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银行业的发展

银行业的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银行业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银行业的发展

银行业的发展范文第1篇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经历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由制造业到服务业调整,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变。经济新常态给银行业整体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显著变化。基于此,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适应新常态,不断完善发展模式,转变风险管理理念,调整丰富业务结构,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新常态;银行业;发展策略

一、基于宏观经济视角的新常态概况和基本特征

在第40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首次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主要是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及政治状态的总体描述与推测。针对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趋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的换档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经济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客观形势,在2014年提出了我们要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从宏观经济视角而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及国内原有经济模式难以持续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常态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我国GDP首破60万亿元,但是增速仅为7.4%,增速滑落至1990年以来的新低,我国经济增速开始从10%以上的高速增长转变为7.5%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详见图1)。在前期累积的巨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我国经济进入平稳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纵观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史,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速度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比如在确定外向型经济模式后,韩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了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1.2%。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韩国经济深受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外向型经济所带动的高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韩国进而进入经济结构调整阶段。在遭遇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经济一直呈现低速增长态势。由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及经济生产要素(劳动力及经济资源)的供给约束,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二)经济产业结构从制造业为主向服务业为主转变伴随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阶段,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逐渐成为经济产业主体,我国经济正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2014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提高到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详见图2)。虽然说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增长较快,但是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经济比重一般达到70%以上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就业弹性较高的服务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尚需进一步发挥。在服务业持续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内部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截至2014年底,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2个百分点,整个工业经济向中高端发展的趋势显著。

(三)经济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改革创新驱动转变在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趋势下,过去30年得益于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强力投入带来的高速增长难以持续,同时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同步出现。由于劳动力人口结构悄然变化导致长期以来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少,过去廉价劳动力及资源粗放型模式难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将经济发展的动力由要素、投资驱动逐步向改革创新驱动转移,通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坚持市场取向,全面释放改革红利。通过简政放权、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充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新常态经济对银行业的主要影响分析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经济的新常态对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我国,作为金融业主体的银行业受此影响更大。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趋缓导致银行业高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实体经济是银行业等金融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新常态下经济转为中高速增长,相应带来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原先的高速增长模式回归适度增长。金融业的顺周期性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背景下表现的尤为明显,信贷增速放缓、不良贷款增加及不良贷款率上升成为当下银行业的新常态。根据银监会2014年度监管统计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426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25%,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创2009年来新高,2013年、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逐步攀升(详见图3)。由于经济下行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利润增速下滑引发银行业难以及时收回贷款,海量信贷投放规模及利润高速增长的模式逐步回归常态。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将推动银行业业务结构优化升级。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产业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工业主导经济模式正向服务业主导加快转变。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所面对的服务群体将发生重大变化。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将推动居民收入结构不断变化以及居民消费需求的日益丰富,从而成为银行业新的信贷业务增长点。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国家层面推出《中国制造2025》,中国版工业4.0将促使银行业更加关注物联网、高新技术以及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银行业传统的业务增长模式将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断优化升级。三是经济驱动变化将促使银行业内生动力向改革创新转变。在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向改革创新驱动转变的经济新常态下,通过全面改革与不断创新来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已成为必然。新常态下创新型经济产业的发展将推动银行业更加注重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得具有更大成长空间的新兴产业及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及资金需求成为银行业新的关注点。对银行业内部而言,经济驱动变化将促使银行业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经营管理理念,运用科技手段,注重资本节约,贴近市场开发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通过差异化竞争优势不断提升银行业经营效率与服务水平。

三、新常态经济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策略选择

经济新常态给银行业整体的发展带来了显著变化。为实现与经济新常态的匹配,面对高速增长模式的难以持续、业务结构的不断调整、增长动力的重新转换,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适应新常态,不断完善发展模式,转变风险管理理念,调整丰富业务结构,借力互联网技术,推动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积极调整适应经济新常态,转换确立规范化与集约化发展模式银行业金融机构所具有的顺周期性特性决定其受经济发展周期性影响明显。银行业金融机构传统的粗放型业务扩张模式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去杠杆化的背景下将面临流动性不足、经营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在经济新常态下,总量扩张的传统模式急需向资本节约、精细管理为特征的规范化与集约化模式转变。通过资金管控集中、信贷审核集中、财务收支集中、票证处理集中及人力资源管理集中等为主要内容的集约化管理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同类同质业务的整合,实现经营与管理的规范化。同时,强化资本约束意识,通过资产结构优化来降低资本占用,盘活资金存量,从而合理配置资金要素资源,提高经营回报率,最终确立注重质量与效益平衡的规范化与集约化发展模式。

(二)推广全面主动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全新的风险管控体制机制风险管控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永恒的主题。在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趋缓,目前处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高速增长中的隐性风险逐步暴露。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体信贷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通过前期高杠杆产生的部分行业与领域(如产能过剩行业、地方隐性债务方面及房地产行业等)的风险将逐步显现。银行业金融机构传统的被动式风险管理理念亟需向全面主动风险管理转变。通过建立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实际相适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金融工程对各类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记录与管理,提升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养;全面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的协调管理,不断优化金融风险的管理水平。

(三)强化改革创新内生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新常态经济所带来的改革创新驱动决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必然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不断创新以及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助推自身的转型升级。经济新常态下社会主体对金融服务需求进一步提升,丰富的金融产品与投资组合以及多元化金融服务拥有广泛的市场,这就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拓展综合化经营,开展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探索与开发复合型金融产品。目前我国登记注册的中小微企业已过千万,快速成长的中小微企业应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重要支撑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抓住中小微企业在业务扩张、产业升级中蕴含的资金需求,创新构建符合中小微企业经营特点的业务管理模式。通过市场化运营有效整合与创新各种业务模式,不断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四)依托互联网技术,助推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智能终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应成为银行业金融机构重点关注与拓展的领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坚守实体网点经营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整合客户资源,拓展中小微金融客户,丰富信贷模式。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水泥+鼠标+拇指”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通过有针对性与差异化金融服务推动普惠金融的不断发展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的转型升级。比如通过细化客户分类,注重客户体验与参与,重新构造业务流程,满足广大客户的多样化个性需求,不断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与依存度。同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强化大数据运用,通过已有存量金融数据的归集与综合开发,提高综合金融信息的处理能力,推动银行业务的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新常态”主要描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增长乏力、失业率持续高企、私人部门去杠杆化、公共财政增长放缓等变化带来的经济社会历经漫长、痛苦的恢复过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金融呈现增速换档、结构调整、驱动转换等特点。面对经济金融新常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我国金融业主体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积极适应新常态,不断完善发展模式,转变风险管理理念,调整丰富业务结构,运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全面改革与不断创新推动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全球经济金融研究课题组:《全球经济步入“新常态”》[J],国际金融,2015.4。

[2]谢平:《完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14.22。

[3]李翰阳:《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问题》[J],国际金融研究,2009.2。

[4]连平:《中国经济运行“新常态”解析》[J],科学发展,2014.8。

[5]崔海鹏:《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银行业的发展范文第2篇

摘 要 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着“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管理体制,随着管理层对混业经营政策的松动,2001年以后,允许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政策陆续出台,商业银行逐步出现向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交叉融合的动向。我国商业银行投资业务起步晚,发展快,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发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对策。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业务 发展对策

随着我国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商业银行面临着与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同时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形成了挑战。面临来自国内外、金融市场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传统银行业不得不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和盈利增长点,以提高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多年来,我国一直实行着“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管理体制,随着我国金融监管政策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限制逐步松动,2001年以后,允许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政策陆续出台,商业银行逐步出现向投资银行业务领域的交叉融合的动向。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数都设立了投资银行部门或专业投行机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利用规模优势在投资银行业务探索上先试先行并取得显著进展,其他中小型商业银行也大力拓展投行业务,商业银行向资本市场拓展已成为必然选择。

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现状

从政策面看,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监管法律短时期不会改变,然而,2001年6月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管理规定》明确规定,经批准,商业银行可办理证券业务、金融衍生业务、投资基金托管、财务顾问业务等投资银行业务,除股票发行、经纪业务外,投资银行的其他业务均纳入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规定’的出台,给金融业在分业框架下业务交叉融合提供了政策依据。目前我国银行业实行的就是传统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交叉融合发展的路子,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均设立了投资银行部,把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今后的主要业务拓展领域之一,国内部分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如光大、浦发、中兴等银行也都进入了国内证券市场。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成熟,金融脱媒化趋势不可逆转,商业银行在分业经营体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空间越来越小,企业越来越多的倾向于直接融资,很多大型优质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不断降低,传统银行业务利润进一步压缩;同时,这些优质企业对资金管理、价值链管理、资产管理、融资安排等金融服务需求不断上升。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受其规模小、有效资产少、总体信用水平低、风险管理成本高的特点,一定程度抑制了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银行为规避风险,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条件也较高,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随之增加。社会财富的不断累积,民间闲散资金对高回报的投资诉求增加,投资理财需求日益强烈,传统存款业务很难满足客户需要,但理财产品总量很小,根据惠誉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第三季末,中国各大银行的理财产品余额为7.7万亿元人民币,仅相当于存款总量的10%;与此同时,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又分流了部分居民储蓄,银行资金来源受到影响。

面临来自金融市场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竞争,传统银行业不得不以发展表外业务的方式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同时银行业掀起的金融创新浪潮,也使得传统银行的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从开始的“融资中介”向“服务中介”转型。总体来讲,国内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方面已有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在拓展投行业方面已取得突破,投资银行业务品种不断丰富,投行业务收入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逐步增加。在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过程中,也出现了经营理念的差异、产品同质化严重、金融创新能力有限、投行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投行业务还难以满足客户日趋个性化、多元化的要求,非经济因素给投资银行市场带来的无序竞争问题在短时间内还无法消除。

二、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必要性

首先,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不断加深,资本市场上融资融券、创业板市场、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新的资本模式不断涌现,成为资本市场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如果固守传统业务,就会丧失发展机遇。

其次,资本市场的专业化不断延伸,传统银行业务以外的金融需求不断上升,非银行金融机构不断壮大,资本市场取代银行成为金融系统的核心。无论在零售业务还是在批发业务方面,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争夺着已为数不多的传统银行客户和市场份额。同时全球化又加剧了复杂性,产生了金融服务的外包需求,并推动了金融价值链的裂变。

最后,传统银行业务专业化分工不断加剧,孕育了新的金融服务,传统的银行定位逐步空心化;专业化的分工使银行经营能力不断上升,而业务分化的本质就是战略转型,因此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既是银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商业银行本身的内在需求。国内商业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后,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但与国外先进的商业银行相比,在产品结构和服务水平上仍存在差距,这直接表现在收入结构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收入仍以利息差收入为主,通过发展投资银行等创新业务,优化收入结构,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是商业银行调整收入结构、加快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

三、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对策

(一)增强综合经营能力。未来国内直接融资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规模将迅速扩大,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空间必然遭受挤压,信用中介职能也将随之弱化。同时从长远看来,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最终方向,为了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应把握投行业务全能化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资金实力、客户资源、机构网络、对外声誉以及“集成式”服务等优势,积极开展理财、融资、并购、顾问等业务,抢占市场份额,不断增强综合经营竞争能力,走综合化经营的全能银行道路。

(二)发挥集团优势。上下联动,实施品牌化和多元化战略。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刚刚起步,无论在人才、资金、经营手段和策略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和短板,通过集中管理,既可以汇集优势资源,上下联动,又可以有效地实行监督和规避风险,同时在市场发展初期,竞争较为混乱,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就需要树立自身特色的品牌,针对不同客户,开发个性化、系统化的产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

(三)完善风险管理。吸取次贷危机的教训,制定投行业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战略,建立全面的投行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业务拓展,风险控制先行,通过独立的风险评估,明晰投行业务和产品风险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策略,完善审批机制运用充足的资本和相关的授信来加以护持,将风险水平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风险评估,通过事中、事后的业务检查,有效控制投行业务和产品的风险。

(四)打造专家型团队。投行业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项目制管理,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团队的水平和努力程度,优秀的人才和有效的机制对业务发展至关重要,有市场竞争力的激励机制是吸引人才和推动业务又好又快发展的保证。商业银行应加快投行专业人才引进工作,建立有竞争力的管理团队。对于优秀的投行人员,要借鉴国外先进投行和国内证券公司等机构的经验,结合商业银行实际,实行有别于传统业务部门的薪酬和激励机制,真正实现收入与项目业绩挂钩的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发挥人才在竞争中的核心作用。

(五)加快创新步伐。投行业务的优势就是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变化的金融需求,客户需求在变化,产品也在变化。只有持续创新,投行业务才有活力。从当前主要的几家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拥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推出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产品,商业银行投行业务才有出路,商业银行应在发展发债、并购、上市、理财等传统投行业务基础上,拓展证券化市场,积极开发证券市场结构性产品,营销证券投资基金、QFII投资、社保资金等金融资产的托管业务;探索投贷联动的发展模式,与风险投资合作创建孵化创新型企业的独特经营模式。

参考文献:

[1]卞希国.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投资银行业务的模式研究.硕士论文,新疆财经大学.2007.

[2]文娟.我国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趋势下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研究.硕士论文,合肥工业大学.2007.

银行业的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私人银行 SWOT分析 本土化优势

一、引言

商业银行所提供的个人金融服务主要可分为三个层次:零售产品服务、理财产品服务、私人银行服务。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个人客户的零售业务和理财服务发展迅速,而私人银行业务起步晚,发展有限,这与我国迅速增长的私人银行业务需求严重不符。所谓私人银行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财富管理为核心,以拥有高净资产的私人客户为目标,根据这些客户的需求提供的一种量身定制的高端金融服务。这种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涵盖了资产管理、信托、投资、遗产安排、拍卖等内容。现今,私人银行业务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美国私人银行业务每年的平均利润率高达35%。在欧洲,私人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已经达到零售产品业务平均水平的10倍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对银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SWOT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潜在机遇和外部挑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SWOT分析

从现阶段来看(如图1所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既存在私人银行业务需求巨大、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具有本土化优势等明显的竞争优势,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的竞争劣势也很明显,诸如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种类数量少且专业化水平低、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缺乏品牌号召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缺乏高端人才等,目前形势相当严峻。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只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也能制定出正确的发展策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大发展。

图1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SWOT分析结构图

(一)竞争优势(S)

1.国内市场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巨大。我国对私人银行业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私人银行的目标客户群和人们对财富保值增值的内在需求。一方面,我国经济的持续迅速发展造就了包括企业家、私营业主、企业高管、明星在内的庞大的私人银行目标客户群。根据《世界财富报告2012》报告显示,2011年,我国拥有可支配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人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达到41.5万人,而且每年大约保持10%以上速度增长。另一方面,个人金融投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使得人们对财富保值增值的有了新的认识,也逐渐接受了先进的理念,产生了各种个性化的私人银行业务需求,这就造成人们对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就更为迫切。

2.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具有本土化优势。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本土化优势主要表现为本土市场优势和本土文化优势。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客户群体和网络资源上具有绝对明显的优势,我国的商业银行,拥有分布全国的营业网点,可以提供便利的服务,已经积累了众多的高端客户。由于多年来优势客户和高端客户在我国商业银行办理融资、结算等多种业务,彼此间易于沟通且值得信赖,只要能获得同样的服务,这些客户一般会选择我国的商业银行。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内高端客户的文化和价值观更为接近,可以更好地把握客户的理财偏好和需求,其所推出的产品也容易满足客户个性化、区域化的需求,客户也更容易接受。从这点来看,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优势。此外,我国商业银行根植于我国文化,其经营模式、企业文化、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其所开展的私人银行业务更易于被客户信任和接受。

(二)竞争劣势(W)

1.私人银行业务产品种类数量少且专业化水平低。私人银行业务是以提供私密性、专属性、尊贵性、专业性的高端金融服务而著称,其中专业性是指商业银行要为客户提高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起步晚,金融政策不完善以及自身开发设计能力不足,使得所开发的产品种类数量少没有实现差异化,而且存在单一性和同质化的趋势,不能够满足私人银行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丢失大批客户。

2.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缺乏品牌号召力。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均为高端客户,其十分看重品牌,无论是瑞士银行集团、JP摩根私人银行还是花旗私人银行、汇丰私人银行,无不历史悠久,制度完善,盈利模式合理,与刚刚起步的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相比,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全球性的品牌,具有强大的号召力,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3.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缺乏高端人才。私人银行业务的客户经理不仅要精通个人财富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而且要熟悉国际金融市场及衍生金融产品,主要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移民政策,信托计划的规则以及资本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则。由此可知,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不仅专业知识渊博,而且要有足够的从业经验。从目前来看,几乎所有私人银行业务的中坚力量都是在投资银行、公司银行、零售银行工作10年以上的资深从业人员,他们不仅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亲历一个经济或金融周期的实战经验。然而,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起步晚,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合格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导致私人银行的客户经验极度缺乏,特别是高品质的人才,更是一才难求。

(三)潜在机遇(O)

1.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实施经营转型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过于单一,以传统存贷款为主;利润来源主要是利息收入,而非利息收入平均约在15%左右。这种过分依赖于存贷差的盈利模式,已经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在与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中,我国的商业银行往往处于既要降低经营风险,又要实现利润的困境中。如何将盈利模式从交易型转向顾问咨询型模式,这也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业务结构转型,提升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实现收入来源的均衡发展。从目前来看,私人银行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和拓展中间业务的基础和平台,其服务于高端客户,利润稳定、风险性小,是商业银行增加非利息收入的一个较佳的新渠道。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一个现实战略选择,是改变我国商业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的一个较为理想的选择。

2.发展私人银行有利于金融创新。随着我国对金融业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参与竞争,使得本已竞争激烈的商业银行业的形势更为严峻。然而,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趋于单一性和同质化,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往往稍逊一筹。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进行目标客户群的细分以便提供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由此可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服务于高端客户,本身就以专业性为其特点之一,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的服务更为其本质体现,因此,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是金融创新和业务整合的契机,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有利于金融创新。

3.私人银行市场份额高度分散。从私人银行业务本身来看,其市场状况非常分散,即使世界最大的私人银行巨头也仅分享了1.5%~2%的市场份额。外资银行在抢占我国市场时,往往首先注重目标客户较为集中的大城市,只发展盈利水平较高的业务品种,这就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流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我国居民储蓄和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并且增长速度快,这表明我国财富管理市场潜力巨大,这就为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众多的目标客户。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只要立足于客户资源的基础上,为高端客户群提供更为广泛和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必将在私人银行业务上大有可为。

(四)外部威胁(T)

1.外资银行对私人银行业务的竞争趋于白热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外资银行全面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商业银行业由此步入了与外资银行全方位竞争的新阶段。面对我国巨大的财富管理市场,进入的外资银行无一例外地将其经营战略定位于适合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高端客户。外资银行由于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历史悠久,制度完善,人才齐全以及强大的开发设计能力,使得外资银行相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拥有的产品种类多,各种投资方案丰富。这就造成我国商业银行高端客户的流失。例如,花旗集团仅在亚洲就为6000多位富豪管理近600亿美元资产。从目前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代表处和业务部均派驻具有深厚从业经验和背景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客户经理。我国商业银行将与外资银行在高端客户方面进行激烈地争夺,这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原先垄断高端客户服务市场和财务管理等业务领域受到严重威胁。

2.我国关于私人银行业务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从目前来看,我国没有非常明确的关于私人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制度和监管规章,主要适用于《个人理财业务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也许是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刚刚起步,私人银行业务相关监管规定正在制定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外资银行正是利用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空挡,在与我国商业银行竞争中,扰乱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因此,为确保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维护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市场,我国监管部门应注意一下几点:第一,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准入,必须严格执行私人银行市场准入标准;第二,私人银行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对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人员,要从严要求,制定适时可行的认证制度;第三,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私人银行业务产品丰富,财富管理方案多,而我国客户对境外金融市场了解有限,为充分保护我国客户的利益,有必要要求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银行制定出风险管理的详细措施与规定。

三、小结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存在市场规模巨大,拥有庞大的客户群体;本土化的市场优势和本土化的文化优势明显,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发的产品容易被我国客户所接受与认可,这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不可否认地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方面存在产品、品牌、人才等方面的诸多劣势。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只要抓住私人银行客户分散、银行转型升级的潜在机遇,迎接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克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弊病,制定确实可行的有效措施,来增强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必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陈宏臻.中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策略研究[M].厦门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年.

[2]张,付玲玲.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特征与趋势分析[J].上海金融,2007年第7期.

银行业的发展范文第4篇

电子银行业务领域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努力争取的新兴阵地,如何有效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完成最初的市场划分是每家商业银行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就客户发展、电子商务、产品创新、渠道分流、信息服务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力发展电子银行客户

客户是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基础,只有成为了电子银行客户才能为其提供最大限度的电子金融服务,从而占据有利市场格局。

1.对于到银行开户的客户要同步签约电子银行。客户第一次到柜面办理开户业务的同时也是营销办理客户电子渠道的最好时机,商业银行要为客户提供无缝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在柜面办理业务同时也将客户想电子渠道引导,使其对银行的服务多一个了解的渠道。

2.对于商业银行的存量客户要在其到柜面办理业务时签约电子渠道。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没有实现100%的客户签约电子渠道,也就是说每家银行都有大量的存量客户是非电子银行客户,这需要柜面人员抓住客户到柜面办理业务的有效时机对客户进行营销和指引,尽量将其引导至电子银行渠道办理业务。

二、推进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

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已达4.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面对如此巨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不能对其置之不理,必须要全面推进电子商务业务的发展。

1.继续为商户提供结算服务。一直以来商业银行都是为电子商务客户提供最基本的资金结算服务的,对于这部分服务来说,可能银行获取的收入并不是很可观的,但是要通过与商户的良好服务来带动客户的应用,从而间接促进电子银行服务的扩张。

2.为电子商务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商业银行可以在现实世界中为企业客户提供融资服务,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为电子商务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只要电子商务客户具备了银行的要求条件、能够提供一定的抵押或者担保,商业银行是完全可以为其提供融资服务的,不仅产生利息收入也可以增加中间业务收入。

3.直接参与到电子商务运营当中。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且多家商业银行已经在网站上开办了电子商城服务,利用银行的良好信用以及便捷的支付结算手段使银行本身就成了的电子商务的策划者和组织者。

三、电子银行产品要不断进行创新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产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电子渠道几乎就是柜面业务的翻版而没有真正体现电子银行所特有的产品和特色,这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产品创新上加大投入,不断开发出更加适应客户和市场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1.时刻体现以客户为中心。商业银行进行电子银行产品创新的时候,习惯性的是从银行管理和核算的角度出发,没有非常好的体现以客户为中心,而事实上良好的客户体验是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首要条件。电子银行的交易都是由客户自助完成的,客户不是训练有素的银行员工,更需要的是人性化的界面和操作流程,在进行产品创新时必须要以此为前提。

2.产品创新要与客户价值相匹配。商业银行的客户如果按照对银行的贡献度来划分的话可以简单地分为高价值客户和低价值客户,对于高价值客户商业银行需要通过电子银行渠道为其提供更加广阔和完善的金融服务;对于低价值客户要将其可能发生的交易尽量保持在电子渠道以降低银行的经营成本。

四、有效迁移柜面交易

美国银行电子银行与柜面交易量之比2009就达到了4.3倍,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电子银行交易量是柜面交易的 6到7倍,要将柜面的非现金类交易全面向电子渠道迁移。

1.减轻柜面压力。柜面每天进行着大量的客户交易,这些交易一方面为操作人员的带来巨大压力,同时也为银行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将柜面的非现金类交易都迁移至电子渠道,将柜面的人力资源解放,用于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理财服务才是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业务的首选。

2.渠道分流在一定时期需要使用强制手段。目前绝大部分客户是更加喜欢和习惯于在柜面办理业务的,对于这些客户需要使用一些强制手段,比如限定柜面交易的金额、种类等等方式强制一部分客户必须到电子渠道办理业务。

3.加强渠道分流的宣传。目前还有很多客户对电子银行不了解,不知道电子银行到底是做什么的,这需要商业银行加大在电子银行方面的宣传和引导,让客户对电子银行业务有所了解,包括基本的业务功能、可以办理的业务种类、可以享受的优惠等等。

五、通过电子银行提供金融信息服务

目前客户对银行金融信息的获取渠道是比较有限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电子渠道的无限空间扩展为客户提供金融信息服务。

银行业的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银行;金融生态;和谐发展 

银行是社会的细胞,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地位。一个发展和谐的银行业,不仅是社会和谐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要构建和谐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当前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不平衡问题。经过20年的改革发展,总体走向越来越好,中国银行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随着银行业纵深改革发展,出现了新的不和谐因素。

1 我国银行业存在不和谐的因素

(1)我国金融生态问题不容乐观。当前困扰我国金融生态的一些突出问题仍然普遍存在,诸如企业违约率高、金融胜诉案件执行难、对金融活动非法干预、金融权利滥用、不良资产高、金融市场不正当竞争等。这些问题除了经济管理体制的因素外,市场发展不充分、不协调以及运行规则滞后也是重要原因。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中,由于计划与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力的约占10%,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20%。此外,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严重以及未能实行高标准会计准则等因素都交叉存在。

(2)机构发展不平衡,大银行改革发展相对较快,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大银行在金融经济当中的特殊地位,国家将改革的重点实际主要放在大银行的改革上,先后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加上自己的努力,使各项指标显著改善,公司治理架构基本建立并开始发挥作用。而中小银行特别是小银行改革发展相对滞后。对大银行的历史包袱,中央政府采取了综合措施进行划界,先后两次对不良资产进行集中处理,而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依靠自身消化,部分由地方政府协助处置,由于各地对处置中小银行不良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同,相应采取的措施各异,至今相当一部分机构的包袱并没有得到化解。对大银行,国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和动用外汇储备,以及财政注资等方式增加资本金,使资本充足水平显著提高。工、中、建、交四家股改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超过了10%,而中小银行的资本金主要依靠股东增资和自身积累,部分上市银行则主要依靠上市融资。大银行具有国家信誉,无论是对国内外投资者,还是金融消费者,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银行改革发展始终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各方面对其改革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条件。中小银行的政策支持比较缺乏,在办理存款、结算、不良资产处置等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的歧视性政策,比如有的规定预算外资金必须存在大银行,住房公积金及其配套贷款只能在大银行办理,财政、军队、社保等存款不能存入中小银行机构等,不仅限制了存款业务,也影响中间业务的发展。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改革发展较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改革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种种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不同的经济带,不同经济带之间的金融发展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资料显示,银行体系资金来源区域分布不均衡,大部分存款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不仅存款数量小,而且结构相对单一,主要是储蓄存款,这种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4)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的二元性,使得金融发展的二元特征十分明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是农村先于城市,而金融体制的改革却是城市先于农村,城市金融改革启动相对较早,力度相对较大,步子相对较快。目前,城市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基本完成,正是推进公司治理改革,初步开始实施经营企业化、管理集约化、业务垂直化、机构扁平化。相对于城市金融而言,农村金融基本还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机构,业务单一、管理粗放、风险突出、改革滞后。城市金融机构基本建立了公司治理架构,内控制度相对健全,经营机制比较灵活,具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it覆盖率基本达到100%。农村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普遍存在缺陷,内部控制薄弱,经营机制不灵活,it覆盖率低,辖内尚未联网。城市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金融机构之间主要是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竞争。农村金融一般是低水平竞争,且恶性竞争比较严重。城市的征信体系已开始建立,理性消费群体初步形成,信用环境相对较好。农村尚未建立征信体系,逃废债现象严重,执法环境差,信用环境建设落后。

2 促进我国银行业和谐发展的思考

(1)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和谐发展。从

金融生态角度看国有商业银行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我国是一个正在转型的经济体,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和制度虽然还不完善,但金融生态环境总体上在逐步改善。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外资金融机构大批进入国内金融市场,金融资产也快速增长。而且,随着市场改革的逐渐深入,金融调控和管理更加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得以确立,金融经济法律制度不断完善。这些变化为国有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生态环境。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与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商业银行实现健康和谐发展,不仅取决于银行自身的努力,还需要银行发展外部环境的改善,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保障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促进商业银行实现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

(2)建立风险控制构架和制度。其监管目标是以突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风险识别和评级、内部控制机制约束,建立银行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对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中的不良贷款、非信贷资产中的不良资产和表外业务风险状况进行全面监测和考核,进行同质同类机构的评估;分析现场检查中发现的屡查屡犯问题,进行持续监管,督促银行进行整改,并从制度上进行弥补;对重点机构和重点企业的贷款、对大额贷款、关联交易、集团授信和房地产等高风险业务密切关注,适时进行风险提示和窗口指导;以案件专项治理为契机,加大监管力度,防范操作风险,规范操作性业务制度,建立合规部门;加大非现场监管力度,突出风险监测和预警,包括强化不良资产分析考核制度,对各类信贷资产进行准确分类,落实拨备,核查贷款迁徙情况,实施对贷款的动态监控;探索对银行内控的综合考核评价制度,指导、督促银行管好内控。

(3)加快中小银行改革和风险处置步伐,缩小机构发展差距。鼓励和引导达到一定经营规模、管理水平较高的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允许城市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兼并收购周边地区的城市信用社。加快业务创新,支持中小银行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出符合当地特点的金融服务产品,为城乡经济、中小企业和城乡居民服务。强化公司治理,支持合格的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入股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地方性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股权改造,推动中国治理建设。加大风险处置力度,加快城市信用社重组改造步伐,通过多种方式推动实现停业整顿的城市信用社平稳退出市场。在地区政府的支持下,加快高风险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处置进度。改善中小银行机构的发展环境,抓紧研究建立中小银行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积极推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配合有关部门研究中小银行发展的配套政策。

(4)加快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改革发展步伐,缩小地区发展差距。鼓励中资银行业机构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设立机构,发展业务。对在西部地区投资、收购、新设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放开市场准入的资本范围限制,审核时设立绿色通道,同等条件下优先审批;适当调低注册资本、营运资本的最低限额;适当调整投资人资格及入股限制;适当调整业务准入条件与范围;适当调整高管人员及从业人员资质要求;继续鼓励外资银行机构到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展;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扶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信用环境建设,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提高指法水平,营造本地区良好的信用环境。

(5)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快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支农的合力,按照产权股份化方向改革农业银行,经国家扶持、自身重组,改造为继续姓“农”的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功能扩大化方向改革农业发展银行,扩大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增强支农服务功能。在支农上政策性金融服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按照经营现代化方向改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绝大多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分期分批改造为现代金融企业;不具备商业经营的地区逐步以政策性业务为主。根据邮政储蓄银行组建进程和管理能力,逐步开放资产业务,增加农村资金投入总量。利用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机会,向商业银行发行支农特别国债或特别行政性金融债,由政策性银行投向农村,由农信社,重点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贫困县种养业的资金需求。

(6)发挥外资银行正面效应,促进金融和谐发展。只有当外资银行的正面效应超过其负面效应时,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才有利于自身以及整个金融业的和谐发展,中国银行业积极鼓励外资银行参与市场竞争将有利于促进金融体系的和谐运行。

参考文献

[1]唐双宁.关于银行业和谐发展的思考[j].银行家,2006,(11).

[2]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