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的发展机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作为货币的职能由境内向境外扩展且不断深化,最终成为有影响力的国际货币这一过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现有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和清算支付体系的缺陷,由此引起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争论。同时我国与周边国家开展的经济贸易、投资领域的合作快速发展,为了规避外部金融风险,以币值稳定的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对 亚洲各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提供了历史的机遇。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为起点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区成功试点,企业法人可在自由贸易实验区内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将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试验田和突破口,极大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同时自贸区的有序发展将会成为沟通在岸市场与离岸市场的桥梁,丰富人民币回流渠道,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也势必会进一步深化。
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必将参与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同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也会获得相当多的发展机遇。商业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如何抓住各类发展机遇,稳步推进国际化经营,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人民币国际化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人民币国际化为商业银行海外扩张提供机会
从货币发展的历史看,一个国家银行业境外业务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该国货币的国际化的推进。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随着美元的输出,美国的银行业逐步迈出了向欧洲进军的步伐。再到欧盟货币联盟的建立及欧元统一进程的深化,欧洲银行走向了国际化经营的道路。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必将出现中国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经营,并开始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为海外企业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并且金融危机之后,欧美银行业受金融海啸的冲击,机构数量减少,业务规模萎缩,面临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国际主要评级机构相继下调对欧美银行业的信用评级,这也为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提供一个契机,为海外扩张提供机会。
(二)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提供发展动力
在货币国际化的初期,往往会有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管制的放松,由此会产生大规模的真实贸易背景的资本输出。况且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坚持对外开放的战略,注重加快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目前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可以转变为对外输出资本,未来要实现经济的持续性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企业走出去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要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分享东道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和机遇,是未来重要的战略选择。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下,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环境。因此,发展直接投资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和跨境海外布局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
(三)业务种类的增多为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我国经济步入缓步增长时期,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银行业规模扩张也会顺应经济需要减速放缓,提升业务质量提高业务效益,才是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选择。国内银行业务正趋于饱和,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推进,人民银行放宽贷款利率下限并调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使国内商业银行利润降低。商业银行必须另辟捷径,谋求发展。所以商业银行要转向海外市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正是给商业银行海外业务发展带来诸多机会。其中包括人民币衍生品交易、人民币账户融资和拆借、人民币债券交易与结算、企业跨境资金归集与管理等。这些业务均需通过境外机构或新设境外机构完成,有的还需要通过境内外联动完成。这意味着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业务需求,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商业银行加大海外布局,提高国际化经营的能力和水平奠定基础。
三、人民币国际化给商业银行发展带来的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推动商业银行国际化飞速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也面临很多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风险
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同时,可能会面临设立分支机构的国家或地区发生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的借款人或债务人无力偿还金融机构债务;或者出现对方国家在贸易结算法律制度上设置障碍,导致中资商业银行要花费较多的精力与当地金融监管机构协商处理。
(二)经营管理风险
第一,对于商业银行国际化设立的海外分支机构,由于成立时间短,业务刚刚起步,较难快速了解当地客户和对手的信用状况,容易产生信用风险。再加上境外成本费用较高,盈利较难快速实现。第二,人民币在境外筹资成本较低,在东南亚国家一些企业对人民币有较强的融资需求,但由于当地缺少人民币清算体系,当地银行无法形成规模沉淀,无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当前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初期,在境内外人民币流动性补充渠道没有完全打通的情况下,境外机构面临的人民币流动性风险仍然较大。第三,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有利于市场化汇率机制的形成,有利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但是会使商业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发生变化,资产负债结构发生变化,外汇敞口可能在汇率向不利方向发展时给银行带来损失。第四,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在建立初期,可能有规章不全、内控监管不严,为顺利办理某项业务而简化流程的情况,这加大了银行的操作风险。
(三)商业银行境外经营业务种类单一,盈利能力差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境外经营主要还是围绕传统借贷业务,较难针对企业的海外投融资需求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缺乏熟悉海外交易规则和产品制定相关的专业人员,为企业量身定制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四、人民币国际化商业银行发展的应对措施
第一,考虑商业银行发展遇到的国家风险问题,境外银行发展应根据国家特点实行区域差别化发展战略,构建全球统一的风险管理体系。将商业银行构建在风险较小而且与我国有密切往来的国家。对于亚洲区与我国有密切往来的国家,适宜新设分支机构,本土化发展。而对于欧美等成熟市场,可以采用兼并或收购的模式。
第二,加强合规性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要全面掌握国内和国外的监管和法律的要求,学习海外机构同业的先进经验,建立国内和海外机构信息共享、联通汇报机制。做好相关跨境跨业跨国别的风险研究,保证风险可控及风险偏好的有效传导,确保能够依法合规经营。
第三,加大信息技术的研发和管理流程的再造。一是构建海外的人民币清算网络。通过境内外联动营销,争取全球网点较发达的银行在本机构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扩大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的范围。二是人民币清算系统的改造,未来人民币跨行清算系统将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报文格式保持一致。以有利于境外银行接入全球的人民币清算网络。同时,商业银行对内部人民币清算系统,外汇清算系统进行整合,方便与外部系统进行衔接。改造现有的跨境人民币清算操作流程,提高清算处理效率。三是为境外分支机构与客户提供资金拆借等资金流动,减少人民币头寸的占用,最大化的发挥人民币资金清算渠道的效用。
第四,对于汇率风险,商业银行应结合国际经济形势,分析汇率走势。加强汇率对资产负债结构匹配的管理。合理控制外汇敞口头寸,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降低货币错配风险。
论文摘要: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管理水平上升的重要推动力。本文阐述了当今世界银行业所采用的主流的风险管理技术,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方面尚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现代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由众多环节所构成,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技术支持,在前两个要素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前提下,技术进步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水平。针对每一个风险管理环节,都具有相应适用的技术工具,但通常谈到的风险管理技术是指风险度量技术,尤其是用于风险测度,的各种建模方法。事实上,风险计量模型也正是商业银行推行量化风险管理所关注的重中之重,从而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方法论工具。
一、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
1.信用风险模型
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有信贷决策的“6C”法和信用评分方法。近二十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利润率持续下降和表外业务风险不断增大,促使银行采用更经济的方法度量和控制信用风险,而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和新的信用工具的创新,给开发新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提供了可能。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1)CreditMetrics信贷组合模型,运用VaR框架,用于对诸如贷款和私募债券等非交易资产进行估价和风险计算;(2)KMVEDFs信贷组合模型,利用期权定价理论评估企业的预期违约率;(3)CSFPCreditRisk+信贷组合模型,应用保险经济学中的保险糟算方法来计算债券或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4)麦肯锡CPV信贷组合模型,在CreditMetrics的基础上,对周期性因素进行了处理,克服了CreditMetrics中不同时期的评级转移矩阵固定不变的缺点。
2.市场风险模型
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的度量模型绝大部分是基于VaR方法。计算VaR主要的方法有三大类:一是方差一协方差方法(参数化方法),二是历史模拟法(经验法),三是结构性模拟法(蒙特卡罗模拟)。除此之外,极值方法和压力测试也是常用的衡量市场风险的方法。
方差一协方差法假定风险因子收益的变化服从特定的分布(通常是正态分布),然后通过分析历史数据来估计该风险因子收益分布的参数值,如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而得出整个投资组合收益分布的特征值。方差一协方差方法中有代表性的有组合正态法、资产正态法、Delta正态法和Delta-Gamma正态。历史模拟法是一种简单的基于经验的方法.它不需要对市场因子的统计分布做出假设,而是直接根据VaR的定义进行计算,即根据收集到的市场因子的历史数据对投资组合的未来收益进行模拟,在给定置信水平下计算潜在损失。
蒙特卡罗模拟法是基于历史数据,模拟出投资组合中不同资产可能的价格变化。并由此推算出投资组合价值的变化,进而求取其投资组合回报。将每一个模拟的投资回报进行分布处理,可以得出投资组合回报分布,从而按照一定的置信水平要求,求出VaR的大小。
极值理论是通过极限值理论或情景分析,研究小概率事件,估计损失规模,计算风险值。极值理论的优势在于它直接处理损失分布的尾部,且没有对损失数据预先假设任何的分布,而是利用数据本身说话。主要的极值理论模型有传统极值理论、分块样本极值(Block-maxima)模型、POT(PeakOverThreshold)模型和C()PULA一极值理论方法。
压力测试被用于测量极端情况下的操作风险情况。压力试验包括情景分析和系统化压力试验,其中情景分析是最常用的压力测试方法,包括两大步骤:情景构造和情景评估。情景构造描绘出某些极端情景。包括银行极端损失的大小、风险因子波动的极端范围等。情景构造的主要方法包括历史模拟情景方法、典型情景方法和假设特殊事件方法。
3.操作风险模型
巴塞尔委员会在新资本协议的监管框架中。将操作风险正式单列为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之外的第三种主要风险,首次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一起纳入最低资本监管要求并强调不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并分别提供了从简单到高级的一系列操作风险衡量方法基本指标法是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一种最为初级的操作风险度量方法,它将单一风险暴露指标的一个固定比例作为资本准备要求,即操作风险资本准备,为基本指标法所计算出的操作风险资本准备;El是机构的风险暴露指标;a为巴塞尔委员会设定的常数比例指标为银行某年的最低监管资本要求,按照巴塞尔委员会所规定的加权风险资本8%的比例来计算;GI为银行同期用于规范资本的总收入。是采用平滑方法计算得出的最近三年总收入的均值;1Z%是巴塞尔委员会给定的调整系数。
标准化方法对操作风险的度量要求银行将总收入与业务线进行匹配,对每个业务种类都设定·个风险暴露指标EI以反映银行在此业务领域的规模和业务量,从而对整体操作风险的资本金要求为 ,其中Ks为标准化方法下的资本分配;El。为每条业务线的风险暴露指标;为每条业务线的系数值,其计算公式与基本指标法相似S为银行分配给第种业务的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份额,MRC为银行的最低监管资本要求,Ej为银行第i种业务的指标值,12%是给定的调整系数;是对特定业务种类下银行的操作风险损失与相应概括性指标间关系的衡量。不同业务种类的口值不同,均由巴塞尔委员会给定。
高级衡量法是巴塞尔委员会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所推出的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计量方法的总称,主要包括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和极值理论模型三种,它们均建立在对损失数据的分布进行合理假设的基础上,运用量化的分析方法对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进行测算:(1)内部衡量法类似于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内部评级法,是指银行基于对预期操作风险损失的度量来估计风险资本要求的水平,即假定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均值)和非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尾部)之间具有稳固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利用内部度量法计算风险资本要求是基于这样一个框架:将银行的操作风险暴露分解成8大业务种类(与基本指标法相同)和7大风险损失事件类型。对于每个业务类别/损失事件组合(共有7×8—56个组合),银行可使用自身的损失数据来计算该组合的预期损失EL。监管资本则由预期损失(亦即损失分布的均值)和非预期损失(损失分布的尾部)的关系来确定;(2)损失分布法(LDA)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操作风险量化方法,它使用操作风险损失事件的历史数据库来计算操作风险资本金数量。在对损失事件频率和损失强度的有关假设基础上。对每一业务线/损失事件类型的操作风险损失分布进行估计。损失分布法依赖于银行的内部数据来把握其特有的风险特征。每一个银行中的每一种业务都具有自己的风险特征。这些特征是基于该业务的内在风险(如产品类型、复杂性和法律环境)和控制机制(如文化、系统、内控和政策等)。由于每个银行都是独特的,量化其风险特征的唯一途径就是检查分析其实际的损失数据;(3)极值理论近年来被引入到操作风险的量化管理领域。具体方法与市场风险的极值理论模型相似。 4.一体化风险模型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对风险管理在技术上、成本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使银行开始寻求新的解决之道。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诞生了一批风险管理专业化公司,以及基于全面管理理念而建立的新一代风险管理模型——一体化风险度量模型。这些一体化模型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三大类风险和其他风险进行整合管理,为商业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目标,提供了技术基础。具有代表性的模型有:(1)由AIgorithmics(简称Algo)公司设计的风险观察(RiskWatch)模型,在市场定价的基础之上开发出“未来定价(MarktoFuture)”方法来为资产组合定价;(2)由AXIOM软件公司建立的风险监测(RiskMonitor)模型,将方差一协方差,蒙特卡罗模拟,历史模拟及多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整合,对所有市场,业务线及金融工具的风险提供一种可以持续、一致测量的方法;(3)由Askari公司开发的风险账本(RiskBook)模型,用一种一致的分析提供多种风险的视角;(4)由IQFinancialSystems公司创立的RiskIQ模型,基于RAROC的风险综合管理模型;(5)金融工程公司(FinancialEngineeringAssociates,Inc.)风险管理模型,在风险矩阵RiskMetrk的基础之上改进了VaR技术,可以使用户确定新的交易将如何影响整个资产组合的VaR,并提供了VaR成份分析;(6)网际测险公司(Measurisk.Conr)风险管理模型,基于监管者的规定,对客户的基金在总体水平上的风险做出综合评估。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存在的不足
(1)风险管理工具与技术落后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风险的量化管理方面远远领先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工具和技术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首先,国外商业银行通常会大量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资产保值的风险转移策略,这主要得力于国外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我国目前除了一些地方性的商品期货交易所和正在筹建的金融期货交易所,尚无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由此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运用金融衍生品对以市场风险为主的银行风险进行控制;其次,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大量风险量化模型,如VaR等,在我国还处于萌芽阶段,风险管理人员对模型的运用能力还有待加强;第三,由于起步较晚,尚未建立起同时为监管者、市场和银行所接受的数据甄别标准,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无法建立完善的、整合的历史损失数据库,而没有数据就意味着基于数据统计分布的量化模型根本无法建立。
由于风险量化管理的不足,使得银行在日常管理中更多地使用定性分析和人为直接控制,主要依靠缺口管理和指标分析法进行风险管理。如信用风险管理,大多依据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及安全性;又如经济资本的计算,由于无法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量化标准,还只能采取标准法进行衡量。
(2)数据库的缺乏
数据库是构建整个操作风险量化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储存着大量内外部共享性分类信息。通常而言,这些信息分别与特定业务、损失事件或风险目标相对应.这些存储的数据包括前台交易记录信息、各种风险头寸、金融工具的信息、极端损失事件、外部损失事件等等。数据结构由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的复杂程度而定,通常可以分为动态数据和参考数据(静态数据)两大类。前者包括与具体业务相联系的交易数据以及内外部损失数据,后者则主要包括产品数据和风险管理模型数据等。
巴塞尔委员会对风险管理模型,尤其是风险度量模型的损失数据具有非常高的要求,包括数据的累积性、真实性、客观性、准确性等等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大集中数据库用于搜集内外部损失数据,然而由于技术尚未成熟,并且体制方面的原因也导致外部损失数据尤其是低频高危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的搜集具有较大难度,这使得目前的数据库一方面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更新较慢,限制了量化管理模型的应用。
三、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着重点
与全国性商业银行不同,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被限定于其所属的中心城市,而不同城市之间在经济总量以及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着的重大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两极分化问题相当严重。
首先,从资产规模方面看,截至20__年底,资产规模超过20__亿元的城市商业银行有两家,分别为上海银行和北京银行,在中国所有银行中排名第14位和第15位,并跻身于全球500家大银行之列,甚至超过了一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此外,资产规模在500亿元至1000亿元之间的城市商业银行有2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到500亿元之间的有28家;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有81家。其中,最大的上海银行资产规模为2198亿元;最小一家资产规模仅为10亿元左右,前者为后者的200倍还多。从表1可以看到,20__年底,资产规模最大的十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比达到了45左右,体现了较高的集中度。
其次,在资产质量方面,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__年9月底,按五级分类,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027.1亿元,不良率为9.74。动态地看,城市商业银行目前的不良率较历史最高点的34.32已经下降了近25个百分点,资产质量改善相当明显。不过,若从横向来比较,在几类主要的银行中,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只是略低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远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总体资产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而且,各家银行之间的不良率差距相当明显。在113家城市商业银行中,两家最大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在5左右,在主要银行中均居中上水平;60家经营状况基本正常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6.7;35家风险较大类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3.41;而16家高风险类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43.9。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当差。而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出于利润方面的考虑,所计提的拨备并不充分。这进一步加大了其经营上的风险。
第三,从资本实力来看,不同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目前的条件下,由于都未上市,城市商业银行补充核心资本金的渠道只有利润留存和增资扩股这两条。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有力支持,同时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其资本实力有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已先后有6家银行引入了外资,在获得资本金补充的同时,也通过外资股东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治理结构(参见表2)。而对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由于经营业绩相对较差,单靠利润留存难以满足核心资本补充的需要,而同时,其相对糟糕的财务状况又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兴趣。
在附属资本补充方面,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对商业银行发行次级债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条件。一些资质较好的城市商业银行,由于其经营状况良好,达到了发行次级债的各项要求,已经开始通过发行次级债来筹集附属资本,由此拓宽了资本金补充渠道。20__年,上海银行率先以私募方式发行了30亿元次级债,南京市商业银行则于20__年11月率先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了8亿元次级债。不过,对于相当多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目前还难以达到监管要求,进而也就无法利用次级债发行来补充附属资本。
上述这些情况意味着,有相当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资本金补充的困境,可能难以在规定时限内达到监管要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资本金是银行用于对抗未知风险的重要手段,资本金补充渠道的匮乏以及其自身较为糟糕的资产质量,预示着这些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城市商业银行之间所存在的两极分化的现实,意味着其变革路径必然会体现出多样性。而且,由于出于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考虑,监管当局在城市商业银行组建之时曾规定,地方财政对其持股比例在30左右,单个法人股东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单个自然人持股比例不能超过总股本的2,从而造成地方政府事实上对城市商业银行的控制。这也意味着,由于地方政府的取向不同,也将会导致不同城市商业银行改革路径上的差异,这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路径的复杂性。
总的说来,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大,组织管理架构较为完善且在当地市场已经获得了较大市场份额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突破现有的市场准入约束,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市场地位,已经成为其相当迫切的选择。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比,目前监管部门对城市商业银行依然保留着一些市场准入的限制,不允许城市商业银行开展某些业务。这直接限制了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导致其资产结构相对单一,难以实现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的优化。
当然,就目前来看,对城市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市场准入限制,还是来自于对其经营地域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其经营活动就被限制在所在城市。当然,从当时的经济金融环境和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单一城市制的经营模式是必要的。在成立城市商业银行之前,大多数中心城市都拥有数十家城市信用社,而其中大多数都经营不善,面临不良资产严重、管理混乱、风险失控等问题,处于破产边缘。可以说,城市商业银行是在一个烂摊子的基础上建成的,其成立初期的任务在于防范和化解风险,而非规模和地域扩张。不过,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之后,对那些经营状况良好,业已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来说,经营的地域限制的缺陷正在不断显现出来。
首先,具体到某个城市而言,其经济结构大多相对单一,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可能就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上。在经营地域受限的情况下,城市商业银行的资金势必集中到这些产业上,造成贷款的行业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偏高,贷款组合由此面临较大的系统性风险。一旦宏观经济出现波动,就可能遭受较大的损失。对于那些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来说,这种风险的集聚不仅意味着自身较大的损失,而且还有可能对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冲击。
其次,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资金的跨地区流动日益频繁,客户对银行服务和产品的要求也日益多元化,尤其是需要商业银行能够跨区域为其提供金融服务。而不论是资金的流入还是流出,都需要一个跨区域的服务通道。经营地域的限制,会直接影响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由于这些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往往也是全国性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重点开拓的市场,因此,这些地区城市商业银行极其渴望突破既有的地域限制,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以获得与竞争对手相同的竞争条件。
由此看来,放开经营业务范围的限制,允许一些城市商业银行通过新设分支机构或兼并收购来实现进行直接的跨区域经营,是监管当局一个必然的选择。不过,也应该看到的是,在增强城市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降低贷款组合系统风险的同时,直接的跨区经营也会给城市商业银行带来新的风险。新市场环境所存在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于异地分支机构成立所导致的管理链条加长,都会给银行带来新的风险因素, 绝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恐怕都难以达到要求。因此,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直接跨区经营的放开,不应该成为普遍的范式,而只能局限于少数资产规模较大,风险管理和抵抗能力较强的城市商业银行。
而对于剩下的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直接的跨区域经营的条件依然还不成熟。因此,可以通过业务合作或合并的方式来实现间接的跨区域经营。应该说,在过去的一段时间中,城市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尝试。比如,20__年,深圳、南京、贵阳、大连、武汉、杭州城市商业银行发起构建了“六行战略合作体系”;20__年,以大连市商业银行为联盟主席的东北地区14家城市商业银行共同组建了“东北城市商业银行合作联盟”;20__年12月,在吸收合并安徽省内的芜湖、马鞍山、安庆、淮北、蚌埠5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徽商银行正式宣布成立。应该说,对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通过类似的业务合作和合并来提升自身实力,争取发展空间,将会成为一种主流的做法。
关键词:区域;商业银行;协调
中图分类号:F8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1-002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1.04
区域内商业银行①发展的协调性,是指某一经济区内的大型银行和一定数量的中小银行绝大多数具备稳定的偿付和盈利能力,相互之间交流机制畅通,持续稳定协作,市场竞争趋于理性[1]。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和经济中心,吸引了众多外地城市商业银行入驻。截至2010年,已有各类银行省级分行30多家,金融总量和规模列浙江省首位。目前,在杭州市开设分支机构的各类银行与当地大小银行同台竞争,发展良好,但受信息不对称、市场定位、竞争实力、政策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不协调现象也时有出现,如竞争行为片面化、短期化,联合意识薄弱,合作关系不稳定等。本文从杭州市范围内的商业银行不协调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并对构建商业银行协调发展的机制相应地提出一些建议。
一、区域内商业银行非协调发展的现状
(一)竞争方面
1.非正常揽储。近年来,区域内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量虽不断上升,但实质上是彼此争夺有限客户存款的结果。上级机构通过下任务、定指标的方式要求下级分支机构员工揽取存款,而员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利用各种社会关系,或者变相提高利率,甚至出现违规违法行为,导致经营成本和实际利率增加,既减少了银行的利润,也给银行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2.贷款过度集中。在信贷市场上,随着银行数量增加、竞争程度增强,在申请贷款的人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银行获得高质量贷款项目的机会必然下降,而商业银行显然还未意识到这一点。其在同一区域内纷纷倾向同一行业(如房地产)、相同项目(如个人消费)发放贷款,为了争取客户,个别银行甚至不惜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省略审批环节,不但扰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还加大了流动性风险。
3.银行卡低效无序。银行卡业务领域的无序竞争,表现为各发卡行在相互分离中自成体系建立交易网络,配置用卡设施,一份投资往往被扩大为四份、五份甚至更多。如在杭州中心城区,每15米就有一家金融机构,仅就用卡设备来讲,凡是大型购物中心和商场以及繁华地段,各银行都纷纷配置POS和ATM,整个区域内银行卡系统设施至少有30%以上属于重复投入。
4.服务原则缺失。商业银行为了应付来自监管部门的检查项目和完成上级单位的考核任务,经常不能合理处理时点数与时期数的关系,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工作节奏前松后紧,把任务集中在年末突击,违反工作原则和程序的事件层出不穷,并在行业内产生广泛影响。
(二)合作方面
1.信息资源封闭。市场的竞争度决定于信息不对称程度,当市场有很多不透明的借款者,银行之间的竞争会比较弱,而更加透明化的借贷市场则会有更多愿意提供贷款的银行,竞争比较激烈。因此,区域内商业银行间往往缺少主动的信息交流和情况互通,对损害银行业整体利益的行为相互封锁,而不是联手打击。这种有意弱化市场竞争的行为容易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使得一些恶意经营企业得以骗取多家银行的信用而不被发现。
2.联合意识薄弱。银团贷款业务可以加强银行之间的沟通和合作,防止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一旦寻找到贷款机会,特别是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贷款,在资金实力允许的范围内,其更愿意独自贷款以获取更大的收益和市场份额,而不是通过银团方式分散和规避风险,获取相互合作的整体收益[2]。
二、区域内商业银行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
(一)成本因素
通常区域内新成立的银行往往很难将与在位银行建立关系的借款人吸引过来,因为信用状况透明且经营良好的客户要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将自己的信誉度信号传递给新的银行。为了减少更换银行时发生的转换成本[3],客户宁愿与已建立起贷款关系的银行进行交易,因而在客观上成为新银行在区域内拓展业务的进入壁垒。为了消除这种壁垒,新银行必然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去争夺客户,因而产生了一些冒险行为。
(二)定位因素
虽然中小银行应致力于与中小企业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但仍有一些中小银行包括农村合作银行对其所面临的机遇和外来压力分析不足,对自身优劣评价不全面,缺乏合理的战略规划,无视资金、技术、网络方面的劣势,采取紧跟型的市场定位策略[4],盲目地与大银行进行恶性竞争,相互之间协调与合作的动力因此丧失。
(三)实力因素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凭借资金充裕、网点布局众多,计算机系统先进等优势占据了绝大部分金融市场,拥有大量的优质客户;中小银行起步慢,受资本和网点布局的限制,传统的存、贷、汇业务仍占中小商业银行收人的绝大比重,而新型的中间业务、个人业务、信用衍生产品还处于开发探索阶段,不能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市场份额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中小银行之间更容易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与国有银行之间的割裂是显而易见的[5]。
(四)产品因素
一方面,区域内的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高度雷同,尽管存在不同的品牌或名称,但具体到某项产品或服务并无本质上的不同[6];另一方面,近年来各银行虽然有产品和业务创新,但为了避免其他银行的搭便车行为,也是以引进、消化再创新为主,原创性创新较少,因此同质化竞争的局面一时难以打破。
(五)政策因素
一方面,由于金融系统自身的不稳定性,风险难以避免,一旦大的危机来临,中国人民银行往往会对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商业银行进行救助或接管,但在中小银行出现危机时则可能本着效率优先的原则让其淘汰;另一方面,中小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国有银行相比,更能够从地方政府中获得客户资源、优惠政策以及竟争保护。因此,种种政策的倾向性都会使商业银行间不协调发展局面难以打破。
三、构建区域内商业银行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树立正确利益观
区域内商业银行开展竞争合作,需要在利益分配上有一种大局意识和长远目光。在合作初期,不能过分计较输赢和利益的大小,侧重点应放在整合资源与建立信任互助的关系上,若有必要可以适当牺牲一部分市场和利益。到了竞争式合作的中期,应侧重探索技术层面的合作,关注成本与未来收益,强调合作的发展潜力。一旦合作成功,双方确定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应更多地关注利益的大小。因为合作决不是放弃,让权也决不是放权,竞争式合作更应强调未来利益。
(二)建设区域内征信系统
从必要性来看,在区域内建立信用系统,涵盖该范围内各商业银行可能贷款对象的基本信息,不涉及单个商业银行的机密内容,不仅能满足商业银行的大多数贷款业务,还可以降低贷款违约率及违约损失率;从实用性来看,区域内的信息系统虽然覆盖面积小,但信息相对全国性的征信体系而言更详细、准确、及时,商业银行在总体把握贷款人及其项目之后即可决定贷款与否,激励各商业银行提供、共享信息的效果十分明显。
(三)成立区域危机处理中心
在区域内建立银行业的危机处理中心,是化解危机的快速反应机制,将其传染性降到最低,以维护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该中心在某一商业银行由于个别极端事件而面临挤兑风潮时,能够要求其他商业银行快速作出反应,例如现金援助、简化事故行票据处理程序等,协助事故行迅速走出困境,有效地规避系统风险。此外,在正常时期通过金融企业协商会议制度[7],搭建商业银行相互交流、业务协调的平台,明晰相互资金往来的脉络,能够确保资金安全和金融交易顺畅。
(四)建立银团贷款协调组织
采用银团贷款方式对银行和集团授信客户来讲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参与银团贷款的多家银行可以有效实现信息共享和沟通,全程监控集团授信客户融资、用资及回款等财务情祝变化,最大程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实践证明,这种贷款方式需要一定的协调机制,建议在区域内金融监管当局的鼓励、指导下,自发、自愿地成立银团贷款合作委员会[8],通过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公平公正地选拔参与贷款的银行,从而实现共赢的目标。
(五)成立联合开发小组
为了拓展生存空间、增强综合竞争力并获得持久性的盈利增长,商业银行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由于单个商业银行难以承受金融创新的高风险,需要彼此之间成立联合开发机制,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产品的联合开发可以由商业银行根据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自愿组队,结合各自的优势,通过签署合作开发协议,共同投资并监控开发进程,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由于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是多家银行参与,消费者容易认可,因而能够更快地产生收益。
参考文献:
[1]尹优平.中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111-112.
[2]董笑晗.我国银团贷款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2):19.
[3]周闽军.银行业竞争程度的影响因素的分析[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33.
[4]尹光.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战略的选择[J].现代金融,2008(3):18.
[5]张晓艳.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66.
[6]王庆新.专业化与差异化:中小银行竞争策略[J].现代商业银行,2007(3):56.
[7]范祚军,洪菲.建立金融机构协调机制的对策研究[J].上海金融,2005(1):61.
关键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9-0004-04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而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主体,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水平和未来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金融及经济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要实现金融和经济的稳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实现商业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也都在不断地提升其经营绩效,努力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结合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1],参考相关的研究成果[2-4],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涵义为:商业银行遵循经济金融发展和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制、优化内部运行机制,合理有效地开发和配置资金、机构、设备、人力等金融资源,提高和改善金融效率,增强盈利能力、流动性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运营能力,创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金融服务水平。同时把握好规模与效率、质量与速度、管理与发展、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问题,从而实现全面、持续、均衡、稳定、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既要求商业银行内部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也要求商业银行与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和谐共处。因此,影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所拥有的金融资源因素,整合金融资源的各种能力因素以及外部环境政策因素[5-6]。
根据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并且兼顾指标选取的系统性、通用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对资源、能力和环境因素进行细化、分类,每一类型中选取代表性的指标构成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国有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测度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选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2009年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为2010年《中国金融年鉴》[7]和各家商业银行在互联网上的2009年年报信息[8-11]。全部数据计算过程及图表利用spss计量软件完成[12]。
(一)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
根据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四家商业银行数据的完备性,从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符合条件的指标,构成原始数据表。由于四家商业银行的经营区域遍及全国各地,业务范围高度重合,四家商业银行外部所面临的经济发展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监管环境等基本相同,因此,未选取环境影响因素指标。
(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因子分析之前,为了避免由于量纲差异和方差较大的变量影响因子载荷的确定,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首先计算各个指标数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然后将这些数据代入前文所述的标准化公式中,经计算可以得到每家商业银行各项指标数据的标准化值(见表2)。
在标准化数据的基础上计算出的相关系数矩阵,得到各个指标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大部分在0.3以上,表明指标变量之间具有比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采用因子分析法来进行评价。
(三)提取公共因子
因子提取的原则是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5%,同时初始特征值要大于1。由表3可知,前三个特征值分别为λ1=15.436、λ2=11.509、λ3=4.055,且其总的贡献率达到了100%,因此可以认为前三个因子已经基本上包括了所有评价指标所要反映的内容,足够描述国有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符合选取标准。
从因子碎石图也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的特征值较高,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较大;第三个以后的因子特征值都较小,且远小于1,对解释原有变量的贡献很小,已经成为可被忽略的“高山脚下的碎石”,因此,提取三个因子是合适的。
(四)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并对因子命名
为使因子之间的信息更加独立,用方差最大化旋转法进行因子旋转(见表4),旋转后载荷向两端集中,能更好地解释公共因子,使之具有相对明确的意义。
因子1在资产利润率X8、收入利润率X12、人均利润X13、净利润X15及不良贷款率X23、拨备覆盖率X24、核心资本充足率X25、资本充足率X26、最大单一客户贷款比例X27载荷较大,X8、X12、X13、X15反映了银行的盈利能力,X23、X24、X25、X26、X27反映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故将因子1定义为盈利与风险控制因子;因子2在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增长率X4、贷款余额增长率X21、非利息净收入占比X22、海外机构数X31载荷较大,X22反映了银行的创新能力,X4、X21、X31直接或间接反映银行的发展能力,故将因子2定义为发展与创新因子;因子3在流动性比率X16上载荷较大,故将因子3定义为流动性因子。
(五)计算各公共因子及综合因子的得分
设F1、F2、F3分别为各家商业银行在三个因子上的得分,ZX1、ZX2…ZX30、ZX31为各原始指标数据经处理之后的标准化数据,则有:
F1=0.04*ZX1+0.054*ZX2+…+0.11*ZX30-0.001*ZX31
F2=0.003ZX1+0.036*ZX2+…+0.028*ZX30+0.121*ZX31
F3=-0.114ZX1+0.016*ZX2+…+0.104*ZX30-0.046*ZX31
以各因子所对应的方差贡献率(见表5)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即可得到综合评价得分F,
即:F=49.097%*F1+30.501%*F2+20.402%*F3
四、结论
从表6可以看出:在盈利与风险控制方面,中国工商银行排在最前列,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工商银行在资产利润率、收入利润率和净利润等反映盈利能力指标上的表现均好于其它三家银行,同时在不良贷款率、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等反映风险控制能力指标上的表现均优于其它三家银行;发展与创新方面,中国银行排在第一位,这主要是由于中国银行在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增长率、贷款余额增长率、非利息净收入占比和海外机构数量等重要指标上的表现均好于其它三家银行;流动性管理方面,中国建设银行拔得头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建设银行在流动性比率指标上的表现优于其它三家银行;最后综合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中国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中国建设银行紧随其后,中国工商银行排在第三位,中国农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
参考文献:
[1]白钦先等,《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导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杜晓荣、张玲,《基于资源和能力的我国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
[3]卫娴,《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廖润雪,《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王聪等,《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与竞争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6]李文军等,《商业银行的效率与竞争力》[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7]中国金融学会,《中国金融年鉴2010》[M],北京: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2009。
[8]中国工商银行2009年年度报告[DB/OL].省略.
[9]中国农业银行2009年年度报告[DB/OL].省略.
[10]中国银行2009年年度报告[DB/OL].省略.