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资产保全的主要方法

资产保全的主要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产保全的主要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资产保全的主要方法

资产保全的主要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资产保全;管理信息系统;Web Logic;SQL Server 200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1-0000-02

Assets Preservati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Zhang Yaxin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fice,Beijing100018,China)

Abstract:APMIS id based on the bank management,using the technology of JSP plus Servlet plus JavaBean to design.The system is very helpful to the bank management about the bad property,and it can offer the effective means about supervise.Up to now,the software’s basic function has been realized and has been used successfully.

Keywords:Assets Preservation;MIS;Web Logic;SQL Server 2005

一、引言

银行资产保全部门的工作目标是对已出现或即将出现风险的资产,运用各种手段,实施保护性或前瞻性措施,使国有经济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盘活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资产损失,提高资产质量。银行资产保全管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APMIS)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基于网络的银行资产保全业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分行内部、分行与支行资产保全部门之间资产保全工作的业务辅助、经验交流与业务合作,以及资产保全业务信息的查询、分析、采集、更新、维护、备案,建立灵活的指标体系、项目进度管理体系,实现对项目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具体实现目标:(1)建立一个涵盖资产保全业务处理所有过程的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不良资产从接收、日常管理、初次处置、中间处置和最终处置的资产价值变动管理。(2)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各资产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经验交流以及业务合作。(3)建立满足各级管理和风险控制所需的指标体系、统一申报流程及申报格式,缩短申报过程降低不必要的重复性工作量。(4)建立报表系统,满足各级资产保全管理部门统计、分析的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操作人员(如行长、经理、经办员等等),系统应提供个性化的、方便友好的界面。(5)建立灵活可配置的指标体系,增强系统的适应性。建立项目的进度管理体系,增强对项目进度的监控和管理。二、需求概述

根据业务总体流程可以将系统划分成以下几个功能模块:不良资产的划转接收、基础管理及调查分析、制定处置方案、组织实施、处置结果的处理(正常转出、其他原因转出和销户)、系统管理、综合经营计划及报表处理。其中,组织实施过程中还可以分成清收、法律诉讼、盘活及重组、不良拆借及证券回购、金融债权管理、抵债资产和呆账核销等几个功能模块[1]。

以上每一个部分的功能简要描述如下。

1.不良资产的划转接收:记录资产保全部接收的不良资产信息,提取、录入相关数据信息、档案信息;

2.基础管理及调查分析:对不良资产进行调查分析、分类管理;

3.制定处置方案: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起草、审批过程管理;

4.组织实施:清收、法律诉讼、盘活及重组、不良拆借及证券回购、金融债权管理和呆账核销等处置方式的过程管理;

5.处置结果的处理:盘活转为正常的资产转出、其他原因转出、清收结束资产销户;

6.系统管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参数配置、系统流程配置、用户操作日志管理;

7.综合经营计划及报表处理:各级行资产保全部综合经营计划的管理、分配以及下达,需上报的各种报表的汇总、填写、上报。

三、总体设计

该系统是基于银行管理的需求而提出的资产保全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环境配置,良好的数据库设计基础,基于B/S模型,利用JSP+Servlet+Java Bean设计并实现的实际应用系统。

图1.总体结构图

(一)该系统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基于Web应用,采用B/S模式开发,便于系统推广和维护。系统基于Web设计,采用B/S模式体系结构,数据库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统一由总行数据中心管理,各级单位只需要IE浏览器即可操作。具有简单、成本低、易升级、可扩充、不受站点空间限制等特点。

2.操作简便。系统的设计符合日常操作规范,界面友好清晰,功能完备实用,简单易学,管理人员即使没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可以轻松使用。

3.安全可靠。使用本系统的用户必须首先登录,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可管理性和安全性。另外系统采用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权限管理方法,根据不同的用户级别,分配不同的角色,具备不同的权限。系统管理员不能查询其他用户的密码,但可以直接修改用户密码。用户在进入系统时,需要输入用户名、密码进行身份验证,系统核对数据库中保存的用户名、密码,保存在数据库中的密码为经加密的密文格式。用户可以对自己的密码进行修改。

(二)系统应用的主要技术

1.JSP技术。JSP提供了一个被嵌入HTML的Java语言片段,达到与服务器交互的目的。由于JSP页面的内置脚本语言是基于Java程序设计语言的,而且所有的JSP页面都被编译成为Java Servlet,JSP页面就具有Java技术的所有好处,包括健壮的存储管理和安全性。

资产保全的主要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资本闲置 资本保全 资本增值 资本折旧 内部控制

投资人投资建立企业的目的是要使资本增值,即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此,投资人将企业委托经营者经营,通过经营和管理实现企业的目的。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可能出现所有者与经营者目标不一致,因此,投资人对企业财务的管理即成为必要。

1 投资人财务管理的目标

1.1确保资本保全是投资人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投资人投资建立企业的原始资本只有在能够保证其安全和完整的条件下投资人才愿意建立企业,以解决投资人资本闲置和社会就业等问题。投资人资本保全包括三个方面。

1.1.1投资人投出资本必须是在安全法律保障和可以控制的相关人员管理的条件下,才会建立企业并选择经营者经营。因此,确保资本安全。

1.1.2投资人资本的保全不仅表现在投资人投入原始资本本身价值的保全,同时也包括了投资人投入原始资本最基本的增值。这种增值通过是以国库券的利率来计量。

1.1.3投资人投入资本保全的实现具有时间性。投资人从投入资本到收回投资并取得增值是一个时间过程。因此,投资人在企业持续经营的期间内应当能够通过折旧或红利等方式取得投入原始资本价值抽奖和无风险收益。

1.2实现资本增值是投资人财务管理的终极目标。投资人投资建立企业的根本目的不仅在于资本保全,其终极目标在于实现资本的增值。资本增值包括这样三个方面:

1.2.1资本有形增值,即投资人投资建立企业带来的超过原始资本和无风险收益之外能够确认和计量的价值。资本有形增值通常可以通过数学的方式加以确认和计量,计算出它的具体价值额。

1.2.2资本的无形增值,即投资人投资建立企业所创造无形资产所带来的价值(如商誉、品牌价值等)。资本无形增值通常可以由社会公认权威机构进行评估确认,而其实际价值一般须通过交易才能实现。

1.2.3其他方面的利益,如企业的社会荣誉、投资人本人的社会声誉及知名度等。这种利益也应当计入投资人资本增值之内,只是它的计量和确认难度更大,但确是客观存在的。

2 投资人财务管理的内容

投资人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既不能干预生产经营,又必须维护投资人的资本权益,实现资本保全和增值。投资人财务管理的具体内容可因投资人的要求,经营者的素质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等现实情况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明确资本保全和增值的责任目标和考核办法。投资人选聘合格的经营者实际上就是以是否能使资本得到保全和增值为前提的。一旦经营者选聘完成,投资人就应当以资本保全和增值为核心,明确相应的出资人就应当以资本促使和增值为核心,明确相应的资本保全和增值目标,建立相应的指标考核体系。使经营者围绕这些指标展开经营工作。在此基础上建立以资本增值为核心的考评办法。明确奖惩标准并与经营业绩挂钩,使经营者业绩能够得到正确、合理的评价,以激励机制促使经营者维护投资人的利益,同时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2.2确定投资方向和决策程序。企业对外投资意味着投资资本的位移,这种位移移改变了投资人原来的预期,而且还带来了新的风险。

2.3建立必须的内部控制,加强成本费用管理。为确保投资人资本保全和增值,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是投资人和经营者共同需要,内部控制能帮助投资人了解企业组织结构、运行程序、管理制度、业务处理方法等经营过程中的基本运行状况,再借助企业财务报告等资料便能较为清晰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成本费用的增加会直接减少利润,从而减少投资人的资本收益。。

2.4约束资产的使用,决定收益分配政策,经营权是由财产权派生出来的,经营者使用资产必须符合投资人的利益,与企业目标相一致。若变更资产的用途,从而影响投资人的利益。因此,投资人对于重大资产的使用必须进行约束,以保证资本目标的实现,投资人法定享有收益分配权,投资人决定分配收益政策应当兼顾企业的近期和长远利益,还要兼顾企业员工、经营者的利益,以保持企业持续的发展能力。

2.5修理选择会计政策,建立财务监督机制。会计政策涉及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而会计要素能否正确确认和计量直接影响企业资产和利润的多少,影响企业财务信息的质量,对投资人的决策具有重大的影响。

3 投资人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投资人财务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是对投资企业重大决策和重大财务活动的约束,具有间断性。投资人财务管理目标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

3.1设定经营者的职业水准和基本组织要素。经营者的职业水准和基本素质在一定程序上决定了投资人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经营者的职业水准主要包括:(1)对出资人财务目标的理解以及忠实程度。(2)经营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3)组织管理与人际沟通能力。(4)职业道德观念。企业财务负责介财务管理的具体实施者应由投资人选定。

3.2确定基本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系统。基本管理制度包括:(1)组织机构制度。(2)基本会计政策。(3)财务管理制度。(4)内部牵制稽核制度。(5)决策程序制度等。在建立基本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投资人应引导经营者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并确定主要的内部控制系统,确保企业高效、有序地运行,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不使投资人资本或权益流失。

资产保全的主要方法范文第3篇

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已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开始执行,目前对上市商业银行账面利润影响最大的,仍然是金融资产的减值准备。新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的特色是强调公允价值,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规则的全面改革,说明传统的五级分类体系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风险界定标准。

随着中国的加入世贸组织承诺逐步兑现,中国银行业融入全球竞争的步伐加快,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框架下,提高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与控制水平,成为中国银行业当务之急。

一、清算价值管理的必要性

在银行授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要实现8%的最低资本要求,一方面是降低授信资产风险,即降低分母金额或避免分母金额的快速上升,另一方面是充实银行资本,即提高分子金额或避免分子金额快速下降。因此,减少贷款的核销对于实现最低资本要求是相当关键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直接的方法是加强不良资产管理。由于五级分类方法比较粗犷,难以完全反映风险信息,故有必要对许多正常和关注类贷款实施清算价值管理,而不仅限于后三类。

(一)不良资产的潜在性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注重债权的经营性现金流价值,或者说经营价值,只有贷款按五级分类体系形成不良时才开始注重清算价值,这导致了商业银行的资产保全工作往往产生严重的滞后性。即当企业现金流发生枯竭时才力图通过清算、重组等方式实施资产保全,债权人利益往往遭受损害。从中国银行业资产保全工作的特点来看,其时效性的特点非常强,比其他债权人早一步发现贷款风险,早一步实施清收保全措施,有时候甚至比多几项抵押物还要管用。

事实上,当贷款形成不良以后,企业的经营状况能否改善,已经不是商业银行最为关心的事情了,清算是银行的第一选择。所以需尽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不良资产,即对商业银行的非不良贷款部分测算其清算价值。通过这种测算,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对某个客户实施退出的成本及风险,为快速决策做好准备。

(二)司法保护的缺乏

中国司法缺乏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银行业需要不断地付出各项成本来适应司法环境。首先,现阶段我国的《公司法》主要侧重以股东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缺乏对债权人的有效保护,债权人要获取企业信息,基本上必须取得企业的合作。其次,信用体系不健全,债务人逃废银行债务受到的惩罚也相当有限,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可以说被发挥到了最大的限度,许多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都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最后,对债务人财产司法追索的力度弱,使得债务人拥有充分的动机逃废银行债务。

基于中国司法缺乏对债权人的保护力度这样一个现实,建立一套基于债权清算价值预计的管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目前的司法环境下,清算价值管理是商业银行在司法保护不力的情况下实施的自我保护,是对风险管理的完善。

(三)资产保全的事后性

资产保全管理本应作为商业银行授信资产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之一,但事实上在中国的银行业一直作为一种不良资产处置手段的集合,仅仅是对现金流已经产生重大问题的债务人实施各种手段以降低损失,无法起到其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以债权的清算价值为核心进行风险预警、风险控制的功能。资产保全仅仅是一种反馈控制,强调事后纠偏。而对于清算价值的测算是在事前和事中对现行的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补充,其所侧重的不是对债务人违约概率的估计,而是一旦违约发生,银行将会承担多大的风险,可能的损失会有多少?以中国目前的银行业信贷资产状况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二、清算价值计算的基本方法

债权清算价值的预计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假设清算法。所谓假设清算法,是指假设于评估基准日按照法定程序对债务企业和第三方进行清算的评估方法。基于企业的整体资产,按照企业清算过程中的偿债顺序,分析银行债权在某一时点从债务人所能获得的受偿程度。这种评估方式主要评价的是企业可供清算资产的公允价值,而基本上不考虑企业的整体获利能力,以及资产本身的获利能力,所以在一般的情况下,比较适用于还款意愿较差或者经营难以维持的企业。在我国,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以及上文提到的一些其他原因,扩大假设清算法的使用范围就存在很大的意义。

假设清算法的评估程序:

(一)对债务企业有效资产进行审计评估,评估资产范围为企业全部资产,并对企业或有债权、企业转移的资产进行分析。

(二)对债务企业有效债务进行审计清查。

(三)如被评估债权存在有效担保,应对提供保证企业的还贷能力进行分析。

(四)假设清偿顺序:根据相关法律和企业性质,确定企业财产清算分配顺序。

(五)根据债权的清偿顺序,计算债权价值。

上述的假设清算法的评估程序为一般性程序,在实践中,需要结合司法过程的相关规定和惯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司法执行中存在的财产追索问题

民法适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对于企业非法的财产转移,由于司法调查和执行的力度非常弱,存在举证困难的问题。对于担保企业,上述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

(二)司法执行中的债权分配问题

在审计过程中,按照相关法律和规定确定的企业财产清算分配顺序,在很多司法实践过程中并不能完全得到顺利地实施。

(三)司法执行中的资产处置问题

法院处置资产的主要方式就是公开拍卖,形式上做到了公开、公平、公证,但是这种拍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事实上,法院处置的大多数资产都是在进行了多次拍卖、甚至变卖后成交的,可见在假设清算法的审计中,对资产进行的评估,也很有可能在司法处置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缩水。

(四)司法执行的时间问题

根据我国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执行案件应该在6个月以内结案。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少有执行期低于6个月的执行案件,大部分执行案件的时间跨度都在一年以上,有的甚至在三年以上。主要原因在于法院对债务人的执行力度太低,地方政府干涉,法院本身的工作效率较低,以及债务人行贿,等等。由于时间跨度较长,需要考虑资产价值变化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对逾期变现价值进行折现。

因此,司法实践问题对假设清算法的审计结果将产生很大影响,有时候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涉及到对审计结论的修正。

三、基于清算价值的风险管理

使用假设清算法计算债权的公允价值是清算价值管理的基础。该管理模式应该贯穿于整个贷款管理过程的始终,清算价值报告应该作为贷后管理报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定期实施全面的监控。定期、合理地使用假设清算法,基于企业的整体资产,按照企业清算过程中的偿债顺序,结合实际情况,分析银行债权在某一时点从债务人所能获得的受偿程度,同时与债权的现金流价值相互比较,做好对贷款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在具体的工作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贷款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这是基于清算价值的风险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通过对清算价值的计算,特别是对清算价值变化情况的监控,全面地掌握债务人的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其最终目的是为决策作依据。

在现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对于新增授信客户,最需要关注的无疑是其经营性现金流量的稳定性,但同样不能忽视其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的有效性、资产的流动性等指标。事实上,如果可以合理地计算,清算价值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综合指标,对新增授信具有较强的参考作用。

对于存量授信客户,清算价值同样具有重要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作用。例如:我们可以按季度为周期对债权的清算价值进行计算,对清算价值的变化趋势进行监控。企业的一项投资,一项重大的关联交易,一项对外担保等等行为,并不一定就会立即对企业的现金流以及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但却很有可能对企业实施立即清算的公允价值产生重大影响,掌控清算价值的变化,具有重要的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功能,对于清算价值迅速下降的授信客户,分析其原因,考虑是否及时采取保全措施,维护银行资产的安全。

以清算价值作为贷后管理以及贷款转贷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存量授信客户策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企业具有较强的高财务杠杆运作倾向,短期贷款通过不断转贷的形式可以实现长期使用,所不同的是每次贷款到期银行和授信客户之间都会存在一轮博弈。银行在转贷过程中追加各种抵押物和贷款担保,或者干脆对主体实施重组,都是常见的现象,其目的就在于降低风险,特别针对中国的民营企业,银行相对显得更加谨慎。清楚企业的清算价值,不仅可以为转贷、压缩等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使银行在协商、博弈的过程中占据先机。准确地计算清算价值是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基础,而反过来长期实施这一管理过程,才能保证清算价值的公允性,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清算价值管理应该与商业银行责任人追究制度相结合,完善内部管理程序。商业银行的责任追究制度,从形式上来看是一种事后的反馈控制,但实际上其最终的目的还是在于促使商业银行贷款管理人员履行风险管理职责。清算价值管理与责任人追究制度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一方面,最终贷款形成损失,需要启动责任追究程序,在这个过程中,每期的清算价值报告可以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如果在贷款的管理过程中,清算价值报告所显示的价值和最终的处置结果基本相符,且相关管理人员在认识到风险后采取了必要的措施,那就说明清算价值报告的准确性程度较高,且损失的发生并非由于该阶段的管理存在漏洞所导致。反之,如果清算价值报告所显示的价值和最终的处置结果大相径庭,或者虽然清算报告显示极有可能形成大量损失而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则说明清算价值报告的准确性较低,贷款管理存在漏洞,需要进一步追查原因以认定相关责任。清算价值报告促使责任认定从事后惩罚机制转变为事前控制机制。另一方面,由于责任追究制度的存在,使得贷款的管理人员必须严格、认真地计算清算价值,保证清算价值的公允性,促进清算价值管理的开展。

第三,涉及到司法实践中的一个具体规定,即不安抗辩权在资产保全过程当中的使用。当债务人发生了某些重大事项,使得债权人有理由相信基于此重大事项,债务人有可能无法履行其还款义务,债权人有权向法院申请借款合同提前到期。在我国的司法实践和银行业的资产保全工作中,这一规定的使用其实并不广泛,银行在一般情况下是等待债权到期再实施相应的法律措施,这就给了债务人相对较长的时间转移资产。深入地清算价值计算可以发现企业的重大资产交易、资产转让、负债变化的情况,为商业银行行使不安抗辩权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清算价值管理需要监管部门积极参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实施更为强有力的信息披露,保护债权人利益,维护金融安全。同时加强银行业协作,维护群体利益。

资产保全的主要方法范文第4篇

1. 委托理论。会计人员整理出来的信息能使使用人员和提供人员进行很方便的沟通。其实我们可以把提供会计信息的人员跟使用它的人员想象成是人和委托人的关系,他们就跟投资者跟经营者、政府与公民、债权人和管理者的关系是一样的。要想使社会的资源结合达到完美的状态,就要让人和委托人双方达到非常默契或者是相等的程度。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会计信息人员如果提供非常准确的数据给使用者,那么双方的合作将会非常成功,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其实就是一种履行受托责任,他要履行的责任就是对生产过程当中的一些事情进行计量、确认、报告、记录等,然后由使用者对该信息进行核对,检测提供会计信息表的人员有没有检査到位以及有没有认真履行委托责任,如果完成,便对该人员解除委托责任。

2. 设计并运行财务会计系统是为了决策有用处的财务会计目标。一般来说,会计研究理论的起点就是财务会计的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财务会计目标,那么会计准则将会变得没有逻辑性,那么也就不会有可信的财务会计系统。会计的主要任务和目的就是为了完成财务会计目标,还有计算企业的收入和支出,所以要知道企业的增减值情况就必须要明确资产的各个目标以及财务会计系统有何作用。目前为止,我国的财务跟会计分为两个层面种是决策有用观一种是受托责任观。其中受托责任方觉得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就是管理层向企业管理者如实的汇报企业的运营情况以及获益信息。所以在这些学者的观念中他们更相信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更加注重强调要依据历史成本法则为主,他们认为这样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的详细信息。总之,在受托责任观的立场上,他们认为财务会计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反映出受托人员的责任还有其执行情况,所以他们也就要求资产总量的结果必须是从为我们提供信息的人员那里获得,因为信息人员提供的数据更加的精确、客观。资本主义者是可以直接在二级市场市场里面投资获益,他们不会直接的对那些管理人员进行监督,所以对于资产人员和管理人员质检是没有很直接的联系的。资产人更关心的问题是系统可不可靠,也就是市场的整理运营情况。所以对他们而言,他们已经不单单只是要求会计人员提供准确的信息,他们更在乎的是这个项目值不值得他进一步投资。站在决策有用观的立场上来说,委托人是有权向受托人索取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并且强调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必须要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相符,不过这里面不包括资源变化、资产业绩和现金情况的信息。还有,这样做突破了历史的做法,更加全面的使用了多重计量属性,比如说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等等。

3.资本保全观念。资本保全理论大纲就是必须保证投资者收益,如果有一些外界原因或者资金需要注入集团,首先其当考虑的就是最后投资者能不能收回应有成本,在补齐成本的情况下还多出来的部分资金才叫收益,并且,最终的劳动成果跟利益的分配也必须事先考虑好能不能保证所有者利益不受损。根据资本保全理论讲,一切都是在所有者的权益不受损的前提下完成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曰益变化,价格也很是不稳定,因此就造成了实物产权跟财务资本不对称。在财务资本保全理论下,会计计量模式已经不再能为使用者提供有效、可靠的信息了,而相对于实物资本保全的观念,他们可以在不损害资本保全观的理论下从中获取利益,也就是说他必须在资本保全观很好的发展以后他们才可以计算自己的成本及获益情况。

二、加强有关资产减值会计理论对策

1.评估增减值。评定期间应该考虑的重要性原则就是财务会计信息值不值得我们去提供成本收益和重要性原则的框架。我国规定,企业对于不同的事件应该让会计人员不同的处理。因为这一项对于负债、损益、资产等有很大的直接关系,可以直接的干扰使用者做出正确的抉择。因此,在检测资产的增减值时候应当首要考虑其重要性原则。2. 统一计量标准,减少人为的判断和估计。会计的政策选择权存在多样化,因为每个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法不一致,并且好多企业对于会计准则执行的还不够完善,所以给会计人员留下一些工作弹性,可以使企业的判断力和选择会计的方向有效地公司相关内容,这也是我国创建资产增减值的初衷。因此,应该详细的制定关于资产增减值的规定,使会计人员不必再去对一些不太清楚的问题进行猜测判断,减少企业选择会计的可能,并且提前设定好资产增减值的计算方法以及收益比例,这样可以最大化的避免类似业务方面执行的冲突。

3. 强化相关主题的法律责任。现在一些会计人员为了从企业中获取一些私人利益,就利用职业手段私自改变公司账目往来,这样一来不仅使集团丢失了信誉度,也降低了会计人员本身的信誉度。对于一些会计造假制造伪证的问题,已经严重涉及到了违法,对于这些问题,应该让作假人员明确法律的责任还有制服力。目前很多人员都没有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触犯法律会引起的后果,所以才会造成很多人从中敢于作假,所以,我们必须严加强调法律的意义,让他们胆怯于法律的制裁。让每个人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击会计人员的造假行为,提高企业的正常运行,维护集团财产及利益。种形式的补偿,是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是企业成本费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会计核算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最关切的部分,企业能够吸引、激励和留住有能力的员工,很大一部分都是薪酬所带动的效果。因此,企业薪酬应该包括经济性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两大类。

4.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以后,也带动了审计工作的开展,注册会计师可以再一次的防范会计人员弄虚作假,所以,会计人员必要明确自己的工作态度,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便于更好的实行自我监督以及审计工作,获取审计证据以后,管理人员可以进一步的计算企业增减值。当会计人员以审计计算出来的增减值与审计单位计算出的有差异时,应当首先判断这些差异的存在是否合理,如果不是的话,会计人员应仔细核对,并邀审计单位重新计算。通过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单位的双向合作,可以有效制止某些人员对企业的增减值进行控制,也保障了会计人员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资产保全的主要方法范文第5篇

(一)会计收益的计量会计期间损益的确认和计量,应分析该期间实际发生的交易,确认和计量各种收入和费用,根据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来计算。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必须遵循收入实现、应计制、历史成本、配比、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等原则。对于资产或负债价值的波动,如无客观事实认定,不予确认。会计收益只确认已实现收益,不确认未实现收益。

(二)经济收益的计量根据经济收益观,期间损益的确认和计量应比较该会计期间期末和期初的净资产,_在扣除投资人追加投资、加回已对投资人所分配利润后,即为该期间的损益。若期末和期初净资产相等,资本得到保全;若期末净资产小于期初,资本就没有得到保全,差额为资本亏绌;若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资本不仅得到保全,而且产生盈余,差额即为利润。人们按资本计量属性的不同,又将资本保全分为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前者强调名义货币资本的保全,后者强调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能力的保全。在资本保全观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为取得收益而发生的费用必须以现行成本(资产的现行购买市价)而不是以历史成本来计量,在企业已经耗费的资产未得到重置之前,不得确认企业收益。在这类资本维护概念下所确定的企业收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经济收益。此时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概念所确认和计量的收益在量上存在如下的关系:会计收益+未实现的有形资产变化一前期发生的已实现的有形资产变化+无形资产价值的变化=经济收益(公式1)。上式中的无形资产不是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的传统的无形资产,而是另一个概念即主观商誉。以资本化方法举例加以说明:

[例1]某经营实体总资产剩余有用寿命4年,每年期望的净现金流转额如表1:(假设贴现率为5%,每年折旧7000,单位为$)第一年期望的净现金流转额(R1)=7000,第一年初总资产的资本化价值:7000x(1+5%)-1=6667,8500×(1+5%)-2=7710。100(0)×(1+5%)-3=8638,12000×(1+5%)-4=9872,合计为32887。第一年末总资产的资本化价值:8500×(1+5%)-1=8095,10000×(1+5%)-2=9070,12000×(1+5%)-3=10336,合计为27531。第一年的主观商誉=(折旧)7000-(32887-27531)=1644,每一年的会计收益=每一年的净现金流转额一每一年的折旧,第一年的会计收益=第一年的净现金流转额一第一年的折旧,0=7000-7000。同理可得第二年、第三年和第四年的主观商誉和会计收益,将各年的数据带入公式1可得到各年的经济收益(本题中有形资产未发生变化,故其数值为0),汇总见表2:

二、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概念

(一)会计收益的概念

从操作的角度讲,会计收益被定义为本期交易申已经实现的收入和与此相对应的历史成本之间的差额。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会计收益的五个特点:一是会计收益是基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主要是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减去实现这些收入的必要的成本)。从传统意义上讲,会计界是用交易观来计量收益的。二是会计收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之上的,是指某一期间的财务成果。三是会计收益是建立在收入原则之上的,需要对收入进行定义、计量和确认。四是会计收益需要依据历史成本计量费用,要严格遵守历史成本原则。一项资产按照获得时的成本核算直到被销售,才能确认所有的价值变化。因此,费用是耗费的资产或耗费的获得成本。五是会计收益要求当期实现的收入与适当的或相应的相关成本联系。因此,会计收益是建立在配比原则之上。从本质上讲,某些成本或期间成本被分配或与收入相配比,而其他的成本则结转为资产。

(二)经济收益的概念

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其《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最早将经济学上的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尤其是艾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Marshall)遵从斯密的收益概念并将其引入企业。当代经济学家J·R·希克斯(Hicks)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将经济收益定义为:“一个人在期末与期初保持同等富裕的情况下所可能消费的最高数额”。该定义虽然指的是个人收益,但企业收益也可以用这个最基本的收益定义来加以解释,即在期末与期初资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本期可用以消费或分配的最大金额(汤云为,1997)。由此可见,经济收益是与资本保全或资本维护密切联系的,它实际上要求在确认企业收益时必须严格区分资本收益和资本保全。

三、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计量差异对审计的启示

(一)以会计收益为基础的审计

应综合考虑企业的持有利得、现有资产实际价值及实物资本保全。一是已实现收益与全部收益的差别。会计收益只包括已实现收益,而将未实现损益排除在外,经济收益则将企业的经营收益与持有利得同样对待,而不考虑收益是否已经实现:因此,在通常情况下,两者之间不一致,其差额主要是持有利得。二是历史成本与现时价值的差别。会计收益遵循历史成本原则和配比原则,有利于客观反映企业管理当局的经营管理责任。但是,由于历史成本原则内在的缺陷,特别是收入按现--时价值计量而费用按历史成本列支,使得会计收益的计算缺乏内在的逻辑统一性,而且使配比原则难以贯彻执行,以至资产账面价值不能反映其实际价值,成本也不能得到足额补偿。而经济收益按现时价值计量,其反映的是资产的实际价值,有利于成本的足额补偿。三是财务资本保全与实物资本保全的差别。会计收益维护财务资本保全,即只要求业主投入的货币价值不受到损害,企业收入超过投入价值部分即作为会计收益,注重报告经营财务成果。经济收益则坚持实物资本保全,只有当业主投入资源的实际生产能力得到保全时,才能确认收益,只有保持企业实际生产能力,企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二)内部治理方面的经济收益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