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 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 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高校学生勤工俭学现状勤工俭学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勤工俭学是我国青年学生的优良革命传统。学校对勤工俭学活动应加强领导,注意思想教育及安全教育。
一、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
经过对500名有过勤工俭学经历的在校学生的调查,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有:为了金钱、为了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了增长社会阅历、为了学习一些实用技能。
从表1可以看到,“为了钱”而去勤工俭学的学生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7%,这些学生中有的学生家庭贫困,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而去勤工俭学,但也有部分学生是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的需求而去勤工俭学。经过调查,在这57%的为钱而勤工俭学的学生中,有近一半以上的学生的家庭并不贫困,他们去打工的目的完全是为了满足自己在校日常生活的物质需求,有的是为了追求时尚,有的是为了支付谈恋爱的开销,有的是为了兴趣爱好等。总之,这些学生将勤工俭学当成了挣钱和满足自己对物质需求的一种手段。
除此之外,“为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增长社会阅历”和“为学习实用技能”而勤工俭学的高校学生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3%。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勤工俭学的目的性趋于简单和绝对,功利性也越来越强。但是也不难看出“为培养吃苦耐劳精神”“为增长社会阅历”和“为学习实用技能”而勤工俭学的高校学生还是有一定比例的,这也在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对学生实用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和手段单一,甚至已经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及社会对综合素质的需求,还反映出高校学生对学校综合素质培养的信心不足。
二、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途径
经过调查,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的主要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高校的勤工助学中心提供的一些在校内为师生服务的岗位;另一种是通过招聘广告或他人介绍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而成为“打工一族”。两者相比,通过勤工助学中心获得的岗位多在校内,安全、便捷、工作量小,一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不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但同时工资待遇也比较低;而“打工一族”一般工作地点多在校外,存在安全隐患,工作量较大,常常会影响“打工一族”的学习和生活,但工资相对较高,因此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诱惑较大。
三、勤工俭学的现状
1.高校学生获取勤工俭学途径单一,勤工俭学内容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档次高低不一。从服务类型看有家教、服务员、广告传单的发放、推销、策划、设计、卫生保洁、图书馆管理员、教师助工等,其中最受广大学生青睐的是家教,从事勤工俭学人员最多的行业是服务、保洁和广告传单的发放。
2.勤工俭学的体制不完善和不规范。各高校的勤工助学中心多设在校团委或校学生处等下属职能部门,虽有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但多因没有专职教师进行管理和拓展,因此很难得到有序和有规模的发展。即便有的学校勤工助学中心较为正规,但要不就是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难以满足高校学生对于勤工俭学岗位的需求,要不就是所提供的岗位薪酬太少,难以满足高校学生的经济需求。因此,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勤工俭学需求远远大于勤工俭学岗位的矛盾。
3.勤工俭学的用工秩序混乱。一些公司或个人常常利用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维权意识淡薄,社会经验不足等特点把高校学生的勤工俭学视为“廉价劳动力”,不但肆意安排加班加点,还任意克扣、拖欠工资报酬,甚至有打着勤工俭学“招工”的旗号进行欺诈和行骗的行为。而一旦高校学生在校外的勤工俭学过程中自身权益受到了侵害,想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甚至校方出面都无法为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4.勤工俭学的功利性越来越强。高校支持鼓励在校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一个经济收入的平台,帮助家庭贫困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如今许多大学生已经将勤工俭学作为追求物质生活的一个途径,甚至因“打工”而旷课和夜不归宿的现象也在高校屡见不鲜。这不仅扭曲了高校勤工俭学的初衷,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四、结论与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让高校师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勤工俭学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及勤工俭学对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性,让高校大学生正确处理好勤工俭学与学习的关系。利用校园广播、橱窗、班会等形式,广泛宣传,让社会、学校、广大师生认识到勤工俭学在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规则制度。勤工俭学既然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那么其管理和发展就应列入高校的学生管理的工作范围,具体规章制度的制定就应围绕如何让勤工俭学有序健康的发展来制度。并建立相应的人才供需信息库,不仅与学校各部门,也要与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及时有效地建立起供需双方的桥梁。最主要的是为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建立强大的后盾,不仅提供信息、提供维权等方面的支持,更对高校大学生的勤工俭学进行监督。
3.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奖学金制度,国家对高校学生也有奖助学金的制度。一个真正努力学习并且家庭贫困的学生,平均每年能得到学校和国家的奖助学金大概在3000~5000元左右,学习成绩优异工作突出的甚至能得到更多。因此,仅仅是为了钱去勤工俭学外出打工的同学就不如踏下心来好好学习,去争取奖学金。所得的奖助学金不仅仅是一笔钱,更是一份荣誉。而出去打工所得到仅仅是那有限金钱,而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在大学的这些学习资源,更失去了自己在大学期间美好的学习时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校;后勤;服务;育人
作者简介:温京明(1962-),男,河北保定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师创公司办公室主任。(河北保定07105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36-02
高校后勤就是通过服务关系起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教室、食堂、寝室、校外实习等等都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场所,这说明学生服务场所与社会上的服务场所在性质上有明显不同,由此就决定了后勤服务管理工作不仅要提供后勤保障服务,而且还要提供育人服务。如何在服务场所内确保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和发展环境,切实维护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以及高校和社会的稳定,是后勤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一、要用发展的思路解决服务育人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后勤服务育人工作要取得突破首先得着眼发展,围绕发展来定位后勤服务育人工作,要坚持用发展的思维思考服务育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服务育人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需要。首先,要破除束缚员工思想的旧观念、旧模式,创新服务育人模式,尽快适应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需要;其次,要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体制,增强服务育人意识,提高服务育人工作水平;最后,要协助学生管理部门解决管理模式创新带来的教育问题,引导学生适应管理模式变革。
二、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服务育人工作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把让师生满意和服务育人作为检验后勤服务工作成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做好服务育人工作、提高后勤保障效能的主体也是学生,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是后勤服务工作的根本点。后勤服务育人工作在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制度中要充分体现出人文精神,以人文精神为内驱力,从根本上提升后勤服务育人质量,切实把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体现在每一项具体服务工作中,让广大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使学生有“家”的感觉。
三、要将“服务育人”的宗旨始终贯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后勤服务一定要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和服务热点,不断开辟深受大学生欢迎又具有鲜明文化特点和服务特色的项目,让服务育人的功能在吸纳其他思想政治工作精髓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应高校后勤建设方面的特殊需求,使之既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特色和魅力,又兼容服务育人的效果,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全力打造服务育人的和谐育人环境,不断满足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服务质量品牌化、经营管理诚信化的新型校园需要。
四、服务育人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机制
后勤服务育人的内涵就是要通过科学的管理,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建章立制使服务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机制,提高服务育人能力。使后勤员工能与大学生沟通、交流,且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一是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实行规范服务。规范服务是优质服务的基础和保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可以从根本上转变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可以极大地调动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积极探索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更加科学,使服务更加规范。
二是搭建与学生交流的平台,开辟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新领域。要将后勤建成师生之家,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就要在为师生服务的过程中,针对各个时期学生中出现的不良习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如针对学生就餐习惯差、环境意识差的问题,开展“文明用餐”、“当一天餐厅服务员”活动;针对学生浪费水电的现象,开展“节约文化”系列活动;针对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差的情况,开展“健康身心月”等活动。使广大学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增强学生的文明意识和健康意识。
三是开展帮困助学活动,积极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解决学生困难,关爱困难学生,定期举办校园“美食文化节”,将饮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使学生感到家一样的温暖,产生归属感,培养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
四是服务育人还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如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学生所提意见建议的回复情况要督促落实,设立服务热线,推行服务承诺制,主动接受师生的监督,并实行服务首问负责制,让师生投诉有门,论理有道。
五、提高员工服务育人能力
高校的校园文化和后勤服务文化始终起着示范、辐射、导向和熏陶的作用。高校后勤的发展与建设必须适应大学校园文化,锻炼与培养一支具有育人理念、态度严谨、作风过硬、技能娴熟、讲究信誉、爱岗敬业的后勤服务队伍。
服务育人是衡量后勤服务水平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标志,是后勤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服务育人既是服务对象的需要,也是服务者占领市场、巩固市场和扩大社会效益的需要,要使服务受到尊重,得到理解、配合和支持,首先要使后勤服务员工具备服务行业必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要更好地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就要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将培训工作长期化、制度化,分层次、分类别、分批次对员工进行系统的集中轮训,使员工掌握各项服务技能,提高员工的服务能力与水平。可以组织员工开展形式多样的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劳动竞赛活动,在员工中形成比学习、比技能、比贡献的良好氛围,从而通过后勤服务工作全面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内涵。
六、服务育人需要创新服务手段
一是可以通过各种大学生管理委员会(物业、饮食、公寓管理委员会)、后勤服务联络员等渠道,吸收一些对物业、食堂、公寓工作关心且乐于奉献的学生加入后勤管理委员会,其既代表后勤,又代表广大学生,成为连接双方的桥梁与纽带。让学生直接参与对物业、食堂、公寓的卫生检查、评比工作,监督员工工作,参与市场原料价格调研工作。学生在参与物业、伙食、公寓管理工作中学到了宝贵的管理知识和工作经验。
二是设立网上交流平台。通过QQ、电子邮件、网上报修、网上征求服务意见等形式长期接受师生反映后勤服务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请师生帮助查找后勤服务盲点和服务短板,提高学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以校为家的意识和能力。
三是召开座谈会。通过学生工作处、管委会、后勤联络员召集学生代表,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内,学生工作处、后勤领导与管理人员共同听取学生意见,并现场回答。学生代表反映意见的同时激发了学生热情、锻炼了沟通能力,后勤管理人员也能掌握一些信息。
四是实行接待日。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后勤服务部门管理人员接待学生,听取个别学生意见与投诉,面对面与学生交流,进行解释与说明,安扶学生情绪,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五是开展勤工助学。在各餐厅设置一些勤工助学岗位,选出家庭贫困的学生到食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和食堂员工一起吃饭。学生在食堂劳动,可以真实体会到炊事员的工作辛苦。使学生在解决部分生活困难问题的同时,也接受了很好的劳动教育。
服务是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的永恒主题,规范是后勤服务质量得以不断提升的有效保证,育人是检验高校后勤服务水平的重要尺度。高校要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重视教育与管理工作,还必须关心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这就需要进一步夯实后勤服务管理基础,加强和改进服务质量与服务态度,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服务育人”服务理念,创造服务育人的影响力,营造服务育人的新风气,构建服务育人的和谐环境,把服务育人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耀成,石征锦.高校后勤服务与育人[J].科技信息,2008,(23).
关键词: 音乐欣赏 素质教育 重要作用 实施
一、音乐欣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何谓素质教育,李岚清同志指出“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会做人、会求知、会健体、会劳动、会生活、会审美’”。而音乐教育大纲规定:“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欣赏课作为一门声音和感情艺术的课,主要是通过其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和鲜明的音乐形象来感染人。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音乐欣赏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音乐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音乐欣赏具有净化灵魂、完善人格,培养人的真、善、美等崇高品质的作用。古希腊人把音乐称为灵魂的体操。我国早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人们就认为音乐可以使人“直而温”(正直而温和);“宽而栗”(宽厚而庄重);“刚而无虐”(刚强而不暴虐);“简而无傲”(简约而不傲慢)。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音乐在培养弟子中所起的作用,他在课程表――礼、乐、射、御、书、数中,把“乐”排在第二位,把诗歌和音乐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其弟子的艺术修养和品性。今天,社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音乐欣赏课通过引领大学生接受艺术熏陶,进行艺术实践,增强了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帮助大学生增进理解并和他人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和吸纳多元文化,传承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2.音乐欣赏能陶冶人的情操、养成人的乐观态度,还能培养人的个性、促进和谐的发展。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音乐最擅长于展示人的心灵世界,表现人的内在的最丰富、最细腻的情感。音乐的语言是超越了一切国界的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语言。不同民族、不同语种的人都可以在听到同一首感人的乐曲时为之感动,并获得最大的想象空间与心灵的自由。所以,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较,音乐是审美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音乐更多的体现了对人的心灵的美化和对人的个性完善与和谐发展。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通过人的听觉直接诉诸人的情感和心灵,影响人的精神。
3.音乐欣赏具有益智的功能。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文学,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乐。”前者早已被人们普遍认识,并加以实施,而音乐是处在逐步的认识过程中。听觉和视觉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所以马克思说:“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人的大脑分为左右半脑,左半脑主管逻辑思维,右半脑主管形象思维,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左右半脑的均衡发展,丰富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推动科学的发明创造,同时音乐欣赏能够培养人的直觉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是开启创新精神的钥匙。
三、高职音乐欣赏课的实施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音乐欣赏课作为艺术修养的途径,对于高职生来说是一门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但就目前高职音乐欣赏课的现状而言,还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上,针对这些现状笔者做如下探讨。
1.注重教学内容。目前高职院校没有统一的音乐欣赏教材,现使用的教材都是普通院校的音乐欣赏教材,缺乏针对性,因此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重视音乐欣赏的德育功能,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真善美等内容的教育,使学生从音乐欣赏中得到灵魂的净化,情操的升华。第二,要注重内容的多样性。音乐欣赏曲目有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有声乐、有器乐等,可以说是浩如烟海,那么我们就要注重授课内容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认识了解音乐,从而提高欣赏者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第三,注重科学性与针对性。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人对音乐知识不了解或知道得比较肤浅,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科学地进行设计和安排,要和专业音乐教育区分开来,所欣赏的内容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
2.注重教学方法。目前大部分的音乐教师都是从教材入手,机械地按部就班,或搞一刀切。这都不利于欣赏水平的提高,违背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掌握大纲,正确理解其精神实质,摆正音乐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结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特征和就业方向合理安排音乐欣赏课教学中的中外音乐、古典与通俗、声乐与器乐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把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美学、历史、哲学、政治等学科相结合、相渗透,全线贯穿于审美教育、德育教育及知识教学之中,使学生通过文学、历史、政治了解音乐,再用音乐去了解文学、历史、政治。
3.课程设置的改革。音乐欣赏课在高职院校一般是开一学期,那么要想在这短短的一学期内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使学生达到审美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势必是对教学提出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建议:第一,可以结合第二课堂、业余美育学校和社团开设一些音乐基础课程;第二,领导重视,组织落实,各方面协调配合。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音乐欣赏这门学科对高职生将会越来越重要。加强音乐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充分认识音乐欣赏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智强.音乐与人生[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
[2]修海林.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年.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素质;创业教育;创业人才;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3-02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下的热门选择。而另一方面,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也越发紧迫起来。目前,国际上公认青年就业问题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我国发表的《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指出,中国青年人口的规模大,青年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的占到70%。因此,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一、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业人才”,要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要培养合格的创业人才,就不能忽视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业实际上也是一种创新。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
1. 创新精神是创业人才的核心特征
创新精神是指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包括对自然、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事业心和责任感,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团结奋斗的合作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主要是培养一种解放思想、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种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创业意识是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推动作用的个性倾向,包括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理想、创业信念等要素。培养创业意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成功意识、诚信意识,开拓创新和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意识。
2. 创新能力是创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创新能力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这包括很多内容,比如基于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思维能力、敏锐的直觉和洞察力、持久的注意力、丰富的想象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成果的表达能力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直接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的因素,它主要包括社会能力、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创业教育的目标要素中,创业能力最为重要。创业能力是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特殊能力。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贯穿学校教育各个方面。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首先,要加强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如通过科学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军事训练、劳动教育等,进行严谨的科研训练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熏陶;其次,要开展好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如校园文化活动、专业技能竞赛、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服务等。
3.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重在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培养,并不是说非要大学本科生做出大的发明创造,而是要使学生初步体验科技创新的过程,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索精神,教会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教学内容上,应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同时将科研最新成果引入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应大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实践可以包括创新性实验、选择或参与导师课题、科技竞赛、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等不同形式。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实践,创新精神要一点一滴地在实践中积累养成,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实践活动中,不仅能使学生证明和接受已有的知识和理论,而且还会发现新的现象和新的问题。没有创新的实践,就不会产生创新人才,也不可能发现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创新文化的熏陶。所以,学校应该积极营造开放、进取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求实创新的学术风气,同时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文化。为此,可以通过组织教育教学大讨论、开展“成长、成才、成功”主题教育活动、宣展科技史和科学家事迹、举办高水平系列学术报告等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创新教育。
二、应用型院校的“创业人才”培养应以开展“机会型创业”为教育导向
2002年的全球创业观察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项目根据创业动机的不同将创业活动分为机会型创业和生存型创业。生存型创业是指出于生存目的不得不选择创业的一种创业形态,生存型创业的基本特征是把创业作为个人获得生存基本条件的一种选择。例如,老职工下岗失业、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或者找到的工作不能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要,从而选择独自创业或合伙创业,来获得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这就属于生存型创业。生存型创业常常会表现为自我雇佣的形式。机会型创业是指在发现或创造新的市场机会下进行的创业活动。机会型创业的基本特征是把创业作为个人更大发展的一种选择。从事机会型创业的人通常不会选择自我雇佣的形式,而是通常具有明确的创业梦想,进行了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通常会创办中小型企业。例如,政府工作人员或现有企业的员工拥有了某种新的专利、服务或产品,并策划了完善的创业计划书,辞职下海,创建新的企业,这种通常都属于机会型创业。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同属于创业活动的两个方面,其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般而言,机会型创业更容易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提供一部分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推进经济增长。但是正如俗话所说,“高风险高回报”,机会型创业的失败率也是相当之高,而且很可能就一败涂地,而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这一点上,生存型创业的门槛就比较低,创业成功的概率很大,易于生存,而且生存型创业虽然就单体而言对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小,但是考虑到数量的因素,实际上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刺激作用。所以,通常对创业的选择往往是考虑到个人的因素而决定的。但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所培养的人才都是以高等技术型为主的,先天上就占有技术和实践上的优势,更容易对现有的技术进行革新或者发明新的技术,从而比“研究型”和“学术型”高等院校的学生开展机会型创业有更高的成功率,这就奠定了应用型院校的“创业人才”培养应以开展“机会型创业”为教育导向的现实基础。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机会型创业”教育引导,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扩展专业知识,增加实习期限,善于抓住机遇。
机会型创业的关键就在于要在特定的环境下,善于观察,勇于实践,抓住机遇,许多实例表明,抓紧机遇就是创业成功的一半。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要抓住这种稍纵即逝的创业机遇,就必须具备能够发现机遇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专业上的知识扎实程度和实践的熟练能力。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养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学安排之内的知识,更应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行业新闻、发展前景和最新动态。学生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后,通过这种扩展学习,必然可以促进他们的创新能动性,从而为抓住创业机遇提供了主观条件。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将实习的比重扩大。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理论知识再牢固,也不如在实践中去体验和发现的效果好。学生可以利用长时间的实习,提高实践能力。在长期的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也为抓住创业机遇提供了客观条件。
2. 钻研机会型创业的成功案例,选择好的创业项目
要想创业成功,好的创业项目是必不可少的,在创业活动开展之前,务必要选择优良的创业项目,否则一步错,步步错,创业失败是必然的。在面对机会型创业的高失败率的时候,学生更应该慎重选择创业项目。学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时候,可以多举出成功的机会型创业案例,组织学生进行思考,结合当时的经济背景和环境因素分析其成功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从中获益。虽然就创业而言,在我国确实存在着无限的创业机会,但真正的、具有长期市场价值的创业是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的创业。没有任何技术壁垒的创业很容易被人模仿,获取超额利润的周期很短。成功的机会型创业者拥有技术创造力,他们创造了一个个新产品、新企业、新产业,开拓了一个个的市场,一个好的创业项目,让他们掘到了第一桶金,造就了他们的事业。
3. 开设“企业管理学”初级课程,培养运营管理能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开设“企业管理学”初级课程,来培养创业人才的运营管理能力,主要是公司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一个健康的企业,需要的是保障和执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就是生产力,通过对生产要素和制度的合理组织,创造出利润最大化的财富。很多案例公司的创业者都是学生出身,他们缺少见习期,虽然经过十几年的磨炼,公司运营管理能力提高不少,但实际上是付出了很多的“学费”。伴随着创业企业的成长,公司的管理水平需同步提高,就像一个聪明和勇敢的孩子,成长中需要步步为营,才能茁壮成长。
三、借鉴高校“产学研”的实践,开创“产学研创”的崭新道路
中国的产学研实践起步比较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校“产学研”的实践已经日益成熟。高校和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出资、高校出人的方式共同创办研发中心,企业将高校的研究成果快速转变为生产力,不仅可以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超额利润,而且可以发掘技术人才,使大学真正成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基地;而高校通过对新技术的转让和企业的资金支持,获取更宽广的发展空间,能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的素质。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可以借鉴高校“产学研”的成功经验,将创业人才作为主体,为创业人才提供专业知识的培训、新技术或新服务的机遇、甚至是创业资金的支持,让创业人才真正走出理论的范畴,实实在在地开展自己的创业之路。当创业人才成功创业后,学校可以将之纳入到“产学研”的体系,不仅带动了新企业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形成了一条良性的“产学研创”发展之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这个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主要是因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为主,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不仅可以适应高新企业的技术岗位,而且通过经验的积累,更可以进行技术的革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合作,成立“实习和创业孵化基地”,一方面可以提供学生实践的场所,使学生通过长期的实践,快速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创业人才创业的平台,利用多方面的支持,提升创业成功的几率。
四、结束语
总之,创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高校而言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是以理论为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是相对缺乏重视,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增加实习的比重;再如学生创业激情高昂,却没有物质基础支持,无法实现创业梦想,建议学校独自或联合企业共同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创业平台和资金帮助。
参考文献:
[1]张立成.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5(11).
[2]张昌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定位[J].高等职业教育,2005(05).
[3]鲁凤宇.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念[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