与放疗技术等。

3.3生物医学院工程专业课程结构

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课(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段式五层次课程构架模式。课程中的总学分/总学时为158学分/2810学时,其中理论课与实验实践的学时比例为2260∶550(1∶0.24);必修课与专选课的学分比例是121∶37(1∶0.31),学时比例是2180∶630(1∶0.29)。

3.4集中实践训练环节

湖科院的集中实践训练共47周,其中专业实习26周、毕业设计(论文)10周、就业实践8周、军训3周;而劳动教育、社会实践、课程实习分散安排,放疗技术、医学仪器设备、模电、数电等课程设计教学团队分散实施,没有记入训练周。

3.5本科毕业生基本就业方向

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主要是在二级以上医院配合放疗医师制定放射治疗方案,实施治疗方案;在其他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仪器、设备使用维护与维修;也可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硕士学位。

4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

4.1专业课程体系架构的比较分析

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结构由政治理论与人文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四段式课程构成。公共基础课程只开设必修课,其他每段课程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段内必修课与选修课交织在一起。而湖科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物理方向)本科课程结构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段式五层次课程结构组成。学科基础课程没开设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二层次。南医大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开设医用化学课,却把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纳入核心课程的院校,未开设医用化学课程表明专业远离生物或高分子材料类的发展方向。南医大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学列入公共基础课程可能是因为该校属于单科性医科院校,故将其列入所有专业的公共课。南医大公共基础课程没有选修课,湖科院则是学科基础课程中未设选修课。这意味着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段建立大一统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课程教育平台有利于实现大基础、宽口径、后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创新,适合于拓展专业培养方向,而南医大更能体现出平台宽口径。从医疗市场及其个性化课程来看,湖科院没有开设临床医学概论课程,而南医大开了56学时,这显示出湖科院面向市场的个性化课程存在缺陷,没有很好地研究未来就业岗位需要的人才。两所院校的共同缺点是均没有开设放射治疗剂量学课程。

4.2课程体系教学任务备配的比较分析

4.2.1专业课程总学分、总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的比较分析经过比较可以看出,湖科院的学分、学时、理论课与实验学时比例分别高出南医大8学分/142学时,比例高出1∶0.03,但差异相差无几。上海交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总学时为1831学时,实验课学时为243,占总学时的13.3%[3]。与上海交大相比,两所院校的比例均高于上海交大,这显示了211工程大学人才培养重理论教学与实践研发、重自主学习之源。4.2.2必修课与专选课的比较分析选修课是课程结构中必要的组成部分,是对必修课的优化性的适时、适宜性补充,可弥补教学计划中课程内容的不足,调和、衔接课程内容的顺序性,也可适应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南医大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分别是1∶0.46、1∶0.48,而湖科院则是1∶0.31、1∶0.29。这表明南医大的选修课学分、学时比例高于湖科院,且选修课偏重于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容易造成学科、课程与教材建设方向性不明,专业建设稳定性差。笔者建议,开设选修课学时数以不超过必修课的10%为宜,有些课程还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4]。学科基础课程不开选修课最适合建立宽口径的专业培养平台,以保持课程稳定,在这方面湖科院做得较好。4.2.3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理论与实践学时比例的比较分析学科基础课程学分、学时分配数据从表1和表2中可看出,湖科院的学科基础课为67学分,高于南医大的54.5学分,高出12.5学分;湖科院的学时为1161,高于南医大的950,高出211学时;南医大的理论∶实践的学时比例是808∶142(1∶0.18),而湖科院的理论∶实践的学时比例是896∶265(1∶0.30),高出1∶0.12。如果从学科基础课的学分、学时占总学分、学时的比例看,湖科院为40.7%、41.3%,南医大是36.4%、35.6%,两所院校差异相差无几,但是理论∶实践的学时比例高出1∶0.12,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显示出湖科院在学科基础课教学中重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这种差异性反映出湖科院是综合性院校,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组建了18个教学院部,给实践教学创建了良好的条件和丰富的共享资源。4.2.4医学课程学时的比较分析南医大开设的医学课程是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治疗学、医学影像学、核医学、临床医学概论,总学时为336学时。湖科院开设的医学课程是基础医学概论(解剖、生理、生化)、细胞生物学、放射生物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核医学、放射诊断学,总学时是37时。从学时比较来看,湖科院的医学课程学时高出南医大43学时,两所院校开设的医学课程门数与学时数相差不大。两所院校的比较分析与赵娜等人报道的“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基础课程比例高于理工院校,能够为该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医学类课程教育,完善学生的临床知识体系,有助于该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论点不符[5]。从邓军民等人的报道资料看,首都医科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开设的医学课程有6门,共472学时[6],远高于同质同类院校的南医大的260学时,也高于综合类院校的湖科院的175学时。

4.3专业课程与就业方向的比较分析

从整体上讲,主要课程的设置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支撑着就业方向、就业岗位。两所院校对就业方向的总体整合表述主要是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放疗方案的研制与放疗技术工作,也可攻读本学科或相关学科硕士学位。南医大的就业方向偏重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医学物理师的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医疗科研机构从事科研、教学、开发和管理工作。而湖科院则偏重于在二级以上医院配合放疗医师制定放射治疗方案,实施治疗方案;也可以在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医疗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与维修。这些都是对各高校的办学特色的理性表述。

4.4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较分析

实践教学环节是集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措施。南医大的集中实践训练为32周,与湖科院的47周相比,从表面上看少了15周,但由于各校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方式、方法与途径各异,比较的实际意义不大。两所院校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虽各有长短,但都没有达到高等学校理工类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但与泰山医学院应用物理学专业(医学物理学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为59个训练周相比,两所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周太少。湖科院的微机在医学仪器中的应用、放疗仪器设备的设计、放疗与核医学仪器、放射物理与防护、放疗物理技术等课程设计在操作层面上分别由医学仪器、医学物理教学团队分散安排,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目标的几点建议

通过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依据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需要,借助生物医学工程教育专业本科国家标准建设的向导,配合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的实施为载体的课程体系,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坚持办学理念创新,探究专业培养创新的前沿,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理念创新与目标要求可参照东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综合利用中外优秀的办学资源,发挥国内外企业、集团公司的科研、教学和市场优势,实现“产、学、研”合作与合作教育,培养适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前沿的科技领域的发展需要,精通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5.2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优化、纯化课程知识结构

(1)当代课程体系改革宜突破传统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建议建立新三段式九层次课程结构,每段课程均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以西安交通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通识教育课程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国防教育、大学英语、计算机等不断教育课程和公共基础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分为基础科学教育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教学分为毕业设计、课程设计、放疗技术实践、课外实践(社会实践、科技与竞技活动)。(2)必设临床医学概论、放射治疗剂量课程,且其课程教学时数不低于180学时,有利于提高放疗计划方案制定的参与性、科学性和临床放疗的合理性,提高放疗质量与效益。(3)学习清华大学,结合本校特点探索夏季小学期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课程选修,拓展实践的时间、空间,采用多元教学及实践活动设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5.3明确课程体系改革思想,规范课程主导原则

课程体系设置可参照浙江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主要课程设置有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电子电路设计、传感器与仪器设计、信息与图像处理、生命科学类五大模块。要求在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之间,其知识容量应该有合理的比例,淡化学科自身的重要性,打破学科界限,避免结构与知识出现较大的偏颇局面,也应避免面向市场、就业岗位的选修课冲淡学科基础或主干课程,对开设的选修课一定要突出个性化。另外,鼓励将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快速引入主要课程内容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5.4谋划课程体系策略,控制课程教学时数比例

根据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质量工程评估体系的要求,四年制本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课程总学时应控制在2600~2800。课程学时分配应适度减少专业课学时,相对增加实践教学学时,适量增加选修课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减轻学生负担。对理论与实践课学时的比例控制,原则上要求研究型高校在增加学科基础课理论学时的同时,宜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控制在1∶0.3左右,专业课控制在1∶0.4左右;而教学型高校宜适度减少学科基础课,把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时比例控制在1∶0.35左右,专业课控制在1∶0.45左右。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都必须以不同程度、形式、方法开展实践教学,尤其是要注重专业课。

6结语

劳动教育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民办高校

1.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应用功能(如网上办公、网上政务、网上购物等)通过互联网得以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岗位分类也进一步细化为网络管理人员、软件设计人员、网络WEB编辑人员、网络工程设计施工人员、网站设计制作人员等。民办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如何全面构建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民办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

2.民办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当前社会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2类。学术型人才主要是对客观规律进行研究;应用型人才则是对客观规律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在实践工作中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这3类应用型人才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能力的阶段划分的。工程型人才主要对系统进行设计规划;技术型人才在一线工作环境中进行开发和管理;技能型人才则在一线环境中进行操作,在生产服务建设等行业从事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

民办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一些出色的学生可重点培养成工程型人才,个别资质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继续深造成为学术型的人才。网络工程分院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社会对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及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网络专业技术的网站建设、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等方向的高技能型人才。分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开展专业建设。

3.专业建设具体实施方法

3.1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包括专业教学、课程理论教学、实验实训计划等,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如在进行实训实践时,计划内容要围绕课程进行设置,要有可操作性。

制订计划时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如“就业导向”“订单式”培养等成功经验。

(2)结合学校情况及专业特点,引入“专业技能+外语水平+创业素质”模式。

(3)教学计划的制订要体现“静”与“动”的结合。“静”是指网络专业的基本课程,包括基本操作、理论、原理、程序设计思想等内容;“动”是指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学校通常为一届学生制订一个在校期间的整体的教学计划,同时在每个学期也会根据行业技术的发展情况及人才市场的变化而进行计划的更新。

(4)体现以培养应用技能为主的教学思想。

3.2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专业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网络基本知识、体系结构、协议组、网络工作原理和各种接入技术。

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网络工程分院将学生的专业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特色实训4个部分,部分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公共基础课包括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专业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侧重于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它直接面对就业岗位群。实训课程与专业课紧密结合,如网站建设方向的学生需要学习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站建设与ASP应用、DIV+CSS网站布局、PHP与Mysql、网站设计综合实训等课程;网络工程方向的要学习网络设备与企业网构建、组网工程、局域网组网工程、无线网络组网、综合智能布线、综合布线与测试等课程;面向网络安全的学生要学习黑客攻防技术、互联网体系结构、Linux网络管理、数据加密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课程。在特色实训课程中,学校购置了高中低档不同规格的网络设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搭建实验实训环境。学校与一些IT企业合作建立专业网络实训室,同时开设网络大学教育和网络工程特色班,建立资格论证体系。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特色课程学习,通过专业化的考试,即可取得国家认证证书。

在公共课学习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如网络工程方向、网站制作设计方向、网络编程方向、网络安全管理方向等)。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向安排实训课程,要突出网络组网、管理、安全防护及网站建设等。学生根据个人的定位选修课程。学校将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作为选修内容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3.3创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创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2)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必须要有专用的多媒体课件。

(3)在教育观念上要注重实践性与实用性,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学中相互协作,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4)在育人对象上要着眼全体学生的培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与发展条件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5)在育人目标上要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为核心。

(6)在教育教学内容上重视德、智、体、美与劳动教育,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7)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实例、课题来组织和贯通知识,形成较为丰富、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学院建立以阐述实例、课题背景、自学、查找资料、课堂讲授辅导、现场教学、按组分析和讨论、情景模拟、实验分析、报告、实施总结、实验分析结果为主要过程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和发展知识的过程。教师在与学生建立平等双向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用分析、讨论和研究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

新型教育模式注重把教学内容还原到实际的应用环境中去,根据课程设计不同的情景模拟环境。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实施的角度认真地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各种技术资料和设施去完成任务。教学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方法指导学生小组与个人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学生基础能力的形成是以教师为主导,而专业能力的形成则必须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强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会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校作报告,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目标,作好走出校门的心理与职业素质的准备。

3.4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计算机网络专业素质与能力结构如图2所示。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跟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学校实际的特点,建构专业的网络环境。如由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等设备组成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实验室,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训平台,采用虚拟机技术,构建多个独立的局域网,完成网络的攻击、计算机病毒攻击、主机安全防护、域控制管理等实验,培养了网络安全专业技能,获得了职业认知和职业意识。学生在网络攻防实验中体验网络安全问题及常见故障的解决办法,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3.5建设师资队伍

网络工程分院注重教学队伍的培养与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思科等公司的专业培训班,组建思科网络学院;每年选派教师参加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站开发等培训;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同时,学院引入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3.6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上课出勤、理论作业成绩及上机实验成绩构成,实践成绩主要包括实训课程成绩及学生实践情况总评。另外,聘请计算机网络界的专家们组成学校顾问团,定期对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进行督导,对教案、教学模式、上课组织方法、教学重点等方面提出建议。同时,学校对学生上课纪律、听课率、实验成功率等方面进行记录,并在一定时间内形成反馈意见,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等进行及时更正。

从专家、教师、学校等多个维度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构成多元多向的评价体系。

4.结语

学校以职业活动需要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需要为中心进行网络专业建设,以实例和课题来组建知识,运用情景模拟、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等教学手段,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工作。从学生毕业就业情况分析来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充分认可,学生就业情况令人满意。

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如何在课程设计中体现网络技术“高、精、尖、快”的特点,如何保持教材和课程群建设相协调,实践实训环境如何满足培养方案以及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如何确定岗位群、建设课程群及支撑体系,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8.

劳动教育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专业;旅游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的旅游业一直以持续增长的势头迅速发展,与此相适应,旅游教育也获得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底,各层次设置旅游专业的学校高达1726所,其中高等院校897所,为旅游业各部门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在这一片大好形势下,旅游教育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就我国旅游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略陈管见。

一、握学科定位,避免学科泛化

旅游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较短,总的来讲还很不成熟,加上在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有着不少缺憾,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是缺乏统一的研究对象和鲜明的学科特色。旅游学科在学科之林中始终没有一个适当的地位。由于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的薄弱,目前只能广泛利用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广泛地移植其它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这一方面强化了旅游学多学科相交叉的综合性特点,另一方面也使本学科的独立性和特色大打折扣。在学科研究上,旅游学科似乎把世界上的一切事象都包括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美学、地理学、历史学、心理学、市场学等学科知识都有涉及,许多教材内容越来越泛化,结果是把旅游学科变成了无所不及、无所不包的大杂烩。现在旅游学科中的许多课程内容繁茂芜杂,学科界限不清的现象相当严重。所有这些,大大削弱了旅游学科的学科特色,降低了旅游学科的科学价值和旅游学科理论对旅游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旅游学科若不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定位,肆意泛化,最终会削弱自己的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肆意泛化的学科会像脱缰的野马、飘泊的船儿一样危险。旅游教育也应像旅游学科一样把握好方向,各门课程应慎重选材,避免“泛化”现象,力求把“货真价实”、“经世致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适应市场需求,突出办学特色

由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各地办学的积极性都十分高涨,旅游院校因之快速增加。但在适应市场需求方面,许多院校办学方向模糊,模式单一,定位不准,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各校一个面孔,培养出的毕业生都差不多,无法适应旅游市场的多种需求。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缺少创见,关起门来办学,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因人设课的情况比较严重,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

特色是旅游院校的生命。本来,每一个旅游院校或旅游专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来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而许多学校正是分别依托于像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地理学、外国语、农学、林学等不同的专业背景来办学的,按理说应该培养出多样的人才。可遗憾的是,由于惯性思维的惰性,人们多不愿意积极创新,大家几乎都生搬硬套旅游管理专业统一的人才模式,丧失了自己特有的学科背景特色。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学校或学院(尤其是管理学院、商学院)无视旅游专业的特殊性,硬性将旅游专业纳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前两年按工商管理学科要求开设大量平台课,第三学年才开始专业分流,旅游专业的学生真正学习旅游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仅一年时间(大学第四学年要进行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导致旅游专业特色丧失殆尽。同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也缺乏鼓励办学特色的激励措施,结果就出现了千校一面的办学模式。当然,近几年来,也有少数学校的旅游专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市场对人才的培养需求,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但就全国来看,真正有实力、有品牌、办学特色鲜明的院校寥若晨星。

三、改革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整合

课程是“课”与“程”的结合,其中“课”是指科目,“程”是指学程。要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优选应开设的科目门类,并按知识学习的逻辑结构安排学习程序。目前在我国旅游实践教学中,已形成了“产业本位的课程”(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人文本位的课程”(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学科本位的课程”(注重理论基础与学术训练)三种课程设计理论流派,它们分别着眼于产业的用工需求、学生的人文养成、学科的独立地位,这一方面反映了研究者不同的主体代人和价值选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旅游专业所在的学校的身份层次(研究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职业技术学院)与教师的生存策略,如教学型高校、职业技术学院明显是倾向于“产业本位的课程”设置。我们认为,截然按照“产业本位的课程”、“人文本位的课程”、“学科本位的课程”三种课程某一种进行设计,必然会出现偏颇,最好是根据需学校实际情况适当融合。

旅游学科涉及的知识极为广泛。面对大千旅游世界,一个合格的旅游工作者需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从天上到地下,从远古到当今,从本土到世界,从自然到人文,从古代文化到现代科技,从心理行为到经济管理等等。说得极端些,旅游工作者最好是百科全书式的人,但那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根据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研究,认真甄选内容,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

面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的趋势,旅游专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地组织课程、有效地进行教学?这是一个极为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数学课、经济管理类课程已占据了大量空间,剩下的可供旅游类课程设置的空间已非常有限。显然,在课程改革上不应简单地增加课程门数,那样只会进一步加剧课程与总学时的矛盾,并且将进一步肢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正确的做法是通过课程改革,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将新的教学内容、要求与原有的课程进行融合,适当打破学科界限,实现课程的纵向与横向的一体化。例如,可以将“旅游资源学”的内容合并到“旅游地理学”讲授;可以将“旅游文化学”与“旅游美学”合并成“旅游文化与审美”一门课程讲授,如此等等。有些扩大知识面的课程可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如“旅游文学”、“旅游应用文写作”、“文物与考古”、“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等等。国外教育专家普遍认为,中国的大学教育最缺乏的是跨学科的广度与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旅游专业课程的优化整合无疑能够为弥补“跨学科的广度”这一缺憾贡献绵薄之力。

四、课程统筹规划,教学分工协作

由于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缺乏统筹规划,因而就出现了在同一系列教材中不少内容重复编写和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出现的问题。比如,对于“旅游资

源”,《旅游学概论》要提纲挈领地讲,《导游基础知识》要有重点地讲,《旅游地理学》、《一中国旅游地理》则是大张旗鼓地讲,而《旅游资源学》、《旅游开发学》、《区域旅游规划》更是名正言顺地讲。尽管教材编写者和教师会认为自己各有侧重,某门课非讲不成,但对于学生则难免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对同一内容,“你方唱罢我登场”,反复“炒现饭”,一则造成学生厌倦情绪,二则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解决的有效办法之一是相关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上进行沟通,合理分工,前面课程讲过了,后面的课程就不重复讲了,或从新的角度去讲。或者将相关度很大的课程合并为一门讲授。

现在有些旅游专业的教材内容名不符实,亟待进行调整改革。以旅游学的分支学科旅游地理学为例来说,它是介于旅游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目前有太多的教材把《旅游地理学》编成了《旅游资源学》,以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来介绍各种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天长日久,大家习以为常,似乎理所当然。其实,旅游地理学理应从地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旅游资源和旅游者,从地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旅游现象和旅游开发及管理,用地理学的理论、地理空间的观点、人地关系原理分析解决旅游问题。这些都需要在理论研究上进行深化和创新,由于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由于基础研究远不如实际应用、规划开发“实惠”,所以现在还很少见到有这方面积极的探索者与创新者。另外,还有的《旅游地理学》教材将“旅游需求预测”、“旅游消费行为”、“旅游客源市场”之类的内容也编写在内,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些根本就不是旅游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完全可以分别放在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学中去讲授。

五、根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形势发展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

旅游专业有着一些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景区管理、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等。具体到某门课程,对于不同专业方向有着很大差别。例如,《旅游资源学》对于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可做一般性了解;而对于旅游规划与开发、景区管理、导游专业方向则应重点了解,讲授中应该具有一定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并且要求涉及相关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以保证其专业知识素养。这就要求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区别。

具体到某一课程的设置来说,我们可以《旅游外语》为例。《旅游外语》是各层次旅游专业均应开设的课程,即便他们已各自开设了通识性的外语课程,包括口语、听力、阅读与写作等,但对于将来要从事旅游工作的各专业、各层次的学生来说,还是很不够的。因为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人员交流将日益广泛,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要到中国来旅游。另一方面,在京、沪、穗等大城市,国民出国旅游的热潮也已经到来,比如北京旅游业界现在最缺的就是出国游的领队。旅游业是涉外性最强的一个行业,因而这个队伍中需要大批外语水平较高的人加入。目前旅游外语这一课程的设置比较混乱,有的开有的不开,有的开课时数占到总课时的一半左右,将“精读”、“泛读”、“口语”分别作为一门门的课程来开,几乎把学生当成了准外语专业的学生。外语课时开设多少,大家远没有达成共识。在专业课学时数普遍较少的情况下,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专业课的讲授中尽可能地用双语教学。再一个问题就是,现在旅游业中普遍缺乏小语种(如朝鲜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越南语等)的导游,而众多高校大多由于自身师资的缘故,多数都把《旅游外语》开成了《旅游英语》,这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远远不适应旅游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应该引起旅游院校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