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中学生要对浅易文言文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针对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们的学生基础显得薄弱、能力显得不足、学法有待提高。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我们只有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加强文言文知识的积累,通过诵读能力、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本艺术特点的鉴赏,感受文言文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得文言文课堂教学富有成效。

一、思考文言教学意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们的现代汉语是对古代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学好文言文,我们才能提高现代汉语的学习能力,丰富我们的言语水平和运用能力。如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就能够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邹忌向齐威王献策时以自己的遭遇为例,不露痕迹地展开游说,在婉言相劝中让齐威王感受到事态的严重,从而达到讽谏的效果。当然,我们也感受到邹忌的不卑不亢的人际交往原则,如此,我们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把握交际的尺度。

而文言文的学习,可以拓展我们学生的视野,在了解古代社会、古代文化及其变化和发展中,感受古代人崇高的思想境界,陶冶我们学生的情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如在《愚公移山》学习之后,我们学生能在感受“愚公”征服大山的强烈愿望中,养成心志坚毅的精神与不怕困难、敢于挑战并决心战胜困难的精神。这样,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就能坚定而执著地向前。

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老师只认识到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薄弱,在教学活动中往往越俎代庖地帮助学生去理解字词、分析句式、讲解内容及其艺术特色,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往往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在应付考试的时候还行,但是学生大多是死记硬背、照搬照套而来的,这不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激发他们文言文学习的情感和热情。

二、加强文言学法指导,互动教学提升效率

首先,语言学科的学习,正确且有感情的诵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古诗词诵读中获得文言文的积累、感悟乃至运用,从而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能够让学生明白文言文的意思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如《〈论语〉八则》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通“悦”,读yuè;学生便明白圣子指导我们在阅读中寻找精神食粮,提高精神境界的快乐。另外,学生在诵读中能够掌握古人的句读特点,经过平时的强化训练,便能培养好的语感能力,从而能够准确读出作品的语气、情感,于是便能掌握文章的内容。如果学生在能够知人论世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由浅入深的诵读,就能够提升其思想境界。如《岳阳楼记》我们习得心忧天下的博怀;《鱼我所欲也》我们知道保持自己固有的本心,在现实生活中的“义”和“利”面前学会取舍。

诵读是提高学生语感、语言能力的重要方式,但是我们在具体教学中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去读,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真正乐趣。

其次,提高学生翻译技巧的掌握与运用。文言文学习中对基础文言文字词的准确推断,对文言文句式的把握是准确翻译文言文的关键。这些需要学生积累,更需要我们给予方法指导。

1.加强对常见实、虚词的理解。学生对常见的一词多义的文言文实词理解,应结合语境理解的意识和能力,并有结合语境落实词义的意识。如《愚公移山》中“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若孀妻弱子”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曾益其所不能”的“曾”意思是不同的等等。

2.加强翻译方法指导。要尽量采取直译的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句段逐字逐句做到实词、虚词字字落实地对应翻译;当然,有些地方是需要意译的,还要让学生养成一种忠实原文的语气、语意的翻译原则。可以让学生牢记 “六字法”(留、补、调、换、删、变)的基础上,尝试翻译。另外,我们要在教会学生结合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归类。 如“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是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句式,我们不能译成“什么简陋的有?”而应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再如“何苦而不平?”也是这样的宾语前置句;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例子来巩固学生对宾语前置句的理解和把握。

3.要养成学生主动积累的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因此,学生要有积极动手查找资料、工具书,增强自我提高的意识。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体性。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的复习和检测,巩固学习成果,并有意识地进行查漏补缺。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将文言文阅读适当向课外延伸。我们的读本,还是古代一些篇幅短小的人物故事文章,都比较浅易,不妨引导学生读读,让他们结合注释和译文对对、想想。这样,他们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和技巧才能较好地运用出来。

总之,初中文言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有着很大的难度,只要我们提高他们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让他们意识到文言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注重方法引导,指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自我提高,在注重积累的基础上,加强训练与总结,如此,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能不枯燥,学生学得才能有兴趣,在文言文这一教学难点上有突破。

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2篇

一、合理巧妙地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针对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主要也是文言文题材跟现代的汉语学习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因此,教师如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学效率也会相应的得以提高,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去改变学生,将一些文言文的知识和古诗贯穿于日常学习当中,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一些简单的文言文知识,为更好的学习文言铺垫。合理巧妙地导入,能够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虽然课程的导入时间简短,如果教师能够设计的既有创意,又新颖,一定会打动学生,恰如其分地找到教学的切入点,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结合现代来引入,我们国家能成为“桃花源”的景点有很多,像台湾、重庆、安徽等地都有“桃花源”的景点,这些都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有什么联系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再如,《湖心亭看雪》一课,教师则可以设计提问的方式来导入,在我们学过的诗文当中,有很多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大都是以西湖春夏的景色为主,那么,有谁知道西湖冬天的景色美不美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湖心亭赏雪》。课程的导入没有规定标准统一的模式,需要教师根据所学内容和班级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具体分析和灵活设计,要注重课程导入的新颖、趣味和启发学生的效果。

二、提高诵读的效率,正确引导学生

诵读也就是朗读,在语文课堂上,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三到:口到、眼到、心到,朗读声音要响亮,节奏轻缓有致,逐渐体味文言文的情趣。对于初中学生刚接触到的文言文,在语感和诵读停顿、断句常识上都比较缺乏,因此,要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才能有助于学生学好文言文。对于文言文诵读的方式比较多元化,针对篇幅短小,内容简洁的文言文,可以多练习通篇朗读;有要求重点理解或背诵的部分,要加以精读;针对篇幅较长的文言文,需要通篇朗读时,可以让学生个别轮流进行,也可以分组轮流朗读,比较朗读效果。等学生朗读比较熟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进行答题式的诵读。不是按照文章的顺序来进行,而是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选择性的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答案。在学生进行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加以指В而且要针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具体的评价措施,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解,复述等形式来加强朗读练习,切实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有句名言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熟读文言文,其中的大概意思也就能够理解了。关键还是教师控制好学生读书的“度”,要的是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效率。诵读是朗读的提高,诵读也是初中学生文言文入门学习最有效的途径,熟读成诵,通过背诵,还有助于学生文言文语感的培养。

三、加强适时地点拨,提高学生主体性

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的主体地位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明确要求,让学生通过探究合作,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同样针对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转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讲,学生机械地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与探究,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同样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学生交流的方式可以分小组进行,学生交流的内容由教师设计,针对学生在合作交流当中出现的异议,需要教师适时地给予点拨和引导,从而促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点拨,也需要讲究方式,才能够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像目光点拨,教师敏锐的目光具有很强的透视性,能够及时捕捉到学生的反馈信息。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正确问题的时候,期盼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赏,看到教师肯定的目光也会感到知足和快乐;当学生回答不上课堂问题的时候,教师给予鼓励的目光,会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信心和勇气。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3篇

一、基本知识的积累

《论语六则》是文言文入门教学的一块敲门砖,对文言文教学的展开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就其内容而言,涵盖了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知识点,以及学习文言文所必需的方法与态度。

1.实词方面:包括文言词语的多义词(一词多义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及规律。

2.虚词方面:本文基本囊括了初中文言文课本中常见的虚词,有的还涉及到它们各自的用法。从头至尾依次有:而、之、乎、以、为、矣、则、也、于、哉、其、者。这些词都属于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虚词。

3.常见文言句式:例如,“何有于我哉”一句,从语法的角度看,“何有”是“有何”的倒装,“有”是动词,“何”是代词,二者结合译作“有什么”。“何”应在“有”后,但用在“有”前,因而,属宾语提前。“于我”译为“对于我来说”,“对于”是介词,和“我”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本应放在“有”之前,但却放在后面,属状语后置,按正常语序应译为“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呢”。这样,该句又缺省主语,到底“什么”对于我来说呢?联系前文,应该是“敏而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样东西。所以,译时应补为“(这三样东西)对于我来说,我有什么呢?”由此可知,该句又是一个省略句。

二、基本方法的掌握

1.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并积累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指两字通用;“假”,指借它字代替本字。所谓通假字,即借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2.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并积累一些特殊而常用的文言实词。

3.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词类活用现象。在古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改变词性或读音,灵活应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就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类现象在文言文中属词类活用,较为普遍,有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意动),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意动),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等。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作文 快乐 兴趣 生活素材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那么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提高作文教学,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中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是很强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老师应在“新”字上下功夫。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作文课中“活”起来。

一、营造写作氛围,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了。那么如何营造写作氛围呢?

(一)以身示范,潜移默化

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倘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使得学生如沐春风。那么,学生自然会对语言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开始萌发出表达的欲望。同时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教师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校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可能自己的水平不是很高,但在学生的心目中,你会变的很伟大,学生会觉得自己的语文老师很神奇,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喜欢甚至是崇拜你,“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也许会因喜欢上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我上初中的时候,刘佳平老师教我们语文,经常将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给我们念,我清楚的记得那时刘老师念的神采飞扬,陶醉其中,乐在其中,我对老师佩服的五体投地。我想,我喜欢上了写作,和刘老师的熏陶是分不开的。后来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经常在学生面前“卖弄自己的作品,一方面是自我陶醉,一方面确实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开展活动,构筑平台。

初中生都有自我表现和被肯定的需要,创办本班或者本校特有的作文报刊,让学生拥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无疑对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促进作用。在下口中学的时候,我们办过“棋盘山”文学社,在管道峪中学的时候,曾经和古月中学的“山花”文学社进行联谊活动,在古月中学的时候曾经办过“关山情”文学社,这些做法吸引了大批的文学爱好者,为他们喜欢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除此之外,我还利用手抄报的形式,将学生作品张贴上墙。

二、激发快乐写作兴趣

单纯从作文教学上看,便是语文教学中“望文轻叹”的区域:学生搜肠刮肚却未凑得只言片语,教师费尽唇舌始终打不开学生的灵感之门。教学效果确实如吕淑湘先生说的“少、慢、差、费”。究其原因,大概在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少,信息渠道不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造成了思维的限制性;作文题目的陈旧俗套,内容单调重复,造成了思维的呆滞性;老师过多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作文指导,造成思维的单一性。这三性互为因果、互相影响、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思维怪圈”,造成学生脑细胞“萎缩”的现象,从而对写作倍感腻烦。基于以上问题和现象的现实存在,对语文作文教学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而改革,首先要改掉学生的“苦”和“烦”,还学生一个“乐学”和“乐写”。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让学生“乐”起来呢?“快乐作文”是笔者近年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探索最优化途径的一次尝试。

三、生活素材,让学生的心“活”起来

学生要写作,首先要有素材,而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言之无物,没有时代感,没有生活气息,根本原因就在于离开了写作的活水源头――生活。曾有人说:“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要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作生活的主人。长期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写作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无话可说,时间长了,写作给学生的心加上了沉重的枷锁,周围的生活在他们眼前觉得很平常,没有新意,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很空洞,更多的学生则为了完成任务,东搬西凑,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真实性。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在写作前让学生实地去观察一下生活中活的事物,让他们去了解事物,感受生活,使他们的心也随着新鲜的事物“活”起来。只要学生有一种想写的欲望,就能从生活中找到活的素材,写出来的内容也是活的。例如:在中学一次作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写某一处的景色。明明是在春季,但很多同学却写了《我喜欢秋天》、《冬天的雪花》等文章。还有部分同学写春天时还写了到河中游泳,去树林采野果的片段。我当时我很生气,但事后静心一想,这不是学生的错,是我们给学生到野外去观察的机会太少了。于是我专门抽出两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到校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回来后我再让他们继续写这次的作文,结果同学们都写出了自己观察到的真实的景象和感受。虽然语句不太通顺,但内容是真实的,是活的。

以后,每次作文课,同学们都要求我带他们去野外,我也根据写作的实际需要,尽力的满足他们的意愿。并在野外的活动中引导他们找写作的素材,感受生活的美好,使他们有“心”去写作。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对作文不但不那么害怕了,而表现出了一种想写作的欲望,我认为这就是写作的一个很好的开始。只有学生的心活起来,写出的文章才会活。

初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思维能力 方法研究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拥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学生才能够拥有强大的记忆力,常见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常规思维、逆反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以及逻辑思维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要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造力的源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

第一,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注意努力为中学生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当注意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有关于桂林山水的录像或向同学们展示有关于桂林山水风光的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桂林山水风光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山水交融的美丽图画。教师也可以用语言对桂林山水风光进行描述,让同学们随着教师的朗读而发挥想象,在想象中感受桂林山水风光的无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