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劳动教育规划

劳动教育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教育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劳动教育规划

劳动教育规划范文第1篇

袁贵仁表示,“十二五”时期,中国学前教育入园率大幅提高,2014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5%,比2009年提高19.6个百分点,提前6年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2020年70%目标,“入园难”得到缓解。

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有效巩固,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8%、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3.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6%,比2009年提高1.8个百分点。

高中阶段教育入学机会进一步扩大,毛入学率达86.5%,比2009年提高7.3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逐步提升,毛入学率达37.5%,比2009年提高13.3个百分点。

继续教育参与人次快速增长,上千万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远程教育等形式继续学习,各类人员参与社区教育等各类学习活动达上亿人次。

教育公平方面,袁贵仁称,“十二五”期间,针对教育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中国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倾斜扶持力度,努力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教育部为此做了四方面的努力:

一是切实办好农村教育,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办学条件。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3 200多万学生。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的人数,自2012年起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等专项计划,2015年共招收7.5万名学生,比上年增长了 10.5%。

二是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能力,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提高中西部省份高考录取率,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规模,“十二五”期间累计安排招生计划90万人。据初步统计,2015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从2010年的15.3个百分点缩小至5个百分点以内。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央财政投入160亿元,加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水平,2014年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达到2 501万人,比2009年增长11.5%。

三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缩小校际差距。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法律规定,推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合理划定招生范围,实行阳光招生,将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2014年,19个重点大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公办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7.9%,公办初中达到95.4%。目前,全国已有918个县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国家认定。

四是加大对特殊群体扶持力度,进一步缩小群体差距。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面覆盖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2014年,全国共资助各级各类学生8 500多万人次,比2009年增长31%;资助总额超过1 400亿元,是2009年的两倍。五年来,全国各类资助资金累计达6 300亿元。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基本实现30万人口以上且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1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着力解决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共接纳随迁子女1 294.7万人,80%在公办学校就读,10%由政府购买学位在民办学校就读。2015年,29个省(区、市)近8万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了高考。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初步建立。

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发展的物质基础。袁贵仁透露,2012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2万亿,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28%,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很大的一件事。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突破3万亿,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4万亿,比2009年翻了一番。

此外,中国全面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促进公平、科学选才”为导向,全面启动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上海、浙江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全国性鼓励类加分项目全部取消,地方性加分项目减少63%,13个省份取消所有地方性加分项目,大部分省份普遍降低分值。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学生选择机会。自主招生选拔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不得采用联考方式。

2015年,大学生创业及参与创业达42.3万人,比上年增长6.8%。

教育部还重视劳动教育,切实改进学校美育,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监测数据显示,目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趋势得到遏制,学生的速度、柔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稳中向好。

劳动教育规划范文第2篇

请谈谈您理想中的学校。

我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的地方。具体来讲,我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学生成就自我的圆梦乐园,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得到个性的发展;是教师升华自我的温情港湾,让教师在价值实现中享受关怀与温暖;学校里,每一个生命都怀着多彩的梦想,每一个心灵都载着绚丽的期盼,人性的纯净与美好相逢,和谐与进取载着信念抵达彼岸。

您刚才提到学校应该是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的地方。那么如何理解教育的幸福,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教师的幸福是教师作为“人”、作为“职业人”和作为“教育主体”的完整的幸福,我说的教育的幸福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幸福,这是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幸福,是教师幸福的重要构成。具有专业幸福的教师是关怀生命的教师、具有阳光心态的教师、以教育为事业的教师、具有专业自由的教师、富有创造力的教师、追求专业持续发展和自我超越的教师。

我们十分关注教师幸福感的提升,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使教师在教育教学行动中实现生命的提升和自我完善,以教师水平的均衡提升促进班级之间的均衡发展。“合力育人”不仅是三方面力量协同培育学生,同时也创造了最适合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空间。

师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学校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首位,以师德教育带动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我校建立了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和教师两级师德演讲团,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弘扬正能量。“感动中国”获奖人、新时代的英模孔祥瑞,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徐英杰等先进人物都一并来到学校,宣讲他们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的事迹,这股强烈的正能量激发起教师们热爱学生、热爱岗位的激情和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党总支始终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开展持之以恒的师德教育活动,以此带动教师专业素质全面提升。感动“岳阳”的人与事层出不穷。如全国优秀教师张静秋在困难面前总能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在举办今年的和平杯大赛时,她正在上海参加未来教育家培训,于是,她在千里之外通宵指导数学学科教研,最终获得佳绩;青年党员苏蕊,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执著信念,用汗水灌溉,用心血滋润,用真诚和善良哺育纯洁的童心,获天津市十佳青年教师称号,并被推选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宿红老师在班主任岗位上默默耕耘30年,用爱与尊重打开学生的心灵,用爱点化“顽石”,温暖童心,激起学生向上的动力,获天津市优秀班主任称号;周鹏老师曾连续2年到蓟县支教,2014年暑期,他随“大山小爱”爱心公益组织走进贵州山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纯公益的支教活动,往返路费也是自己负担,期间他克服洪水来袭、条件艰苦等困难,高质量地完成了所有工作,受到了被援助学校的校长和学生的高度评价。

在三结合教育委员会专家的指导下,我校制定了务实高效的教师研修六步实施策略:“深入调研―名家指路―构建平台―课例研修―同伴互助―反思引领”,从而形成研修模式、提高科研实力、实现交流共享、精致教学过程、促进专业成长、实现带动辐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和谐互动,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智慧潜能,培训教师要教会学生真正重要的东西,如品格、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每年寒暑假是组织教师集中培训的好时间,我校有计划地请三结合教育委员会的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了解最前沿的教改形势。为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我们请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肖凤翔教授做“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辅导报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之中提供了保证;我们还请到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丰主任,为全体教师从课堂、教研、作业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教师们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还请来天津市电教馆教研部的牛远辉主任,为全体教师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改变课堂教与学的模式”专题讲座,开阔了教师们的眼界,解决了教师们的疑惑,使其提高了自身信息技术素养。

我校成立12年的青年教师学习小组在助推青年教师成长的道路上起到了关键的基础作用。近年来,在市区教研员、专家团队的关怀指导下,学校加强师训模式的创新,采用高端引领与常规引导并举的学习研修方式,为教师们搭建起“寻访大师,互动学习”的平台。每一次研修展示都是对教师团队的锤炼,是集体智慧的交融,是专业素养的并进,是均衡教师水平的助推,从而不断激活教师专业发展潜能,提高教师发展内驱力,最终转化为教师自身的成长。“勤学、善思、深研、博辨”的氛围已然形成,充满教学生命力的教师团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有13名教师先后在天津市双优课评选中获得一等奖。仅在2014年5月举行的天津市第八届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学校就有5名教师同时获得市级一等奖。

在三结合教育委员会科研部专家的指导下,我校初步形成了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局面。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影响,2014年《依靠三结合教育,实施开放式教学》在教育部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评选中荣获全国二等奖;同年,《构建三结合教育与师生共同发展的学校文化研究》获得中国教育学会首届基础教育科研成果网络博览会二等奖。

通过创新专业发展模式,教师们敬业爱岗有激情,无私奉献有追求,涌现出大批教育教学骨干和各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

如何“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

为了“让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作为学校,我们关键是聚焦最核心的领域――课程与课堂。根据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我校将三结合教育优势逐步拓展到深化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优化学科课程、规范活动课程、开发潜在课程,使全体教师把准时代的脉搏,设立科学的培养目标。

减负增效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现代课堂必须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学情为本。小学生的年龄偏小,他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期待知识,这宝贵的好奇心正是他们探究和实践的源泉。因此,我们倡导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一切资源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情境创设、材料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利用课程资源的设疑点,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充满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新知。形成了五步教学模式: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产生“爱学习”的情感体验;2.以疑引趣,自主探究,使学生产生“做一做”的情感需求;3.合作交流,总结规律,引导学生于“问题”中不断思考;4.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使学生生成“用知识”的内在动力;5.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在教学中,教师们还特别注意积极评价,激励学生增强自信,获得成功体验,让他们时刻充满好奇,主动探究,为终身学习奠基。

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计划的严肃性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自主研发校本课程教材《弟子规》《心有榜样》《巧手实践》《剪纸》《我们身边的五大道》,并在1到6年级开设校本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三结合教育委员会的一些委员还将自己的特长与语文课、社会课、音乐课结合,将音乐剧、古诗文诵读、课本剧、快板书等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与“思”、“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生命成长的快乐历程。学校还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等为学生精心打造开设了51个社团活动组,形成全体教师齐上阵、学生人人都参与的良好氛围,并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培养模式,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综合素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校读书节由著名作家梁斌、袁静倡议,至今已连续举办了33届,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常委冯骥才先生和其他委员指导师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有读书演讲、藏书票设计展示、讲故事演故事、即兴作文比赛,等等。学生们还利用网络进行好书互换,读后感的交流,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受到美的陶冶,阅读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上学期,我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大力开展阅读工程,每天坚持经典诵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拍手歌》《弟子规》在各个班广为传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天津电视台节目组特意来到学校邀请我校的学生参加天津春晚的演出。在大年初一晚天津春晚的舞台上,我校40名学生进行了精彩的《弟子规》诵读和新雅乐《礼》的表演,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我们知道,学校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学校德育环境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把改进学校教育摆在重要位置。而岳阳道小学的三结合教育,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请您具体谈一谈。

学校、家庭、社会占据学生整个生活,成为他们获得全面发展的主要外部因素。我们的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协调各行各业300多位委员和近百个校外社会实践基地的教育资源,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和监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各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艺术教育、法制教育、科技创新教育、劳动教育,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拓宽了德育渠道,形成了多元参与、全程育人、协调互动的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主要做法包括:一是确立德育为首、立德树人的目标,并将这一目标分解为6个小目标:爱党爱民,心系祖国;孝亲守礼,弘扬传统;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强健体魄,身心健康;热爱劳动,学会生存。二是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实现德育资源的有效整合,设立近百个校外教育基地。如五大道街育文坊、福林里、永丰里社区都是和我校坚持三十几年开展教育活动的基地。三是紧贴时展和学生实际,实现德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从培养学生基础的道德品质抓起,从做好最简单的事情抓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并探索各学科渗透德育的有机结合点。四是构建了一支从教职员工扩展到校外辅导员和家委、结构合理完备、目标一致的德育队伍。五是形成了促进学生知行有机统一的德育制度,我们本着“抓日常,重养成,讲实效”的原则,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百灵鸟歌唱节等,形成了教育活动系列化。实现了《教育规划纲要》所指出的: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在体育活动中,我校作为排球传统校,坚持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邀请我们的校友奥运冠军李珊、杨洁以及国家体操队队长陈一冰回到母校与同学们见面,用奥运精神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2012年,随着我校乒乓球运动馆的落成,又一特色体育活动在校园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近期,我们又分别成立了校级男、女足球队,朝着足球特色校的方向迈进。

请您谈谈对学校发展的构想。

在和平区“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的引领下,面对未来世界,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但要从德智体美诸方面为学生“奠基未来”,更要用制度作保障,使全体教职员工为“奠基未来”而工作,以办学特色为引领,以教学改革为抓手,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实施“奠基未来”的教育。

《教育大未来》的作者瓦格纳博士提出的未来世界需要的7个关键力是年轻人在社会、科技和经济快速变化时期获得成功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智力基础,可使他们更好地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而我们未来的三结合教育要利用家庭教育具有亲和性、持续性、早期性的特点,为儿童少年面向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发挥学校教育具有计划性、统一性、系统性的优势,成为构建“奠基未来”教育的主渠道;施展社会教育具有多元性、实用性、补充性的特长,使之成为儿童少年具有未来社会需要的7种能力的重要影响源。让三类教育协同一致,相互依存,持续作用,形成同向、同步、同力,产生1+1+1>3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