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常识;语文教学;理解;知识体系

一、在高中阶段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这个民族优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能够一直傲立在地球的东方。但在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被淡化甚至已经消失,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日渐模糊。而在本应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应试的压力,教学只为高分的现象极为普遍。经典古文未能涵咏,诗词名篇未及吟哦,使得学生与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失之交臂。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的《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版块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目标。

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做不做或者什么时候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当下必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二、关于高中阶段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从时间跨度看,从夏商周上先圣三代,一直到晚清;从内容上看,其主体应该是儒家文化,辅以道家、佛教、法家等文化形态。

研究近年来,北大、人大、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国学院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到教学内容从古代哲学、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到古代文学、古代史学、古代民俗……包罗万象,无一不有。然而,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现实的因素制约了我们不可能像高等教育一样,将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以课程标准和2016年的新考纲的实际要求,笔者梳理了现行通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常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古代历法常识。如古文中经常涉及到的纪年方式、计时方式等。

2.古代星宿相关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涉及到的星宿分野的知识。

3.古代姓名称谓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姓、氏、名、字的相关知识。

4.古代职官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官名和官职变动的词语。

5.古代年龄的称呼。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一些表示年龄的词语。

6.古代的礼仪制度。如婚恋诗中涉及到的出嫁礼仪。

7.古代的节庆常识。如古代重要的节日的时间和主要的民俗。

三、关于教学途径的一些简单尝试和构想

由于急功近利的教学环境,一线教师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罗列出所谓“常见的文化常识”,然后让学生们强行记忆。笔者所加入的各种教学交流群中,散见的皆是《高考文化常识100题》。然而,我们知道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根本无法长久的,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和相关经验介绍后,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立足教材,用有限的教学资料拓展整合教学内容。文化常识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唯一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要进行文化常识教学,首先就需要我们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涉及到文化常识内容进行足够地拓展和有效地整合。

比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遇到“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时就可以针对“孝悌”拓展延伸儒家的“八德”。不仅如此,还可以从“四维”(礼、义、廉、耻)到“五常”(仁、义、礼、智、信)再到“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演变,延伸到“孝”的地位在传统文化中的日趋提升。并且讲到古代越来越重视“孝”,是因为伴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功能日益突出。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相关的文化常识,也加深了学生对宗法制社会和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社会的认识。

2.注重理解,调动既有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加深记忆。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法长久的,靠死记硬背明显不是积累文化常识的好方法。文化常识虽然是古代的,但是许多优秀之处依然被传承了下来,镌刻入了我们的基因之中。学生无法理解某些文化常识,是因为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调动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弥补这些问题。

3.构建知识体系,让思维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文化常识不论讲多少遍学生总是记不住,有些文化常识学生明明记住了但是一做题就出错。归根究底,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知识杂乱无章。因此,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体系。

4.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如果教学文化常识,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或者坐而论道,就显得有些狭隘了。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以,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后还是要学以致用。由此,进行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

四、小结

在当下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在语文学科之中进行文化常识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教学文化常识,不应是急功近利的,而应真正站在树立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立足点上,让学生了解、感知、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所探讨的一些教学途径,主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希望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通过理解记忆而后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能够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处世方式。

⒖嘉南祝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程达.语文学科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范文第2篇

在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是大学人文教育的主要课程,它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的学问。这门课是学生灵魂的依托之本,也是学生安身立命的课程。但是当前,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地位较为尴尬,不受重视,既不像思政课那样具有权威性,在学分、教材、教学大纲、师资队伍、经费保障等方面都有国家教育部门下达文件层层指导落实到位,也不像英语、计算机课有配套的等级考试来推动。本文选取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一角度来探讨高职高专语文教学。

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模块化改革背景

(一)大学语文课是高职高专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课程,肩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

2006年9月,中办、国办联合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根据这一文件,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作为人文素质类的必修课或选修课。2014年4月,教育部下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又进一步提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由此推动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院校达成共识,意识到大学语文课肩负着提升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重任,承任着教书育人的重担。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的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存在诸多不足

1978年在老一辈大学语文教育专家徐中玉教授的引领下,诸多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性自信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要求,高职高专大学语文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视知识讲授、轻视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不够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投入更多的人力、精力、经费。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模块化改革

(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模块分块解析

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此方法又取决于教学内容。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从教学内容板块来区分教学模式的。

1.中国语言和文学常识模块

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要求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面面俱到讲授所有知识是没有现实性的。但是中国语言和文学常识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基于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掌握薄弱这一特点,这一模块内容下应包含:(1)中国古代文学知识;(2)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3)外国文学常识;(4)中国语言文字常识。在这一模块下,常见的教学思路有主题式、文体式或文史式。

2.中国文学作品的文学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与高中语文不同,大学语文不仅仅是立足于指定的文学作品篇章,更多的是引领学生领略中国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品背后传达的人文精神、思想内涵。从这一角度来说,大学语文更能体现出教书育人之理。教师在梳理这一模块时,可以遴选经典文学作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人文精神,从作品的语言层面到精神内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讲解剖析,从而让学生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感受其文学魅力,进而引领学生感悟人生提升其人格,促进其进步,加强其综合素质。

3.中国语言和文学实践运用模块

大学语文课的目的之一和模块之一当是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能够使其文章更有内涵,口头和书面表达更加得体贴切。

口语表达能力是我国高考制度里欠缺的一部分,但本门课程需要有意识地锻炼、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将对学生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整个人生都起到重要作用。就这一模块来说,可采用谈话式、讨论式等方式来进行。

书面表达能力是表达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书面表达即写作,是表达人生感悟,对工作、学习、生活进行总结计划等常见的表达手段。同时,它也是进行学术研究、专业学习的重要手段。教师可采用项目趋动的措施促进学生学习提升书面写作能力。

(二)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模块下的教学方法解析

1.以点带面研究型

大学语文确要重视育人,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关心国家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在有限的课时范围内,学习全部的传统经典篇章是不可能的,只能以点带面选取一部分篇章来学习。就未学习过的篇章内容,不必苛求一字一词之含义,应重点体会作者想表达出的思想情感。就已学习过的篇章内容,则可以深挖。学习是有层次的,如果小学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字、词,中学要求掌握必要的词、句含义及用法,则大学语文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做到善于质疑和追问,针对固有的观点重新认识与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追求精神独立、自己查阅资料、收集资料、形成自己观点的做法,将会使学生受益无穷。如中学语文学过《庄子·秋水》,该文选读重点是本篇中的字词把握。但大学语文选用这篇文章,就要深入体会其说理和思辩方法以及庄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再如,大学语文选读《左传·段于鄢》,应由学生分组讨论出场人物的语言、性格,通过查阅资料、共同分析,管窥当时时代的主流观点。

2.现场教学活动型

高职高专院校多数都在地方,各校均可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现场教学活动课。如充分利用本地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这种教学形式灵活多样,深受学生欢迎。当然,现场教学活动前需要投入精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和现场的讲解组织工作,方能起到相应的效果。

3.因材施教个性化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所有的大学语文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一致是不可取的。高校人才的培养是需要有特色的,因此,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适当服务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又有不同,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就应适当区分,以体现人才培养方案。

(三)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模块配套支撑

1.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重新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的不同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不同,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的不同。作为公共必修课的大学语文课,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应服务顶层设计,与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所以,把握本校的人才培养目的,解析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并将其对应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设计中。

2.师资队伍培养

大学语文部分教师要尽快转变观念,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居高临下、真理在握的权威解读。新世纪的大学语文教师应当既是学识渊博又优雅时尚的,既幽默风趣又认真严谨,既能引导学生共同去探索、学习,又能开拓创造性的阅读教学、讨论教学、体验式教学方式。教育以学生为主,教学需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与学生同步对话,教师要陪伴、帮助学生共同成长。

3.教材编写或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的编写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较多使用校本教材,也有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使用《中国文化概论》马工程推荐教材。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生课后学习、翻阅的阅读材料。所以,有一本合适的马工程《中国文化概论》,或编写一本适合本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学语文教材,或者将二者结合起来,即在马工程教材为主要教材,再编写一本校本的中华传统文化读本,这些都可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料。

4.考评测试方法调整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和考评未完全走出高考的影响,应当尽快改变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方法,而是将讨论、阅读、写作、参观学习、演讲等教学活动内容均计入课程成绩。通过这种考评测试方法的调整,教师可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多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也会在平时的教学内容中有更多的参与。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还需要不断投入精力、人力等,方能提高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满足人才培养需要。

(基金项目:本文为成都艺术职业学院2014年校级教改课题“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步高,张申平,杨小晶.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3):19-22.

[2]郭常亮,戴婕.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调查报告[J].职教论坛,2011,(5):92-93.

[3]李海燕,刘同军.90后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期待及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105-107.

[4]杨吉春,赵丽光.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0,(1):61-64.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范文第3篇

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与世界联系日趋紧密,对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和标准,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已经成了高校培养外语人才的必经之路。本文针对外语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现状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 外语专业 人文素质 培养方案

一.外语专业的人文素质

1.人文素质的概念。

人文素质到底是什么?人文素质包括哪些内容?正如孟子所说:“仁义礼智根于心,其声色也B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人文素质就是人对于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品质,以及随之产生的为人处世之道。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的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它所强调的是人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注重的是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具体来讲,人文素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要求: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由此看来,人文素质对推动当代社会的发展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必须储备充足的人文知识,充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的精髓,发扬人文精神,随时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2.外语专业人文素质的界定。

外语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对外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包含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练习;还有了解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双管齐下,才能造就优秀的外语人才。但是,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自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民族精神。所以,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另外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立足于民族之本,不能忽视学生对本国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在西方文化和语言环境的熏陶之下,我们不能忘记传统文化。

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来讲,人文素质培养尤为重要。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是对我国大学人文素质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事实上,对于学生而言,人文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大学生内在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的有机结合与协调发展,也就是提高其人文精神的涵养水平。由此可见,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即在学习外语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国内外人文常识,从而掌握人文思想的精髓,在理想、信念、意志、道德、情感等精神层面上有所追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外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1.人文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大学生对人文知识不了解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外语专业学生也不例外。不仅表现在学生不熟悉中国传统经典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常识,而且对于与专业相关的外国文学、历史文化、经典著作等知之甚少,甚至某些专业学生连外国著名作家的作品都没有读过,不可谓是外语专业教育的“缺憾”。

2.课程设置忽视人文精神培养。

某些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偏向于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对人文精神培养不够重视。表现为涉及人文主义精神和人文素质的课程所占比重较小,或此类课程的课时较其他课程偏少。大大影响学生对这类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视程度。以英语专业为例,部分院校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会倾重于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等专注于语言技能方面的课程,如英美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则涉及不多。造成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误差,更专注于语言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学习,削弱对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研究,导致学生人文基础薄弱,批判性能力和思辨能力较弱,对西方和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十分肤浅。

3.人文精神的“弱化”导致价值判断的“畸形”。

社会不良风气导致学生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社会中的浮躁心态和功利主义倾向影响学生的外语学习,“实用主义学习观”在校园中备受吹捧。在外语学习中,某些外语专业学生学习外语仅仅是为了通过相应的语言等级考试,多数时间用来做习题或进行技能训练,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则无暇顾及,导致学生人文知识匮乏,阻碍人文精神发扬光大。

此外,人文思想的衰落导致人文精神的“衰退”。由于缺乏人文知识的熏陶和人文理论、方法的系统训练,造成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性批判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足,导致大学生“以人为本”人文精神逐渐衰退。

三、外语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对策

1.完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

为了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首先应该完善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设置,设立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丰富人文主义知识、展现人文精神的科学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可以优化人文素质的舞台。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将外语专业的特点和其人文学科属性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在巩固语言技能的基础之上,加强人文思维和方法训练,逐步养精神。重视教学体制的改革和更新,教学总目标的实现要以人文主义精神为指导,鼓励和引导外语专业学生侧重于学习中外历史文化知识,领悟其人文主义观念,提高人文主义素养。努力让学生成为不仅专业知识和技能过硬,而且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此外,还要增加人文类课程,丰富学生的课程选择。人文类课程的增加可以侧重于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经典的深入学习,进一步掌握传统文化常识,促进学生吸收中华文化的精髓。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有关国外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达到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人格的目的。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构建以增强人文思想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

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者,文化内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决定了在外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政治、经济、宗教、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有所了解和掌握,否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K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这意味着任何语言教学都离不开文化信息的大量输入。例如,在汉语学习过程中,我们总有这样的体会:汉语中大量俗语、歇后语和习惯用语和我国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名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外语学习亦是如此。对中国学生来讲,另一种语言的文化意识不可能自然习得,需要靠教师通过各种方法直接或间接地教授。教师是学生与人文主义知识的纽带,所以,在语言教学的同时,教师既要重视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能力提高,又要加强学生对目的语国家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师应努力探索、不断挖掘所授知识点的文化渊源,并加强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以人文素质培养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极大活跃了外语课堂的师生互动氛围,学生在文化内涵中发掘创新思维能力,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这种兴趣进而转化成他们希望了解更多外语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强化语言表达能力的心理倾向,为学生自主学习注入动力。

除此之外,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深入了解西方文化等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文主义素养的知识。例如,可以通过文化背景的输入,提高外语教学整体质量。背景材料应包括相关课文的人物简介、地方文化、社会生活及风土人情等背景知识。在日常精读教学中,可采用探究式方法,将对背景知识的查阅留给学生课下进行。学生可通过上网、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等方式将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和筛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然对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带到课堂上和别的同学探讨,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更有价值的背景材料,让同学们集思广益,导入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师资队伍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教师在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学生完善人格和提升道德品质的指路明灯。所以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已然成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必然趋势。教师应该以自身的高尚形象、深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治学精神、深刻的人文情怀、批判的思维方式、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外语专业教师在及时掌握和了解语言发展变化规律,夯实语言技巧的基础上,开阔知识视野,及时补充人文知识,培育国际眼光,用科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实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成长。学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导的学习观”的形成有社会不利因素的误导,主要原因还是全社会没有完全形成弘扬和倡导人文主义精神的良好气氛,没有形素养培养的精神家园。高校是孕育思想、传播文化、培育人才的重要根据地。因此,学生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的正确树立可以在高校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得以实现,这种引导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最终有助于学生实现人文知识与道德传统的内化、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四、结语

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人文知识为基础的,所以人文教育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外语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外国人文知识,了解其历史文化常识,培养正确的辨析能力和人文精神,更要运用中国深厚人文精神和底蕴润色自己,实现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融合,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结合,以此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为以后提供更好的语言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左菊.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素质培养[J].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4(1).

[2]叶杰林.如何通过文学选修课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0(2).

[3]刘加媚.论英美文学教学中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0(4).

[4]陈君静.历史的知识功能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2000(6).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弘扬;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38-01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很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对不少学生来说,中学课本里选读的一些古文成了他们对传统的全部理解,孔子、孟子在他们的心目中是几个陈腐的老头,“忠孝仁义”“长幼尊卑”则是封建道德的内容。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因此,如何继承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认同”。我们的传统文化博大深广,既有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浑然圆融,也有庄子“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的瑰丽奇绝,还有列子“御风而行”的逍遥恣意;既有“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责任,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济世情怀。诗经、楚辞、乐府、民歌、汉魏风骨、唐诗宋词、元明剧曲、明清小说……李白、李煜、苏轼、辛弃疾、关汉卿、曹雪芹、祖冲之、张衡……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辉煌灿烂!这些值得自豪的精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使之融入生命,成为“中国人”的本质属性,终身去学习、去积累。

二、努力营造语文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应有的魅力。我们可以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 在学校的墙廊和黑板报上专门开辟“ 民族文化一角”,可以是名人作品, 也可以是本校学生自创作品, 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采取“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 铺垫蓄势导人新课, 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兴趣;可以采取“ 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 或慷慨激昂或婉转低缓, 有利于把汉语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可以采取“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比如我们在学习《滕王阁序》时我展示了滕王阁的图画并加入了背景音乐《秋日私语》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滕王阁中所展示的意境;在学习《逍遥游》一文时,我加入了大鹏展翅的背景图案,给学生大鹏展翅高飞的形象感,在介绍庄子时,加入了相关故事,如庄子与惠施论鱼、庄子轻相位以增强学生对庄子及庄子思想的理解。许多综合性学习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好途径。新时期国家注重传统节日,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和写作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 在营造节日氛围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俗文化风情, 学会关爱他人。 如果让我们学生的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 去实践体验, 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三、定时引导学生诵读、积累有关传统文化的名言警句, 加厚学生传统文化的积累,将传统文化的积累与语文学习和成人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南窗读书吾伊声”,苏轼以此强调诵读的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更形象地说明了诵读的作用。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在学生经过大量的诵读,自然对文字背后所蕴涵的知识充满兴趣后,我们应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所读内容,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学校可以在每周拿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诵读,也可以在课前活动中展示学生的成果,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每天早上拿出十分钟时间来作为语文的晨读时间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在学习诗歌单元然学生搜集相关诗人的相关诗歌,既达到温故的目的,又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像杜甫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诗人,在学习他的诗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将知道的的诗句说出来,既展示了个人的知识储备,又增加了对新知识的渴望。诵读对诗歌的理解尤为重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诵读时间,采取多种方式,为提高学生的诗歌兴趣可以举行诗歌朗诵比赛。

传统文化文学常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学科馆员 实践工作 实例分析

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针对某一学科专业的需要而指定的信息服务人员,这些人员能与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学科专业和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相互沟通的桥梁,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提供信息服务。

国外学科馆员一般都应具备本科的某一专业学历及图书情报的硕士学历,这样就可以很精准地针对某一专业学科进行深度的情报服务。比如医学学科馆员既懂医学又具备信息分析整理能力,以了解这一专业的国内外最新学术成果及学术动态等。国内各专业院所、高校的学科馆员一般是图书馆派驻各院所的工作人员,专业未必对口,服务还不够完全到位和精准,不过这一状况在不断改进完善当中。本人为图书情报本科学历,古代文学硕士学位,作为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科馆员,就这方面的工作做一些实例分析。

一、学科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学科馆员是针对某一专业学科的情报信息员,教育部也提出要重视培养高层次的学科专家,这里的学科专家即学科馆员。学科馆员不但要具备图书情报学科的基本知识:采访、编目、咨询,还要深入了解某一专业学科的基本常识和学科发展动态。如古代文学这一专业学科,不但要具备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批评史、古代作家作品的基本常识,更要了解这一学科目前的发展状况,最新的科研成果,学术动态等,以协助科研人员检索查新,开展定题跟踪服务,撰写学科的热点、难点等综述述评,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学科秘书。

二、学科馆员的初级服务内容:编目、文献资源建设、参考咨询

对于图书情报资料人员而言,编目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新到书刊的分编工作要及时准确,尽快地在学院网页通报,以便师生及时了解新到馆藏;熟悉馆藏,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文献资料;熟练掌握各类电子版数据库的检索方式,帮助读者在海量信息中精确筛选其所需的文献资料。

本人在高校文学院资料室工作,要不定期地向各学科点发放与教学科研相关的图书资料书目征询意见表,还要同各大书商保持联系,要求他们发来相关书目以供师生选择;需要掌握本学科专业建设发展动态、了解学科所在院系研究人员情况、资料室该专业文献资源馆藏现状等;撰写本学科文献资源发展政策,与采访人员一道制定专业文献收集的方案,并划分文献购置的优先级别;了解对口学科点的信息需求,联系和组织院系教师、科研人员圈选文献,参与推荐、选订对口学科的纸本和电子资源,并及时反馈采访处理情况;组织对电子资源的试用等。这样可以将有限的图书资料购置经费最大限度地利用,达到图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参考咨询是图书资料人员每天都要面对的工作,除了口头回答有关馆藏内容、馆藏去向、电子资源检索的问题外,还要熟练利用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如邮箱、留言簿等回答读者的提问;利用实时的交流工具,如QQ、msn等点对点、一对一地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兴起的微薄,也被图书馆人密切关注,它可以即时图书馆、资料室的最新工作动态、新书报道、会议讲座通知等;也可以发私信单独咨询,还可以一对多互动,同时回答多人的问题,回答内容也可以同时被多人看到。学科馆员与读者的这种互动式讨论问题的方式,使得咨询服务效率达到了最大化。

三、学科馆员的中级情报服务:相关学科的情报信息搜集整理

1.教学科研重点参考书目的编制:例如国学方面,经过咨询相关的专家学者及师生读者,重点推荐了梁启超开列的《国学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这是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2.重点期刊目次报道:将每月新到学术期刊或者作品选择当前教学科研相关或关注度较高的论文或作品做一些目次报道;以便读者了解某一学科最新研究情况。

3.教师科研论文全文数据库:当月、当年的科研论文目次及全文数据库;可以说明本院当年的整体学术成果和水平。

4.教师著作引文库:在国内权威数据库中检索教师科研人员论文收录和被引用情况,可检索的数据库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库(CSSCI)、中国引文数据库等,并且创建教师著作引文数据库。

5.学位论文库:包括优秀的学士学位、所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备后学者参考学习。

6.学科论坛导航:以国学为例,本文作者参考了一些大的搜索引擎,以及一些重点院校文学院的学术论坛,对相关的论坛做了一些总结或导航,质量较高的主要有:国学网,国学数典论坛,国学复兴文化论坛,中华国学网等。

7.相关学科的电子数据库搜集整理:除了各大高校图书馆购买的维普、cnki、书生之家等综合性学术全文数据库外,主要搜集整理专科的全文数据库,如国学方面的质量较高的全文电子数据库:中国国家图书馆善本部电子期刊——文津流觞;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民国书库;四库全书原文电子版;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汉书善本全文影像资料库等。

8.特色数据库的创建:本文作者搜集了几个985院校的文学院自建的国学数字化出版物,如北大文学院:中国历代典籍总系统,全宋诗分析系统,全唐诗分析系统,二十五史研习平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导航等;武汉大学文学院数字资源:新诗名篇赏析,大学语文精品课,文学典故词典,古典名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艺思想数据集成;浙江大学文学院:冬至·中国传统艺术赏读会,等等。

无论是集成的国学电子数据库还是自建的特色专科的国学数据库,大都是非公开需要付费的,因此建议各个重点院校的文学院或者国家、省部级图书馆、各大科研院所图书馆都能够踊跃地自建各种特色专科的数据库,互通有无,共建共享,合理利用文献资源。

四、学科馆员的高级情报服务:“嵌入式馆员服务模式”

网络的广泛运用,搜索引擎的不断强大,使得读者的信息环境、信息需求、信息获得方式及途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读者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图书馆在信息获得方面已不能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要了。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广泛、深入和复杂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科馆员服务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但就服务的深度而言,目前许多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往往还停留在对馆藏资源的宣传、论文的收录查询、数据库的检索教育等基于文献单元的较浅的层面上,而科研人员、广大读者迫切需要的了解的是图书馆现有学科资源的分布、网上各类开放存取资源、数据库的检索技巧、学科导航、论文的撰写及投稿指南、课题的查新与跟踪等方面的信息。

基于这种网络对图书资料行业的冲击,图书资料部门做了各种有益的尝试,以突破图书馆、资料室的物理、空间概念,力求图书馆服务真正发挥主动性、指导性,实现图书资料人员的真正价值。所谓嵌入式馆员即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深入到用户研究的各方面,开展定题、跟踪、学术动态的报道等工作,变被动的咨询解答、搜集整理为主动的个性化、具体化服务,使得学科馆员成为科研任务的一分子,同时不断提升学术素养,也可以形成自己的学术成果。

1.代查代检,查新立项。提供深层次的参考研究咨询服务,如直接参与教师科研立项时的情报收集工作,向教师提供代检代查服务,电子文献信息的检索、引文检索等服务。

2.随时提供相关学术领域的一般信息(如会议动态、最新进展、学术成果、科研项目)。比如搜集整理古典文献学方面近几年的学术会议开展情况,到会的专家学者情况,形成的会议论文等,以便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了解兄弟院校、各大科研院所最新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及时提供给科研人员,以免重复劳动。

3.开展个性化的定题跟踪任务。定期从各种资源中收集该学科领域最新情报信息并及时通报给该学科的用户群,通过学科馆员所提供的各种情报信息,使教师能够及时地跟踪了解某一学科最新的研究动态。例如本人受到本院专家邀请,参与古代文学教学参考书的编撰,其中“近年来《聊斋志异》研究热点评议”由本人撰写。从《聊斋志异》的研究历史中,前人的研究视角已覆盖了版本、作者生平、作者思想内容、作品人物形象研究、艺术特征等方面,近年来的研究虽一方面仍然表现为关注一些传统的研究命题,但在西方文艺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对《聊斋志异》的研究逐渐繁荣。

4.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态势,培养学科馆员敏锐的科研意识,捕捉最新的学术动态,主动为科研服务。目前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文化治国等政策的提出,形成了一股研究国学的热潮,这种热潮无疑给古代文学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众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大量珍贵古籍的整理和修复;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怎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怎样弥补青少年传统文化的缺失,传统美德在如今的物欲社会如何发扬,等等,都需要从国学内容当中去寻找,都是大有可为的科研命题。如:传统文化与文学理论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与民族文化传统,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传统文化对法律制度的影响、现代化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管理的思考,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等等,都是近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课题。学科馆员要主动地做一些这方面的情报搜集工作,做一些质量高的三次文献:如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重要论文目次报道、各重点科研院所、各大高校此方面的研究状态和研究成果等,能够对本院的科研工作做一些实质上的、有意义的参考和协助。

从一般的学科馆员到嵌入式学科馆员,对图书馆员无论是图书情报的专业素养或者某一专业学科的专业素养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学科馆员的职业前景就是学科文献信息专家,通过不断地学习,学科情报意识会不断加强,科研能力会持续提升,学科服务视野不断扩展,将捕捉到的信息分析、重组、整合,尽可能满足读者和科研人员的需求,也提高了本人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岚.高校院系分馆馆员的角色定位.图书馆建设,2009,(1):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