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影音乐;审美特征;艺术表现

电影音乐是指为电影创作、编配的音乐,它既是电影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电影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点。通过电影音乐的演绎,观众可以用心去感知和体验影片中那些看不见的东西,使观众对电影中表达的世界进行审美思考,从而彻底融入电影世界中。而只有在电影所设定的故事氛围和戏剧情节中去感受电影音乐,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电影音乐的内涵。

一、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

电影音乐的审美具有不同于其他音乐门类的特殊本质。它不具备传统音乐的自足性和独立性,必须时时刻刻明确地将其置于画面、音响和人声等系统元素的背景中进行体悟和考察,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艺术审美感受。

1 声音与画面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声音与画面的有机结合是电影音乐的最大特点。电影音乐与画面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从传播学角度来考虑,电影音乐表达的内容是画面、文字、音响和人声等其他电影艺术元素所无法表达的东西,或情绪感受,或理性认识。电影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而音乐使人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因此,只有在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时,音乐才变得强而有力,才会激活了画面,促使画面与观众的情感互动,引起共鸣,使得音乐抽象化的表达与电影具象化的表达浑然一体。而另一方面,影片画面本身所具有的那种较强烈的客观性和具体性要求在音乐方面得到补充,使之获得一定的主观性和概括性;而纯音乐本身的那种“无对象性”、“不确定性”则要求从画面方面得到补充,使之获得一定的具体性和明确性,这里正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相互联结的关系。

2 音乐表现内容具有确定性。

纯音乐的创作常常是创作者个人的某种情感的表现,可以是作曲家个人的自我表现。但是电影音乐的作者创作的音乐就不可能是个人的情感表现,必须受到规定情节和画面的制约。他在创作电影音乐时,必须跟着影片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必须与画面规定的情感相符,不能自作主张地表现与影片不相干的个人情感。从感受者的角度分析,电影音乐较之纯音乐更好懂,这是因为在欣赏电影音乐的同时,伴随着内容具体的画面,音乐的内容也有明确、具体的依据。因此,电影音乐具有很强的确定性。电影音乐可以帮助画面来完成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和影片所展示的内容相结合,推动剧情发展。

3 电影音乐的结构形态具有间断性。

由于电影中画面转换的关系,电影音乐往往会丧失其连贯性,并具有时间上的间断性,这也是电影音乐的主要特征之一。电影音乐的时间上的间断性,是影片画面的跳跃性以及音乐与画面相对应的从属关系造成的。电影作曲家必须跟随内容不断变化的画面,创作出不同内容不同节奏的音乐。也就是说,电影音乐的形式结构常常并不遵循通常的音乐发展的逻辑或程式,而是受到电影蒙太奇结构的直接制约。一部影片的音乐,有相对完整的段落,如片头音乐、片尾音乐,或为特定场面制作的音乐,但大多数情况下,音乐只是一个不长的段落,拉赫玛尼诺夫有时仅仅是一个短小的乐句,或是一个主导音乐动机甚至只是一个和弦。而情节内容的发展在时间、空间上的巨大灵活性,也必然造成传统音乐表演手段的丧失和音乐风格语言拉赫玛尼诺夫的丧失,而形成一种只有电影音乐才具有的多变性。这一切在电影音乐中是司空见惯的。

二、电影音乐的艺术性表现

电影音乐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对塑造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也起着关键作用。电影音乐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解释影片主题思想、参与剧作、确定影片风格、说明时间和环境等作用。音乐音响不仅能营造与影片贴切的气氛,还能诉说一些无从表达的心理纠葛,还能传递人物的心灵感受,强化和突出某种动作和动态。恰当的音乐呈现对观众理解电影的情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 对人物性格进行艺术性的塑造。

电影中的音乐一般对整个电影的剧情起着推动及调节作用,是影片情感的一种延伸,电影史上无数的经典影片都有经典的音乐伴随着,例如:法国名导卢贝松执导的科幻电影《第五元素》,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难以抗拒的美学及视觉盛宴。大部分看过本片的人,都为影片的景观惊叹,也为利落的剪接而惊喜,更多的人认为“第五元素”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不是美学不是特效,而是它的配乐,古典歌剧变成动感十足舞曲的手法,配合蒙太奇剪辑,那段外星女郎唱歌的片段,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完全展现出导演和配乐大师声气相通的默契。冯小宁导演的《黄河绝恋》、《红河谷》、《紫日》、《嘎达梅林》等影片,作曲家多创作庞大交响乐,表现侵略者铁蹄下不屈的民族英雄精神,影片《红河谷》中,战斗最惨烈的画面――人民反抗英国入侵者的战斗段落,嵌入优美绵长的藏歌(女声独唱),使声音和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接着是壮烈激愤的男声合唱,节奏渐快,从而表现了至死不渝的英雄气质。

2 艺术化地表现电影的主题思想。

每一部电影都有它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电影中音乐的恰当使用无疑对主题思想的艺术化表现提供了重要手段。电影音乐用音乐这一手段为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在我国的电影音乐中,运用“主题歌”来概括一部影片主题思想的做法,有着优良的传统,不仅电影歌曲可以起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电影乐曲同样能起到这种作用,并且比用歌曲的时候多。这种用以表达影片主题思想、概括影片基本情绪或刻画主人公性格的主题音乐是影片音乐的核心,是全片音乐发展的基础。在一部影片里,往往在关键的时刻,用主题音乐对剧情或主要人物进行烘托、渲染,从而达到深化影片主题思想的作用。影片《人到中年》(导演王启民、孙羽,作曲吴大明)的主题音乐,对深化影片的主题思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动听的主题音乐,生动地勾画出女主人公对事业的追求,对人生的坚定信念,突出了这一代知识分子“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伟大人格力量。这一音乐主题以弦乐演奏为主,它所产生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使无数观众深受感染,从而使它成为中国电影音乐史上的佳作。

3 对影片场景和气氛进行艺术化的描绘。

可以用音乐来渲染烘托电影画面的情绪及气氛,加强画面所表现的事物特征。用音乐对画面中富于动作性的事物或情景用独特的音响特征加以描绘,如鸟鸣、追逐、机器运转等,也 就是说用音乐手段为画面提供一种声音的造型。有的可以从听觉上强调和加快画面节奏,加强心理的紧张度;有的可以从视觉上拉慢画面的节奏,造成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距离错觉,有的还可以对影片所表现的事物和情景作神似的描绘来表达感情,画面和声音是电影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一首优秀的电影歌曲,往往在承载它的影片已被人们淡忘,还因为动人的旋律、洗练的歌词、鲜明的思想而被传唱,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唤起许多沉睡的记忆。例如:当你在记忆中翻阅描写的影片时,《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的那段音乐可能是第一个浮现在脑海里的。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把日本鬼子鬼鬼祟祟的动作、小心翼翼的神态、阴森蛮横的行径,在滑稽而略带嘲讽的音乐声中被表现得绘声绘色、栩栩如生。利用音乐形象与视觉形象的相似性来解释画面,也是电影音乐中常见的一种,它的作用就在于对画面上呈现的视觉形象,通过相应的手段加以强调、渲染。例如:好莱坞著名电影《乱世佳人》这部影片中,情绪不同的音乐出现在不同的场景中,音乐充分发挥了艺术化的描绘功能。

4 以音乐抒情,艺术化的表现人物特征。

音乐在电影中可以起到抒情的作用,常用于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心理变化,体现内心潜台词等。观众通过音乐的抒情,可以进一步了解人物,并形成对人物的喜爱或憎恨。电影中的音乐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成为动人心魄的一把钥匙。电影音乐能够准确地抒发剧中人物的感情,能够加深和强化观众的情感体验;恰当的音乐呈现对观众理解电影情感有促进作用,深入揭示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些经典老电影的音乐如《魂断蓝桥》、《飘》、《音乐之声》,它们的音乐就像其精美的画面一样深深地铭刻在我们心中,正是有了这些优美的电影音乐,电影才有了丰富的情感色彩,人物的性格特征才能鲜明深刻。根据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而成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它的爱情主题就是玛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每当马小军看到米兰,这段《乡村骑士》序曲就会适时响起,优美舒缓的旋律再配上慢镜的恰当运用,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气氛,很好地表达了少男的初恋感觉,或者说马小军对米兰的单恋,以及马小军惟妙惟肖的心理变化。由此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画面与音乐准确到位的结合,不仅使音乐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得画面更富有节奏和戏剧性,相得益彰。动情的音乐,还可以通过音乐音高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旋律表达不同的情感经历;声音高度的提高同时也震撼了观赏者的心灵世界;音乐的长短运用产生了非凡的音色效果;音色的悦耳动听,让人难以忘怀。这也就是电影精品音乐的独特艺术魅力所在。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电影 摄影 构图 色彩 光线

摄影不仅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电影艺术起着决定性作用。导演的艺术追求、艺术构思、艺术创造,演员的精彩表演,美术各环节(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烟火等)无不通过摄影得以具体呈现。可以说,没有摄影,便没有电影艺术。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电影之“影”就是摄影艺术。因此,把握电影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与艺术要素,对于整个电影艺术创作,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具体而言,电影摄影的特征与要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一、构图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是镜头艺术,或称画面艺术,而镜头与画面的要点就是构图。

所谓“构图”,原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指的是依据一定的美学原则和题材、主题、风格的要求,在平面上布置、安排所要表现的物象的各个部分与各种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画面和艺术形象。也可以说,构图就是画面的结构。电影艺术作为画面艺术,同样讲究构图,只不过它的构图是动态的、变化的。构图在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波布克在其所著的《电影的原素》一书中指出:“没有一个导演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来对待画面构图。整部影片的构图往往取决于电影导演在构图上的眼力。”而摄影的构图则是导演构图的具体体现。电影摄影构图的要点,有以下几点:

1.构图的要素。电影的构图要素,分为主体、陪体、环境三部分:主体是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处于中心位置;陪体是与主体构成一定关系、作为主体的陪衬而出现的对象;环境是围绕主体与陪体的景物,包括前景、后景两部分。

2.构图的类别。构图的类别也称“景别”,包括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3.构图的摄影方式。包括摄影焦距(标准镜头、长焦镜头、短焦镜头、变焦镜头等)、摄影方法(推、拉、摇、移、跟、降、升等)、摄影角度(平视镜头、俯视镜头、仰视镜头等)。

4.构图的风格。电影摄影的构图,分为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两种风格。封闭式构图强调画面的风格化设计,主体、陪体、环境的安排较为严谨,达到均衡、对称、稳定的视觉效果。银幕似乎就是绘画的画框,所有的艺术信息都容纳于其中。例如电影大师伯格曼的电影画面构图,就具有封闭式构图的艺术风格。而开放性构图则不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构图比较朴实自然。

5.构图的流派。电影画面构图又分为两大流派:一种是绘画派,又称作“构成派”,顾名思义,这是借鉴绘画艺术的构图原则,追求画面的造型感、完整感、视觉感、绘画感的流派。例如影片《黄土地》、《黑炮事件》等,都属于绘画派构图。另一种是幻实派,该派强调画面的真实、自然、生活化,主张在运动中捕捉对象,在实拍中造型,具有鲜明的现场目击感。例如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都属于纪实派构图。

二、色彩

色彩是电影的亮点之一,也是电影摄影的重要艺术元素。马克思曾指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陈兆金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前苏联爱森斯坦编剧、导演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在黑白片中增添了红旗,成为引人瞩目的艺术亮点,开了彩色影片的先河。彩的出现,更使色彩成性为电影重要的艺术元素,也成为电影摄影的重要艺术语言。电影摄影彩色的要点,有以下两点:

1.以色彩营造基调。色彩基调是指色彩在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总的倾向与风格,它既是视觉造型,又是情绪氛围,既是色调,又是情调,甚至具有某种隐喻性、象征性、倾向性内涵与意蕴。例如《黄土地》中的黄色基调、《红高粱》中的红色基调,都有深刻而动人的内涵与意蕴。

2.以色彩形成构图。色彩常常作为画面构图的组成部分,例如影片《小花》中,其色彩基调是鲜艳明朗的暖色调,但其中的回忆画面则运用灰暗的冷色调,给人以“老照片”的感觉,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光线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维动画电影;装饰化;变形化;夸张;特效;

三维动画电影,动画领域的新生儿,电影艺术的新拓展,以其更加真实的特质吸引了无数观众的注意力。这种不同于传统动画的电影,不仅仅是在视觉语言有很多新的手段,而且在视觉艺术的欣赏方面也具有更多新的特征,正是因为其在视觉语言的诸多发展,从而带来了视觉艺术许多新的审美特征,拓宽了视觉艺术的表现力,也开拓了动画的成人市场。

单纯从其审美特征和审美的表现形式来看,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一、表现手法多样化

尽管三维动画最初是应用在科技领域,并且最大的用途是用来仿真,但是在目前的三维动画却主要应用在艺术领域,尤其是在影视行业,出产了大量的作品,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尽管三维动画可以模仿真实,但是这并不是动画的最高目标。三维动画的艺术性设计当然也秉承了动画的特质,夸张、变形、天马行空是许多好莱坞大型三维动画片的特点。但是,写实并不是动画的终极目标,而且从目前计算机图形学的研发趋势来看,三维动画的非照片真实性渲染技术正在成为焦点,水墨效果、油画效果、水粉效果、彩铅效果……

最新的科技正在把传统艺术和三维动画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形成了新的风格和审美特征,也丰富了动画的表现手法。从三维动画的表现手法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力求模拟现实世界,再现真实的角色的超级写实类型:代表作有《最终幻想》,这是传统二维动画永远无法实现的表现方式,一种接近电影全新的表现手法。作品往往采用动作捕捉来实现动画的关键帧的定位,比较好地解决了动画因为手动打帧而出现动作不流畅的弱点,而且动画制作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使动画师把大量精力放在角色的塑造上面,在建造自然场景的时候,往往采取拍摄与三维模型相结合的办法,使场景气氛尽可能真实。有时候采取真实的自然世界进行巧妙的贴图,达到模拟自然的目的。但是这类作品投资大,动画味道更弱,通常用在CG电影制作中间,比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了模拟沉船那一幕惊天动地的场景,采用了微模与计算机仿真结合的手法制作。

(2)在对现实世界模拟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创造,无论是场景还是角色,都采取保留着传统动画特点的漫画类型,代表作有《冰河世纪》。漫画类型始终是动画的热点,多少年来,动画一直围绕这一风格进行发展变化,从二维走到三维,动画师们始终在努力保持动画的个性。绝大多数的三维动画都属于这一风格作品。

(3)采取二维与三维结合的手法进行处理,在三维场景中加入二维的角色,在三维软件中采用三维的制作手法制作角色和场景,然后采用二维的渲染输出,创造一种类三维的二维动画。例如《小马王》、《埃及王子》。这些动画在本质上不属于三维动画,却完全采用三维动画的制作手法制作。实际上也模糊了三维动画与二维动画之间的界限,而且这种手法正在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正在慢慢代替传统二维动画的制作方法。

(4)通过传统的手法和计算机结合的方法制作三维动画,例如采取手绘的方法和计算机制作的方法制作,或者采取传统的偶动画的方法制作主体,用计算机制作背景,然后再对二者进行合成处理等,这种方法正在收到众多的动画师的喜爱。代表作有《小鸡快跑》。

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没有一部影片会单纯的属于其中某一类,都会多种处理手法来丰富影片的感染力。

二、场景的立体装饰化

尽管计算机的水平每天都在发展,尽管三维动画的写实技术每天都在进步,但无论人类怎样努力,他都用计算机无法创造出摄像机拍摄的电影。即使技术的发展,有一天真的有这样的技术,那么这个技术也是一钱不值,至少在电影这个领域是没有意义的,人类没有必要用计算机来替代摄像机,没有必要用手工制作来替代机器拍摄。那么我们再看看《玩具总动员》,看看《冰河世纪》,我们确实为他们叹为观止的模拟现实的计算机技术折服,这种奇迹会使我们感到计算机正在想赶上摄像机模拟自然能力。但是事实上无论技术多么发达,计算机创造的虚拟自然始终是一种人工的自然,这种真实是建立在人工处理的基础之上,人类不会仅仅满足用它来写实,人类会利用计算机对现实世界进行加工,规整化――是艺术家们用计算机做的最多的工作,我们总是用计算机把画面弄得很干净,很整齐。就像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把野草铲掉,种上单一的装饰性的花草一样,我们也在对三维动画的场景进行改造,这种改造不但提高了观众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计算机虚拟的世界里,整齐比杂乱要容易得多,去建造一个花园比建造一个天然草地要容易几百倍,所以三维动画画面最重要的一个新的审美特征――装饰性,有条理,有次序的装饰感,在每一部动画里都有充分地体现。也就是说,三维动画的画面都是通过设计者创作和计算机的处理产生的,没有一个元素并不是大自然的真正再现,所以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同电影摄影的画面,虽然也充满了写实特征,但是在构成元素上却更加精致,更加艺术化,有更多的重复,更多人工化的特点。(图1)

如果说传统二维动画是一幅壁画,一幅挂毯,现代三维动画更像一座雕塑,一个建筑。在视觉效果上,是对现实的一种立体的有机改造,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再现。虽然,电影也是一种有机的再现,一种有目的的记录,但是电影更多是通过剪辑来达到这个目的,属于一种蒙太奇的艺术。而三维动画更多是靠创造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属于创建的艺术。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似;不似;文学;电影;表演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这是一代艺术大师齐白石对绘画艺术的独特见解。意思是说绘画作品不能不逼真,画什么东西不像什么东西,这是对观众或读者的欺骗,是所谓的“欺世”;但是又不能完全拘泥于物象外在的形象,跟外在的形象完全一模一样,那则是所谓的“媚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抓住物象本身所特有的内在本质,发挥艺术想象,或突出或夸张,融入作者的情趣思考,体现于不同其他物象的独有特点,在“是这一物象又不完全是这一物象”之间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齐白石真不愧为不朽的艺术大师,他用一句简单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解决了多少年来艺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关与艺术创作的基本问题。在他看来,“太似则媚俗”,因为写生不是绘“标本”。如果认为仅是绘标本的话,艺术家就成了大自然的奴隶,放弃了对自然与生活的概括提炼,是对艺术的不负责任。“不似则欺世”,因为各类艺术也是对客观自然的一种反映,如果太不似则是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歪曲,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它失去了艺术“真”的根本,是不会从根本上得到观赏者的共鸣的。齐白石的成功之处就是找到了“似与不似”的巧妙连接,为中国画的创造和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笔者认为,“似与不似”这条美学原则不仅道出了绘画艺术的审美特质,而且也是对文学和电影的审美特质的精准概括。文学与电影都是作家或艺术家对热火朝天的、生机勃发的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文学与电影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电影属于综合艺术范畴,它既包含了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也包含了造型艺术(绘画、雕塑等),更包含了语言艺术(电影文学剧本)。再者,文学与电影对生活的反映都必须共同遵守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它们在反映客观的社会生活时,都不能采取对生活作机械的自然主义的记录,亦即不能“太似”,而必须经过作家或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和提炼,达到艺术上的真实。当然绝对不能“不似”了,不过这里的“似”是经过作家艺术家们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通过自己的艺术创造之后的“似”,是一种艺术上的“似”。只有经过这样的加工、提炼和再创造,才有可能塑造出既似曾相识但又并非相同的社会生活画面和“熟悉的陌生人”。对读者和观众来说,艺术形象是“熟悉的”,因为它“似”,因为它揭示了现实关系的某些本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面;艺术形象又是“陌生的”,因为它“不似”,因为它是作家或艺术家的一个发现、一种创造,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这个”。

它们之间虽有联系,但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文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是一种语言艺术。高尔基说:“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等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学作品,都是运用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它同其他艺术比较起来明显地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形象的间接性。意思是说文学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而必须经过语言的中介。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读者只有熟悉和掌握了某种语言,才能阅读用这种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并借助这种语言感受到作品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其次,文学可以借助语言多方面地反映生活。语言是一切思想的媒介,它可以灵活地表达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和人们的各种思想活动,因此从反映生活的容量和幅度上看,文学更少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可以从多方面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由于语言艺术塑造的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因此它虽然不可能有强烈的直观性,但却能从更多的侧面来揭示形象的丰富内容,从而给欣赏者提供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因此,语言艺术塑造出的间接性的形象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因为它的形象要想在读者心里建立起来,必须经过每个读者的再创造,且因每个读者的主观条件(文化修养、生活经历、知识积累等)的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在每个读者的心目中生成的形象必然是不尽相同的,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

而电影艺术则不然。首先,电影是连续不断地运动着的画面,并诉诸人的视觉的艺术。它由一系列流动的画面,展现变动中的人生与自然,形象的动态是直观可见的。电影的动态,是镜头的动作――依靠摄影机的自由移动,分别拍摄的一段一段的画面所形成的。众多的画面依据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映现在银幕上,便使它具有“活动的画面”、造型的可见性的特点。其次,因为上述特点,也就相应的产生、形成了电影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段――蒙太奇。摄影机事先拍摄的一段一段的画面,需要将它们组合起来。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合起来的手段。由于电影艺术的这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它所塑造出的银幕上的艺术形象一旦成功上映,即会具有某种客观的确定性了。概言之,文学是语言艺术,电影是视觉艺术;文学作品是供读者“阅读”的,电影作品是供观众“观看”的。

电影艺术的审美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电视电影;动画片;美术艺术

动画的定义在《电影艺术词典》中的解释是:动画空间和人物造型等都是通过绘画的形式和逐格拍摄的手法把静态的人物逐一拍摄下来。电视电影动画呈现出来的不只是瞬间静态的美,而是可以超越时空,对客观事物夸张的再现,寄托人们对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对电视电影动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要求电视电影动画作品能够反映过去和未来,反映生活和畅想,同时还要求能融化各种文化因素,发挥创作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赋予动画作品想象力、表现力等美学特质,实现电视电影美术艺术的美学特质,使形象美、意味美和道德美的因素融合到一部好的动画作品当中,满足多层次观众的审美要求。

一、影响电视电影动画美术艺术的因素

(一)文化因素对电视电影动画美术艺术的影响

戏剧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几近千年,而脸谱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更是喜闻乐见,在很多时候,脸谱已经不单单是装饰,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中国人喜欢用脸谱来刻画人物的真、善、坏、恶,例如我们在传统戏剧中了解的“生、旦、净、末、丑”一样,根据他们自身的性情、身份、地位的不同,脸谱的造型也各有千秋。我们熟知的半夜鸡叫中的周扒皮、《渔童》中的县官、《张飞审瓜》中的地保、《九色鹿》中的舞蛇人等,由于他们本身的丑恶角色,因此,脸谱也是都是运用丑角的。而相反的《哪吒闹海》中的李靖、《大闹天宫》中的玉皇大帝、《天书奇谭》中的裒公、《九色鹿》中的皇帝,他们所处的地位和形象都决定了他们的脸谱具有戏剧中“生”的形象。再如《张飞审瓜》中的张飞、《大闹天宫》中的护法、《哪吒闹海》中的天兵天将、《骄傲的将军)中的将军等人物,他们的命运早已经在观众的预料之中,人们对他们的形象耳熟能详,因此,他们大多数是以“净”的造型出现在观众的视线里。

(二)创作者的审美意识对电视电影动画美术艺术的影响

在中国,我们的动画片有着独特的区别于世界其他风格的艺术形式:山水画、剪纸、木雕、皮影、刺绣、年画等,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的国产动画片依然在国际市场上叫不动座。我们归结原因是:(1)现在的动画工作者一味抄袭国内外的艺术形式,只是学其皮毛,加之自身修为不足,无法驾驭好这种艺术形式;(2)片子的情节幼稚,内容缺乏兴趣性,故事讲解得不清晰,忽略了动画片的镜头感和视觉剪辑,仅仅将动画片停留在拍摄画面的低级层次;(3)由于好多动画片的创作者是搞绘画的出身,因此导致好多的画面是优美而生动的,但是其中没有内涵,视觉效果差。

一部动画片直接反映了创作者的美学修为、创作理念、镜头感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中国动画片的创作者应该注意挖掘中华民族的独特艺术内涵,坚持本民族的艺术传统和语言风格,加之当代艺术形式、当代美学风格去诠释,决不能只是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没有深度。

二、电视电影动画美术反映出的艺术特征

动画片和常规的电视电影片最大的区别在于,常规的电视电影片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物体,真实的动作在屏幕上的再现。而动画片是用绘画工具、材料和技法绘制的图画,是平面二维动画。例如用美术颜料、绘画颜料在透明板或纸张上绘制图画等。

(一)电视电影动画美术反映出的道德美

动画片既是具有一定的艺术美,又应该包含一定的道德美,具有道德价值,传播一定的道德规范,当然一些专门的宣传纪录片除外。我们可以使电视电影动画片的艺术美和道德美相结合,其实,在动画电影中,它的道德因素是对真善美的追寻,这种对道德美的追寻在国产动画电影中显得尤为突出,同时也是我国动画电影艺术的美学风格之一。

艺术美和道德美应该是和谐并存在动画电影中的。动画电影的道德美来源于生活又应高于生活,是对一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生活的再现和反映。例如80年代的代表作品《三个和尚》,它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的一句谚语“三个和尚没水吃”。这部动画影片的中心意思是人们互相推脱责任,一个人办事时尽心尽力,但是,两个或者更多的人办事时则会互相推诿,消歇怠工,采取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编导们想借这个悠久但生动的故事告诫我们团结方可成大事,要有集体主义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品德,私心只会耽误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