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把脉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题记
“一望无边的绿地上,花香袭人,笑语盈盈,一位慈爱的老师,在孩子们的簇拥下快乐地聊天。”那是我童年时梦想过无数遍的场景。然而,在以“智能化”为依托的教育E时代,我的梦想,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一、送给每个孩子一份礼物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将被系统、忠实、直观、及时、永久地记录和保存下来。阅取的通道,就是给每个孩子“一个账号、一个密码”。试想,20年,甚至50年之后,这些曾经的学生,能通过那个固有的账号、密码,去重温尘封已久的童年,获得的将是怎样的甜蜜。
表扬与嘉奖,将通过电子奖章,记录下来。当下,教师也会下发“小星星”“小奖状”,但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丢失了,通过小小的程序,利用电子教鞭,点击并记录,课下把相关信息输入系统。当然,也可以把一些“问题和提醒”记录下来。
如此,学生就可以随时进入网上信息系统查看信息,把好的做法延续下去;家长可以进入系统,准确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真正落实“关注每一个”的要求,哪个孩子平时记录少了,在系统中一目了然。
这是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啊!
二、管理决策,不再“跟着感觉走”
干部年轻化,是未来社会选人用人的趋势。但是年轻,势必带来经验不够的问题。十年之后,数字化校园系统,将提供多元的“数据”――向管理者提供决策型数据,向教师提供运用型数据。
这些数据,是有针对性的,是动态的。不同的人,登录系统后,能查阅的内容也不同。管理者应该拥有数据查看的最高权限,可以了解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关注个体的发展;可以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情况,教研活动的参与情况等,在收集和整合这些信息的过程中,让管理更科学,让决策更贴地。
此乃管理者的福音!
三、学习,来场“私人定制”
五年级的小张同学,最近很困惑,语文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她能理解会运用,练习本上做的习题,大部分都能做对,但是每次的语文单元小练习,她都发挥不好。来一场穿越吧,遇到问题的小张同学试着进入网上系统。登陆之后,她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小贴士”:提示自己基础知识部分的“病句错段修改”是弱项,阅读部分“归纳概括段意”的能力不强等。于是,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数据系统中,寻找相应的练习,重点“筑漏”,一段时间下来,短板补平了,成绩进步了。
这样的平台,是基于数字化校园专门开发的“学习诊断系统”和“作业分析系统”,能把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细节记录下来,分析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不牢固,量身把脉,确定薄弱环节,重点突破问题障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学习数据的获取和对比分析,也能使教师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上一年的数据资料,科学调整下一年教学的策略。
这样,看到的是“每一个”的变化。
四、“大数据”造就“大成长”
大数据时代,学校资源系统都有教育教学的权威资料,只要输入学科、作者、关键词等就可以进行查询,这样一来,每次备课,就都是一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课堂,成就自己”的美妙旅行。
在教学环节,教师在新授课结束后,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统计学生是否掌握;或者从当堂练习的数据反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有的放矢地开展个别辅导。
教学如行医。老中医把脉问诊,手到病除,但总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现代医学,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作为病理诊断的依据。大数据时代,教师可以动态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让教育教学在合适的轨道上运行,扎扎实实地服务于学校,造福师生。
教学,不就变得简单了吗?
对于任何一项变革,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欢迎,有人观望,有人质疑,有人排斥。改变硬件容易,但改变人的思想,却需要长期的付出。E时代,我能想到的这些变革,或许太过“浪漫”,但我总以为,一个美好的期待,总有变成现实的那一天。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想不想(敢不敢)创新的问题,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即创新能力的问题。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理论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发育学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发表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学习。例如我们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讲授流感病毒时,摒弃原来的讲授流行情况、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等常规,开篇就提出六大问题:甲型H1N1为什么最初叫做猪流感病毒?与猪有什么关系? H1N1中H、N分别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为什么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过是一种感冒为何全球如此紧张?是否过度紧张?传染方式有何特别?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对付流感?让学生们头脑里充满问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们建立问题意识提供思路。
(二)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就是知识的相对论。汪氏等认为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识看成绝对的、凝固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显然,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讲到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最好时机。
同时,我们还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注重讲理论、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补充讲干扰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干扰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抗菌素耐药性的形成等等,讲病毒的发现源于“一种疾病”、“两个关键技术”、“5个关键先生”、“一个旧理论被打破”,通过这些讲述,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规律,了解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难题。
(三)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讲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并为学生组织“学习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该学习演讲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30%。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鼠肝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结构改造这部分内容后,有了合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这是这个课题最具创意的地方,与学生分享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例如我们布置的作业包括“读伤寒玛丽故事的感想”(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给方舟子的一段话挑毛病”(批判性思维)等。
二课外教学
(一)通过布置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讲解相关书写要求、批阅、点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某主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论文形式的书写要求、作用和意义,针对学生们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中常见的论文书写的错误,指出常见错误和误区,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再作详细点评。同时,推荐质量高的论文正式发表,让学生“完成任务有动力,任务完成有喜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二)开放实验室,指导大学生论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课题
参考许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实验室里有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这样的工作团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教师利用晚上、寒暑假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和课外科技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近3年我们共7位老师指导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的完成。
另外,通过老师担任学校大学生论文大赛评委,担任大学生论文大赛点评嘉宾、基础知识擂台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科技论文“把脉”指导。
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为学生社团开办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系列讲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近年我们先后为大学生社团和二级单位开办学术讲座,围绕科研论文的书写、进入实验室注意事项、科研思路的来源、科研课题的实施、介绍几本好杂志、经络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内经及针灸原理的应用及研究、课题设计零距离、为医之道、尽善尽美等议题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尤其是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近年来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计约11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尤其我们通过主动报名加面试方式,遴选了部分学生进入学院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科研团队,学习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们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DME、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获得创新的能力。
统计表明,在近年来进入科研团队学习的学生中,能获得国家级、省级课题“挑战杯”大奖的学生均来自进入承担国家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学生群体,充分说明国家级科研团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
如果说理论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课教学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多个班种中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模式的自主设计性实验,采用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组学习小组(5-6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引入自身的加入和体验,围绕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遴选科学意义大、创新意识强、可行性大的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意义不大、设计不合理的项目,予以淘汰),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形成实验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和教师点评。该教学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合理学习兴趣与爱好,增强了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竞争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放144份问卷调查显示:70%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感兴趣,81.5%表示对实验流程满意,73.1%表示有必要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40%认为自主设计性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恰当。
四教学成果
经过5年来的实践,我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奖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两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校学生学术论文大赛获奖和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实验项目19项;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8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9篇。
五问题与不足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学生学分压力、传统考试压力仍很大,能用于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创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实践。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我们教学活动更新颖和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