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的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课程标准中确定的学科课三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在科学课中渗透思想教育。但是小学科学课不像思想品德课一样,会提出明确的道德目标,它的道德思想蕴藏在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整个教程中。因此,科学课中具体如何渗透实施思想教育,怎样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内涵,使科学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相互结合非常关键。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加强科学课中的德育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通过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第一,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如讲《养蚕》一课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开始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在讲《磁铁》、《纸》、《鞭炮》等课时,向学生说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有的发明早于世界其他国家几千年。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能够起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用。
第二,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
第三,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在自然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观察与实验,造就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德育环境。要抓住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教育,形成科学求实的学风。在自然课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观察或实验,由于受到非本质因素的影响而使学生产生误解。因此,应特别注意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第四,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学校依然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劳动教育被剥夺、被忽视的现象,如今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过度的“呵护”,而家长的不良教育也导致了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孩子的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也变差,从而使孩子的人格形成受到影响。因此,更深刻地认识劳动教育的本质,从单纯地传授劳动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育,切实地转到以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上来,要让学生亲历研究过程,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从而全面培养小学生勇于探究、善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第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培养一个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条件。小学科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良好的习惯必须从小培养,而且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源于生活细节,只要老师善于利用教学中的各个细节,从点滴入手,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自然水到渠成。例如,在科学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指出、纠正学生的不良坐姿、站相;教育他们爱护循环使用的教材;教育他们收发作业都要有秩序、讲方法;到实验室上课让班干部带队过去,且要求做到轻声、慢步,进入教室要做到“快、静、齐”,适时提醒他们做好保洁工作,要求每次上完课室内外要清洁如初,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 寓德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第一,以生命世界为例,教材中就有多处涉及德育活动。比如三年级上册《植物》单元中第三课“大树和小草”,最好选择修剪下来的植物枝条和田间地头的狗尾草来观察,第五课“植物的叶”中动员学生在校园里捡拾落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设计和实践活动。
第二,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做到教学活动前有德育先行意识,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中重视德育活动,另外,在教学语言上、教学情境中也能渗透一些观点;教学活动结束后要讨论和反思,争取在下次或以后的活动中做得更好。
三 放宽视野,关注课程标准,为的是能有源头活水
关键词:语文教学;塑造;学生;人品
健康人格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性质,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的目的。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健康人格呢?
一、教师要悉心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作为语文课教师,要纵观整篇教材内容,准确把握各年级知识点以及课文在这一阶段中的位置及目标要求,循序渐进地传授给学生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如,守疆卫土构成了我们全民族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岳飞“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成为教育了一辈又一辈中华民族;《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这样就使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潜移默化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行动的指南。
二、注意学习品质的培养,充分发挥审美教育功能
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情景艺术,通过图像、画片、音乐、表演等手段进行情景渲染,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向往,兴趣浓厚地接受教育。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动情地讲起了自己的父亲如何关怀、培育自己成长,全班沉浸在浓重的情感氛围中。接着,水到渠成地进入了新课教学,此时无声胜有声,把孝心献给父母、感恩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表现出好人好事承前启后的庄严。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净化心灵,汲取塑造健康人格有益养料,对学生进行了品德陶冶。
三、课堂外,在生活实践中不忘塑造健康人格
对高中生进行审美教育,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相对精深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不断扩展视野,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艺术家对美术形象的描绘并不是单层次、平板式的再现,而是更高层次、更高境界的创造和独特及崭新的意象。如著名画家李可染的《牧归图》,通过他深蕴我国民族文化风格之真髓及内心的意念,蕴真善美于画面之中。透过美术作品,使作品在美术领域里,存在强大的生命力和中国化。
美育的内容首先应该是美的,才可能产生美感。同时,也应注意美的对象情况复杂。如欣赏齐白石的国画,应该首先让学生了解齐白石生活的时代,了解国画的有关知识点,包括流派和技巧。否则,学生一时很难感受到作品的美感。如美术家楼传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从形式上看似乎是一副风情画,但从其描述的意蕴中,却引起了我们对文化的思考、对的理解和向往,并且从无穷大的宇宙万物中发现了生活真谛,挖掘了新的生活、新的思想课题、新的审美趣味。其次,教师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于美的观察力、感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再次,要从多方面帮助学生进入欣赏心理。根据对象的特点,创造适当的环境,当学生进入美感心理之后,可以采取方法进一步帮助他们深化美感。同时还要充分尊重接受美感的个性差异,不要简单地推广美感的样板,更不要强加于人或强求一律。对教育效果的期望和检验,要长远一些,开放一些,切忌短视、呆板和狭隘。只要学生产生了真正的美感,他们倾心赏美,才会乐心受教。美术教育不仅能陶冶人的情操,亦能培养人的情感。意是情的升华,情是意的基本。美术家陈逸飞在《故乡的回忆》中谈到:“山水本无生命,更无感情,但当我看到了周庄……我总感受到它蕴含着一种与故乡息息相关的情感精神。因此,我进行创作《故乡的回忆》时总是力求将自己的主观情感与祖国的客观景物融合在一起,形成千种新的境界,也抒发了我自己此时此刻的情思。”
美术作为美育主要手段的途径,它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也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训练,更是通过学习、欣赏、体验、想象、合作、评价、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从而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受到治疗和矫正,使其各种心理功能趋于和谐,各种潜能协调发展,最后达到提高人的生存价值,体验与实现美好人生的目的。如古希腊神像、印第安人的图腾和埃及法老的陵墓,被赋予浓重的政治和宗教色彩,而被人们当作保佑吉祥平安的护身符。尼罗河畔胡夫金字塔那宏伟的形体和三角形的稳定造型,曾给千百万埃及的奴隶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慑。中国的美术作品同样具有强烈的心理效应,蜿蜒逶迤的万里长城、上下飞舞的中国龙、徐悲鸿笔下昂首嘶鸣的奔马,是中国气派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无不给每一个中国人心理上注入激情和活力……所有这些都足以证实了美术作品对人类心理产生的巨大作用。
美术教学不仅具有知识性、技术性,而且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性。假如能在美术教学中对每个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心理健康,给予正确的指导和教育,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态,就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培育适应万变社会的心理健康人才,从而为“快乐美术”开拓新途径。笔者曾经在校园中遇到过乱扔矿泉水瓶、果皮、食品袋的学生,所有坏习惯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养成的,如何让他们对这些垃圾印象深刻?让他们捡回这些垃圾,将收集到的各种废物带到美术课堂上,利用这些进行美术创作。笔者相信,只要美术教师善于捕捉学生身上最细微的“质”点,就一定能为“快乐美术”开拓更多的“快乐”新途径。
Abstract: In order to deep teaching reform and promote sergeant post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to deeper level, a new type project instruction mode that emphasizes ability training is presented. This mode with project-centered, student-dominat, teacher-guided characteristics could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effectively.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模式;能力培养;士官任职教育
Key words: project instruction mode;ability cultivation;sergeant post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64-02
0 引言
在部队中,士官教育属于典型的任职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形成预期岗位的任职能力,实现人与岗位的最佳结合[1]。因此,士官教学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近些年,随着部队院校任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涌出,以计算机课程为例,“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模式凭借其目标明确、操作性强、课堂教学效率高等特点应用日益广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任务驱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第一,学员容易形成“知识点散碎、不成系统”的意识;第二,学员自主学习能力弱,完成课堂任务后常出现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的现象;第三,学员不能参与教学任务,即任务设计完全由教员垄断,一旦任务设计与学员兴趣相悖,影响教学效果;第四,学员形成思维定式“你讲我照搬”,久而久之学员的学习过程就变成低层次的模仿过程,缺少了创新性。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结合部队教育实际,对“任务驱动教学”的理念进行更新、施训顺序进行重组,提出了“项目化教学”的新模式。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这种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中心,紧紧围绕项目的实际需求,开展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学习,不仅可以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进一步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员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1 “项目化教学”模式
“项目教学模式”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2]。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开始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任职教育中的“项目化教学”,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将理论课程内容穿插其中,从而达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也是培养实用型人才最直接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采用该模式可以使学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具体,通过对项目的分析与应用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项目化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其显著特点是“以项目为中心、以学员为主体、以教员为向导”,这一点不同于以往任何传统的教学模式[3]。①以项目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中知识点的讲解主要以教材为中心,教员依据教材提取要点、设置案例、灌输知识。项目教学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按照项目需求,筛选知识点,并跟随项目进度穿插讲解。②以学员为主体。学员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操作要领,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着实把“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方式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方式。③以教员为向导。“项目化教学”中不能忽略教员的指导作用,教员需要负责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组织,营造好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多维和谐互动氛围,及时对学员进行答惑解疑,扮演好导师、顾问的角色。
2 “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士官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
士官人才属于典型的技能型人才,以部队士官任职教育中“计算机实用技术”课为例,在课程应用中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实践性:项目的选题与部队实际密切联系,学员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自主性:提供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和展示形式的决策机会,使学员能够自主、自由的进行学习。综合性:具有前期所学知识综合能力运用的特点。基于以上几点“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士官计算机课程中的实施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2.1 教学准备阶段 ①学员情况摸底调查。“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要充分考虑学员的不同层次、不同基础。士官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兵源复杂、学历水平参差不齐、入学前从事岗位各有不同,教员需要提前做好摸底调查,采用调查问卷和座谈的方式,了解学员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计算机能力等。②学员能力评估预分层。统计摸底情况,根据现有计算机水平将学员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并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都要涵盖三个层次的学员,并选取高层次学员担任小组长,同时还要考虑组内成员的性格特点,这样有利于学员互帮互助,培养团队协作精神。③教员制定课程项目。项目选取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课程内容的讲授和学员的学习兴趣,因此选题应结合学员实际,本着照顾大面的原则,尽量做到难度适当,制定前还应充分征求学员个人意见。教员根据选题情况修改教学设计,在不偏离内容主线的情况下,灵活地增减知识点,为后期教学实施打下基础。具体到“计算机实用技术”课程,通常以制作“部队综合网站”作为项目的选题。
2.2 教学实施阶段 ①讲解项目综述分解项目。该步骤正式进入施教阶段,首堂课教员需要对项目进行讲解,以此来代替以往绪论部分的课程综述,使学生对整门课程要完成的项目、达到的目的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之后对项目进行分解,要完成“部队综合网站”的设计,需要收集哪些素材,会用到哪些软件即:图像处理对应PhotoShop、视频处理对应会声会影、动画制作对应Flash、网站设计对应Dreamweaver等等,这些也是“计算机实用技术”这门课程要介绍的主要知识点。将整门课程概述贯穿于项目的分解,可以让学员更加明确课程的目的。②知识点讲授与学习。“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员的基础知识、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员要本着“突出重点、富有代表性知识点,避开理论性强、应用较少、难度较大的知识点”的原则介绍各种实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这部分可继续沿用“案例教学”的方式,施教过程中选取紧贴部队、适合项目的案例,留给学员充足的练习时间来消化领悟所学知识,而学员也有明确的计划与目标,边学习边实践,这样学员课堂练习完成任务的过程同时也是项目素材收集处理的过程。教员要认真观察学员的练习情况,做好课堂掌控,及时解答问题,要防止部分学员以“不懂”为借口,消极学习。③项目综合集成与完善。介绍完各部分模块软件后,学员的项目素材基本收集完毕,最后各小组利用网站设计软件Dreamweaver,对收集的素材进行整理,自主分工、相互研讨完成项目综合集成。这个阶段,教员应该实施必要的干预,防止出现“能者多劳”的现象,保证所有组员人人参与。在项目集成过程中,教员可穿插介绍一些网站设计思想、美学相关知识、色彩运用以及部队常用网站框架,使学员最终的项目作品更具专业性。
2.3 教学评估阶段 学员成绩综合评估 “项目化教学”模式不再采用常规的答题考核方式,而是采取“作品展示,学员互评”的形式,由教员组织全体学员对比项目需求和项目完善的程度对各小组的项目作品进行综合打分,算出各小组项目得分。最后项目得分和日常表现成绩加权得到学员该门课程的总成绩。
3 “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应用“项目化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培养学员的“工作统筹”思想,接到任务不毛躁,通过分析知道“怎么干”,即先要有顶层设计思想,之后分解任务、制定计划、分步实施,最后进行修正完善。将这样的思维方式贯彻到今后的工作中,体现了任职教育的价值。另一方面,“项目化教学”模式相对于其他教学模式,学员的学习环境既宽松又忙碌,学员的学习惰性得到了很大的抑制,其好胜心和求知欲大大增强,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同时,项目制作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员的竞争意识,也培养了学员的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提高学员的集体荣誉感。最后,教员在施教答疑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发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实现教与学的共赢。
4 结语
推进部队特色任职教育建设实现办学转型向深层次拓展是我们一直研究的内容,“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其实施是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次有效探索,也是今后任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学员、教员、院校均是新问题、新挑战,其建设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在“项目化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也涌现出一些具有“教员”潜质的学员,只要加以正确引导和鼓励,这些学员势必会成长为部队所需能打仗、打胜仗、有能力的骨干力量,有利于促进部队人才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正泉.士官教育学[M].国防大学出版社,2008.10.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高职计算机课程 应用
项目教学法的启蒙是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在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中初具雏形,经过20世纪中后期的逐步完善,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学法的目的是培养实用型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计算机人才的目标,在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拥有过硬的专业技能。项目教学法这种“情景式”项目操作可以锻炼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跨专业的学习也会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职场竞争力。因此项目教学法符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项目教学法对计算机课程的意义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师辅助下,学生独立对相关项目进行资料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总结评价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作为引导者鼓励学生独立动手实践。每个项目所包含的知识点涉及多个专业,因此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及全面素养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有极大的提高,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会有更大的提升。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独立自主,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课程中的应用过程
(一)仔细分析,明确项目任务
每一个项目都包含有多个知识点,教师必须仔细分析项目内容与计算机课程内容的关联度,选择确立切实有效的项目。实用可行的项目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首先,教师要确立切实可行的项目,项目内容必须保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项目难易度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来选择。其次,教师要让学生明确项目的具体任务及目标,让学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应该学习什么。
(二)搜集资料,成立小组
按照每个项目要求将学生分成学习合作小组,每个小组明确成员分工,并且推选出一位项目执行经理,组织小组成员完成项目,协调各组之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围绕项目内容提供建议,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信息。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也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制定计划,设计方案
小组成员根据任务要求及搜集到的资料,在项目执行经理的组织下进行组内交流,集思广益,最后项目执行经理整合小组成员意见形成初步计划,然后由教师给出指导意见。接下来,各小组之间互相进行交流讨论,取长补短,修改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计划中的缺憾,最后形成完整的小组方案。
(四)实施项目,总结评价
学生按照方案开始实施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每个小组的项目执行经理必须协调好小组成员的工作,明确分工,出现问题及时反馈解决。教师对每个小组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控,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但除了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导外,教师不能干预学生的项目实施过程。项目完成以后,执行经理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组内评估,确认是否完成项目要求的所有任务。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自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最终的解决方法,吸取教训。教师组织各小组相互评价,最后对每个项目进行点评,总结各小组的优缺点,对优秀项目进行展示。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教学效果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二、加强计算机课程实施项目教学法效果的举措
(一)编写项目式教学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对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成果有重要的作用。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跨专业的学习方法,重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市场上出版的教材以传统的章节模式为主,陈列的主要是系统的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环节,脱离了实际情况,显然无法满足项目教学法的要求,使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编写设计符合项目教学法特点的教材尤为关键。项目式教材的编写,要依据高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其中必须制定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项目内容,并且整合相关知识到项目中。根据项目实施经验对教学教材不断的修改,使之符合实际,形成计算机课程专业教材。
(二)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项目教学法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企业一线项目实施经验。项目教学法是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教学方式。教师只有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为辅助,以课程核心为基础,分析企业人才能力需求,才能选择制定符合其要求的项目,这对教师的实践能力也是极大的考验。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必须经常深入企业一线或参加企业培训,了解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状态,明确岗位职业素养要求,使项目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进行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加强校企合作
项目的选择关系到项目教学法实际效果的好坏。选择好的项目可以使教学效果显著增加。这就要求在选择项目时,首先要保证项目的可行性,其次要保证项目必须符合企业岗位需求。对于高职计算机课程而言,必须选择与计算机岗位密切相关的项目,这样学生才能得到最实际的锻炼。所以,高职院校与计算机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是这一方法实施的有效保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项目教学法调动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出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满足现代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结合笔者的研究,提出以编写项目式教学教材、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项目教学法实行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能够利用项目教学法培养出更多实用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黄良峰.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职教通讯,2012,(2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