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浮雕艺术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浮雕教学的操作方法
1、购置浮雕制作材料,建立雕刻教室。浮雕艺术是一门技巧性十分强的艺术门类,小学课堂要做到普及与提高,首先必须有良好的硬件基础。专用的浮雕雕刻教室、工作台、雕刻刀、美工刀、直尺、喷漆、板材、陶泥、泥片机等工具必须按人员配备齐全。常态美术课由于材料、场地的限制,全体完成基本教学目标都是比较难的,而在专用教室里,不用考虑材料与工具的配备,学生学的放松、认真又开心,高质量的作品也能够轻易完成。
2、进行校园浮雕普及学习,分年级段提出不同的要求。(1)为了贯彻浮雕教学,学校可增设浮雕模块课程,小学低段以泥浮雕为主,强调浮雕的趣味性、创造性与学生泥性的培养。爱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好与泥土打交道,低段的孩子不适合一开始就进行比较专业枯燥的造型训练,重在使学生了解浮雕造型基础语言及基本方法,展开一系列的趣味训练。如搓面条比赛、做砖块搭房子等基础形体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了解浮雕制作的一平、二搓擀、三贴刻的基本泥制浮雕的方法。此法简单易掌握,是浅浮雕的基本制作加法。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以泥条代线,以泥片代替面,以小圆球及细节代替小点,在平板泥片上进行浮雕创作,又像绘画又有立体感,兴趣非常浓厚。(2)小学高段浮雕课程强调浮雕的刀法、制作等技法练习,同时学用不同材料进行雕刻创造。雕刻的语言是形体,要制作物体的体积首先得要观察理解。摩尔曾说过:要加强对任何形体的“三度空间感”的训练,要从理智和感情上进一步努力去体会一个立体在全部空间中的位置,要在看这一边的同时想到另一边,看一个物体。笔者在指导制作人物浮雕时会说:“要表现人物的体积感,首先要学会用基本几何体来概括人物的造型,你可以把手臂看成是圆柱体,头部看成是正方体,而许多复杂部分则是这些体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切面。学习浮雕不仅要有这样的观察方法,在具体制作时还要把这些体进行压扁,最后进行削割与打磨。“这样的解释非常凑效,学生听后大多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同时知道用一些方法做出物体的起伏凹凸细节。
3、开创浮雕社团,培养小小雕刻家。(1)以写生、临摹、创作为社团基本教学模式,提高社团学生的雕刻造型表现力。如浮雕静物写生,在雕刻教室摆好静物,如水果,瓷盘、瓶子,花花卉等物品。通过浮雕的语言转换来体现空间感。学生应初步理解和掌握浮雕艺术特征。要求作品造型基本准确,能基本体现浮雕中的 :“压缩”特点。体现出具有雕塑和绘画的双重特性。写生仅仅是对事物的外在再现,而临摹则是对前人浮雕处理及雕刻手法的一种再学习。如教学生临摹《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作品局部,作品又表现了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典型场景和典型形象,所以这一组浮雕亦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浮雕刻画十分精细,发挥了浮雕艺术的特殊魅力,于相对的平整中表现了立体的深度。(2)加强浮雕作品中的构图与色彩的运用,从选材、制作、作品完成形成及整套浮雕作品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方法。浮雕是通过造型、光线和阴影等来达到其表现效果,而绘画则通过色彩和线条等来表现,两者虽有差异,但表现形式基本上是相同的。这两者有着一些相同的构成元素,如构图、透视,以及装饰性、写实性等。绘画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表现出圆雕所不能表现的内容和对象。诸如事件的描述、人物的刻画、故事的背景与环境、复杂多样事物的重叠和穿插、大型或特殊场景造型的表现等。从这些方面来看,浮雕中的绘画元素,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浮雕不是一个简单的材料与绘画的结合,也不能仅仅把它理解为用刀在板材上进行绘画,绘画技巧是浮雕进行构图的前提基础,良好的绘画基础对于浮雕教学将是事半功倍,但是绘画和浮雕有太多不一样的地方,浮雕注重取舍,注重体面及空间的表现,而绘画注重内容、线条及色彩的表现。所以加强绘画的构图训练与形体训练也是必须的!(3)强调社团合作与分工,从个体创造到集体合作均体现团队的合作意识。浮雕创作往往是大型的,5 人、10 人,甚至 20 人完成一件浮雕作品是常有的事,如《快乐的大课间》浮雕作品,画面由 15 个不同动态、不同服装表情的人物组成大课间的活动场景,长 3 米宽 1.2 米,作品尺寸大,气势宏伟,由我们 5 年级的小朋友合作完成,在合作的过程中,诸如人物的造型风格、大小比例、动态位置等都需要得到高度的统一,同时由不同的人物进行雕刻又在统一中透露出不同的个性!
小学浮雕教学的研究创新
1、雕刻材料的选择。泥制浮雕有可塑性强,利于塑造的特点,而一些其他新型材料如 PVC 板上、Kt 板上、卡纸等有装饰性强,便于保存、装裱的特点。Kt 板是一种由 PS 颗粒经过发泡生成板芯,经过表面覆膜压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材料,有一定的厚度,质地细腻,便于用锋利的美工刀在上面雕刻、削切,削割有平削与竖削之分,平削侧重表现物体大的凹凸及形体起伏,而竖割侧重线的变化。卡纸浮雕侧重用折、挤、拉的方法表现物体的起伏,有时利用卡纸的厚度做文章。卡纸浮雕成品精致、细腻、装饰性强。用泥土进行浮雕创作较多的运用到挖地与加高的方法,在塑细节时又用到刮、扫、刻,而用 kt 板进行创作时多用双刀刻线、薄削,有时甚至用烧红的铁丝进行烙印。这些方法的学习简单又有趣,比较适合小学掌握。#p#分页标题#e#
2、雕刻技法的探索。浮雕的制作的过程虽然复杂,但通过变通,可以探索出一套适用于小学生心理与生理特点的方法。在美术心理上处于图形期的一二年级孩子,不必教授其透视、体量、光影等高深的理论,有时只需教他们怎么做,然后再理解概念也不失为一种方法。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教他把手中的泥条当线条,把泥片当色块用,最后用刻刀在作品压印花纹,在老师的指令下,简单的泥浮雕就完成了,孩子们从制作的过程中也明白的浮雕制作的基本方法。
3、雕刻技巧的简化。美版美术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均有一定的雕刻课程,并且为每位孩子提供了泥巴,这位展开浮雕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如 8 册 13 课《砖石上的雕刻》一课 , 初步介绍了浮雕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专门的浮雕教室全体性的掌握泥浮雕制作的一般步骤,最少能完成简单的线刻作品。还有如《门的装饰》一课,先用擀面杖或泥片机制作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后用泥刀在泥板上进行镂空雕刻(1)贴花浮雕的制作方法。只需要在物体上做出简单的肌理后沿外轮廓剪下来贴到另外的泥片或者器皿上,形成凸面,这种浮雕制作的方法既简单又实用。(2)压印浮雕的制作方法用实体在泥片上压印,形成凹面。有时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浮雕作品就有了凹凸,作品的艺术味道就出来了。
4、立足雕刻基本技巧,强调创造精神。浮雕雕刻内容的选择应遵循积极向上,选择表现童心童趣的题材。浮雕学习水平要提高,仅仅几个课时的时间量是远远不够的,根据小学阶段周两课时,而美术教材内容安排尚有多余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校美术老师雕刻专业的特长编写小学浮雕校本教材,在完成规定的美术课程的同时,利用余下的时间进行校本课程学习,并根据小学生年龄段的不同美术心理分年级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反应快乐校园和生活以人物为主的内容;以各种动物为雕刻对象;以中国传统纹样为雕刻对象等。
小学浮雕创作的成果展示
1、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朵奇葩。自从进行浮雕教学研究以来,我们在课堂上注重浮雕教学的基础,加强校本教材的编写,同时重点抓社团建设。作品《快乐大课间》现置身于我校教学楼连廊,深得师生、及家长的赞美!适逢校园文化建设,校园许多地方均展示了学生原创浮雕作品,学生学习浮雕的兴趣也越来越高!孩子们亲手制作的,反映校园及生活的大型浮雕作品布置在校园中,不仅环保而且具有纪念意义浮雕厚重而具有历史感,对于参观者而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仅反映了该校学生美术创作水平,更能创造出良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关键词:浮雕;影青釉;陶瓷;雕塑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80-01
一、浮雕与影青釉的概念
(一)浮雕。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其可以充分表现综合雕塑与绘画的优势。
(二)影青釉。青白釉是介于青白二色之间的一种釉色,釉料中含有少量铁分经过原焰烧成而呈现浅青色调,又称影青釉。创烧于北宋前期,景德镇陶瓷工匠在当地白瓷生产的基础上,成功地烧制了色质如玉的青白釉瓷器。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评价为:“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其优点在于釉色青翠而润泽,釉质晶莹透彻而显胎,纹饰繁密而清晰,刻、划、篦等纹饰线条流畅而泼辣,青白釉瓷不仅有色泽之美,而且还独具一种蕴蓄丰厚质感的内在美,受到宋代以来文人士大夫的青睐。
二、陶瓷雕刻技法与影青釉的使用
(一)陶瓷雕刻的技术手法及工艺特点。从技术手法和工艺特点上看,浮雕雕刻大致可分以下四类:1、半刀泥。“半刀泥”是刻划花装饰的一种特种陶瓷工艺。它用金属小刻刀,在坯体上刻划成深浅不一的凹面与线组成纹样,再施釉,经高温一次性烧成的陶瓷品种。其特点是瓷体白如玉、釉色莹润、刻划纹样生动流畅、精巧细腻、给人一种神奇悦目的美感。2、捏塑。捏塑,俗称“捏花”,因为捏塑品种也花卉相联盛多。捏塑的常用手法是根据造型把准备好的泥料辍成相应尺寸泥条或者捏成泥片予于成型,它提倡写实手法,经过艺术加工,高度的概括之精巧工艺反映出大自然的美,题材广泛。3、镂雕。在器物坯体未干时,将装饰花纹雕通,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窑烧制。镂空的纹样一般较为简单,多为几何形图案。4、堆雕。亦称“凸雕”、“凸花”。是采用各种方法,如堆、贴、刻等,使陶瓷表面产生凸起的纹样。一般分为高浮雕和浅浮雕两种,也有两者相结合的。
(二)影青釉在浮雕造型上的使用。景德镇素有“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之说。对于青白瓷来说,施釉是其中一项极其关键的工序。施釉过厚,“薄如纸”的效果达不到;施釉过薄,又会导致釉面的缺陷。而对于有着自身特殊性的浮雕来说,它不像传统的圆器坯体表面那样趋于平整,而是凹凸不平,这更增添了施釉的难度,因此,浮雕器物在施釉上遵循适合自身的法则。施釉方法有很多种,有的方法适用于整体施釉,有的则适用于局部使用,或者二种方法结合使用。由于浮雕造型的不平整性与一般施釉的均衡性的矛盾特征,我们首先视“浸釉”为其最基本的施釉方法。浸釉又称“蘸釉”,“将坯体浸入釉浆中片刻取出,利用坯体的吸水性,使釉浆均匀地附着于坯体表面。釉层厚度由坯体的吸水率、釉浆浓度和浸入时间决定。”其次,如果是较大型的器物。还可以尝试浇釉的方法。此外,喷釉方法也用于整体施釉,“其适用于大型坯体、薄胎坯体、色釉制品及需要上几种釉的坯体。”优点是可按需要获得厚度适宜的釉层,且施釉均匀。除了整体施釉的作品以外,有些作品适合于局部施釉。可选择的方法有几种。刷釉又称“涂釉”,用毛笔或刷子取釉浆均匀地涂在坯体表面。总而言之,对具有不同造型、图案的器物进行施釉时,要因地制宜,博采众长,方能获得满意的效果。
三、浮雕与影青釉结合所产生的审美意境
浮雕的优点在于它不但诉诸视觉而且涉及触觉。此外,它又能很好地发挥绘画艺术在构图、题材和空间处理等方面的优势。二维空间中的透视缩减,陪衬主体形象的背景刻画或虚拟,使浮雕的塑造语言比之其它雕塑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同时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现性。而青白釉的优点则在于其透影性强,由于釉面玻璃质强,因此在已刻画的纹饰轮廓线内外形成积釉现象,把纹饰衬托的格外优美清新。因此说当无与伦比的艺术形式碰上因火而生的材料时便注定了影青釉浮雕艺术的成功,并带来了独特的审美意境。浮雕造型与影青釉相结合,二维的空间压缩带来三维的立体效果,以疏衬密,手法洗练。青白釉在凹凸不平的坯体表面产生深浅不一的效果,积釉处深沉、厚重,釉薄处淡雅、清新,这种微妙起伏,给人一种淡雅含蓄的感觉。以色带笔,它强调色彩的浓淡和线条的节奏变化。宛如一幅生动的中国画,将中国视觉艺术中最自由、最简洁的体悟自然的表现形式发挥的淋漓尽致,它是流动的韵律之美,是概括的抽象之美。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浮雕作品中,通过刻画出来的缺失效果,达到了以无为有的意境。
四、浮雕与影青釉结合所产生的文化内涵
(一)文人的平淡、尚清。尚清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中国文人阶层信仰的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美学范畴以及艺术创作原则和欣赏原则,而且也是全体中国人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古人尚玉,以玉比德,认为做人应当如玉般通透。影青釉浮雕艺术以其青玉般的釉色、简练沉静的造型、朴素典雅的气质,赢得文人阶层的青睐。
(二)理学的严谨、含蓄。唐人重“情”,宋人尚“理”。“一洗漪罗香泽之态,脱绸缪宛转之度”深刻的概括了宋代工艺美术中严谨、含蓄的美学格调。田自秉先生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一书中概括了宋代工艺的美学风格:“宋代的工艺美术具有典雅、平易的艺术风格。不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都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使人感到―种清淡美。”作为宋代艺术品中的代表,影青釉浮雕艺术的工艺之美更能将此种清新、高雅的格调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在雕刻中起、转、承、合之处的一丝不苟彰显出宋人严谨的作风;另一方面,其釉色既不火热又非低沉,而是从青白之间流露出若隐若现的含蓄之美,技法与釉色的完美结合,将严谨、含蓄的理学审美思想发展到了极致。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作者简介:曹春生(1960―),男,江西都昌人,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雕塑艺术研究,兼瓷绘与现代陶艺研究;葛松柏,江西景德镇人,1982年生。2003年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雕塑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09级美术学专业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熊刚如,洪秀明.陶瓷雕塑[M].陶瓷研究杂志社1991.
彩色浮雕壁画构成形式
壁画的构成形式来源于绘画的平面属性,主要是表达出构思和安排视觉要素的总平面分割与设计。但是,面对墙壁进行构图设计的最大不同,既要重视它壁画的本身,又不能忽视对周围环境关系与建筑的功能是否和谐。画面位于建筑表面,墙面的形态束缚画面的表现 ,也使每幅壁画成为建筑的专属。由于视线的不同,壁画的尺度和画面观点的流动性成为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说彩色浮雕壁画在最初设计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观者所处的位置,观者来自哪个方向,从哪里开始看起,通过那种什么样的色彩呈现效果来吸引人。二维的壁画以后很久的历史,也可以考虑像二维半发展,成都的公共艺术家朱成在二维半方面已经是专家了,但是大多是黑白的,我觉得有色彩才更能给人触动,我们在以后的发展中可以借鉴和学习,以便迈向更前的一步,在壁画的形式中甚至可以考虑声光电技术的加入,“笔墨应随时代”我们是带在已有壁画的构成形式也应该有所改变,
同时在彩色浮雕壁画的画面经营上,我们要考虑到观者流动和停留,拍照留念的场景,画面的前景构图要有互动倾向,在拍照的同时完成互动,这也是今天壁画的意义之一。
彩色浮雕壁画的“色”
彩色浮雕壁画十分重视人对色彩所产生的心理作用,十分重视色彩一起人们们来联想和情感上的变化,作为一种视觉语言,色彩不仅能够创造情调气氛,还能够快速的感染观赏者,使其效果常常能表现出超长的构图和图像的表达,因为它很少依赖于形式,而是以客观的角度来联想和暗示出视觉语言。在色彩设计上,根据壁画虽呈现出来的侧重点,会采取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在服从环境的前提下来设计色彩,并强调色彩色调的统一明确色彩的色相和冷暖,会同其他相对的明度、亮度来共同决定壁画色彩的色彩气氛主导和视觉吸引力在暖色调与出高纯度上显得更加的活泼,冷色和低纯度会显得松弛和消沉,深调使色彩具有收敛感,相反地暖色调给人的感觉是具有扩张感,彩色浮雕壁画的形和色,通过建筑的内外墙与周边的界面上的设计,组合起彩色浮雕壁画的视觉空间,所以,在做色彩的相关设计时,要尽可能的从各个可采用的方案中选择合适的颜色,要紧密的考虑到壁画色彩同整个环境的相互关系,色彩服务于环境,就是要使壁画能够与建筑之间形成一种完整的关系,壁画色彩设计要同特色建筑中的环境气氛,使人们的心理状态与环境能够协调一致。
彩色浮雕壁画的空间
通过色彩设计可以调节彩色浮雕壁画的环境,恰当地选用不同的色彩同时能够借助色彩本身具有的力量,对单调乏味建筑进行色彩的调节性处理,根据工作性质,搭配合理的色彩的浮雕壁画,所要表达的是美化工作场地和减轻疲劳、调高效率等效果。用美艳的色彩和幽默的滑稽手法来减轻人们的心理压力。可以看出,色彩对于浮雕壁画的第一印象和总体效果越来越重要,它不仅直接参与画面的组织,作用在人们的视觉感官当中,同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中,给我们赋予室内外空间不同的格调和气氛的艺术风格。这样来看,强烈对比与整体色调的手法是可以创造出我们想要的具有生动有力的艺术形象的。
彩色壁画的功能
具有色彩的浮雕壁画它的优势在于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他的艺术价值不仅源于他的实用功能,其功能也有别于纯粹的绘画形式,不同的环境所代表不同的作用,其装饰性也有着不同的形式和作用,同时不同的彩色浮雕壁画对人们的心理和视觉也产生不同的影响,彩色浮雕壁画参与空间的创造,它的装饰性索引还在它的环境空间的创造之中。彩色壁画具有色彩感、立体感、空间感,所以它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其他形式的壁画创作是不同的,装饰性是浮雕壁画设计与创作中需要考虑的非常重要问题。浮雕壁画的装饰性视同与这些不同空间锁承载的实用的结合而展现出来的,其题材、风格都受到空间的制约。
结论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观念已经开始受到挑战,作为现代艺术,作为公共艺术彩色浮雕壁画,它的定义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新样式、新风格,同时伴随着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环境和空间以及蕴含着它的功能性是设计和创作浮雕壁画的永远要固守的底线。
关键词:城市广场;浮雕墙;城市文化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广场是构成城市空间的首要环境要素,是最能体现城市活力和生命力的窗口,是城市个性的标志。现代广场浮雕墙所包含的内容在很大层面上展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民间传说、生活方式、文化历史、审美情趣、风俗民情、等,作为这些传统内涵的载体,广场浮雕墙文化再创造的过程就是将传统文化内涵不断提升、演绎的过程。广场浮雕墙设计应秉承的宗旨:陶冶人们的心灵,唤醒人们的审美意趣,将城市的文化内涵渗透到整个的创意过程当中,塑造出城市广场的人文文化气息,以此来呈现独特的广场视觉品质,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
2.公共艺术与城市地域文化的结合
2.1 公共艺术的概念及特征
何谓公共艺术?公共艺术(Public Art)源于美国,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实行的艺术百分比计划(percent for Art Program),以及世界各国起而效尤所造成的一股公共艺术建设热潮。它既具有造型艺术的某些特点,又有建筑艺术的某些特征。其主要由建筑物的装饰、纪念碑、浮雕、壁画、建筑标志等构成。城市广场浮雕属于雕塑的一个分支,它在整个公共空间里只是一个部分,但整体的公共空间所呈现的艺术氛围已经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1]。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想方式,传达着艺术对公众的态度,以开放、交流、共享的方式表现着艺术的民主思想。公众意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体现,它是人类在艺术方面的思想诉求并且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将人的本能视觉愉悦秩序引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公共艺术所持有的性质——公共性,是借以区分其他艺术形态的特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意接触到的,欣赏艺术的过程就是生活本身的过程,公共艺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融入到生活内容中。
2.2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2]。如中国人喜欢龙凤、日本人喜欢龟、泰国人喜欢象之类从中都可以探索出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渊源与当地的环境因素民族本色有着深深的联系。同时地域文化形成过程具有长期性。中华民族形成,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各地的文化形态也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
地域文化还具有相互渗透性和包容性。公共艺术是反映城市文化最直接、最具影响力的工具。因为中国当代的许多地域文化(包括其他地方性建筑、景观、工艺、民俗、文学、戏剧、服饰等方面)都曾是(或在某些方面仍然是)支撑一方水土中民众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和纽带。它根植于本土民族文化的深厚传统中,与民间习俗和信仰等共同构成了各民族的区域文化特性。西方学者菲利普.科特勒(Kotler)对欧洲等发达国家城市高速发展后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建立一个城市形象必须要提高居民品质,改变城市人的传统价值观,创造出城市个性化文化。
2.3城市广场浮雕墙的地域文化精神
地域文化作为城市的精神产品,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人的影响是根本的和长远的。每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并且创造出各具特色的雕塑艺术品;只有地域文化才能赋予一个城市独特的气质。地域文化流淌于城市的历史,散落于城市的街巷,浸润于城市的民俗并且文化能让城市充满内涵,使城市风情万种。
3、城市广场浮雕墙设计原则
构建城市广场浮雕,不仅仅是在构造城市的“外表”,说到底是在构造城市的灵魂。一个良好的城市形态或是城市形象必须要注入活力,也就是生命力。作为公共空间的一个有机整体,首先它必须适应空间形态,保持其固有形式;浮雕墙的高低、体量要与特定的空间环境尺度相适应。其次是自身的空间性,浮雕墙融入环境空间中,要与现代材料相结合,使空间流动、渗透和相互转换,承担城市精神文明的使命。
城市广场浮雕具有公共交流功能、公共参与功能、公共使用功能的公共空间,它相对区别于私密性的个人空间环境。它的特征是具有开放性、交流性、参与性、使用性、艺术性和公众性。就这要求我们在从事设计时做到:
(一)主题与内容相协调:主题与内容是一切人类艺术创造必然存在,一个环境的主题和内容说明了它的性质和特征,就这说明了“这里为什么是这样的?”“在这里我们能做什么?”的问题。
(二)形式美协调:明确环境主题内容要表达什么样的效果后,根据主与次差别对待。广场浮雕墙是作为广场主题雕塑的一个附属部分,是对主题雕塑的一个补充与深化,但是又不能忽略它的存在。只有协调好主从与重点,根据环境中内容和形式不同,安排每一个元素所处位置。
(三)风格与艺术表现协调:广场浮雕作为一种公共艺术表现形式,是具有不同的风格和艺术表现的。它反映了当地的社会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及审美取向,风格与艺术表现受时代、社会、文化和地域的影响,更多的作用于审美感受和精神传达[3]。
结论
全球化浪潮给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使我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城市形象却日趋一致,城市形象缺乏特色和个性。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从城市地域文化的角度结合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理念为背景,对城市广场、浮雕墙、地域文化、主题文化定位等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城市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挖掘城市地域文化作为城市浮雕墙设计的重要依据,能使城市形象朝着更加突出的方向发展,将无形资产转化为生产,引导城市健康发展,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吸引投资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在精神层面上发展了具有民众基础的文化,市民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都通过对城市文化的认真挖掘而与城市发展融合为一体,市民开始对城市历史追怀和对城市美好未来产生向往,更进一步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施慧.公共艺术设计[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关键词:拉梢寺;摩崖浮雕;壁画
中图分类号:J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58-02
一、拉梢寺的位置及总体部局
拉梢寺摩崖造像是国北周佛教摩崖造像。拉梢寺又称大佛崖,位于甘肃省武山县城东25公里鲁班峡响河沟北岸。原有崖前寺院建筑,现已不存。崖面险陡,高60余米。其上有北周巨大的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一铺。佛结跏趺坐,高近40米,低平肉髻,面相浑圆,眉宽眼大,鼻阔唇厚,颈短肩方。它位于甘肃省武山县洛门镇正北10公里处,榆盘乡钟楼湾村鲁班峡响河沟中,是陇南地区规模仅次于麦积山石窟的一处较大的石窟群水帘洞石窟群之一。在拉梢寺缓冲区一带的峡谷还分布有显圣池,水帘洞,千佛洞等石窟,这三个石窟单元都有很多的壁画,其中显圣池和千佛洞的很多被破坏,水帘洞一些壁画菩萨有胡须,是典型的西域佛绘特点。水帘洞石窟群是将浮雕、窟龛、悬塑、壁画相结合, 融历代佛教思想和艺术于一体的一处露天石窟寺群, 在全国石窟艺术宝藏中极为珍贵。在水帘洞石窟群中,拉梢寺摩崖浮雕的艺术价值最高。
拉梢寺又叫大崖寺,拉梢寺的意思是,把树木从别的山上砍下来从悬崖下一层层堆积起来修造成的石窟寺,拉梢寺石窟最早开凿于北周明帝元年(公元559年),1号龛右下方有明确的开凿题记,刻此龛明确的开凿题记:“维大周明皇帝三年岁/次已卯二月十四日使/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渭河鄯凉甘/瓜成武岷洮邓文康十/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蜀国公尉迟迥与比丘/释道(藏)于渭州仙崖敬/造释迦牟尼佛一区愿/天下和平四海安乐家/国与天地久长周祚与/日月俱永。”大周明皇帝三年即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明确表明开凿此龛的目的在于祈求天下和平,北周政权长治久安。隋、唐、宋、元、明、清,历代均有修缮,今天看到的很多壁画主要是宋代和元代重修的,现存大小窟龛24个,造像33身覆钵塔7座壁画近1700平方米。拉梢寺石窟群造像题材多为内容较简单的一佛二菩萨、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五佛、十佛等。在造型方面基本上改变了北魏晚期“秀骨清像”的特点,逐惭趋于丰满,从北魏晚期清俊飘逸的格调,逐步过渡为庄重、健美和朴实的风格。开隋唐造像丰满圆润、生动活泼的先河。拉梢寺开凿于莲苞峰南处宽约60米宽约150米的弧形崖面上与水帘洞隔谷相望,摩崖浮雕以一佛二菩萨像最具代表性,该龛位于莲苞峰的左侧,是拉梢寺的主体,立面呈方形,周围是一组组排列有序,形象生动的壁画,主体的右上角是十方佛造像。拉梢寺摩崖浮雕式利用凹进去的崖面而雕,用石胎泥塑造像并绘制壁画,造像艺术特点是完全采用泥塑的手法,从类型上分,主要有摩崖浮雕泥塑,石胎泥塑,木胎泥塑等三种,在塑做技法上彩用“挖、塑、贴、压、削、刻等多种形式,最后的妆彩中采用“点、染、刷、涂、描”等方法,这样使塑造出的造像不仅比例匀称,气韵生动,而更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永恒的艺术魅力,拉梢寺最为著名的是摩崖浮雕。
二、摩崖浮雕大佛
摩崖浮雕坐佛通高42.13米,低平肉髻, 面形平圆,大耳下垂,脖颈粗短,五官形象和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的的佛有共同特点,大佛穿圆领通肩袈裟,衣纹为凸起的泥条上彩绘方格纹, 结跏坐于莲花台上,坐势显得十分柔顺随意。左脚掌心向外,双手上下相重掌心向上,置于腹部,禅定印,左脚掌心上刻一法论图案,大佛两旁是手持莲花躬身肃立的胁侍菩萨,造像以均匀的比例、优美的体态、生动的神情、华丽的服饰来塑造佛像,此时佛像身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裙下垂遮掩佛座,佛面相清雍秀美,嘴角微翘,脸上洋溢着古拙而恬静造像刚健淳厚,神态安详,又很端庄,是把神人性化了,风格和炳灵寺的很相似。坐佛,佛头光呈同心圆,由里到外共8圈,其中内圈为彩绘折枝花纹饰带,第2至6圈为彩绘的波浪纹,第7圈为彩绘的花瓣纹饰,最外圈为红色纹饰带,图案色彩鲜艳,而又很高雅,布局排列很有装饰性。整体浮雕,纯雕的手法结合,线条自由凝练,流畅,摩崖浮雕大佛大部分表层色彩脱落,头光保存相对完好,佛座为方形高坐,佛座四层为仰俯莲瓣形,高17米,宽17,55米,每隔一层列有雕塑动物图案,,狮,鹿,象,每层九个左右对称,布局规整形象逼真,他们象征着威武的吉祥物,大象放在底层体现了大象的稳重憨实,也表现了释迦的另一种护法形式。动物排列对称,雕琢古朴,形象生动,造型艺术水平精湛,以动物立体雕刻成的高大的佛座,是受到古代印度至中亚一带非常流行的以动物作为柱头或坐骑的强烈影响,这种表现形式在当时中国佛教造像中时独一无二的,在以后的各个时期的窟龛造像中再未出现过,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见证。在坐佛的脚下,是宋代的一佛二菩萨造像 ,立佛高四米,左右菩萨高两米多,造像丰满圆润,神态非常安详,面容细腻,含蓄儒雅,与前时期造像不同特点是,,嘴唇小巧,颈部三道蚕纹,媚如卧蚕的凤眼、上下排列匀称的眼皮,丰隆的鼻梁、饱满的鼻翼、甚至为了突出鼻翼的饱满而刻意下掐的凹线,流畅娇美、动感十足的唇线,可惜下半身残损,只露出木桩结构,看到这我们就会想到维纳斯的残缺美,雕刻线条是那么的流畅,给后人以更多美的想象空间。
三、拉梢寺的壁画
摩崖浮雕周围是大面积排列整齐形象生动的壁画,历代均绘有大面积的壁画,今天保存完整的很多是宋元时重修绘的,壁画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摩崖浮雕大佛为中心,在四周崖面绘有诸神及众生听法,还有单幅的佛说法图,一组组栩栩如生的画面主题鲜明,赋色艳而不俗,颜色上大量使用朱红,粉绿,宝石蓝,中黄,白色等鲜亮的颜色,和敦煌壁画的用色很相似,纹样多以花卉,宝瓶,云纹,飞天等,拉梢寺壁画的重要特点是,利用内凹的崖面进行大面积的绘画创作,从技法上看,主要采取中国传统的线描为主,再施以色平涂,这和敦煌壁画的绘制技法是一脉相承,不同的是拉梢寺的壁画是露天的敦煌的是在洞窟里,线条大量的用运了,兰叶描,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等描法,画面线条流畅简练。同时,画面施色浓淡相宜,极少晕染。北周时期的绘画现存不多,主要绘在1号龛房雨檐上方的覆钵塔以及东南侧崖面下层的彩绘千佛和覆钵塔,北周时期壁画的特点是,人物束发戴冠,五官清秀,细颈端肩,上穿短襦,下着长裙 。北周时期的壁画好多又在宋代重绘,但其人物形象众多都是绘佛,弟子,菩萨和力士,佛穿圆领通肩或交领式袈裟,弟子一般是斜披袈裟。宋元时期是拉梢寺绘画的阶段,创作于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几乎遍布拉梢寺整个崖面,其内容已开始从大乘佛教内容向密宗造像内容转移,这不仅是晚唐以来佛教密宗在中土开始流行的具体体现,还是当时渭水一带汉藏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
“在形象塑造上,佛多作低平肉髻,薄发无纹,丰头短颈,双肩浑圆,菩萨面相略见圆润,高冠危髻,肩膀丰腴,腹部微起,形态之中既有北魏的清秀余韵,又见丰盈细润的特点。是上承魏晋、下启隋唐的过渡形式,类似风格的佛教造像也见于拉梢寺、须弥山等石窟北周时期的造像中。”可见,北周虽然只存在了短暂的二十余年,但所遗留的佛教造像艺术在我国佛教艺术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北周时期,“进一步吸收外来佛教造像的精髓,与中华民族传统的雕刻技艺加以融合,又创造出了一种肌肤丰腴、体魄健美、神情生动和充满活力的艺术形象,为迎接唐代佛教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拉梢寺摩崖造像雕刻技法纯熟、造型准确,技法独特,壁画线条流畅,,人物造型敦厚古拙,脚掌心刻,佛座莲台上浮雕狮、鹿、象等动物。在佛、菩萨的面部、肢体、头光、衣纹等细节处理上采用减地雕刻、再在石胎上敷泥等多种技法,很好地运用浅浮雕技法表现出造像的立体感和凹凸感,不仅是甘肃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更是世界上的一朵奇葩,我们要倡导人们注重对她的保护,还要对她进行更深的艺术考察研究。
参考文献:
[1]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水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