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营成本的构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精益;采购成本;研究
一、传统会计企业采购成本管理存在问题
(一)缺乏采购成本管理战略思想
企业生产和经营都是围绕采购成本费用进行的,传统会计企业采购成本管理最常见的手段就是降低浪费、降低采购成本。由于当前企业制定的采购成本管理战略大多缺乏长远性,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没有真正深入到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环境当中去挖掘更多的采购成本效益,最终导致资源配置以及物流技术无法得到创新,企业也将难以获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二)缺乏采购成本管理市场理念
最主要的表现体现在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还有程度范围等方面存在许多错误认识。降低采购成本的目的也是在于能够获得更多的效益。但是一味地降低采购成本将未必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就难以获得占据优势的市场竞争力。
(三)缺乏先进的采购成本管理方法
传统的企业采购成本管理方法主要是定期制定财务报告。计算产品的销售采购成本以及存货价值,进行采购成本估计以及预测。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采购成本管理办法,还应该满足及时、全面以及准确等要求。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进行采购成本管理还是处于手工操作阶段。
二、精益会计企业采购成本管理优势分析
(一)消除财务会计流程中的浪费
(1)应付账款流程。在进行精益应付账款处理流程当中,最先应该了解的是供应商基础,明细哪些供应商给企业的供应的货物价值占到了所有物品采购价值总值的80%,开展供应商认证计划,并且保证关键零部件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交付到精益单元。(2)应收账款流程。实现对应收账款流程的精益化管理,有效简化应收账款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能,将其变成一个交易量偏小,充分实现各个程序实现内置控制。通过和重要客户的签订采购订单,逐渐成为重要客户的认证供应商,除了需要开具发票之外,还应该开具装运单据,如果重要客户也是实行的精益化管理,则应该鼓励客户在受到货款的同时确认付款,鼓励客户使用自动转账系统,当客户获得原料之后,则进行确认打款。
(二)消除不必要的系统、交易以及控制
(1)单元交易。在进行精益化改进的时候企业一般会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多个不同的精益单元,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了人工汇报以及物料采购成本核算,还有存货控制以及保证存货等方面的记录。(2)追踪人工采购成本。在进行精益化改进的过程中对人工采购成本进行追踪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人工采购成本是确定货品采购成本的基础。因此在进行精益化改进之后,则不需要再记录工作通知单上面各个作业的步骤使用了多少人工采购成本,只需要把这一个环节拿掉即可。(3)存货追踪。使用精益制造以及精益采购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存货水平,还能有效拉动系统以及看板这种可视化工具对存货水平实施有效控制。当存货水平获得有效控制,企业则无须使用计算机系统对货品进行跟踪了。精益企业一般在收到原料的时候就把原料采购成本进行转化成为价值流采购成本,而且每月对其进行调节,成为资产负债表当中的存货价值。另外,存货价值能够由价值流内的实际存货天数取得。
(三)有利于企业制定决策方法
实施精益会计方法下的企业决策方法制定关键在于了解穿过价值流的生产过程,还有这些角儿对于价值流的具体的盈利能力方面的影响。但是,在具体的决策过程中,精益会计方法也只是提供了相关决策的财务结构,采用精益会计方法进行计算比较迅速和简便。
(四)关注客户价值
实施精益会计方法的最重要原则是实现客户价值,主要采用目标采购成本法以及业绩考核指标来对客户价值进行确定。针对精益企业而言,实现采购成本要素向价值要素转变这一过程最主要的衡量标准是文化转型。以追求更高的客户价值为基本原则。
三、小结
本文主要概述了如何进行企业采购成本预算、采购成本决策以及采购成本核算,还有采购成本分析以及采购成本考核等等。对精益会计企业采购成本管理以及优越性进行分析,精益会计采购成本管理主要是以价值流采购成本核算为基本导向,以实现客户价值的增加为目标,尤其关注价值流采购成本本身,主要从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采购成本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精益企业追求零库存,使用JIT存货管理模式,用最小的采购成本实现最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 姜上泉.生产采购成本管理细化量化与过程控制[M].(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
关键词:职业院校;大学生;市场经济;素质构成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培养的人才素质问题直接牵涉高职学生的就业与发展。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诸如高职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素质、实践教学等问题,更快实现大学生的顺利就业、成功就业与长期发展,是高职教育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且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群体本身、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安定,既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人才素质构建的源点探析
首先,要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出发,并将二者贯通衔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高教[2002]2号文件精神,就是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要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一目标明确了高职办学方向,因此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办学实际,认真开展调研,将社会要求、生产一线的实际需求与培养目标加以整合,将培养目标具体化,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确保培养目标通过人才个体素质的生成而得以实现,促使学生具备培养目标要求的必备素质。具体到每一个专业,应认真调研分析和充分论证哪些知识是“必要”的,哪些能力是需要重点培养的。围绕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岗位综合能力的人才素质培育,到底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一线教学改革的重点到底是什么?此类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是人才素质构建的前提。这样既能使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实用性得到最大可能的体现,又能使高职人才素质的构建与培养一方面能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契合了社会的实际需求。
其次,构建高职人才素质还要充分考虑高职人才与其他人才的不同,特别是与本科人才的区别。一般本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素质突出的是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而高职院校突出的是职业技能,特别是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从理论知识的传授看,本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高职专科教育则突出知识的实用性。这些差异反映了本科人才与专科人才的不同,也是在构建高职人才素质时应当予以充分考虑的。尽量保证高职人才素质的区分度,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合乎标准与要求。
二、市场经济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的需求
当前,中国对高职技工的需求缺口日益突显,高职高素质人才培养是解决中国技术人才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并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首先,高职人才的素质特色,要体现出高职之“高”。高职之“高”重在高技能,而高技能表现在科技含量高、操作水平高、熟练程度高;高职之“职”重在职业性、实用性。高职培养的人才,必须体现出专业面向“基层”,工作居于“中间”,工作性质重在“转化”,规格要求突出“应用”的人才特点。总之,高职人才的素质特色,只有紧紧把握“高职之高不宜越位,高职之职不宜缺位,高职教育不能错位”的原则,强化“高技能”,突出“应用型”,其特色才有可能真正得到体现。
其次,高职教育所强调的“能力”,有很强的广义性、职业性和目的性。其“综合职业能力,一般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项基本要素所构成。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可划分为职业基础能力和岗位专门能力;方法能力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其核心是科学的工作方式和合理的思维逻辑;社会能力是职业活动中协作交流、职业道德、环境安全等方面的行为能力,是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素质。”影响以上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形成与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个体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因素,在上述各种能力中,应特别注意核心能力的培养。所谓核心能力,即在人的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现代职业所要求的许多能力,已经不仅属于某种职业,而是许多职业的共同基础,这种基础能力是一种可迁移的能力。它使劳动者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变化,顺利进行职业活动,这种迁移的能力亦叫核心能力,它具有普遍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这些能力应是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劳动者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构建高职人才素质需要认真重视和探讨的。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素质构成
1.职业技能素质
要体现出高职之“高”,首先必须注重高技能的培养,这是高职院校的特色所在和主旨所在。相对于中级基本技能,专门技能的培养更需要专业知识支撑。要用专门技能来解决现场技术问题,必须具备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门技能培养要注意创造性智力技能的训练,中、高端技术问题的解决主要不是依靠操作技能,而是依靠智力技能的创造性活动。这正体现出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也是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区别所在。
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相应职业的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毕业时能拿到“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更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职业技术人员用工的惯例,有利于规范国内劳动力市场,使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国际竞争和劳务输出等多方面需要。
2.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教育一直是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加强的内容之一。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能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毕业的去向较为集中,即求职工作。在现有的人才供需形势下,高职学生面对的压力和挑战更大,需要用更多的时间调节自己、适应社会。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以及责任意识,增加社会就业竞争力。人文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需要特别强调的内容,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塑造高职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以及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3.创业素质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中职或高中阶段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升入高职后,还需要进一步夯实和拓宽专业理论知识及提高操作技能。通过高职前期阶段的学习,从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所处的年龄阶段看,他们已经进入了创业能力培养的黄金阶段。在目前大学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下,自主创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的优良渠道。
创业素质是一种复合型素质,首先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类知识和技艺性知识,这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其次需要综合的能力结构,它主要包括三种能力,即一般性智能、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创业素质所应具备的核心要素。再次需要独特的个性结构,主要包括自身风格和创业意识以及其他有利于创新的非智力因素,如科学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诚信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团队精神等对创业的行为过程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素质已经不再单纯,是一个动态的多元结构,其素质内涵也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才培养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地,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 于潇.市场经济与人的个体发展[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 杨汉洲,李银怀.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的构建[J].沙洋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4).
[3] 张官禄.知识经济与人才基本素质的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0,(2).
[4] 翟轰.高等职业教育概述[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5] 满保林.高校素质教育纵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 傅维利,张桂春,姚秀颖.浅谈高职学生应具有的核心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9).
关键词:资本结构 金融负债率 市场竞争程度 公司战略
一、引言
传统的资本结构研究在企业单一框架内进行,并仅就财务方面来确定企业的融资决策。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开始利用博弈论模型和产业经济理论,将外部产品市场和财务理论相结合,对资本结构理论展开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在现实经济中,资本结构的决策十分复杂。它既受经营战略、企业治理结构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影响。在诸多的外部因素中,市场竞争程度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尤为重要。市场竞争程度通过企业的财务状况传递到企业的融资决策中,进而影响资本结构。不同的市场竞争程度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有很大差异,这样企业就会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来决定财务风险,最终将总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对资本结构的理论研究始于Modigliani 和Miller 1958年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管理》。随后,多名学者又先后提出了修正的MM理论、权衡理论、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外才有学者将产业组织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结合起来,形成资本结构产业组织理论。Brander和Lewis通过建立一个两阶段双寡头垄断模型开创性地研究了资本结构与市场竞争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在竞争市场上,公司可以通过举债提高其攻击性,迫使竞争对手选择低产出。因此,为了在市场上获得优良的业绩,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公司将选择高负债水平。由于Brander和Lewis(1986)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Showaller(1995)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伯川德模型提出:在成本不确定的情况下,公司选择无负债融资;在需求不确定的情况下,则利用债务提高竞争力。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进行实证研究的也比较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朱武祥等(2002)学者以燕京啤酒为例,通过构建二阶段理论模型分析了财务保守行为,并证明了处于竞争激烈市场上的公司选择低负债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龚凯颂和张华(2006)就我国上市公司经验数据得出资本结构与市场竞争程度负相关;刘志彪、姜付秀和卢二坡(2003)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我国企业资本结构与市场竞争强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已有文献来看,对于竞争程度与资本结构之间的关系,有正相关和负相关两种结论,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替代指标的选取上,多数学者都采用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率或短期负债率来代表资本结构,但这些指标未综合考虑负债的期限和企业主动融资的意图。鉴于此,本文首次提出“金融负债率”这一概念,以此衡量公司的资本结构,并结合企业竞争战略来分析不同竞争程度市场上的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通常来讲,市场竞争程度越高,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越大,各种营销策略会使企业的利润率降到一个很低的水平。为降低财务风险,企业将减少债务融资;反之,企业则选择较高的负债水平。另外,当企业的经营风险较高时,其现金流和盈利情况均较差,从而影响了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偿债能力,进一步降低了其负债水平。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
假设:企业的负债水平与市场竞争程度呈负相关关系
(二)变量定义 本文选取变量如下:(1)被解释变量:资本结构。就债务而言,Nissim和Penman首次将其划分为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具有一定自发性质的经营负债不属于主动融资行为,不能确切地反映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实力,因而应从研究中剔除。而长期资本负债率又未包括短期借款等金融负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认为利用“金融负债率”,即金融负债/总资产来反映资本结构更为合理。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目前债务融资的总体情况,选取短期借款、应付利息、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以及应付债券等六个项目作为金融负债。(2)解释变量:市场竞争程度。由于市场竞争程度这一概念本身具有模糊性,因此目前没有一个确定、统一的指标量化该变量。笔者通过对已有文献总结得出,竞争程度的替代变量可以概括为三类:结构类、绩效类和综合类。结构类主要是通过赫芬因德指数反映市场的集中程度,多数学者采用该指标作为替代变量。绩效类主要利用主营业务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指标来替代竞争强度(徐鹏,2007)。而综合类指标则是运用层次分析法将前两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替代(龚凯颂,张华,2006)。笔者认为综合利用结构指标和绩效指标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一个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因此本文选取了赫芬因德指数(HHI)、公司数目(N)、营业利润率、营业毛利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ROE)等五个指标,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综合得分作为竞争程度的最终替代变量,其中公司数目与市场竞争程度呈正相关,其他四个指标与之负相关。如表(1)所示。(3)控制变量:企业资本结构受多方面的影响,本文将以下因素作为研究的控制变量。第一,盈利能力:资本结构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盈利性的不断提高是企业长期生存所必须的,同时也为公司偿还债务提供有力保障。陆正飞和辛宇(1998)作为国内较早对公司获利能力与资本结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学者,验证了两者存在负相关关系。笔者认为这一结论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根据优序融资理论,公司盈利性越强,其自有资金越充足,盈利性强的企业更倾向于内部融资。本文利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盈利能力的替代变量。第二,自由现金流量: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自由现金成为经理人应付项目损失的“缓冲器”。为解决由于自由现金过多导致成本过高的问题,企业可以通过举债来限制经理人的项目经营活动,以保证其行为的有效性。因此,自由现金流量与资本结构正相关。第三,成长性:成长性高的公司偏向于对增长机会资产投资,公司基于利益追逐需要进行资金筹集。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其资产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成本随之增加,为了约束经理人的行为,企业倾向于债务融资。因此企业成长性与资本结构正相关。本文利用托宾Q衡量企业的成长性。第四,股权集中度:“一股独大”是我国资本市场一个显著的特点,股权高度集中对公司融资选择影响显著。肖作平(2004)将我国深市上市的111家公司1994年至1998年的数据作为样本,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股权集中程度与债务比率正相关。本文选取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作为股权集中度的度量指标,其与资本结构呈正相关。第五,公司规模:规模大的公司往往信誉较高,可以为到期足额还本付息提供有力的保障,因而更容易受到债权人的青睐,可以以较低的资金成本获得债务资金。基于此,公司规模与资本结构呈正相关。本文将主营业务收入的自然对数作为该指标的替代变量具体见表
(三)模型建立 根据上述解释,本文利用多元回归分析,采用Eviews 6.0计量软件,以市场竞争程度为解释变量,盈利能力、自由现金流、成长性、股权集中度以及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对这六个变量进行实证分析。 基本模型如下: DEit=αi+β1JZit+β2YLit+β3
XJit+β4CZit+β5GQit+β6GMit+μit
其中i代表行业,t代表年份,α为截面的个体效应,β为回归系数,μ为随机变量。
(四)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所需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CSMAR)。样本选取遵循以下原则:(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2)剔除ST,*ST公司,这类公司财务以及经营状况存在异常,信息缺乏可靠性,可能对研究结论产生影响;(3)剔除数据缺失以及数据明显异常的公司;(4)选取上市年限相对较长的公司,这是为了确保公司行为的相对成熟。基于上述原则,本文选取了2006年12月31日之前已在沪深两市上市的2179家公司作为样本。以2006年至2010年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基础,以行业平均值作为研究对象,最终得到105组平行数据。在控制相关变量下,研究市场竞争程度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可知,各行业金融负债率的平均值仅为0.2923,可见我国企业的整体金融负债水平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我国债务筹资渠道不畅、企业偏好股权融资造成的;金融负债率的最大值为11.7818,最小值为0.0224,可见行业的融资能力相差较大;HHI的均值为0.1065,中值为0.0611,说明行业间竞争非常激烈,整体上接近完全竞争水平。但仍有个别行业的垄断程度比较高,HHI的最大值达到0.6969,与平均水平相差悬殊。另外,各行业的营业利润率较低,均值仅为9.13%,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二)主成分分析 本文利用SPSS18.0(汉化版)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1)提取主成分。首先得到原始变量的相关矩阵特征值与方差贡献率,见表(4)。由表可知,前4个特征值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680%,这意味着前4个主成分含有原5个指标90.680%的信息,根据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等于85%的原则,可以认为这4个主成分可以很好地代表总体信息,因此提取的主成分为4。(2)建立每个主成分的得分函数。根据原始变量的值和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可以建立因子得分函数,进而计算出四个主成分的得分S1、S2、S3、S4。
S1=0.018YYML-0.129ROE+0.501HHI+0.314YYLR-0.594HYZS;
S2=0.705YYML+0.348ROE-0.325HHI+0.204YYLR-0.221HYZS
S3=-0.267YYML+0.877ROE+0.344HHI+0.171YYLR+0.181HYZS;
S4=-0.273YYML-0.164ROE-0.347HHI+0.895YYLR-0.207HYZS
(3)计算竞争程度的综合得分。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所有信息,对每个主成分以各自的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综合得分S: S = 0.082 YYML+ 0.210 ROE+ 0.067 HHI+ 0.3753YYLR-
0.160HYZS
(三)格兰杰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为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由表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竞争程度不是资本结构的原因”的假设,即竞争程度显著影响资本结构。Pearson检验可以检验自变量之间的共线性。给出了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从表中可看出,托宾Q和资产报酬率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共线性,由于托宾Q衡量企业的成长能力,而衡量盈利能力的资产报酬率与利润率指标较为接近,故删去资产报酬率这一指标。
(四)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本模型拒绝原假设,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可知,竞争程度(JZ)的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该变量对资本结构有明显的影响。由于综合得分是五个竞争程度替代变量的线性组合,根据各变量的意义,综合得分越大,市场竞争程度越低,因此竞争程度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即市场竞争程度较为激烈时,企业会采取较为保守的融资策略,减少主动融资。这一结果验证了原假设。现金流量(XJ)、成长能力(CZ)、股权集中度(GQ)系数为正, 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检验,与前提假设一致;企业规模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不显著,但其系数为正,也符合预定的假设。在其他因素的控制下,市场竞争程度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企业应该根据所处行业的竞争程度,选择合适的资本结构。
四、结论
本文提出“金融负债率”概念,通过以上研究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市场竞争程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所处的行业竞争越激烈,企业主动负债融资的意图越不强烈,财务决策偏于保守。这一结论与掠夺效应相吻合,也与我国上市公司经营现状相一致。目前,我国诸多行业竞争较为激烈,如家电业、纺织服装业等,处于这些行业的企业往往选择价格战、广告战等营销策略来抢占市场份额。此时,低杠杆企业就可以通过不断地降低价格来提高其对高杠杆企业的进攻性,迫使其降低生产,最终退出市场。此外,高额广告费用以及大降价使得企业面临较高的经营风险,为了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水平内,企业不得不选择低负债。因此,企业应该根据所处行业的外部竞争环境以及其所采取的公司战略进一步制定合理的资本结构。
本文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金融负债率”概念来替代资本结构,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其可行性有待进一步考证;仅以上市公司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结论的代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可以考虑引入非上市公司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朱武祥、陈寒梅、吴迅:《产品市场竞争与财务保守行为》,《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2]龚凯颂、张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关系研究》,《财会通讯(综合版) 》2006年第10期。
[3]刘志彪、姜付秀、卢二坡:《资本结构与产品市场竞争强度》,《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4]陆正飞、辛宇:《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主要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第8期。
[5]肖作平:《股权结构对资本结构选择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当代经济科学》2004年第1期。
[6]徐鹏:《产品市场竞争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7]Brander James A,Tracy R Lewis . OIigopoI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
[8]Showalter D.Oligopoly and Financial Structure:Com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5.
【关键词】酒店;经营成本;控制策略
酒店是一个复杂的运营系统,要确保酒店运作高效有序,需要很高的管理水平。受制于我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除国际品牌及少数国内品牌酒店管理水平较高外,绝大多数酒店企业管理水平依然较低。由于目前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使得酒店不得不将精力转向加强管理、控制成本方面,严格控制经营成本已成为酒店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酒店企业成本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成本意识淡化、成本管理弱化、成本行为软化的“三化”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效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从目前整体成本控制水平来看,通过控制经营成本来提高效益还有很大的潜能。深入细致地进行成本构成和特点分析,采取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势在必行。
一、酒店经营成本构成
从广义上讲,酒店的经营成本包涵了营业成本和费用(本文均引用此概念),与一般企业在核算科目上大体相同,包括一级科目中的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四项,二级核算科目视各酒店的具体情况设置,三级科目一般按部门设置。酒店经营成本核算科目设置如表1所示。
二、酒店经营成本构成特点
从总经营成本构成比例上看,酒店经营成本成本以人员工资、餐饮成本、水电能源消耗三项为主要组成部分,占总成本的80%左右,是成本控制的重点。人员工资约占总成本的20%,水电油能源约为30%,餐饮成本约为25%~30%。
从各部门的成本、毛利率来看,客房部、餐饮部、娱乐部各具特色。从表2的分析可知,客房部的主要成本为折旧和摊销费约为50%,人员工资及其它为30%左右,部门毛利率最高,约为40%~50%,总成本的可压缩性低;而餐饮部的餐饮制作原料成本和人员工资达其部门成本的65%左右,可控余地较大,可通过加强采购、管理和激励机制来予以降低,其部门毛利率仅为10%~15%;娱乐部的成本构成与客房部类似,可缩减性较低,部门毛利率居中,但人员多、杂,管理难度大。
三、酒店经营成本控制策略
(一)确定经营模式
酒店经营成本控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管理工作,经营模式的选择决定了成本控制的难易程度。客房部的管理相对较易,且利润率高,采用目前的管理模式即可。餐饮部人员多,原材料种类多,消耗主要靠厨师班控制,管理难度大。但餐饮部所提供膳食服务质量的好坏,会间接地影响客房部的入住率。传统的餐饮管理模式工作量大且效果不太好,很难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难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较好的模式是目标管理制,将经营管理权放至部门,酒店重点控制部门利润总额、部门总收入和易耗品破损率,按考核指标完成情况予以奖励和处罚。如管理层缺乏餐饮业经验,也可考虑部门整体租赁经营。至于娱乐部,目前主要采取部门整体租赁经营,这种方式对酒店来说管理较为简便,但大部分利润都流入了租赁者手中。鉴于酒店管理的复杂性以及为了充分发挥部门管理人员积极性,可考虑目标管理制,既可简化管理又可提高利润,此方式已在一些酒店成功实施。
(二)确定经营成本控制重点
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控制工程,所要控制的点多、面广,核算工作繁杂,要想面面俱到、滴水不漏难度非常大,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控制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式,也符合管理控制学的原理。为了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可根据各成本项目在总经营成本的构成比例及其可控制性将成本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管理。重点控制A类,严格监控B类,C类成本项目是一些比例不大、可缩减性小、对总成本影响较小的项目,实行一般性控制即可。从上面的成本构成分析可知,总经营成本中以人员工资、餐饮原材料消耗、水电油能源消耗三项为主,占全部总成本的80%,是成本控制的重中之重,将其归类为A类控制点(关键控制点),其控制的好坏直接决定总成本控制的成功与否。低值易耗品、酒水、洗涤费、维修费、培训费为B类,属严格监控类,其控制是否有效对总成本和利润率有较大影响。除A类和B类以外的项目归为C类。
(三)确定目标成本考核指标
在确定成本控制重点后,目标成本考核指标设置就是关键,设置合理与否决定了控制能否有效地实施。考核指标的设置,应该像挂在树上的苹果,可以看得见,站在地面上却摸不着,但使劲跳起来或爬上去又可以摘下来,这样的指标就是合理的指标。至于具体应设置为多少,应视各酒店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历史经营状况、同条件下同行控制水平而定,原则上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激励性,应该遵循“宽于立而严于行”。考核指标的确定是一项十分重要、严肃的工作,制订时一定要慎重,要在详细研究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指标一旦确立,不管效果如何都要严格执行,以保证其严肃性,不合理的地方可在下一次制订时再予以修订。制订考核指标时应重点注意部门利润总额、总收入额和低值易耗品破损率。
(四)建立成本监控体系
从组织架构上,应设立专门的成本控制机构。这一点已在酒店行业普遍实行。财务部一般都设有成本主管,但目前的成本主管不是真正的成本控制者,由于其没有真正的管理权限,实际上只是行使成本核算职能,其主要工作就是核算成本和汇报成本状况,并不实施监控职能。因此,酒店不但要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更要赋予相应的监控权限,以保证其行使更重要的监控职能。
从制度上,应建立相应的监控制度。一是在加强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严格物资的采购和费用的核报,物资的采购和费用的开支由使用部门申报,财务部审核,总经理审批,实行3级审批;二是健全各种财务制度,如《采购员制度》《保管员制度》《物资出入库制度》等;三是建立回收利用、以旧换新制度,杜绝浪费。
从部门成本控制的角度上,客房部的成本可压缩性较小,对其进行控制收效不会很大,要提高其部门的利润率主要应从开源的角度考虑,提高收入是主要手段。餐饮部应重点控制原材料的采购和消耗,降低直接成本。对于控制采购成本,主要从制度上予以规范,重视提高采购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拓宽采购渠道,重视所购物品的质量。至于消耗控制,主要实施者为厨师班,由于膳食制作专业性较强,不太好进行监控。目前很多酒店厨师班实行总工资额包干制,不管工作量的大小、厨师班人员多少和餐饮部门收入的高低,酒店都给行政总厨一固定工资总额,由其自主聘用人员和进行工资分配。这种方式对于成本控制不利,成本控制的好坏全由厨师班人员思想素质和心情而定,外部几乎起不到控制作用。较好的控制方式是厨师班收入与单位收入消耗率、工作量等具体指标挂钩,这样才能让他们重视成本,主动采取措施降低成本。娱乐部的成本主要是折旧和摊销,占部门总成本的60%左右,但该项目在酒店投入运营后就确定了,不具控制性。可控制部分主要是人员工资,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员工人数是较可行的做法。总之,各部门各具特点,应视具体情况予以确定控制重点。
从思想方面来看,应加强对员工成本意识的培养、教育和宣传,让成本控制意识深入人心,使全员参与成本管理,以便控制措施严格执行。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从管理层做起,老板和高层管理者要讲成本、讲效益,不但自己要认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和如何控制成本,更重要的是要让全体员工也有这方面的意识,主动去控制成本。
总而言之,酒店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但又十分重要的管理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是要针对酒店经营成本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建立科学的成本费用监控体系,运用“三化”(即制度化、目标化、经常化)管理模式进行监控;其次要强化成本意识,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再者就是考核指标和控制手段要合理并严于执行。只要灵活运用以上措施并不断探索成本控制的新方法,酒店经营成本就一定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喻启军.酒店业成本控制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0):13-16.
关键词 金融企业 “营改增” 赋税影响 成本构成 应对措施
一、传统计税模式在金融业中的弊端
(一)税务抵扣问题
传统的制造业实行的增值税和营业税计税,由于存在上下游的行业链条,因此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抵扣。企业在经营中能够实行对税负的转移,即使拉高价格,但实际经营成本并没上涨。而且下游企业实际上承担的更多营业税负和增值税负,最终将会被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但是金融企业则不然,由于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不同,缺少生产者这一环节,所以金融企业在行业链条上不完整,没有下游企业的金融行业只能承担自己所有的税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经营成本。同时,高昂的利息和税负压力使得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一直难以得到缓解。
(二)税赋组成和计税依据不合理
金融企业的营业税主要由以下四类组成:一是金融企业贷款业务利息计税;二是融资 租赁收益全额与承租方成本的差额计税;三是金融产品收益差价计税;四是资金转移手续费计税;
以营改增之前的“营业税”为例,10年间平均税率为5%,另征收城建税、教育费附加(1% ~ 7%)的费用。农村金融机构的营业税较少,如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的营业税为3%,综合税率为3.36%。金融企业征收“营业税”本身就存在计税依据不合理的问题,经常会导致重复征税的情况,而且缺少退税的补贴,使得金融企业在税务成本方面高于其他行业。而且,金融企业征收营业税与国际惯例也存在冲突,不少西方国家对金融业仅征收1% ~ 3%左右的增值税,低于国内的5.56%的营业税综合税率。
(三)不利于金融企业国际化竞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金融业经历30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足够专业的金融结构体。但是传统的计税模式与国际通用的营业税模式不符,缺少出口退税渠道,难以转移税负。因此,增加了金融企业的运营负担,不利于我国金融企业参与国际金融资本竞争,难以实现我国金融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二、营改增对金融企业税赋成本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金融企业利润的影响
第一,存款业务利润变动。对于“营改增”的计税制度,由原先的17%和13%两个档次变为6%、11%、13%和17%四个档次,金融企业的增值税税率可能在6%和11%之间进行选择。金融机构的经营利润变化首先体现在存款业务方面,“营改增”后,金融机构缴纳的营业税将变为利润计税,存款业务的利息收入开始计入增值税纳税范围,两者之差为金融机构利润的变动,以6%的税率计算,金融企业的经营成本可能下降,利润有小幅度提升。
第二,直接收费业务利润变动。直接收费业务是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业经营中主要的收费管理业务,也是银行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营改增后,直接收费业务的利润将从原有的营业税变为增值税计税,与贷款业务有关的费用不得从进项税抵扣,其余业务可以从进项税抵扣。另外,原营业税中手续费部分归入其他金融业务,增值税科目为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笔者以10家银行2015年数据为例进行了分析:
(注*:由于与贷款服务直接相关手续费等支出不可区分,计算增值税时按照全部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进行项抵扣)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除交通、中信和平安之外,大部分银行增值税高于原营业税的情况,可见营改增后,银行直接收费业务的税赋压力呈上升趋势。
第三,总利润变动。根据央行给出的金融企业年报数据,实施营改增后,金融企业的总利润变化趋势不定,从总体来看6%的增值税税率使金融企业总利润略微减少,市场业务总体量变化不大。但从税务局反馈的税务信息来看,“营改增”对银行业总利润的增加并没有明显的推动效应,而且由于金融企业各种监管机制的管理下,没有将税负增加转嫁给实体经济,使得金融企业总利润在税制改革初期有所下降。
(二)对金融企业经营成本的影响
“营改增”的提出,对金融企业的经营成本并没有带来较大的变动,从金融企业的经营成本构成中可以看出,银行经营成本的60%是人员工资和房租成本,这两部分不能抵扣,因此“营改增”变动影响不大。剩余40%是IT运营、电信服务等支出费用,税率变动对这部分成本难以构成较大的影响。
三、“营改增”后金融企业经营应对的措施
(一)转变纳税意识
“营改增”中,政府提出了许多金融企业转型时期的优惠和减税政策。对此,金融企业财务人员要转变传统的纳税意识,研究“营改增”税务制度,通过合法手段将金融企业的纳税额降至最低。
(二)转变经营理念
我国金融业“营改增”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促进我国金融业的规范化,另外就是提高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此,金融企业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转变发展思路,开拓发展眼界,放眼世界,积极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寻找商机,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提高财务风险管理
营改增后,金融企业不能仅仅对税制改革的表面进行调整,而是应该进行更深层次的税务管理风险防范。首先,金融企业要加强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聘请专业的税务工作人员对“营改增”后计税模式和避税陷阱进行讲解,防止金融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出现的税务问题。第二,要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监督审核,保证金融企业内部的利润和成本账目清晰,并且全部按照新增值税的计税方式组合。第三,要加强金融企业财务高层的法律意识,了解营改增后偷漏税的后果,让金融企业所有的行动既符合国家政策的规定,又符合法律的要求。
四、结语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金融领域的大门已经悄然透进了一道曙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升级,金融市场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在这种情势下,我国政府需要逐步放宽对金融企业发展的限制,进一步降低税负,解放发展动力。同时,金融企业也要转变发展理念,适应国家的税务要求,创新产品,提高国际竞争力,最终促进金融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鹤壁市中心支行)
参考文献
[1] 李辉.建筑企业营改增对企业税收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