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交流材料

劳动教育交流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交流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教育交流材料

劳动教育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常抓不懈,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土地、税收和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企业来投资建设。等企业相继落户。截止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劳务空间。我们把坚持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对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已成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县以葡萄、番茄、辣椒、红皮甘草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占总播面积的21.7%。带动农户986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35人。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比重。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做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加强引导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今年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总量将达到20.2万头(只),同比增长6.82%,年内出栏牲畜10万头(只)。肉类总产3390吨,增长17.43%,奶类产量600吨,增长40.85%,禽类产量898吨,增长10%,各种禽类出栏30万羽。农区牲畜达11.66万头(只),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4%,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30%以上。通过畜牧业发展,为全县1546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13.7%。

(四)依托发展旅游、石材等新兴产业,畅通农民外出务工渠道。随着我县旅游业、石材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石材业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达到2511户,从业人员3127人,其中54%来自农村;私营企业31户,其中26%来自农村。总收入达到40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1%。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村青年经纪人,把先进的技术、实用的技能以及新观念、新意识送到农民家中。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使全县农村青年受教育面达80%以上,为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大部分农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四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签用工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五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就业的手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六是是培训服务工作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民增收渠道,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2003年,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实现200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00元,其中外出劳务增收85元,富余劳动力转移40%以上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工作,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程。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要新兴产业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之中。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成立县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具体责任和工作人员,研究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办法、工作目标及优惠政策,统筹安排,加大投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逐步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帮助农民拓宽思路,消除顾虑,使外出务工,增收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有序引导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工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的乌什塔拉乡、特吾里克镇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三)建立完善的劳务供求信息网络。逐步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劳务信息服务网络。及时准确地劳务信息,引导农民有目的、有效益地输出劳务,避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要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及时了解劳动力需求情况,建立密切稳固的劳务协作关系。各乡(镇)要定期调查了解可输出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准确掌握可输出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术特长、求职意向等信息,建立本地劳动力资源的有效信息库。及时了解和通报劳动力需求和务工情况,劳动力供求信息,畅通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渠道。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为劳务输出转移搭桥铺路,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引导、服务和管理,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性,为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搞好各项优质服务。

(四)鼓励兴办农村劳务中介服务组织。在完善现有劳务服务机构基础上,支持涉农服务部门、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和社区组织兴办农村劳动力输出和输入中介服务机构,结合机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干部、科技人员、农村能人和大中专毕业生领办创办农村劳务中介机构,形成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劳动教育交流材料范文第2篇

第一条为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增强培训针对性、有效性,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更好地为提高水利职工队伍素质服务,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资质管理制度,是指对承担行业培训任务机构的基本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专业优势等方面进行审查,确定有关机构的资质条件和培训范围,以形成比较合理、稳定的行业性培训实施网络体系。

第三条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须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未经审查认定,任何机构均不得以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的名义开展培训活动。

第四条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一般设在已具有相应办学条件,愿意承担行业培训任务的水利类院校(系)、培训中心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第二章定点培训机构的基本条件

第五条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在组织管理方面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领导班子健全且熟悉培训工作,主要负责人具有相关专业大学以上学历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有适应培训工作需要、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和教学组织机构,主要管理人员具有组织管理培训工作的经验和能力;有较完善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员管理和后勤管理等规章制度;有举办所申请培训项目、专业的成功经验。

第六条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在师资方面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有与所申请培训项目、专业及层次相适应的专职教师,其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和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比例不低于50%,且持有相应教师资格证书;有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处级以上行政职务,在兼课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一定数量的培训项目主持人和专职开发研究人员。

第七条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在场地、设施和经费方面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有容纳40人的培训专用教室2间以上;有音像、投影等基本的电化教学设备和20台以上的计算机设备;有2万册以上图书资料和培训学员专用的阅览室;能提供同时容纳80人以上的住宿、就餐等学习、生活方面的基本条件;有独立的银行账户或能进行独立核算,有专职财会人员和正常、稳定的经费收支渠道。

第三章定点培训机构的职责和权利

第八条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须履行以下职责:

根据水利人才规划、干部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在规定或计划范围内认真完成培训任务;在培训管理方面接受部人事劳动教育司的归口管理和指导检查,在培训项目内容方面接受有关业务司局的业务工作指导;根据培训要求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报有关部门审定后组织落实;认真做好组班教学、研讨和学员的考核、管理工作;认真开展培训效果评估和培训理论研究工作,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做好专职教师、培训项目主持人的培训工作,加强培训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培训制度和学员档案、培训业务档案建设,逐步实现培训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第九条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享有以下权利:

优先获取与培训有关的信息资料;优先承担列入部培训计划的培训项目;在规定项目、专业范围内自行组织开展培训;符合规定的培训项目可申请颁发统一印制的培训证书或在已有证书上登记培训内容;申请增加新的培训项目时,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权;优先参加行业组织的国内外学术研究、经验交流和学习考察等活动。

第四章定点培训机构的申报与审批第十条凡符合本办法第二章规定、愿意承担行业培训任务的机构,都可按规定向部人事劳动教育司提出申请。

第十一条申请机构需提供以下材料:

《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资质申请登记表》(见件);书面申请报告(包括申请理由,拟承担培训任务的项目、专业范围,现有条件及专业优势,以往承担相关培训的主要情况,可行性分析等);领导班子成员、管理机构、专兼职教师及培训管理人员情况;机构发展规划及主要管理制度情况;现有固定资产、场地、设施、设备等培训条件情况;主要经费来源渠道与财务管理状况;举办(主管)部门的证明或意见;审查部门认为需要提供的其它材料。第十二条申报材料每年受理两次,时间为上半年3月和下半年10月。由部人事劳动教育司组织有关单位或专家,对申请机构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评估论证(包括实地评估考察),并根据审查、评估结果进行审批。

第十三条经审核批准的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颁发由部人事劳动教育司统一印制的定点培训机构证书和标志,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布。第十四条定点培训机构资质的有效期为三年。

第十五条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逐步实行资质等级制度。

第五章定点培训机构的管理

第十六条部人事劳动教育司归口负责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的管理、审批工作,具体审查、评估工作委托部人才资源开发中心等机构承担。部机关有关司局负责对培训机构进行专业方面的业务指导、咨询工作。

第十七条定点培训机构的举办单位或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有关机构的协调、管理和监督,及时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第十八条经审查批准的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应于每年11月底前向部人事劳动教育司报送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并于12月底前将本年度培训工作总结报部。

第十九条已批准的定点培训机构有关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及时书面报审批部门备案,或申请调整培训业务范围或申请取消定点培训机构资质。

第二十条已取得资格的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每3年进行一次复审,复审合格的机构换发新的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有效证书。

第二十一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定点培训机构资格:

拒不接受主管部门管理、指导和督促检查的;擅自以定点培训机构名义开展规定范围以外培训活动的;教学管理混乱,办学效果差,经责令整改仍无明显转变的;连续3年不承担或不能完成规定培训任务的;违反办班管理或财务管理规定,发生乱办班、乱发证、乱收费等严重违纪问题的。

第二十二条部人事劳动教育司将根据需要,定期组织总结交流经验、评选表彰,或不定期进行抽查、评估工作,对不合格的机构,随时可取消定点培训机构资格。

第六章附则

劳动教育交流材料范文第3篇

---特校汇报交流材料

***教育学校创办于1998年,是一所招收适龄智障、听障少年儿童的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现阶段主要招收的对象是中重度智障、脑瘫、自闭症及多重障碍学生。现有学生208名,其中在校生133名,送教生75名,在职教职工31人。学校占地6.5亩,建筑面积5005平方米,

一、精细管理,坚持依法治校

1.完善制度建设,规范办学行为。学校先后制定了《新洲区特殊教育学校章程》,《新洲特校绩效考核办法》、《新洲特校档案管理暂行办法》、《新洲特校印章使用管理规定》、《新洲特校教育教学工作奖励方案》、等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

2.做好后勤工作,提供坚实保障。学校制定了《新洲特校后勤工作管理条例》,加强了对师生伙食的监督管理,对伙食的采购、操作、试尝、留样、出售,饭菜数量、质量等各个环节进行督察。确保学生吃得满意,吃得放心,没有发生食品卫生事故。实施校园定期消毒,防止春秋季流行病传染病发生,对学生进行了健康查体。

3.加强财务管理,确保规范廉正。严格执行《新洲特校财务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收支预算。本着“以收定支,量入为出,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一切开支严格按财务制度办理,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定期对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如实向广大教师公布,增强财务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教师的监督。

二、落实常规,提高教学效果

1.加强德育教育,养成文明行为。学校以贯彻实施《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每星期五召开 “文明”、“爱国”等内容主题班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行为养成。

2.狠抓安全常规,保障校园平安。学校建立了门卫、食堂员工督查考核制度,建立了严格的教师值周制度、生活老师管理制度、节假日值班制度、家长接送见面制度、等常规制度与督查措施。我们还结合安全活动月开展了安全逃生演练、防溺水专题教育等各项活动,确保校园平安。

3.抓实教学常规,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强化教学法规意识,开足上齐每门课程。为了确保常规教学工作,增强了过程管理意识,实行行政值日与教师值日双轨制。每天有值日领导和教师对教师的上课情况及学生到校情况进行督察、核实,确保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教务处制定了学校教学常规巡查制度,每天不定期的进行至少两次的巡查。每月定期对各科教师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进行检查并及时反馈,量化考评。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教学比武大赛,任课教师全员参与,提高课堂质量。

三、加强科研,提升教育品质

1.保证师资。学校每年都尽可能的投入培训经费,为每一位老师量身打造培训项目,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2.编写教材。学校自筹资金,组织人员学习、研讨,编写了《新洲特校校本教材》。内容涵盖面广,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适合培智学生的认知水平。

2.开展研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近年来,先后有13名教师完成了个人课题的申报和结题,得到了区规划办、教研室的高度肯定。学校承担的武汉市“十一五”重点课题《聋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实践研究》成果分别获省、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新洲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承担的湖北省教学研究室课题《培智学校绘画与手工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已结题,研究成果被评为省级二等。正在开展的《培智学校高年级劳动技术教育实践研究》也即将结题。通过课题研究,极大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提升了学校的教育品质。

四、送教上门,让每一个孩子获得学习机会

2008年7月起,学校就开启了“送教上门”工作。从最初的服务城关周边地区起,送教对象由2008年的3人扩大到目前的75人,实现了全区12个街镇重度残障儿童全覆盖。送教服务三人一个团队,一人主导学习过程,两人辅助残障儿童的学习、康复。从1个小组到14个小组,每个小组六、七名服务对象,每月利用三天左右的周末时间对送教学生进行上门指导。送教内容包括五大内容,分别是:送精神、送温暖、送理念、送文化、送康复。力争让全区每一个不适宜入学的残疾孩子都有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五、劳动教育,打造特色品牌

为了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大力开展劳动技能教育。学校配备了专职劳动课教师,将劳动教育课程进课表。依据学生能力情况,低中年级以生活自理劳动为主,高年级以种植劳动为主,不断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为学生回归社会打好基础。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学校六楼的快乐农场被打理得花草繁茂,瓜果飘香,五楼的鱼池建设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资源中心,服务指导全区特殊教育

劳动教育交流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园合力 开展活动

一、家园合力开展充满趣味性的劳动活动

如果幼儿对劳动不感兴趣,劳动教育活动就会枯燥无味,如何激发幼儿对劳动的兴趣?在活动中,我们邀请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可以是“评委”,可以是“裁判”,又或是“观众”,这样不仅提高幼儿劳动技能与劳动积极性,还萌发幼儿的良性竞争意识。可以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劳动活动,如3月12日植树节,参加社区的志愿者种树活动;与家长一起种植植物,丰富班级自然角;亲子活动种菜、摘菜,体验农家乐等等,享受劳动成功带来的乐趣,促进幼儿热爱劳动。

例如,亲子科学活动《种豆子》。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种植豆子的方法,尝试合作种植。(2)坚持观察、记录豆子的生长过程。(3)乐于参与亲子活动,体验种植的乐趣。活动准备:各种豆子、盆、盘、土、水、棉花、记录表、纸、笔。活动过程:(1)幼儿与父母合作种植。(2)种豆子: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种子和种植方法进行种植;猜一猜:哪种种植方式的豆子先发芽、开花、结果?(3)分享交流:与同伴及家长说说种植过程。(4)收工具,参观“豆宝宝生长园”,并跟踪记录生长过程。观察与反思:本次活动家长及幼儿的参与性很高,90%的家长都准时与幼儿一起参加种植豆子的活动。种植中,有的家长还会和宝宝一起运用很趣味性的语言,如先挖出一些土,成了个小坑,就成了豆子的家,再放上小豆子,盖上被子(土),浇些水就完成了。种植结束时有的家长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幼儿一起分享种植的经验及感受。

二、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家长的独特优势,开展家长助教活动

家长资源是源源不断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家园资源,鼓励家长入园执教,通过家长客串教师的活动,增强了家长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活跃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气氛,此时你可以看到幼儿脸上洋溢着自豪、快乐的表情,体现教育隐藏的人性化――亲切,不仅如此,家长执教有助于家长更了解教师的工作以及幼儿园对幼儿无私的奉献,为我们家园共育架起了一座七彩的桥梁。

例如,亲子手工制作《消防车》。活动准备:各种大小不一的方性形盒子等废旧物及辅助材料。活动目标:(1)能在认识消防车、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制作出车身、车头、云梯等。(2)在亲子活动中体会和家长合作,共同制作的乐趣。情景创设:幼儿和家长一起回忆认识过的消防车的知识。教师出示制作的示意图,先把盒子包上红色的蜡光纸,再粘贴出车头、按钮、消防工具及车轮,最后制作云梯。展示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观察与反思:在一场热闹有趣的亲子制作活动中,老师事先预设会发生的问题,针对“当你不同意爸爸妈妈的意见时,你觉得该怎么做?”很简单的把幼儿讨论结果作为准则告诉幼儿。教师也事先在班级QQ群与家长取得一致的共识:不是很原则性的问题可以按照幼儿的意思去做,因此在活动中幼儿和家长都得到新感受。

三、家园合作以兴趣为抓手,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家园合作有利于教师、家长一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是整合家园教育资源的归宿与出发点,教师与家长间彼此有更多的了解、相互尊重,家园共育方能达成共识。每个幼儿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因此,以兴趣为抓手,通过家园合作,逐步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信息。我们教师很注重与家长的沟通,通过班级QQ群、家长来园接送幼儿空闲、电访等多种形式了解幼儿兴趣点,开展活动,促进健康成长。

例如,活动内容:T台秀。活动目标:敢于在集体面前展现自我,体验亲子活动的快乐。活动准备:“秀吧”背景版、服装若干套、T台红垫、观众席。活动过程:(1)音乐起,主持人出场主持人:“T台秀吧!”小演员接:“秀一下!耶!”主持人:“亲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下午好!欢迎来到T台秀吧,瞧,我们的小模特已经准备好了,表演马上开始了,请大家掌声欢迎!”(2)音乐起,小模特一一展示自已:各组展示2次;全体展示;主持人:“今天的T台秀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3)各自拍照留恋--主持人:“今天的T台秀到些结束,谢谢大家!”观察与反思:家长的参与性一点儿也不比幼儿低,有部分妈妈们还提前来园帮助小朋友们穿上服装,在演出前,家长们都能有秩序在观众席上找个空位置坐下来,为孩子们鼓掌、拍照留恋。此次亲子活动就是一个很有力的证明,它的实验充分展示了其教育的魅力,每个幼儿都盼望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再次来幼儿园和自己一起学习。

劳动教育交流材料范文第5篇

(一)对信息技术教学系统的分析:1.教学系统的要素: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有4个,即教师、学生、课程(或称教学内容)和条件(或称媒体)。教师和学生称为人员要素,课程称为信息要素,条件称为物质要素。2.教学系统主体活动的特点:(1)多系列: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都具有“认识”和“实践”两个系列,学生侧重于“认识”,教师侧重于“实践”。 (2) 多层次:活动具有层次性 。(3) 多成分:教学活动是由各种类型、各种成分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其中主要有3种成分:心理性成分,包括认知、情感、动机、意志、评价、技能等; 社会性成分,包括游戏、学习、劳动等; 管理性成分,包括计划、组织、检查、调节等。3.教学系统的功能:(1)宏观功能,教学系统的宏观功能包括两方面:一是纵向看,教学是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使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二是横向看,教学是沟通个人和社会的桥梁,它一方面将人类总体知识个体化,另一方面又帮助个人社会化。(2) 微观功能:教学应担负起三种职能,即教养、教育和发展。教养任务使学生获得各种知识、技能和技巧;教育任务包括世界观培养、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美育、体育等;发展任务包括发展智力,培养意志、感情、创新精神、认识兴趣和能力。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具体过程:1、 教学过程是教学系统运行的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2.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 教学准备阶段:主要是明确和激发教师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正确动机。准备工作主要是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2) 教学实施阶段:这是教学方案的实施阶段,也是教育观和教学理论外在表现的主要阶段,还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体现阶段。(3) 复习巩固及操作练习阶段: 学生通过复习可以及时发现知识掌握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通过老师的辅导和与同学的交流得到解决。复习不但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也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最佳时机。(4) 评价反馈阶段: 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给出量化的评价。

(三)、信息技术下的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式教学方法:教育依据一定德育目标,有意识地创设或优化一种教育环境或氛围,帮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道德情境下,形成心理共鸣,产生美好的、高尚的道德感,得到人格的完整发展。基本步骤是通过教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进人情境――研讨情境。 李吉林“情境教育”模式的运作机理可以用―句话来概括:以情感的激发与调动为核心的教育。

(2) 探究、发现、归纳式教学方法

1.理论依据:这种教学理论基础是杜威和布鲁纳的教学理论及其五步探索、发现法等教学法原理。他们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参与生活的过程。学生学习是现有经验持续不断地改造。

2.实现条件: (1) 师生始终处于和谐的协作关系。 (2)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问题情境。 (3) 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有一定的操作技巧 。 (4)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工具 。

(1) 设计疑问、引发兴趣。(2) 点拨诱导、探索奥秘。(3) 帮助提炼、发现规律。(4)归纳训练、开拓提高。(5)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3.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在儿童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通过教学,儿童在教师帮助下可以消除这种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人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抛锚式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由于抛锚式教学要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的几个环节:(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出事件或问题就是“锚”,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抛锚”。 (3)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为完成给定问题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4)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由该过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

5.随机进入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 随机进入教学的基本思想源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个新分支――“弹性认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