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投资预算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强化财务管理理念,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版权所有
自邮电分营以来,随着公司化改革和企业上市,在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上经历了一个由分散到集中,由粗放到集约,讲求效益的转变。为规范分公司各项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完善各项内控制度方面,李颉力同志根据《会计法》的具体要求和省公司财务体制改革的要求,结合分公司的实际情况,先后在改革的不同阶段组织下发了大量的管理办法和相关文件,保证了财务制度改革有效的进行和推广。如2001年制定的《合水供电分公司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在指导、实施、监督分公司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过程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初步解决了当时财务管理工作当中所存在的核算层次过多、资金管理分散等问题。为企业管理体制的更深层次改革创造条件。2002年制定的《合水供电分公司招投标管理办法》。2003年制定《合水供电分公司资本性支出管理办法》、《合水供电分公司付款管理办法》
。2004年制定了《合水供电分公司实行市县财务一体化管理流程》等配套相关文件,在对分局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基础下提升到市县财务一体化管理,明确了abs项目上线后分局财务核算工作内容,强化会计检查和营收款管理职能,同时加强对收入管理、收入户资金管理、成本费用预算管理、备用金的资金管理、存货管理和有价卡管理。通过这些管理制度和办法的制定,规范了企业的内部管理,使财务工作有章可循,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有助于企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组织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实现财务管理由经验管理转为预算管理的财务管理创新
从2002年起,李颉力同志在预算管理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1、2002年在他的倡议下组建了分公司预算管理机构。并结合分公司实际情况,颁布了分公司的《预算管理办法》。在办法明确了预算管理的具体要求、流程及成本支出的审批权限等,大力推进了分公司预算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形成了具有良好循环的预算系统:企业战略——基础分析——预算制定分解——预算实施——预算执行情况反馈——预算评价考核。
2、2003年,在粗放管理的基础上,他结合分公司部门管理职能及预算的专业性,专门成立由市分公司领导为核心,收入预算以市场部测算为主,投资预算以规建部规划为主,成本预算以计财部为主的预算工作组,为分公司财务精细管理创造了条件。
3、2004年,立足于“以市场经营为龙头、以财务效益为目标”的基本定位,积极贯彻落实省公司关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各项要求,李颉力同志勇于创新,不断进取,采取积极主动的预算管理方式,适应市场竞争需求,提高预算控制能力,完善预算考核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企业预算管理水平。他并始终从发展的、战略的和关联的角度处理企业成本资源在内部的分配,坚持严格控制包括物业管理、住房公积金在内的管理费用,合理使用网络运营成本,促进分公司成本支出进一步贴近市场,全力保障新兴业务的发展。
通过他这几年在预算管理工作的不断努力,使得分公司的预算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在管理基础、反馈分析及执行考评方面都有所突破,预算管理逐渐成为落实公司发展战略和阶段性任务的基本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形成了强大的服务生产能力,为企业今后保持持续的赢利能力和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保证了企业各项业绩指标的完成。
三、树立服务与支撑观念,有效保障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李颉力同志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理念,从发展、战略的角度进行企业资源分配,严格控制各项管理费用,全力支撑市场、维护等工作,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对市场拓展的支撑:近年来,他合理使用有限的资金大力支持市场业务,通过用成本支、代销及收入分成等其他措施解决成本问题,较好的处理了财务控制与市场发展的矛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财务资金的大力支持,为公司市场部门、一线前台积极抢占市场,完成全年收入指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2.对投资建设的支撑:面对不断增长的投资需求,他做了大量的协调、调配和审核工作,积极主动地向省公司汇报、沟通,争取到省公司两次追加投资,有效保证了分公司全年的投资需求。
3.他对于网络维护的支撑维护材料的采购及发放进度均符合分公司的工程进度安排和生产维护的时限要求,有效的保证了分公司的生产维护工作。
四、进一步提高投资管理和资产和固定资产管理水平。
投资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按省公司在不同时期的发展要求开展投资建设的各项工作。2003年按照省公司的要求,李颉力同志结合分公司管理制度和流程的变化组织制定了《合水供电分公司资本性支出管理办法》、《合水供电分公司付款管理办法》,理顺了工程资金与建设、工程采购与建设、工程结算与资产交付的流程。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积极开展管线项目的后评估研究,围绕着提高投资效益,加强投资管控做了大量工作。
同时,他还不断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正确核算固定资产数量及价值,监督并促进固定资产的妥善保管和合理使用,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效能。2004年,组织制定《合水市供电分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实施细则》,促进固定资产管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此外他还不断总结和解决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提高了资产、工程管理水平和核算水平。另外,还对在建工程进行了清理、对历史遗留工程按有关规定作了适当的处理,
五、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财务管控职能
2004年分公司开始试行广东供电公司内控细则。他组织以计财部牵头成立的内控工作小组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流程修补建议、内控点执行责任分解、权限列表、内控点固化、流程实施等各项内控制度建设工作。其中重点加强固定资产流程优化,建立了固定资产的三维管理架构,理顺了资产管理职责,完善了资产管理配套制度。涵盖了业务、财务、工程、合同、采购等所有经营活动,有效的降低了企业的各种经营控制风险。
六、组织领导完成各项重大财务改革任务,不断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版权所有
历年来,供电企业的财务体制改革锻练了合水供电财务人员,在实施的各项任务过程中,李颉力同志带领全体财务人员面对困难,勇挑重担、团结一致,精心准备,细心耕耘,确保各项重大财务改革任务的顺利完成。2001年8月份启动了上市公司和存续公司的建帐与相互衔接工作。11月份启动了2002年1-10月财务资料预审审计调查工作。还没有时间喘过气的财务人员,又毫无怨言的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财务人员以“敢打硬仗,能拼硬仗”的精神,按时完成了资产清查工作、审计调查表填报工作,平稳完成了1-10月份会计信息转换、数百张固定资产卡片的转换等建帐工作和财务衔接工作。2004年3月初正式启动了abs项目,先后经历用户培训、数据整理准备、系统上线准备、主数据导入、用户单元测试等多个环节。在省公司统筹安排下,分公司领导大力支持和各部门积极配合下,全体财务人员及相关人员共同努力,abs系统于11月29日成功上线,并在12月初完成了abs上线后的首次月结工作,确保了后续工作的有序进行。标志着分公司财务信息化水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4年10月起全面进入内控实施细则试行工作,通过试行完满完成了省公司的任务。
[关键词]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03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008- 03
1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变化的成因
近年来,财政部相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等进行完善及分行业改革,这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核算基础、预算、收入、支出、结余资金等系列内容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高校作为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1.1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带来的变化
(1)会计核算基础发生变化。高校会计核算由旧制度规定的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转变为新制度规定的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在高校已经扩大到资产类、收入类业务核算方面。
(2)会计要素发生变化。在新制度中,高校会计核算五大会计要素的“支出”项修改为“费用”项,核算内容更广。具体会计核算上,一是把基本建设投资纳入大账核算,二是新增资产折旧和耗费内容,三是新增预算会计科目。
(3)财务报表体系发生变化。新制度的财务报表体系会计信息内容更加丰富。
1.2 新预算法带来的变化
(1)新预算法强调预算的完整性,学校的全部收支要纳入预算管理。学校收入预算包含财政补助收入(包括财政教育拨款、财政科研拨款、财政其他拨款)、事业收入(包括教育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学校支出预算包含基本支出(包括人员经费支出、日常公用支出)以及项目支出。
(2)新预算法强调预算的公开性,学校预算必须接受社会监督。“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一是除信息外,预决算按支出经济分类细化公开。二是扩大学校预决算公开范围,除信息外,在按经济分类编制预决算的基础上,逐步将预决算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三是加大公务接待、公务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开。
1.3 财政财务改革带来的变化
(1)政府集中采购制度的实施。凡属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内的采购项目必须集中采购,同时,对采购项目立项、计划申报、招投标活动、验收管理和资金支付均提出严格要求。
(2)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突出了预算管理的核心地位,预算管理由资金预算管理向全面预算管理转变。
1.4 国家依法治国方略带来的变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高校财务管理应适应新时期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对公务接待、公款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经费加强管理。同时对基本建设经费、后勤管理经费、继续教育经费、科研经费、校办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也前提出了所未有的严格管理。
2 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
由于上述理财环境发生变化,高校的财务管理职能已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财务管理。
2.1 加快总会计师队伍建设
为完善高校治理结构,强化经济责任,防范财务风险,规范财经行为,教育部、财政部于2014年了《高等学校总会计师管理办法》,教育部在部属院校试行总会计师制度。办法规定,总会计师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的要求组织领导学校的财经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参与学校重大财务、经济事项的决策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长期以来,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一直由校长或分管校长负责,在管理过程中,学校决策机构更多考虑的是学校的发展,忽视了内部控制和财经法规的遵守,导致高校违反财经纪律问题频发。随着国家对高校财政投入的逐步加大,财政预算公开制度的实施,社会对高校经费使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总会计师制度的设立,有利于健全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学校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投资效益。
2.2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学校依法依规办学的基础。高校应适应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新《预算法》要求,全面梳理学校财务管理制度,按“全口径”预算和预算公开的要求,完善修订学校预算管理办法、收费管理办法、社会服务收入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按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集中采购的要求,完善修订经费支出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社会服务支出管理办法等。在制度修订完善过程中,运行经费支出必须充分考虑财政改革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人员经费支出必须统筹安排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行政管理等各项绩效支出。
2.3 推进高校预算体制改革
遵循现代国家治理理念,着力推进学校预算公开透明。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有利于学校实现有效监督,防范财务风险,提高资金效益。
(1)推进财务预算公开,加大公务接待、公款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经费公开。
一、国内污染转移法律及相关对策
目前在污染转移控制方面,主要是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原国家经贸委于2000年发出的《关于禁止向西部转移污染的紧急通知》,该通知对于一批已明令淘汰的15类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设备、工艺等做出了明确的管理规定,这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一部分恶性的污染转移。同时,国务院有关部委制订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前者对外商投资的领域作了相关分类,列出了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产业目录,后者针对西部各省的实际情况,列出了适合于西部各省自身特点的鼓励产业目录,都对调整投资领域的产业与地区具有指导意义,有助于将投资转向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在地方政府层面,尤其是西部热衷于招商引资的地区,很少能意识到污染转移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学者研究普遍认为,就控制污染转移的法律政策完善方面,主要有:一是调整西部地区环境标准。目前在地方环境标准上,是环境质量差的地区制定和实施的是较高的环境标准,而环境状况较好地区反而实施相对较低的环境标准,从而在制度上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染产业大规模外迁。因此,应当有更严格的标准。二是强化政府环境责任。将绿色GDP核算指标纳入地方官员考核体系,从思想根源上转变发展经济就要污染环境的想法,对于环境污染控制不力的要进行问责。但多数建议都将重点放在了污染转移后环境污染的控制上,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转移的问题,笔者认为,控制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是解决污染西部转移的有效方法,,将一个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是防止其向区域外转移的根本手段。
二、河南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模式启示
资金只有经过预算才能得到合理的适用,同样,对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排放量进行预算可以使环境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而不至于加重环境污染。2011年,在污染减排任务目标下,河南省探索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预算管理模式,先后颁布实施了《河南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河南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细则》,2012年进行了环境容量研究、总量预算指标分配、环境目标责任书签订等具体工作。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预算管理实施的几个月时间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笔者也从中看到了其在控制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污染转移的借鉴意义。(一)设立了3个约束性指标,即控制排放量、总减排量、预支增量。《办法》第三条规定“控制排放量”是一定时期内最大允许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总减排量”是一定时期内必须削减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存量和增量,“预支增量”是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允许增加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这三个指标具有统一性、整体性,通过控制总量,目标是实现污染量减排,同时,完成减排任务又成为作为获得预支增量指标的前提条件。对预支增量的严格控制就是对新污染企业增加的有条件阻断,在确保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一定的减排任务的前提下考虑预支增量,可以使得环境状况较好的西部地区合理使用环境资源,掌握控制环境容量,适度引进投资企业,在一定限度内给予环境优惠,达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次优状态。(二)区域预支增量与建设项目排放量双头控制。对地区预支增量进行约束性控制的同时,要对建设项目排放量核定予以规范,确保两者之间相互衔接。建设项目的排放量须在预支增量总盘子下进行支出,所有建设项目的排放总量不得超过地区预支增量,已经没有预支增量的地区不予核准新建项目。两者结合,可以在该预算体系下自动调整新建项目的领域方向,那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可能在该体系下无法进入。(三)总量预算管理制度与环评制度合力发挥作用。《办法》第14条规定,“未经核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建设项目,不得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将总量预算管理制度与建设项目环评制度紧密结合,加强了总量预算的实施力度。(四)建立总量指标动态管理体系。建立了一套网上申报管理系统,全省所有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必须通过网上管理系统核定、备案。通过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预算动态管理体系,可以全面及时掌握全省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的排放量。(五)对预支增量的支持项目做了特别规定。《办法》第十八条规定,“预支增量优先支持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先导产业等重点产业发展,优先支持省重点建设项目、进入产业集聚区的建设项目和污染排放轻度低的建设项目”,该规定具有对新建项目的领域导向作用,鼓励引入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在总量界限明确,预支增量明确的情况下,限制了高污染、高耗能,落后淘汰产业的进入。
作者:姚芳莉 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管理体制;施工技术人员;监理工程师
电力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控制对象包括组织结构、生产流程、材料采购、质量成本、人工成本、安全成本和工程维修成本等。影响电力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政策的支持力度与市场经济的缺陷,内部因素是电力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本文将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加强电力施工企业项目成本控制的策略,希望可以为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制约电力施工企业发展的因素
1.1外部因素的影响
影响电力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以及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的缺陷。国家曾经针对电力施工企业颁布了七个管理办法,即《电力施工企业资质管理办法》、《电力工程勘察设计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电力工程设备成套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电力工程建设监理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电力工程调试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电力工程设备监造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电力工程咨询单位资质管理办法》等,对电力企业的资质与规范管理提出明确的指导与要求,但是,这七种办法没有对促进电力施工企业的发展做出任何优惠政策扶持,国家对电力施工企业的项目控制监管范围过于狭窄,只倾向于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监管,没有支持电力施工企业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缺乏详细的说明。另外,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优点是具有分配资源的功能。分配资源是市场机制在宏观方面显示的优势,能够推动资源在各部门间实现比较合理的配置。另外,市场具有推进技术进步与节约消耗功能。这是市场经济在微观方面显示的优势,从而推动电力施工企业从内部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改进技术,加强管理,节省社会资源,降低生产消耗。但是市场经济也存在弊端,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单纯地依靠市场调节只能解决市场微观平衡问题而不能解决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市场经济的有效作用是以竞争为前提的,有竞争的情况下有时会导致垄断产生,对生产、销售和价格形成垄断,限制了电力施工企业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提高市场调节的效果。而且处于竞争中的小型电力施工企业会因为优胜劣汰的趋势而破产或者被兼并,导致收入与分配中的严重不均衡和两极分化现象,会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影响社会公平和安定。
1.2内部因素的制约
影响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成本控制的内部因素包括预算管理不够细致、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投资金额分配不当以及监理工程师和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预算管理不够细致必然会严重影响企业效益,增加额外的造价成本。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一般分为两种现象,第一种是总量失衡,包括施工人员的供不应求和供过于求;第二种是总量平衡,但是结构不匹配,例如监理工程师很多,但是施工技术人员不足。有效实施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项目成本控制,监理工程师和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尤为重要,但是,部分监理工程师和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不高,意识不到电力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过程中的问题,难免存在资源材料浪费现象,如果他们缺乏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不认真对待工作,必然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成本。
2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项目成本控制的作用
2.1加强项目成本控制在工程设计阶段中的作用
在工程设计阶段,实施成本控制的核心工作是控制工程项目的三大目标,即控制工程的投资、质量和进度。在控制工作中,严格控制项目的设计质量,了解并掌握工程项目的投资意图、需要的功能以及使用价值。此外,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工程管理人员会在设计过程中,正确处理所需要的功能、资金、技术和法规的关系,从而使投资科学化、质量高效化、进度合理化,提高项目的综合利益。而且,电力工程施工企业会制定合理的预算管理计划以提高企业效益,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来减少企业的损失,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员工创新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控制人工成本以全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2加强项目成本控制在项目实施阶段中的作用
项目实施阶段是实现工程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工程质量和使用价值的重要阶段。在项目实施阶段中,加强项目成本控制能够对工程质量施以动态控制,保证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防止质量的安全隐患,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提供控制投资的信息,将施工阶段的控制和投资控制相结合,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利用资金和一切资源,还可以在保证电力工程质量的基础上缩短工期。
3加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项目成本控制的措施
3.1制定全面预算管理体制
制定全面预算管理体制,必须,合理确定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案,制定细致的控制管理策划,包括对全额、全员、全过程以及电力工程施工的所有资源、所有业务的管理计划。另外,在制定预算决策时应遵循基本的流程,构建预算管理体制基本流程图。做好出纳管理、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账务管理、工资管理、物资管理,制定完整的电子报表方能保证预算管理工作质量。
3.2解决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问题
要解决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就要实施多元化经营,提高施工人员的工作效率,调宽工作范围,将某些业务外包。
3.3合理分配投资资金
要合理分配投资资金,不能把资金倾向于某一项目的投资,要避免项目成本失衡现象,保持施工结构的平衡与完整。
3.4提高监理工程师和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企业必须提高监理工程师和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监理工程师必须具备专业监理的能力,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必须符合标准,可以做好施工现场的质量控制工作,审查施工单位的资格和设计方案,定期检查施工材料符合标准,能够坚持节约成本,保证质量的工作原则。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是关系着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实施有效的项目成本控制管理是促进电力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影响电力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政策的支持力度不足,市场经济存在缺陷,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的经营管理体制还需完善。因此,实施有效的项目成本控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体制,解决人力资源供需不平衡的问题,合理分配项目资金,提高监理工程师和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
参考文献
[1]何永康.探析电力工程施工项目的经营管理及成本控制措施[J].通讯世界,2014,28(9):77-78.
[2]张慧敏.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综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5(24):152.
[3]杨卫东.电力工程施工管理及成本控制之我见[J].商品与质量,2015,10(3):119.
关键词:散杂货 港口企业 预算管理
一、散杂货港口企业运营特点及实施预算管理的内在要求
(一)受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影响较为明显
散杂货港口主要提供对大宗散装化肥、散装粮食、散装饲料、散装工业原料等多种货物的装卸、灌包、储存、中转服务。港口企业在成立时不仅要考虑是否有广阔而经济发达的腹地、便利的交通,还要考虑码头吞吐能力、泊位水深、泊位数量、岸边装卸效率、库场面积、堆存货物周期等因素,这些因素决定港口企业在筹办期和运营初期,涉及大量的设施和设备投资,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此时注重的是资本预算。港口企业在成长阶段,要将收入预算作为管理重点,提高收入的重要前提是提高业务量,即自然吨和吞吐量,但自然吨和吞吐量受世界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形势、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较大,做准货源预算是做好收入预算的关键。港口企业在成熟阶段,业务量增长稳定,收入波动变小,要提高经济利润,必须控制成本,强调的是成本预算。
(二)港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复杂和不均衡
货物从到港至离港要经过装卸、灌包、储存、运输等一系列生产过程,每一个生产过程都由若干个操作过程组成。每个操作过程都要港口生产调度做好周密细致的协调安排,因港口企业的生产在很多地方都是依赖于时间参数的一组随机变量的动态过程,有操作效率、船舶类型、船舶到达时间、临时变换的船期、集港车辆不均衡、货主存放货物时间、场地利用不均衡、潮水、大雨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增加了生产组织的难度和计划的准确性。操作部门要结合货源预测和生产过程及各种影响因素,做好吞吐量和操作量等生产数据和生产成本的预算。
二、X散杂货港口公司预算编制及实施管理的具体做法
X散杂货港口公司的预算是指以公司可利用的资源为基础,编制公司一个或者几个年度内的规划与目标,并对保障规划与目标实现所需的资源投入和经营行为做出预期安排。预算内容包括货源预算、生产预算、人力资源规划、投资计划(资本预算)、维修计划、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计划、收入预算、成本费用预算和财务预算。
(一)预算管理制度健全
为规范和加强公司预算管理,提升公司管理水平,X散杂货港口公司制定了预算管理办法,对预算的组织机构及职责、预算内容、预算的编制程序、编制方法、预算的执行及分析、预算的调整、预算考核均做了明确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二)预算编制流程规范
X散杂货港口公司每年10月份按照上级公司对公司的发展定位和重大事项指引,结合上一年度实际情况和宏观经济政策编制下一年的预算及五年规划,从业务量着手,预测下一年及未来五年的货量自然吨,码头收入(包括码头装卸收入、堆存收入、港管收入和其他收入)、预算生产操作成本、维修费用、人工成本、安全生产费用和资本性投资,以毛利率衡量运营成本总额是否合理,再预算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及营业外收支,得出总利润和净利润。财务部协调各部门共同参与完成预算的编制。预算初稿报总经理进行审核,并组织召开有公司领导和各部门经理参加的预算专题会议,共同讨论修改公司预算初稿。财务部根据修改意见调整公司财务预算初稿,形成公司财务预算申报稿。预算申报稿报上级公司审批,几上几下,最后定稿,定稿后除重大影响因素外一般不再做调整。
(三)预算实施机制健全
财务部将上级公司审批通过的财务预算及经营预算发送至各部门。公司和各部门以年度预算作为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并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预算,通过实施分期控制,以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三、X散杂货港口公司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X散杂货港口公司制定了《预算管理办法》,使预算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和考核进一步规范,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对预算管理重视程度不够,认识存在偏差
全面预算最终以财务预算反映规划期内的经营成果,从本质上讲体现着财务工作属性,由财务人员牵头开展工作,这就使得公司中的部分人员对预算管理产生了错误认识,认为预算就是财务部门的事,只要由他们来负责展开即可,而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对预算的认知及接受。理论上,预算管理涉及业务、生产、投资、人力、财务、资金等各个业务模块,各业务部门在预算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其重要的功能,各部门的详细预算汇总起来才是公司的整个财务预算。
(二)货源和营业收入指标较难预测
货源预算是指在考量宏观经济、政策法规、市场情况、竞争状况、内部资源配置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公司在预算期内所接卸货种和货量的测算及相应的工作计划安排。收入预算,是指在预算期内,公司预期通过向客户提供服务而实现资金流入的计划安排。
由于港口企业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市场环境影响较大,比如政府的规章制度、市场供应需求变化、国际航运市场的最新趋势、货主的偏好发生改变、新的运输方式的代替等,如果商务人员没有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企业环境做出理性预测和分析,就不能对货源和营业收入做出正确的预测,往往对货源和收入指标的预测较为保守,从而使制定的预算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