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艺术的意义

现代艺术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艺术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艺术的意义

现代艺术的意义范文第1篇

艺术的现代意识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其本身并无固定的形式或内容,从思维角度上说,它更算一个时空概念,随着时间的流动而流动,跟艺术家所生存的历史阶段密切相关。任何一个艺术家,他所处时代人们的认知、思维、观念以及一些约定俗成的风俗等,都涵盖了那个时代的现代意识,只要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品,因此,艺术作品形式上的想象力和作品本身所含有的艺术意识并不是一回事,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从其作品里表现出来的艺术内涵,应该是艺术的通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带有真理意味的东西。

现代意识永远存在,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改变。那些从艺术作品里所表现出来的不断变化着的东西,只不过是艺术表面的各种表现技术而已;思想的丰富促使表现技巧的变化,更真实更准确地反映当时的真实世界,从艺术上讲,它所反映的是精神层面的真实,而不是物质的表相。当今,人们在认识上把艺术的本质和艺术的表现方式混淆了,艺术本质状态和艺术表现形式是完全不同的区域;故澳大利亚人奥班恩在他的书里说得很明白:“不管时代精神和环境迫使艺求家的思想有多大改变,永恒的因素还是创造性,它自身呈现在无穷的变化中,但是它总是建立在审美感觉而不是别的之上”。这里的审美感觉,实际上就是人们对艺术的综合认识,而艺术的创造性就是将这种综合的对美的认识表述出来。它具有极强的个人色彩,因为每个艺术家对美的感觉是不同的。

所以,艺术的现代意识的划定本身具有太大的模糊性,我们恰恰喜欢用这种模糊的概念来衡量目前作品是否具有时代精神,这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然而,有很大一部分艺术家,为了迎合这样的现代意识标准,挖空心思去摆弄一些方法,来求取暂时的感官效果,把艺术的思想活动变成了作坊式的制作工厂,而不去考虑其制作的方法对艺术的功能是否具有实际的意义,而往往这种装模作样的表达方式大多昙花一现,当人们的感官被刺痛之后,人们就会对这些东西弃如蹩履;因为从美的原则上说,美应该是给人带来愉悦的,应该是人类的精神慰籍,瞬间的刺激只能带给人们精神上的颤栗,并很决转化为精神毒素。苏珊。郎格也认为:“人们之所以会得出艺术的概念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错误结论,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把流行于某一时期或某一文化中的最普遍的艺术创造法则错当成艺术原则的缘故。”

现代艺术的意义范文第2篇

(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TQ1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9-112-02

摘要:中国陶瓷艺术由于几千年的深厚传统模式导致现代陶艺起步较晚,而一些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开始了近现代陶艺的发展。文章顺着构成艺术的发展脉络,探寻现代陶艺的变化,通过现代陶艺家的作品体味几何抽象艺术渗透其间的魅力;以时间为线索,去窥探现代陶艺是怎样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中接纳和吸收了构成艺术。构成艺术的概念和语言逐渐渗透到陶艺的每一块领域,始终是现代陶艺的精神土壤。

关键词:构成艺术;几何抽象;现代陶艺;精神土壤

一、现代陶艺之概念

中国素来以“瓷国”著称,具有悠久的陶瓷文化历史,对世界的陶瓷艺术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但正是由于这种极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根植于国人心中的陶瓷审美模式拖延了中国现代陶艺的萌芽时间,忽略了世界范围内新兴的现代陶艺审美观念,而一些西方国家,如英美和日本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便开始了近现代陶艺的起步和不断发展。

现代陶艺以其内在的张力、实验性、具象和非具象性的形式美感来承载当代文化精神,是现代人远离城市的喧嚣和冷漠、回归自然的一种最好方式。就现代陶艺的观点来看,陶和瓷都只是媒材,现代陶艺并不泛指所有的陶和瓷的艺术。现代陶艺是艺术家借助陶瓷材料,或是以陶瓷材料为主要创作媒介,远离传统实用性质的观照是,表现现代人的思想个性、情感、心理意识和审美价值的作品形式。它有最重要的两点:一是作为精神性的表现媒体而存在,精神属性是主要特征;二是表现手法技巧不拘一格,造成极丰富而随机的视觉效果,超越传统的技术标准,拓展全新的表现领域。

这些也正是构成艺术在现代陶艺中得以运用的契机。而且艺术本身无疆界,一种风格或主义的确立,必将影响当时一切与艺术相关的领域。正如抽象表现主义对建筑、服装、平面设计等的冲击。陶艺界也就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抽象艺术在其界内的发展,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加入陶艺作品创作,从而开启了抽象艺术运用之先河。

二、何谓构成――几何抽象

对于构成,并不单纯指三大构成的知识,它的触角可以涉及到艺术的各个领域。如果非要加个定义,那么所谓构成,就是组装,即把设计中诸要素像机器零件那样,按照美的法则进行组装,形成一个新的适合需要的艺术作品。而直观一点说,就是几何抽象的艺术。 三、解读几何抽象与现代陶艺的融合 顺着构成艺术即几何抽象艺术的发展脉络,去探寻现代陶艺的变化,通过拜读现代陶艺家们的作品,可以从中体味抽象艺术渗透的魅力,窥探现代陶艺是怎样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中接纳和吸收了抽象艺术,从而开启了现代陶艺由具象或实用到抽象或非实用的转换。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艺术观念处于大变革时期,反传统、追求艺术的独立性与纯粹性的运动风起云涌。而立体主义的丰碑人物毕加索更是致力于从描绘自然具体形象向抽象化形象的转化,从他的陶艺作品中便可见一斑。分解与重组,不同视点的并置都是立体主义理念为陶艺注入的新鲜血液。立体主义的理念被他直接运用到陶艺的创作上,陶盘、陶器都只是画布的替代品。虽然在陶艺语言上毕加索还没走向深入,但这种直接的挪用或者甚至说玩票性质的举措却为现代陶艺揭开了新的篇章,是对现代陶艺家们抛开传统束缚探讨新的陶艺语言最早的启发,开始了陶瓷艺术对实用器具背离的萌芽。

上世纪20至30年代是几何抽象艺术的感觉性表现的发现期。1931年,法国成立“抽象一创作”的艺术团体,推动了与自然完全断裂的几何造型艺术的发展,并在1936年把几何造型表现的艺术命名为“具体艺术”。在陶艺界,我们看到的是以美国的彼得•沃克思为首的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兴起。他主张陶艺创作中即兴、自由的发挥,将黏土作为表现情感的载体,随意地叠、刮、戳、压。背离传统,彻底放弃了以往的造型完整和传统工艺技巧美感。甚至,他在作品上总是有意无意留下产生的瑕疵、开裂和斑孔,一目了然地记录着作品创作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沃克思用于表述隐喻及记载人与水、火、土的交流和联系的重要手段。没有具象,只有抽象表达,正是先锋派艺术家在陶艺领域对构成艺术的最好回应。陶瓷艺术开始了真正的对于传统的反叛,一切实用的器具已失去意义,几何抽象的表达方式为现代陶艺揭开了新的篇章!

上世纪60至70年代是几何抽象艺术的成熟期,同时也是极少主义成为具有绝对统治地位的艺术流派的时代。在陶艺界,与之相呼应的是极限主义的崛起。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布瑞斯•梅森和西班牙的恩瑞特•梅斯特。极限主义需要一套严格的成型工艺技法的支撑,但这并不妨碍陶艺家们对黏土的抽象表现。理性、简洁是其根本。极限主义陶艺家的作品通常采用一种预先构想的理智方式,根据数学体系、几何图形的一些理念来对烧成品进行艺术创作。而真正将这种风格发展得比较好的是布瑞斯•梅森。他的巨大的“+”字型雕塑,尽显气派和庄重;西班牙的恩瑞特是极限主义的又一典范。他的作品造型结构严谨,棱角的平直转折犹如刀切,是严格意义上的硬边风格,精心设计又使其具有精妙的比例尺度,把构成因素发挥得可谓是淋漓尽致。

而极少主义的另一端则是被称为集合主义的构成艺术。艺术家们利用现代材料和“现成物”为素材,提倡基于“单个间的关系”来把握世界。以很多数量相同或相似的作品集聚在一起,经过理性的形式化的组合,使之构成了另一崭新的巨大的艺术形式。

“装置风格”则是“集合艺术”在陶艺领域的又一体现,是陶艺家对单件陶艺或非场域性的作品,在情感观念和视觉艺术氛围整体表达上的乏力和不足的必然选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堆积或叠加,而需要考虑的除了作品本身的材料、色泽、形态,还包括与作品共生的环境的因素,诸如灯光、布局等。日本的三岛喜美代是这方面的灵魂人物。她擅长布置场面巨大的、极具震撼力的展览作品。其作品甚至超越了普通装置艺术所展示的视觉和观念的范畴。她对材料质感具有敏锐的把握力。报纸书籍、纸箱的酷似,垃圾方体的逼真,都让她的作品无懈可击。而当多个单位造型组成一个巨大的集合体时,自然地产生了一定的造型扩张性,环绕着一股内在的力量,似乎有一种可视的运动存在。陶土的可塑性和亲和性则更将它的视觉冲击力提升到了极致。

在陶艺这一领域,构成艺术的痕迹还可一一探寻。像日本的八木一夫――陶艺界的泰斗,他的许多作品表现与象征并存。他不断将自己融入黏土之中,感知黏土与生命深处的渊源。这种纯粹的方式和净化的结果让人从他的作品中感到如宗教符咒般的昭示。在《我的自述传》中,他说:“如果要忠实地服从自己的心情创造,应该脱离传统陶瓷工艺过程。我想现代人的心理情感这个世界,如果用古文来陈述,怎么也表达不了。根据这些想法,我走向了所谓超现实立体造型,从此我可以自由自在的自我展开了。”正是这样,他的作品《萨姆先生的散步》将陶艺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同时也是对构成艺术作了最好的诠释。

而在陶艺创作中,只单纯追求形式美感、讲究比例尺度重理性的作品也不少见。有的将对象进行分裂、破坏、拆散,然后根据需要进行重构和组合,有的更直接将二维的构成因子注入到立体造型中去,这里便不再列举了。

结语

艺术是相互融会贯通的,现代几何抽象艺术在世界美术史中虽然只踞于一种艺术类型的位置,但在现代设计史中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有了印象派、立体主义到抽象主义等各种艺术发展的脉络,才有了现代陶艺由具象到抽象、由实用到纯粹艺术的转变。现代构成艺术的历史从某一方面来讲,也是陶艺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史。

总之,纵观现代构成艺术和陶艺的发展、抽象艺术的概念和语言,随着年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逐渐渗透到陶艺的每一块领域。通过摆脱传统,从单纯的抽象走向了多元化、综合性的陶艺制作。不只对泥土自身特性的挖掘,还采用多种现代手法,加强高科技与泥土的对话,创造出土与火、土与自然、土与人的心灵相融合的艺术。其中构成艺术始终是现代陶艺不可逃离和最眷恋的精神土壤。

参考文献:

[1]白明编著.世界现代陶艺概览.江西美术出版社

[2]白明编著.外国当代陶艺博览.江西美术出版社

[3]许以祺主编.陶艺家通讯

[4]世界构成艺术100年

现代艺术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纤维艺术 创新 思维

现代纤维艺术,无论在材料还是观念的创新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纤维材料、工艺流程的更新以及艺术理念的前卫化,为现代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条件。也正是在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基础上,艺术家拓展了纤维艺术的创新领域,将更多的观念和手段运用到作品创作当中。

一、思维的创新

艺术的创新首先是思维的创新,纤维艺术的多方位创意思维方式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

1.逻辑性思维和非逻辑性思维。逻辑思维在创意设计中通常是时断时续出现的,有利于对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和处理。现代纤维艺术的创新离不开逻辑思维。但是非逻辑思维更适合进行艺术创新,它可以分为转移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形象思维等,因而它注重感性能力的开发,而感性能力的开发正是创意性思维的关键所在。非逻辑思维方法是现代纤维艺术家们运用的最广泛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总是从形象到概念或概念到形象的广阔空间中进行选择、加工,运用塑造、重置、并置、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思维创造活动,进行艺术创作。只有克服了思维的惰性、突破了思维的定势,具有能动性、敏锐性、求异性和独创性才能在现代纤维艺术创作当中获得独特的灵感,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艺术作品。

2.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意思维的典型方法,又叫求异性思维,辐射性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从标新立异出发,充分发挥探索和想象的力量,用推测、想象、假设等思维的方式向多个方向拓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某种纤维艺术立体形态造型方法的解决途径,可以有悬吊、支架、纤维热定型或化学定型等方法;某一编织作品的材料选择,从纤维的类型上就有天然的棉、麻、丝、毛,化学纤维的粘胶纤维、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原脂纤维、聚丙烯腈纤维等;从纤维的线型上有纱、线、绳、带等。收敛性思维又称为聚合性思维、集中思维,是从已有的大量信息中搜寻、寻求和推出正确答案和最优秀方案的思维方式和过程。在发散思维所产生的多种方案、设想途径中收敛性思维所起到的是一种汇总和遴选的作用。

3.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横向思维是一种历时性的横断性思维,它具有同时性、横断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是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分析事物,探寻不同的答案或研究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特点的思维过程。如现代纤维艺术种的许多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都受到同时代其他艺术思潮的影响,纤维艺术家们从综合材料绘画、装置艺术、现代建筑等中不断获取创作的灵感。许多优秀的纤维艺术作品,其创意、材料使用和制作设计都是横向涉及多个领域,并将这些领域中的最新成果成功地运用在自己的创新之中。

纵向思维是一种以事物的产生、发展为线索的思维过程,它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或称为单一的垂直思维。通过比较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能够较为科学、客观地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反复性和复杂性。如果在纤维艺术的制作方式的运用上,你不去了解、总结过去那种制作方式的成功经验,吸取别人的长处,就很难获得高度的提升。

二、表现方式的创新

在纤维艺术的创意过程中,创意表现方式的选择和把握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决定创意成功与否的关键,它要求我们突破传统观念,以全新的手法来传达创意信息,还要从观赏者的视觉与心理角度入手,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创新的表现方式包括以下五种:

1.主题的表现。如何从不同的角度来对主题进行诠释和发挥,如何将主题的文化内涵与自己的文化传统、材料特点、制作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纤维艺术家西德霍•塔纳卡的《焦土》就是使用大量的纤维碎片和烧焦的棉线编结而成,突出表达了人类的发展给生态和自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纤维与自然、自然界的循环发展关系这类环保的主题。

2.解构与重组。传统审美趣味往往只重视事物的完美性,然而有时破坏也是一种创造的途径。自然的风化、秋天的落叶、色彩的蜕变以至原子裂变等,都是一种完整美转化为残缺美的造化过程。若有意识地将完整、单一的自然形态加以破坏、分解,使原有形态不再是自然形,不再具有原来的形态意义,再根据需要进行分离和重新组合,并产生新的形式美感和新的意境表达,这种方法常被称为解构重组。分离和重组后元素的对比组合具有跳跃性的动性,其形态能带给观赏者比原自然形态更加丰富的视觉体验。

3.异质同构。异质同构是超现实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但相互间有联系的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将共性合二为一,这种结合并不是表面的将两个元素并存、合并,而是指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相互统一,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表现形态,并展示出新的创意价值。这种表现手法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向观赏者展示其强烈的感染力。运用异质同构的手法,常常可构建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形态,或者是矛盾的形态。

现代艺术的意义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现代纤维艺术虽然与传统的纺织、编织手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了脱胎换骨的全新面貌。现代纤维艺术不拘泥于传统纤维的平面形式、材料、编织手法来表现作品,而是通过综合材料的应用结合现代思想与设计观念的引人,使得现代纤维艺术以新的面貌展现在国际艺坛上。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其发端于古老而传统的挂毯( Tapestry)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四千年前,埃及和巴比伦就有了羊毛编织壁毯,现存最早的实物是公元前9世纪埃及人留下的作品,其织造技术与现代高比林工艺十分相似。在南美的秘鲁、利智和北欧的挪威、瑞典等国都有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编织物。壁毯作为一种古老的编织语言,体现了特殊的习俗、历史和意义。

现代纤维艺术虽然与传统的纺织、编织手工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了脱胎换骨的全新面貌。现代纤维艺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艺术家们不满足于传统的表现手段和传统的材料的局限,而长期对新纤维材料的关注与尝试所产生的结果。现代纤维艺术成为20世纪引起广泛关注的新兴的独立的艺术门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现当代人文背景的转换,现代纤维艺术不仅在材料和形式上进行了突破,而且在纤维艺术品的精神内涵上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艺术观念的表达。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观念受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影响,与现代艺术和现代设计的创作观念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观念产生变化,从而引发了现代纤维艺术表达的丰富性。在现代建筑空间环境中现代纤维艺术创作观念必需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然而正是这种制约,使现代纤维艺术创作表现出独具空间形态的艺术观念。90年代后期,艺术家个性观念的表达更趋多元化,纤维艺术在艺术审美和文化语境上呈现出深刻的艺术特征。

一、表现形式的拓展

1.从平面走向立体

传统概念中的纤维艺术,特别是在欧洲主要是指挂毯、壁毯等平面形式的作品。挂毯在欧洲有着悠久的传统,在许多博物馆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精美的传统挂毯作品。欧洲挂毯的较多运用与其气候条件及建筑风格有着密切的关联。传统各类纤维艺术手工艺,虽然内容和形式上也十分丰富,但难免受到实用性的制约,这时的纤维制品材料,色彩、形式、内容上都趋于程式化,虽然经过千百年的沿革方面都较为成熟,但设计上过分地依赖于民间文化和传统思想,或者为所谓的艺术所左右,成为纯艺术的描摹写照。与其传统形式不同,早期的现代纤维艺术就作为现代建筑的共生物而具有现代意义。其风格创造在空间特征中仍是二度平面的形式,但画面构成已有抽象、立体等现代派艺术的表现风格,并着重挖掘材质与肌理的视觉美,在编织表现上以粗犷、平坦、凹凸的多种形式取得许多虚空间,创造了如同浮雕般的空间特征。

在20世纪70年代现代建筑几乎成为现代的代名词,而现代纤维艺术也成为消除现代建筑固有缺陷的“良药”,与现代建筑相辅相成,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此后越来越多的纤维设计家、艺术家、建筑师投身于纤维艺术创作,以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他们的思想,时代的主题等。更有甚者将纤维艺术作为纯粹的情感宣泄的形式,出现了大批的现代纤维艺术。

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立体与半立体的作品占的比例较大。即使一些平面的纤维作品,其展示形式也已不完全是壁上的平面形式,而是去追求一种在空间形态中的悬或挂的形式,或将原本平面作品在空间作了各种形式的展示变化。

在立体纤维艺术品中,占比例较大的是“软雕塑”,即以金属、木、竹等材料为立体框架、支撑物,在其上进行编织;或将已编织成的平面纤维制品与立体的框架相结合;甚至完全没有框架,利用纤维材料自身的“可站立性”制作作品。另一部分是以各种空间悬吊方式为主的,悬吊的方式有的在空间的上部,类似顶棚的效果;有的是在空间中起着一种空间分隔的效果;有的是在空间的下部或者是在半立半悬吊形式,有屏风的效果。如保加利亚著名纤维艺术家马林·瓦尔班诺夫(万曼)采用粗犷的纤维材料去展现立体几何的现代派艺术雄风,从吊顶上悬挂的大型几何结构形式,在灯光的照射下产生变幻莫测的多维空间效应。

探究现代纤维艺术由平面向立体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a.纤维艺术材料与其各种材料的综合运用。b.现代建筑需要这种表面柔和、质地松软的立体艺术品来增加现代建筑空间里的人情味,以改变现代建筑中许多冰冷或平淡的空间效果。C.现代思想与设计观念的引人。

2.从具象走向抽象

欧洲17,18世纪的挂毯大多以宗教等具象的题材来表现的。到了19世纪末,绘画产生了象征主义和综合主义,纤维艺术也开始向现代艺术过渡。开此艺术先河的是法国壁挂艺术家让·吕尔萨,他是第一个把现代设计观念和新的装饰性带到壁挂里去,把现代绘画和壁挂技术相结合而使壁挂以新面貌出现于艺坛的人。他在壁挂艺术上的创新精神,促使纤维艺术的发展从过去的忠实于画家的画稿、油画的复制品的主题性绘画风格向多元化方面发展,使观赏主体直接参与纤维艺术的情势,纤维艺术与空问环境已经融为一个整体。现代纤维艺术似乎越来越向抽象化发展,但这种外在形式的抽象化发展却都是伴随着明确的主题表达的。例如:格鲁吉亚的现代壁挂艺术家基维·堪达雷里的作品《音乐会之后》,他以娴熟的编织技术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经线和纬线的交织运作中不停地思索,变换手中的各种色线进行创作,绘画性的表现形式与变幻莫测的编制技巧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变化微妙的色彩效果。

现代纤维艺术已经从较为狭隘的传统观念中解脱出来,力图用综合材料,用现代观念和传统技艺的结合来表达纤维材料构成的内在力量。在技法处理上运用了极其丰富且“非寻常”的手法,对原始的纤维材料进行刻意的“加工”、“扭曲”、“变形”。以抽象的形式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纤维材料与制作手段和空间所形成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微妙的心理感受,以及个性的独特传达。

二、材料运用的拓展

纤维艺术首先是一种属于材料的艺术。纤维材料包括天然纤维材料和人造纤维材料两大类。人类利用纤维材料,首先是从实用的需求出发,并赋予了材料许多个别的功能与使用方式,从劳动工具到人类的着装、室内陈设用品。可以说,纤维材料是一种与人最亲近的材料,具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来自于材料自身的性质,如柔韧性、保温性、遮蔽性、装饰性等,也来自于人的感受性。现代纤维艺术在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上,已从传统的较为单一的状况走向了“多元化”。现代纤维不仅沿用传统的自然纤维,而且运用了大量人造纤维,如:合成纤维、有机化学纤维、尼龙、金属、光纤、玻璃、陶瓷、石棉纤维等。多元化的材料运用使现代纤维艺术在色彩、质感、肌理及表现力等方面都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貌。不同材料的质地能改变外部与内部结构轮廓线的质感,从而更丰富了形态的视觉美感。比如硬质的竹、藤、金属等纤维材料,其共同具有的弹性张力在外形与内形的结构组合中,形成比较明确的结构轮廓继而产生了爽利挺拔的形态美;软质的棉、麻、丝、毛等纤维材料,其共同的柔软属性在不同编织的交织中形成了模糊的随意的张力结构轮廓,从而表现了柔美和谐的形态美;软硬材料的组合,其对比的张力在各部分形态间的表现则是一种曲直刚柔的形态美。

从20世纪的80年代开始,现代艺术中就出现了使用透明、闪光或发光的材料来表现现代的高科技,现代纤维艺术家同样也采用了这些材料与技术。他们提出了一种“不可见”的材料(即:自身没有特别的肌理,但是具有极好的反射性)来表现闪烁而且多变的光线、反射、透明。这不仅仅是作为对难以捉摸的现代电脑科技的反应,也是现代纤维对日益发达的室内光线照明控制所产生的装饰效果和现代建筑中大量使用的反光材料的一种反应。室内的照明、建筑内部采光的改善也为纤维作品的“高科技”提供了可能性。美国纤维艺术家南希的作品《金色的波》采用了羊毛,铜丝和粘胶纤维作为材料。保加利亚纤维艺术家万曼的作品《经与纬》采用了塑胶管和毛线作为材料。现代纤维艺术在取材范围上的拓展,主要还是由于现代纤维艺术追求材质美的表现。丰富了材质的种类就等于丰富了材质之间的对比关系,丰富了纤维艺术的表现语言。

三、制作手段的拓展

现代艺术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室内设计 金属艺术陈设品 艺术理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室内设计行业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陈设品在室内设计中具有审美环境塑造和知性彰显等积极作用,它可以缓解家居空间的单调乏味感。陈设品的材质众多,其中,金属因为装饰性超强、功能齐全而深受人们喜爱。这就要求设计师准确把握金属陈设品的用途和艺术理念,通过金属陈设品传达时代审美趣味,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进而推动室内陈设艺术的创新性发展。

1金属艺术陈设品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历史

我国金属艺术陈设品的应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常见的金属艺术陈设品以青铜器为主,当时在贵族阶层盛行的铜鼎、铜尊、铜编钟都属于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范畴。在封建社会时期尤其是宋、明、清时期,我国金属艺术陈设品的风格、造型和种类不断发展变化,金属艺术陈设品也达到了发展高峰。不过,在封建社会前期和中期,我国金属艺术陈设品大都以实用性陈设品为主,且金属艺术陈设品较为难得,只在达官权贵阶层流行。这是由金属的材质、价格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如在宋代,金属的主要用途是铸币,加上制瓷业比价发达,寻常百姓多以瓷器做生活和摆设之用。不过,这并不妨碍宋代金属工艺的发展,宋代的铜镜,无论是挂镜还是柄镜,都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明清时期,随着采矿业的发展,金属艺术陈设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2金属艺术陈设品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作为一种重要的室内陈设品,金属艺术陈设品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但从用途来看,金属艺术陈设品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单纯做装饰之用的工艺品,如金属雕塑(金佛)、金属摆件(马踏飞燕)和金属壁饰等,这些陈设品只具有单纯的观赏价值、装饰作用或文化意义,却没有使用功能。一是实用性金属艺术陈设品,如家具、食具、洁具等。古代金属材料品种众多,有金、银、钢、铁、铜、铝等,这些金属材料具有轻盈、耐久、易加工、表现力强等金属共性,还具有各自独特的金属特性,如铁厚实沉静,青铜沧桑厚重,黄金雍容华贵,白银色泽亮丽,用它们制成的金属艺术陈设品也深受人们喜爱。后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利用金属材料的特性,又制作出了许多兼具实用性和观赏价值的物品,这就赋予金属艺术陈设品以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观赏功能,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感染力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金属艺术陈设品也越来越多地被用到室内设计、装饰中来。

3现代室内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理念

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室内设计已经成为一门热门行业,民众也不再满足于具有其所的基本需求,在“住的舒适,有品质的生活”理念的驱使下,室内设计和装饰也成为大众消费热点。室内陈设是随着室内设计发展起来的一门专业学科,陈设设计的领域非常广,单从陈设品来讲,现代室内陈设品从功能上来看主要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功能性陈设品和装饰性陈设品,陈设品的材质又可分为金属、木质、陶瓷、玻璃、树脂、纤维等几大类。现代金属艺术陈设品的材料和技术都较之前有了飞跃性的进步,金属陈设品作为陈设品大军中的一员,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公众在选择金属艺术陈设品的时候,口味、需求和眼光都更加多样。在诸多内外因素的作用下,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理念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就目前来说,我国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理念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3.1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虽说艺术类金属陈设品的种类越来越多,风格也更加多样,但是,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绝大多数金属艺术陈设品都兼具实用和艺术双重属性,如一些灯具、果盘、钟表、烛台,既可做摆设又有实用价值比。因此,如何创造出更多兼具实用和艺术功能的金属陈设品,也成为许多艺术家、设计师努力的方向。欧美国家自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开始,就开始了“实用与艺术相结合”艺术实践与探索,设计师们在设计过程中,非常看重美术、技术与实用功能的结合,如家居设计家斯各特以及阿什比、格林兄弟设计的金属器皿都兼具实用和艺术摆设功能。至包豪斯时期,功能主义已经成为室内陈设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指导理念,并逐渐演变成为家具材料设计的美学原则。那个时期的艺术家、设计师在制作咖啡壶、桌椅、灯具、楼梯、镜架等日用品时,都会遵从功能主义原则,尽可能多地摈弃一切“无用”的装饰,力求突出物品的功能性、简约性。与此同时,受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设计师在陈设品设计中,常常会运用简单的直线、几何造型来彰显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感,即便是在对传统产品进行外观改造时,他们也会从艺术和科学的双重角度对产品形态进行重新认识和开发。今天,这一艺术理念也被更多的设计师所接受并运用到现代金属艺术陈设品设计中去,如鬼才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设计的柠檬榨汁机、WW椅,就在充分考虑这些物品的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赋予其雕塑艺术的品质,从而颠覆了人们对于榨汁机、椅子的想象。

3.2崇尚视觉上的愉悦感

金属艺术陈设品是现代室内常用装饰用品之一,金属材质与其他材质相比,有着更加丰富的材质语言,如金银可以给人以典雅、富丽堂皇的感觉,铝合金可以精致柔美,也可以坚固豪放。金属材料的这一特性,赋予了金属艺术陈设品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也决定了它必然会有极其广泛的用途。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普通消费者已经成为金属艺术陈设品的主要服务对象,在现代金属艺术陈设品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也不得不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去设计更多符合现代人审美趣味、反映大众价值取向的作品。受此影响,更多的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运用与时展步伐一致的艺术设计语言,设计出更多舒适、美观的金属艺术陈设品。

在工业社会,以功能性为主的金属艺术陈设品早已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并且,为了适合批量生产,绝大多数功能性金属艺术陈设品都造型简洁,风格朴素。现代功能性金属艺术陈设品在生产和设计方面都深受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影响,酷爱用几何形体和简约的色彩来概括客观对象,这正好与工业社会大机器批量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要求不谋而合。其次,许多金属艺术陈设品在设计中还从人的角度出发,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和感观需求,有目的地突出了陈设品的装饰性存在。

美化生活,提高环境品位,是以人的生活审美需要为本的金属艺术陈设品设计和生产的目的,这类陈设品都非常关注物品本身的装饰意义和创新功能。虽然这类装饰性金属艺术陈设品古已有之,但是,当代金属艺术陈设品无论是在造型、风格和品位上都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许多金属艺术陈设品都紧跟时代艺术潮流,吸收了现代美术、绘画、雕塑艺术的精华。此外,一些设计师还大胆创新,或赋予坚硬的金属以生机和活力,或将自然元素融入到金属刚性之中,试着通过有趣味的创意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环境,满足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思想需求。运用现代工艺处理手法,许多经过处理的金属材质不仅色彩柔和,并且质感更细腻、现代感更强,如高级工艺美术师方学斌创作的《汴河客舟》,采用的虽是传统金银工艺,但是其中也用到了许多运用现代手法处理过的铜材,因此,制作好后的成品色泽和视觉效果也更好。

3.3鲜明的艺术观念

因为时代的发展和现代艺术家的参与,现代金属艺术陈设品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艺术面貌,也有了更加丰富的艺术理念。现代艺术家、设计师大大改变了金属艺术陈设品的价值观,使其成为鲜明的艺术观念的直接载体,使其在内涵、风格和表现力上不同于一般的陈设品,使其功能又不同于一般的装饰品。就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风格来说,与其说现代金属艺术陈设品是为了美而被创造出来的,不如说它们是为了体现和传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而被创造出来的。进一步来说,不论其表现手法如何,现代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都是为其价值理念而服务的。虽说许多为了传达理念而创造的金属艺术陈设品,都保留着鲜明的器皿使用功能,但是,也有许多金属艺术陈设品直接摈弃了陈设品的功能性概念,以2009当代国际金属艺术作品展中的参赛作品《胸针》(作者唐绪祥)为例,这里的胸针根本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它纯粹展示的就是集材料、色彩和肌理和谐之美于一体的人文艺术。

3.4艺术理念的多样化

社会与艺术对多样化的认可和包容,为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现代艺术环境中,设计师们可以立足于传统,对异质文化进行吸收、移植、借鉴和加工,也可以借助异质文化打开本民族封闭发展的文化大门,赋予金属艺术陈设品全新的面貌和气质。在金属艺术陈设品设计领域,人们都非常认同这一说法,个体的行为固然不能代表时代趋势,但是个体的思想和作品,无不是时代艺术的反映。受此影响,金属艺术陈设品的创作思维也更加独立和多样化,从个体需求出发,现代金属艺术陈设品已经无法保持原先固有的固定的面貌,它只好顺从社会发展潮流走上综合社会、心理、经济、技术、艺术等多种因素的艺术发展道路,并以丰富多彩的面貌改变着不同文化群体的生活。如今,随着现代大众追求个性、崇尚原创心理趋向的日益明显,许多艺术家都走上了文明大融合的道路,一些人在金属艺术陈设品设计中,一方面吸收了传统工艺的创作手法,一方面着力挖掘金属艺术陈设品身上所蕴含的那种被非人格化的技术所摈弃的自然情感,从而有效丰富了金属艺术陈设品的存在方式。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现代室内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设计水平也会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民众的金属艺术陈设品需求量也会不断加大。鉴于此,我国现代金属艺术设计是和艺术家要积极吸收世界艺术文化的营养成分,努力提高设计水平,以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金属艺术陈设品,促进民族艺术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新路.现代室内金属艺术陈设品的艺术理念[J].装饰,2005,06: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