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基础养生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生物浮床;排水沟渠;水生植物;生物填料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池塘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据2012年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我国有池塘养殖面积2566.86千公顷,占淡水养殖总面积的 43.45%,占全国水产养殖面积的31.74%;池塘养殖产量 1866.42 万吨,占淡水产品产量的 70.58%,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43.52%。池塘养殖模式已成为渔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池塘养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水资源大量浪费与水域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盲目扩大规模和投入的负面效应日益严重。为了增加水产品的产量,向养殖水体大量投放人工饵料,造成了严重的水体污染,水产养殖自身的污染与水域环境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养殖环境不断恶化,养殖生物病害频繁发生。水环境污染不仅制约了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对养殖区及其毗邻水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我国水产养殖场、育苗场的污水基本上是不经处理直接排放的,加之很多地方的养殖场数量多、距离近,场与场之间的进水口、排水口往往近在咫尺,很难保证生活、生产用水的质量。近年来,对水产养殖水质的调控已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目前使用的水质修复技术可以分为三类: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其中的生物方法以成本低、无次生污染而受到欢迎。生物方法包括人工湿地、生物浮阀、生态沟渠、微生物制剂等。沟渠是农业排水的汇聚地,也是在流入江河湖泊的必经之所,无论农田还是养殖池塘都有相对应的排水沟渠。鉴于我国养殖场多修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没有预留关键人工湿地的场地,因此将现有排灌沟渠进行生态构建是一种操作性较强的水质修复技术。
文章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构建了一种应用于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附属污水排放渠道中的净化水质的处理设施。一种箱式生物浮床,可以针对不同水层应用,为解决池塘排放水污染和调控池塘养殖水质提供技术支持。
1 构建技术
1.1 构建工艺
一种箱式生态浮床,分水(面)上和水(面)下两部分。水上部分主要是一个浮性框架(图1所示),长宽比为2-4:1左右。水下部分由3个功能区构成(图2所示),深度比例约为2:6:1。表层和底层均为一个亚克力箱体,箱体四边钻了若干个过水孔,保证水流的通畅性 ;中间是聚乙烯网片构成。
表层区的箱体内放置80%的生物填料,填料种类一般选择立体弹性调料,在里面种植一些挺水植物或漂浮性植物均可(鸢尾、水雍菜、水葫芦等);中层区的聚乙烯网里放置一些滤食性鱼类(鲢鳙鱼)和贝类(螺蛳、河蚌等),密度不超于0.4kg/立方水体;底层区箱体内放置陶粒作为基质,上面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枯草等沉水性植物(图3所示)。
1.2 运行机理
表层水通过过水孔进入箱体内,经过生物填料的吸附作用和植物根系吸收氨氮、磷等,再从过水孔流出;植物通过吸收表层水污染元素并转化成其生长元素,可产生额外的美观价值和经济效益,并对区域环境改善有一定的辅助效果。
中层水流经过网片时,网内放养的滤食性鱼可通过其食性调控水中悬浮颗粒及多余浮游生物;底层种植的沉水性植物,茎叶部分在中层区域内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恢复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底层水通过箱体过水孔,经过“陶粒”基质时,可发生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去除氨氮和亚硝态氮,并有助于分解水底层有机营养物沉积。
1.3 应用技术
在养殖废水的排水渠道内设置一组生态浮床,每个生态浮床的间距为生态浮床长度的3-5倍。生态浮床宽度为排水渠道水面宽度的2/3;浮床深度为排水沟渠内水体深度的90%以上。
布置时要注意其间隙度,要考虑池塘养殖废水在大排大放时可能会造成整个沟渠排水不畅,甚至水直接溢流出排水沟渠。所以在构建密度上既要保证有净化处理效果,也要保证不会影响整个排水系统。
2 试验结果
把池塘(主养鳊鱼)排水渠道的进口(池塘废水排放出口)和出口设置为采样点,在养殖周期内(5月-10月)每间隔20d采集一次水样进行水质分析。根据结果显示(图5-图8),在排水沟渠内放置箱式生态浮床来净化养殖排放污水,有明显效果。其中,总氮的去除率平均达到24%;总磷的去除率平均达到9%;氨氮的去除率平均达到16%;亚硝态氮的去除率平均达到11%。
3 结束语
箱式生物浮床在实际应用中成本低,投入小,养殖废水净化效果明显,性价比很高。利用箱式生物浮床在农业、渔业生产区域附属的排污(水)渠道内进行生态化构建,避免了农业生产的污水直接排放,减少了对当地水源环境的污染破坏,提高了附近生活、生产用水的质量;同时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养殖废水能够循环利用,大大节约了养殖用水资源。
参考文献
[1]牛盾,赵兴武,李书民,等.中国渔业年鉴[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30.
[2]蔡继晗,李凯,郑向勇,等.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对策分析[J].水产养殖,2010,31(5):32-38.
[3]李绪兴.水产养殖与农业面源污染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61-67.
[4]顾兆俊,刘兴国,朱浩,等.一种水产养殖污水的净化方法及基于该方法的生态浮床:中国,201310138547.3[P].2013-04-19.
[5]胡雄.鱼-菜混养模式的构建与初步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6]鄢恒珍,龚文琪,梅光军,等.水体富营养化与生物修复技术评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03-17006.
大连金石滩医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650
【摘 要】作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中医养生康复领域研究经验,在通过对大量文献进行阅读与研究基础上,以社区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样本,对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的需求进行调查。通过采用调查问卷与统计学的知识,对上述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汇总,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社区慢性疾病
1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法律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而促使了我当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等诸多方面的极大提升。这些提升影响了当代我国居民的个人需求的内容,及其对待事物的态度与价值观。经常会在电视机上看到一些这样的案例:一个病入膏肓的患者在了解到自身得了不治之症之后,在医院大喊大叫,并在公共场所将几万块钱的钞票分撒到人群当中。而这些电视节目通常都会引起网络上诸多居民的热切讨论,到底是要钱还是要命?更多的网友及社会居民都认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其比钱财更加重要。身体也是使用钱财、得到人生完美价值体验的重要基础。保持身心健康,提升自身体魄、锻造心理素质等诸如此类的需求已经被我国居民逐渐提上日常。人们渐渐的对于纯物质事物的需求越来越淡,他们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坚持谋求能够不断提升自身价值、改变自身心态、获取精神满足的事物。
一个人身心健康的形成与巩固都与一个人日常的起居习惯、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与脾气秉性拥有着重要的联系。而有些方面是生来就具有的,改变起来拥有着较大的困难,而另一些方面确是能够通过日常的坚持与努力得到不断提升的,例如:中医养生。中医文化博大精深,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自由化市场的不断推进,人们仿佛对中医这一领域的发展关注逐渐减少。但是,对于我国南方地区依旧是比较关注中医治疗与中医理念的。人们在世界文化的冲击与快节奏生活当中,逐渐开始对快速治疗、快速康复产生了偏好,从而渐渐认为中医治疗是一种慢性治疗,不能够救急,并且拥有较长的流程使人们陷入两难的境地。这些观点与认识都是十分错误的,中医治疗对于现代医学有着最为初始的指导作用,其原理与理念均影响到了患者康复与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为此,作者在本文当中将以中医治疗为主要途径,探讨中医养生对康复健康的影响,并通过调查问卷形式,找寻人们对其主要的需求,提出建议来提高中医养生对慢性病患者的满足程度。
2 中医养生对社区慢性疾病患者的重要影响
中医养生由来已久,其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年间。由于动物在吃下某种草药之后便会得到身体的康复,从而引起了中国老一辈医疗学家的注意。动物的寿命通常较短,相对于人这一杂食物种而言,野生动物相对而言其大多偏好与某一类食物,那么结合以上两点可以相对的认为动物的肠胃较人类的肠胃更加脆弱,其所能够提供消化食物的范围更加稀少。那么,当与人类相似的动物能够吃下草药得到疾病的康复深深的启发了我国古代医疗学者。将这些草药用于人类疾病的治愈将具有非常特别的功效,其能够在不损伤人类的肝肾脾胃等多个内脏的基础上,不断的调节人类体制、改善人类器官功能,从而提升人类的免疫能力,使疾病得到痊愈。另外,还有一则来源于生活的案例。在古代时期,人们日常所吃饭的种类十分单一,为此其对山上和森林里诸多植物进行了尝试,并在书籍当中对其进行了记载,最终发现当吃某些植物后,不仅能够使人充饥,而且具有调理一个人生理健康与身体器官功能等重要作用。这一案例的介绍主要是给出了草药具有能够长久服用的特点,并且能够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类的体制。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讲解与介绍,可以发现,草药在我国流传已久其能够潜移默化的改变一个人的内在体制,增强一个人的免疫能力,在长久的服用之后依旧不会对人体产生过大的危害。为此,将中医药学的经验用到社区慢性病治疗方面将会具有较高的居民需求契合度,从而满足居民对于慢性疾病康复的需要。
3 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研究
作者在本部分将对经过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与总结:
(1)调查样本介绍。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面向某省市的市级地区3 个社区(高档、楼梯楼和城中村)进行问卷的派发。在本次调查活动中,问卷共计派发数量为1500 份,基本囊括了该社区内所有居住人口,并回收有效问卷1500 份,回收成功率百分之百。
(2)调查问卷的设计。本次调查过程当中所使用的调查问卷格式十分的简单,抬头三个开放性的填空题为居住社区、年龄与性别。下面共设置有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中一部分是为了了解居民对养生知识的了解程度,另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为了了解居民对于哪些中医养生知识具有更高的需求。在两个板块下分别设置有3 个和7 个选项,分为对项和错项;
(3)调查结果
经过调查之后发现,对于第一个板块调查而言,居民不了解养生知识的比重占到了百分之四十,一般了解的有百分之三十,非常了解养生知识的人占有百分之三十;
对于第二个板块的调查之后,作者发现人们对于养生知识的需求可以从高到低依次如下排列:顺应四时养生规律;服药知识;疾病预防;养生食疗;作息有时;调畅情志;锻炼身体;
(4)调查总结。通过上述调查之后,可以发现,社区居民不了解养生知识的比重占到了百分之四十之多,而非常了解的人数只有百分之三十。人们对于养生知识的需求程度是十分高的,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认为他们需要补充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并且,针对不同知识人们具有不同的需求程度,人们更加趋向于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方面,比如说:顺应四时养生规律。也较为重视与日常服药、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他们更加迫切的希望能够在日常生活起居的过程当中就能够利用中医养生知识达到养生的目的,而不是需要刻意为之,例如:锻炼身体;养生食疗。那么,这些需求也就对当前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的推广具有的重要的参考意义。
4 对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推广的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社区宣传、根治中医养生文化,促使中医养生习惯形成
在经过上述的调查研究之后,作者发现人们对于中医养生知识的了解程度相对薄弱,大多数人并不是十分了解中医养生的相关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深入推广与日常使用将与宣传的力度与内容有着极大的联系。为此,作者建议我国医疗相关部门及社区服务机构应当在现有社区所能够管理的范围以及拥有的资源基础上,大力推广社区中医养生知识的宣传,从而促使良好社区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只有这种中医养成良好文化的形成才能够不断通过知识的宣传与推广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与习惯。
4.2 加大对社区医疗点的重视,提升辐射范围
除了需要不断加强社区内部的宣传之外,我国医疗结构还应当推进社区医疗点数量的增加、扩大现有社区医疗宣传定点机构的辐射面积,从而促使更多的人们能够从社区服务医疗结构当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在其需要了解社区医疗相关知识时,能够通过最为便捷的途径与推广人员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另外,我国社区医疗服务机构除了需要采取定点的推广方式之外,还可以采取上门宣传的方式,通过与社区居民保持良好的沟通、聘任社区工作义工的加入,来充分提升中医养生在根治社区慢性病患者当中所发挥的功能性作用。
5 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中医养生在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健康需求不断改变的影响下已经逐渐成为了研究的焦点。通过利用中医药学的治疗理念与治疗方式,将能够在不过于影响人类健康的基础上,潜移默化的改变人类的体制、增强身体机能、促进器官生存状况改变,进而对一些慢性疾病进行根治。作者在本文当中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以社区为单位,以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样本,针对在此范畴内开展中医养生康复健康教育的主要需求进行了调查。经过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人对于养生知识的了解程度存在不足,并且对养生知识的了解需求十分大(包括对顺应四时养生规律、养生食疗、作息有时等诸多方面知识的了解需求)。为此,作者针对上述调查结果与分析,对在此范畴内推广康复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1)加强社区宣传、根治中医养生文化,促使中医养生习惯形成;(2)加大对社区医疗点的重视,提升辐射范围。
参考文献
如今,为了健康和长寿,大家都很重视保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节情绪,积极运动,合理饮食,保证睡眠,冬令进补等。可是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人因对养生知识的片面理解,最终事与愿违,常常生病,甚至过早衰老或离世。
什么是养生的核心理念呢?答曰:随时沉浮,顺时养生。这个“时”,一指天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体对大自然各时段的诸多变化都会有所感应而发生变化。如炎夏时汗多,寒冬天尿多;又如四时交替、风雨雷电、日蚀月食、潮汐地震等,都会引起身体和精神的种种变化。人必须效法“天地”,顺应其变化,随时沉浮,才能维持身体的稳定,健康长寿。《黄帝内经》说得好:“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清楚地表明,顺应四时是养生的基本大法。冬季挥汗如雨,乱吃西洋参、冰激凌;夏天不出空调房,猛服红参、鹿茸,皆属违反自然规律,势必伤害身体。
这个“时”,二指时代。人所处的环境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养生的理念和方法当然也应该与时俱进。如散步、练拳等以往随处可行的养生运动,在雾霾天、马路边是不行的,不得不择时择地。“恬淡虚无”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在现今激烈竞争的社会也必须有所调整。饮食方面,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还要具备现代营养及食品卫生知识。此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养生保健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理念和行为,而成了全社会的一个重要工程。健康理念的倡导,居处环境的改变,污染的控制,饮食安全的保障,养老设施的添置等,都不是个人所能解决的。与人的健康和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都因时代的变化而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实施相应的对策。
如果不具备“随时沉浮,顺时养生”这一理念,仅仅在吃什么,穿什么,住哪里,走多少路等环节上对身体做一种形式上的呵护,而不懂得应该根据人所处的时间、环境的变化不断做相应的调整,到头来仍然无法逃脱六(风、寒、暑、湿、燥、火)及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伤害。
作者简介
【关键词】中医养生;治未病;现展
1 中医养生学的医学建构背景
在夏、商、西周时期,巫与医学的关系比较密切,两者虽然不同,但在一定的时期内无奈而又艰难地并存着。在这样的医学背景下,中医养生学在经历了漫长的沉淀和积累后,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内经》之前的养生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原生态养生文化,《内经》作为一部重要的医学典籍的问世,总结、升华了先秦时期及以前的丰富而零散的养生实践经验,将秦汉以前不系统的养生文化适时而又完备地纳入到中医养生理论中来,使养生学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蓬勃发展,从而初步建构了中医养生理论体系的雏形,并经后世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现今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中医养生学。
2 中医养生的疾病预防作用
中医养生学“治未病”理论的运用,对于一些常见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心脏病等的防治与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中医养生在疾病中运用的对象多为老年人,养生方法以运动、饮食、情志养生等多方面相结合,以达到预防、改善已病状态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目的。对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饮食健康教育如疾病相关知识指导、饮食指导、中药外治等,发现其不良生活方式得到明显改善[1]。根据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证型,针对性地采取食疗、中药足浴、太极拳、耳穴按压等手段进行干预指导,配合健康教育,血压得到良好控制,饮食控制、情绪管理、坚持运动等自我管理能力方面也有提高[2]。
3 中医养生学特色
3.1 形神一体观
《内经》把形神关系概括为“形与神具”,二者相互依存。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和集中表现,易受外扰而耗散,只有安宁平静才能减少其耗损;形厌动而致气滞,需运动舒展方能气血流通。中医养生中,针对形神的特性和偏颇,不完全是采用补养治疗的方法,不是急于求成,而是采用缓和渐进的思路, 通过多种方法,采取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外动内静的方法进行身心的调整和摄养。它以形神相依理论为基础,以形神兼养、形健神充、神清形爽为目的[3]。这种调整和摄养的方法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特色。
3.2 “三因制宜”观点
(1)中国地大物博, 地域有东西南北及高下寒热燥湿的不同, 养生要顺应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 即适应不同的空间环境。《素问?五常政大论》对不同的地域特点归纳得更为简明,“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4]。当时已认识到不同地理环境对寿命的影响。由于古今环境变化很大, 中医地域养生面临很多新问题, 需要与时俱进。
(2)中医学历来对人体生命历程的不同阶段,对男女性别、体质的不同特点有系统而深入的认识,对不同年龄,性别,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5],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特色之一,它与中医临床的辨证施治异曲同工,是中医学的独特优势,在道、儒、释养生中,其内容或不如中医学早,或不如中医养生丰富,或不如中医养生研究系统和深入,其创造性多属中医学。
4 现状与发展
目前,社会对中医健康养生的关注度高,如养生类电视节目热播、书籍热销等,需求率也很高,老百姓由于养生知识匮乏更是无所适从,有盲从的倾向[6]。老年人注重养生,但多盲从,无科学系统的指导方法[7]。而有关养生的各个研究机构、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又各执己见,养生方式也不尽相同,甚至对错难辨,没有一个权威的声音和说法,“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没有得到重视。
现代医学模式已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模式,这也将成为中医养生发展的有利背景和依据。因此,应加强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宣传,让大众了解养生的知识和体系。国家政府和药品管理组织应加强对中医养生周边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管理,牵头整合国内相关资源,提高、加大保健食品管理力度。媒体应肩负社会责任,杜绝“伪养生”节目的传播,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加强人们对养生市场的信任。加强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培养社区医护人员的养生保健知识,有利于养生知识的宣传和人们对养生方法的掌握。
5 结语
综上,中医养生理论与方法应与现代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和现代疾病相结合,方法应通俗易懂,便于人们掌握和运用;明确中医养生学科建设所要研究的概念、范围;在现代疾病的防治运用中,应与现代康复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养生优势,也利于中医养生更好的发展[9];加强开展双边或多边国际合作,将中国养生特色方法和文化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司亚雪.中医饮食健康教育对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2(9):85-86.
[2]邓丽金,郑丽维 社区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1.8B(18):1-4.
[3、4]郭霭春.皇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2.173.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S].2009:4-6.
[6]邓丽金,郑丽维.内科门诊病人对中医养生的认知需求调查[J].福建中医学院报,2009.19(5):68-69.
[7]石碧霞,方丽鸿,刘登蕉.100例老年人对社区保健需求的调查[J].海峡医学,2010.22(10):254.
[关键词]中医学;大学教育;教育教学; 可行性
[DOI]10.13939/ki.zgsc.2016.36.189
1 中医的概念
若想对中医的概念做较为透彻的了解,首先要避免对中医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误区。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医就是用中国传统手法医病救人,只属于医术的范畴。其实,医病仅仅是中医领域中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中医的理念远超过治病养生的范畴,囊括了为人、修身、成功等哲学文化范畴。
中医即中和之道,行事为人符合规律。其本质是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1]中医是唯一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得如此完美的中华文化,其余如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对人的生存皆无实用价值,即使是里面真有实用价值的部分也被中医所吸纳。中华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医则是包容体现之大成者。
说到中医,就必须要提及“中医人”这个概念。中医人是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展示给人们的群体,是中医之践行者,是中医之守护人。中医作为自然调控的手段,中医人已不再是单独的治病救人,其承担的更多的是天地对生命的宏观调控职责。中医治病讲究“平治于权衡”,而圣人治世讲究“平天下”,二者极其相似,都是体现天地间宏观调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2]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着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2 中医理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中医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中医是为人之道、中医是成功之道、中医是健康之道。身体和心灵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和心灵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效力,通过一种合宜方式,二者将会共同促使一个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平衡健康的状态。中医就是这个促进身心达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掌握了中医之道并真正活出来,融汇在每日的生活中,将会从本质上扭转一个人原本可能混乱迷茫的生活状态,朝向积极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2.1 中医是健康之道
对身体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未病先治的理念,通过一些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探讨的是饮食方面。因为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的原则: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按照《黄帝内经》说,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3]
第三要调畅情志。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地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地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使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比方说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样的个性,就是过悲,悲伤肺,以至于她也是死于肺痨的。
第四要起居有常。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也告诉我们要依照正确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才能延年益寿。
向学生普及中医学与健康养生有关的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当下时代各种不良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树立中医养生观念,落实到自身的点滴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带动学生从身体到心灵的健康素养的提升。
2.2 中医是为人之道
何谓“养心”?中医中的《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4]
德者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养生的手段。[5]
仁者养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个人如果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6]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像水那样,保持高贵的天性,却甘愿将姿态放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哲理养心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理念,能够促使他们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学习,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3 将中医学理念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高校可以从专业设置和教师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中。在专业设置方面,可先将有关中医的精华及基础知识有关的书籍作为选修课程纳入高校教学专业设置当中。给予中医知识一定的学时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这门学科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而是一门和必修课几乎等同的重要课程。在教师培养方面,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中医知识上获得学术、身心甚至生命层的改变,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对教师队伍进行中医学术知识的培训。这个培训不应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与教学相结合,贯穿于每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使教师对中医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学习中医,对教师本身的身心灵也带来了福音,使教师能够将所学的做人之道行出来,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此外,由于中医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新颖。这大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懂、学生都不懂而只能跟着老师走的节奏,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谦卑受教、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随时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
4 结 论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参考文献:
[1]童瑶.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6-58.
[2]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2.
[3]孙广仁,刘家义,张安玲,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5-40.
[4]杨威,于峥.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主体发展的思考[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