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食堂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根据州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学生食堂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通知精神,教育局极为重视,及时向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中学转发了通知,传达学习,认真组织检查总结,现将学生食堂管理工作的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所。其中:高级中学所,完全中学所,职业高中所,初级中学所,小学所(完小所,村小所),教学点个,幼儿园所,教师进修学校所。现有学生人。其中:高中人,职高人,初中人,小学人,幼儿园人。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共开办食堂个,就餐人数达万多人,目前学生食堂运转正常,经营良好。
二、做法和体会
1、领导重视,管理规范。我市各中小学认真贯彻落实州教育局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学生食堂工作的紧急通知》的通知精神,充分认识抓好学校食堂工作的重要性,重视学校食堂管理工作,加强对学校食堂工作的领导。明确了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确定了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工作职责,制定了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如制订的《学校食堂管理工作规程》,对食堂在经营管理、价格管理、采购管理、财务管理、卫生安全管理、从业人员管理、监督管理等七个方面作了比较规范的规定。
2、注重宣传,监督有力。一是认真宣传文件精神,针对当前物价过高,特别是猪肉等肉类食品价格高居不下的情况下,各学校总务处及时把相关文件精神传达给食堂承包人,要求其宁愿出现亏损也不能趁机涨价,同时还必须保证饭菜的质量和数量,让学生老师吃得饱,确保学校稳定;二是双管齐下,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学校由后勤总务管理人员定期加强对学校食堂的安全、卫生检查。对食品的卫生质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要求,并如实填好检查表,在检查中发现问题有权要求承包人立即整改,并且要求承包人在检查表上签字认可。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让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去了解他们最真实的内心想法,共同做好学校的食堂监管工作。
3、加强管理,狠抓落实。各学校总务处组织相关人员对学校食堂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检查,从饭菜的质量与数量、粮油的采购、物品的摆放存放、餐具的消毒、制度的上墙、生熟墩的分离、从业人员的衣着穿戴、个人卫生、剩菜剩饭的处理、下水道是否畅通、三防措施的落实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对存在的问题、有待改善的地方、好的想法与建议等信息及时反馈给学校,由学校主管部门及时与承包人协商解决;做好学生用餐管理工作。组织学生排队有序就餐,严防拥挤、烫伤事故的发生。同时,提倡学生自带碗筷,严防传染病的发生。
物价上涨是事实,如何在这样一个严峻的形势面前确保学校食堂饭菜的质量却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只有学校严把进货的质量关,减少中间环节,加大监管力度才有可能峰回路转。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关乎民生的学校食堂管理工作,确保学校的稳定发展。
二〇一一年一月七日
第一条为防止学校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事故的发生,保障师生员工身体健康,根据《食品卫生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以及幼儿园。
第三条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的卫生管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实行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指导、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督查、学校具体实施的工作原则。
第二章食堂建筑、设备与环境卫生要求
第四条食堂应当保持内外环境整洁,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和其他有害昆虫及其孳生条件。
第五条食堂的设施设备布局应当合理,应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
第六条食堂加工操作间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最小使用面积不得小于8平方米;
(二)墙壁应有1.5米以上的瓷砖或其他防水、防潮、可清洗的材料制成的墙裙;
(三)地面应由防水、防滑、无毒、易清洗的材料建造,具有一定坡度,易于清洗与排水;
(四)配备有足够的照明、通风、排烟装置和有效的防蝇、防尘、防鼠,污水排放和符合卫生要求的存放废弃物的设施和设备;
(五)制售冷荤凉菜的普通高等学校食堂必须有凉菜间,并配有专用冷藏、洗涤消毒的设施设备。
第七条食堂应当有用耐磨损、易清洗的无毒材料制造或建成的餐饮具专用洗刷、消毒池等清洗设施设备。采用化学消毒的,必须具备2个以上的水池,并不得与清洗蔬菜、肉类等的设施设备混用。
第八条餐饮具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未经消毒的餐饮具不得使用。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的餐饮具。
消毒后的餐饮具必须贮存在餐饮具专用保洁柜内备用。已消毒和未消毒的餐饮具应分开存放,并在餐饮具贮存柜上有明显标记。餐饮具保洁柜应当定期清洗、保持洁净。
第九条餐饮具所使用的洗涤、消毒剂必须符合卫生标准或要求。洗涤、消毒剂必须有固定的存放场所(橱柜),并有明显的标记。
第十条食堂用餐场所应设置供用餐者洗手、洗餐具的自来水装置。
第三章食品采购、贮存及加工的卫生要求
第十一条严格把好食品的采购关。食堂采购员必须到持有卫生许可证的经营单位采购食品,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索证;应相对固定食品采购的场所,以保证其质量。
禁止采购以下食品:
(一)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食品;
(二)未经兽医卫生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及其制品;
(三)超过保质期限或不符合食品标签规定的定型包装食品;
(四)其他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
第十二条学校分管学生集体用餐的订购人员在订餐时,应确认生产经营者的卫生许可证上注有“送餐”或“学生营养餐”的许可项目,不得向未经许可的生产经营者订餐。
学生集体用餐必须当餐加工,不得订购隔餐的剩余食品,不得订购冷荤凉菜食品。严把供餐卫生质量关,要按照订餐要求对供餐单位提供的食品进行验收。
第十三条食品贮存应当分类、分架、隔墙、离地存放,定期检查、及时处理变质或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
食品贮存场所禁止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物品。
用于保存食品的冷藏设备,必须贴有标志,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应分柜存放。
第十四条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刀、墩、板、桶、盆、筐、抹布以及其他工具、容器必须标志明显,做到分开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净,保持清洁。
第十五条食堂炊事员必须采用新鲜洁净的原料制作食品,不得加工或使用腐败变质和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及其原料。
第十六条加工食品必须做到熟透,需要熟制加工的大块食品,其中心温度不低于70℃。
加工后的熟制品应当与食品原料或半成品分开存放,半成品应当与食品原料分开存放,防止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物、不洁物。
不得向学生出售腐败变质或者感官性状异常,可能影响学生健康的食物。
第十七条职业学校、普通中等学校、小学、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的食堂不得制售冷荤凉菜。
普通高等学校食堂的凉菜间必须定时进行空气消毒;应有专人加工操作,非凉菜间工作人员不得擅自进入凉菜间;加工凉菜的工用具、容器必须专用,用前必须消毒,用后必须洗净并保持清洁。
每餐的各种凉菜应各取不少于250克的样品留置于冷藏设备中保存24小时以上,以备查验。
第十八条食品在烹饪后至出售前一般不超过2个小时,若超过2个小时存放的,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
第十九条食堂剩余食品必须冷藏,冷藏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必须经高温彻底加热后,方可继续出售。
第四章食堂从业人员卫生要求
第二十条食堂从业人员、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有关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
第二十一条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生产经营人员都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疾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的,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食堂从业人员及集体餐分餐人员在出现咳嗽、腹泻、发热、呕吐等有碍于食品卫生的病症时,应立即脱离工作岗位,待查明病因、排除有碍食品卫生的病症或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
第二十二条食堂从业人员应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必须做到:
(一)工作前、处理食品原料后、便后用肥皂及流动清水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应洗手消毒;
(二)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
(三)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加工食品;
(四)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
第五章管理与监督
第二十三条学校应建立主管校长负责制,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食品卫生管理人员。
第二十四条学校应建立健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食堂实行承包经营时,学校必须把食品卫生安全作为承包合同的重要指标。
第二十五条学校食堂必须取得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学校食堂不得开办;要积极配合、主动接受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督。
第二十六条学校食堂应当建立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及岗位责任制度,相关的卫生管理条款应在用餐场所公示,接受用餐者的监督。
食堂应建立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严禁非食堂工作人员随意进入学校食堂的食品加工操作间及食品原料存放间,防止投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学生用餐的卫生与安全。
第二十七条学校应当对学生加强饮食卫生教育,进行科学引导,劝阻学生不买街头无照(证)商贩出售的盒饭及食品,不食用来历不明的可疑食物。
第二十八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食品卫生法》和本规定的要求,加强所辖学校的食品卫生工作的行政管理,并将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对学校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在考核学校工作时,应将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第二十九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计划,并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定期组织对所属学校食堂的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培训。
第三十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所属的卫生保健机构具有对学校食堂及学生集体用餐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督促的职责,应定期深入学校食堂进行业务指导和检查督促。
第三十一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的卫生监督,对食堂采购、贮存、加工、销售中容易造成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重要环节应重点进行监督指导。
加大卫生许可工作的管理和督查力度,严格执行卫生许可证的发放标准,对卫生质量不稳定和不具备卫生条件的学校食堂一律不予发证。对获得卫生许可证的学校食堂要加大监督的力度与频度。
第三十二条学校应当建立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后,应采取下列措施:
(一)立即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协助卫生机构救治病人;
(三)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四)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五)落实卫生行政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第三十三条学校必须建立健全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报告制度,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应及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
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应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三十四条要建立学校食品卫生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本规定,、疏于管理,造成学生食物中毒或者其他食源性疾患的学校和责任人,以及造成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后,隐瞒实情不上报的学校和责任人,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
对不符合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而发放卫生许可证造成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的责任人,由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
对违反本规定,造成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情节特别严重的,要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规定下列用语含义是:
学生集体用餐:以供学生用餐为目的而配置的膳食和食品,包括学生普通餐、学生营养餐、学生课间餐(牛奶、豆奶、饮料、面点等)、学校举办各类活动时为学生提供的集体饮食等。
食堂:学校自办食堂、承包食堂和高校后勤社会化后专门为学生提供就餐服务的实体。
食堂从业人员:食堂采购员、食堂炊事员、食堂分餐员、仓库保管员等。
一、“走下去,请上来”,让课堂“活”起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把教师固定在讲台上,把学生固定在座位上。活动天地小,教学模式单一,信息容量有限,这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要充分相信学生不仅能够自觉学习,而且也能自主把握自身,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相信学生的潜力。
目前的课堂教学虽有很大改观,但课堂上学生参与思维活动还不够积极,有些教师还是越俎代庖,课堂上把一些内容讲得详而又详。殊不知,这些做法剥夺了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权利和机会,容易养成学生依赖的习惯。只有在高度自觉思维的行动中,学生才能意识和体验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引发思维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因此,课堂教学要充分展示知识发生的来龙去脉,同时注意变换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以充分暴露师生双方的思维过程。
教师还要了解学生,与学生交朋友,教师的教学活动就会对全部学生产生各方面的影响。具体做法便是开放教材,开放课堂,让课堂“活”起来。教师不要独霸讲台,要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动脑、动嘴、动手,去想、去说、去做,让他们自学。比如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学生出试卷,这些课堂教学经验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会起很大的作用,会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没有后进生,只有“差异”
后进生是最让教师感到头疼的。但是,有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是,在学校时所谓的“后进生”,走上社会以后发展得未必比别人差。为什么学校里的“后进生”和他们以后的发展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原来学校里衡量学生、判定“学生”的标准偏狭隘,如果我们摒弃了那种狭隘的衡量和判定标准,就会发现学生之间只有差异。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是指不同的个体在心理特点(如气质、性格、能力)和心理活动过程(如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的现实表现有两方面,一是在同一领域会有不同的的水平,如在学习领域会有学习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其二,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特长,如有的学生文科不行理科行,有的学生读书不行但活动能力狠强。正是学生的这种差异,与社会对多类型、多规格、多层次的人才需求具有适应性。
既然学生中有差异,那么消除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偏差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成绩差的学生,通过努力考了好分数,教育者不但不表扬,反而不信其真,加以嘲讽;懒散的学生,忽然吃苦耐劳,教育不但不承认他有了进步,反而断定学生别有用心;调皮捣蛋的学生,做了件好事,教者不但不喜迎“浪子回头”,反而归结为“瞎猫碰了死老鼠”。更有甚者,有的教者将班内的学生划分为“好生”和“后进生”,而长期将“后进生”置于 “冷冻”地带,真的是“春风不度玉门关”。这种心理偏差,伤害了后进生的自尊,动摇了他们的信心,加重了他们的自卑。要消除这种心理偏差,教者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善于肯定,巧用激励。
三、利用共性,发展个性
个性,即个体的整个精神世界,其核心内容是主体性与创造性。个体的主体性是个人生活的灵魂,没有个体的主体性,就谈不上自我选择。而自我选择是个人价值的自我确证,是个人的自由,因而也是社会自由的保证。自由首先意味着责任,一个无自我责任能力的主体组成的社会只能导致社会的无序或专制主义。因此,个体主体的发展是健全、公正、民主的社会建立的基石。任何个人,不论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首先是生活的主体,而生活的真谛就是自我选择。当然,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社会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产物。为此,课堂教学中应以开发学生个体潜能为目标,以尊重学生个体自我发展需要为核心,充分重视学生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并加以认真扶持和发展,树立并积极实施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思想,树立“发展的”“未来的”教学观,树立“独立的”“开创的”“求异的”人才观,树立“课堂教学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和制约强度与速度”的积极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还要为学生设置特殊的社会性情绪气氛,发展自我概念,树立自尊,形成个性。营造学生个性发展的民主氛围,消除打击学生、体罚学生的现象,实行民主的教学管理,创立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创造欲望得到保护与培养。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
[论文摘要]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对师生关系进行了探讨,在分析传统哲学认识论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与不足的基础上,指出了知识管理视角下课堂教学的本质,由此提出了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中存在着多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关系,师生的主客体关系会随着教学程序的变化而变化的观点。
世界已经进入21世界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内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而“知识”的传播、共享与教学等早已经脱离了传统教学理论赖以生长的土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过程首先是一个知识传播的过程,其次又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的过程,应用知识管理的“知识”和“管理”的理念来梳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将对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产生深远的意义。
一、传统哲学认识论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与不足
1、传统哲学认识论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类型的划分
(1)教师主体观。这种观点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学生是教师加工塑造的对象,是教学的客体。这种理论对学生获得较稳定的系统知识,确能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但它忽视和压抑了学生的能动性,严重阻碍了学生自身能力的发挥。
(2)主导主体观。这种观点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种观点是在教育学 (包括教学论)中国化努力的背景下出现的,是对苏联“主导主动说”的改造。
(3)学生主体观。这种观点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认为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唯一主体,把学生的发展看成是一种自然的过程,教师则为“自然的仆人”,不去干涉学生的行为,只引导、顺应学生的需要。
(4)双主体观。这种观点试图克服教师主体观与学生单主体观各自的缺陷,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主体和客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存在的不足与思考
主体与客体原为哲学认识论中的一对范畴,它们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的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0世纪80至90年代,主体、客体概念引入教学论研究,产生了激烈论争,这应该属正常现象。但几乎每一种观点都有其逆命题(质疑),并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似陷入了一场无休止的“公婆之争”。
二、知识管理视角下课堂教学的本质
依据知识管理的概念及组成因素,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包括两个层面的管理,即知识层面的管理和组织员工层面的管理。
1、知识层面管理的主体包括教师、一般知识员工(教学辅助人员,如电教人员、网络维护人员等)和学生;而知识(教学内容)则是二者共同的客体对象。
教师作为主体其管理职责主要负责以下几个方面:(1)确定知识项目目标,即确定教学教学目标。(2)完成知识(教学内容)的外化过程。(3)与教学辅助人员和学生等管理主体交流信息,相互合作。对于客体(教学内容)而言,他们共同担当起管理主体的角色。
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一般知识员工也是知识的管理主体,主要管理自己工作范围的知识。
学生是知识管理和学习的主体。知识管理对于学生个人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其主要职责为:(1)整合个人的信息资源,提高学习效率,提高个人的学习竞争能力。 (2)优化个人知识管理和学习的方法、过程。(3)善于检索知识、评估知识;善于组织知识、分析知识;善于综合和消化知识,及时将获得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和编码化。
2、员工层面管理的主体包括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和学生,与前面不同的是,他们同时又是管理的客体。随着教学程序时序的变化,他们的主客体关系也随之变化。
教师作为管理的主体。主要职责为:以学生为客体,分析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年龄等特征,为个别化教学提供基础;分析教学辅助人员的技能,为教学知识资源共享、隐性知识的编码提供基础。
教学辅助人员作为管理的主体,主要职责在于协调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学生作为管理的主体,主要职责在于:善于接受教师传授的显性知识,熟悉不同教师的授课经验和特点,而此时此刻,在他们的眼中,教师就是他们认识和管理的客体。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主客体关系
1、知识的传播过程
野中郁次郎(Nonak)教授基于知识的二分法,即把知识划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提出了SECI模型,他把知识习过程分为四个知识的转化过程,即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综合化和内在化。社会化是指隐性知识向另一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外化是指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综合化是指显性知识向另一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内化是指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2、基于知识管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主客体关系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知识传播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主客体关系会随着教学程序的变化而变化。在知识传播的外化过程中,教师是组织管理的主体,学生和教学内容是组织管理的客体。首先,教学内容大部分并不是显性的,所以实现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教师对于知识的编码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劳动具有创新性。教师既要对知识进行显性编码,还要对分析和认识学生。其次,学生即将要进入教师中的认识范围,是认识的对象即客体,教师仍是主体。这时,学生自己还没有进入认识状态,仅仅是教师认识的对象,不能给他戴上“主体”的帽子,因而不具备双重身份。教师与学生、教材的矛盾,是这一层的主要矛盾。教师总是虚拟要把学生塑造成某种模型,解决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的矛盾,期望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在知识传播的综合化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同时既是组织管理的主体,也是组织管理的客体。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不断进行交互或交流来完成编码后的显性知识(客体的教学内容)的传递。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整个管理过程的矛盾统一体,教师不再是管理的唯一的主体,学生也不再是单一的管理的客体对象,教师和学生又同时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性。首先,教师把预先编码好的显性知识传播给学生,在这一单向认识上,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其次,学生同时又以所接受的显性知识作为认识对象,这一单向认识上,学生是主体,编码后的显性知识是客体;再次,学生在认识显性知识的同时,也把教师作为认识对象,了解教师的教学特点、语言及行为方式、性格特点以及向教师质疑等,教师便成为学生认识的客体。
在知识传播的内化过程中,学生是管理的主体。一旦教师把编码后的显性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与学生的矛盾就转化为学生与所接收的显性知识矛盾。学生是主体,知识是客体。学生通过做作业、凋查研究、参观等活动,消化和掌握所学的显性知识,达到理论与实践、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关键词】初中生物;高效课堂;学生主体性
生物课堂的高效性不仅是实现生物教学目标的途径,也是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的关键外在力,而在生物教学中,只有抓住学生的感情和心理特征,才能实现高校课堂的创建。
一、以学生情感为基点,进行情感化教学
情感是引入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情趣,在能够使自身思维活跃起来,进而激发自身表现欲,以自我能动性的发挥来提升学习能力,进而实现教学的有序性进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抓住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导向,进行情趣化教学。其一,奠定情感基础。初中生的情感导向作用较强,所以,教师要利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习情感,如进行课前两分钟交流,针对如何展开教学听取学生意见,给学生讲个小故事等,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其二,实施情感评价。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以积极性和鼓励性的言语为主,多说“加油”、“你真棒”,并适度给予学生指向性的提示,如“你再想一想”,“这个不对,你能再说一个吗”等,促使学生能够真确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以提升学生学习情感。
二、以学生心理为导向,进行兴趣化教学
兴趣是高校课堂创建的关键性学生心理支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的基本心理进行分析,以多样化的兴趣教学方式,来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同时,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这也是新课标下,学生学习主体性培养的最有效方式。
其一,抓住学生好奇心。“好奇害死人”,而将好奇心引入生物教学中,则会产生巨大力量,因为正是初中生的极度好奇,引发他们对事物的研究和探索。如在条件反射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新课讲解之前,让学生先轻轻敲打自己的膝盖骨下方的韧带,学生发现小腿会向上翘一下,这种现象,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于是“十万个为什么”充斥了学生脑海,教师此时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出新课程教学,在教学中,学生进行问题寻找与探索,他们会同时发现“望梅止渴”和“膝跳反射”以及“惊弓之鸟”所蕴含的条件反射的异同点,这不仅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而且以对比性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
其二,抓住学生“凑热闹”心理。“爱凑热闹”、“爱热闹”,正是这样的学生心理,让我们的教学中,不得不引进“热闹”因素,通过这些“热闹”因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而进行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的教学方式,则是创造热闹场景的有效力量。如兴趣性问答,在基因遗传学习中,教师这样设置问题:“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孩子会打洞”这是为什么?——那谁能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根据你自身的特点,如单眼皮,双眼皮特征,将基因组合给大家写出来?——写的真棒,那谁还能写?——光写不行,还得说,那你给大家分析一下,AA,Aa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的提问不仅带动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以问题的层层深入,将学生的思维步步提升,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再如,以小组教学展开学习,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后,将学生分组,期间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教师做他们的“解惑”和“指导”者,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将集中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商议与研究,让学生各抒己见,提倡个性化意见提出,这就让课堂成为学生大胆说话的阵地,而学生说的越多,课堂就越热闹,而越热闹的课堂就越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这就以循环力量实现着高效课堂的创建。
其三,抓住学生“攀比心”。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以对比性评价和各种竞争性活动的展开,来实现学生的能力提升和高校课堂的创建。如在记忆性知识复习中,教师以“谁能说的更好”为主题展开知识性的比赛,将学生分为几组,以抢答或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正以游戏化的比赛方式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开展,以直观教具、电教手段为教学支持,促进学生积极性的调动,进而实现高校课堂的构建。如在讲授鸟类特征这部分时,教师将一些不同类型的鸟类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有的展翅高飞,有的水中嬉戏,有的奔跑,有的尖嘴,有的身体硕大等,这些不同特征的鸟类,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并将刺激学生思考这些差异性的原因,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将各种鸟类共同特征和区别性概括出来,并将各种鸟类依次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说出翅膀、喙等的特点和作用,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仅仅把握住试验教学,以学生具体性的操作和实物呈现,让学生有效了解生物实践特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生物教学只有把握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并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行条件性激发与满足,才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创建。
参考文献:
[1] 尹来梅;初中高效生物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