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第1篇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剪纸/文化/传承

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地理与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各民族,由于不同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民情风俗的历史演变,形成具有浓郁地域特征、文化品格各异、审美情趣独特的的经济文化特征。

一、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征

自然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由于生活地域不同,习俗不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而服装、服饰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被承传,而后在不断选择那种能够明确表示本民族文化个性的衣着过程中,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特有的外部表徽与符号被长久地固定和保留下来。

二、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与民间剪纸的联系

通过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服饰进行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各民族的服饰均采用抽象和变形的纹样,所采用的纹样组织形式可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连续纹样。我们追其根源不难发现这些服装装饰图案主要源自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演变,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纹样。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内部联系,他们之间转换的媒介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民间剪纸艺术

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地位相对独立,受生活习俗,历史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和粗犷豁达的民族性格。而北方少数民族通过民间剪纸这种艺术形式来展现其民族精神和民族理想,希望创造一个吉祥化的世界,表现人们对和谐、康乐生活的美好企盼,如传统的云卷纹样剪纸、团花纹样剪纸和别具创新的“南绰萝花”纹样剪纸都以简单、粗犷、明快的风格著称。

云纹形态形式多样,应用极为广泛,灵活多变的曲线给人以古朴流畅之感,是一种非常多见的象征吉祥的剪纸纹样。

团花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民间剪纸中利用率最为广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团花纹样的内涵是吉祥,它不仅表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对未来的希望和理想,还表达了北方少数民族力求改变生存环境,努力征服困难的意志以及不屈的力量,它既是理想性的又是现实性的。

“南绰萝花”图案脱俗而高雅,有清幽闲淡之姿,堪称一绝。虽然很难考证南绰萝花究竟是哪一种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其意义超越了自身的观赏价值,有着极为丰富的深层内涵。

北方少数民族民间剪纸是艺术的,更是民俗的,作为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代表性门类的剪纸,北方少数民族民间剪纸是民族审美的结晶、民族精神的载体、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是中华民族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民间剪纸艺术是北方少数民族最直接的艺术表达形式,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领域得到了长期的运用和发展,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珍贵的组成部分。

三、民间剪纸艺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运用

服装既是人类物质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几千年来,在各民族互相影响渗透及吸收融合的基础上,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

北方少数民族通常采用点线结合剪刻出云纹、羊纹、枪纹、花草、鸟兽、鱼虫、山川、树木等,其形象生动,造型美观别致,给人以均匀、协调的美感。这些剪纸纹样被广泛用于神偶的制作或贴缝在衣服的袖口、长袍的下摆开口处及鞋帽、枕头等物品上。

(一)云卷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

北方少数民族常将其装饰在服装的胸前、背部、衣领等处,也被大量的刻印在桦树皮制品上。另外还有一些极富个性的云形纹样,例如云卷状和云头状的纹样,都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最爱,这些形态各异的云纹经常成为图案的主题,是北方少数民族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

(二)团花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应用

团花纹样在传统观念中仍具有神圣的一面,同时还具有其深邃的现实意义。那些花草丝缕、桃符纹样,其深层的装饰动机是创造一个吉祥化的世界,表达的是一种对安定、和谐及康乐生活的企盼。

(三)南绰萝花纹样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的应用

代表着北方少数民族坚贞和高尚的情操,象征着姑娘美丽纯洁,也象征着爱情和幸福。正是这样一种纹样,体现出北方少数民族的人格理想,是北方少数民族形象化、物态化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因此,也是自觉约束的伦理意识和追求的基本目标。

以上各纹样都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些剪纸纹样,具有代表性,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象征符号。透过这些淳朴的纹样,我们看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而这些纹样对民族的文化传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剪纸纹样的开发与利用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剪纸纹样,在民族文化历史中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但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信仰,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体现。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追求、向往、体验、获取或投资,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追求,如何发展和展示民族文化品牌,开发民族文化服饰服装及艺术品市场,成为北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随着国家交通设施的完善,到北方少数民族区旅游也将成为一种时尚,少数民族文化展示、旅游产品的开发势在必行,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品当为首选,而这些旅游产品中民族图案和工艺水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价值及文化的体现。

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应提高对民族文化品牌产品的认识,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艺术工作者和研究者也应加强对特色民族文化和艺术品的研究和开发,使其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老艺人手工技艺者,给予支持扶持,确立传承人,保留传统技艺,使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民族之灵魂。

参考文献:

[1]段梅 东方霓裳 解读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2004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艺术关系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艺术的源泉。民族艺术中的舞蹈、戏剧、杂技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关系最为密切。许多民族的现代文艺是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发展演变成舞蹈、戏剧。目前许多被挖掘、整理出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黎族的跳竹竿、景颇族的刀术、苗族的狮子上金山等,把竞技、舞蹈、娱乐、体育融为一体,既有娱乐、健身的作用,又有艺术欣赏的价值。随着各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将为现代民族艺术提供无穷无尽的发展源泉。

民族艺术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往往与各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美术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如苗族人民喜爱的跳芦笙,健美的动作,配合内容丰富的歌词和优美的曲调,身着漂亮的民族服饰,边唱边舞,边跳边吹,说唱、交谊、运动三位一体,既交流思想感情,又得到娱乐和健身。又如黎族的跳竹竿,击竿者,时跪、时蹲、时站,节奏越打越快,难度越来越大。跳竿者随竹竿的分合、高低、快慢,灵巧地跳跃其间,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展现出各种优美的姿势,美不胜收。参加者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和舞蹈技巧,形成了高度体育技巧性同高度艺术性统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

民族传统舞蹈是取得群众确认而流传下来的舞蹈形式,是由各族人民根据现实生活直接创作的,反映了人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的情感和态度。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都属于人体艺术形态,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性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舞蹈与体育共生共存,栖息相伴的现象是有目共睹的。民族舞蹈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种人体艺术文化、人体艺术形态。我们可以举出不少的实例来说明“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现象。我国的剑术就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融舞蹈与体育于一身的艺术形态至今仍受到群众的欢迎。

从历史上看,远在先秦时期,在东北、内蒙地区的阴山岩画和乌兰察布岩画中的原始狩猎舞蹈。魏晋南北时期,西南僚人的铜鼓舞。明清时期,中南地区瑶族的盘王舞。民国时期,朝鲜族的刀舞等等都有上述的特点。民族舞蹈侧重于内心情感的表述,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以健身及竞技取胜为侧重,形成现在这种有分有合、以分为主的状况,即民族舞蹈形成自己独立的艺术形态,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则形成另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

此外,从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三个需要层次来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舞蹈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实践,都是人类愉快、活力和自由的源泉,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目的既具有健身性目的又具有审美性目的,既为了满足身体本身的需要,也为了满足心理和情感的需要,对身体活动的多目标追求将逐渐成为人们参与身体活动的重要特征。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舞蹈这种“舞中有体”,“体中有舞”的融合形式,将成为一种趋势,将共同构成人们余暇生活的重要内容。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共同体现各少数民族的特点。我国少数民族千百年来常常在佳节吉日借助民族传统体育来寄托美好心愿,表达欢娱的心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又因不同的自然环境、生存方式、、生活习俗、审美心理等,形成了各具风采的民族节日盛装。这些民族盛装被广泛应用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它们在服装款式、色彩搭配、纹样装饰、饰品造型乃至整体着装风格上,既涵盖了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样式,又荟萃了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因而具备了各少数民族服饰最直观的民族形象表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服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随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演变出全方位、多层面的形式,反映出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动作也无限变幻,难度高超。此时的民族服饰为了配合视觉效果,必须将少数民族盛装原生的装饰、佩戴及穿着体系打散、解构其中最具少数民族服饰风采的元素,诸如款型、饰品、图案纹样等,作为少数民族形象的象征,被有选择地用于或重新组构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的设计中,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服饰变得艺术化。而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设计的少数民族盛装,因其涵盖着少数民族服饰的日常式样,深受群众的喜爱,因而许多优秀项目经过多次的精选、提炼,世代传播,魅力无穷。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每个少数民族拥有不同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游戏,而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不同的民族体育器具。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器具相互依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表演和比赛与民族器具的使用密不可分。民族体育器具在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和表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纳西族武术“东巴跳”,是纳西族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纳西族每当祭风、祭神、消灾、除秽、开丧、走荐、求寿等七种道场,都要举行盛大的“东巴跳”。典礼时,人们头戴五色飘带佛冠或鸡冠帽,身披龙凤小旗,腰系黑红彩带,穿着各种彩色法衣或兽皮服饰,手执刀、剑、弓、弩、叉、矛、盾等武器,以及板铃、手鼓、大鼓、铜擦、铜锣、海螺、楞锤、魔样等民族器具进行演练。如果没有民族器具作为道具,“东巴跳”就不可能表达出应有的感彩。因此,民族器具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民族器具的认识。多数人对哈尼族、普米族的“磨秋”和阿昌族的“车秋”没有太大的印象,但是通过各个级别的少数民族竞赛或少数民族项目表演等,人们就会认识到,“磨秋”是“打磨秋”运动的器材。“车秋”是阿昌族的“车秋”运动项目的器材,“车秋”形状略似纺车,有四根木柱分立两边作为支架,中间横担着秋辊,左右各用两根木柱交叉的镶在秋辊上,类似车的辐条,在顶端左右相连,挂着秋千绳。每架“车秋”可同时坐4人或8人,节日期间,阿昌族青年都身着节日服装,悠荡秋千,尽情娱乐。

参考文献:

[1]杨津津,张雁飞.试析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与传统体育的共同发展[J].贵州民族研究,2002,(3).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造型艺术;原始信仰;毛皮文化;民间文化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造型艺术来源于各民族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审美意识,来源于少数民族同胞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在人类社会发展之初,渔猎狩猎活动是人们求得生存、延续生命的主要条件,并创造了人类原始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民间造型艺术,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原始信仰(包括萨满教文化、信仰文化等)艺术;二是毛皮、兽皮文化艺术;三是鱼皮文化艺术。

1 北方少数民族服饰造型的原始信仰艺术表现

萨满教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信奉的宗教。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翰尔族等民族都信奉以“万物有灵”为思想基础的萨满教。萨满服饰是萨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一件萨满服饰上,都蕴涵着萨满的鬼魂观。在鄂伦春族中,共发现了九种不同的萨满服饰。尽管这些萨满服饰属于不同地域、不同部族、不同历史时期的遗存,在饰物造型和装饰图案上也有着一些差别,然而它们对自然崇拜的造型特征却有着惊人的一致。在北方民族的狩猎活动中,鹿是重要的猎取对象。萨满神冠上都有耸立挺拔的鹿角(有的在双鹿角之间塑铜鸟)冠下额前饰流苏。萨满从鹿的角斗中得到启发,在做法时佩戴鹿角代表神灵与鬼神相斗。萨满神冠后面饰以红、黄、蓝三色布飘带,分别代表了火神、山川大地和天空河流。

北方游牧民族受生产方式所限制,多以兽皮为原料加工制作服饰。将去毛的光板本色皮,放入柞树皮熬煮的水中进行染色,缝制成袍后还要在衣服上装饰铜或铁制作的配饰,神裙带及飘带上多饰以蛇、熊、狼、蛙、蜥蜴等动物造型,在袍摆饰以各色布带皮带或铜铃。萨满在族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上界天堂,中界人间,下界鬼神,人们相信萨满能沟通神灵,生病、受灾都要求萨满跳神。萨满服饰主要有神冠和神衣,神衣包括上衣、围巾、神裙、鞋袜、被褥等,萨满服饰的色彩、图案、纹饰造型各异,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审美表现力。

2 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毛皮服饰造型文化艺术

鄂伦春民族是一个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这个只有几千人的民族,没有太多的受到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袭扰,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其原始的与狩猎生活息息相关的装饰艺术的单纯性和独特性,因而,鄂伦春民族的装饰艺术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北方狩猎民族古老装饰艺术的“活化石”。以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为代表的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地区和内蒙古草原的北方狩猎民族,衣食住行依赖于原始狩猎生产,他们创造了北方毛皮装饰艺术。

毛皮制品加工首先要鞣皮,其次是剪裁,最后用马鹿、驼鹿、狍筋等制成的兽筋线进行缝制。“毛皮文化”因各民族的民俗文化、审美多样性而有着丰富的内容,毛皮制品有皮袍、皮衣、皮裤、皮帽、皮靴、皮包以及各式皮具,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毛皮镶嵌工艺类;皮袋、皮包工艺类;毛皮服饰类。

鄂伦春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熟练掌握了毛皮镶嵌的工艺技巧,不论是造型设计还是装饰纹样的组合都已到了娴熟的地步。毛皮镶嵌工艺可以制作服饰、鞋帽、手套及各种包袋等,多以狍子毛皮、灰鼠毛皮、鹿兽毛皮为原料,将不同质地、颜色、花纹的毛皮组合排列镶嵌图案,制作工艺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板皮上绣出各种主次分明的几何纹、云卷纹图案,主纹四周镶嵌几何形色块。多在服饰中间以刺绣的形式作适合纹样,以二方连续的毛皮图案作为边饰,形成了以四周粗犷的皮毛色块烘托纤细秀丽的刺绣纹样,从而形成强烈的质地与纹样的对比,其中以镶嵌象征爱情的“南绰罗花”最为流行。第二种是将不同毛色的几何形原料镶嵌组合,这种形式多为各种毛色等量、均衡排列的四方连续骨架形式。各种兽皮在他们精心设计和巧妙使用后,成为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毛皮艺术品,在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 北方少数民族兼具实用与艺术的鱼皮服饰文化

在北方少数民族中,赫哲族是唯一使用鱼皮制作服饰的民族,被称为“鱼皮部落”。赫哲族是全世界穿用鱼皮服饰时间最长的民族,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至今仍有鱼皮制作技艺传承的民族。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北方少数民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服饰,是赫哲族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服饰文化做出的卓越贡献。

赫哲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鱼皮的厚薄、软硬等特性结合鱼皮的自然纹理,用不同鱼种的鱼皮制作不同的衣物和器具。赫哲族传统鱼皮服饰主要包括长袍、短衣、套裤、鞋、袜子、手套、袖带以及绑腿等。制作衣袍的鱼皮可以选用鳇鱼、大马哈鱼、鲤鱼、草根、白鱼、鲢鱼等,鞋靴一般选用怀头鱼、哲罗鱼、狗鱼、细鳞鱼等鱼皮制作。从选鱼到服装制作完成,要经过剥皮、晾晒、鞣制、裁剪、拼接、缝纫、染色和贴饰等数道复杂的工序。首先将三、四尺长的鱼皮完整的剥下来、去鳞晾干,用木棒捶打柔软;其次用刮刀将鱼皮上的杂乱纤维刮干净,将不整齐的边角剪掉,根据鱼皮的颜色深浅、自然纹理进行拼接、缝纫成衣;最后用植物染料染色和装饰。

鱼皮长袍、短衫是赫哲族鱼皮服装的典型代表,其式样类似于旗袍,偏襟或对襟,男女老幼皆可穿着。赫哲人喜欢用鳇鱼皮制作长袍,因为鳇鱼皮的厚度堪比牛皮,张幅较大,剪裁拼缝较简单,保暖性和耐磨性都远胜于其他鱼皮。赫哲族的鱼皮衣袍上半身大都染成紫色,在衣领处、衣襟处、袖口处用各种各样的云纹、花鸟、山水、风景图案和许多海贝、鱼骨、铜铃、珠子等装饰物进行装饰,还在背面有贴缀或拼接的呈左右对称的鱼皮剪刻装饰图案。下摆处用红色、紫色、白色滚边,造型粗犷、奔放、古朴、自然。赫哲服装不但精美,它还具有轻巧、抗寒、抗湿、耐磨、防水等特点。轻巧细薄的鱼皮衣,不仅面料为鱼皮,就连缝衣服的线也用鱼皮制成。鱼皮线细如尼龙丝,柔韧耐用、针脚细腻,也使得赫哲人的传统服饰缝合工艺不同于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皮革服饰制作。鱼皮服饰造型优美,色彩分明,集穿着与装饰于一体,融实用与艺术于一身。

这三大类文化艺术基本上包含了北方少数民族狩猎时代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方面。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造型艺术,是服饰文化与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民族意识等相互交织、渗透、聚积的综合反应,是富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审美文化体系的历史延续。

参考文献:

[1] 张馨之.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民间服饰[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2] 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6.

[3] 钟茂兰,范朴.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四川: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饰品 艺术特点 人文内涵

我国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少数民族由于地域环境、、历史事件等原因,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民族风俗及艺术形式,集中体现在服饰、饮食、居住、礼仪、节庆及婚丧嫁娶等方面。这些民族文化资源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族饰品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元素,代表了各民族的工艺水平,是各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研究少数民族饰品的艺术特点与人文内涵,有助于揭示民族饰品所蕴含的民族历史和文化,进一步把握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性格,为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 广西少数民族及民族饰品概况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711.05万人,占37.18%(数据来源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拥有全国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以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十一个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八桂大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广西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绚烂的民族文化,广西少数民族在歌舞、服饰、礼仪节庆、手工艺等方面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其中少数民族传统饰品则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饰品琳罗满目、风格各异、色彩斑斓,代表作有壮族的壮锦和绣球、瑶族的头饰、苗族的银饰、侗族的侗锦、银饰等,既反映出少数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追求,体现了各民族的气质和风貌,更传递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2 广西少数民族饰品的艺术特点与人文内涵

少数民族的传统饰品具有民族性、象征性、多样性、地域性的特点。

2.1 壮族

壮族是世居广西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壮族服饰以蓝黑色衣裙和头巾、衣裤式短装为主,穿着朴素而实用。服饰崇尚黑、蓝色,以黑、蓝色作为服饰的基本色调,显得庄严稳重,而花边、阑干织绣则运用了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花纹图案,与黑、蓝色底色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反差,给人以庄重大方,同时又不失活力的视觉感受。

从地域上看,广西境内盛产蓝靛,这种取材于大自然的印染原料成为壮族喜爱黑、蓝色的一个原因,而以黑、蓝色为主的服饰也更耐脏和实用,在以山区为主的广西境内各地,更能作为狩猎时隐蔽自己的保护色;从历史上看,在明清土司统治壮族时期,就规定了凡土民只准穿黑、蓝两色,这一传统一直沿袭至今;从文化角度看,壮族人民崇尚黑色,认为黑色代表神圣,能带来吉祥和幸福。这些都是壮族人民偏爱黑、蓝色的原因。

壮锦是壮族的传统手工织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锦以红、蓝、黄、绿、紫各种彩色丝线交织而成,主要采用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自然图纹和几何图纹,多用于制作被褥面、头巾、背带心、挂包、围裙等日用品和装饰品。壮锦做工精美,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浓郁,体现了壮族人民热情开朗和积极乐观的民族性格。

壮锦是壮族人民审美和原始信仰的综合体现。壮锦所使用的鸟、兽、鱼、虫、龙、凤、花草或山川等自然图案及水纹、云纹等几何纹图案,表达了少数民族对大自然的敬崇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体现了吉祥和谐的寓意和愿望,具有强烈的宗教及象征意义。

2.2 瑶族

与壮族服饰庄重而朴素不同,瑶族服饰色彩艳丽,款式繁多,且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瑶族拥有众多支系,各支系服饰差异十分明显,过去曾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头饰的装扮不同而得各种族称,如白裤瑶、红瑶、竹箭瑶等。

瑶族妇女注重装饰,对发式尤其讲究。瑶族妇女的头饰十分丰富,有戴帽、缠发、包头巾、椎髻、顶板、戴银钗等,造型也多姿多彩,有三角形、“龙盘”形、“月牙”形、“凤头”形、圆筒形、宝塔形等,同时还装饰了各种银器,如头簪、头钗、耳环、项圈等。瑶族女性擅长挑花和刺绣,瑶锦工艺精致、五彩斑斓,故也常用作头巾、头带等头饰。

瑶族头饰除了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外,还有其象征意义。如广西龙胜县盘瑶妇女多戴三角形的帽子,传说用以驱逐虎豹,寓寄逢凶化吉,万事如意,故帽子的花纹图案五花八门,花鸟鱼虫、龙凤狮麟等均常见,唯独没有虎豹,且不同年龄的妇女戴不同颜色的帽子,各自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寓意。而广西贺县盘的瑶妇女也常戴三角帽,她们认为戴高大的帽子进入密林和草丛,可以驱赶野兽、起到“打草惊蛇”的自我保护作用,所以她们的帽子层层叠叠、高大壮观。勉瑶少女出嫁和举行婚礼时则以一幅鲜艳而精美的瑶锦遮头,寓意幸福美满。瑶族以狗为图腾,故瑶族的孩子多戴狗头帽,寓意祛邪避恶,祈求平安。

2.3 苗族

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佩戴银饰的习俗,但没有一个民族比苗族更崇尚银饰,民族人民将他们对银饰的喜爱发挥到了极致,苗人全身上下都佩戴银饰,并以佩戴银器的多少、大小来衡量美,可以说,苗族是一个被银光包裹的民族。

少数民族的服饰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族服饰艺术 古近代传统服饰文明 文明的厚重性 汉族服饰 族群文明遗产

若较详细地纵观且横察各民族服饰艺术的历史,我们会发现,不仅就中国范围而言,大多族群的民族服饰事实上就是古近代流传下来的服饰。我们研究民族服饰艺术,其实就是在追根溯源研究古近代传统服饰文明。那么,同时也是通过传统服饰文明研究而了解和领悟整个民族文明史。

我们知道,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的主体文明内容。仅从文字文明对主体文明所作历史记载角度考察,主体文明中,曾经常被人类首选尊崇的又是什么?试从中国的可靠记载入手作参阅,古近代的中国,总体上是世界最强国之一,可以代表性体现当时人类的最先进文明情况和人类文明追求。我们发现,按中国传统文字文明对人类生活问题的组词排序或描述记载,衣,竟然是排名第一的,可见,服饰在各种与其相配的文明遗产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是详实不虚的。

对服饰的观察研究,不仅能发现古代和近代传统文明史的一些端倪,也能获得传统服饰本身的玄妙内涵,及其所带来的最直接的服饰艺术的震撼和启迪,给当今艺术注入些传统中最经典的元素。通过对它的继承、创新、发展,可以让古代和近代先人的伟大智慧协同我们共创美好生活,提升当代文明的厚重性。

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继续沿袭着千百年的服饰遗产,其服饰艺术的历史客观演化步伐相对较小,保持有古今一贯的文明认同性,而成为最好的继承典范之一。近年来,在新兴世界高新科技文明的大环境冲击下,中国少数民族也已经试图在逐步做小规模创新和发展工作,但民族服饰艺术,也就是传统服饰文明、艺术结晶因经历了沉重的千百年的洗礼,精华依旧灿烂。诚然,各民族除了自身,或大或小会受相互间时代性和跨时代性双重文明的影响。我们对此探究学习和发展推进,实际上也关乎对人类事实无法回避的必然性时空思维过程及模式的整体把握掌控,关乎今天的人如何能最终理清跨越的目的和意义。就此,我们的研究,既要大胆,又必须树立很明确的虚心学习先人、旁人的态度,只有在此前提下,创新和发展才不至于沦为无本之末。

传统服饰文明在现今生活中的继承创新发展情况,若经我们进一步做生动化集中关注,则会怎样呢?依然以中国为例,56个民族中,由于各自积淀的文明史的具体原因,主观性和客观性继承发展情况自然各有差异。如汉族服饰艺术的继承相对薄弱些,因为汉族是一个信仰方面与时俱进性比较强也比较早的民族,善于变通观念和改变自己外观装饰形式,其文明的持久性完全是高强度包容的适时适应性所带来的。汉族唯有饮食文明和文字文明是真正保持得最好的。而服饰文明,甚至建筑居住文明、行为习惯文明等,均以变为进,常变常新。从汉族服装的变迁,几乎可以最大限度地精确考证到各朝断代史及变迁,其服饰仍能成为传统学术研究中最具价值的科考点也在于此。

再看满族、壮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由于其族群文明遗产保护储存空间、时间和人力都比较丰厚,民族意识又较强,其继承比较具有延续性,另外由于其历史功绩,如蒙古族建立元朝、满族建立清朝,服饰文明伴随其族群文明的其他部分文明力量包括信仰等的全国性大规模长期渗透,发扬得也相对较好。

而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如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瑶族、俄罗斯族、彝族、高山族、傣族、白族、朝鲜族、纳西族等,一般由于其族群文明遗产保护措施和外推节点,以及文明力量等因素均不够强,虽继承有余,而创新发展也即发扬方面显得相对缓慢。不过,现今的情况有所改观,有些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文明,在国家所提出的共享人类文明遗产概念和政策的保护下,正在受到有效保护,得以准确全面地继承,并正不断寻求着发扬光大的更多新途径。

由此综合看,中国的民族服饰艺术,在今天的继承和创新发展状况下,正在形成共同发展、相互借鉴的趋势。

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各族群文明中,汉族服饰已失去了狭义上的其在古近代传统服饰文明遗产中显示的特征痕迹,代之以出现的,是融会了蒙古族、满族等少数民族服饰文明最经典元素的服饰理念,如汉族女士现代版短袖旗袍,就是源于满清服饰文明元素的结晶。不仅如此,各民族服饰中的许多具体款式及经典细致纹样,也时常在现代服装中高调出现,虽然常以戏服的形式或礼服的形式出现,但不容否认,已然产生了博采众长的广义上的汉服。若以从继承到发扬的动态眼光看,这也正是保持了汉服的一种传统灵魂,因为在历史上,汉服原本就是不断融合以及不断改进的。

而中国其他少数民族的多种传统服饰艺术,也各自依托其自身特性寻求着发展,在相互间也进行着一定程度的融合,如一些北方少数民族,就在服饰的腰部设计上,借鉴了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西南地区的傣族等民族的传统服饰艺术的优长,变得更加纤细婀娜。又如,在新款服饰色彩选择上,往往会较大胆地采用兄弟民族的色彩合理搭配原则和习俗。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与继承创新发展,正转向更开放型的道路,展现着更绚丽的现代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