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第1篇

职业道德教育多元化综合考评体系对话德育一、职业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一种社会公认的关于善的标准,是一种标准,是一种行为准则,具体地说,也就是哪些是社会提倡做的,哪些是社会反对做的。职业道德通常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即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其主要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企业已经把职业道德水平作为衡量员工素质高低的核心要素,职业道德是支撑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核心。因此,企业不仅在企业内部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而且把职业道德作为招聘员工的先决条件和辞退员工的重要依据。“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直到最后一分钟”,这是职业赋予人的使命所在,忠于职守、认真履行本职工作是人类共同拥有的一种崇高精神。社会学家戴维斯说:“自己放弃了对集体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在这个集体中更好生存的机会。”放弃承担责任,或者蔑视自身的责任,这就等于在事业可以自由通行的道路上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障碍,摔跤倒地的也只能是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我们未来成功的素质航船,而敬业精神和诚信品质则是这艘素质航船的两个强大的动力。

二、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不仅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而且还要重视对学生将来从事岗位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有机统一在学生的职业教育中。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明确将来的社会角色,深刻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进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决定和制约着德育的内容、性质和发展水平,职业道德教育应该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高职院校德育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规律。职业化是社会生产劳动的普遍形式和社会个体生活的根本,人们正是通过分门别类的职业劳动和社会分工创造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职业劳动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专业能力,还取决于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德育现状与分析

1.目前高职学院职业道德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学院领导、老师、学生都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了较大提高。

2.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仍然存在的问题

职业道德本身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必将紧扣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脉搏。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严峻挑战,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总体来说,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仍然存在许多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

21世纪初,美国将“职业技术教育”更名为“生涯与技术教育”,这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并着重强调了学术课程与技术教育的统一,也突出强调了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同时,在教学内容上,生涯与技术教育强调学术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在同一课程中的相互结合。

1.应组建“学校、社会、家庭”合力式的教育网

当前,德育教育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互不配合的现状比较严重,出现了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局面。职业道德课是显性课程,而整个职业道德教育则更多地属于隐性课程的范畴。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忽视家庭、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启示和引导、社会对职业道德评价和认同,都会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形成和能力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职业道德是学生个人道德修养的成熟化,在这一过程中,家庭、企业和社会的推动力量是不容忽视的。构建“校企双驱”的职业素质教育机制,以提升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学校与企业为双重力,创新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建立校企共育机制。职业院校只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之一,家庭、企业、社会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实施主体。

2.学习优秀企业,引入企业文化,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

优秀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和积淀起来的价值观念、精神力量、经营境界以及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企业文化更多地体现的是对员工群体的规范、整合、凝聚和激励功能,用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凝结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员工为企业和社会发展而努力。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依托高校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积淀形成有个性的意识如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精神信念、审美情趣等,高校校园文化其内在的特点是以学术文化和道德文化为主线,通过制度、规则、礼仪、管理、社团、体育、艺术及教学、科研、校园环境等形成特有的学术传统、价值观念和校园文化氛围。

职业道德本身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职业道德教育也必须紧扣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脉搏。坚持“课程对准技术,把课堂搬到车间;职业对准市场,把实训搬到岗位”的办学理念;坚持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继续加强行业调研,突出高职特色的办学思路;遵循“理论够用、技术管用、特长好用、吃苦耐用”的社会需求原则;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技能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育人准则。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真正进入到“招得进、留得住、推得出”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宁.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第2篇

一、转变人才观。

1.进一步转变观念,着力提高职高生的素质,拓宽学生成才之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改革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加强对职业学校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不要认为这些工作低人一等,一味追求“白领”工作。

2.要有针对性地减轻职高生的课业负担和考证压力,为学生发展个性,培养能力创造有利条件。我市从1995年试行“双证”制(学历证、国家职业资格证),“双证制”确实为职高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但有些学校为了提高毕业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提高就业率,要求学生考取多个证书,势必影响开发学生潜力。因此,中等职业教育需要调整方向目标,改革培养方式,加快课程改革步伐,有针对性地减轻职高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和考证压力(特别是考多证和市场饱和情况下的考证),给学生创造一个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的良好外部条件。

二、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学质量观。

1.中等职业教育要把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办出效益、办出特色。对现有职业学校的布局、结构进行必要的调整,更多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和需求,合理设置专业,使人才适销对路,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2.中等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习能力,为职高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打好基础。去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后,我市高等教育(含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到2005年,全市70%至75%的高中生可接受高等教育。这意味着对相当部分成绩较好的职高生来说,高中就成了他们为接受更高层次教育而打好基础的阶段,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作准备。

3.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和培养方式,提高职高生的职业能力,增强毕业生进入劳动市场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必须改革招生方法,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避免学生过早专业定向,使学生确定专业有一定灵活性。

三、重点树立以下三个观念: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坚持以学生“特长发展”为本,促使学生兴趣爱好的培植与个性特长的形成;坚持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积极主动发展。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职学院 教师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Learning and Sublimation in the Practice

GONG Haixia

(Jiangsu Jianzhu Institute,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provide a good market opportunity and broad space for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t the same time the skill training character put forward mor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to the teachers.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teacher must practice, and get out of the classroom, renew an idea, serve as three kinds of roles- teachers, engineers and master works, go deep into the society, study assiduously and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sublimation in practice .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er; practice

由于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制约和影响,中国工业一直在低端粗放的劳力型简单落后阶段徘徊,低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始终建立不起高标准的职业技能培训框架,致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高职院校举步维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劳动力市场逐渐成熟,中国的工业技术革命已经初现端倪,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代工业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逐渐取代了过去落后笨重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手段,迫使劳动者必须在观念上、技术和素质上更新换代。国家急需培养一大批既有文化理论基础,又能熟练掌握生产技能的新兴劳动者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就为专门从事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专业院校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适应新时期需要,国务院于2005年10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同时制定了职业教育十一五规划,2006年教育部又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两个文件,党和国家的重视促使高等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事业进入了快车道。学生不断增加、学校不断扩建、各种职业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掀起了职业技术培训的浪潮。

1 高职学院教师参加实践的重要意义

尽管高职教育普及时机已经成熟,但落后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僵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在最能反映高职教育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更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先进国家。职业院校大学不像大学,技校不像技校,教出来的学生知识跟不上本科院校,技术比不上工业技校,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就业率。要想解决这一难题,除了改善教学体制和培训设施外,提高高职教师的实际教学技能、增强高职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是关键。要想创建一流品牌技术院校就必须打造一支既有渊博知识又有过硬技术指导能力的教师队伍,就必须让长期困在课堂里的教书先生们走到社会大生产中去,在实践中首先自己锻炼成能文能武的技术高手,才能引导学生向新的生产技术领域攀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有用之才。

高职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成分,还要具备职业技能培训的实用特色,因此如何在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基础理论授课水平上,突出应用技术的传授和教导,是高职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特征。目前高职教师队伍中大多数都是从大学出来直接走上教师的岗位,对社会大生产缺乏一定的实践锻炼,在技术指导上更是缺乏实际经验。作为高职教育的为人师者,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必须再到实践当中去探索、锤炼,先把自己炼成钢再去教学生。所谓先者为师,能者为师就是这个道理,需要学生会的老师必须先会,甚至要更高一筹,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师长,才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知识和学问自如的传授给学生,才能不误人子弟。

2 走出课堂、更新观念、在实践中做好教师、工程师、师父三种角色融合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总认为在教学上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大功告成了,忽略了自己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出具有高级技术应用能力的专门人才,脱离了高职教育的本质。我国职业教育培训十一五发展规划专门提出,“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人才为基本任务,必须结合市场实际需要,突出实用性实践性为原则,重组教学内容,改变过去依附理论的状况,探求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这一教学方针,高职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先把自己的位置找准,然后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必须明了教学与生产科技和实践相结合才是我们高职学校教书育人的正确途径。

世界工业技术排名第一的德国,二战后由于战败国的地位使他们抛开了一切政治上的羁绊,一味地投入到国家经济建设中去,工业技术革命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工人的技能和敬业素质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德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技术工人都要经过职业教育培训方能上岗工作,他们的奔驰汽车在和我国相同条件下组装,使用寿命要比我国工人组装的汽车延长三分之一,这些都与他们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分不开的。在德国,一个高职教师必须接受13年普通教育和一年的工厂实习才能拿到一级考试证书,再经过18个月上岗培训才能进入二次考试,二次考试合格并考核录用后,方能进入两年上岗实践考察,经考察合格才能成为一名职教老师,一个高职教师一般成名时间大约要在走出大学门后15年。我国的工业技术革命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已经取得了明显进步,而我们高职教师在技术教育培训方面却始终摆脱不了封建传统意识,走不进工厂,放不下架子,总认为教书先生到工厂到企业向工人学习有失教师身份。为改变多年来在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落后观念,教育部在关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并提出了“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切入点。目前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大多是科班出身,虽然经过了一定的学习考试,具备较高的学历和教师资职,但真正介入到实践中就显露出了明显的不足。财会专业的教师看不懂企业经济分析报告,测量专业的教师玩不转全转仪,机械制造专业的教师没见过汽车的变扭器等等,这些外行专家在我们高职教师队伍中屡见不鲜。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活生生的物质活动,而理论则不然,它只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不能直接引起客观现实的变化,不能为我们直接提供现实成果。教育部在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时指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要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职结构,淡化基础课教师和专业教师的界限,逐步实现教师一专多能。是将来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教师、工程师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两个技术称谓,但作为一个高职专业教师就必须同时具备这两种素质。一个课堂上的教师可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闭门造车,只要有书、有资料就能编出教程、写出讲稿。但想当一个工程师或会计师如果不到生产实践中去实习、去锻炼就不可能获得相应的技术职称,更不可能成为一个生产经营领域的师长和带头人。具备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师走出小课堂,进入生产领域大课堂,经过刻苦实践锻炼,很快就会把所学知识结合实际发挥运用起来,并且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理论和实践的碰撞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能使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得以真实的实现,实践又能把人的主观思想(目的和意图)付诸于现实,实践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体现,它对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都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走上高职院校的讲台,教起学来必定底气充沛、游刃有余。

高职教师具备了双师资格,达到了高职教师的基本要求后,要想成为名师并且带出高徒,还必须担当师傅的角色,把集体培训和中国的学徒制结合起来。一个好的高职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应会的知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把好的师德和人品传承给自己的学生。师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不能只教学生技术和知识,同时还要强调敬业精神和优良品德教育,这些都要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才能达到。这就要求教师和工厂的师傅一样对学生在理论上谆谆教导,技术上言传身教,道德上为人师表,人品上率先垂范,把老师、工程师和师傅三种身份融合于一身,这样教出的学生才能最快融入社会大生产中,成为社会需要、人们欢迎、自立自信、高素质、高水平、过得硬的技能型人才。

3 深入社会、刻苦钻研、在实践中探求理论升华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特点,高职教育的培养方向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并与之保持一致,这就需要高职教师和院校在办学思路和学生培养上不能离开我国国情。因此,教师在深入社会实践活动和自身技能培训方面必须把握市场动脉,选准方向,突出专业特色,有重点地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大生产过程中。以项目、公司、科研单位作为培训和研发平台,切实踏下身走进生产第一线,自觉以专业为载体深化实践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同企业、工厂、科研单位共同探讨本专业和本课题的重点、难点,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信息、新动态、新内容,结合自身教学特点,探讨课堂和实践一体化教学,通过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达到高职培训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相一致,完成教学、实践、实训、实习四个环节的全过程。

同时,高职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并不只是为了增加实践经验、提高技术操作能力,更重要的还是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实践活动验证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且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摸索出本专业更高领域科技研发和发展方向,在实践中获得理论的升华。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就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必由之路,人们在实践中得到和应用认识,在实践中发展和验证认识。这就要求作为高职教育三大要素(教师、学校、教育体制)之第一要素的教师必须在实践中深入到基地、企业和科研院所,通过实践不断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了解本专业技术发展态势和社会对本专业新需求。不断探索、搜集和论证,使自己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地超越自我,把所掌握的理论认识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得以升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离不开实践……,理论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理论上的创造和发展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人们只有遵循物质的客观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使之更好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才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教师只有通过在生产领域反复实践,反复提高才能更系统的了解本专业的深邃,了解和掌握企业、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才能更好的收集教学素材,有的放矢编写教学课程,培养和增强主动服务社会的积极性,补充和完善自己原本掌握的知识内涵,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以达到自身本职教学工作的质的飞跃。

目前我国已进入经济腾飞的起跑阶段,我国的工业技术革命基本进入成熟期,高职教育的舞台已逐渐搭建完善。如何使我国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适应高速的工业技术革命进步,如何能把世界排名第一的人口大国的高职教育和培训普及大众化,把中国劳动力整体素质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是高职教育教师的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培养人才是高职学院的根本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学院永恒的主题,注重实践教育是高职院校向社会输送高水平技能型有用人才的根本途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育也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好途径。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基于绩效管理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基金编号:2011SJB630055

参考文献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 教学教学 理念 思想

一、切合实际、准确定位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点是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不仅需要一大批技术创新人才,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从劳动力市场来看,能适应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非常短缺。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形势和任务,给高职院校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企业增加利润空间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的运用,促使企业的生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带来企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也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应以就业为导向,按就业地区、就业行业、就业岗位确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按劳动力市场需求及学校资源确定办学规模。具体来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办学定位。

㈠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立足就业”的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面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挑战,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应是尽可能地提高受教育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为个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为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培养目标上,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要体现在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

㈡教学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某种生产、服务技能的培训教育。高职院校应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依据岗位描述、职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而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选择、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和构建课程结构,形成的课程体系应体现职业能力的要求。所用教材应具有高职特色,体现专业特点。教学环境除必须的课堂、实验室外,还应有设备齐全的不同专业的实训场地,实训场地应模拟成生产现场。为了有效、直观地开展教学,依托企业办学或校企联合办学是最为理想的办学形式。在这样的办学形式下,企业可为学校提供技术咨询、兼职教师及实习场所,学校可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使学生毕业和就业实现无缝对接,还可为企业提供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服务。

㈢办学层次。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中,传统意义上以学术型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为代表的尖端创新人才与设计规划人才的需求相对来说是少量的,面对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处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链末端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应根据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层次结构需求变化的需要,理智地确立在专科层次上,走实用型的路子,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设置特色专业、职业教学体系

从评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上说,没有专业特色就没有质量。因为,没有专业特色就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和接受。特色是高职院校生存的根本,品牌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保证。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励、就业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树立特色化、品牌化办学意识。以特色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

㈠以社会需求为方向,精心建设长线专业、不断开发短线专业。高职院校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人才培养是否有特色,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上。在实践中,应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和本学校的办学资源,精心建设、培育长线专业,细心开发短线专业,保持一定规模,争取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品牌。

㈡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适合学生就业的教学体系。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是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就业教育,毕业生要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要有实践能力强的特点。要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这一特色,在教学体系上就必须消除“学科中心”,强调“能力中心”,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科学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会用”为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专业知识面宜宽不宜窄,便于学生就业具有适应性;必要的基础知识要深,最新发展的科技知识要广,动手操作的能力要强。

三、以就业为导向

高职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不能用学术取向与标准来规范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质量,必须转到“知识+能力+素质”的评价上来。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质量观是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学术水平的高低来评价。而同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观应是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效率、创新能力及技巧来定位。

㈠以学生掌握的职业技能为第一要素。实践教学工作在完成培养目标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实践教学内容作为基础来设计其他教学课程和相关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主要包含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实验,主要是验证规律及熟悉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实训是对实际问题的课程化处理,实训的设备应领先或至少相同于实际使用的水平。实习是实践环节的最高层次,实习必须在生产现场进行,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的有效指导下,去获得生产(工作)经验,特别是那些不能用语言传达的体验性经验。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综合的、全面的训练。

㈡以学生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来评价。创新人才是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素质教育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不仅作为一种智力特征,更作为一种性格素质、综合素质,会使学生获得主动改变自己和环境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学会总结并寻求规律性的技能,创造出技巧和绝活。

㈢以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在大学生就业逐步走向市场化的条件下,就业率的高低既取决于大学生自身价值观的导向,又取决于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认同程度,而后者更具有主动性。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确立人才培养的市场化观念和人才培养的竞争性观念,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就业、创业的竞争力。毕业生受到社会认同和用人单位欢迎,应该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工作追求的目标。高职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传统、优势、特色,制定能被社会认同的高质量技能人才的质量标准,形成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标准体系。

四、改革课程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

㈠改革课程体系的重点是突出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与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课程更多地承担着传授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的任务。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就是高职教育这一特征的必然要求。只有突出了应用性,才能体现其职业性。一方面,要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这就要求高职课程内容要打破学科界限,使内容组织服从于所要解决的职业领域问题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在高职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习者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性。

㈡以提高就业率为标准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直接服务的。由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知识、技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应刻意追求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应强调课程之间的有机衔接,使传授的知识是综合性的,并能发挥出最大效能。为社会发展服务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完整实现,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当然也是课程设置的落脚点。从高职教育是就业教育的理念出发,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考虑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在理论课程的安排上,应以学生能学懂、够用为度;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应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的条件,使学生在完成学业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五、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㈠教学方法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学习目的普遍有较清晰的认识,知道通过在校学习应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以便于毕业时能顺利就业。教与学是一对对立统一体,如果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则是内因。学生的素质,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好坏。为此应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引导,通过各种途径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找到恰当的学习方法。在专业课的教学上,采用案例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分析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技能训练上,以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为准绳,以模拟的生产现场为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㈡开展分层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的生源基本来自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其特点是入学的文化知识素质参差不齐,高中毕业生生源的职业技能基础几乎是空白。为此,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与安排,把其他可以利用的时间利用起来,以生活化的形式把一些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学生传播与渗透,使之积极参与,这不仅可缓解教学紧张的矛盾,还可以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育效果。

㈢建立完善的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学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知识,而且重要的是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培养出学生自学习惯和广泛涉猎知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上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提倡启发式、交流式、讨论式、案例式、自学指导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课程教材的编写,要力求改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和学术性的弊端,使编写的教材让学生能看懂、能研习。不仅如此,课程教材要重视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习后,不只是得到必须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获得宝贵的学习研究方法。这样做,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尊重学生认识主体的地位,发挥他们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学生平时不注意知识的积累,到期末死记硬背复习内容,导致学习不扎实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从期初到期末始终处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之中,不断养成自学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谢幼如.网络环境的专题教学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檀传宝.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劳动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探析

On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Xu Mei, Guo Hebin, Zhang Junru

1.Northern Beij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institute, Beijing, 410004, China

2.Beijing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100031, China

Abstrca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has become the core proposition that our country vigorously develop the occupation education and occupation education needs study seriously and think deeply in the future ten years. However,what is the Chinese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What i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ina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Construct the problem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must solv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is problem from the ideological state of our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connotation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China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connotation; analysis

1 相关概念辨析

“内涵”亦称“内包”。概念中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221页,2002年1月)“内涵”这一词汇具有两个最主要的义项,一是指:一个人的内在涵养、修养;二是指:概念中所反映对象的特有属性。笔者所指“内涵”属于第二义项,即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有属性。要论及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首先必须认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因为“内涵”和“外延”是一个概念中必不可少的两项内容。例如:“商品”的概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 “商品”这一概念的内涵。虽然事物的特有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本身并不是内涵;只有当它反映到概念之中成为思想内容时,才是内涵。

“现代”即当前我们所处的现在这一时代。(《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846页,2002年1月)以下所讨论的职业教育体系是指当前我们所处的“十二五”时期的职业教育体系。关于“何为职业教育?”,理论界有不同的界定,按照目前通用的划分方法,职业教育分为广义职业教育和狭义职业教育两种类型,广义职业教育是指包含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的 “大职业教育”;狭义的职业教育专指面向职业的教育;我们所论述的职业教育是指融合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大职业教育”。“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如:理论体系、语法体系、工业体系等。(《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 658页,2002年1月)所论述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由职业教育相关要素相互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

2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概念和内涵

由于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职业教育的发展逐渐走出“低等教育的阴影”,越来越受到企业、社会、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要求,以及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在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上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并给予了有力的宏观政策保障。

2002年8月24日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5年11月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6年周济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改革中不断发展。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计划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在吸取国外主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以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国家相关教育文件为指导,试图对“什么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一问题作出回答,并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进行归纳。

笔者认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指:以终身教育和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以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标准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为时代特征,以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互相渗透为重要结构特点,以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为根本价值取向,以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个领域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及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保障,以培养现代化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发展为根本任务,融合了学校职业教育、社会培训职业教育、企业职业教育等各类职业教育类型,达到世界水平,有中国特色、开放、独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根据内涵和外延的辩证关系、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内涵的分析、国家十二五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指导精神,现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概括为“适应需求、有机衔接、多元立交”。

3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剖析

3.1 适应需求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目标以及我国当前职业教育现状,笔者认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设置的前提、要求、主要功能方面来讲,必须具有适应“五化”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三个方面的内涵。

(1)适应“五化”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处于“五化”同时推进并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为促进职业教育适应“五化”发展要求,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2]5号)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深入发展,步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必须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必须适应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时代要求。”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五化”需求的适应主要体现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标准要与五化保持一致,使人才培养适应“五化”要求。

(2)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职业教育是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区域经济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发展也会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应该首先为本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因此,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也必将具有区域差异性,职业教育体系内部所包含的职业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级别也应该根据区域发展需要而有所不同,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必须适应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3)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需求

由于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面向人人的教育,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发展,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包含的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必须能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这不仅包含目前以初中后、高中后为起点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职前教育),还必须包括再就业人员需要的职业技能教育、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所需要的职业认知教育、在职人员需要的职场提升教育等适合各类人群所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使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一种终身教育体系。因此,满足人们接受职业教育需求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内涵之一。

3.2 有机衔接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机衔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构成要素、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要有机衔接、融会贯通、实现互认互补机制;二是,职业教育体系与当前的社会体制、产业体系、文化体系、其他教育体系有机衔接。

(1)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要素有机衔接

由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终身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为指导,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一个能满足所有人接受职业教育需求的教育体系,该体系应该涵盖满足不同层次人职业教育需求的职业教育类型,这些教育类型之间要有机衔接,消除目前我国中高职发展“断层现象”(中高职发展脱节、重复教育)、职业教育的“断头现象”(高职升本科途径狭窄,使高职教育成为终结教育)、学校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职业教育各自为政现象,完善现有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达到世界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职业教育体系”。

此外,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包含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标准、职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对象、职业教育机构等要素,而且,由于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涵盖职业教育类型的多样性、层次性差异,各类职业教育构成要素也具有差异性,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更应该注重各类职业教育要素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使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理念、模式、制度、标准有机衔接,实现互补。

(2)职业教育体系与其他体系的融通

由于职业教育是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与中国特有的国情相结合。首先,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应该与当前产业发展体系相衔接,因为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社会发展,所培养人才能否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是检验该教育体系是否完善的标志之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的融通,体现在各级各类职业教育能否适应不断更新的产业体系提出的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职业教育的类型、级别要根据产业体系的调整而调整。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的对接,即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标准、与岗位职责、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对接”。其次,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必须与国家现行法律体系、政治体系、文化体系相融通,遵循现有社会文化、政治体制对职业教育的规范,寻求法律、法规的支持。

3.3 多元立交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多元立交内涵”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类型及层次的多元立交上。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同一层次不同类别教育学历相互转换、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教育学历相互对接的机制。如,中等层次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可以转换,任何中等层次的学历证书可以与任何教育类型的高一层次教育自由对接,使求学者可以依据自身的条件和需要,报考任何一类高等教育,在客观上真正打通中等和高等层次人才成长的多条道路。即在职业教育体系的纵向上,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内要基于终身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体系内各要素协调,构建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为一体的高职教育体系。横向上,应围绕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定位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需求,与其主动对接,合理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注重各级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横向融通、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互相渗透、融合终身教育理念、多元立交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蒋旋新,蒋萌.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涵与特征研究[J].成人教育,2010(8):17-20.

[2] 蒋旋新.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历史基础与发展趋势研究[J].职教论语,2010(7):85-87.

[3] 欧阳育良,戴春桃.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科技版,2004(1):58-61.

[4] 周建松.关于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7):74-76.

[5] 苏敏.关于建立健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思考[J].理论经纬.2010(13):4-8.

[6] 马树超,范唯,郭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1-6.

[7] 何文明.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思考[J].理论经纬,2010(13):9-12.

[8] 陶红,梁煜锟.论适应广东“双转移”战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职教论坛,2009(6):10-13.

[9] 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管理观察,2012(1):23-27.

[10] 叶沈良.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设想[J].职教通讯,2003(4):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