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镇银行业务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12年5月,银监会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并明确在村镇银行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后,主发起行可以与其他股东按照有关原则调整各自的持股比例。
民间资本成为组建村镇银行的主要力量。统计显示,在村镇银行477亿元股本构成中,民营资本直接和间接持股比例约为74%,持股金额比2011年末增加82亿元,不少民资控股的银行业机构成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
目前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整体上发展平稳健康。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799家开业村镇银行资产总额为3190亿元,资本充足率达28.6%;贷款余额1782亿元,农户和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600亿元和841亿元;不良贷款率0.2%,拨备覆盖率860%。
村镇银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品牌认知度明显不足。村镇银行入股的股东可以为民营企业或自然人,致使部分群众认为村镇银行是入股的私营企业老板个人的银行,再加上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很难建立自身强有力的品牌优势,特别是当地居民还有一个认知认同的过程,吸收到稳定可靠的资金特别是稳定的储蓄存款较为困难。储蓄存款占比相对较低,这也严重阻碍了村镇银行负债业务的健康发展,制约了长远信贷投放。
二是科技系统建设不足,基础功能不全。从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到目前仅有几年时间,大部分村镇银行由于发展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等客观条件限制,在科技渠道建设上遇到了困难。部分村镇银行在发起行的帮助下,已开通了大小额支付系统等基础性结算系统,但电子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其它现代银行功能暂未实现。
三是人才培养遇瓶颈,专、特、青年人才太少。由于村镇银行的品牌影响力较弱,对同业优秀金融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特别是缺乏既熟悉本地情况又精于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优秀人才的缺乏是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平衡、持续发展的瓶颈。
四是目标定位上存在困惑。村镇银行的设立旨在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但大部分村镇银行的现状是机构网点少、从业人员少、资本规模小。这种状况,决定了村镇银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资产规模不可能太大,机构网点不可能太多。
五是法人治理结构存在局限。村镇银行虽然都按照《公司法》和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了法人治理建设,但从许多村镇银行的运营实践来看,由于发起行强大的资源支持和影响,村镇银行独立法人自主决策并未真正体现出来,分支机构管理式的倾向明显。
加快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
村镇银行应树立“立足县镇、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做县域经济的“抽水机”,而做农村经济的“源头活水”。
(一)充分发挥独立法人优势
村镇银行应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赋予其的独立法人资格优势。相对于传统银行,村镇银行有明晰、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属于一级法人治理结构。这种扁平化的结构,便于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实际创新金融产品,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经营。
经过实践运营证明,村镇银行应充分优化贷款审批等业务办理时间,做到手续简便,真正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开展“短、平、快”的业务,弥补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地区所形成的基层金融空白,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因贷款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高而对“三农”和小微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
(二)保持差异化经营策略
首先是产品差异化。业务创新是村镇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例如考虑到小企业融资难、缺乏优质抵押品,创新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小企业联保贷款”;根据林农资金需求,推出“茂林通”林权抵押贷款。通过各种形式的业务创新,村镇银行可以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创新水平,为县域金融市场持续注入活水,引领当地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最大限度地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价格差异化。包括利率差异化和服务费用差异化。虽然目前的利率还是国家管制的,但通过两次利率调整可以看出,市场化是大趋势。银行对存贷款的利率浮动权逐步加大,利率差异化的空间也逐渐加大。村镇银行在核算成本的基础上可以给予不同客户以不同的利率优惠政策。
再次是渠道差异化。当前股份制银行正在加快下沉步伐,不断在县域开设新的网点,村镇银行要结合新的形势,迅速在县域重点乡镇布设网点,配合科技研发投入,真正实现村镇银行金融服务“进村入户”,不断提高村镇银行在乡镇地区的服务能力。另外,村镇银行还要逐步调整信贷客户群体,由目前的“跟随”战略转向探索建立村镇银行核心客户群,即农村客户、小微客户,并持续开发适合的金融产品,将村镇银行业务发展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农村、农民真正脱贫致富。
(三)不断传导发起行的理念优势
作为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提供了资金、人员、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支持,包括派遣高管及专业团队,提供专业的人员技能培训,构建合适的银行业务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技术、审计监督等后台支撑,使村镇银行自开业伊始在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经营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四)做好内控建设及风险管控
在此背景下,2006年,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在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及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规模做出调整的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成为改革的另一个支柱。同年,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调整放宽了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政策限制,在这一文件的影响下,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浙江省的金融发展较为成熟、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在第二批村镇银行扩展地区中具有一定代表性。
作为全国经济百强县,长兴县农村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金融的需求与日俱增,农业较高的自然风险、农产品较明显的市场风险、较低的农村市场化程度等一系列涉农问题,都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然而,就长兴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来看,与发展“三农”的实际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网点少,贷款门槛高,以及办事效率低等问题至今依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建立,旨在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服务高效的全方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农村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更好地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长兴农村的金融“补血”,从而更好地服务“三农”。
长兴县村镇银行小额农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银行发展现状
长兴联合村镇银2008年4月30日正式创建成立,是杭州联合银行旗下第一家村镇银行,同时也是浙江省第一家村镇银行。同年5月,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正式挂牌营业。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2亿元,既远远超过银监会所规定的300万元人民币门槛,同时也是当时全国注册规模最大的村镇银行。在其注册资本中,作为主发起人,杭州联合银行出资8000万元,持股比例为40%,其所联合的另外24家伙伴企业持股20%。可见作为第一大股东的杭州联合银行对其拥有绝对控制权。
作为当地的村镇银行,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本土化程度比较高,比较容易被当地的个体农民和中小企业所接受。此外,该行的员工绝大多数都是长兴本地人,并且在长兴县其他银行工作过,对长兴县的基本情况比较了解。而且其相关人际关系又能帮助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扫清一些障碍。同时,与国有四大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长兴联合村镇银行能更好地扎根于本土,在支农扶农方面更具有针对性,能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例如,该行的贷款人员对长兴县的相关农业较为熟悉,对农户也较为了解,大大加快了贷款手续的相关流程,及时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
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成立,旨在促进长兴县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服务高效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体系,有效解决长兴地区金融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经过短短三年的发展,2010年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存款总额达到了17亿元,占当地存款总额的5.4%,在当地金融机构中排第六名;同年其贷款总额达到了23亿元, 占当地贷款总额的7.4%,在当地金融机构中排第六名。可见其发展态势迅猛,发展速度也远远超过了长兴联合银行自己设立的三年发展目标。
信贷经营能力
就存款情况而言,长兴县诸多金融机构的存款市场占比中,长兴农村合作银行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工商银行,接下来依次是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存款业务排名位列第六,达到5.4%。
就贷款情况而言,同样是长兴农村合作银行的比例最高,其次是建设银行,接下来依次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仍然位列农村合作银行和国有四大行之后,贷款市场占比为7.4%。如表1所示:
两组数据共同说明,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在该地区的市场地位较高。但也可以发现,其贷款占比较存款占比高出2%,表明其农户贷款业务发展能力较存款业务发展能力更强。
就其存款增长情况而言,在成立之初的2008~2009年,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存款增长十分迅速,但之后马上回归平稳的增长,较其他银行而言无明显优势。在贷款增长方面,该行三年以来的贷款业务增速一直保持在各银行的前列,这一优势较国有四大行而言尤为明显。
由这两组数据还可以看出,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扩展速度十分可观,但存款业务扩展速度与之并不相称。在积极扩张贷款业务的同时,需要给予提升吸存能力更多的重视。
资金来源结构佐证了笔者关于存贷业务发展失衡的认知。2010年,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企业存款占比最大(56%),散户储蓄存款仅占资金来源的20%,但同业拆借的占比却高达24%(图1)。
目前,银监会方面规定,商业银行存贷比应当控制在75%,考虑到村镇银行兴建初期可能存在的吸存难问题,银监会同时规定,在成立前5年,村镇银行可不受存贷比约束。在第三个营业年度结束后,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存贷比仍然在130%以上,且已有存款中散户储蓄存款的比例低于传统商业银行。对于一个以商业化经营为运营准则的银行,这一数据显然不够乐观。
客观而言,由于其贷款业务市场占比高于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增速也较存款业务为快,且其资金来源结构所体现的银行存贷比、散户储蓄存款比例也与完全按照市场化规则运行的商业银行有较大距离。因此笔者认为,虽然目前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贷款业务规模扩张进展顺利,但其背后缺少强大的吸存能力作为坚实支撑。如果要完全实现银行的市场化、商业化运营,并确保农户贷款业务的稳定持续发展,需要在吸收存款方面做出更多改进,以为支持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扩张奠定稳固基础。
而在对银行的调查中,笔者发现,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目前的存款业务经营模式还较为落后,各项经营基础设施的建设未能跟上银行业务扩展的规模与速度。举例而言,目前该行总行与各支行的所有个人客户业务都通过存折办理,相较于大型国有银行的借记卡、信用卡业务,该行尚未开展银行卡业务,对存款客户造成了不便,成为制约其存款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制约着诸如客户异地存取款、转账等业务的办理。因此笔者认为,完善如银行卡业务、柜员机开设等经营基础设施应当成为银行扩大吸存的第一步。
然而必须肯定的是,该行在吸存方面也做出了较有成效的努力。由上文分析可以明显看出,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在发展客户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而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该行在将贷款客户发展为稳定长久的合作伙伴或个人客户方面的努力卓有成效,这部分客户在顺利获取贷款的同时增强了对银行的信任与好感,表现出明显的存款倾向,将会成为日后吸存规模扩大的强大助力。
信贷经营特色
涉农贷款比例大。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为:个体农户、中小企业和微小企业。调研结果显示,该行2010年贷款的主要去向中涉农贷款占所有贷款的44.8%,成为贷款业务中最重要的类别。其占比明显高于同地区其他商业银行,说明目前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很好地践行了其服务农村的设立宗旨。而在涉农贷款中,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农业经营性贷款又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方面反映了长兴联合村镇银行贷款流向与当地农业经营模式的契合度较高,符合长兴地区农业经营模式多样化的地区特色;另一方面,生产性支农贷款占比远高于消费类支农贷款,也说明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成立及其业务发展对当地的农业经营和农民增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图2)。
小额信贷业务贷款户数分散。长兴联合村镇银行2010年的个人贷款业务基本呈现增长趋势,接受信贷服务的农户数不断增长(图3)。就数量而言,30万元以下金额的贷款户数远较30万元以上金额的贷款户数为高,年末时30万元以下金额贷款总户数已达到3000户以上,而30万元以上贷款总户数仅为800户上下。在2010年6~9月,5万~10万元贷款农户户数更是经历了1400户以上的高峰数值。就增长速度而言,10万~30万元个人贷款户数增长最快。银行客户贷款金额分布区间的数量比较和增长速度均体现了小额贷款客户在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业务中的重要地位。
小额贷款业务承现增长趋势。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农户贷款户均金额变化趋势可以发现,户均贷款金额经历了极为明显的下降并仍保持着继续下降的趋势,其平均额度从2009年末的25.68万元/户降至23.28万元/户。虽然相较全国其他村镇银行的户均贷款金额并未体现较大优势,但对于经济发达、位列全国百强县的长兴县而言,这一额度已充分体现了其“贷小”的服务特色(图4)。
综上,涉农贷款的较高占比及合理流向、不断增长的小额贷款申请户数及户均贷款额度不断下降的发展趋势,能对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目前的业务发展策略和成效进行很好的诠释。作为以支持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经营水平、农民收入水平为建立初衷的村镇银行,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其目标设定。
由此可见,长兴村镇银行的贷款结构之所以呈现上文所分析的结构,是因为其成立初衷及各项措施均能满足小规模贷款农户的需求。该行的成立填补了长兴县及其附属的村、镇在国有四大银行和商业股份银行相继退出后的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白,拉近了农民和金融机构的距离,更加方便了当地农民办理存取款或贷款等相关业务。长兴联合村镇银行除了一个总行外,下设四个分行,均设在相应的镇上离农民更近。以笔者所考察的和平镇为例,在当地只有农业合作社和一家农业银行,金融机构较少,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而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和平镇支行的成立大大缓解了上述需求,方便了农民。
问题及建议
存贷款业务发展不平衡
通过考察长兴地区整体的金融市场发展状况,可以发现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存款规模和贷款规模均位居当地最大的长兴农村合作银行及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之后,其在贷款市场的业务占比为7.4%,而在存款市场的业务占比则为5.4%。而对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业务增长的动态考察所得到的数据也说明了类似现象。存款业务方面,除却成立之初的2008~2009年,该行的存款业务增长速度较为平稳,并未体现独特优势;相比而言,其贷款业务却在三年中一直保持着超越该地区其他银行的增长速度。长兴联合村镇银行资金来源结构再一次佐证了笔者关于存贷业务发展失衡的认知。2010年,该行的企业存款占比最大(56%),散户储蓄存款仅占资金来源的20%,但同业拆借的占比却高达24%。由此可见,虽然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该行在长兴县金融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长足提升,但同时,其贷款占比较存款占比更高的现状,也反映了其存贷款业务扩展不够均衡的问题。这也正是许多小型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机构共同面临的难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有以下两种:
政府政策支持,放宽存贷比限制。在实地调查走访中笔者发现,目前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之所以能不受银监会给出的75%存贷比指标限制,在贷款大于存款的情况下仍可正常运行,主要得益于目前国家给出的“五年优惠政策”,即在五年之内可不受相关存贷比限制。就目前趋势来看,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已经成立三年,其存款增长速度要在剩余两年内超过贷款增长并达到国家统一存贷比要求,难度较大。面对这一普遍情况,相关部门可将这一优惠政策年限延长,或秉承相同宗旨,为小型新兴农村金融机构制订符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存贷比指标。
增加营业网点布局,提升银行吸存能力。理论与研究认为,增加营业网点数量、优化营业网点布局是解决吸存问题的有效途径。结合当地市场占有率首位的长兴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经验来看,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增设业务网点对于其继续发展有很大积极作用。前者目前已建立了8个支行与十余个分理处,并在全县设立了十余台ATM机,后者则仅有4家分行,并尚未开展银行卡业务。增设的营业网点一方面能使长兴联合村镇银行本身的储蓄存款来源增加,扩大其影响力,提升其市场地位;另一方面,更科学的网点设置与分理处开办也将为农户提供贷款咨询的便捷途径,这一点对于目前上门服务方式来说很难实现。此外,银行相关基础设施的欠缺也使得该行的存款便捷度受到影响。因此,加强电子交易进程、发展银行卡业务以方便存款客户异地存取,成为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目前应当考虑的发展方向。
“支农、支小、支散”中的风险考核
风险控制问题是大部分小型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另一个难题。由于其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所限,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很难建立起统一量化的信用评级体系来衡量其贷款客户的风险状况。但与此同时,该行贷款“支农、支小、支散”的特征决定其业务发展是在熟人社会内进行的,对客户道德水平的衡量也因此更为容易。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方面,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实行灵活机动、因人而异的差别化动态授权。在传统“双人调查”的基础上,推出“双线调查”模式,由原来的两名客户经理变为一名客户经理和一名风险经理实施贷前调查,前移风险关口。同时,该行通过区别不同的贷款用途,进行贷款额与产出额进行配比,根据实地调查获得数据考察贷款农户的现金流情况,收集贷款农户相关信息(个人素质,品质,以及邻里的口碑等)控制风险。必须肯定,目前所实行的这套“上门服务”式的授权资格审查模式在该银行获得了良好成效,但其较高的人力物力成本及潜在的不稳定性也是村镇银行商业化运行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结合道德考量和信用评级、两者并重,是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在“支农、支小、支散”目标下所应当选取的最好方法。一方面,应当对银行所掌握的客户与潜在客户资料进行量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以科学的模型分析为基础评估对申请农户发放贷款的规模及利率浮动。并且明确评级责任,农户的基本状况及信用反映等由村组干部负责审查把关,并签字负责;信用等级初评由信贷员负责,避免因不负责导致的评级不准确。最后,要严格按照评级标准,评定农户信用等级,对所有农户都采用统一的标准,以确保评级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要继续维持现行对客户道德信用情况的全面考察方式,发挥村镇银行本身的优势所在。
结论及展望
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经过三年的扩张与发展,在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经营水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以上的数据呈现和分析,笔者从该行的运行状况中可以总结出以下经验和问题:
首先,长兴联合村镇银行自身的发展壮大过程十分迅速,为其向农户提供贷款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其次,长兴联合村镇银行的上门服务方式为农户申请贷款提供了有效便捷的方式,导致其个人贷款金额增长速度超过企业贷款的同时,个人贷款户均贷款额度却在不断下降,有效达到了在农村合作银行业务脱农化时填补农户小额贷款空缺的业务发展目标。
农户小额贷款的庞大市场需求为村镇银行发展该项业务提供了有力动力,长兴联合村镇银行适宜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策略也为其业务扩展提供了基础,但问题同样不可回避。
一方面,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在为农户提供大量贷款服务的同时,其吸收存款能力的增长仍较需求更为缓慢,同业拆借在其资金来源中的比重仍然较大。虽然在注资银行(杭州联合银行及长兴农村合作银行)的支持下,该行目前仍可基本应对贷款需求,但这样的资金来源结构显然与其商业化经营的发展战略不相适应。
另一方面,长兴联合村镇银行农户小额贷款的实际发放过程中,采用以民间口碑为基础、保证人担保为主要担保形式的审核体系,虽然整体流程更为快捷方便,但这种主观评价为主的信用评价体系,对于村镇银行这一力图以市场化规则运行的正规金融机构是否适用,是否会引发难以精确控制的风险因素,仍值得怀疑。
关键词:乡镇服务渠道电子银行拓展
1拓展乡镇银行新型服务渠道的重要性
银行服务渠道是负责把银行各种金融产品、服务便利推向客户的桥梁,电子银行渠道的推广是建立良好金融生态的重要条件。首先,电子银行的低成本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正适合于乡镇居民分散居住的格局,电子商务的发展潮流更为乡镇电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其次,乡镇电子银行渠道更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双向交流的信息平台。再次,新型服务渠道实现了银行服务渠道体系的最优利用,实现不同业务在银行各种渠道的合理分
配;可以减少传统柜台压力,提升银行网点的综合效能。
2新型银行服务渠道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客户和银行间在服务渠道选择上存在矛盾
目前,乡镇实施银行电子银行推广面临较大的阻碍。首先从客户角度看,(1)许多客户习惯接受柜台服务,总是愿意选择一对一、面对面的柜台服务,而不愿利用自助银行、网上银行办理业务,尤其是中老年客户对新型银行服务接受慢。(2)是电子银行的渠道推广与使用需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平台等来实现。
另一方面,新型服务渠道自身缺点。主要包括:(1)电子银行功能缺少与村镇客户实际需求的结合点。(2)电子银行使用程序繁琐、不经济。在网银安全方面,增加了密码控件、预留防伪信息验证等安全手段,但是增加了使用的繁琐程度。(3)银行自助设备的数量过少、布局和功能不合理。
2.2渠道信息整合工作难度大
银行渠道信息整合,是指为适应服务渠道多元化的现实,商业银行依托先进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网络,实现多渠道信息共享,以建设统一的客户服务平台为基础,打破多种服务渠道间相互分割的局面,通过改进网点渠道、服务渠道分流等手段,促进服务渠道网络形成一个合理分工、协调配合的有机整体,在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的基础上,实现商业银行多渠道集成的价值最大化。
2.3未形成多方协作与战略互动的局面
各行的电子银行业务各有覆盖领域,形成条块分割,缺乏完整性。银行在多年的业务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传统的客户群,各行在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时也立足于与传统战略协作企业开展合作,同时阻止其它银行进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导致电子银行业务形成恶性竞争,条块分割的局面,谁也不能覆盖全部种类。
2.4新渠道推广明显存在短期行为
目前,银行为了促进电子银行渠道业务的超常规发展,竞争呈进入白热化。作为电子银行业务的重要载体,银行卡各家银行纷纷给员工下达硬性开卡指标,各网点自觉不自觉地放宽条件,促成大量风险的累积。
3拓展乡镇银行新型服务渠道的措施
3.1中央银行要加强管理和服务
中央银行要把一服务渠道创新摆在战略高度来认识,各地人民银行中心支行可以会同本地银监局,对其实施统一协调,加快电子银行推广进程。同时,要强化央行对新型业务渠道的结算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个人征信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提供方便周到快捷安全的资金汇划清算业务,促进包括银行卡业务在内的新型业务渠道的畅通。
3.2适度开展“渠道分流”,提高新渠道使用率
乡镇银行机构应大力提升电子银行、自助银行等服务渠道的战略地位,有计划地推进渠道分流,将一些简单操作性业务向电子银行渠道转移。要大力宣传电子银行,在有条件的中心集镇进行“渠道分流”试点。尤其是要重点完善自助银行渠道。作为网上银行和传统柜台服务渠道的粘合剂,自助银行在现阶段的过渡性作用至关重要。
3.3动员全社会多方互动,战略协作
银行业必须扩大与外界的战略联盟,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建立持久、稳固的合作关系。这样既可以共同开发市场,又可以为电子银行推广壮大声势,形成乡镇地区金融消费的新潮流。乡镇其他单位也拥有庞大的关系网络、客户资源和信息库,这个庞大的资源宝库,对于建立统一的客户综合服务信息平台至关重要。重点加强与镇政府、农村专业合作社、乡镇企业的相互合作,增强社会的认同感,由此形成的客户群体也是最为稳定和有效的。
3.4增强电子银行渠道的方便性、实用性
首先,简化办理电子银行繁琐的手续。在网银界面设计中,力求简洁,要强调用简单的方法完成简单的事,;其次,提供“在线服务”,推出交易信息汇总服务,提供本次登录所做交易全部记录情况并发送到客户电子邮箱内,让客户更直观、更全面、更清楚地了解到全部交易信息。再有,不能求全求大,功能要贴近百姓生活,杜绝宣传和实际不符。尽快开通水电费代缴、定活转账、国债、农民工汇款优惠、农民买家电补贴返还、乡镇公务卡结算等业务,努力适应乡镇客户的需要。
3.5加强新渠道的风险控制
人民银行应督促各发卡行严把发放、使用关口。要督促完善电子银行业务的内控制度建设,加强系统监控和监督检查,强化规范化操作,健全电子银行业务内控体系,包括对内部技术开发人员进行限制和防范、对内部系统运行维护人员进行监管,对业务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权限设置、授权管理等进行控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利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的犯罪,加强网上银行使用中的防火墙建设和提示客户防范木马病毒、电子银行诈骗等。
参考文献:
[1]杨荣.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分销渠道的拓展[J].金融与经济,2002,(10):33-34.
[2]张文武.论银行服务渠道的结构调整[J].中国城市金融,2002,(3):41-42.
【摘要】本文运用SWOT 分析法对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进行了分析,针对我国村镇银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村镇银行;农村金融;金融机构;“三农”
【基金项目】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软科学项目“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新疆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研究”(2013421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贺贻,新疆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与管理;李季刚,新疆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商业银行创新与管理。
一、引言
根据银监会2007年1月22日颁发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自从我国银监会2006年12月20日《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以来,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发展卓有成效。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村镇银行的发展在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村镇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其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亟待从各个层面给予指导和规范,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健康发展。
二、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一) 经营机构数量增长较快
截至2013 年底,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2013 年组建195 家,比2012 年增加45家,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
1.机构覆盖面稳步提升。全国有31个省份设立村镇银行,覆盖1083 个县(市),占县(市)总数的57.6%,较2012年末提高了5.8个百分点。
2.区域布局趋于合理。1071家村镇银行中,分布在中西部省份的665家,占62.1%,比2012年底提高了0.9个百分点;分布在国定贫困县182个,占国定贫困县总数的31%。
3.发起行适度集中。由农村银行机构发起的有498家,占比47%;由城市商业银行发起的有378家,占比35%;由大型银行发起的有105家,占比10%;由股份制银行发起的有65家,占比6%;由外资银行发起的有25家,占比2%。由13家银行集约发起的有20家,共设立379家村镇银行,占总数的35.4%,比2012年底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二) 各项业务发展较快
1.资产负债扩大。截至2013年年底,村镇银行资产余额6289亿元,比年初增长44.6%;负债余额5413亿元,比年初增长46.4%,分别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31.8个百分点和33.9个百分点。
2.存贷款增长。截至2013年年底,村镇银行存款余额4631亿元,比年初增长51.5%;贷款余额3632亿元,比年初增长55.8%,分别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37.6个百分点和43.2个百分点。
3.所有者权益增加。截至2013年年底,所有者权益余额876亿元,比年初增长34.8%,比银行业金融机构高出17.6个百分点。
(三) 支农支小成效显著
1.支农支小贷款占主导地位。截至2013年年底,农户贷款1455亿元,小企业贷款1825亿元,两者之和占比90%,比2012年年底的88%提高了2个百分点。
2.支农支小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并实施了“事前股东承诺,事中定期考核,事后正向激励”的监管制度,使村镇银行支农服务内在动力得以增强。
(四) 盈利能力明显改善,资产利润率有所上升。
截至2013年9月底,共有739家村镇银行实现了盈利,盈利面占比88%,较2012年年底提高了12个百分点。村镇银行资产利润率1.71%,较年初提高0.05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为11.5%,较年初提高0.74个百分点。
(五) 各项主要监管指标良好,抗风险能力较强。
截至2013年9月底,村镇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为23.6%,高于审慎监管标准13.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475%,高于审慎监管标准325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率为0.5%,资产利润率为1.71%。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SWOT 分析
(一) 村镇银行发展的优势(S) 分析
1.虽然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但是与其他银行分支机构相比,村镇银行的灵活性要大得多。村镇银行的贷款额度小、利率低,无须担保且审批程序简便。同时,村镇银行准入门槛和注册资本要求低,机制灵活,市场反应速度快。这些特点使村镇银行相比其他银行分支机构具有决策链短、决策效率高的优势。
2.只有银行才能成为主发起人成立村镇银行。一是银行具有强大的资源,可以给村镇银行带来人、财、制度、经验等一系列的金融基础,确保村镇银行尽快设立并顺利运行。二是发起银行承担村镇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相当于为村镇银行设置了一道防火墙。三是民间资本在我国监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民间资本要成为发起人还存在很多风险,比如道德风险、监管风险等。
3.村镇银行资产质量较好。村镇银行不用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不良贷款少,受政府的干预也较少,因此村镇银行的资产质量比较好,盈利潜力也比较大。截至2013年9月末,全国村镇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5%,较年初提高了0.17个百分点,整体水平较低。从被评估的278家村镇银行来看,共有不良贷款3.4亿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38%,而且只有15家村镇银行高于1.5%。
(二) 村镇银行发展的劣势(W) 分析
1.村镇银行分布不均匀。纵观全国村镇银行的分布情况,东部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占总数的37.9%,其中辽宁、浙江、江苏、山东4省尤为突出。中部地区设立的村镇银行共占总数的30.4%,其中河南最多,有112家。西部设立的村镇银行约占总数的31.7%。尽管村镇银行在中西部率先试点,但中西部地区的数量都没有东部多。这主要是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偏向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设立,而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动力不足。
2.村镇银行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资产质量、监管指标、盈利能力、风险防范能力明显好于中西部地区;全国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的存贷比率明显低于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全国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受经营控制的力度大于区域性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
3.村镇银行易出现贷多存少现象。首先,由于村镇银行之间没有联网, 导致存取不便, 因而降低了农民到村镇银行存钱的意愿。除此之外,群众对村镇银行的认知度低。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比较短,农村居民又对其缺乏了解,与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相比,村民对村镇银行的认可程度不大。这些都影响了村镇银行吸收存款、拓展业务。
4.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过度干预。各主发起行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多种村镇银行的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弊端,特别是部分主发起行将村镇银行视同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和中层干部全部由其委派,甚至直接干预其经营活动,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经营活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导致村镇银行简单复制母行商业模式,客户群体雷同,缺乏特色产品。
(三) 村镇银行发展的机会(O) 分析
1.需求方面。随着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随着农村金融信贷需求主体的多元化、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需求的多元化、信贷资金需求规模的增加,所有这些都必将带来农村经济及金融生态的进一步改善,为村镇银行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
2.供给方面。我国在农村建立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机构,包括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由于金融机构面对不同信贷需求主体的时候,需要审核资金需求主体的经济能力、抵押品等,这就使得大型金融机构比较偏向于经济规模较大的企业,这无疑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
3.政策方面。国家要求积极发展村镇银行,逐步实现县市全覆盖,符合条件的适当调整主发起行与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这必将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机遇。除此之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村镇银行的持续健康有效发展保驾护航,例如,银监会自村镇银行成立以来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放宽村镇银行的准入条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加大村镇银行发展的扶持力度等。
(四) 村镇银行发展的威胁(T) 分析
1.与银行同业相比较。我国银行业的主导是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之相比,作为一级法人机构的村镇银行规模小、网点少、业务单一、赢利模式单一。在各项评价指标中,村镇银行与行业平均值差距较大。这主要由于村镇银行正处于扩张期,同时经营成本初期投入高,短期资产回报受到影响。
2.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较。村镇银行在同地区的竞争者主要是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大部分村镇银行无法与农村信用社一样开展支农再贷款支持,且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村镇银行是一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经营时间长、网点分布广的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处于相对弱势。
3.村镇银行之间相比较。各村镇银行在经营决策的主动性和灵活性方面有较大的差别。除此之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金融“脱媒”的加快和互联网金融的突起,农村金融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村镇银行遭受的冲击可能会更大。
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 缩小区域差异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条例的实施,村镇银行的发展比较稳定,要审慎调整村镇银行的设立分布,继续在西部欠发达地区探索组建村镇银行,提高村镇银行的质量,以中西部及贫困地区、小微企业聚集地区为重点,逐步提升村镇银行的覆盖面。
(二) 扩大银行业务内容
村镇银行想要在未来经济发展浪潮中站稳脚跟,就需要有一整套能够吸引资金汇聚进入的业务,树立“草根银行”的品牌形象。对于较为基础的村镇银行而言,在实施金融业务的时候,应当植根于农村实际情况,将现代化的金融观念运用于拓展惠民的业务中去。
(三) 加快打造民营化股权结构
积极引进当地规模较大的企业和规模较大的种养大户,逐步提升民间资本的持股比例。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持股超过60%的,需要制定调整股比计划。对于新设立的村镇银行,主发起行要合理安排股权结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其他股份应由民间资本出资。
(四) 坚定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
引导村镇银行实施“本土化”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经营团队和产品服务的“本土化”,提高村镇银行的创新能力,探索专业化的支农模式,创造个性化、包容性的金融产品,提高村镇银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水平。
(五)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村镇银行的会计电算化,是指计算机在银行会计核算中的应用,含对公业务、电子汇兑、储蓄业务及互联网通存通兑等。村镇银行会计电算化是根据各项业务发展要求和调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品种、防范运行风险、降低运营成本、不断创新业务的需要而开发建设的。结合村镇银行整体发展要求和经营管理模式特点,秉承“以客户为中心”、“大集中”、“大会计”的设计理念,由软件公司历经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码、系统测试等多个环节的周密开发,以全面推广至全国各个村镇银行网点使用。其会计电算化的核心系统在设计上已有很大提升,相较于之前的办理方式有较大的改变。村镇银行还要求各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前,进行深入细致的研习,全面了解和掌握系统的交易实现方式、业务处理规定、账务核算体系。
二、村镇银行会计电算化的优势
(一)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在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数据处理全部或主要是靠人工操作。因此,会计数据处理的效率低、错误多、工作量大。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只要把会计数据按规定的格式要求输入计算机,计算机便自动、高速、准确地完成数据的校验、加工、传递、存储、检索和输出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把银行财会人员从繁重的记账、算账、报账工作中解脱出来,而且由于计算机对数据处理速度大大高于手工,因而也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使会计信息的提供更加及时。
(二)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在手工操作情况下,银行会计核算工作无论在信息的系统性、及时性还是准确性方面都难以适应经济管理的需要。村镇银行采用实现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可以将大量的会计信息及时、准确地记录、保存和输出。即可以根据银行业务管理的需要,按年、季、月提供丰富的会计核算信息和财务分析信息,同时按日、时、分提供实时的会计核算信息和财务分析信息用于银行管理的需要。随着企业互联网Internet的建立,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可以迅速传递到企业的任何管理部门,使企业经营者能及时掌握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的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原有会计人员一方面有更多时间学习各种经营管理知识,参与企业管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电子计算机有关知识,使得知识结构得以更新,素质不断提高。较好的会计基础和业务处理规范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村镇银行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手工操作中不规范、易出错、易疏漏等问题的解决。因此,村镇银行会计实现电算化的过程,也是促进会计工作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过程。
(四)控制舞弊难度加大。随着计算机使用范围的扩大,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贪污、舞弊、诈骗等犯罪活动也有所增加,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随着计算机在银行会计工作中的普遍应用,村镇银行管理部门对由计算机产生的各种银行业务数据、财务报表等会计信息的依赖越来越大,这些财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控制和监管下,才能保证财务管理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只有在严格的监控下,才能预防和杜绝银行计算机犯罪的可能性
三、村镇银行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银行会计电算化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特别财务软件在银行的业务运作和经营管理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较薄弱。多年来,银行会计电算化基本上是以会计核算为主,尽管在电算化会计处理系统中增加了一些会计控制功能,比如设置支付密码、资金支付实行授权管理等,但实际上会计监督控制功能的发挥仍是先天不足。一些基层银行对会计信息控制重视不够,内控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在财务软件系统中没有设置稽核监督接口,银行业务核算的事中、事后监督也仅仅停留在将原始凭证的数据重新录人电脑复核而已,造成了采用财务软件后的电算化的控制流于形式,内控不严。银行业务核算授权划分不当,对会计操作人员和电脑技术人员制约控制不严,容易造成会计信息滥用,这给银行内部人员利用计算机舞弊作案提供了条件。
(二)银行会计电算化的技术保障不充分。村镇银行采用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后,村镇银行普遍建立了自己的网络核算体系,对银行内的营业网点实行了通存通兑的联网管理,银行的结算汇划业务和资金清算工作几乎完全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这样,如果银行对计算机管理不到位、网络系统维护不及时,一巳系统出了故障,就会影响银行的业务运作,甚至给银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从客观上要求银行必须配齐电脑技术人员,加强对计算机系统的管理。可是目前国内有些银行管理者,对会计电算化的复杂性、风险性认识不足,他们往往认为会计电算化是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的,业务处理比手工记账更安全、更可靠,银行只要拥有一个先进的电算化系统,会计核算处理和业务管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再先进的计算机系统也是依靠人来控制操作的,工作人员任何一个失误的操作或有意的破坏,都会给银行带来严重后果。正是由于某些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因而这些银行在管理上不注重充实电脑技术人员。村镇银行熟悉计算机和财务软件应用的人手普遍不足,造成了银行财务系统的技术保障不充分、不及时,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财务管理系统功能的充分发挥,从而降低了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效率。
(三)会计信息资源共享性差。实行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后,村镇银行把各个会计岗位上的数据录入计算机集中处理,避免了会计数据的分散、复杂,银行财务管理系统内保存着统一完整的财务信息。从发挥计算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整体功能来说,银行会计电算化系统中的会计信息不仅在银行内部,而且在跨银行间以及银行与客户间都可以完 全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在银行内部,信贷管理、资金调 度、资产管理、信息规划、人力资源等系统都可以直接与会计电算化系统连接在一起,同时共享数据可是目前在国内许多银行中,由于种种原因,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只局限于会计储蓄部门使用,其他业务部门只好根据业务管理需要,重新开发软件,重新录人数据,从而造成了银行内部信息资源的浪费。
(四)银行会计电算化信息技术发展滞后。目前,我国银行的计算机技术水平与国际技术先进的银行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尽管我国银行电算化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核算质量,但会计核算程序基本上是把手工操作的数据移植到电脑上去,银行会计电算化普遍只停留在实现会计业务核算为主的水平上,还没有提升到实现会计业务的全面信息化,充分发挥会计的信息管理和决策分析的作用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以传统的会计理论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银行会计电算化已经明显滞后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如果村镇银行财务信息管理只停留在数字化的水平上,不把会计的服务管理、控制职能和决策分析职能放在今天的信息化大环境中去考虑,那么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决策就会因财务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全面而出现决策失误,从而影响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发展。
四、对村镇银行会计电算化管理提出的建议
(一)加强会计软件的管理
1.加大软件开发力度。要想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其首要问题就是要加大软件的开发力度,开发出比较完善的银行财务软件,满足市场的需要。现有的财务软件可以人为地通过数据库系统直接操作数据。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在应用系统中设置文件修改检查机制,文件一旦被修改,系统可以通过自身的测试检测出来,并提醒用户注意。
2.使用正确的记账凭证软件。确保村镇银行财务电子数据是以原始形式保存下来是会计无纸信息系统的关键。村镇银行财务电子原始数据经审核和确认后,应该利用正确的记账凭证软件自动生成电子记账凭证,自动形成后的电子记账凭证任何人都不能修改。
(二)健全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目前,由于我国村镇银行法规的不健全,使会计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例如,对未经许可接触银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或有关财务数据文件的行为,在国家法律上没有明确是偷窃行为,因此就无法对拷贝、复制银行财务重要机密数据的行为治罪。我们必须看到,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毕竟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对此加以有效控制就很有必要。
(三)完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与保存容易破忽视,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 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时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除了备份之外,还应收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型号、存储空间的大小、外部设备的配套类型等计算机操作系统信息。
(四)防范会计电算化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