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森林经营方式

森林经营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森林经营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森林经营方式

森林经营方式范文第1篇

1 营林防火措施及效果

1.1 不断扩大森林覆被率

众所周知,林火多发生在荒山、草坡、林缘和林间空地,这些地区多生长容易着火的禾本科杂草,同时立地,日照强,气温高,湿度小,通风良好,所以容易着火蔓延,如果将这些荒地和林间空地都栽植树木,则可形成森林气候,由于林内阳光少,温度低,湿度大,风力小,就不容易着火蔓延。

温度和湿度对林火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森林燃料的温度和含水率。据调查,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不发生火灾;-10~0℃时,可能发生火灾;0~10℃时,发生火灾次数最多,危害也相当严重;11~15℃时,火灾次数逐渐减少;只有在19℃以上时,一般不发生火灾。相对湿度大于75%时,不发生火灾,除非在长期干旱的条件下;在75%~55%时,就有可能发生火灾;相对湿度小于55%时,有可能发生大火灾;在30%~10%时,就有可能发生特大森林火灾。

中国俗话说“火借风势”,“风助火威”。不管从什么方向吹来的风,都能对火灾起着增加氧气和使灼热的空气向前移动的作用,能把火头前面的燃料迅速烘干,把火星向空中扬起,各处撒播。

1.2 加强造林前整地和幼林抚育管理

消除幼林中的杂草灌木,不但为幼苗、幼树创造良好的生长和发育条件,也可以使幼苗、幼树免遭森林火灾的危害。

1.3 针叶幼林郁闭后的修枝打杈

针叶幼林郁闭后,特别是阴性针叶林郁闭后,很快自然整枝,这些干枯的枝条距离地面很近,一旦着火,就会将火引向树冠,形成毁灭性的树冠火,使十年或几十年营造的森林毁于一旦。因些,结合营林措施进行修枝打杈,既能加快林木的生长发育,又有利于防火。

1.4 抚育间伐

森林郁闭后,林木开始分化,应及时进行间伐抚育,不断伐去生长落后,病腐、干形不良的个体和非目的树种,随时消除林内杂乱物,可以大大减少森林可燃物的积累。这样不但有利于森林防火,改善森林环境,同时也能促进林木生长发育。

一般来讲,如果可燃物负荷量低于2.5t/hm 时,不能维持正常燃烧。如果其它影响林火蔓延速度的因素恒定,有效可燃物增加一倍,林火蔓延速度也增加一倍,而此时的火强度则为原来4的倍。

1.5 加强次生林改造

次生林由于遭到反复破坏,林相不整齐,林地杂草,灌木丛生,林间空地很多,特别容易发生火灾。如果对这些林分加以改造,进行补播补植,既可改变林相,又能提高单位面积木材产量,同时也改善了森林环境,并有利于防火。

从以上途径和措施来看,营林防火既有利于森林经营,也有利于森林防火,并可以加快森林生长发育,缩短森林培育周期,是贯彻以营林为基础,发展林业的有效途径。

2 生物与生物工程防火措施及效果

2.1 营造防火林带

后,南方有些林区在林场的边界营造了一些阔叶林带。当时的目的是作为林场的界标。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作为界标的林带还能起到良好的防火作用,并且优越于开设防火线。20世纪80年代以后,南方各省开始大力营造阔叶防火林带,获得“绿色长城”之称,营造防火林带是一项战略性的森林防火措施。我国南方、北方都很重视,并逐渐向生物防火林带方向发展。

从防火林带的功能与效果来说,乔木防火林带主要是阻截树冠火,而灌木防火林带和耐火植物带(经济作物带和药用植物带)主要是阻隔地表火。但在特别干旱气候条件下,这些防火林带和生物带也有可能燃烧,但仍能使火势有所降低,有利于扑火。这些林带和生物防火带可以作为扑火根据地,以这些林带和生物带作为依托,点燃迎面火或进行火烧,以阻截森林火灾的扩展。除此以外,这些防火林带和生物带还有许多其它方面的效益。如有一定的经济收入,能维护木森林环境,有利于防止病虫害,以及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态平衡等功效。

防火林带结构应由单层结构的乔木林带或灌木林带向复层结构林带发展。复层林带一是保持多层郁闭,有利于维护森林环境,保护林带湿度,降低风速;二是密集林带可以阴挡热辐射,有效发挥林带阻火作用。防火林带的位置一般应设在山脊,有利于阻挡树冠火蔓延。在树种配置方面,应为乔木、亚乔木、灌木和既耐火、又有经济价值的草木植物配置。

2.2 调节林分易燃结构,降低森林燃烧性

森林群落是由各种植物和树种组成的,而各种森林植物其燃物又各有差异,有的非常易燃,有的则难以燃烧,它们共同组合在森林群落之中。易燃与易燃植物混生的群落,会增加林分的燃烧性,相反,难燃植物与易燃植物组合的群落,其燃烧性就会降低。因此,所谓调节林分结构,就是要增加难燃植物成分,减少易燃植物成分,使森林的燃烧性明显下降,如东北阔叶红松林,其燃烧性随阔叶树种的比重增加而降低。因此,在次生林中恢复阔叶红松林时,应采取栽针保阔或留阔措施。这样既能大面积恢复红松林,减少造林资金,又能增加阔叶树的成分,有利于红松林生长;同时还可以达到降低红松林燃烧性的目的。调节林分结构降低森林燃烧性的方法措施较多,如:

2.2.1 改残破次生林为密集高产林。这不仅会增加木材产量,提高林地生产力,同时又能明显改善森林环境,有利于防火。

2.2.2 改易燃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这种做法既有利于森林防火,又有利于森林病虫害的预防,还有利于森林土壤改良,提高林地生产力。

2.2.3 改单层针叶林为复层林。如在单层针叶内种植耐火经济(药用)植物或难燃灌木,可以降低森林燃烧性,又有利于开展立体经营或多种经营。

2.2.4 改异龄针叶林为难燃复层林。对异龄针叶林进行清理,改善森林环境,清除林内杂乱物,并引进难燃或耐火植物,降低燃烧性,同时切断易燃物垂直连续的通道,预防树冠火的发生。

2.2.5 林农间作、林药间作和套作。该项措施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林分的阻火性、防止林火蔓延而且能够增加经济收入。

2.3 利用生物与生物工程减少可燃积累

森林中的有机物是可以燃烧的物质,枯落物和枯损木则是森林中的易燃物质。林中易燃物质存量过多,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火强度就会很大,火行为难以估测,增加火灾的难控性。因此,减少林地易燃物的积累,是一项有效的防火措施,尤其是采用生物与生物工程措施减少可燃物积累更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北方林区尤为重要,如:

2.3.1 利用不同植物和树种混交。枯落的针叶分解速度慢,而阔叶落叶分解快,时间短,针阔混合的枯落物其分解速度比纯针叶要快得多,也能加快可燃物的分解。

2.3.2 在林地上引种木耳、蘑菇。它们能够分解可燃物体内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大大降低有焰燃烧的可燃物。因为留下的大量木素,只能隐燃,使林地的燃烧性大大降低;同时这些木耳、蘑菇还可以增加经济效益。

2.3.3 利用低等动物减少可燃物的积累。在林地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中有许多低等动物,如蚯蚓等,它们能分解大量落物。如果在林地上大量繁殖,则有利于枯落物分解,还能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提高林地生产力。

2.3.4 利用微生物或酶类使杂草和枯落物迅速分解,减少可燃物积累。英国过去对林地或荒地上的杂草处理,通常采取的办法是计划火烧。据1987年英国报导,他们选育一些新的微生物喷在杂草上,使杂草很快成为肥料,增加了土地生产力。此外也可以采用酶的作用,促使可燃物迅速分解。不难看出,采用生物工程,利用微生物和酶类,减少林地可燃物积累,非常有利于森林防火,这也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生物与生物工程防火期较长,效果好,并能充分发挥自然力的作用,是一项投资少、功效高的防火措施。同时开展生物与生物工程防火,还可以达到多种经营目的,有利于发展生态林业。

森林经营方式范文第2篇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全面推广林业科技以及发展经济适用林。目前新的林业发展形势下给基层的林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同时也给基层的林业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3]。因此,现代基层林业的发展必须要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林业科技推广体系为发展动力,全面推动基层经济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可持续林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林业发展的价值,有利于带动林业的跨越式发展[4]。本文将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利益、森林稳定性、生产力、水土质量等作为澜沧县可持续林业发展中的核心价值体系,同时对树种进行分级管理、统筹经营以及集约化经营,这样不仅可以改善生态面貌,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壤、林业稳定,减少污染,同时还能有效地促进澜沧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1可持续林业的标准

可持续林业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生活的人们,为了获取自身的利益,不是对林业进行过度开发,而是合理地对林业的价值进行开发。目前,关于可持续林业发展的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5个,即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利益、森林稳定性、水土质量、生产力。而且这些指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会随着时间的变化呈阶段性变化[5-6]。

1.1生物多样性

合理地在潜在的森林中对更多的林木进行保留,可保护树种的多样性。目前,在森林潜在生产总量中,森林的保留量为65%左右,其余部分主要用于建筑用地与农田等用途。应采取合适、有效的管理措施,对试验林进行统筹经营,以在森林的经营中实现产出与价值的多样化,促使森林的稳定。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可集中营造具有特殊用途的专用林[7]。

1.2社会经济利益

当人们开始对环境的重要性有所意识的时候,即赋予了农田和森林更加丰富的美学意义,其不再是生产型。某些农场不是对产品的产量过分注重,而是更注意绿色产品的生产以及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维持。要实现生活方式达到富于美学意义的目标,应统筹对森林进行经营,这就对农村基础设施与相关技术从事人员有较大地需求,而这些人不是为了生产大量的食品和木材。

1.3森林稳定性

森林稳定性是指在森林中生存的生物抵抗力较强,足够对火灾和破坏性的病虫害进行有效地抵御,进而促进环境稳定的标准。在影响森林稳定性的因素中,病虫害的作用比较明显,另外,一些外来植物的入侵也会对森林稳定性造成影响。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由于外来植物的入侵,影响了当地植物的生长,进而导致森林密度发生变化,破坏了森林系统的生态平衡[8]。

1.4水土质量

目前,世界上水土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流失面积在地球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3%左右。可持续林业的快速发展可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通过采取植树造林等方式,可减少土壤侵蚀现象,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减少因耕地及放牧等造成的土壤侵蚀、养分损失等。

1.5生产力

目前,人类从森林中获取的主要产品是木材。因此,森林结构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直接受到木材丰产与否的影响。采取集约栽培等方式进行培育的木材直接与采取统筹经营等方式进行培育的低质量木材进行竞争。采取其他的经营方式,会另外收获一些优良的产品,如桉树林,可收获果实。集约的经营方式可广泛应用于大部分地区,其他的培育方法只能在适合的地方使用[9]。在一些可以妥善解决统筹管理费的农村地区,若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长期的轮伐和抚育等措施,获得高质量木材,促使收获和消费的平衡。采取统筹经营的方法,可实现木材应用的多样化,逐渐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提高。

2澜沧县可持续林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森林进行健康经营,首先促使整个林业体系实现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协调持续发展,在对森林保障体系安全性提高的基础上,显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承载能力[10];在所有林场中全面对森林健康措施进行推广,建设不同类型的森林健康经营示范区,促使国有林健康水平和功能的提高;通过对森林进行健康经营,增加区域内的森林面积,调整林种、树种的结构,恢复和有效地保护原有的地带性物种,发挥健康森林的主导地位;减轻水土流失,丰富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大监测与科普宣传的力度,主要包括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林分固定标准地、生态监测点和GIS信息管理系统等的建设。开展一系列的研讨探索,如森林健康评价因子及指标、森林经营模式研讨探索等。

2.1配套改革稳步推进

为巩固主题改革成果,澜沧县配套改革工作围绕建设“一个中心、两个市场、四个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积极推进。建立了县林业服务中心及信息平台。积极开展林业信息、林权证变更登记、林权证抵押贷款、流转政策咨询,受理委托林地、林木资产评估等[11]。

2.2积极转变发展观念

澜沧县造林工作重点转移到实施中低产林改造、特色经济林(核桃)建设方向,以提高林地生产力为核心,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山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不断提高林业产业总产值打好基础。

2.3落实退耕还林政策

积极引导督促退耕还林农户开展造林地抚育管护,按期开展造林成效检查验收,切实加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认真组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项目[12]。

2.4加强林区病虫害监测

全面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建立了县、乡、村三级虫情监测网络,完成了市、县级松毛虫测报点建设,并配置了一批监测设备,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2.5开展采脂培训与监督

积极开展松脂采割监督指导,加强技术培训,严格实行《松脂采集上岗证》制度,坚持按规程采脂。加强《松脂采集规程》宣传,积极引导群众合理利用松林资源。加大采脂检查力度,及时制止、处理违规采脂行为。规范国有林采脂行为,签订松脂采集转让协议,按规定收取采脂权转让费。积极开展采脂资源调查,及时调解采脂纠纷。

2.6发展多种林业产业类型

在澜沧县可持续林业发展规划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是发展生态化竹产业。结合普洱市《关于发展竹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规划发展竹产业3 333.33 hm2,项目主要安排糯扎渡、发展河、勐朗、安康、竹塘5个乡(镇)实施。经营方式以规模经营与分户经营相结合,围绕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竹林资源培育为基础,科技创新为依托,产品开发为基础,突出发展笋用林和笋材两用林基地,推广优良乡土竹种。二是实施高效核桃产业。结合实施优质高效核桃基地建设,规划实施1.33万hm2核桃产业基地,项目覆盖全县20个乡(镇)。经营方式以分户经营与规模经营相结合,“谁种谁有谁受益”,以分户经营为主,也可实行联户经营或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建立经济联合体统一经营,村民投工投劳,收益分成。三是完善橡胶项目。选择立地条件适宜橡胶发展的地段规划种植橡胶3 333.33 hm2,项目主要安排糯扎渡、南岭、谦六、大山、富东、文东6个乡(镇)实施。经营方式为分户经营与联户经营相结合。

3结语

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可发挥提高生态承载力、维护生态平衡等决定性作用。因此,增加林产品供给和森林资源总量、加快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在维护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及经济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4参考文献

[1] 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 潘存德.可持续林业的概念界定[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7(16):29-33.

[3] 兰思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林业科学,2003,39(1):36-43.

[4] 杨得福.浅谈青海省实现可持续林业发展的初步设想[J].林业资源管理,1997(3):63-65.

[5] 张大华,章贝.可持续林业经营的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1997,10(1):76-79.

[6] 殷建强,于曙明,高艳平,等.美国森林健康与可持续林业的引进实践[J].贵州林业科技,2008,36(2):56-60.

[7] 潘坚,王华清.对推进广东现代林业建设的思考[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2,21(1):9-11.

[8] 陈克斌,雷丽萍.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2011(20):232.

[9] 胡秀荣.山东省林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7):242.

[10] 徐有琪,潘正良,陈德传,等.浅述开发利用生态能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3):17.

森林经营方式范文第3篇

1 公益林划分情况

按照国家的有关要求,公益林划分为重点公益林、省级公益林、地方级公益三种形式,在公益林中又划分为禁伐区(Ⅰ级)、限伐区(Ⅱ级)、商品林区(Ⅲ级),一个地方的森林都基本上区划成了Ⅰ、Ⅱ级生态公益林范围,区划的商品林面积很少,只占整过地方林业用地面的20%左右。

2 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经营中,大多数地方都是只是加强了对森林资源保护,没有充分合理利用林地、林木这些优势,这样造成了部分有用资源的浪费。争对这种情况,笔者将公益林划分为几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提出相应的经营方式。

3 公益林经营类型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森林资源,又能达到充分合理地培育和利用森林资源,以地类、立地质量等级、郁闭度、保护等级、质量评价等因素来进行分类。

封禁保护型:Ⅰ级公益林都区划在生态比较脆弱、立地条件比较差、大江大河源头及第一层山脊以内、湿地及水库周围、石漠化及水土流失严重和需要重点保护的地方。Ⅱ级公益中,郁闭度0.3以上林分质量好,生长状况良好的林分。

封育补植型:Ⅱ、Ⅲ级公益中,立地条件好的疏林地、灌木林地。

抚育间伐型:Ⅱ、Ⅲ级公益中,林分郁闭度在0.8以上,林木分化明显,林下立木或植被受光困难的林分。

更新择伐型:Ⅱ级公益中,郁闭度在0.7以上的年龄老化、生态功能衰退的林分。

更新改造型:Ⅱ、Ⅲ级公益中,立地条件好的残次低效灌丛林分。

4 公益林经营方式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森林资,又能合理充分的培育和利用资源,既达到保护、培育与利用三赢,又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对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

封禁保护型的经营:禁止一切不利于林分生长的人畜活动,严格执行封山育林十不准制度,在封周边设立永久性的宣传碑牌和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同时聘用专职护林员进行巡山管护。

封育补植型的经营:在疏林地、灌木林地的空地中,在按照2m×2m的株行距整地栽植一些与原树种不同的速生乡土树种,增加林分组成,以便形成复层混交林分,而后封山育林,加大管护力度,逐步提高林分质量,增强林分的防护效果和抗病能力。

抚育间伐型的经营:对林木分化明显或植被受光困难的林分,按照生态公益林抚育间伐标准,对其进行抚育间伐,伐除一些霸王树、生长缓慢、遭受自然灾害的林木,让保留木和受光困难的植被正常生长。天然林抚育间伐后林分的郁闭度必须在0.6以上,人工近熟林抚育间伐后郁闭度必须保留在0.5以上。抚育间伐后绝不能形成“天窗”,抚育间伐后栽植一些与原生树种不同的良种壮苗大苗速生乡土树种,通过施肥和加强抚育管理,以改快速成林来变林分组成,以便增加林分的防护效果和防护功能。

更新择伐型的经营:对树龄老化、生态功能衰退的林分,采用沿等高线方向一致的小面积团状择伐,逐次进行改造,每次择伐的强度不能过大,不能超过30%。择伐面积不能超林分小班面积的20%,且择伐地块之间必须保留15-20米的保留带。树苗采用经济价值高、生长快、适应能力强、良种壮苗的大苗乡土树种进行栽植,对新栽植的树苗每年都要按照幼林抚育措施进行集约管理,严禁营造纯林和全垦整地,抚育采用适度扩穴壅蔸除草施肥、割除影响苗木生长藤草的方式,连续抚育5年。结合封育措施培育林分。

更新改造型的经营:对立地条件较好的残次低效林分实施综合更新改造。沿等高线3-4m为隔离带,带宽60-100cm为宜,将带中无培育前途的灌丛全部伐除,沿等高线堆放,伐桩不超过5cm,在带中整地植苗(以速生树种为宜),使目的树种达到110株/亩以上,充分发挥林地潜力,对其进行集约经营管理,达到生态和经济利益双赢。

森林经营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营方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观念逐渐提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尤其是在林业方面。舒兰市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要用现代的林业思想保持林业质量及多样性,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

1.自然概况

舒兰市地处长白山余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气候条件良好,年均气温4.3摄氏度,年均降雨683毫米,相对湿度69%,年无霜期140天,年有霜期225天。

舒兰市幅员面积4557平方公里,平均海拔740米,山多林密,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树种、灌木树种种类较多,地被植物丰富。舒兰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开发与应用的前景广阔。

2.林业生产的现状

由于木材采伐力度的加剧和社会的发展和旅游景点、森林公园、公益林等面积的增加,林场可采伐的木材量已经越来越少。据相关资料显示舒兰地区限制了木材的生产量,严重地影响了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舒兰位于吉黑两省交界,地域面积广阔,物产种类多样,这就为林场的经济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林场通过对区域内的食材、药物和植被进行详细调研,再结合市场卖点,根据实际优势对林场中的山野产品进行开发挖掘,增加经济效益;也可以按照植被生长情况,充分利用资源,重点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通过培育有市场需求的中药材、食用菌等和栽培具有观赏价值的野生花灌木,逐步推广。因此充分利用植物资源的复杂性,多样性,对其进行合理开发,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林场内的经济效益,还能美化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更维持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

通过采用健康科学的方案,合理开发利用场内的植被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有利于可持续发展,造福社会,利于后人。所以在林场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首先要从长远利益着手,制定科学的规划设计,结合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合理搭配植被品种,优势互补;同时积极进行招商引资,提高管理能力和运营水平。

另外当地林业部门还要从舒兰市区域生态环境从发,对各种生态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充分发挥林场资源的作用,既保护优势资源,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同时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利用天然资源,设计旅游线路,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将促进舒兰市的经济发展,也完美地将林业资源和保护环境结合在一起,是另一种开发和利用方式。

4.林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影响林业生产效益

林业生产的过程就是森林资源的经营过程,我们研判当地森林经营的好坏主要是分析森林永续的结果,如果当地经营者只注重短期利益,过度开采就会导致森林资源逐渐减少,以至于以后没资源可利用,林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将会大大的打折,这不仅破坏了植被环境,还严重影响社会效益。因此在日常经营中要按照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原则,通过采用科学的经营手段,科学的管理办法,力求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让森林资源的效益可持续发挥,坚持森林资源的消耗量不大于生长量,保持森林资源永续利用。

把生态效益作为森林经营工作中的主要目的,努力建成生态公益林,利用科学的经营手段和管理方法,以林养林,加深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将其开发成旅游经营项目,实现多元化发展,让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经济方面,将森林划分为商品林,通过培育新林木,集约化经营,选取某块林地作为示范地,综合运用现代技术,结合林场内的实际情况调整林种分布和林与林之间的组成,充分利用场内的有利地形和土壤把林业多元化栽培,尽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将林地的生产力搞上去,同时也可以制造一片风景迷人的景观供游人欣赏,场内的观光线路为林业增加新的经济效益,这样林业数量和质量提上去了。再者,场内的林木资源将获得空前的增长,随之带来的是各种木材的加工活动,制造家具、桌椅等都是可以的,还能对一些特殊木材和未使用的空闲材料进行深层次加工改造,这样木材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木材的利用率大大增加,林场内的开采-加工-销售的产业链组合使得原来单一的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改善。

最后林场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林场的保护,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未来将要的开发区域实施分阶段保护措施,另一方面是对已开采的区域进行保护,为以后的发展打基础。这就要求场内的管理者和员工共同合作,制定护林方针,保障各方的利益关系,合理制定开采指标,按时按质完成开伐任务,禁止为了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利益的做法,同时和当地的监管部门联合组成护林队伍,打击毁林、盗伐、开荒等与护林政策相违背的活动,一起保护林场内的河流、湖泊、湿地等自然景观和野生资源,让林场在新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这也成分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在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同时也要使生态效益一块儿增加。

5.科学的林业生产对植物资源的保护意义

植被资源是林场最原始最珍贵的资源,保护好林场内的植被资源就相当于保护了生产生活的资本,我们也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观光活动、林材深加工产业和野生特产,进而想办法实现以林致富的希望。所以要保护好林场内的植被资源。因此首先要有一张经过深思熟虑后制定的远期规划和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反思之前的不合理措施,总结育林护林的方法,坚持当年用材林的砍伐量要低于其当年的生长量,只有有剩余了才能有后续发展的可能;努力增加林地的使用率,增加木材的总量,积极开发荒山、荒地,同时在每一块开采过的土地上要迅速实施造林工作,并实现采伐-育林-护林的良性循环;制定林场内林业生产经营管理制度,完善相关规章,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科学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并对相关群众进行林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

森林经营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有林场;林业分类经营;公益林;商品林

一、国有林场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一)林业分类经营是实现林业多种功能的必然选择人类对林业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林业经营模式的多样化。实行分类经营,将一部分森林划出来作为生态公益林,为国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将另一部分森林划分为商品林,生产木材及林产品,为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提供经济服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得以协调。

(二)林业分类经营是构建现代林业体系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上许多林业发达国家,如新西兰、德国、美国等都实行了林业分类经营,并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实行分类经营是实现现代林业高效性、多目标性和可持续发展三大经营目标的必由之路,即通过将森林科学地划为不同经营类型,明确各自培育目标,在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同时扶持商品林的发展,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三)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可使国有林场的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林场的生产经营自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国有林场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外部资金的对林业的投资兴趣,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国有林场经营的生态公益林往往成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责任关系,对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公益林的社会效益。

二、当前林业分类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规划与经营利益之间的矛盾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需要对既定森林面积进行整体规划,哪些是生态公益林,哪些是商品林,都要规划清楚。但在整体安排和规划中必然要涉及整体规划与林业企业经营利益之间的矛盾,规划中要求建设生态公益林,而经营者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必然会扩大商品林的建设规模。我国林业经济成分复杂,既有国有林业企业,还有集体和私有的林业企业,尽管国有林场在很大程度上能服从规划的调控,但是站在经营的角度也得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规划需要与林业企业利益要求的矛盾,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难题。

(二)投资体制带来的问题

不同的所有制,在投资培育森林上有着不同的方式。与集体和私有开发投资的林场相比,国有林场在投资上通常可以形成规范的制度,但是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或者银行的贷款往往是不够的,国有林场在必要时也需要引入一些外部投资以补充资金的不足。由于投资者对经营决策具有发言权,因此在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后,哪些天然林作为生态林要保护经营好,哪些林地作为商品林实施集约经营,都要受到投资者利益的驱动,即便是造林成林的林地,也容易遭到破坏而挪作他用。由此可见,政府应有足够的资金投入作为经营保证,才能更好地使国有林场的分类经营得以落实。

(三)林地面积方面的问题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一方面,要保存现有天然林的面积,并提高其生长力,充分发挥生态保护功能;另一方面,要拿出一部分林地开发商品林,集约经营,生产出社会所需的木材。而目前,在林地使用面积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森林面积在一定程度上被蚕食,部分地区毁林开垦现象十分严重;林地和农田在使用上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林地被转为农用地;一些自然环境遭到人为破坏,导致林地的木材生长能力大幅下降。因此,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如何使用好现有林地,保护住现有的森林面积,提高其生产力;同时,在必要的前提下,如何扩大森林面积,也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然遇到的难题。

(四)树种选择上的难题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既要满足社会对木材等林业产品的需求,又要满足对林业的生态保护等社会效益的需求。用小面积的林地营造商品林进行集约经营,培育出社会需要的木材等林业产品;在此基础上,培育和保护大面积天然林,使之成为具有生态保护功能的公益林,以实现林业的社会效益,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重要原则。而要想在小面积商品林中培育出大量的所需木材,树种选择就成为一个难题,因为符合要求的树种是既要适应林地生长,又要生长快;既要适应培育,又要便于加工增值。因此,根据林场所处的自然条件,选择不同的目的树种,并满足商品林的需要,这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一个现实难题。

三、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的对策

(一)规范林场划类和森林资源划类,明确经营资金来源

为解决整体规划与经营利益之间的矛盾,首先应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分为两大类型: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林场和经营商品林为主的林场。对于生态公益型林场,其森林资源是单一服从整体规划的,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对于商品生产型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但由于商品经营型林场通常同时存在生态林和商品林两类森林资源,因此还要按照森林资源不同进行划类经营。其中,商品林在不影响整体规划中对生态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完全由林场自主规划、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不应干预;生态公益林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林场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并根据经营管理投入资金量确定林场的补偿额。

(二)强化林地管理,完善林业分类经营的组织形式实施林业分类经营必须加强林地管理和充分利用林地

要遏制林地不断被侵蚀的态势,坚决杜绝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应该不断地扩大林地的面积,使林地的利用率得到提高。在保证林地不被侵占的基础上,通过逐步完善林业经营的组织形式,让林业分类经营不断得到推进。对商品林业建设,可以探索森

林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多种实现形式,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经营形式,促进商品林走市场化、集约化、基地化、林工贸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道路,真正达到“搞活商品林”的目的。对公益林建设,强化政府的组织管理,对具有一定规模集中营造的生态林,应主要采取工程项目建设和林场管理的组织形式。此外,还应当在实行预算管理基础上,积极引入造林承包、管护承包以及招投标等管理方式,以提高公益林建设和管理效率。

(三)构建适合分类经营的技术体制,改进对森林的经营方式

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科学技术必须先行。针对当前国有林场普遍粗放经营不重视科学技术,林业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含量较低,科研与生产实际严重脱节,实验的项目很少有推广见效的,不愿意参加任何有价值的科研和技术推广活动等不良现象,急需构建灵活有效的技术体制,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以科学技术为先导,根据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特点,改进对森林的经营方式:

1.公益林建设应根据林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工程造林以及卫生伐、景观性质抚育、病虫害防治等有利于生态公益林保护的经营措施,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根据立地条件和林分特点采用不同的作业法,以天然林作业为主,其次是人工复层林作业和培育天然林作业,不采用人工单层林作业。

2.商品林要定向培育,实行产业化经营,实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经营,在利用较少林地提高木材和各类林产品供给能力基础上,进一步把更多的天然林资源保护下来,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