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的主要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施工远程监控产生的作用
现在建筑行业竞争激烈、利润已经微薄,稍加管理不善,就会出现亏损,由于业主要求质量高进度快,稍加管理不到位,质量、安全就会出现问题,进度就会滞后,会直接损害公司的形象与荣誉。施工单位为了拓展更广的利益空间,已在全国各地及国外承接业务,以谋取更大的利益,但同时也存在着管理上诸多不便的因素,例路线远带来的交通不便,使管理不能及时到位,使管理脱节,必须增加管理人员等,各方面均带来了的成本的大幅增加,因此远程监控给公司的施工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生产安全文明施工上,管理人员不必一个工地、一个工地、一幢接一幢楼,楼上楼下的跑,而是只要在监控屏幕上,点动鼠标,转动与切换球机及枪机,就能看到整个现场的施工情况,从基础打桩到主体结顶与拆外架到竣工扫尾,全过程跟踪安全隐患,在重大安全生产上,如深基坑围护是否按施工方案执行,临边围护是否到位,坑中坑是否有险情,如有险情可随时通知现场,公司领导与总工程师及时研究商量对策采取应对措施。高支模架的搭设,是否按方案执行,材料是否用对,间距是否正确,包括地基是否稳固,扫地杆剪刀撑,是否被遗忘,其它如外架,高层外挑架等等是否按方案执行,卸料平台限装吨位牌是否挂设,如没有按施工方案执行,工人为省工、偷工减料等现象应立即开出整改通知单并予以拍摄照片及摄像作证,起到约束施工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起到警戒与约束作用。对于施工每个阶段的重大危险源,监控人员可重点加以监控起到预防作用。对于大型机械进出场安装与拆除,监督是否告知及合格挂牌,如塔吊附樯是否合理,塔吊材料是否有人指挥等,对于大型机械拆除是否有警戒线及专职安全员到场指挥等,例2014年3月4日温州市区吴桥路某安置房建设工地,由于塔吊没有按施工方案进行拆除,也没有人员监督,违章操作引起50米高的塔吊突然倒塌,引起人员伤亡及重大财产损失,如公司对其远程视频监控,发现违章立即电话通知停工,就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其它如三宝、四口、五临边、外架三步一封,消防安全,标化管理绿色工地,五小设施等是否到位,在严格的监控下均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该公司在杭州监控的内蒙怡景萃华林施工现现场,可谓是路途遥远,起初基础地下室阶段施工现场没有管理到位,远程监控没有及时安装,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反应现场安全质量进度及标化均不如人意,有损该公司的形象,望公司派人加强管理,公司领导调整策略及时安装了远程监控,在短短的半个月中监控人员及时开出多张整改单,整改单在五日之内必须回复,否则加以经济处罚,整改内容均是施工现场存在的顽疾,如工人随便不带安全帽,现场落手清没有及时搞好,打砼随意加水,外架安全网没有及时封闭,三步一封没到位,临边洞口没有栏杆,材料堆放无标牌无标设,乱扔,混堆,材料不合理使用,有严重浪费现象,作业层外架没有及时跟上。作业层外架没按规定搭设,非常不安全,外架上乱放材料,不及时清理,施工道路没有及时硬化,水泥筒没有全封闭,施工用电有乱拉现象,施工速度与计划脱节等。经过按整改单内容整顿与整改,现场有了很大的改观与起色,受到了甲方与监理的表扬,恢复了公司在内蒙的形象。
②在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上。a土方开挖分层厚度是否按方案执行,对工程桩有否采取保护措施,基坑人员的上下通道有否设置。b模板工程,可据据施工方案来监控,承重架立杆间距及扫地杆剪刀撑是否合理设置,平台板模板铺设质量的平整度、拼缝大小、楼梯段施工缝留设及模板支撑间距等,使模板不变形为原则来监控。c钢筋工程、监控可看材料外观是否生锈,绑扎搭接位置与搭接长度是否合理,加密区是否加密,梁柱节点核芯区柱箍巾是否到位,予留洞口是否按规定加筋,水电线管密集处是设抗裂钢筋等,钢筋保护层垫块是否有,悬挑梁等重要构件钢筋是否按图纸正确绑扎,浇砼土是否有人看钢筋等,砼浇捣完成后有无露筋现象,边框线弹出后钢筋的偏位及处理情况等。d在砼浇捣中,可监控模板上是否浇水,砼塌落度是否正常,有否工人为贪施工方便随意加水,在楼板上砼有否堆得过高,振动棒有否漏振及过振等现象,砼厚度及平整度是否拉线控制,楼面砼最后一道收面是否做好,包括覆盖及养护工作,砼浇捣完成后,第二天是否有工人吊大量的材料上去,使楼面产生裂缝等监控工作。e地下室、屋面防水施工质量情况,是否按施工方案顺序进行,有否偷工减料等现象。f在砌墙工程中,可监控,根据材料砖是否浇水,墙拉筋按规定是否留设,间距是否过大,构造柱处马牙槎是否正确留好,外墙砂浆是否饱满有空缝等。在质量控制上,例如该公司杭州监控的内蒙怡景萃华林住宅工程。外墙外保温施工中,由于外架已拆除,用吊篮施工,保温挤塑板用胶泥粘贴于外墙,公司监控人员发现外墙钢筋砼框架结构,填充墙为水泥多孔砖,外墙砌筑由于砂浆不饱满有空隙,特别是砼与砖墙交接处,梁下最严重,外墙孔洞很多,均没有用细石砼与防水砂浆修补好,就直接粘贴保温板,这给外墙渗漏水带来严重的隐患,一旦外墙裂缝引起的渗漏水将无法修补,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公司通过监控拍照与摄像立即开出整改单与电话通知,责令其外保温立刻停工整改,等外墙孔洞修补验收通过后,再予以外保温板施工,由此得到了业主与监理单位的赞扬,也为公司消除了隐患,无形中减少了损失增加了效益。g在施工进度控制上,视频监控,可根据项目施工进度计划及甲方要求,根据及时看到施工进度实施的情况,如有施工项目进度延迟与脱节的,公司领导可根据实际情况如劳动力不足,施工流程不合理,材料不到位等因素,来督促项目负责人进行及时调整与补充,起到很好的督促作用。h在效益上,由于在安全、文明施工、质量上、进度上的监督控制严格管理,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与损失,使施工现场在监控的督促下走上正规的标准化管理,也减少了交通费用节约了人力资源。
关键词:薄板烘丝;工艺参数;中性香味物质
1 材料、仪器与方法
1.1 材料、仪器
“A”牌号配方原料、电子天平、恒温震荡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热恒温水浴锅、同时蒸馏萃取仪、高效液相色谱仪。
1.2 方法方案(表1)
2 结果与讨论
以“A”牌号叶组配方作为原料,对薄板烘丝机不同参数设计均匀实验,测定其中性香味成分测定结果如表2。利用DPS7.05统计软件,分别以薄板烘丝机工艺参数中的考察因子为自变量,各个测定指标为因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其中筒壁温度、热风温度、排潮风门开度、热风风机频率和中性香味成分分别用X1、X2、X3、X4 和Y 表示。(X1-筒壁温度℃;X2-热风温度℃;X3-排潮风门开度%;X4-热风风机频率Hz;X1*X2-筒壁温度和热风温度的交互作用;X1*X3-筒壁温度和排潮风门开度的交互作用;X2*X3-热风温度和排潮风门开度的交互作用;X2*X4-热风温度和热风风机温度的交互作用;X4*X3-热风风机频率和排潮风门开度的交互作用)
由表3可知,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及回归分析,得到薄板烘丝处理的好猫(吉祥)烟丝中的中性香味成分总量和各因素的回归方程:
Y=-6615.91-293.11X3+369.70X5-4419.12X1*X1+0.73X4*X4+50.35X1*X2-132.034X1*X4+2.23X2*X3-0.324X2*X4。由于相关系数为0.9999,F值不显著的概率为p=0.0251
根据分析结果中各偏回归系数对应t值,因素主次顺序为:X2*X3>X3>X5>X4^2>X1*X4>X1*X2>X2*X4>X1^2。根据检验p值可知,各偏回归系数都显著,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较可靠。
3 结论
针对“A”牌号叶组原料,中性香味成分总量与试验参数间存在显著的二次回归关系,这对于评价薄板烘丝工艺对卷烟吃味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热风温度和筒壁温度的交互作用是影响中性香味成分含量主要因素,增加热风温度和筒壁温度的交互作用,可以提高烟丝中中性香味成分的含量。
参考文献
[1]冼可法,沈朝智,戚万敏,等.云南烤烟中性香味物质分析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1992(2).
儒学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正宗地位;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先秦两汉时期,以《内经》为其代表作。儒学与中医学共同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这一丰厚土壤。
中医学理论是一种带有浓厚哲学色彩的科学,《内经》表现的中国哲学的特征极为鲜明:阴阳互补、五行反馈、动态平衡、中庸和谐[1],《内经》深受儒学“中庸”哲理的影响,中医学在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方面,都蕴含了“和”的思想。
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一书是论述中庸哲理的儒学主要典籍。 中庸是儒家思想体系的哲学核心。“中庸”是儒家最高的准则,它要求人们立定“中道”做到不偏不倚,既不过分,也不要不及[2],中庸之道,重视和谐。
儒家的中庸与中医的理法方药在哲理上都体现了“和”的思想,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特别是古代农业社会中,除军事斗争的特殊情况,并非任何矛盾都必须激化或转化。特别是从一些生命有机体来看,以维持机体系统的和谐稳定为目的,强调对立项的依从渗透,中和互补,避免激剧的动荡、否定、转化、毁灭[3]。这种“和”的思想,在中医学具体表现为中和、平衡、适度的意思,崇尚和谐。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也蕴含着“和”的思想,如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个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亦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是结构上的和谐;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这是功能上的和谐;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有不和谐的表现。中医也认为人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人与自然环境应保持和谐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密切,亦须保持和谐的关系,中医学的整体观应是整体衡动观[3],和的思想贯穿其中。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学的各个领域,它是中医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论,也蕴含了“和”的思想,如阴阳交感的理论,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蕴含着“和”的思想。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阴阳在运动过程中的一种最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的实现来自于阴阳二气在运动过程中的平衡协调,即中国古代哲学家所谓的“和”[4]。阴阳二气和谐而发生交感,就产生了自然界、万物及人类。阴阳学说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指导养生、临床诊断与治疗时,实质上把“和”放在核心。
中医的五行学说,也蕴含着“和”的思想。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和制化,维持事物生化不息的动态平衡,这是五行之间关系和谐、亦即正常的状态。五行的相乘、相侮、母子相及是五行之间关系不和谐状态,亦即病理状态。其原因不外“太过”与“不及”。五行学说运用于临床指导,亦是致力于人体和谐,如确定治则时针对“太过”或“不及”原因采取抑强扶弱,治疗木旺乘土宜疏肝平肝为主即是一例,总宜使人体复归于和谐状态。
阴阳的和谐,是人体生理功能正常的根本。人体组织结构属性既中和又平衡。阴阳失调(即失和),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重要原理之一。阴阳的过与不及都致人体失去和谐,发生疾病。治疗就是要首先把握阴阳失调的状况,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以恢复阴阳的和谐平衡。和谐,必须适度,方能做到。
《内经》的养生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更蕴含着和的思想,以顺应自然致和谐,以调摄精神情志致和谐,重保养正气保持和谐,和谐的思想存在于养生方法之中。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实持是调和,即“以平为期”。李东垣提出“善治者,惟在调和脾胃”,强调“和”的重要性。清代程仲龄更把治法归纳为八法,专门叙述和法,通过和解或调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主要包括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等具体治法,这是后世医家对《内经》“和”的思想的具体应用之一。
总之,有关“和”的思想贯穿于全部《内经》之中,这是儒学中庸哲理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与发展,中医学是“和”的医学。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3-196.
2 刘俊田,林松,禹克坤.四书全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29.
【关 键 词】 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中医医学模式;天人整体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medicai model)是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总体认识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医学本质、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每当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医学模式也必然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这种转变的终极目标是运用医学模式思想的指导,最大可能地满足人类对健康的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日见端倪,它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考察人体,把人体看成一架精密的仪器,越来越精细的分科,无法看到作为疾病的人的整体。所以,它无法解释有些疾病的心理、社会病因以及疾病造成的身心反应,无法解释生物学和行为学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各类致病因素中自然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因素、心理因素等产生疾病的诸多因素构成比例已超过70%,生物因素不到20%。
中医学在其理论体系形成的同时树立起“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因人制宜”“治病求本”的医学观念,但是后世并没有将其总结为某种医学模式。但在《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了“医道”,是指导中医学发展方向和实践方法之意,其意义等同于医学模式。随着近年来关于西方医学模式变更的讨论及对中西医结合问题的探讨,中医学的医学模式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普遍认为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整体论不仅强调事物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且认为事物和世界的本源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都是由整体分化而来的。中医学一贯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认为虽然疾病从表面上看是身体上的不良现象,但疾病的发生还与所处的环境、心理等因素相关。要顺应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心身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达到“天人相应”,和谐平衡。因此,中医学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十分重视自然、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二、以人为本
中医学的整体观是以“人”为核心的整体观,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把人作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想属性的统一体来对待,把人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置于时间、空间、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核心来认识和考虑,即从人的生命、心神(包括心理和思维)、环境(包括社会、自然、精神环境)相统一上来认识和调理人的健康和疾病。强调认识病要先认识人,治疗上主要依靠人体自身的康复能力,用药不过是借以调动人体自身组织的康复能力,调整重建体内外的平衡协调关系。从这个角度讲,中医学是“人医学”模式,注重的是人的健康,而不仅仅着眼于对“病”的防治。这种模式在发展水平上虽然还是朴素的,但在性质上比其他医学模式更符合人的实际。
三、个体辩证
中医学模式将“人”置于自然、社会整体的核心,既注重人的群体共性,又注意区分个体差异,形成“辩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模式。证是中医学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依据,是疾病本质的反映。而导致证不同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体对病因的不同反映,也就是体质。重视人的体质以及差异性是中医学治疗疾病的特色。《素问·三部九侯论》说:“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通过对个体的灵活辩证,确立了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观。所以,中医学模式不是就病论病、就人论人的孤立、呆板的医学观,而是以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指导医学实践的。
四、取法自然
在治疗上,现代医学执掌的是“极端式思维”,追求的是“对抗性”策略,要么抑制“病灶”“扑杀”病源;要么“阻断”异变,“挖出”病变组织。中医学对待医学问题的总体指导思想是取法自然。治病方法主要以中药为主,也包括针灸、推拿、食疗、心理、体育等疗法,这些方法都是从自然着手来解决人的问题。其中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矿物为主,而其他疗法如针灸、推拿等,既不损害人体的自然结构及形态,也无明显毒副作用,属自然疗法范畴。中医治病并非着眼于病本身,而是运用自然之理、自然之法,以恢复人体的平和协调状态。
综上所述,中医学模式构筑于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及其方法论之上,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合理的科学内涵。以上四点基本涵盖了中医学模式的主要精神。基于上述特点,笔者认为中医学模式可以概括为“天人整体医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从宏观和整体上运用联系、辩证、综合的方法把握健康与疾病问题。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西方医学模式由单一转向复合的整体医学模式背景下,中医学的整体医学模式将显现出巨大的生命力,为人类生命科学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理论;临床;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18-02
“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其思想价值在于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1]。随着现代医学从治疗模式到预防模式的转变,中国传统的“治未病”思想也日益得到重视。现就其临床的研究进展综述于下:
1.亚健康
傅氏等[2]认为亚健康患者的“治未病”当务之急是调整膳食结构,做到全面、均衡、适量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少生病、不生病,实现“治未病”的最终目的。许氏[3]同样认为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术。而杨氏[4]认为采用调整生活方式与药物相结合的方法可调节亚健康状态。黄氏等[5]认为养精调神、合理饮食、“三因制宜”与养生、中药调治法、推拿、按摩、针灸、脐疗等方法,是调理“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沈氏等[6]根据近年来中医辨证分型中肝胃(脾)气滞的亚健康研究为热点,将四逆散作为治疗肝胃(脾)气滞的基本方剂,并认为四逆散具有运转枢机,宣畅真阳之气,调节阴阳水火平衡的功效。
2.传染病
贾氏[7]认为在治疗艾滋病的过程中,通过治未病,可以有效地防止艾滋病的感染、传播;感染后在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下可以推迟艾滋病临床症状的出现。胡氏[8]根据乙肝发病特点,认为在乙肝发病前的免疫耐受期和免疫稳定期采取中医药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患者发展到失代偿性肝病的机会。
3.慢性疾病
梁氏[9]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复方丹参滴丸能减缓心血管疾病病变的进程、有效控制该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卢氏[1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运用膳食养生、七情调节、太极拳锻炼等中医养生方法的干预,观察其对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防治作用;结果发现改变膳食结构、重视心理调节、加强必要的身体锻炼具有显著预防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临床作用,并可降低死亡率。有研究 [11-12]运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夏季给予患者中药玉屏风散加减治疗,结果发现中医中药可通过改善机体肺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状态,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及减轻其症状具有良好的作用。
4.妇科疾病
韦氏[13]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采用复方中药、单味中药或通过精神调摄、调节饮食及体育锻炼等来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或既病防止出现严重症状。冯氏等[14]认为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乳腺癌患者治疗的各个方面,从乳腺癌的预防到治疗,从乳腺癌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到预防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
5.其他疾病
王氏等[15]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来提高峰值骨量、延缓骨量的丢失,以期达到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减少患者骨痛和骨折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预防和治疗的疾病虽然很多,但不少临床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即使有临床研究,也样本较少,甚至个例,或是经验总结。已有研究中虽然涉及多个系统,但主要集中在亚健康、慢性疾病、妇科疾病上,而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有关传染病、急性外感病等的报道很少。故今后临床研究中应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设计合理的实验研究,从而完善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小平.论加强健康教育以实现“治未病”.医学教育探索,2008,7(8):798.
[2] 傅善来,余根培,周小寒.治未病――当务之急要调整膳食结构.社区卫生保健,2009,8(3):162-166.
[3] 许涛,浅谈中医“治未病’’对调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作用.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5(2):127-128.
[4] 杨东山.中医调整亚健康状态探讨.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6):27-28.
[5] 黄险峰,王霞.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防治亚健康中的应用,中外医学研究,2009,7(10):159.
[6] 沈祥峰,柴可夫.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四逆散干预亚健康探索.河南中医,2008,28(4):16-18.
[7] 贾文玲.中医治未病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国医论坛,2008,23,(5):47-48.
[8] 胡伟跃.“治未病”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80.
[9] 梁承志.从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43-644.
[10] 卢永屹.常规治疗结合中医养生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临床观察.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3):196-198.
[11] 张民,郑承铎,杨晓云.中医“治未病”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3例.福建中医药,2008,39(4):9-10.
[12] 潘改燕,郭明.“治未病”对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启示.2009,29(3):50-51.
[13] 韦丽君.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四川中医,2008,26(9):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