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基本知识及技能培训

中医基本知识及技能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基本知识及技能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基本知识及技能培训

中医基本知识及技能培训范文第1篇

一、现有农村卫生人才现状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严重。根据2007年卫生部信息中心数据,全国4万家乡镇卫生院,现有执业(助理)医师40万人、护士(师)17万人。仅占全国的1/5和1/8。全国60万个村卫生室中,执业(助理)医师不到12 万人,无护理人员。2010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宁夏大学副校长在3月6日下午的分组讨论会上提到:“目前全国农村乡镇卫生院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只占1.4%,中专生53%,34.6%为高中以下水平。农村医疗人才严重缺乏,医疗水平低下,农民看病难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绝大多数,农村每千人口中卫生技术人员数不足2.18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占1.6%、大专17.9%、中专59.5%、无专业学历占21.8%。我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0%,却占有我国卫生资源的80%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80%却占有我国卫生资源的20% ,卫生部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医疗卫生技术人员537.6万人,其中乡医91.6万人,占总人数的17%。根据第二次全国卫生机构调查,农村地区53.5%的患者,在村级卫生机构看病。可见,就是这17%的乡医支撑着我们9亿农民朋友的最基本的日常医疗保健工作。所以一直以来乡村医生被人誉为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的“守护神”。图1是我们对某县乡村医生的学历调查结果。

全县1873名乡医中,初中学历的有695人,无学历的499人,占总人数的63.75%,有大专学历的仅22人,占1.17%。有助理执业医师证的只有6人,有护士资格证的只有1人。因此,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素质低是长期困扰我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的瓶颈,误诊、错诊时有发生,小病拖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也屡屡发生。

二、农村卫生人才短缺的原因

农村卫生医疗设施简陋,现代医疗技术难以开展,医学院的毕业生一般不会去乡镇医院,更不会去村里,虽然城市现在留人困难,但医学院毕业生还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大城市,最次的选择也是县城,硬件设施的强烈反差是医学院学生不愿意去村镇的一个原因。另外,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医疗状况短期内无法改变,这就使乡镇等农村医院没有病号,小病在村卫生室,大病去城里大医院,病号少,学不到多少东西,生活环境也有巨大差别,农村卫生条件、业余生活等都无法和大城市相比,因此让医学院毕业生去农村目前来看很难,所以,对农村现有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是解决目前农村医疗卫生水平的捷径。

三、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的措施

《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对乡村医生培训、考核、注册的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为卫生行政部门对乡村医生培训与考核提供了法律依据。按照国家规定,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资格。借助强制政策,对乡医进行培训,以提高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培训开展的形式一般是先获取中专学历能够有资格参加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因此大多是与当地卫生职业院校联合,进行学历培训。但乡村医生与各校在校生年龄差别较大,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大多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但缺乏基础理论,法律意识薄弱,大多不写病历,个别写病历但书写不规范。因此,他们的培训方法、知识点、侧重点都应和在校生有很大的差别。

1.树立全科医学观念

对乡村医生的培训要树立全科的观念,村卫生室常常一人或两人,没有分科,并且一般农民有病会先找乡村医生,这就要求乡医对常见病和多发病都应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民。在培训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急救常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走传统医学之路

中医依靠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诊断无创伤,治疗极简单,疗效极神奇,费用极低,有时一把草药、几根针、几个火罐、几根艾条就可手到病除。故目前国家极力提倡中医进社区,中医进基层。乡村医生能有一定的中医药知识,中西结合治疗,效果好,又经济,可以减少农民朋友的经济负担。

3.医护合一

绝大部分乡村医生既是医生又是护士,但他们对护理基本理论知识了解较少,重扎、渗出现象时有发生,无菌观念淡薄,对急救护理知识了解也较少。对乡医培训除了基本知识基本诊断技能的提高外,护理基本知识、护理操作技术等应作为重点培训的内容。

4.灌输预防保健知识

国家医疗支出占的比例较高,这与大家的错误认识有关,多数人只是有病治病,不知道预防的重要性,所以在这方面还要加大力度宣传,特别是在农村,基本上没有防病意识。根据对预防知识及基本医疗常识的调查发现,有科学的预防保健及基本医疗常识的所占比例连0.1%都不到,乡村医生有预防保健意识所占的比例也只有43%,但也只是有这样的意识,但没有相应的行动。所以加大对乡医预防保健知识的灌输和培训,是在广大农村普及预防保健知识的有效途径。乡村医生和村民的关系比较密切,交流也最多,身体方面的问题乡医是他们最近的老师,也是他们眼里的能人,由他们把预防保健知识普及下去更直接也更容易。

5.定期培训,提高技能

在这个信息时代,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对疾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乡村医生不能仅仅安于一隅,要扎根农村,放眼世界,要多参加学术交流,融入到高层次的学术团队中。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疾病谱也在不断变化,乡村医生不能仅凭经验诊断,要不断参与培训学习。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乡医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虽然有强制政策,但总以种种借口请假,不愿学习,所以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要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四、农村卫生事业的未来

中医基本知识及技能培训范文第2篇

一、工作原则

(一)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

(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三)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综合评估。

(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

(五)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加强监督。

二、目标和工作指标

(一)总目标:

进一步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各项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减少艾滋病对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危害。到20**年,把我区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

(二)具体目标和工作指标:

到2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艾滋病和性病预防控制科室,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专职工作人员。建成覆盖全区的艾滋病监测体系和筛查实验室检测网络,实现区级以上医院卫生机构艾滋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建立分布合理的性病监测网络,为艾滋病和性病防治效果评价提供依据。各区级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开展免费艾滋病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

2.全区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7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65%以上,校外青少年达到65%以上。在人员流量较大的汉中长途汽车站、市公共汽车运输公司常年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车室必须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3.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9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4.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80%以上、村医5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5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5.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8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8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6.区上建立美沙酮治疗门诊为吸食成瘾者提供服务。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70%以上,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30%以下。

7.建立和实施医疗卫生机构输血技术人员岗位培训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上岗人员100%实行艾滋病和性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临床用血90%以上来自自愿无偿献血。性病的年发病增长率低于全省水平。

8.建立农村以乡村为主、城市以社区和家庭为主,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关怀和救助的社会支持机制。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5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7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85%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艾滋病致孤儿童l00%免费接受义务教育。

到20**年底实现以下目标:

1.设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

2.全区15—49岁人口中,城市居民对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5%以上。流动人口达到80%以上,校内青少年达到l00%,校外青少年达到75%以上。汉中机场、汉中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公共场所90%以上设置艾滋病防治大型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候机(车)室80%以上放置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材料。

3.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0%接受过艾滋病防治政策和相关知识培训。

4.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乡医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提供孕产期保健和助产服务人员90%以上接受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和技能培训。

5.承担艾滋病检测工作的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专业培训;艾滋病防治专职人员90%以上接受过自愿咨询检测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

6.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90%以上的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对吸食人员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对吸食阿片类提供药物维持治疗。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到90%以上,静脉注射吸毒人群共用注射器的比例控制在20%以下。

7.临床用血**0%来自无偿献血,阻断艾滋病经采供血传播。区上建立一所性病规范诊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的示范医疗卫生机构。

8.符合治疗标准的艾滋病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有治疗需求的艾滋病病人90%以上得到相应的机会性感染治疗服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90%以上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

三、防治策略和行动措施

(一)广泛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营造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和支持艾滋病防治的社会环境。

1.加强大众媒体宣传教育。各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要广泛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和“四免一关怀”等政策的宣传。新闻媒体单位要积极刊播防治艾滋病、性病和宣传无偿献血知识的公益广告。区政府有关新闻网站要开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栏目,定期更新栏目内容。

2.加强公共场所和社区宣传教育。主要路段、街头、广场、公园、商业区和旅游景区,要设立艾滋病防治、无偿献血知识的户外公益广告牌或宣传栏。机场、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及公共交通工具,要放置艾滋病防治及其相关知识宣传材料。宾馆饭店应做好相应的的艾滋病防范和宣传工作。招待所和旅店登记服务台,要备有代顾客自取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材料。影剧院、青少年宫、文化馆等文化、科普场所,要按照有关规定在节目开始前播放艾滋病防治科普宣传片或公益广告,并结合日常工作每年至少开展1次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各镇、乡、办事处及居委会、村委会要设立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宣传栏、墙报、黑板报、墙体标语等,定期更新宣传内容;每个村至少有5条艾滋病防治知识固定标语或公益广告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每年至少开展2次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有关部门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积极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在农贸集市、节假曰活动场所等群众集中的地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要编制适合农村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要在农业科技培训、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培训中,安排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内容。

3.加强工作场所和校园宣传教育。各级各类机关、单位要在工作场所广泛普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开展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建筑、采矿等行业和大型工程建设单位,要将艾滋病防治政策及相关知识培训纳入职工岗位培训和行业安全教育,每年至少开展1次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有关培训机构要把艾滋病防治和无偿献血知识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为求职人员免费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材料,普通中学、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高等学校要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共青团等团体要组织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高等学校要发挥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的作用,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活动。

4.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各有关部门,各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企业要认真组织实施《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广泛宣传普及预防艾滋病知识。民政、计生部门要利用新婚学校、孕妇学校和产前检查、婚前咨询等,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宣传。商务部门要加强对出国劳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司法部门要将艾滋病防治知识纳入被监管人员的常规教育内容。要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团体工作网络优势,在继续深入开展“预防艾滋病,健康全家人”活动、“中国职工红丝带健康行动”和“青春红丝带”行动等专项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艾滋病知识和关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大力推广和实施有效干预措施。

1.积极开展针对性传播艾滋病的预防干预工作,落实推广使用安全套措施。区疾控中心要建立高危行为干预工作专业队伍,制订干预工作方案并建立干预工作信息收集和报告制度,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深入有关公共场所和流动人口集中场所开展深入细致的预防干预工作;利用同伴教育宣传员在社区开展刑释解教人员预防艾滋病教育和生活技能培训;鼓励高危人群接受艾滋病抗体检测和规范化性病诊疗服务。要在有关公共场所以及高危人群中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宾馆、饭店、洗浴和娱乐等公共场所的经营者,要在公共场所内放置安全套或者设置安全套发售设施,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

2.提高阿片类成瘾者药品维持治疗覆盖率,开展清洁针具交换试点。市上设立在吸食阿片类问题严重的**区建立药物维持治疗门诊。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心理矫治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工作,帮助吸毒人员回归社会;开展并逐步扩大清洁针具交换试点,降低吸毒传播艾滋病的危害。

3.落实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干预措施。发挥三级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及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作用,结合实际,建立有效、可行、便捷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服务模式。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免费提供相关咨询和检测、产前指导、阻断、随访、营养指导等服务,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抗逆转录病毒药品;积极倡导并指导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产妇对婴儿进行人工喂养。

(三)加强采供血机构和血液的管理。

1.坚决取缔、打击非法采供血液或原料血浆活动。建立举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打击非法采供血液(血浆)、组织他人出卖血液(血浆)或者制售血液制品的活动;严禁高危人群献血液(血浆)。要加强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临床使用和使用后处理的监督管理;打击非法制造、回收一次性医疗器械的行为。

2.加强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区卫生局及医疗卫生机构要将科学用血纳入医师继续教育考核内容,建立、完善临床科学用血评价体系和监督处罚制度,严肃查处医疗卫生机构非法自采和自供临床用血。

(四)提高艾滋病医疗服务质量,全面落实艾滋病治疗措施,开展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的关怀救助。

1.规范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提高可及性。区卫生局应按照有关要求,认真执行艾滋病诊疗技术规范、制定药品管理和治疗信息管理规范,统筹安排卫生技术人员、经费和设备资源,开展医疗服务工作;要设立定点医院负责艾滋病医疗救治工作,支持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临床服务;区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应有经过相关部门组织培训的医护人员负责门诊和家庭病床的医疗救治工作。区卫生局要加强治疗、随访、督导服务、心理支持、转诊服务等各项工作的管理。要保证流动人口和被监管人员的治疗需求。区劳动保障、卫生部门要完善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中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就医管理、费用支付办法,切实保障合理医疗需求。

2.加强机会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积极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防治工作。制定各类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病人的医疗救治政策,积极开展有效预防和治疗工作,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要建立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的合作机制,开展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监测,对所有已知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进行结核病筛查,提高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诊断水平,加强预防、转诊、治疗和关怀工作;对发现的结核病病人,要纳入国家结核病防治规划及时治疗。

3.开展艾滋病致孤儿童和孤老的救助安置工作。建立对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未成年子女和老人登记、上报和随访制度,落实孤儿安置和免费入学的政策措施。要将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庭和孤老、孤儿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按规定予以救助和妥善安置。

4.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艾滋病预防、救助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个人的作用,帮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生产自救,参加艾滋病关怀护理和救助工作,并对参加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提供培训和支持。

(五)健全艾滋病检测监测体系,完善艾滋病检测监测网络。

1.建立适宜的服务模式,开展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充分利用现有服务网络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工作,强调自愿和保密原则,提高自愿咨询检测的可及性。要建立和完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免费自愿咨询检测点,承担国家免费自愿咨询检测任务。开展艾滋病检测服务的机构,要提供检测前后咨询、相关健康教育信息和转诊服务;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可开展自愿咨询服务,并通过转诊服务由具备检测条件的机构提供艾滋病检测。

2.完善艾滋病监测网络,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建立高危人群综合监测网络,建立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相结合的综合监测网络,根据有关规定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对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遵循知情同意和保密的原则,根据有关规定为新婚人群和孕产妇免费提供艾滋病抗体初筛检测和咨询服务,区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手术病人、性病病人等开展艾滋病抗体检测,对应征入伍青年免费实施艾滋病抗体检测;将公共场所服务人员艾滋病抗体检测纳入从业人员常规健康检查内容,并依法告知检测结果。

3.合理规划和建设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提高检测技术水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艾滋病筛查实验室,不具备建立筛查实验室的要设立检测点,开展快速检测。

4.健全实验室质量控制、检测能力验证和质量考核体系。按照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对艾滋病检测实验室进行配置,实行二级生物实验室市级备案制度。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预防和处理制度;健全质量控制责任,实行分级管理和年度考核。

5、建立部门间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加强信息的整合和利用。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各部门间的艾滋病监测检测信息合作与共享机制,定期汇总分析艾滋病疫情监测信息,建立监测结果制度。

(六)加强性病防治管理。

1.建立健全性病监测网络。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国家疾病监测点和艾滋病监测网络的分布,合理设置性病监测点,加强性病疫情监测和性病患病率等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要加强性病检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开展耐药监测,指导临床用药。

2.规范性病诊疗服务。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性病诊疗市场整顿力度,规范性病诊疗和咨询服务。开展性病诊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健康教育,将推广安全套作为性病门诊规范化服务内容,配合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区人民政府已将艾滋病防治规划纳入本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艾滋病防治目标,明确了责任和任务,实现目标考核管理。区政府成立了防治艾滋病领导机构,并设立办公室。区防治艾滋病领导机构每季度将向市级防治艾滋病领导机构报告工作情况。对领导不力、措施不当、“四免一关怀”政策不落实的,要严肃问责对隐瞒疫情、造成艾滋病传播流行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健全政策和法制保障,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

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制定或完善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依法按政策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打击犯罪、等违法活动。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临床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器官移植等医疗活动的管理规定和工作规范,严防艾滋病医源性传播职业暴露。

(三)加强机构和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专业队伍,居委会、村委会要确定预防艾滋病专职或兼职人员,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参与防治干预工作。要努力改善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将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策略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团体的培训课程,加强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的宣传、培训和教育。各有关部门要对相关工作人员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有关政策与评价方法的培训,提高政策制定与评价水平。要在医疗卫生行业及有关行业组织开展全员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对从事艾滋病性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临床医护、检测检验、采供血等方面的人员进行艾滋病防治专业培训,对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员进行艾滋病自我防护培训和上岗考核;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纳入医学继续教育内容。要探索建立输血风险和艾滋病职业意外感染保险机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严格遵守标准防护原则,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消毒管理制度,预防艾滋病医源性感染。

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要求,加强对本辖区、本系统培训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加强考试考核,保证培训效果。

(四)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统筹管理和使用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区级财政预算;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经费管理制度,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专款专用,统筹使用,发挥最大效用。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艾滋病防治工作。

中医基本知识及技能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诊断学实验课教学

诊断学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1]。良好的教学方式是让同学掌握基本的临床医学诊断方法的重要途径。诊断学的教学方式与基础课程比较,存在较大的差别。基础课程主要是在课堂上和实验室完成,而诊断学有大量教学活动在医院中进行。这就成为诊断学实验教学的一个难点和关键。

1目前不同专业层次的诊断学实验课的安排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越来越趋向多样化、综合性。就目前中医院校开办的专业而言,中医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骨伤专业、护理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等,实验课学时在20学时左右;而像非医学专业如医学心理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医学英语专业、口腔工艺专业等总课时相对医学专业来说少,实验课在10学时左右。

2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环节

诊断学实验课根据教学的需要,有以下环节。

(1)检体诊断的实验室操作技能训练(又可称为生理见习)。按照检体诊断的内容和顺序,生理见习包括:检体诊断的基本方法,一般状态及其头颈部查,肺脏检查,心脏检查,腹部检查,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检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遵循这样的顺序教学。(2)心肺模拟人听触诊及腹部模拟人检查。(3)观看诊断学基本技能及心电图等的电教片。(4)临床实践。(5)实验室诊断的部分实验。(6)心电图实验。(7)病历分组讨论。

3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

目前,就我校的学生和教学特点而言,诊断学实验课的教学特点如下。

3.1检体诊断的实验室操作技能训练是诊断学实验的关键,关系到学生对医学基本技能的掌握。

3.2心肺模拟人听触诊(一般在心脏检查之后进行)和腹部模拟人检查穿插在检体训练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形象性。

3.3实验室诊断的部分实验因专业不同而异,例如,中医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专业等就选择进行此项环节,其他如非医学专业因学时少,教学要求不同不进行此项环节。

3.4临床实践是教学的又一关键和难点。诊断学涉及许多临床疾病,为提高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兴趣,在教学环节上应安排一定的临床见习,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可以接触患者,将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检查结果都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见习,并根据见习结果进行思考,把所学的知识和临床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但由于目前医疗市场的改革,病人的维权意识增强,加之高校扩招,学生班大人多等原因,给临床见习带来一定困难。

3.5因学生专业和层次的不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环节。

3.6分组多以15人/组为标准。如果分组过大,学生观察和学习、老师示教就会受到一定影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3.7问诊和病历书写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多加练习。这部分理论课讲完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多写几篇病历,以便学生掌握一般的病历格式。同时还安排学生到临床接触患者,亲自问诊,收集、整理临床资料和书写病历。但是由于学生缺乏自觉性,病历完成情况不好。加之学生学习诊断学时初步接触临床,在病人面前有不好意思、难为情等心理影响,所以教学环节效果不佳。

4就诊断学实验课的现状提一些个人的拙见

4.1加强诊断学基本技能的训练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多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课中,老师必须做到统一手法,规范动作;学生要分组训练(最好两人一组),互换角色。由于实验课堂上的练习,毕竟太少,应嘱学生回寝室再自己练习。课堂训练时,老师应进行巡视和辅导,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和手法,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考核,并把考核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参照,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由于学生专业的区别,医学专业学生可基本保证实验课各个环节的进行,但应把重点放在检体训练和临床实践中。对于非医学专业学生应着重进行检体训练,这样可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4.2改变传统的考试模式打破传统的考试方法,即笔试和实习前临床考核(同学之间的互相检查),传统的考试方式着重考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录像考试以形象生动的具体画面展示在受试者面前,并且把一个个的实际问题交给受试者,要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重点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诊断学考试近乎床旁考试[2]佣拐锒涎д嬲晌俅惨窖У幕*ぁ糞THZ〗4.3基于第2点,就一定要加强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3.1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3]

缭诖笱Ф昙毒涂枇俅惨窖迪胺矫娴目纬痰取*ぁ糞THZ〗4.3.2增加临床实践的学时数,带教老师最好长期从事临床工作,以便和病人建立良好的教学合作关系。

4.4实习课分组不宜过大。搞好诊断学的教学,加强实验课的教学管理,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掌握基本技能能力及其临床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4.5目前检体训练的实验课教学方法主要是经典的教师教、学生做的模式,所以加强教师的监管性和学生的自觉性尤为重要,鼓励学生多动手。

4.6多进行病历讨论教学带教老师选择比较典型的、难度适中的病历,让学生根据病历提供的临床资料进行病历分析讨论,提出完整诊断和诊断依据。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临床诊断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对以后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打基础。

4.7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投资建立临床技能中心,目前我校已在新校区投资建设了实训中心。如果能够建立临床诊断技能培训分中心,那会更好。

笔者认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分中心应建设:

(1)模拟病房:下设心肺听触诊训练室,腹部检查训练室,脊柱、四肢及神经系统和五官检查训练室,急重症抢救训练室,病患处理训练室。

(2)模拟门诊:使用SP(标准化病人)[4]进行教学,并建立为SP的模拟候诊场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临床见习面临新的困难,如病人和主管医生不配合教学、病历不易查阅等。采取一些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与病人及医护人员的沟通、采用SP(标准化病人)及多媒体教学、增加课时及交叉轮转教学的方法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和教学的矛盾,对保证临床见习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临床操作技术训练室:选择临床常用的操作技术(如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静脉插管术等),利用模拟人进行训练。

(4)多媒体学习、评估室:利用现有诊断学课程网站,建立多媒体学习中心,同时建立网络化的训练评估体系,对每位训练者进行评估。

当然,这些不是简单的设想所能达到,需要再努力。

4.8开设临床基本技能这门课程临床基本技能为医学重要桥梁课程,也是实践新教学模式的重要课程之一。如果有成熟的开课条件,可选择资深诊断学方面内、外、妇产科、儿科等专家教授,辅以护理、影像及计算机方面教师担任,再根据需要从临床抽调有经验的临床医生参与教学。为学生训练和老师示教提供优良的环境,保证基本技能教学和学生自学的需要。

我校的心肺模拟听触诊训练就是很好的临床技能训练的实例,只是开放程度不够,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4.9多开展诊断学技能比赛诊断学技能比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诊断学的兴趣,而且在比赛过程中学生更有效的学习了技能训练检体诊断的方法,并且容易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诊断学的教学与学生的临床实习间隔时间较长,部分学生对基本的操作内容有的可能淡忘,所以有必要在实习前再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考核。以便使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个回顾性复习,到临床实习阶段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实际工作。

5总结

本文对诊断学实验课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当然也存在着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克服困难,从多方面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9.

2羊裔明,吴谨渚,欧阳饮.医学生诊断学考试方法的探讨.医学教育,1991,(6):27-29.

中医基本知识及技能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技能大赛;针灸推拿;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3-0048-02

高职高专针灸推拿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能从事医疗、预防和保健康复,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针灸推拿专门人才。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环节。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规律和针灸推拿专业的特点,我校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针灸推拿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大胆探索,不断总结,通过一系列的技能大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一、多方调研,精心设计技能大赛

大赛应围绕职业能力评价确定竞赛内容,按职业岗位完成工作任务的实际需求策划竞赛项目[1]。我们在调查、分析和听取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推拿岗位及岗位群,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在分析岗位工作任务及所需岗位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设计出技能大赛项目和内容。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工作岗位主要包括各类基层医院的针灸、推拿工作岗位,养生保健机构的保健按摩师,医院康复中心及社区康复中心的中医传统康复工作等,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具备从事针灸推拿医疗、保健、康复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可以设计“画经点穴大赛”、“针灸技能大赛”、“推拿手法大赛”、“保健按摩大赛”、“功法大赛”、“针推临床综合技能大赛”,其中“画经点穴大赛”是针对经络循行和腧穴定位的针灸推拿基础能力而设立的,“针灸技能大赛”是针对各类针法、灸法、拔罐的操作技能而设立的,“推拿手法大赛”是针对推拿手法的技能训练而设立的,以上大赛属于针灸推拿的专业基本技能。“针推临床综合技能大赛”是为了提升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和职业素质,“保健按摩大赛”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职业拓展技能,而“功法大赛”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大赛设置情况见表1。

我们按专业基本技能、专业综合技能、职业拓展技能的不同层次,分别安排相应的技能大赛项目,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一体化设计实训教学,使学生能循序渐进地完成针灸推拿专业各项实训内容,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针灸推拿技术[2],在不同阶段通过相应的技能大赛强化职业技能,提升职业能力。我校在上述针灸推拿技能大赛项目的基础上,为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2011针灸推拿技能大赛制订出竞赛方案,并成功承办此次大赛。

二、周密安排,切实做好大赛实施

技能竞赛应符合社会人才需求,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因此,我们邀请医院、保健机构的专家一起研究大赛方案,制定评分标准及操作要求,共同担任评委,由医院和保健机构的专家评委进行最后点评,使竞赛与教学紧密结合,提升行业、企业对学校的认可度。学校会认真组织实施每项大赛,做到技能竞赛的针灸推拿专业学生全覆盖、教师全覆盖、核心专业课程全覆盖。到目前为止,共开展十届针灸点穴、推拿手法技能大赛,六届功法大赛,四届画经点穴、针刺技术、推拿手法大赛,三届企业冠名的针灸推拿临床综合技能大赛。各项大赛实施情况见表2。

而且,我们会针对比赛内容与过程进行逐步规范,收集整理各项资料,将比赛结果与学生和相关任课教师进行交流。通过比赛,激发学生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使各任课教师通过竞赛总结教学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我校认真组织参加过两届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针灸推拿技能大赛,成立大赛竞赛组,负责竞赛选手选拔、培训工作。培训过程要求指导教师与相关专业教师全程参与,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指导,每三天由全体专业教师参与项目测试,每周进行一次全程模拟比赛,针对测试与模拟比赛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面对在校专业学生通报训练内容和方法,在每周模拟比赛时均邀请部分学生现场感受这种氛围。在全国大赛期间,教师应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分赴各赛场观摩比赛,让学生在感受全国学子专业技能风采的同时,也领略到我校学生针灸推拿专项技能的精彩表现。赛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参赛获奖选手,与学生进行汇报交流,现场展示针灸技术、推拿手法和推拿练功等专项技能。选手的精湛专业技能和由衷的感言,会极大鼓舞和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全面提高专业能力

技能大赛可以引领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竞赛项目评价标准应按照工作任务中知识点与技能考核点制定评分细则,兼顾理论考核和实践操作,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3]。为此,学校可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系统性、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制定针灸推拿专业技能全程实训教学目标,涵盖针灸推拿专业教学所需的各项实训项目及见习、实习各个实践环节。[2]改革实训教学方式,形成技能竞赛与实验实训、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服务等相结合的立体化实训教学模式。技能大赛可促进考核模式的改革,比如,将“保健按摩大赛”与职业资格认证及技能鉴定相结合,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实行保健按摩师的技能鉴定和考核,提高和促进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对与技能大赛有关的课程,我校增加了实践技能考试,突现技能训练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技能大赛还可以促使教学方法发生改革,形成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坚持以“做”为中心,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

我校技能竞赛已形成针灸推拿核心课程全覆盖,因此大大地推动相关教材的建设。本专业教师主编的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就有5部,其中《针法灸法》、《小儿推拿》入选教育部高校精品教材;副主编、参编规划教材10部;主编、副主编、参编全国高等院校中医相关专业实训教材《针法灸法实训教程》、《针灸治疗实训教程》、《推拿手法实训教程》、《推拿治疗实训教程》;与教学医院合作开发编写《常用推拿手法》、《针灸技能全程一体化实训教程》、《推拿技能全程一体化实训教程》等书籍;与养生保健专家合作开发《保健按摩》、《足部按摩》、《保健刮痧》等保健模块类教材。

技能大赛促使我校针灸推拿实训中心基础功能、针灸功能、推拿功能、综合功能、保健功能这五大功能区的建设逐步完善,完全可以满足针灸推拿专业各项技能的实训及临床和保健仿真工作任务的训练,为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提供很好的平台。同时,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近年来,我校本着“双向介入、紧密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与28家医院、4家养生保健机构签定《针灸推拿实训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书》,使实训实习基地覆盖安徽及长三角地区。学校与芜湖中医院深度融合,与其他实习单位也密切合作,实现学校与行业教学资源的共建、共管和共享,让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临床教学与实践教学。通过不断努力,已基本建成融教学、实训实习、职业技能培训、社会服务为一体,集针灸、推拿、康复等功能相互交融的实训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证[2]。

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做,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经过不间断的专业实训锤炼,专业技能、心里素质和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在2011年和2014年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针灸推拿技能大赛中,我校针推专业学生组成的代表队分别荣获团体一等奖和二等奖,充分展示我校针灸推拿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近几年来,针灸推拿专业毕业生双证获取率逐年稳步提高,从2011年以来获取率均为100%,而且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自主创业的学生逐年增多。他们反馈最多的是已在学校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是立足社会的最主要财富。

参考文献:

[1]曹庆旭.关于职业技能大赛对课程改革的影响[J].职教论坛,2011,(23):22-23,26.

中医基本知识及技能培训范文第5篇

中医学专业是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开的专业之一,对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学科建设的目标与措施,希望能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

中医学;学科构建;培育措施

学科建设是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战略任务,也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与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中医学专业是我校2016年新开的专业之一,属国控专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疾病的无毒、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要求也逐步提高,这就为中医学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进行中医学学科建设,是目前摆在我校特别是中医中药系面前的重要问题。

1建设目标

1.1中医学的学科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由于中医学突出治未病,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并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充分发挥中医学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学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学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2贵州省及毕节市的卫生资源现状

我国中医药人才资源缺乏,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基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医学发展不平衡。以贵州省为例,据统计,2014年贵州省共有卫生机构2918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6.42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床位数19448张,每万人口床位数5.54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7528人,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15人。以毕节市为例,2014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365个,床位31629张,卫生技术人员22407人,其中开设中医诊疗服务的卫生机构1073个,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645人。全市乡镇卫生院共240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04个,基本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45个。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23个。全市村卫生室3994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199个。2015年9月,在贵州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深化医改,增加医疗卫生资源和人才,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贵州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3.1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人。其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升中医学服务能力,到2020年,80%的县级中医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综合诊疗区,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学服务能力。

1.3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学科建设目标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黔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医学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重任。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综合考虑毕节市的区域特点,结合本校的工作实际,突出中医学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把中医学专业建设成为办学有特色、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特色专业;为城镇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单位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医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中医专门人才;完成毕节市每个乡镇以上医院建设中医馆、开设中医门诊、设置中药房的战略任务。

2建设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55人,兼职教师17人;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8人。拥有专业课教师5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8人;专业教师中医学专业背景47人,专业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专业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有30人。近三年来,中医学专职教师在省内外期刊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14部,现有师资能够满足中医学专业理论及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专业开办后,学校将根据专业发展规模需求,合理规划专业师资结构。计划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引进高层次中医学专业人才,建设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2.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按照中医学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加强对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的教育教学研究,以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为核心课程,强化实践技能教学,使教学更贴近岗位需求。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构建“课证融合”双证书课程体系,将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以岗位任务为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中医诊断实训室、中药标本实训室和针灸推拿实训室等,能满足中医基础、中医诊断、针灸推拿以及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学科的教学需求,具备学生教学实训、教师培训、社会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并有与之配套的运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学校始终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实训实习课时占总学时数的58%,校内专业课程实训课开课率100%,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校外实训主要有毕节市中医院、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等18所教学医院。教学医院医疗设备先进,医护人员业务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医疗、教学和科研能力,可以为学校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能较好地保证教学和实习工作的开展。学校制定了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加强实习管理、检查及指导,实习管理日趋完善。

3人才培养模式

3.1建立“校院合作,共建专业”机制

为使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相对接,成立由医院、行业专家和学校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由多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团队,共同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制定保障校院共建专业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制度等,形成共育人才的机制。

3.2传承中医文化,以德为先,文化育人

积极创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所学、所得、所见、所闻和所悟中传承、发扬和创新中医文化。把人文精神与中医学专业教学紧密对接。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精神以及“治未病”理念贯穿于中医学人才成长的全过程。

3.3以实践育人为主线

在院校合作建设发展过程中,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附属医院,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边教、边学、边做”,实现医院教学化、教学医院化。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教、学、做高度一致的校外实训基地。

3.4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以中医学专业岗位能力分析和中医执业准入为依据,以就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丰富教学资源

在中医学学科建设发展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建设中医学专业两门以上核心课程,形成课程标准。建设突出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就业课程,包括中医适宜技术课程。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切入口,训练中医辨证思维和诊断治疗能力。

3.6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

学校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突出中医专业特色。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逐步推行学分制,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和特点,选择闭卷、开卷、机考、讨论、答辩、调查报告、实践操作、专业技能测试、课程论文及社会实践等考核形式计算学分。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逐步实现教考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