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能服务行业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为我国节能减排事业的重要载体,节能服务产业目前整体发展滞后、实力不足与国家要求相去甚远。因此,总理强调,当前节能减排形势还相当严峻,必须充分认识节能减排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全面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务求取得预期成效。令人欣喜的是,在国家连续出台鼓励政策的支持下,一批优秀的创新型节能服务企业开始崭露头角,以北京理想伟业节能投资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节能服务龙头企业进行积极实践、科学探索,正在开启一扇扇绿色革新之门。
合作共赢,
以“龙头”推动行业发展
实力不足的直接表现是规模的缺失。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数十名专家学者历经半年撰写的《中国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暨理想伟业节能超市创新运营模式研究报告》指出,中国节能服务产业注册资本低于500万元的公司占66%,年产值5000万元以下的公司占78%。
面对规模缺失的被动局面,节能行业已经有了应对之策。据了解,我国一些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正陆续涉足节能领域,如上海宝钢、吉利汽车、神华集团等等。专家指出,这些企业走的是国际知名节能公司规模发展之路,即由传统制造业转型,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创新占据产业链的高端。
北京理想伟业自主创新提出了“中国首家节能超市”的模式,整合国内节能服务产业的节能产品、技术、项目、资金、人才、服务等优质资源,打造节能服务综合平台。根据业内专家的评价,“节能超市”提出了增强行业实力的新思路。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告诉记者,“‘节能超市’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整体提升了节能减排服务的发展前景。”
缺少关键技术是制约节能行业实力的另一重大因素。那么,节能服务行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进而提升整体运营实力呢?
业内专家认为,节能企业要在“做专”中“做强”,在“做强”中“做大”。具体来说,就是扶持一批有实力的大型节能服务企业,最大程度地开展节能减排投资项目,以龙头企业的发展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北京理想伟业建立了国内领先的节能减排实验室,并引入中科院研究开发节能技术的专业人员,实现了多项节能减排技术的突破,参与并获得了数十项节能发明和专利。理想伟业董事长朱彬彬告诉记者,中国的节能服务行业要想做大做强,节能企业必须要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合作发展意识,恶性竞争和技术垄断只会把整个行业拖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诗雨博士向记者表示,政府应对北京理想伟业、北京神雾、山东胜动等行业示范先锋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而“龙头”企业在具体节能服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也要树立共赢意识,与一些中小企业开展积极合作,尽可能地调动行业内的资源、技术。否则,中国节能服务业的发展很可能会出现“两极分化”,国家希望“龙头”带动行业的初衷更无从谈起。
据悉,“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扶持一批大型节能企业,使大型综合企业和大型专业企业总数达到至少100家的规模。所谓的大型节能企业,年产值要在十亿、二十亿以上。
自主创新,
让“洋模式”落地生根
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双赢模式,业主可以“零投入”实现节能减排,节能服务公司通过正确评估技术风险、科学实施能源管理,同样可以获得经济效益。而这种产自美国的洋模式,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引入国内后一直水土不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部副部长李建伟博士指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要想克服水土不服,应该与中国国情和具体应用的市场情况相结合,这就需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和改善,而不应一味照搬。
据调查,一些节能服务公司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市场推行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辽宁能发伟业建立了包括客户识别、项目评价、风险控制、项目实施和运行管理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范措施,提高了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成功率;山东融世华通过探索,总结出“节能设备融资租赁模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金融租赁与节能服务产业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最被业界看好的是北京理想伟业的“节能超市”模式。专家认为,这是对合同能源管理的创新和拓展。这一模式将分散的产品、技术、企业、人才、信息、资源等集合、配置、甄别、提纯,提供给耗能企业一个“超市式”的选择平台,实现系统、多样、合理、可定制的节能服务,同时又为节能产品、技术厂家提供了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是对这个行业最缺乏的中游平台的补充。而在产业链条中,中游流通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理想伟业的“节能超市”平台已整合国内外近50家主要节能减排厂家的600多项节能产品,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成功完成节能项目。凭借创新的经营理念,雄厚的资金实力,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以及高效专业的技术与管理团队,在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内,理想伟业先后获得了2010年“CCTV年度品牌”、“2011中国品牌节最佳运营模式奖”等荣誉。
2011年7月,理想伟业凭借“节能超市”独特的创新模式以及强大的资源集成能力,成为进入中美能效联盟美国董事会的唯一中国企业。在双方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上,中美能效联盟承诺将带动更多的美国先进资源进入中国,而理想伟业则将携手国内合作伙伴,与美方进行紧密合作,开展综合节能减排服务。
鼓励社会资金进入,
扩大投资融资途径
资金短缺一直是中国节能服务业需要突破的瓶颈。节能产业想要做大做强,必须有大量的投资和融资。对于项目融资难的问题,《研究报告》指出,在期待设立节能专业基金之外,更要同时构建多层次体系,鼓励社会资金进入。
目前在节能服务领域内已经有了一些节能企业的成功融资案例。山东融世华租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传统节能服务公司发展转型为金融租赁的企业,首创“节能设备融资租赁模式”,与农行、工行等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不断创新融资模式,全面突破了银行保理的时间限制,有效打破了融资瓶颈;北京理想伟业则借助“节能超市”平台,为产业建立“资金供给线”,保障集合平台上的伙伴对资金的需求。此外,理想伟业还争取到了天使投资基金、低碳基金、私募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的认可,目前正与金融机构合作,申请银行对“节能超市”的综合授信。
去年以来,在节能服务行业前景日趋明朗的情况下,国内银行和金融机构开始注意到这个市场巨大的资金需求,并相继推出资金支持措施。今年4月8日,北京银行与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达成“全面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在未来5年内北京银行将为包括北京理想伟业在内的多家节能服务企业,提供意向性授信100亿元人民币,以积极推动合同能源管理,解决节能服务企业融资难题。
据朱彬彬透露: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民生银行已经分别向理想伟业提交了“金融服务方案建议书”,3家金融机构均表示将提供金融支持。
建立行业标准,
设立评估体系
节能减排的服务标准缺失、节能效果检验评估标准缺失,是影响节能项目顺利签约的另一重要因素。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级巡视员赵鹏高指出,现在的200多项技术标准远远不能满足节能需要。
虽然今年4月建立了中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对节能服务进行评估的完整体系,如果服务对象以未达到预期标准为由拒绝付费,仍难有效避免两者之间发生分歧。据悉,美国花了近10年时间来研究探索,才建立起一整套评估体系。
《研究报告》建议:建立权威认证机构,形成认证指标体系、资质等级和考核评级程序,形成认证制度;出台相关监管条例,明确合同能源管理运营规范;建立各领域节能服务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包括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节能技术标准、能源审计标准等。在行业标准缺失时,鼓励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发挥独立、公正、权威的评价作用。
今年5月1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多个国家部委及北京理想伟业,发起了《中国低碳功能示范区指标体系研究》国家级课题的研讨,以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低碳功能区评估机制。
今年8月30日,北京理想伟业和负责伦敦奥运会整体规划的美国AECOM公司,联手启动了代表国际最高标准的低碳示范区,该项目落地安徽省江南产业集中区,将建成首个低碳功能区品牌“Z区”。专家介绍,作为国际标准化的节能低碳项目,“Z区”将为中国低碳功能区和节能行业标准化建立一个规范的模式。
汽车:成长性将抵御短期景气波动
预计2011年汽车销量为2072万辆,同比增速为15%。行业整体利润率水平或有下滑压力。终端销售环节上,行业需求增速下降以及产能继续释放将改变09年以来车市“供不应求”局面,车价有下行压力;而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压缩行业利润水平;厂商产能利用率提升空间有限,短期难以靠降低内部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率来增加盈利。
汽车产业政策继续收缩,新能源汽车持续推行。年内购置税优惠政策确定退出,一、二线城市交通压力较大使得产业政策不再宽松。“十二五”中节能减排及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关注新能源汽车政策的持续推出。
投资策略。2011年行业销量从快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行业景气略有下滑,以公司成长性来选择标的:重点推荐零部件企业中核心优势突出、成长性较好公司;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具有较高投资价值,重点推荐资源类及技术节点型公司;汽贸服务行业仍处于快速成长期。同时我们认为低估值行业优秀企业具长期投资价值,也需关注集团资产整合的事件性投资机会。
突破谨慎预期概率大
政策:在今年销量基础上的量化分析表明,购置税退出,节能车政策全年执行使全行业净补贴额减少约75亿,实际对每个产业链环节的盈利能力影响相当小。预计“汽车下乡”政策继续执行可能性较大,车船税政策需进步修改可能性大、对2.0升以下销量影响小。
产销匹配:2010全年乘用车销量约1370万辆,同比增长约33%,增速较2009年的53%下降20个百分点。预计2011年乘用车销量增长15%-20%,主流合资品牌产能短缺的状况将持续。
商用车:高景气后关注产业升级及国际市场开拓2010全年商用车销量近430万辆增长率约30%,增长率较2009年的26%小幅提高。重型商用车(重卡、大客)高增长突出。
增速中枢下移:由于高基数及国内宏观经济的投资率很可能将趋于下降,商用车销量未来5年的增速中枢有较大可能从过去5年的20%下降到10%左右。
产业升级成为必然: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都带来对商用车产品设计到制造、管理流程全面升级的要求,满足下游需求的同时向产业链附加值更高的环节延伸。
国际市场开拓:国内商用车行业已具备开拓国际市场的性价比和产业链优势。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商务需求急剧上升,加之国内旅游业的兴起致使国内酒店行业随之快速崛起,我国酒店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了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量和经济实惠的宗旨,经济型酒店应运而生。经济型酒店以方便快捷、经济舒适为竞争优势占据酒店行业的市场份额,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自1990年由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普拉哈德和哈默尔提出,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强,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加快,一个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一时的机遇和短暂的新产品研发成功,而是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主要体现在企业技能和技术的体现。在当前的经济时代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在为消费者创造体验价值的过程中企业所利用的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酒店作为典型的服务行业之一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为消费者提品和服务的过程中能否让顾客感受到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优于其他同行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组合。经济型酒店相对于星级酒店而言其设备和管理都相对比较简单,其产品主要是客房的提供和服务,与星级酒店对比最明显的优势在于价格上,经济型酒店的独特优势主要吸引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消费者,经济型酒店最核心的竞争力主要是在为顾客提供有限的产品和服务过程中能够增强顾客看重的价值和满意度的知识和技能的集合。经济型酒店要想增强核心竞争力就要注重加强客房设备配套、产品销售网络、成本控制和酒店经营模式、品牌效益之间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
二、经济型酒店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一)加强成本控制,创建绿色酒店管理模式
在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内部结构一般不大,其主要的产品和服务集中在为顾客提供舒适的客房和服务。因此,其前台的规模不大,一般定价也不会很高,但是经济实惠不等同于低价廉价,因此在提品和服务上不能以降低质量来达到价格降低的目的。为了保证价位较低的基础上还能为顾客提供较好的产品和服务,企业要严格控制好成本保持一个持续性的利润。经济型酒店的成本控制可以从人力资源和酒店运行两个方面着手。
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可以通过加强人员职业培训进行合理化人员配置实现。经济型酒店的利润来源主要依赖于人员成本的降低,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有效的职业培训来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服务质量,通过合理的人员配置实现人员利用空间最大化。对于酒店运行成本的降低主要体现在节能降耗上,节能降耗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就是酒店内部一些硬件设施上,如床头的灯、床和桌椅等基础设施,正确处理好一次性购买和日后的维修保养关系。再次从宏观角度出发,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市区中心的地价居高,经济型酒店在选址上可以综合考虑选择适当的地址作为酒店地址也可以降低酒店运行成本。在节能降耗的同时还可以宣传节能、环保的理念,创建节能环保的企业文化,降低成本的同时树立企业形象增强竞争优势。
(二)完善网络营销建设,发展复合型酒店
在信息化时代,借助科技的有利优势时刻深入的关注消费者的消费重点和核心利益,制定较为完善符合消费者利益心理的营销策略,同时还能借助网络媒体平台宣传酒店特色和酒店文化,增强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互动性。网上购物的发展使得一些网上支付方式不断发展,顾客的网购意识越来越强,酒店可以借助这一契机发展线上交易,支持鼓励顾客网上预订和支付,不仅可以方便顾客还能扩大销售量。不断完善网络营销,通过网络平台宣传酒店产品、服务、文化和促销活动等信息,接受顾客网上预订和网上支付,经济型酒店依靠信息化时代的优势转换成复合型酒店增强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三)增强品牌意识,发展连锁经营
我国经济型酒店迅猛发展,经济型酒店数量较多但是规模较小,彼此之间的竞争主要依靠价格的降低,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品牌和规模效应。对于经济型酒店而言规模是竞争的基础,只有在知名品牌的旗下形成企业规模群经济型酒店才算进入发展成熟阶段。经济型酒店在长期运行中已经逐渐进入到消费者心中,因此在今后发展中要保持好自身的品牌形象,经济型酒店要想实现集团化经营就要借助连锁经营模式进行。连锁经营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连锁店内软硬件一致化、服务一致化、产品一致化。连锁经营是经济型酒店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推进经济型酒店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核心,经济型酒店文化的建设是企业的文化创新。经济型酒店的文化建设主要围绕目标市场和酒店发展前景,树立在正确的价值标准基础之上的文化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关键词】低碳旅游;酒店管理;管理模式
1引言
目前,我国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这就要求大家树立低碳理念,减少日常生活中碳的排放量,有效地改善全球变暖问题[1]。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环保理念的增强,低碳旅游理念应运而生,而酒店是旅客旅游时的重要休息场所,在低碳旅游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低碳旅游对酒店管理的新要求,研究了酒店管理的现状,总结了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的优化。
2低碳旅游视角下对酒店管理业提出的新要求
2.1低碳旅游相关内容分析
现阶段,我国全球变暖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这就使得低碳旅游理念应运而生,其主要目标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传统的旅游相比,低碳旅游的环保优势比较明显,能够有效地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低碳旅游是新时期发展起来的新型生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人民群众在出行旅游时,往往会选择香格里拉、张家界、峨眉山等风景区,其主要特点是远离污染、很多中心区域普遍使用电瓶车代步的方式,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在社会的发展中,人民群众普遍选择低碳、环保的旅游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2.2低碳旅游理念下对酒店管理业提出的新要求
酒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内涵和意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酒店属于服务行业,其主要经营模式是向客人提供一定服务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在低碳旅游理念的倡导下,酒店服务的主要对象有两种,分别是入住的客人和旅游景区的工作人员。在传统的酒店管理过程中,酒店往往会将客户自身的需求和满意度作为评价酒店工作的基础和要求。因此,为了满足低碳环保的需求,酒店管理过程中,需要增加新标准和新要求。
3酒店管理满足低碳旅游要求的方法
酒店服务行业和旅游行业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目标都是向客户提供便利和相关服务,主表现在优质的绿色服务和较低的能源损耗等方面,主要涉及以下内容:首先,遵循顾客就是上帝的原则,酒店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并提升酒店工作人员的环保意识,将绿色、低碳、节能等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将其应用到酒店管理的各项工作中,向顾客提供更好的服务,减少能源的消耗量;其次,酒店工作人员应树立节约能源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并将酒店环境、经济效益、顾客等结合起来,在确保酒店环境和卫生满足相关标准的基础上,注重酒店的整体形象;最后,提升酒店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环保意识,注重上层领导的意识形态,建设低碳的酒店管理服务文化,在保护酒店环境、节约能源的基础上,为酒店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2]。除此之外,在酒店建设过程中,应该遵循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的原则,实现酒店的可持续发展,为酒店创造更多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4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的现状
首先,酒店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酒店硬件服务设施还不够完善,酒店应该及时地调整自身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以及服务队伍等,如在科技方面,应该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其次,国际化程度较低。近年来,我国旅游景区的外国游客总量日益增加,酒店管理呈现出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外国游客入住的满意度。而在实际的酒店管理过程中,酒店服务人员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最后,酒店服务人员综合素质较差。现阶段,很多酒店工作人员普遍认为自身的社会身份较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酒店管理优秀人员的引进,导致酒店管理过程中缺少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同时,我国酒店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存在很大差异,酒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较差,严重影响着酒店环保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5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的优化
5.1建设满足酒店发展的企业文化
为了实现酒店的长远发展,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企业文化,为酒店创造更多的效益。目前,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都追求低碳、环保,为了满足低碳旅游和酒店良好发展的需求,酒店应该建立满足低碳旅游和酒店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为了提升酒店的综合效益和发展空间,应该适应低碳旅游的发展。因此,酒店应该积极开展相应的低碳事业,并加强和景区、政府部门的交流和合作,帮助酒店管理人员树立低碳旅游理念。
5.2提升酒店的整体服务水平
酒店属于服务行业,其发展目标是向顾客提供优质的酒店服务,服务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着客人对酒店的满意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酒店的稳定发展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因此,在酒店行业的发展中,管理部门应该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树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与低碳环保服务联系起来,实现酒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5.3加强培训,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在酒店管理过程中,管理部门应该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工作,并注重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为酒店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平台,实现酒店工作人员和劳动力匹配的薪酬,推动酒店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我国酒店行业严重缺乏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高、责任心强的优秀人才,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合理地选择优秀人才,并给予人才更多保障,以增强工作人员的归属感,并且在晋升和薪酬上让员工满意,让付出有回报,多劳多得,激发酒店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酒店的整体工作效率,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6低碳旅游发展的前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低碳旅游成为一种新的模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在我国部分景区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如张家界、九寨沟等景区的环境十分干净,为了提高自身的吸引力,已大力实施低碳旅游模式,主要表现是:酒店统一管理非景区内的车辆,为游客提供代步车等,不断扩大可见的绿色范围,保护景区内部的环境。因此,随着我国旅游人数的日益增加,景区为了完善自身的工作,提高自身的综合效益,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工作,规范并完善游客的行为,这样才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并尊重景区环境承载力,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旅游模式在景区建设过程中的有效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3]。
7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理念已深入人心,这就使得低碳模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低碳旅游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其能够有效地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同时,从低碳旅游的角度来看,我国酒店管理呈现出低碳化的发展趋势,并在低碳环保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因此,酒店工作人员需要树立低碳环保理念,优化并完善酒店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低碳旅游和酒店管理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宝利,张晓菊.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0):19.
关键词:服务经济;基本思路;对策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经历了结构性的变革,美国经济学家维克托・福克斯将这一变革称之为“服务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态势,它涵盖广,涉及服务业乃至对外服务贸易的市场经济门类与形式。服务经济产生于工业化高度发展的阶段,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对自然资源、环境依赖程度相对较小的服务业将更符合未来产业发展政策的要求。
服务经济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经济的发展已具备相对完整的体系。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健全,发展服务经济日益得到高度重视,服务经济在经济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在笔者看来,发展服务经济无疑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增长剂。发展服务经济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要途径,关系到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
一、对我国服务经济发展态势的客观评判
1.正确认识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大背景
(1)服务业产值在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加大的趋势不可逆转。服务业产值在各国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不少国家还逐年快速增长,对于许多发达国家和新型经济体来说,服务业已成为其主导产业。比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基本超过70%以上。即使是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也超过了50%,而我国却低于这个水平。我国服务产业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从全球来看,服务产业结构变化的大趋势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我国应在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竞争优势、实现资本积累的同时,通过人力资本投入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使服务业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实现服务业的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内涵式转变。
(2)服务业不断吸纳大量就业人群,缓解了全球性就业难的问题,并大大地优化了劳动就业结构。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就业比重就一直呈上升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服务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就业吸纳能力的比较优势明显。据统计,2000~2010年间我国城镇新增岗位数有超过八成来自服务业。服务业历来是大量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领域。
(3)向服务经济转型有助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应对挑战。制造业企业发展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或以服务为导向的解决方案,可以增加产品难以复制的差异化优势,全面提升客户的体验,从而摆脱单纯的价格竞争,巩固甚至增加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开拓更广、更持续的收入来源。制造业企业利用在研发、供应链、销售等价值链上的运营优势发展专业服务能力,帮助客户加强其运营和业务支持能力,从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若制造业企业进而将内部化的生产剥离出来,成为独立运营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提供商,则有助于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和结构升级,加速我国向服务经济转型。
(4)服务业进一步促进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快于货物贸易,服务业正逐渐成为外国直接投资(FDI)的重点。以世界经济合作组织的国家为例,外国直接投资服务业的总额明显高于投资制造业的总额,主要集中在零售、金融、商务服务和电信业中。全球商务流程外包带动了服务贸易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据预测,到2015年,美国将有330万白领工作岗位以及 1360亿美元的工资转移到诸如俄罗斯、印度、中国和菲律宾等国。可见,我国在今后国际经济交往中,服务贸易的比重将逐年提高,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⒉客观分析我国发展服务经济的前景与空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客观地看,我国服务业随着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00053.5亿元,增长了19.6倍,年均增长10.8%,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9.8%的增长速度。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从1978年的489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4917万人。2007年新吸纳就业人数103万人,占全部新增就业人数的51%。尽管如此,我国服务经济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比较有较大差距。以2007年为例,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2.4%,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从全球来看,我国服务业总体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科技对服务业的贡献率有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虽然人力资源丰富,但服务人才结构性短缺尤为严重;大多数服务企业规模小、信用低,融资十分困难;品牌效应不大的服务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获得较大的订单。
对此,我们应予以深刻的反思:一是服务消费水平偏低。以2009年为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仅为32%,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以及同类发展我国家的水平。我国是商品贸易出口大国,但是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极不平衡,这年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仅为8.1%,不及世界平均水平23%的一半。过去10年,我国服务业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较少,仅为总量的30%~40%,远低于制造业吸引的外资。二是我国制造业的服务化水平并不高,90%左右的中国企业都是制造驱动而非服务驱动,以致企业普遍受到产品同质化、利润率不断下降和消费者需求日益严苛的挑战。 一般说来,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包含服务产出、服务业就业、服务消费、服务贸易、服务业投资五大主要经济活动。稍加对比,我国在服务经济五大主导组成部分的指标相对偏低。换一个角度来看,我国只要不断提升这五大主导组成部分的指标,将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转型为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服务经济前景还是广阔的,空间也是巨大。
二、正确厘定发展我国服务经济的基本思路
⒈旗帜鲜明地确定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
长期以来,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亿万劳动者并没有从第一、二产业中彻底释放出来。发展服务经济可以改变我国产业结构的落后现状,改变三大产业的结构比重,增加城镇劳动力就业。我国制造业比重偏大,其能源消耗比例也大,能源消耗随之带来污染问题。相比而言,服务业资源消耗少,是节能产业。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制造业能源消费强度比服务业高六倍之多。服务业环境污染小,是减排产业,服务业在减少能耗和污染方面的优势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美国信用降级后的美债危机影响,世界经济衰退的步伐未能止住,我国经济增长步伐放缓“时所必然”。因而我国应抓住时机进行经济转型,旗帜鲜明地确定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应该看到,经济放缓给我国一个深挖潜力、追赶超先进的机会。我国各级政府在服务经济的转型及发展进程中起着关键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应及时制定差异化的服务经济发展战略,然后构建并完善服务经济体系,引导各个利益相关者协同有序地共同推进服务经济的转型,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⒉坚持全面推进我国服务经济转型的方针不动摇
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对我国提出了很多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国应当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服务经济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培育、规范和监管功能,从体制与政策、人才发展、基础设施改进、公共服务转型、友好环境创建、生态协作系统等六个方面采取行动,引导市场主体、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各利益相关者协同有序地推进服务经济的全面转型和大步发展。随着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必将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步伐,以促进竞争,提高质量,降低服务价格和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促进服务业发展。
(1)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着手抓好生产业。生产是与消费相对的概念。从服务对象来讲,它不是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求,而是满足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对服务的中间使用需求,还满足包括政府消费、出口和资本形成等对服务的最终使用需求。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逐渐由商品性消费为主转变为非商品性消费比例的扩大,由生存型消费转变为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消费层次提升与消费结构转换必将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其间蕴含着服务业的发展机遇。从服务目标来讲,生产业是指为保持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为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为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 随着整个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的升级,为生产者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生产活动,成为制造业的关键性投入,也是经济效率提高的重要动力。与制造业和消费业相比,生产业的利润率和生产力更高,而且生产占服务业全部产出的比重也会不断提高。
(2)要发挥政府在发展服务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地方政府在发展服务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直接影响了地方服务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在选择重点服务行业时有重要决策权。政府应科学决策,在确定重点发展生产业的大方向后,应当考虑基于本地独特位势,选择重点行业,针对性地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总势包括人才状况、产业基础、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环境等衡量因素。在这五大影响因素中,前三者对发展生产业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总势也就越有优越,服务业的发展潜力也越大。
总势是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服务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不同类型的地区在具体应用时侧重点略有不同。对于总势较优的地区,它们的行业选择范围相对较大。对此当地政府需要仔细甄别,以便制定差异化的服务战略,有效推动经济向服务转型。对于总势欠佳的地区,它们发展服务业起点相对较低,当地政府要加强战略引导,同时敦促各机构共同提升某一位势,如注重人才培养,从而增添发展某类服务业的信心和后劲。对于总势明显优越,服务业超前发展的地区,当地政府在制定服务发展战略时则需着眼未来,通过创新的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推动服务业的产业升级和长远可持续发展。
总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吸引潜在服务业投资,而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最大挑战之一。如何吸引真正适合城市服务经济发展需要的投资?政府应首先确定所在区域的产业集群优势,然后围绕这一集群优势提升总势。同时,新的形势需要新的思维。政府需要改变思维定势,不再固守已有的集群优势,而是通过改进教育环境、人才发展、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等方式来扩大和拓展原有的集群优势,以吸引新的投资者。
3.大力提升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
(1)加强指导和鼓励政策。要尽快强化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服务业发展的规律认识,从而强化相关配套政策或措施:彻底改变现有政策针对性不强、可行性不够的状况。多年来,由于政府或国家政策对制造业“偏爱”,制造业企业为了争取更大政策优惠而不愿将内部化的生产剥离出来,比如生产物流;已有的针对服务业的优惠政策门槛过高,中小服务业企业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获得的政府扶持不够,创业和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2)优化结构性人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我国的结构性人才短缺问题相当突出,特别是缺乏复合型中高端人才和适用性技术人才,比如既懂技术又精通外语、管理的全方位人才编程熟练的基础程序员等。由于财政、税收、信贷等支持不够,我国服务业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大。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我国近50%的高端服务行业职位招不到足够、合适的人才。目前,我国近200万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大学生的失业率超过15%,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如果接受适当的就业培训,这些大学生就有可能填补这些服务行业的职位空缺。
(3)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可用性和可及性,提高供给效率。我国的人均财政支出普遍较低,政府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资源投入不足;行政审批项目和环节过多,工作效率低;政府职能部门分散,数据和流程管理孤立,缺乏协作;政府部门应充分使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务。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服务经济发展环境。加大对服务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各种经济形式对服务业进行投资,以现代化的技术装备改善国内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从总体上提高国内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商业环境(如商务基础设施、企业文化与制度等)、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社会保障、城乡协调等)或生活环境(如居住、教育、保健和生态等),改善服务经济发展环境从而招商引资和吸纳人才。
(5)大力推进服务业技术进步,改善服务供给。加快科技手段在服务领域的应用,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加大对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投资力度。打破国家对一些服务业如银行、保险、电讯等服务业的垄断,允许国内非公有制形式对这些行业的投资或参与经营,鼓励国内民营资本涉足这些服务领域,并强化竞争机制。
(6)健全生态协作系统。全民缺乏先进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消费者及客户尚未完全认可第三方服务的价值;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与诚信度不足;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及市民之间有待建立良性可持续的协作关系。
三、发展我国服务经济的几点建议
(1)以生产业为突破口,优化传统服务业。要加大科技在服务行业中的含量,加大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应用,从多个方面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效率。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与此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还要以生产业为突破口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努力提升第一、二产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优化现代服务业。
(2)推进现代服务业的体制创新。推进体制创新应在调整现代服务业所有制结构、鼓励市场竞争的同时,推进垄断行业与涉外体制的创新。
(3)促进各类服务的协同发展,重点发展五大行业:公共服务业、旅游业、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家政服务业、社会服务业。
(4)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为了现代服务业的稳定发展,要坚持市场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加强对服务行业的监管,努力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产业发展环境,为服务业健康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5)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发展区域现代服务业,就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服务业,鼓励服务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管理网络化,加快服务业内部结构和产业层次的升级,重点培育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杨玉英,郭丽岩.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现状的再认识.宏观经济研究,2009(4).
[2]赵书华,宋 征.北京市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6(2).
[3]陈信康,王春燕.服务性企业内部营销的再诠释――基于柔性管理思想的视角[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赵书华,李 辉.全球服务贸易10强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定量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
[5]杨亚梅.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探讨[J].现代经济探讨,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