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儒学的传统文化

儒学的传统文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新课标为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指出了方向,新课标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把语文教育提升到审美教育的高度,具有深远的意义。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洗礼,人的感性和理性才能获得和谐平衡的发展,进而打破工业社会所带来的把人变得单一化、片面化和残缺化的窘境。而将传统文化作为审美教育的抓手,与语文教育相结合,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语文应是最具活力、最有人文魅力、最能提升学生品位的学科,但令人忧虑的是,目前,语文教学少“人”味,少“情”味,少“趣”味,少“品”味,对学生没有吸引力。语文教学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兴趣脱节,要想达到使语文教学提高效率的目的,必须让学生想学语文,乐学语文。

可以回顾一下,古人一天到晚都在学“语文”,学好了就能判案子、修水利、搞经济,那时的语文覆盖一切,穿透一切。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主基座就是“语文”,这就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血肉相连,密不可分。而古代学语文不仅有强记,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畅快,更有各种各样的轻松的文字游戏。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将语言玩到尽兴,玩到极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品质与素养。

二、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是师生共享精神自由、提升人生价值的过程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的底子。优秀的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优秀的文化是优秀的历史人物生命情感的积淀,也是表达这些生命情感的诗词文赋的符号化的形态。托尔斯泰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优秀作品中那些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典雅蕴藉的语言,悠远优美的意境,以及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无不是作者情感喷涌的结晶,包孕着丰富美好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

语文教师要有文化的眼光,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理性地审视语文教学,感性地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一媒介,让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传统文化,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学生的品位,历练学生的人格。有美感,有文化含量的语言是生动的,而且是有特殊“能量”的。教师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普及经典,迎合广大青少年的阅读口味,贴近时代,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染,涵泳其中,落实新课标“注重道德修养、

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 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同时净化师生的心灵,使每一个学生个性健康,人格健全,共同守护和完善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

三、让学生多角度学习传统文化,积累知识,提升成绩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融的。

1.把语文知识与成语相结合。成语经历几千年的历史筛选,大多数承载了社会文化,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并且许多成语还将文言知识保留了下来。如,实词、虚词的特殊解释,文言文句式,文言活用,等等,它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典型的成语,既学习了语音、字形和成语运用,又增加了学生的作文文采,还能让学生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可以进行成语接龙、数字叠塔、师生名字镶嵌、历史故事等活动,收效很大。

2.进行散文诗歌的品赏,练习写对联,猜谜及自制谜面。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创师生名字的谜面,虽然有些幼稚,但在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玩转语言,玩透语文,学生再面对课本、考试、竞赛等,便能找到“老叟戏顽童”的快乐。

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声乐教学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特征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具有多元文化的国家,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丰富多彩。目前,我国高校音乐学科发展迅速,现阶段声乐教学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较大,无论是在声乐理论教学,还是在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对传统音乐文化涉及较少。笔者认为,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传播,把握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将其融入声乐教学中,以推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声乐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声乐教育发展迅速,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对西方音乐文化的盲目崇拜已经成为主流,很多教师和声乐表演者甚至质疑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只注重发声技巧,而忽略了歌曲风格和人物个性,使民族声乐教育逐渐走向一个技术至上的极端,忽略了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阻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普遍缺乏对中国传统音乐风格和传统声乐理论的教学。设置课程时,往往忽视了民间音乐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处于一种相对隔离的状态,使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在教学中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影响了声乐教学效果。同时,一些教师缺乏传统音乐文化素养,不能很好地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相对较少。

二、传统音乐文化的特征

(一)形态特征

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律制为“三律并用”,其中的音阶和节拍也独具特色,偏音和正音组成音阶,均分和非均分两种律动相结合形成节奏和节拍。另外,有多种记谱法记录音乐中的高、中、低、长、短、强、弱音。这些形态特征可以通过变换曲子的音调高低、长短及强弱,充分表达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二)艺术特征

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强调字正腔圆。“字正”是对歌词内容的表达,声乐表演者要通过准确的发音,为听众传达歌词内容和音乐作品蕴含的深刻情感,让听众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寓意。“腔圆”是指音乐曲调流畅且圆润,声乐表演者要通过完整且圆润的曲调表达歌曲意境,让听众在听清楚歌词的同时,充分理解歌曲中的人物及情感。声乐表演者通过形象、生动的展现,使听众得到听觉享受和情感共鸣,并使整个音乐表演更具感染力,体现音乐文化的艺术性。音色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的标志性特色。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强调音色的个性化发展,音乐作品强调歌者的情感表达与听众的情感共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大多是温柔而细腻的。因此,歌唱者在声乐表演时要注重运用个性化、多元化的音色进行情感表达,增强声乐艺术的演绎效果。传统音乐文化还强调“润腔”的独创性。润腔是指美化、装饰、润色唱腔的独特技法,它是在传统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润腔能够从细节上体现声乐作品的特色和情感变化,通过以字行腔、以情和声润腔,作为歌曲整体旋律的辅助,并通过小音符体现丰富的音乐意境和音乐形象,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三、高校声乐教学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

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弘扬。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和特色,歌唱形式也多种多样。传统音乐文化可以说包含了各民族特色与民间风俗的精华,因此,将其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是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其次,是推动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受西方文化影响,我国高校声乐教育模式较为单一,忽略了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和多元化。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历史文化丰富多彩,传统音乐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具备完善的体系。在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元素,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最后,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对于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也有重要作用。在长期实践中,声乐教学的专业性通常是教学重点,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则关注不足,导致学生的综合素养不高,不利于其未来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将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其中,可以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和认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有效提升审美水平和综合文化素养。

四、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途径

(一)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集合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要在高校声乐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音乐文化,通过中西方音乐文化内涵的对比,让学生增加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深刻理解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和精髓,增强对中国音乐艺术的认同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弘扬传统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使其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通过情感体验教学培养音乐文化情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这使得我国音乐文化具有多元化特点,可以说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音乐文化情感的培养,让学生用心灵感受民族音乐之美;让学生走进音乐作品,通过了解创作背景和创作情感,深刻体会声乐作品的内涵,在感受音乐作品独特美的同时,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提高声乐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教学实践的主导者,其专业素养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关键作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自身要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全面认知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史,掌握各项知识点,并勇于创新实践,制定差异化的培养方案,增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养。

(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音乐感知力

在现代音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音乐感知力。在有选择性地借鉴国外优秀唱法的同时,将传统音乐文化有效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获得深刻的了解、认知和体验。在教学中通过了解不同唱法、文化背景、作品内涵、情感等,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试唱,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让学生充分了解传统音乐的形式及内涵,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五)调整教学内容,合理优化音乐课程

目前,在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受音乐教育体制的制约和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对学生进行专业、系统的训练不够充分,且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因此,要将传统音乐文化融入声乐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合理优化音乐课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弘扬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合理设置课程时间和教学重点,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传统音乐文化。

(六)注重教学实践,实现信息化教学

加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传统声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体验,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感受;在欣赏过程中,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充分体会传统音乐作品的发音、唱腔等特点,从而提高对传统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同时,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使其获得更多的声乐经验,从而提高音乐的表达效果。

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的代表作《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对小弗朗士他们说:“对一个民族最大的打击,莫过于毁灭他们的语言和文化……”。可见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000年,教育部重新修订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文化素养”这一概念,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熟悉中国文化传统,有一定作者简介:冯巧娥,浙江科技学院语言文学学院英语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电子邮箱:gracefeng79@163.com*本文系浙江科技学院教改项目“基础英语课程教学中培养本土文化意识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10IB-a32)的研究成果。的艺术修养”。然而反观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现状,过分重视西方文化的输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受到了阻碍。许多大学生捧着巧克力和玫瑰花却不知“七夕乞巧”;戴着面具、点着南瓜灯却不知“盂兰盆会”,当被问及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四大发明”、“四大国粹”和“四大文学名著”时,则更是傻眼。一个对本国文化都缺乏了解和热爱的人,对他国文化也很难熟悉和认同,也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学好一门外语。英语专业学生作为与世界接轨的一个人群,在跨文化交际中无疑成为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使者。如果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稍有偏颇就会直接影响西方国家人士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因此,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客观辩证地看待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化特征,理解中华民族的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话语权”。

2.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的途径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在树立“知彼文化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知己文化意识”呢?针对这一问题,浙江科技学院语言文学学院对英语专业一年级《综合英语》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项目主要研究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导入,其中包括以下几个途径:

2.1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工具,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教材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效果的好坏”(刘润清、戴曼纯2003)。美国著名语言学家CharlesFries(1945)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指出:“最有效的教材是这样的教材:它的立足点是一方面对所学的外语进行科学的描写,一方面又对学生的母语进行相应的描写,并加以仔细的比较”。然而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普遍存在一个问题:所选取的文章多承载着西方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母语文化缺失严重,鲜有教材能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教程》(第2版)的第一、二册为例,仅有第一册在第六单元IsAnOnlyChildALonelyChild和第八单元MyForeverValentineDay的预习问题中提到了有关“计划生育”和“七夕”情人节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很有必要根据授课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适当地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比重。

2.2教学方法

如果把综合英语课堂按时间顺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那么每一阶段教师都可以随时、随地、随境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点。

(1)课前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能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作用,还能先声夺人,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综合英语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尤其注重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解释和补充。仍然以《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为例,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班里做一份英文调查,有多少比例学生是独生子女,然后让他们查阅有关“One-childPolicy”产生的背景、涵义、影响,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谈谈该政策的利弊。调查结果呈现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对话、采访、演讲等。教师在正式导入时,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客观的评价,让他们正确理解在中国特定国情下产生的计划生育政策。

(2)课中

1961年,泰勒和索伦森提出了“文化包”这一教学模式,主张通过文化对比讲解或讨论本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的差异,使学生获得文化敏感性。教师可根据上课的实际需求选择讨论的中心议题,如: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因此在综合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内容有选择地融入课堂,并将其与西方文化做鲜明对比,形成巨大的反差,让学生印象深刻。以《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三单元WhateverHappenedToManners为例,文章从一个西方人的视角论述了讲究礼节的必要性和意义,全文中心明确,围绕“礼节”贯穿全文,论证充分,有很强的说服力。教师在教授时,如何将一个比较抽象的主题,深入浅出地剖析给学生是一个难点。刘国正(1985)曾提出:“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该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自然地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不礼貌现象入手,如交际语言、餐饮和服饰礼仪等,将中西方礼节进行对比。学生在积极思考的同时,能切身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仪原则;了解并认识西方传统文化“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的原则。这里要特别补充的是,文化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有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意识之别,教师在导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仍可借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案,做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3)课后

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根据笔者在学期初对大一英语专业新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国的成语典故、民间神话故事、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是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教师可以先利用这些潜在元素,逐步引导学生对儒家思想或中国文学等较深奥内容的关注。这里分享笔者的一个教学实例:许多学生都看过电影和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可是当教师把“MomentinPeking”写在黑板上并告知他们这就是《京华烟云》的英译书名时,同学们都惊叹不止,深感中英文互译的奥秘。于是教师顺水推舟把林语堂先生的生平介绍和部分作品推荐给他们,还给他们开了一份课外阅读的书单:如《生活的艺术》、《吾国吾民》、《浮生六记》、《中国的智慧》等。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惊喜地发现,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是来自林语堂、辜鸿铭等中国文化大师的著作。这些文章不仅体现了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也是对综合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的一种肯定。

2.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起着检验教学效果、提供反馈信息的作用,还在整体上引导和调控着整个教学进程。教学评价过程往往借助于教学测试来实现和完成。“英语测试是衡量英语教学成效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的衡量工具”(陈俊森2006)。然而目前的现状是:无论是每个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还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都侧重考查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缺失对学生文化交际能力的考查。例如笔者建议在综合英语教学评价中可以适当比例地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测试。测试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短小的文化讲座、知识竞猜、文学戏剧表演,也可采用传统的考试方法,模仿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在试卷中专门设置一道人文知识题,其考察内容为中国国家地理、历史、文化传统和中国文学知识等。

2.4教师作用

唐代著名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古之学者必有师”;明末清初的教育家黄宗羲也曾说过“古之学者有大小,未有无师而成者”。千百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综合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首先要提高英语教师的英文化和汉文化素养。教师在脑海里应绷着一根文化琴弦,通过广泛阅读、知识培训等不断充实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大量研究和调查的基础上,将这些洞察的结果自然地、有条理地融入于思维之中并服务于语言教学。其次,教师在激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地同时,还应注重文化个体的差异,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爱好特长、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角度完成一些有关文化知识点的课程作业,使他们感悟、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其学以致用。与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授相比,教师一旦将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境界将大大升华。

3.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的原则

3.1综合性原则

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综合体。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涵丰富,既注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又崇尚“和谐统一”的价值原则,还倡导“中和中庸”的修养境界。所以在综合英语课堂上,教师应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的社会、历史、文学、风俗等穿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其在整体上有一个理性的把握,真正做到“融会贯通”。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不是生搬硬套、强加于综合英语教学中的,而是在整个英语教学框架内进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文化意识和修养。

3.2阶段性原则

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曾说过“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也应遵循这一规则,导入的内容应与学生所处的语言教学阶段相适应。教师先要对学生的英语基础、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进行准确定位,然后根据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进行导入。在初级阶段,导入的内容可以是饮食、服饰、传说、风俗、礼仪等较生动形象的文化知识;在高级阶段,导入的内容可上升为文学、科技、艺术、宗教等教深奥的文化知识。

3.3启发性原则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可谓“启发式”教学的代表人物,他在《论语•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得不出结果就不去开导他,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适时启发。在综合英语课堂中,启发式教学实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问”,教师要对所导入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精心设计,提出发人深思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从“听而有得”的被动局面转到“思而有获”的主动局面上来。

3.4建构性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单是一个外到内的知识转化和传递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应根据自己所积累的新旧经验,对接收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处理,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在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入也不是强行灌入的,要让学生认真对比、体会中西方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异同,对各民族文化形成自己正确的判断,既不“全盘西化”,也不“唯我中华”,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

4.结语

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体育文化;大学;体育教学;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359-02

前言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在实现现代化和保存民族文化特色之间实现共存成为新时期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不仅可以保存传统民族文化,而且可以丰富学校体育的内容。因此,如何在高校普及和推广传统体育文化值得认真思考。

一、传统体育文化进入大学教学的价值

1.1 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全民健身计划”旨在增强群众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高校是一个较大的群体,人文素质普遍较高,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一个重要举措。民族传统体育凭借其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趣味性强等特点,应能在高校得到广泛开展[4]。

1.2 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在大学校园里开展传统体育课程,起到了宣传、普及民族传统体育、培养观众、培养市场的作用。广大学生目前对传统体育的认识还很少。因此,通过民族传统项目的学习,不仅可以对学生群体进行全面的灌输,还有助于这些群体对传统体育产生兴趣。大多数人的兴趣正是一项运动传承、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喜爱传统体育的群体壮大了,传统发展的后备力量自然会随之强大,后备力量的强大必将促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1.3 丰富体育课内容、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民族传统体育通常可按健身性、竞技性、娱乐性进行分类,而具备这“三性”的项目都适合在学校开展。在体育课中,将各民族特有的,特色的项目呈现在同学们面前,不但扩大了体育课堂,而且增加了学生的见识。民族传统体育以其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对这一领域的深入接触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完善青年一代对中华文化的进一步认识。1.4 形成大学校园的文化特色

各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当地的民情风俗,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项目,例如:在传统保健体操的基础上创编的“练功十八法”;在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创编的“木兰拳”、“木兰剑”、“木兰扇”、“木兰双圈”等。另外还有投绣球、舞狮子、摔牛、秋千、赛马、叨羊、摔跤、射箭、赛龙舟、秧歌、毽球、放风筝、跳竹竿等等[4]。总之,各高校可以根据周边环境,师资力量,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形成校园文化特色。

1.5 有助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

目前,国外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多限于武术,其它方面的研究常常被忽视,这与我们宣传推广的力度有脱不了的干系。日本的柔道和韩国的跆拳道的发展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一方面两国都致力于该项目在学校的长远发展,两个项目均为大、中、小学的必修课。另一方面两国都狠抓普及工作,其管理体系既科学又完善。就是因为其目标明确具体、化民族性、按国际惯例修改规则等优点才使其最终实现走向世界,走向完美的目标[2]。国内大学的体育教学应引进一些民族传统项目,利用高校大力推广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有利于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发展、改善,有利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普及,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

二、大学体育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一直受阶级体育观、体质教育观、竞技体育观的影响,虽然在多年的实践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长足的发展,但暴露出的弊端和缺陷也很多。

2.1 教材单调枯燥、重复内容多

高校体育教育一直深受传统体育思想的束缚,体育教材内容枯燥乏味,缺乏新颖。就大学体育的作用而言就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使学生选择自己所爱,发挥其特长。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田径、篮球、排球、足球等体育项目从学生开始进入校园生活一直到大学毕业甚至更高学府一直不间断,并且重复率高,这些无味的教学内容不仅不会起到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兴趣的作用反而会对学生的健康带来不利,使他们对学校体育生活失去信心。因此,如何选择、开展更多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成为大学体育面临的重要问题。2.2 学校体育与社会大众体育活动的脱节

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兴趣爱好。然后将所学习到的运动项目和大众体育活动紧密的联系起来。但是实际上在学校所学到的学习内容不能很好的与社会大众体育相融合。以排球运动为例,排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可是排球运动不像传统体育那样,它对专业技术和场地器材的要求是很严格的,所以即便是大学里的必修课,但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开展的。因此,如何选择体育学习内容并且将它与社会大众体育相融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3 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现状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物质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各种场馆、器材缺乏的程度非常严重,人均拥有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和体育馆等物质资源,是维持体育教学秩序所必需的硬件设施,这些硬件设施的差额数量是相当大的。另外,像风雨操场、网球场、健身房、乒乓球馆等关系到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场馆也严重匮乏。并且,各高校体育器材的拥有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要掌握相应的技术,单纯靠徒手的模仿是学不会的,更需要学生身体力行去实践它。因此,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缺乏也是大学体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大学体育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

3.1 雄厚的师资力量

传统体育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技能的简单传承,它需要人力智力支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相对较强,学历层次较高,绝大多数都受到过专门的训练,并且他们拥有先进的民族传统体育思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不仅在教学方面较强,而且有着较好科研的能力,这都有利于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2 学生具有文化自觉性及文化基础

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就是文化基础扎实,学习的主动性强,更难能可贵的是强烈的好奇心和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念。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学习兴趣较高,在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即适应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符合当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良好时机,又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最有力的行动措施。

3.3 改造民族传统体育技术力量

大学校园由于它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再加上场地器材的优势更容易将传统体育改造成现代体育。客观的讲,将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学校课堂,必须要完成一系列的改造和科学化的整理,简单地将民间项目引入学校体育教学只能是适得其反。因此,将民间体育利用现代体育学的学科基础进行合理的整理和改造,并尽量保持其文化学特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高校可以利用所在院校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设备,对项目进行科学分析和实验性教学,探讨合理的教学内容,构建科学的教学环节,促进部分项目完成现代体育转化的过程,并促进项目的发展。

四、建议与措施

4.1 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意蕴,目前很多地区开展的民族体育竞赛项目,由于它本身具有民族性、表演性、娱乐性、竞技性、审美性、健身性、教育性等功能而深受各族人民所喜爱[4]。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兴趣,吸引广大的大学生参与到该项活动中来是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受场地、器材、气候条件的限制,灵活多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锻炼,这样既发展了民族传统体育也可以使学生从中受益。

4.2 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全国高等院校的教学课程不断的进行调整,为了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人才和理论研究人员以及适应社会大众体育运动的需求,体育学类增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进行有机结合。这个调整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更加充分,对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加有利。

五、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有机载体。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教育、健身、娱乐、竞技表演和经济价值,且有较高的道德教育功能。对于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体育应在抓好近代体育项目的同时,加大挖掘整理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选择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科学的筛选和改造,择优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使其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曹丹.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体育教学可行性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8,30(4):82-83. [2]白晋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丰富世界现代体育报库[J].体育(人大复印资料),2002,(4):4.

[3]曾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11.

[4]李天白.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可行性分析研究[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23(12).308-309.

[5]张涛.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6).

[6]苏学良等.论民族传统体育及其专业设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9).

[7]鲁鹏.普通高校开设传统体育养生公共课的可行性研究[J].科教文汇,2007,(10):140.

[8]刘德明.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辽宁体育科技,2003,25(4):72.

[9]唐春芳.保健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5,18(5):64-65. [10]芦平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科学认识[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4-7.

[11]匡志兵,刘明明.脚斗士运动进入普通高校可行性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27(2):98-100.

[12]李建荣.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J].贵州民族研究,2007,27(4):173-176.

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要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

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的动人美景。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

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儒学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际儒学联合会

当代儒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

现代儒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上海市儒学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